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周作人传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807136866
作者:止庵
页数:313页

作者简介

周作人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却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时代,最后堕落为汉奸文人。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喜剧色彩表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与深刻性。 本书作者搜集大量史料与书籍,对周作人从一八八五年至一九六七的生平事迹作了精细的描述与精辟、独到的分析,力图通过周作人“一个人”看“一个时代”,以展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传记属于非虚构作品,所写须是事实,须有出处;援引他人记载,要经过一番核实,这一底线不可移易。写传记有如写历史,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合理虚构”。这本书自不例外。
本书的侧重点与一般生平传记亦有不同。作者认为,对于周作人这样一位思想者和著作者来说,思想的发展脉络和表述过程远比其一生经历更其重要,笔墨因此较多用在这里,而相关资料亦稍齐备。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章 一八八五——第二章 一九0六——第三章 一九一一——第四章 一九一七——第五章 一九二三——第六章 一九二八——第七章 一九三九——第八章 一九四五——第九章 一九四九——一九六七结语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周作人传》是一部学术著作。《周作人传》朴素直白,不猎奇,不虚美,不隐恶。《周作人传》适合的读者人群:周作人研究者,现代文学爱好者。

前言

前些时我劝一位久已中断写作的朋友说,如果不诉诸笔墨,我们那些阅读时的感想就更是“未完成”的了。或许这正是我自己终于下决心撰写此书的原因。我最早接触周作人的作品是在一九八六年,起初只是一点兴趣使然,后来着手校订整理,于是读了又读。先后出版《周作人自编文集》、《苦雨斋译丛》、《周氏兄弟合译文集》等,一总有七八百万字,连带着把相关资料也看了不少。有段时间我无心写作,适有朋友提起《周作人传》这个题目,我想正可藉此把他的全部著译以及所能找到的生平材料一并重读一遍。这样花去一年时间,记了不少笔记。之后又用整整两年写成这本书。说到底还是“读后感”,与我向来那些小文章相仿佛,只是循着传主一生的线索,所言稍成片段而已。二十年来在这方面所下工夫至此有一了结,知我罪我,全在读者;我自己今后大概要另外干点别的事了。虽然陆续有《周作人研究资料》、《回望周作人》之类书籍面世,周氏的生平材料仍然非常匮乏。日记迄未完整印行,一也;书信很少搜集整理,二也;档案材料不曾公布,三也;当年的新闻报道、访问记、印象记还没汇编出版,四也;后来的回忆文章缺乏核实订正,五也。目下写作一本像杰弗里·迈耶斯著《奥威尔传》和若斯亚娜·萨维诺著《玛格丽特·尤瑟纳尔》那样翔实的传记,实无可能。但是即便把这几件事都给做了,材料是否就够写一本真正的传记,仍然未必。

内容概要

止庵,原名王进文,一九五九年生于北京。学者,散文家。著有《樗下读庄》、《老子演义》、《神奇的现实》、《苦雨斋识小》等,校订《周作人自编文集》(三十六种),主编《苦雨斋译丛》(十六种)、《周氏兄弟合译文集》(四种)。

媒体关注与评论

传记属于非虚构作品,所写须是事实,须有出处;援引他人记载,要经过一番核实,这一底线不可移易。写传记有如写历史,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合理虚构”。这本《周作人传》自不例外。如此,虽然难以写得热闹,却不至于信口胡说。我只打算陈述事实经过,无论涉及传主的思想,还是生平;容有空白,却无造作。至于自家看法,不管与他人相同或相异,均属一己之见。——止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一八八五一一九0一年八月二十五日,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收到两封南京来信。一封是矿务铁路学堂学生周树人写给弟弟周櫆寿的,通报在江南水师学堂任国文教习兼管轮堂监督的叔祖周椒生已经同意他前去充当额外生。一封是叔祖本人写给兄弟俩的祖父的,讲的也是此事,不过增添一点:他为櫆寿改了新的名字,叫做“作人”。后来周作人解释说:“这位监督很有点儿顽固,他虽然以举人资格担任了这个差使,但总觉得子弟进学堂‘当兵’不大好,至少不宜拿出家谱上的本名来。”此举早有先例,三年前哥哥樟寿前往南京,即由叔祖根据《管子·权修》之“百年树人”给改名“树人”;这回则用的是《诗经·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的典故。改个名字无足轻重;离开绍兴,前往南京上学,却是这个就要采用新名字的人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周作人一生的命运,似乎就系于几次“走”或“不走”:可以与这次去乡相提并论的,是一九0六年前往日本,一九一一年返回绍兴,一九一七年来到北京,一九三七至三八年未能离开北平,以及一九四九年回到北平。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周作人此前一段生涯,说来无非寻常;但为人作文的特色,却可从中找到不少端倪,而这总归不离家庭、地域和时代等几方面。他生于一八八五年一月十六日,字星杓,“櫆寿”的名字则系祖父所起,乃因得到报告孙儿诞生家信那天,恰巧有位姓魁的在旗京官前来拜访。在《知堂回想录》中,作者记述了有关自己出生的一种传说,即“是一个老和尚转世的”;所写《所谓五十自寿诗》之“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讲的亦是此事。周氏家族自明正德年间定居绍兴,至他这辈已十四世。多年以后,周作人写过一组《数典诗》,吟咏祖先事迹,其中提到文王、周公、周处、周敦颐等人。他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进士出身,曾任内阁中书;父亲周凤仪,后改名文郁、仪炳、用吉,字伯宜;母亲鲁瑞。他有一个哥哥,即前面提到的樟寿、树人,比他年长四岁,后以笔名“鲁迅”而为人所尽知;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三弟松寿,后改名建人,比他小四岁,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一八八八年,妹妹端姑与周作人同患天花;他情形好转,未满周岁的妹妹夭亡。一八九八年,四弟椿寿因患急性肺炎而死,年仅六岁。弟弟的死尤令周作人悲痛,现存他最早的文学作品《有感》、《读华陀传有感》两首古风,即系感逝之作。周氏本为殷实人家,一八九三年出了一件大事,就此衰落下来。“那年正值浙江举行乡试,正副主考都已发表,已经出京前来,正主考殷如璋可能是同年吧,同介孚公是相识的。亲友中有人出主意,招集几个有钱的秀才,凑成一万两银子,写了钱庄的期票,请介孚公去送给主考,买通关节,取中举人,对于经手人当然另有酬报。介孚公便到苏州等候主考到来,见过一面,随即差遣‘跟班’将信送去。那时恰巧副主考正在正主考船上谈天,主考知趣得信不立即拆看。那跟班乃是乡下人,等得急了,便在外边叫喊,说银信为什么不给回条。这事情便戳穿了,交给苏州府去查办,知府王仁堪想要含胡了事,说犯人素有神经病,照例可以免罪。可是介孚公本人却不答应,公堂上振振有词,说他并不是神经病,历陈某科某人,都通关节中了举人,这并不算什么事,他不过是照样的来一下罢了。事情弄得不可开交,只好依法办理,由浙江省主办,呈报刑部,请旨处分。这所谓科场案在清朝是非常严重的,往往交通关节的人都处了死刑,有时杀戮几十人之多。清朝末叶这种情形略有改变,官场多取敷衍政策,不愿深求,因此介孚公一案也得比较从轻,定为‘斩监候’的罪名,一直押在杭州府狱内,前后经过了八个年头,到辛丑(一九0一)年由刑部尚书薛允升上奏,依照庚子年乱中出狱的犯人,事定后前来投案,悉予免罪的例,也把他放免了。”一八九四年冬,父亲“病咯血,继患水肿”,于两年后去世,享年三十六岁。后来周作人说:“先君读儒书,而感念时艰,思欲有所作为,乃卒不得志。日者尝评之曰:性高于天,命薄如纸。”在他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态度严正,见识通达的人:“他又说过,现在有四个儿子,将来可以派一个往西洋去,一个往东洋去做学问,……那时读书人只知道重科名,变法的空气还一点没有,他的这种意见总是很难得的了。”鲁迅以后一再谈起,上述变故对自己打击颇大;周作人当时年幼,又非家中长子,反应远不如哥哥明显。他所受到的影响,似乎更在其他方面。这里要提到两个人,一是祖父,一是大哥。祖父科举案发,周作人和鲁迅被送往皇甫庄外婆家避难,留下了最初的阅读记忆:“我所记得的书顶早的是一部《毛诗品物图考》。大抵是甲午年我正在读‘上中’的时候,在亲戚家里看见两本石印小板的《图考》,现在想起来该是积山书局印的,觉得很是喜欢,里边的图差不多一张张的都看得熟了。”以后他爱读此类书籍,如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陈淏子《花镜》等;由此培养起对于自然名物的兴趣,而这也影响到他的思想,即如其所说:“因为最初有这种兴趣,后来所以牵连开来,应用在思想问题上面,否则即使为得要了解化中人位,生物学知识很是重要,却也觉得麻烦,懒得去动手了吧。”一八九七年周作人去杭州陪侍身陷囹圄的祖父,住在花牌楼时,接触了祖父的妾潘大凤,女仆宋妈,邻居石家妻子余氏,邻居姚家干女儿杨三姑娘等,对于她们的不幸命运深感同情,乃至终生不忘,其妇女观或许即肇始于此。后来在南京狱中,所作《花牌楼》之三有云:“我怀花牌楼,难忘诸妇女。主妇有好友,东邻石家妇。自言嫁山家,会逢老姑怒。强分连理枝,卖与宁波贾。后夫幸见怜,前夫情难负。生作活切头,无人知此苦。佣妇有宋媪,一再丧其侣。最后从轿夫,肩头肉成阜。数月一来见,呐呐语不吐。但言生意薄,各不能相顾。隔壁姚氏妪,土著操杭语。老年苦孤独,瘦影行踽踽。留得干女儿,盈盈十四五。家住清波门,随意自来去。天时入夏秋,恶疾猛如虎。婉娈杨三姑,一日归黄土。主妇生北平,髫年侍祖父。嫁得穷京官,庶几尚得所。应是命不犹,适值暴风雨。中年终下堂,飘泊不知处。人生良大难,到处闻凄楚。不暇哀前人,但为后人惧。”关于杨三姑娘,他还写过一篇《初恋》,说她“在我的性的生活里总是第一个人,使我于自己以外感到对于别人的爱着,引起我没有明了的性的概念的,对于异性的恋慕的第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在另一方面:“恰好十四岁时往杭州去,不再进书房,只在祖父旁边学做八股文试帖诗,平日除规定看《纲鉴易知录》,抄《诗韵》以外,可以随意看闲书,因为祖父是不禁止小孩看小说的。他是个翰林,脾气又颇怪戾,但是对于教育却有特别的意见:他很奖励小孩看小说,以为这能使人思路通顺,……我那时便读了不少的小说,好的坏的都有,看纸上的文字而懂得文字所表现的意思,这是从此刻才起首的。由《儒林外史》,《西游记》等渐至《三国演义》,转到《聊斋志异》,这是从白话转到文言的径路。教我懂文言,并略知文言的趣味者,实在是这《聊斋》,并非什么经书或《古文析义》之流。《聊斋志异》之后,自然是那些《夜谈随录》等的假《聊斋》,一变而转入《阅微草堂笔记》,这样,旧派文言小说的两派都已入门,便自然而然地跑到《唐代丛书》里边去了。”这对于他的中文修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后他称祖父为“教会我读书的老师”。至于大哥,取《鲁迅的青年时代》等书中的有关介绍,与周作人对自家早年志趣的描述两相对照,可以看出情形颇为近似,其实正是他受到影响之处。举个例子,他提到鲁迅“看《玉芝堂谈荟》知道了历代武人的吃人肉,看《鸡肋编》知道了南宋山东义民往杭州行在,路上以人肉干为粮,看《南烬纪闻》知道了金人的淫虐,看《蜀碧》知道了张献忠的凶杀,看《明季稗史汇编》里的《扬州十日记》知道了满人的屠杀,至于《皇朝典故》残本《立斋闲录》录存明永乐的上谕,凶恶得‘言语道断’,更是使得他生气,……”又说:“豫才从小喜欢‘杂览’,读野史最多,受影响亦最大,——譬如读过《曲洧旧闻》里的‘因子巷’一则,谁会再忘记,会不与《一个小人物的忏悔》所记的事情同样的留下很深的印象呢?”就与南京狱中所作《修禊》一诗“往昔读野史,常若遇鬼魅。白昼踞心头,中夜入梦寐。其一因子巷,旧闻尚能记。次有齐鲁民,生当靖康际。沿途吃人腊,南渡作忠义。待得到临安,余肉存几块。哀哉两脚羊,束身就鼎鼐。犹幸制熏腊,咀嚼化正气”的自述相仿佛。兄弟二人早年有着共同的阅读兴趣,合伙买书,结伴抄书,也都对自然界感到亲近。

图书封面


 周作人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止庵先生这本在自序里强调“传记属于非虚构作品,所写须是事实,须有出处;援引他人记载,要经过一番核实......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合理虚构’······这都还不足以保证作者能对自己的预设立场保持审慎。值得称道的是,先生对自己的立场始终力求谨慎,理性,客观。      看此书的同时,对照以前看过的《周作人生平疑案》,《回望周作人》专辑,感喟:对于争议的历史人物,止庵先生做到这点不容易。      个人还欣赏的是,止庵先生提出的思想作为一种存在,与行为这种存在之间的可能关系。虽说也就是结语里的几句话,足以令人深思。
  •     偶然的机会读到止庵,在其文章中晓得此书,于是屁颠颠地买来,不得不赞扬一句,止庵书的封面可谓简洁大方,而不落俗套,甚是喜欢,置于内容方面,书友评论较多,对止庵的态度和写法,两个字:叹服!梳理事实的同时颇多注解,细节之处可见止庵治学之严谨,顺着这条线又陆续买了止庵先生编纂的周作人文集系列,可谓不可多得的好书!
  •     鲁迅对中国古文化的批判,似乎对我这个迷恋古文学的人来说,是见不得的。但是,我仍旧很认真的读完这本书。喜欢,很简单,缘于鲁迅这个人,他的脊梁骨,是那个灰暗时代里,中华民族的柱梁!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负责任的传记,就是暂时不想读古文的我对其中大量的知堂先生诗作引用表示无奈。这本书算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严肃的传记书写方式:思想传。虽然大量叙事为主的传记的用处也是思想形成分析,但这本书嚼过一次,刚好消化,又不至于乏味。
  •     一趟地铁就看完了,不知是不是非完整版。从周作人少年时代讲起,讲得很简短。虽说侧重点不同,讲究资料的详备,但其实也有点得不偿失。
  •     所引必有出处,史料翔实。算是比较不错的传记。
  •     材料扎实便觉可靠。同时材料太实也略嫌干枯。前半部颇不耐,渐入佳境。晚境来去三读,遍体生凉。
  •     单讲文学,周作人的贡献应该不低于他哥哥,摊上政治,地位就千差万别了。2兄弟的分家决裂叫人可惜,决裂原因有多种版本,我不相信鲁迅会偷窥弟媳洗澡,也不相信会因为弟媳花钱大手大脚而起。这些原因导致分家有可能,导致决裂却不太可信。
  •     站错了立场,即使文学成就再高,也不会为后人敬仰。
  •     啰嗦
  •     嗯,简单写几句, 对周作人争议最大的部分应该是其落水行为 这本书里,很可贵的是,没有一开始拿这顶帽子压人来凸显政治正确, 作者说他理解周的落水行为,但是却不赞同,这种态度很好,作者不仅进入了周的内心世界,更用周作人一向的知人论世的态度来书写周 另外一处处理的较好的部分是,周氏兄弟失和以及周作人自始至终的同情并呼唤的平等对待妇女的态度,
  •     这书实在是看不动啊。。。
  •     原来年少时的周作人曾经那么以鲁迅为榜样,事事效仿他。从来喜欢他多过鲁迅,读过此书更甚。
  •     止庵的书总是靠谱的。从抗战后翻起——
  •     列出一份书单。就果然是遵照事实。
  •     止庵读周、摹/膜周数十年,思想确实空前解放了,好像刻意跟某种通行的传记写法对着干似的,对直接引语如此迷恋(说白了就是对“议论”和“理解”一个人的极端戒备/恐惧)就是周氏自己也没到这种程度吧。周作人其实有相当不高尚、怕麻烦、精心维护人格面具的庸琐一面,怕不是“寄沉痛于悠闲”就能洗脱干净的。
  •     大段的引用,事实感强了,可读性就差了
  •     冲淡平和,丰腴蕴藉,疏散从容,朴讷苦涩。老先生真是可爱极了,只是死的那么没有尊严真叫人痛惜。。,止庵写的也好,“文抄公”的风格公正朴实,读着觉得特亲切。。。我平时不经意的矫情,得改。。有机会要再读启明先生的集子。。。
  •     止庵的述和引天然和谐,共振成文。
  •     还原了周作人的思想家的一面,周作人“流氓鬼”的一面,是对一般人以为这只是个写闲适小品文人的看法的补充。
  •     或许是不同的作者眼中有不一样的传主,但是说实在的,看完这本书,真的不愿再简单以为周作人就是人人喊打的汉奸。或许不赞同他的做法,但我理解他。
  •     周氏说周如同自我鉴定 虽然能真实 不免有自我回护之处尤其周氏每每提及抗战历史时都含糊其辞欲言又止 用他讥讽鲁迅的话转赠其本人即所谓不免老丑 宽容地看也是无奈之事也
  •     冷静的,太冷静了。
  •     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思想历程。公正客观。或许周作人的传记正该如此平和冲淡。
  •     不经意间读完了,我想现在的贪官们在法庭上大概没有一个能像周作人一样淡定罢~
  •     脉络不够清晰,没读过先生作品的想是看不懂
  •     有根由,不揣测。书至知堂老人晚年境况,尤令人生不忍心。书尾后记中的最后几句话,读书者不可轻易放过。
  •     史料分量足,论述时则自家面目模糊,感染力不及钱著,但若要了解周作人生平及著述,此书仍值得一看。
  •     止庵的结语:讲到思想,其实分成两个层次,低一层次与思想者个人密切相关,高一层次升华而为人类所共有。
  •     从信史的角度讲,绝对好过另一本流传甚广的周作人传记。另一本传记,传者和传主有些时候感情重叠了。 说实话,这个出版社出的书一向很烂,这算是少有的例外吧。
  •     叫“周作人散文摘抄+我的扯淡”还差不多……
  •     对传主的生平、著述、还有别人对传主的回忆、记述极熟悉的前提下,还要有自己的史观融化其中,精心剪裁已有材料,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不容易,不容易。
  •     止庵写的很好,可是没有完全读完
  •     先前看过钱理群的,这次翻止庵的也就快了,一小时左右。正如止庵自己说的,他要援引核实,要事实要出处,故而难以写的热闹,然而这也确是太不热闹了,以至让人觉得有点冷。关于两人失和的事,关于最后所谓“下水”的事,都写得没有多少看点。所以与钱理群的相比,我还是喜欢后者,以情胜,料亦不差
  •     名字若改为“周作人思想发展史”就很好,作为“传”,那就差得太远
  •     作为读周作人的入门读物甚好!
  •     考证严谨的人物信史,可看出作者意图考证周氏兄弟失合和周作人于日据时代种种行为的野心和勇气,只可惜对共和国建立后周的生活描写过于粗略,有虎头蛇尾之感。另外,基本属于史料堆积,可读性较差,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接受略困难。
  •     有点掉书袋嫌疑,但考据严谨,理性客观,作为参考资料来说还不错
  •     翻了一下,基本属于读书笔记
  •     晚景荒凉。
  •     按照时间顺序,从头到尾,把知堂(有记载的)一生捋了一遍,目录也是极为朴素,时间分期而已,个中有点个人思想史的意思。现存文本中的知堂,不把他“神化”,而视其为一个人,复杂的、游移的人,名人传记最不易做到,一不小心就走到“传奇”的路上去了。该有的“卖点”,如兄弟失和、做李陵还是做苏武,不妄加揣测,便见厚道。被触动的,除了早年跟随长兄读书、留学、两人的书信往来、情感寄托,在长兄离家之时的不得不在家,还有P264有人描述对周氏的印象:五十岁时的太史公想象中的留侯模样、六十四五时的“小老头子”形象,及至最后阶段的“俯着头默默地站立在炕边的地上”的样子(P301)。一切都是个人的选择和不可知的命运造就的,竟觉别无他路。
  •     讷朴,冗薄,关痛痒处恐少了些。举重若重,很好的工具书。
  •     仔细琢磨半个月,不过见识一个人的思想史之冰山一角,却要花短短一个月完成一门课。比起各路研究传记,扎扎实实的材料才叫学习者心安可靠。
  •     需要多读几次
  •     感觉像在读周氏文章摘抄~但应该挺客观~
  •     有很多白话文言文,看不懂
  •     终于读讫。
  •     身后最好被遗忘 历史只是由人说
  •     此书只是作者编校周作人自编文集的副产品,意欲由此揭开知堂在日据时期的所历所感,不免捉襟见肘
  •     像极了周作人的写的周作人。
  •     为了写大一时候一个课题研究报告看的......
  •     止庵对传主是真喜欢,编过很多周作人的著作,并花了爬梳剔抉的苦功编成此书,此情此功不可没,但不能掩饰艺术感觉的迟钝,他对周作人的精神是隔膜的,始终没有明白何为“趣味”,一本传记只等同于一本资料长编,论趣味,则无。须知大师之作,学术味自不可缺,文章也应写得真气弥漫,风流倜傥。
  •     虽然多是引用材料,但个人倾向还是太严重,并且引用周作人自述的材料太多,意义不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