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猎手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孤独的猎手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年1月
ISBN:9787542622419
作者:[美]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
页数:558页

作者简介

(本书)敏感、均衡、权威,作者执著于事实,皓首穷经,乃成就了这部传记。 
——Ney York Times
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撰写的这部传记全面、坦率、感同身受,她完全了解卡森·麦卡勒斯生平和作品的每一面。
——Newsweek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年出生于俄亥俄州府哥伦布,是一个珠宝店主的女儿。她从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十五岁时从父亲处得到一台打字机,立志成为作家。

麦卡勒斯一生倍受病痛折磨,从十五岁风湿热开始,一系列疾病严重摧残了她的身体,导致她在29岁时残废。1967年9月29日她因脑出血在纽约去世。遗留下未完成的自传《照亮及暗夜之光》(ILLUMINATION AND NIGHT GLARE)。她的作品无疑多少反映了她心灵的轨迹。《心是孤独的猎手》里那个小女孩米克可能就是在慢慢长大的麦卡勒斯。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前言
作者的话
第一章 佐治亚州的少女时代
第二章 纽约市的实习生活
第三章 婚姻与心灵
第四章 纽约文学界的新宠:1940年夏
第五章 米达大街7号:一个奇异的大家庭
第六章 纽约市和沙都
第七章 哥伦布和沙都:1941年秋—1942年冬
第八章 和解与复婚:哥伦布与尼亚克,1943年—1945年
第九章 尼亚克和巴黎:1945年—1947年
第十章 消沉与振奋:尼亚克和百老汇,1948后—1950年
第十一章 盛名与幻灭:1950年—1953年
第十二章 破茧而出:1953年—1955年
第十三章 最后的时光:死亡与重生
卡森·史密斯·麦卡勒斯的生平年表
作品编年表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前言作者的话第一章 佐治亚州的少女时代第二章 纽约市的实习生活第三章 婚姻与心灵第四章 纽约文学界的新宠:1940年夏第五章 米达大街7号:一个奇异的大家庭第六章 纽约市和沙都第七章 哥伦布和沙都:1941年秋-1942年冬第八章 和解与复婚:哥伦布与尼亚克,1943年-1945年第九章 尼亚克和巴黎:1945年-1947年第十章 消沉与振奋:尼亚克和百老汇,1948年-1950年第十一章 盛名与幻灭:1950年-1953年第十二章 破茧而出:1953年-1955年第十三章 最后的时光:死亡与重生卡森·史密斯·麦卡勒斯的生平年表作品编年表

编辑推荐

  卡森·麦卡勒斯的心经常是孤独的,它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猎手,寻找着那些她可以为之奉献它的人们,但那是一颗明亮的心,它的光彩盖过了它的全部阴影。作者撰写的这部传记全面、坦率、感同身受,她完全了解卡森·麦卡勒斯生平和作品的每一面。

内容概要

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美国著名传记作家。    1929年7月21日生于佛罗里达,从12岁起就立志成为作家。北卡罗莱纳大学文学硕士,后被弗吉尼亚的林奇伯格学院授予名誉人文博士学位。从1985年到2003年退休,一直执教于亚特兰大的佐治亚州立大学英语系。 
出生于美国南方的卡尔博士,一生都在探访研究南方作家的生平。她是研究卡森·麦卡勒斯的权威,除了本传记外,还出版了《解读卡森·麦卡勒斯》。她还为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作家和作曲家保罗·鲍勒斯著书立传。目前她正在创作两部传记:一部关于女作家尤多拉·威尔蒂,另一部关于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

媒体关注与评论

  敏感、均衡、权威,作者执著于事实,皓首穷经,乃成就了这部传记。  ——New York Times  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撰写的这部传记全面、坦率、感同身受,她完全了解卡森·麦卡勒斯生平和作品的每一面。——Newsweek

章节摘录

  “听我说,海伦。”这个瘦高的佐治亚女孩子说,“我们别吃棉花糖和热狗了,留着这些零钱去看橡皮人和今年畸形人表演中所有那些好玩的人物。小脑袋的白痴、香烟人,还有蜥蜴皮肤的女人……我一个都不想错过。”  露拉·卡森·史密斯的好朋友点头赞同。两个女孩子急忙往游乐场的前排挤去,还不时向马路对面色彩艳丽的招贴牌张望,那上面宣称今年的查塔呼齐峡谷集市是“地球上最伟大的演”。  这是1927年。在偏僻的美国南方的小镇上,10岁的露拉·卡森·史密斯又一次观看着游乐场上的畸形人表演,心里既恐惧又兴奋。这些人每年秋天就会来到她的家乡佐治亚州的哥伦布巡回演出。他们有时阴沉着脸瞪着她,有时又对她微笑,还勾着手指招呼她过去。小姑娘心里渴望跟这些孤独的人进行目光交流,但她又害怕那种催眠般的对视,只敢偷偷地打量他们。露拉·卡尔森直觉地了解他们凄惨的孤独境地,通过某种神秘的联系,她感到跟他们很亲近。  这个年轻姑娘悲天悯人,她越来越意识到,每个人在精神上都是孤立和孤独的,不管他多么渴望并努力去与他人发生联系都没有用。一个人身体上的畸形只是以一种夸张的形式显示了这种困顿状况。卡森·史密斯到了17岁的时候(她在13岁时就把名字中令人尴尬的露拉去掉了,这个双名字显示了她南方人的祖籍),她狂热地描写孤独的人们。1940年,她22岁——这时她已嫁给了南方同乡利夫斯·麦卡勒斯,以《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纽约文坛一举成名,而在此之前她还是个默默无闻的作家,只发表过一篇短篇小说。作为出版商十年来发现的一颗星,她是靠手里的一支笔,从她爱恨交加的南方家乡走出来的。在随后的10年中,这个年轻的作家写出了另外三部重要作品:《金色瞳仁的映像》、《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婚礼的成员》,并把她的第四部作品改编成了一部获奖的百老汇戏剧,在票房和艺术上都很成功。  她还发表了数十篇短篇小说,为美国一流杂志撰写文章,创作了另一部百老汇戏剧。她的最后一本书《没有指针的钟》显示了她不断开阔的视野,在她去世6年前出版。然而,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卡森来说,正如对她小说中虚构的朋友们来说,爱情中的对等关系似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同时扮演爱者和被爱者两个角色。她笔下的某些人物从来不敢扮演其中任何一个角色,或者尝试另一个角色。  在她的作品中,畸形的身体往往只是显示了一个人缺乏能力去扩展、去奉献、去接受爱,这是一种充满极度痛苦的境地。无数来自她想象世界的陷入歧途和肢体残缺的人们,试图通过人与人之间完全的精神依恋来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而她从来不认为这种行为有什么不正常。在她的眼中,他们的世界是颠倒的,行为准则就是没有准则、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没有力量,是异化。有些文章批评她笔下某些人物明显的畸形和怪异,她回应道:人们对病态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作家只能说他的写作是内心的种子在潜意识中萌芽开花的过程。自然界不是不正常的,只有没有生命的东西才不正常。对作家来说,只要是脉搏跳动、能够活动、能够在房间行走的东西,不管它正在做什么,都是自然的和有人性的。  但是,脉搏跳动、能够活动、能够在房间自由行走,对作者本人来说,并非总是可能的。1967年当卡森·麦卡勒斯50岁去世时,她已经半身瘫痪了25年。从她童年时期开始,身体不适和疼痛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恶性贫血,伴随着一次次发作的胸膜炎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是她早期的痛苦;15岁时,她得了风湿热,但被误诊和误治。之后,她经历了三次中风,在她30岁前,左边的身体就瘫痪了,行动受到严重阻碍。在以后的10年里,卡森的身体每况愈下,到40岁时,如果换了一般的人,早就死了。如果没有朋友玛丽·莫瑟尔的忠诚、奉献和专业护理,卡森不可能度过那么多次危机。在这期间,其他医术高超的医生也给了她很多身体上的帮助,但莫瑟尔医生还抚熨着她的灵魂。不少外科医生和其他医学专家参加了一系列的手术:减缓由于左手、手腕、臂肘和腿部不断萎缩而导致的痉挛;修补粉碎的臀部和臂肘,后来又进行了尝试性的臀部修整手术;对付不断复发的肺炎和严重心脏病的袭击……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手术,读起来像是医院的月度报告。

图书封面


 孤独的猎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是卡森最火的那一年,从季风买来此书,整整一个夏天我都在阅读,但是请允许我说说实话,我真的读不下去,我是说,我没有办法连续读完。我只好断断续续,有时候在家里,有时候在静安公园的椅子上与老阿姨们背靠背,或者在小区院子花园京剧的唱腔中。我所能明白的,一、卡森是个没什么成就的作家,或者干脆她就不是作家。二、她是个经常被男人抛弃的丑女。三、她有病,身体一直很差,差到自己都想放弃自己。
  •     看了《伤心咖啡馆之歌》之后,我就在想,能够写出如此故事的该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呀!由此,我记住了卡森·麦卡勒斯这个名字。后来,偶然邂逅了《心是孤独的猎手》,没翻书页我就买了,因为麦卡勒斯。看完之后,对于麦卡勒斯,我充满了神秘的幻想,这个病体里的灵魂怎么有着这样巨大的能量!得知上海三联这个书系里有本她的传记,很厚,前几天逛书店,特意买了。 果然很厚,蓬松的纸张,足足57万字!对于厚书,我一向是有些抵制的,要知道,看完这样的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过这本书我坚持下来了,因为麦卡勒斯。翻过那一页页书册,我发现,原来麦卡勒斯不是我想的那样。她写美国南方情境下的故事,但她一直想着逃离南方。她有着严重的疾病,但她周游世界、生命灿烂。她是很多人眼里的“铁蝴蝶”,但也有人把她看成“吸血鬼”。不过,感谢作者卡尔夫人六年艰辛的工作(尽管她自认这是六年充实的生活),我看到了狂躁的,勇敢的,依恋的,有攻击性的,浪漫的,勤奋的,真挚的,自残的,酗酒的,有很强创造力和洞察力的,激情的,天真的卡森,一个真实的卡森。这样的一个人,和她一起生活,一定很快乐,因为她丰富;同时,一定很难受,因为她锋芒。利夫斯,这个直接生活在妻子卡森光环下的男人,承担了这双重情感。尽管利夫斯困惑于自己的性取向,但是他是深爱着卡森的。同时,卡森也爱着利夫斯。不过,什么样的情感也无法阻隔卡森对写作的激情。利夫斯所幻想的的两个人交替着实现自己作家梦的理想总归成为泡影,他只能做卡森背后那个默默支持、奉献的角色。利夫斯做到了。不过在卡森身边的生活注定了他们的悲剧婚姻。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战后两人去巴黎访问,归来时的场景是这样的——“海关官员甚至连床单下的人都没有看清楚,两辆救护车就载着病人呼啸而去。‘这是我的孩子们回家来到母亲身边了。’当担架抬着卡森走下舷梯时,玛格丽特(卡森母亲)大声痛哭道。”——他们两个喝醉了,大醉。最后,利夫斯想到了死。不过第一次他死的不成功,上吊时树枝承受不了他的重量,断了。“据说,卡森一边割断绳子,一边责备他:‘劳驾,利夫斯,如果你必须自杀,到别的地方去。看看你把心爱的梨树搞成什么样子了。’”卡森最终选择了离开,利夫斯在孤寂中走向了死亡。这样,世上深爱她的人去了。后来,世上深爱她的另一个人也去了,而当时她在修改稿子,同样没有在那个人身边。那个人是她的母亲玛格丽特。此后,又和命运抗争了12年,卡森也去了……合上书,我长长吐了口气,三天疯了一样的阅读结束了,想起那一个个我没有叙述出来的细节,品味着每一段感想,卡森不再神秘,但是,依然可爱。
  •     看三联的这套卡森的书的时候,每次合上书本都要停下来凝望封面上卡森的照片,望着她那双深邃的眼睛默默想,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她要有怎样一颗心怎样的情感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1953 年的一个晚上,田纳西·威廉纳姆在电话里问利夫斯“卡森怎么样”,利夫斯沉默了一阵,然后坚定地说:“坚不可摧。”尽管那时候她那时已经局部瘫痪 5 年,尽管那时她的身体状况十分不佳。 那个被关在修道院门外幻想里面的精彩聚会的小女孩;那个 17 岁离开家只身去往纽约弄丢了所有的钱,躲在电话亭里想给家里打电话又不敢打的卡森;那个在凯瑟琳·安·波特门口苦苦哀求波特开门想和她说话而被拒的卡森;那个在酒店里歇斯底里就是不能在旅行支票上写下夫姓“麦卡勒斯”四个字的卡森;那个一生都在找寻“我的我们”却始终孤立的卡森。 她是脆弱的,渴望被关注,渴望对等的交流,渴望爱,对未知恐惧,对失败恐惧,但没有什么能够打倒她,不管是爱情的破裂、友情的受挫还是身体的病痛、精神的低谷。她一直没有丢掉孩子的本性,这个世界对她来说过于复杂,她应付得很艰难。她是圣洁的天使,也是最邪恶的魔鬼。她孤高,以自我为中心,吝啬,特立独行,你爱或不爱,她都是她自己。永远不要对她有半点怜悯,她会看不起你,她要的只是爱不是同情。 她爱生活,但有时觉得要被迫从生活中退出;她热爱人们,但有时被迫离开人群。她的信仰太执着太热烈,注定要遭到孤立。她的作品里,那些孤立、疏离的情感,那些敏感、细腻的感触,写的是她自己,写的也是我们。说来她并不是多产的作家,大部分书都写了很长时间,不断写不断改,积淀了全部的生命体验和天才,用生命写作的人都过得很难,最后一本长篇写完的时候,她的精神已经被抽空,生命的力气也几乎被抽空。艺术成就了她,艺术也毁了她。 本来是想写一写《没有指针的钟》的,写了两页最终放弃了。回头看看上次写的关于《心是孤独的猎手》的文章,真失败。我不能写,写得很糟糕,卡森。 如果卡森活着,我要给她写一张明信片,或许还配上她喜欢的礼物,我知道她会很高兴。而我只会写一句话:你好,亲爱的卡森! 读完《心是孤独的猎手》、《金色眼睛的映像》、《婚礼的成员》以及弗吉尼亚的《心灵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这套书就这剩下一本《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短篇小说集)没有读了,不知为什么这本图书馆没有。我急于读到它,我又害怕读到它。读你喜欢的已经去世的作家的最后一本书,这种矛盾的感觉是多么令人沮丧。但我知道肯定有这么一天,注定有这么一天。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     看到这本书就想到论文
  •     因为这本书,我开始迷恋卡森的故事。
  •     一本好书,值得一辈子去读,一个传奇人物的一身,值得你细细评味。
  •     书看来像尘封很久的了,很厚一本,还不错
  •     挺震撼
  •     给我自由给我爱,让我去爱去感受去经历去受伤去特立独行然后成其为我。看完这本书的人,要么对卡森痴迷,要么自觉远离。
  •     读过,不过还想再翻翻,只能上门回收旧书13911723451
  •     对任何一个喜欢卡森的人来说读这本书是不会失望的。原来卡森是这样子的。她性格中的一些特点着实让我吃惊不小,是我不会欣赏的,但是我也感觉到在她身上又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书中没有花更多笔墨,在我认为卡森和田纳西威廉姆斯这两位南方作家之间的友谊是最美好的事之一。只有真正喜欢卡森并欣赏她的作品并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或者只是熟悉,知道)真正的卡森的人才会愿意并且最终写出这本书。
  •     与你的故事相比,我更喜欢你笔下的故事。
  •     卡森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
  •     作者是真爱。这么厚一本。
  •     此书呈现了一位真实的美国南方作家,卡森·麦卡勒斯,读此书之前可以先读作者的其他作品,都是当代经典之作.卡尔夫人这本关于麦卡勒斯的传记写了六年,期间详细采访了与这位南方作家有着密切联系的人,走过了麦卡勒斯走过的地方,其间的奔波可想而之,没有极大的热情是难以想象的。用一位中学生读者写给卡尔夫人的信就可得知这本书拥有的独特价值,至少对我这样喜爱卡森·麦卡勒斯的读者来说。那位曾经的中学生这样写到:我想给你写信告诉你,我正在读你写的卡森·麦卡勒斯传。我真的喜欢这本书,我没有读完它的原因是因为它是这样一类书,你得停下来思考和想象......我写这封信的原因是这样的,万一由于某种可怕的意外你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前死去,我想让你知道你的书对我是多么珍贵。
  •     啰啰唆唆的傳記,所謂天才,有多少人是以他人苦痛為代價練成的?
  •     很少读传记,但这本书确实好得让我很惊讶。很棒,也是因为这书才摆脱了阅读卡森的书的时候那种挥之不去的惆怅孤独。
  •     我爱这个病态、敏感又坚强的灵魂。
  •     不理解她 还是先读读看吧
  •     唯一不讨厌的双性恋。。。
  •     看过书的原版,学校图书馆的,虽然破了点,但我很认真的看了两遍,还做了笔记,也买了中文版的,翻译后的文字缺少了原文的张力,尤其是弥漫的那中说不出气氛没翻出来,读两种版本,感觉很不同!
  •     一本厚的能砸死人的传记~~
  •     在书店随便看时,被封面所吸引买下,虽然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她是谁,甚至到目前也没有看过她写的书,但传记写的非常好
  •     我喜爱的小说家之一 卡森·麦卡勒斯 ,还有米克
  •     真是揪心磨人,又爱又恨。
  •     没有看完,看不下去了
  •     我们都是如此贪恋着与谁心意相通的假象
  •     被宠爱被崇拜被自己毁灭的强大又自我的天才。。。。
  •     非常详细的纪录了卡森一生的重要时刻,几乎是一本日记本。
  •     读这个,至少让我想通一半为什么卡森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剩下那半,解释只能是才华~
  •     我想那种难以启齿就是我的状态我无法感同身受我不懂你的苦不懂你的忧愁我知道你也是不懂我的你不懂我我说出口的便只是一种暴露我知道所以我难以启齿,匆忙又急切的看了一遍想要买好仔细看
  •     卡森永远是那个骑着她的摇动木马自由往返于青春期和成年两个神秘世界的自相矛盾的孩子。
  •     “那个骑着摇动木马自由往返于青春期和成年两个神秘世界的自相矛盾的孩子,当她选择时,她一个跃身返回到她的故乡南方。”也想成为这样一个作家,即使与周遭孤单相处,但是与文字和音乐为伴的日子也会发出光来。
  •     终于读完了,应该是第一次读一个人的传记。敏感偏执孤僻又渴望被爱,看到最后卡森死去的时候忍不住难过的哭了出来。看着她从少年时期的探索到一步成名,中间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波折与纷扰,看着她面对爱人的离去到最后自己的归去,像是陪着她过了一遍人生一样。感恩这部书被翻译了只是翻译水平欠佳
  •     从八十年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起,麦卡勒斯这个名字就和孤独连在了一起。
  •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面对孤独。
  •     厚厚的一本,还没看。
  •     翻译的水平很高,很久没读到这么顺畅的国外翻译作品
  •     最近读麦卡勒斯的小说,顺便看看传记,了解作者。作者的作品似乎都是作者自身的投射,看看传记还不错。
  •     融入内心的孤独感和充斥着点点人情味的暖
  •     也许是给研究者写的传记吧,确实把她在哪儿跟谁干了什么都写清楚了,什么日记书信大家回忆都有,但是对于想了解卡森这个人的来说我觉得卡森是被钉成一只“精神分裂的天才”的标本了,而且我认为这里展示的卡森病态的性格和莫名其妙的生活方式除了认为“想象比真实重要”之外和她的作品没有必然联系。反而是利夫斯似乎得到很多同情,隐隐能感觉到他飞蛾扑火的活力和脆弱
  •     书很厚,纸很薄,偶有错字。不过内容很好。
  •     祝绵羊平安地睡去。
  •     被封面作者的眼神吸引,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好看,传记反而很长,不是做研究的话,读读小说就挺好。
  •     完全沉浸一个作家,而且是如此细腻内心世界的作家的生活,对于我的生命感悟也是质的飞跃和体验~有幸这么近距离的感同身受,而且和她相遇就从她的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     喜欢这个人,脑残给分
  •     sorry,看了半年,后半部实在进行不下去了,相比他传,一般还是自传来得更迷人。
  •     书很厚~因为要写论文延迟了看完这本书的时间~因为喜欢卡森的作品,所以很想了解她~
  •     译的太差。
  •     敏感的心,混乱的活
  •     最辉煌的孤独,麦卡勒斯的不朽作品之一。
  •     只看了前言和作者的话两部分 就知道为什么在网上找不到mobi版 就连pdf也只找到了一个源…翻译的实在是太烂 看着中文脑子里马上能反应出英语原文 赌一顿印度餐译者绝对是一次翻就发表 逼我看原作……(想要)翻译书目里又增加了一本
  •     卡森的书是真的好。这本传记是真的啰嗦,难以看下去。遗憾她没能自己写完自传。如果是她本人写,一定是另一种感受
  •     变态女人
  •     2011.12.12 史料丰富,视角客观。虽史料有些繁琐,但总的来说是一部卡森的全面性传记。
  •     读得挺烦的,有点没头脑
  •     刚拿到手的时候,书的封皮又脏又旧,纸页泛黄,就像压箱老书,可是没关系,我知道我会喜欢它
  •     文笔,读不下去
  •     在深秋断续读完这本500多页的传记,结束时候已是凌晨,宿舍只有我一人,我长抒了一口气,莫名地觉着如释重负~书确实冗长,再加上卡森一生坎坷起伏,读起来确实又疲惫又难过。卡森的形象和我曾经想象中的基本上没有出入,每次我想到她,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她书中那些个苍白,高大,瘦弱的女孩子形象,抑郁,不合群,天真又残忍,不停地索要着爱与关注,消耗着别人对她的关怀。。。因此我不会太想去接近现实中的卡森,因她有种毁灭性的本质,而你却又不得不爱她。。。我一直佩服她的是,尽管她深刻地了解爱的孤独,仍然那么坚持不懈地渴望爱与被爱,渴望与人交流沟通。。。
  •     实打实的530页,详细记录了这个女人的一生。内容丰富的令人咋舌。
  •     书还是很不错的,还有就是发货速度挺满意的~
  •     我可不想啃这本砖头书,看在上帝的份上让我轻松些【那是不可能的……
  •     很喜欢
  •     我们仍是孤独的吗?
  •     一个外表坚强绝强内心孤单温柔的女人,一个用文字表现孤独与永恒的作家。
  •     一看书就很拖拉的人终于彻底读完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