《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教师用书 >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

出版社:北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9月
ISBN:9787301122099
作者:(美)肯•贝恩
页数:192页

学习的时候,不忘加持一颗师长心

我曾经看过这一本书,整理文件发现了当时的笔记残体。只剩下11张便利贴组成。内容如下:【为什么人们需要记住细节性的知识?这一事实能帮助人们理解什么?它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没有 经过预期失效的学习,便全盘接受--然后又将其逃入固有思维模式。】【知识是构建的,不是灌输的。】【人的苦恼不在于他们不懂,而在于他们懂得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学习不是为赢得奖赏。//表现得更具有冒险精神,愿意尝试更加艰苦的任务,从而获得更多知识。】【提问的重要性--记忆、索引的位置。】【帮助学习的活动--努力、拼搏和犯错误。智力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努力得到发展的。】【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教师问自己)当你为教学做准备时,你问了自己什么问题?】【(教师)问他们(指学生)所受的教育是否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感情方式产生持久的、实质性的、积极的影响。】

好老师,坏老师!——Leo鉴书96

直到1998年我自己走上讲台之前(那年我在所成人计算机学校任教),教师对我来说一直是个充满着权威和恐怖的职业。原因有两个,我父母都是教师,一个教体育,一个教语文,在这两方面他们都没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我体育也不好,语文也不好,当然这只能怪自己了);另一方面是小学某位英语老师给我留下的伤害——这人当着全班所有同学的面羞辱我。此事已经过去了差不多30年,我仍然没有忘记,而且这成为我英语一直不好(后来好了)的诱因。可见坏老师给学生会带来很大伤害。与此相反,好老师可以激励我进步。我遇到的好老师都出现在高中,其中两位直接激发了我的热情和信心,能走到今天要特别感谢每一位在成长路上支持过我的人。开头有点儿长了(太激动),回到本书。书名叫《如何成为的大学教师》(What The Best College Teachers Do,直译应该是最优秀的教师做了些什么),全书分享优秀教师教学中的那些优秀经验,以及他们如何让学生掌握方面而非成为知识记录工具的。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父母都有必要读下。任何一种老师都有自己显而易见的特点。坏老师把学生仅仅当成是既有强大的存储器,又从存储器中取用信息的强大能力的家伙。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为学生负太多的责任,只要充分填鸭式灌输就可以了,而且大部分坏老师还把课堂当成“炫耀专门知识的竞技场,标榜自我的分类帐”,学生能否学会与他们无关。好老师则认为教学是为“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思考。”此外他们还有强烈的谦卑感。“我并不是一贯共恨丹青人,我意识 到了解一个人的智力成长有很多困难,但是我的学生和我必须尽力弄懂他们自己的学习。”优秀教师真正的秘密是他们的态度。在于他们信任学生有能力取得成功,在于他们乐意认识对待学生,乐意让学生自己控制自己的教育,在于他们负责让所有的策略和做法为主一的学习目标服务,确认这些策略和做法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相协调的结果。书中还提到学习的四个层次和深度学习的概念,很值得我们认真阅读。读完这本书,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平庸和无知,知道自己离优秀老师之间的的距离,当然由此也更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也许我们都在儿时受到过坏老师的伤害,也都有好老师在途中为我们助力,但无论怎样一旦有机会教导别人,我们还是应该尽自己所能为大家提供学习的方法并尽力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句话有是很正确的,做好这个并不容易。有空读下本书吧。

从新教员到卓越的大学教师

从新教员到卓越的大学教师 2007-11-09 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刘悦笛 ■刘悦笛随着中国的大学教育的普及化,特别是扩招的逐年“走高”,一批批的研究生们开始被“裹挟着”推上了曾经“准入”是那么严格的大学讲坛。那么,如何掌握大学教学的诸多技巧,就成为了一种必须“无师自通”的实践性的“潜学问”。或许,每个初掌大学教鞭的年轻人,内心都有这样的诉求——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大学教师通识教育读本”就是应和了这种急切的需求而出版的,其中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和《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这两本书的率先推出,使人眼前立刻一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为代表的一批欧美著名大学历来极其重视大学新教员的培养,它们几十年来累计的成功经验,就在这些专著里面积淀了下来。这是一套可以称之为“及时雨”的系列读本。毫无疑问,初登讲坛的年轻人,总是面临着诸多压力。或许,这是每个青年教师要自己摸索和向他人学习的东西。从自身的方面来讲,如何继续自我学习、如何备课、如何撰写论文,这都成为了一位合格的大学教师要“达标”的方方面面;从与学生的关系来说,如何知道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如何明了学生的需求、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对待和评估学生,也都成为了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重要层面。如此看来,前一方面更多地是教师的“自我对话”,后一方面则更多的是“教师——学生”的双边对话;前一方面更像是教师素质的“硬件”,而后一方面则更好似教师能力的“软件”。那么,如何既将素质的“硬件”又将能力的“软件”皆加以提升,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依据大量的生动的例证,从更微观的层面,逐层解析了做到一位合格大学新教员的标准,从掌握“恰到好处”的教学法到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再加上社交与服务方面的辅助,从而将这种自我培养的方法和实例一一呈现了出来。譬如,如何较少大学课堂上的不文明行为?该书在给予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之后,提出要“带着同情进行教学,带着亲切和理解进行交流”,这样才能进一步地抑制不文明行为的出现。在这些教学技巧的选择当中,作者特别强调的是“度”的原则,要求教员们更多地利用短暂和效率高的时间来工作,一旦效率低下便要及时停止,这也就是要求工作上不要“过度”;与此同时,在陷入诸如失望等消极情绪的时候,还要学会“调节消极的思想和强烈的情绪”,这同时是在要求情绪上要把握“适度”。更有趣的是,《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还对于如何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提出了诸如“尽早开始写作”、“持之以恒地适度写作”、“平衡地工作”、“寻求批评”等诸多有效的原则,使得论文写作的实践方法变得更加容易被理解和取得。如果说,达到了《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里面所提出的诸多标准之后,你才只是一位“合格”的教师的话,那么,《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则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是要读者去掌握那种成为卓越教师的“大道”而非“小技”。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力”的培养。这一点恰恰是目前中国的大学教员所最为缺乏的。众所周知,在某种意义上,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似乎是中小学教育的“翻版”,教师仍是给予型的园丁,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对话式的真正的大学教育方式,恰恰有赖于更多的“卓越”的大学教师群体的涌现。总之,从《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到《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恰恰给出的是大学教师如何从“合格”变成“卓越”的秘笈。只不过,《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更倾向于技术的传授,因为其作者将大学教学视为一门技艺;而《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则更关注新的理念的培养,因为其作者内心是将大学教学看作一门艺术的。难怪《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曾于2004年获哈佛大学“教育与社会”年度好书奖,旋即被翻译成6种语言出版,在台湾地区出版后也曾引发了一场对教学改革的大讨论。实质上,大学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是“离不开”技术的艺术,也是最终要“走向”艺术的技术。我们也期待着这套“大学教师通识教育读本”可以在中国的大学改革进程当中发挥其独特的功用!(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美]肯·贝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定价:24元《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美]罗伯特·博伊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定价:28元

教无定法,成为优秀大学教师有道可循

要做成功的教师是有道可循的。这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琢磨,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一种创造”,并从挫折和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锤炼与提升。  一个多月前,我在一所高校进行了一次题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讲座。起这样一个题目说明我心虚,因为我并不确切知道,做一个好的大学老师,究竟有哪些已成定论的要求。“我心目中”则是见仁见智,由个人说了算,这样我才会稍微轻松些。前些天,北京大学出版社给我送来一本书:《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要我说点意见。我高兴极了,心想要是能在一个多月前给我就好了,免得我煞费苦心去琢磨该怎样塑造一个好的大学老师的形象,并且,演讲肯定会更为丰富真切了。  教无定法与4个“真”  由于职务关系(我曾担任北大教务长和常务副校长),我对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大学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大学老师之类的问题,还有种种看似矛盾却又在理的说法,如:“大学教师主要靠学问好,学问好了,自然教得好”,“教学要有基本功,基本功要在年轻时打好”等都时常思考。我从北京大学的一些知名教师和在学生中很有影响的教师身上看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是五花八门的,但却都能给学生以深刻影响、取得卓越的教学成就,真是教无定法!  不过,他们的成功的确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除了学问好以外,至少还要热爱学生。这样,我曾把好教师的条件归结为4个“真”,即真知、真信、真行和真情。但这些条件只体现了教师素质的一个方面,没有包括怎样进行教学、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怎样具体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和各类学生学习中发生的问题等重要方面。  这里还要界定怎样才算是好老师。教学涉及性质不同的各种学科,又面对活生生的、有着个性、资质、经历、志向、兴趣、爱好和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的人,要找出共同规律,确实不容易。所以,要回答“怎样才算是好的大学老师”和“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大学老师”之类的问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研究的。  身为美国几所名牌大学教学中心创始人和主任的肯·贝恩教授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从考察近100位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一套优秀教学所共有的东西。这里有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环境等,还有首要的——怎样才算是好的大学老师,这些都结晶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本书里,给了我们中国的大学教师以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教育要以人为本  中国古话说:“名师出高徒”。衡量教师成绩,最重要的看他是否培养出了杰出的人才。但一切有杰出成就的人物是否都曾受业于卓越的教师?对这个问题,从中国近代科学史上信手拈来的资料中似乎就能得到肯定的回答。例如,姜立夫之对于陈省身和陈省身之对于吴文俊,吴大猷与王竹溪之对于杨振宁和束星北与吴大猷之对于李政道,这些已经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佳话。不过,仅从历史片段摘取个别例子,还不算科学命题的证明。贝恩的这项重要研究恰恰就是从进行这样一种调查开始的,他证明,成功的教学能产生成功的学生。如果进一步问:成功的教学为什么能获得成功,成功的要素有哪些?贝恩回答说:成功的教学能够“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并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产生了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这里,作者给“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下了个“深度学习”的定义,并且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为背景进行了深入讨论。尽管教学形式多样,有课堂讲授、讨论、练习以及科研实践等,但都可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也就是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科事实和概念,而是能理解、分析、判断,并能进一步提出问题和进行创造。至于给学生以持久、积极的影响,就不仅涉及提高学生科学思维与专业能力,而且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良好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上,这是一种“做人”的教育。所以,卓越的教学既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又要促进人的发展;或者,按照我们的话来说,卓越教学是包含正确做事和正确做人两方面的教育。这些,可以说是卓越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变得狭小,各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也显出惊人的相似。近十几年来,中国大陆的高等学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要改变过去把人训练成“工具”,或成为社会机器中的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那种教学模式,而强调科学与人文相结合,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从事各种工作的本领,而且能探索做人的意义,进而发展成具有健康情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人。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人的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这和贝恩教授在其书中阐述的教学观念和目标何其一致!  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措施来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贝恩认为:“要想懂得教学成功的秘诀,我们必须既研究原则,又探索技巧。”为此,本书通过回答6个问题,从许多卓越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4项关键概念、7条教学原则、4个课堂教学技巧、13个备课需要考虑的问题等。这里有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和机智有趣的说理,例如,作为优秀教学的第一条原则是“尽力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全过程,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开启其积极的思维、智慧与潜能。这条原则要运用于各种教学方式,包括讲课、讨论、实地考查、案例和项目研究中。这里,作者通过对许多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教授的教学情景的描绘,形象鲜明地展示出原则的运用,给我们以生动的启示。比如,他描写哈佛大学一位化学老师“将科学、历史和诗歌融会贯通来讲课,讲一些人类探询天地万物的故事来了解自然奥秘,引导学生投身历史斗争的长河之中,去探询和了解宇宙之谜”,在关于聚合物的一节课中穿插了尼龙的研发如何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的同时,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社会作用和深刻的人文熏陶,这和我们提倡的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思想如出一辙。  卓越教师是后天造就的  “毫无例外,杰出的教师非常了解他们所教的科目,他们是活跃的成就卓著的学者、艺术家或科学家。”道理要让别人懂,必先自己懂;真理要让别人信,必先自己信。按我的理解,杰出教师是通过对自己学科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其他领域的广泛涉猎,真正领会了学科的精髓并掌握其精神实质的人。他们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孜孜不倦、执著追求,深信其结果为真理,且亲身努力实践,乐于也善于将学科的科学真理贯彻于行动、应用于社会。但是,教师光有这些专业或学科上的造诣还不足以成为优秀教师。“并非每一位优秀的学者都是卓越的老师。”好教师还要能够推己及人,把自己理解的也使别人理解,把自己的感情传递给学生。这里不仅有方法和技巧,首要的是教师能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态度和诚挚的感情,这就是上面说到的4个“真”,即真知、真信、真行和真情。这样,教师才能以自己深厚的学问、思想和德行持久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成为名师的“高徒”。  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是困惑国内外研究型大学教师成长的难题。从国内外科学大师的经历和他们的体会中,我坚信,只要是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师,他们从教学和与学生相处中获益匪浅。不少老科学家发自内心地表示,与青年学生在一起是他们延续科学生命、不断焕发科学青春的“灵丹妙药”。问题是,我们不少所谓“科学研究”,实际上只是被动地去完成一些受人指派的开发课题或咨询任务。本书对此问题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即把科研与教学都看成是一种学习,前者关乎教师的学习,后者关乎学生的学习,两种学习是一个互动过程。所以,研究型大学就是学习型大学,在这里,“教授和学生在一种平等的环境里共同参与广博而睿智的交谈”,教学相长。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科研与教学这对矛盾,至少能给我们一个新视界的启迪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贝恩在书中特别强调,卓越教师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造就的。这意味着,要做成功的教师是有道可循的。这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琢磨,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一种创造”,并从挫折和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锤炼与提升;不过有一本像贝恩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样的书来开导,是很有帮助的,我们欢迎这样的著作。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我们本着“卓越教师是后天造就的”这样的精神,试图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修养进行培训时,曾遍访相关的教材而不得,只好请几位优秀老教师现身说法进行辅导。当时,曾找到一本给初出茅庐者用以处理教学中一些突发事件的妙方的书,惜无译本。现在好了,有了像《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样的精彩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像《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这样的入门书(坊间此类书籍还有一些),这应该是青年教师的福音。我期待他们在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新一轮努力中、在中国高等学校师资建设中发挥出色的作用。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深受文化的影响,《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本书也反映了和我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要是这本书的出版,能带动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和教学研究工作者在调查研究本国卓越教师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类似著作,那更是我们的厚望了。(王义遒: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最好的大学老师怎么教课?

独立书评 美国最好的大学老师怎么教课? ——读《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 2007-10-29 中国青年报胡苏晓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引进出版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曾获得哈佛大学2004年度教育和社会好书奖,被翻译成六种以上的语言出版。作者肯·贝恩博士曾获得多项全美教学奖,被誉为美国最好的老师之一。在这本书中,贝恩博士通过各种渠道,诸如个人、集体、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推荐,约谈了数以百计的学生和教师,听课,观摩,录音,录像,收集书面资料,调查研究,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了六十多位来自不同学校(从公立到私立,从名校到社区大学),不同学科(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教授不同对象(本科生、研究生,大班、小班),不同教龄(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和不同性别的优秀教师的宝贵教学经验。《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记录了一些最好的教师的教学成就,包括他们的思索和实践。读者不难看出,作者在这本书中反复强调的,不是这些优秀教师们干了些什么,而是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干,他们取得成就的根源是什么。比如说,讲课的技巧、声调语速、形体动作和眼神的交流,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是光有技巧,不见得就会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贝恩博士用基础坚固结构良好的建筑物与色彩漂亮的油漆作比喻:油漆得漂亮,不代表就是一座好的建筑物。教学的基础,就是教与学的关系。这些教师之所以被称为最优秀的,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对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在他们的心目中,教不再是掌控一切的主导,学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教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学,教师的教学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而展开。贝恩博士指出,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前者要求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断从智力上挑战学生,以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后者则热衷于死记硬背,满足于能够在考试的时候给出正确的答案,让大脑成为一个贮藏室。处在主动和被动的认知过程中,有三种不同的学习者:深刻的学习者,策略的学习者,和浮浅的学习者。第一种人勇于接受挑战,深入研究所学的东西,力求掌握和运用它,是独立的、带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者。第三种人坐在教室里,准备好纸和笔,以便记录下教师讲的每一句话,来应付考试,只求侥幸过关。在这两种人之间的策略的学习者,感兴趣的只是取得好分数。他们循规蹈矩,每每投教师所好,尽管能够学得更好,却不愿冒险创新,视野狭窄。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对于自己教学的对象及其学习状态的了解、理解和关心。他们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我想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开学时不是高高在上地提要求,而是平等互动地谈承诺。他们真诚地邀请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角,掌握自己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不会因为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责怪学生。简单来说,他们对学生期望得更多。优秀教师善于寻找并欣赏每个学生的个体价值。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什么赢者和输者,天才和笨蛋,好学生和坏学生。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无法取代的个体,具有潜在的取得成就的能力,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保尔·贝克的话值得每个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深思:“我对于教学的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你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作为一个教师,你不是开始教学,想着你自己的那个自我和你知道什么……上课的时间必须属于学生——不是学生们,而是属于特殊的专一的学生。你教的不是一个班级。你教的是一个学生。”

教书育人并不只是教师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卓越的知识输出者

早起读完<<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说这是一本好书,关于教育或者被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也在感受着,无论学校、家庭、公司还是任何场所,不仅仅对于孩子需要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的教育,成人也需要,让人们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方法比单纯的分数更重要,但是在中国可能么。另外,感觉这本书对于从事培训行业的人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育和培训有太多的相似与重叠。

【学生感言】我心目中的卓越教师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一问题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人们常常感慨,时下缺乏的不是学者,而是教师。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以及整个学术生态的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的地位一落千丈,师生关系日渐恶化,甚至有学生因为老师疏于指导而将其告上法庭。每年都有大量新“教师”涌入大学校园,但他们更多地将自己看成学者,而不是教师;他们考虑的是发文章、评职称,而不是传学问、育人才。  不知不觉间,我在北京大学求学已满9年。在名师荟萃的燕园,我有幸遇到了很多卓越的老师。他们可敬而又可爱,每个人都是那样充满个性,以致于很难说是哪些共同之处使他们变得卓越。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我发现,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影响我的求学道路的老师大多属于以下3种类型:  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学术领路人。正如《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所指出的那样,好教师和好学者是可以兼得的:“毫无例外地,杰出的教师非常了解他们所教的科目,他们都是活跃的成就卓著的学者、艺术家或者科学家,杰出的教师在各自的领域内追求重要的智力和科学或艺术的发展。”上大学一年级时,给我们上历史课的刘老师来自历史系,他上课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中文系的学生没文化。”言外之意是,中文系的学生崇尚空谈,只有笔头功夫,缺乏实学。但刘老师的玩笑话并没有惹恼我们,而是刺激了大家去追求真正的学问,大家反而更尊敬他,有些学生甚至在他的指引下喜欢上了历史学,在研究生阶段“弃暗投明”,投奔史学阵营。  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是富有魅力的演说家。大学教师是站在三尺讲台上传授知识的人,其角色着实与古罗马的演说家或基督教中的牧师有些类似。知识能够从教师的嘴巴传递、内化到学生的大脑,不仅取决于知识的真理性,也取决于言辞的魅力。在我的老师当中,就有一位极具演说才能的老师,他不是一位以严谨著称的学者,但记忆力相当惊人,学问旁涉各家,上课口若悬河,思维触类旁通,能够从古希腊一路讲到当代中国,听他的课,得到的未必是具体的知识,但总能使人产生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遗憾的是,在现在的大学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这样兼备口才与学识的教师了。  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是关爱学生的长者。今天,大学本科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学生认识老师,但大部分任课老师并不认识学生。只有到研究生阶段,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才还原为熟人之间的关系。记得刚进北京大学念书不久,一位老师满怀歉意地说:“最近老碰到同学在路上跟我打招呼,我很高兴,但遗憾的是,我不可能叫出你们每一位同学的名字。”但即便这样,教师还是能够以各种方式关爱学生的。只要教师是带着教书育人的信念来到课堂的,学生就能感受到这一份温情。钱理群老师的课是北京大学最受学生追捧的课程之一,听众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每当踏入课堂,钱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眸子中散发出赤诚的光,而且这光是投射给每一位学生的。台下听众虽然数百,但你总能感觉到,他是在面对着你、注视着你。事实上,即便是自己不认识的学生,甚至外地的读者,钱老师也总是来信必复、有求必应。  孟子曾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君子“三乐”之一。传说孔子弟子三千,朱熹门生亦过千人,然而,两位圣人的学问和恩泽并没有因此而减弱,相反,几乎每一位弟子都认为自己获得了明澈的真理,感受到了厚重的师恩。我想,这就是卓越教师的最高境界。(沈文钦:北京大学博士生)

感觉翻译不是很好吧?

第三页第4行,”拉斯新建的表演艺术磁石学校“不知道是不是该翻译为:”拉斯新建的表演艺术魔术学校“?

超越传统观念的为师之道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大学的功能由单纯的育人功能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扩展,人们对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凝聚了多位美国卓越大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切体会和严肃反思,他们以各种方法成功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情等方面产生了积极而持久的影响。虽然这些来自异域大学教学实践的探索所涉及的教育对象和国情迥异于我国,但这些卓越教师的言论所透露出的睿智不同程度地揭示出与大学教学紧密关联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规律,想必能够引起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广大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共鸣和感动。  教学无异于邀请学生围着饭桌交流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育”的本质在于“化”,“化”的主要表现为“变”,因而,教育的本质乃是引起受教育者知识结构、人格塑造及心性灵魂等方面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转变。教学是教育最主要的承载形式,实施教学的内容形式及教学前后的一切工作都将服务于如何产生更好教育效果而实施。而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对已有思维模式的改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卓越的大学教师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使用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提出重要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自身思维的能力,希望他们学会一贯而合乎逻辑地使用各种信息、观点和概念,来得出种种有意义的结论。  卓越的教师主要采取与学生交谈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接受型认知者、主观型认知者和程序型认知者发展成为投入型认知者,使学生真正成为独立的、有判断力和创造力的思想者。他们认为对学生讲述的任何东西均是谈话而不是表演,他们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鼓舞、激发其思维和提出质疑,与学生互动,激励并允许学生之间互动、和学习材料互动。交谈中,卓越的大学教师为理解一个概念或者作出一个最佳解释而竭尽全力营造自动交流的意识,促使学生感觉到他们是在共同努力、双方都是这场谈话的主角,这种教学无异于邀请学生围着饭桌交流。卓越的大学教师不单单是优秀的讲演家或讨论的领导者,从根本上讲,更是特殊类型的学者和思想家,引领自己和学生钻研学问、享受智慧人生。  超越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观  师生围着饭桌进行交流,此时的大学教师已经超出了讲课是用来对某些主题进行百科全书式的覆盖,或向学生炫耀教师知识如何渊博的偏颇认识,而是在学生身上倾注大量心血,把时间、精力花费在学生身上,教师所作的一切是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和学习者。摒弃绝对权威后,取而代之的是同等重要和颇有效力的信任感,这与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不赞成传统的师道尊严而秉持道义之交的师生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跟学生建立了特殊的信任关系的教授经常展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有了这种胸怀,他们时时谈论自己的求学经历、人生抱负、顺利挫折甚至失败,并且鼓励学生同样要反省和坦率。他们与学生分享治学秘诀,甚至坦陈在教室里也可以从学生的见识中学到东西。”卓越的大学教师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神话幻觉和认为大师是天生的错误观念,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信任和坦率产生了一种互动的氛围,学生可以任意提问,毫无责难和受窘之虞,可以自由讨论各种观点和理解方法。”卓越的教师把学生视为和自己一起追寻真理的旅途中的同伴,是学生踏上寻求更深理解的精神之旅的领路人。  卓越的教师清晰地勾画出这样一个交叉点,即最好的教师对自身及其专业的理解方式与对待学生的方式之间的交叉点。“教师不是一毛不拔的知识主教,把持在通往知识王国的各个门口,使他们看起来更加显赫尊贵,师生是同窗共读的同学——不,是志趣相投的同胞,竭尽全力去探索宇宙奥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其他万事万物。”“他们怀有公平、同情和关爱之心,尽量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认真对待,用对待同事的方式对待学生。”这种为师之道在他们讲课的内容、讲课的方法和评估学生的措施中都能得到反映,而且也出现在了解学生的生活、文化背景和个人志向的尝试之中,他们愿意在课外与学生交谈也反映了这种为师之道。  如果说大学是一所学习型机构,那么教师的学习(科研)与学生的学习(教学)两者密切相关。在这个机构里,“教授和学生在一种平等的环境里共同参与广博而睿智的交谈”,这个团体的核心价值在于人人参与的约定和师生共同维护该团体和保持交谈的责任,使得各自都有所改变和提高。  应该走出去的两大认识误区  要想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走出如下两大认识误区:第一,教学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是否有此天赋。相信智能是恒定不变的人经常产生一种消极的无能感,而相信智能可以靠努力工作获得发展的人更可能成功。相信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的教师会认为成功由与生俱来的个性与品质决定,对此他们无能为力。若认为教学能够促进学习,教师才会相信如果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学生和学习的本质及过程,他们能够创造更成功的学习环境。第二,高水平的教学就是技巧的问题,其实,最好的教学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而是一种智慧创造。(刘东风: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

可可评书1

买了一直没读,最近拿出来翻了几页,就被作业的轻松而又不失严谨的文字所打动,感谢翻译这本书的人,能原汁原味地还原作者的想法

【精彩书摘】卓越教师的成功秘诀

你想为学生打开一扇世界之窗、带给他们异乎寻常的经历吗?你想让学生涌满课堂甚至走廊、获得满堂喝彩,使学生终生受益吗?你想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教师吗?《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告诉你卓越教师的成功秘诀:本书总结了小到备课所需的提示性问题、温情语言等13个课堂教学技巧,大到教学实践中的7条普遍规律和颠覆传统的理念,你会发现充满传奇色彩的卓越教师原来也是后天造就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  哈佛大学的桑德尔在上他的司法公正课的第一天就带来一个能引发兴趣、需要思索的棘手难题:假如你是一个有轨电车司机,失控的车子正向在铁轨上工作的5个人冲去,你无法刹住电车,似乎车子注定要碾过他们、把他们压死。正当你在铁轨上减速行驶,一分一秒临近这场即将来临的悲剧之时,你突然注意到一条可以驶入的铁路侧线,如果驶入侧线,车子将把侧线上工作的一个人压死。“你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他问学生,“你是否把车子驶入侧线,压死一个人,但是救出另外5个人?”  在这个练习当中,桑德尔希望激发学生去思考合法性的基本问题,在将他们自己的思维与某些大哲学家的思维对比过程中理解自己的思维,他通过这门课程将所有主要哲学流派和作家穿插在他打算引起学生兴趣的当代意识形态的斗争中。而且,他不断地改进问题以适应一届又一届的新学生。  许多优秀的教师深思熟虑、仔细斟酌,努力面对一些学生们可能带到课堂上的思维模式。我们看到课程正是围绕着这些思维模式进行的,这些思维模式也正是该课程所要质疑的,而这样的课程才是我们称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  知识是构建的,不是灌输的  20世纪80年代初,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想要知道,一门典型的按照传统强调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物理课程是否能够改变学生对于运动的看法。为了找到答案,他们设计并验证了一套测试题,来确定学生是如何理解运动的。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选修课程之前,对物理世界都有一套基本的直觉的看法。  学期结束后,两位物理学家用同样的卷子再次对学生进行了测试,发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相当小,甚至许多成绩得A的学生都仍然不同意牛顿的看法。  两位物理学家单独走访了几位坚持不同意牛顿定律的学生,想看看能否说服他们放弃原先的错误理论。在访谈期间,他们要求学生依靠自己的运动理论来预测一个简单物理实验中将要发生的情况。学生作了自己的预测,然后研究人员当面进行实验,证明那些依靠错误运动理论的学生作出的预测是错误的。但当物理学家要求学生对他们的观点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解释时,他们发现:许多学生仍然拒绝放弃他们错误的运动观点。  富有成效的老师总是要求学生以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果的眼光来看待部分现实,他们并不认为这只是让学生“吸收知识”,因为他们相信学生必须使用现成的思维模式来解释自己所遇见的一切,所以他们认为那样做是刺激知识的构建,而不是“传递知识”。  创造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尽力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所谓“自然”是因为学生“无意中”遇到某些问题和任务,其中包含了他们正在努力学习的技巧、习惯、态度和信息,这些内容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这些真实的任务能激发好奇心,成为内在的兴趣;所谓“批判”是因为学生学会以批判的态度来思考,以证据来推理,运用各式各样理智的标准来检验他们推理的质量,在思考的同时作出改进,对别人的思想提出具有探索性和深刻见解的质疑。  杰拉尔德·米德为他的法国现代史课程构思了一个类似的程序邀请学生踏上重返18世纪末叶之旅;在琼·古德温有关言论自由的课程中,学生可以扮演最高法院的法官,决定一个棘手但现实的案子;在另一个叫“新兴经济学”的程序中,经管系的学生可以针对在新兴经济的形势下如何做生意向一个假想公司的执行总裁提供建议。  简单但深奥的观点指导着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体验,这种观点是:(1)当人们觉得问题有趣味又美妙或很重要时;(2)在一个具有挑战性然而有人支持、鼓励的环境里,他们觉得对自己的教育有控制感时;(3)他们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学习,尽力解决问题时;(4)他们相信他们的工作将被视为公正和诚实时;(5)在老师对他们的努力作出评价之前,他们可以尝试、失败、可以从有经验的学习者那里得到反馈信息时;人们往往学习效率极高,并且这会对他们的行为、思考或感知的方式产生一种持续的、本质的和积极的影响

以此书为镜,可知自己还差多少

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和比较试验,结论很有说服力。描述了大学老师在教学者方面最优秀的一批人是什么样的理念和做法。教育的目标: 1. 对原有思维方式的挑战。通过知识构建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对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培养内心的探索精神,而非依靠外来的奖励(例如,分数)来操纵注意力。教育方法:‘构建一个自然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自然’的遇到问题,‘批判性’的思考问题。1. 每堂课自然的引出一个问题,最好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以常识开场,一步一步探问( 苏格拉底的方法)。2. 把复杂问题简化为模型,帮助大家认识到隐含的假设条件。3. 列出已知的东西,通过大量的问答方式开始一步一步的推理。4. 教书是关于如何控制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by Michael Sandel)。 每节课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通过煽动性的难题,从未想过的角度提出一个论点,或者刺激性的个案研究。但是,一般注意力只能持续20分钟左右。需要控制好节奏。其他观点:1. 以学生为中心与否,课堂讨论的多少等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自然批判性的学习环境。2. 师生关系:共同探索者。学生可以选择是否探索,但是一旦选择就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则。3. 重点在思维方式,但是仍然要记住大量的知识。通过思维方式的训练来记忆。学习者的类型:1. (顶级)深度学习者。应对挑战,掌握知识,深入学科,努力理解所有复杂性。独立思考着,重视接触到的新思维方式,并加以运用。2. (中级)策略学习者。善于竞争,只对高分感兴趣,不愿用新知识改变自己的观念。学习结束后即从头脑中删除以便容纳新的知识。注重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利益。3. (下级)防范者。 不愿投入精力学习,做事情的主要是避免失败。思考如何考试能过 。书中提到的最让我诧异的实验结论是:有的人即使遇到与原思维模式相反的事实也会拒绝改变。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