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时代的人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黑暗时代的人们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534374012
作者:汉娜·阿伦特
页数:257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由传记性质的“人物素描”构成的文集,他们大多是汉娜·阿伦特的同代人及朋友,同她一样经历和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的不幸和苦难。其中的篇目包括:《思考莱辛——论黑暗时代的人们》(阿伦特1959年获汉堡莱辛奖的致辞)、《罗莎·卢森堡1871~1919》、《卡尔·雅斯贝尔斯》、《伊萨克·丹尼森1885-~1963》、《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1》、《兰德尔·贾雷尔1914~1965》、《海尔曼·布洛赫1886~1951》、《瓦尔德马尔·古里安》等。这些文章体现了作者在洞察世事、了解人性方面的敏锐和犀利,同时,在她的笔下有一种因理解而引起的深情。

书籍目录

论黑暗时代的人性:思考莱辛
罗莎·卢森堡
安杰洛·朱塞佩·龙卡利:一位基督徒
卡尔·雅斯贝尔斯:一篇赞词
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公民?
伊萨克·迪内森
赫尔曼·布洛赫
瓦尔特·本雅明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沃尔登玛·古里安
兰德尔·贾雷尔

编辑推荐

  阿伦特历经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她来自德国,是位犹太人,曾长期沦为无国籍者。同为黑暗时代的人,阿伦特把她所敬佩的“黑暗时代的人们”的言行记录下来,可谓惺惺相惜。在更深层次上,阿伦特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这就是:面对黑暗现实人当何为?面对不义作为一个人该采取何种态度?  (陈伟)  ——中华读书报  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illumination),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它们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像我们这样长期习惯了黑暗的眼睛,几乎无法告知人们,那些光到底是蜡烛的光芒还是炽烈的阳光。但是这样一种客观的评判工作,对我而言似乎是件次要的事情,因而可以安心地留给后人。  ——汉娜?阿伦特

内容概要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她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其主要著作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精神生活》《康德哲学讲座》等。

章节摘录

  在回顾她的生活时,比起她所谓的“错误”来,更让人为她感到难受和  痛苦的是,在一些重要关头她不去反对,相反却表示认同德国社会民主党中  的官方势力。这些才是她真正的错误所在,而没有一个错误不被她最终意识  到并为之痛悔。  在这些错误中,危险最少的一种是关于民族问题的。她1898年离开苏黎  世到德国,此前她已在苏黎世“以一篇优异的、关于波兰工业发展的论文”  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按照沃尔夫教授在其自传中的说法,他仍然清楚地记  得这位“我最出色的学生”),这篇论文获得了立即“被发行出版”的罕见  殊荣,并至今仍然是研究波兰历史的学生们的参考文献。她的论题是:波兰  的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俄国市场,因而任何一种想要“形成一个民族国家或  单语种国家的企图,都是对近五十年来的发展和进步的完全否定”。(她在  经济学上的正确性,被波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长时期萧条所证实。)于  是她就成为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波兰问题专家,成为德国东部省份的波兰人  中的宣传员,并与那些为了生存而想让波兰“德国化”的民众达成了不稳定  的联盟关系。正如一位社会民主党的秘书对卢森堡所说,包括波兰社会主义  者在内,这些民众“很高兴地视你为赠与所有波兰人的一件礼物”。显然,  这些“由官方称赞所带来的光环,对罗莎而言,意味着她的错误”。  而比这严重得多的错误,则是她与党内当权者们在修正主义论战中达成  的具有欺骗性的一致,在这场论战中她扮演了一个领导者的角色。这场著名  的争论是由伯恩斯坦所引发的,并在历史中以“改革还是革命”的二元选择  一直持续下去。然而,这场论争却在两个方面产生了误导:它造成了一种假  象,仿佛社会民主党在世纪之交仍然对革命保持着忠诚,但这已不再是实情  ;同时,它遮蔽了伯恩斯坦言论中的许多客观有据的声音。伯恩斯坦对马克  思经济理论的评述是正确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它“与现实保持了充分一致  ”。他指出,“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并不会伴随着大资本家数量的减少,  相反,它伴随着的是各种规模的资本家数量的增加”,因此,“富有者圈子  的不断缩小和穷人悲惨状况的不断增加”并没有实现,“现代工人确实是穷  人,但他们决不是赤贫者”。普选制已经让工人有了政治权利,让工会在社  会中有了自身的位置,并在国家的对外政策方面对新帝国主义的发展作出了  清晰的限制。毫无疑问,社会民主党对这些不受欢迎的真理的反对,首先是  由于他们根深蒂固的、对于严格重审自身理论基础的懒惰所引起的。然而,  这种懒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党在其地位上的既得利益,而这种地位现在却受  到了伯恩斯坦的分析的威胁。被危及的是社会民主党作为“国中之国”的地  位:它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它独立于社会,  并在所有事情上都有自身的利益。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将会把它又引回到德  国社会中,而这种“结合”被认为如同一场革命那样对它的利益构成威胁。  内特尔先生持有一套有趣的理论是关于社会民主党在德国社会中的“底  层位置”以及它之所以没能成功地参与政府的原因的。在它的成员看来,党  可以“在自身中提供一种破坏资本主义的更好方式”。事实上,通过保持“  在所有阵线上对社会的防御的稳固性”,它就产生出一种具有欺骗性的“团  结感”(正如内特尔先生所指出的),而法国的社会主义这极度轻视这种团结  感。

图书封面


 黑暗时代的人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作者具有女性知识分子的特质:对事物不偏不倚的认知,试着超越偏见去理解真实的人,光明向上的世界观,在人性恶面前,除了力求准确,更多的是宽容与对话的可能。我们看到,这位成熟理性的女性认识世界的方法,是明察秋毫、力求公正,检验每一个人具有的真实品质。这大概并不需要她所赞美的莱辛式的“勇气”,只要多读点书、正常思考就行了。也就是说,她的观点,不过是一些并不罕见的常识。正如她所说,这种认识是一种人的“责任”,是对我们生活其中的“公共领域”的“更古老更恰当”的方式。“公共空间也是一个精神性领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罗马人称为humanitas(人性)的东西才在其中显现出来。罗马人用这个词来表示人的独特不凡之处。 Humanitas无法在孤独中获得……只有当人把自己的生活和人格都置于‘公共领域的冒险’中时,它才能被人获得。”这就是说,所有打算独善其身的想法,都不具人性,至少对身处黑暗时代的人们是如此,这和中国的入世观很一致。书中谈到了下列人:剧作家莱辛,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最终得到智慧的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诗人赫尔曼•布洛赫,哲学家本雅明、沃尔登玛•古里安、兰德尔•贾雷尔等等,这些人,一部分是作为人性的榜样,天才除外,作者考虑得很周到,认为天才具有另外的命运,可以不按常理要求,比如,能间接地影响到公共领域;一部分,则是因为他们拥有正确的观念而被提及。其中,剧作家布莱希特是一个例外,作者谨慎地把他的政治错误和作为诗人的才能分开,在道德与不守道德的天才之间行走了一小会,然后指责他“过界”了,超出了作者认可的底线——“他越过了那条人们为他划出的可被容忍的界线”,因此,作者略带快意地判决道:“一个诗人所能受到的最意味深长的惩罚,除死亡之外,当然是他的天赋的丧失。”作者认为,这两者之间必然是:如果艺术家服务于某一意识形态,将导致语言能力的完全丧失。作者引用了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一点:“一个统治者的代言人来到一个‘学会了如何说不’的男人家中。代言人声称这个男人的家和食物都属于自己了,他还问这个男人‘你愿意伺候我吗?’男人把他扶到床上,给他盖上毯子,守护着他的睡眠,而且在随后的七年中都对他惟命是从。便是,这个男人无论做什么,他都决不出声。七年结束了,代言人已经因吃喝和睡眠而肥胖起来,呈现出老态,随后,他死了。那个男人用旧毛毯把代言人裹起来,从屋里扔了出去。他清洗了床,粉刷了墙壁,轻松地叹了口气,回答说:‘不。’”而后,她以女巫的口气写下这句并非预言的话:“一个诗人真正的罪过来自于诗歌神明的报复。”然而,可敬的阿伦娜努力在布莱希德的碎片中找寻着意义,宽恕了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所做做为,行为已受到诗歌神的惩罚。看来,这本书是一本新《二十四孝》,作者否认这和“道德”有关,她采用的词是“人性”,她书写散发人性光环的智慧,容易让人热血倒流,从脚后跟冲到额头,对高血压患者们很不利。“人性”,这难道不是更高更优先的道德标准吗?甚至可以说是道德的基础。作者写道:“所有这些本来都不应该说出来,而最好是省略掉。”“接下来发生的事卑琐肮脏,根本不能作为素材放到故事中。”作者只对高尚感兴趣,貌似中国的“文以载道”。表面上,作者赞同事物的多种可能性,实际上,她为人类世界设定了极为严格的道德标准。为什么有些人看到艳照门会生气?不正当性行为?欺骗公众?保持某种形象来迎合大众口味?给人带来坏榜样?明星不能成为道德楷模了?公共领域的可怕之处在于,如果它是好的,它就应该允许在不撒谎的情况下不受谴责,而公众偏偏如此难以伺候,一面要求不撒谎,一面又要承担不撒谎的后果,两方面都不能逃脱惩罚。撒谎更严重还是犯了道德错误更严重?人们到底不原谅什么?谁敢挑战公众呢?除了行为艺术家。说到底,是什么使他们撒了谎?难道是一个道德宽容的社会?宣扬人性的榜样毫无益处,当一个社会在树立做人标准时,不管是为了什么目的,都很危险。把一切人性简单化、把善与恶简单化、把真善美当作标准,都是一种蹈空行为,黑暗时代的人们可能需要这种空洞的语言,来作为希望之光:“像绝对正义这样的东西必定是存在的,从中产生出一种新的人权宣言。”汉娜·阿伦特如是说。这种情境,由齐泽克的一个故事揭示出来:“你是一个小男孩,你父亲想让你去看祖母。你不愿意去。如果是传统的父亲,他会说,我才不管你怎么想呢,你必须好好地去看你祖母。这是没什么问题的,问题是在一个放纵的社会,这个父亲会怎么说呢?我猜他会这样说,你知道你的祖母是多么爱你吗,她在期待着你,除非你愿意去,否则你可以不去。每个小孩都可以听到父亲的用意——你是可以选择的,而实际上,他给你的命令比传统的父亲给你的命令更加强烈。他不是告诉你,你必须去看你祖母,而是告诉你,你必须“想去”看你祖母。”看出两者的不同了吗?前者是一种暴力统治,而后者,是思想上的暴力统治,它不但强奸你,还有其极正当的理由。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赞同“真善美”统治,不赞同“人性”统治。书中引康德的话:“一条小径,有一天毫无疑问会拓展为一条大道。”我想,还是不要有什么貌似笔直,实则扭曲的(社会主义或别的主义)大道的好。我更喜欢听到鲍勃迪伦说:“偏离大路的地方才有真实的力量。”或许,是一种紧迫的责任感,使作者发出赞美,和批判,她盛赞一些人,宽恕另一些,像她推崇的哲学思想那样——“近和远便不再取决于我们与一位哲学家相距的年代,而只取决于自由选择的节点,我们从那里进入到精神领域之中”——她自由地选择节点,进入他们的生活之中。作者写道:“当所有不实之词都被拆穿,所有歪曲都得到纠正,所有错误的判断都被抛弃,反感就会作为某种无可辩驳的东西保留下来。”也许她是对的,反感是我写这篇文章唯一的真正的原因。
  •     在那篇为雅斯贝尔斯所作的赞词中,汉娜·阿伦特替她老师的全部著作寻找到了一个一以贯之的隐喻:明彻(clarity),它由人类的理性之光带来,并且照亮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在阿伦特笔下,光就是公共领域的隐喻,就是启明(illumination),它是人们言说、交往和行动的显现空间;相反,黑暗则成为极权政治、现代社会“原子个体”的隐喻,它使得人们陷于孤独、封闭、沉沦的时代悲剧。在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寄望于世界开端之初上帝的言说——“要有光”,人类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肩膀承负起黑暗的重量。对阿伦特来说,让光洒进文字,并将那份明彻的希望传递给更多她的读者,就是她思考与写作的理由。记得王元化先生曾在一九九二年冬天的日记中写道:读熊氏(指熊十力)的书能使人产生一种精神力量。那么我想说读阿伦特的书其实也是如此,我们从中能够得到的当然不仅是一根蜡烛的温度,还有继续共同生活的信心、勇气和智慧。从专业领域来说,阿伦特对政治哲学的贡献或许正如德国现象学家克劳斯·黑尔德所言:“汉娜·阿伦特为当代哲学发现了公共生活空间的世界性。……如若今日我们可以一种哲学上可证明的意义上谈论‘政治世界’,那就要归功于阿伦特。虽然阿伦特并不自以为现象学家,但人们却应该将她发现政治之世界性这一点视为现象学百年运动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三联书店,2003年,第219页。)2012.8.2
  •     对阿伦特来说,“启明”是大众在最黑暗时代也有权利去期待的东西。它并不一定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在政治灾难或道德解体中退守到孤独状态,一个时代的知识份子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用生命和艺术与这个时代抗衡并烛照着后来者。启明,孕育于黑暗又照亮黑暗;黑暗不仅是混乱和饥饿、不义和绝望,更是“公众性的光把一切都变得昏暗了”这一讽刺性的、悖理的陈述成为事实的时刻。本雅明、雅斯贝尔斯等思想者和行动者正是20世纪上半页使这种现实澄明的启明力量。所以,与其说启明是一个学术概念,不如说是一种学者应有的学术立场和姿态。阿伦特以纪念黑暗时代的人们的方式,提出一个严肃深刻的伦理问题。在后现代主义撕裂混乱的世界中,在浮躁、娱乐的氛围下,“启明”提醒知识分子还要对自身身份和信念进而坚定不移的考察和追问。<中国图书评论>已发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历史中有许多黑暗时代,在其中公共领域被遮蔽,而世界变得如此不确定以至于人们不再过问政治,而只关心他们的生命利益和私人自由来说值得考虑的问题......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
  •     文学评论的色彩较为浓厚……
  •     看这种书基础知识真的很重要啊!居然读了一个礼拜
  •     黑暗时代的启明
  •     群魔。
  •     大概翻了一遍,有点不知所云
  •     光。
  •     还很艰难,书做得不错
  •     很空洞,很无聊的speech
  •     很喜欢这本呢
  •     : B505/7222-2
  •     四颗星只是出于未成为脑残粉前的矜持。
  •     算是阿伦特最让人动容的一本书吧
  •     有点像明儒学案 阿伦特学力没有问题
  •     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illumination),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它们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
  •     嘿嘿 嘿嘿嘿 嘿嘿嘿
  •     2013.5
  •     作为想要寻找启明的普通读者而非专业研究人员,深觉艰涩难读,兴趣索然。 对于阿伦特的书更倾向于其在《人的境况》所言及的积极生活。
  •     进入新世界的启蒙
  •     我觉得这就是阿伦特跟桑塔格本质上的不同:桑塔格更像是在当下语境中提出迥异视角的公知 阿伦特则是在黑暗时代长河中的回溯者 她所做的不仅是追问更是提供一种可能——理解的、重建的、对话的可能 对于书中人物的分析精辟而不失诗意 作者和他们共同构成了启明(illumination)
  •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illumination),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们的生命,它们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
  •     一行同志不专业搞翻译真是一大损失啊。
  •     只读了《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和《论黑暗时代的人性:思考莱辛》两篇。
  •     献给在黑暗中放弃跟明哲保身的大多数为伍、投身公共领域并在其中付出一切的人,他们带来的一束束微弱而坚定的光芒,足以驱散漫漫长夜。
  •     这些人都希望通过努力去改变世界,使它变得更符合自己对它的设想,然而他们又改变了什么呢?我们又能改变什么呢?越来越迷惑了。书翻译得很让人抓狂,减一星
  •     没有沉下心来读,龙卡利和布莱希特是读得最认真的,其他几篇几乎都是一扫而过,但能感受到文字的氛围,阿伦特对她的这些遭遇黑暗时代的同代人怀着同情之理解。
  •     二战时期的犹太后裔们的反馈...与其说是反馈,不如说是反抗与追寻。 1.怎样叫黑暗时代? 公共领域被遮蔽; 人们只关注个人利益和自由; 2.为何有黑暗时代? 权力缺失(权力只存在人们一起行动的地方,屈服的总是力量); 人性倒退(野蛮性和侮辱在黑暗中被忍受,政治相应被忽视); 3.怎样应对黑暗时代? 部分逃离-一是对世界做到不全部忽视; 一是进行“内在移民”(从而使忍受和痛苦更彰显); 拥有“同情心”,即友爱和言谈(言谈中进行真理探寻,然而真理、自由、友爱,孰轻孰重?) 在公共领域中,理性创造了精神领域,自由支配它。 哲学,不该孤独,它需要无限沟通才能达成真理。
  •     十足的一本好书!!!!!!
  •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文艺女中年老师非常推崇阿伦特,可能是上课的时候最常出现的高频词,她也屡次三番推荐这本书,拖延再三,大二到现在,才把它读完。阿伦特说莱辛的这句话或许可以成为所有“黑暗时代人们”最好的总结:“当然,我们仍然知道,思想不仅需要才智和深度,而且首先需要勇气。”四年学这种一点不实用的慢热专业唯一好处,总有那么几个老师逼迫着你认认真真读完几本书,使你对于一切事情再也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总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提醒着自己:你懂个屁。
  •     讲本雅明讲的真好。记得听清楚的一句大概是,“一个时代在那些最少受它影响,距离它最远的人身上,打下最清晰的烙印。” 女神就是女神。
  •     http://pan.baidu.com/s/1bnEkSdp 这本书生生是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反题。
  •     非常之不错。。逻辑清晰 深度广度都足够 好难读 我好笨。。
  •     来自建秋姐姐的礼物……那段写书评写到死的日子……永远的阿伦特奶奶……
  •     白癜风公平加农炮加快股票合计
  •     请不要对我们审判得过于严厉。
  •     什么都没看懂基本上,但是还是觉得很厉害。
  •     传记性的人物素描,不感兴趣。
  •     2016-11-19
  •     还不错。可以读读。
  •     等我读完本科四年,我要根据我和我的师长/伙伴的交往写一本《黑暗时代中的逗逼们》。
  •     不大懂,但这些人共有的特点:与世界交锋,不妥协。
  •     没看下去。。。。仅记录
  •     阿伦特在我心里又升了个level 完全可以谅解的是牵涉到政治的东西总是有点狡黠的
  •     因为他人的不可能幸而痛苦的人,也同样会因他人的财富而痛苦。为什么愉悦竟胜于给人以可能的帮助呢?或者,没有愉悦我们就无法慷慨助人了吗?
  •     汉娜·阿伦特总是让人抓不住重点
  •     萧瀚公众号名称由来。
  •     写得好蛋疼
  •     头脑如此清晰的女性
  •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书很好,翻译很烂。
  •     所有的问题都是语言问题,话说阿伦特对人的褒贬确实好绕。。。
  •     荡气回肠~
  •     《论黑暗时代的人性:思考莱辛》《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     胡说八道的丑女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