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守庐学记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量守庐学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108025524
作者:程千帆,唐文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黄侃(1886~1935),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中央大学教授,室名量守庐。黄侃专长于经学、小学,其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蔚成一家之言,治学上注重恪守师承、博学精习,在近代学术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与其师章太炎并称“章黄之学”。本书收集了记述黄侃论学大旨的文章,及其传记、逸事、著作目录等,作者大多是黄侃的师友和亲炙弟子,便于今人理解这位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

书籍目录

黄季刚墓志铭/章太炎蕲舂黄君墓表/汪东量守庐记/章太炎中央大学文艺丛刊黄季刚先生遗著专号序/章太炎黄季刚先生革命事迹纪略/陆敬季刚先生生平及其著述/黄焯黄季刚先生遗书影印记/潘重规季刚先生手拟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学程提要跋/刘继宣谈黄侃先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殷孟伦黄侃先生的小学成就及治学精神/许嘉璐《文心雕龙讲疏》序/范文澜黄先生蓟游遗稿序/孙世扬悼黄季刚先生/汪辟疆与潘景郑书/吉川幸次郎季刚师得病始末/尚笏陆恩涌追悼黄季刚师/武酉山黄先生论学别记/章璠敬业记学/游寿师门忆语/刘赜我所见到的黄季刚先生/陆宗达季刚先生二三事/陆宗达记先从父季刚先生师事馀杭仪征两先生事/黄焯忆量守师/殷孟伦师门忆语/徐复记蕲春黄先生讲三礼/钱玄怀念季刚先生/张汝舟黄季刚先生杂忆/杨伯峻忆黄季刚老师/程千帆黄季刚先生遗著篇目举要初稿/徐复黄季刚先生遗著目录/黄焯黄先生遗著目录补/程千帆黄季刚先生之笔名/潘重规

编辑推荐

《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作者大多是黄侃的师友和亲炙弟子,便于今人理解这位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黄侃,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中央大学教授,室名量守庐。黄侃专长于经学、小学,其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蔚成一家之言,治学上注重恪守师承、博学精习,在近代学术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与其师章太炎并称“章黄之学”。本书收集了记述黄侃论学大旨的文章,及其传记、逸事、著作目录等,便于今人理解这位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

章节摘录

书摘  1911年初宋教仁到上海创办《民立报》,并倡议积极筹备同盟会中部总会(或称中部同盟会),在长江流域中部发动革命。不久同盟会员谭人凤、居正奉黄兴、宋教仁之命先后到武汉开展革命活动,居正本与黄季刚熟识,到武汉后颇得黄的帮助。居正曾去武昌监狱探视胡瑛(湖南桃源人,与宋教仁同乡,1907年因进行革命活动被捕,判监禁十年),就是通过黄季刚疏通狱卒陪同前往的[6]。胡瑛在狱中颇受优待,并且能和外面通信。“文学社”有什么活动,也经常派人到狱中和胡瑛商量。  1911年春黄季刚到河南,为布政使江叔海幕客,并在豫河中学堂任国文教员,黄季刚在讲堂上宣传革命,因此不到半年就被解职了。  1911年七八月间黄季刚从河南回到汉口,詹大悲设宴招待。酒后黄季刚大骂立宪派,认为他们所提出的和平改革方案纯属欺骗。当下提笔为《大江报》撰写时评,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翌日黄季刚回蕲春。此文刊出,震动一时,鼓舞人心,深受革命人士欢迎。清政府大为惶惧,认为大逆不道,下令将《大江报》封闭,并逮捕了詹大悲、何海鸣。在法庭上詹、何二人不愿暴露黄季刚,都争认时评为自己所作,表现了革命党人的高贵品质。最后审判庭判处詹、何二人徒刑一年,或缴纳罚金八百元便可抵刑。那时革命党人都很穷,他们无力筹款,遂入汉口巡检礼智司狱。  《大江报》被封,舆论界大哗,特别是新军士兵对此表示极大的愤慨。当时湖广总督瑞潋、第八镇统制张彪等人也了解到新军中有革命党人且与《大江报》有联系,深怕士兵“大乱”。于是瑞激下令对新军严密监视,士兵中如有思想不轨或形迹可疑者或开除或看管。且民间素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因此愈近八月防范愈严。对新军下戒严令,禁止官兵随便出入,宪兵、巡警、便衣密布,并欲调巡防营(旧军)来省城加强防卫,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势,极为紧张。而革命党人自((大江报》被封后失去了喉舌,詹大悲被捕,失去了一个重要领导人,军队戒严令下,又无法开展活动,也预感到若不发动起义,就有束手待毙的危险,因此也在积极酝酿起义。10月8日(旧历八月十七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制造炸弹不慎炸伤,革命总机关暴露,清政府下令逮捕革命党人。lO月10日晨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三烈士遇害,官府还在继续捕人,在白色恐怖下人人自危,当天夜晚第八镇工程营士兵首先发难,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  伟大的辛亥革命之在武昌爆发,而且能够取得胜利,这决非偶然事件,而是湖北革命党人长期奋斗的结果。革命组织虽几遭破坏,然再接再厉,毫不气馁。并且宣传工作深入,大力举办报纸刊物,重视革命思想的传播,激励人民反对清朝的统治,推翻君主专制的意志与决心。因此,从辛亥革命发展的过程看,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应溯源于《大江报》时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是一篇讨伐清朝的檄文,此文一出即敲起了清廷的丧钟,而清政府进行垂死挣扎疯狂镇压,更激起了革命人民起义的决心。过去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皆认为是詹大悲所撰,但实际上是出自黄季刚的手笔。这一点应该提出,不能淹没黄季刚对辛亥革命的功绩[7]。  武昌起义时,詹大悲、何海鸣出狱,并发动新军光复汉口,成立了汉口军政分府。詹大悲为主任,何海鸣、温楚珩、黄季刚、陈冕亚等人也都参加了军政分府的工作。汉口革命军与清军浴血奋战十几天,但敌我力量悬殊,先胜后败,10月29日清军冯国璋部攻入汉口市区,革命军仍坚持巷战抵抗。冯国璋下令纵火,大火三日不熄,繁华市区变成一片废墟,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极巨。11月1日汉口陷落,詹大悲主张赴安徽求援,遂与何海鸣、温楚珩、黄季刚、陈冕亚等十几人乘船东下,到九江后得知安徽形势已发生变化,求援不成。詹大悲、何海鸣等人赴上海招募军队去了。黄季刚则主张回蕲春发动孝义会,从鄂东北上牵制清军后方,以解武汉之围。遂与温楚珩、陈冕亚等人回蕲春。  蕲春孝义会重要成员方伯芸、张伯菱、汪翔云、陈楚香等人见到黄季刚都表示愿意参加革命军,当下大家议定,先集合会员攻打县城夺取枪械,然后联合各县会党北上,切断清军后路,以解武汉之围。第二天黄季刚在边街湾黄家宗祠召开孝义会大会,宣传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形势,号召大家参加革命军,到会者无不动容踊跃参加。会后决定分四路集中,以县城为总汇合点。但是这个计划惊动了当地土豪劣绅,他们聚集了一百多人乘轿到黄家妄图阻挠黄季刚的革命行动,并胡说什么以免“蹂躏家乡”云云。结果被黄季刚大骂,狼狈而去。但是这些仇视革命的土豪劣绅们并不因此而善罢甘休,当夜即由劣绅头子陈勉吾派人持函到田家镇(位于蕲春之南,属广济县)请驻防清水师兵前来逮捕黄季刚,清军到达时,孝义会员尚未全部集中,且只有刀、矛等旧式武器,有的甚至赤手空拳,当下遭到清军镇压,黄季刚等人不得已出走,辗转赴上海[8]。  据武汉大学教授黄耀先先生(黄季刚先生之侄)回忆:“辛亥革命时,先叔父在家乡发动孝义会员参加革命,当时孝义会前锋约有数百人到达我家旧居笆第街附近时,驻田家镇清水师兵一营赶来镇压,向徒手群众开枪。当场打死数人,逮走数十人,馀众溃散。先叔父刚刚离家出走,即有一群凶恶清军来追捕,将我家包围,楼上楼下到处搜查,甚至箱柜床下都用刺刀乱戳乱刺。彼时我年仅九岁,此恐怖情景至今不忘。”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以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而告终,反动封建军阀官僚又都摇身一变成为民国官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咸与维新”了。而革命党人却遭受到排斥打击,甚至有的被杀害。此外也有人(如胡瑛)背叛革命,投靠袁世凯去了。有的人则消沉了,洁身自爱退出政治舞台。黄季刚见国事日非,不再过问政治,专门研究学问。  P13-15

图书封面


 量守庐学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这里有很多人写的有关黄侃先生的学术与治学方面的文章,有黄侃的老师、朋友、学生,对黄侃先生有兴趣者不妨一读。
  •     有几篇比较精彩 还是给五个星吧
  •     这种书籍已经很少找到了,跑了好多家书城,终于在卓越找到了,非常令人惊喜,因为这是送个朋友的书,作为朋友的生日礼物,给了他一个惊喜,呵呵.好开心.谢谢.
  •     可惜了一位国学大师,没有留下他的学术遗产。
  •     很多很好的文章,了解章黄学派的钥匙。
  •     絕大部份是弟子評論其老師,內容可以想見,黃侃已成著作不多,劄記之類讀起來也很費力。有趣的是弟子們都認為黃侃兼有吳學皖學之長,而楊樹達評之為僅具吳學,而以皖學自居。楊氏論黃侃恐怕可以單獨成為一本專著,同行是冤家,果不其然。
  •     读过不止一遍
  •     看的是图书馆早一个简体竖排版,有好几篇不错的文章。季刚师的严谨学风影响深远。摘录一篇钱玄老师《记蕲春黄先生讲三礼》作为笔记。
  •     做为黄侃大师,当心安——学术传播学生一代又一代
  •     续编的前两篇特别好
  •     扎硬寨、打死仗,学问贵发明而不贵发见。
  •     竖排简体什么的非一般怪异,读闲书读为学,能学到一丁点都好啊……
  •     先生论初学之病:“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
  •     校勘不精,多有误字。
  •     似乎续编的八卦更多。
  •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多闻阙疑,慎言其余。——2011年元旦筱堂记
  •     读的1985年的老版,雷人的简体竖排
  •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黄季刚,君子儒也。
  •     近人治学之病有三。一曰郢书燕说之病。一曰辽东白豕之病。一曰妄谈火浣之病——切中肯綮~~~~另:书中杨伯峻那一篇是赤裸裸的炫耀,各种羡慕嫉妒恨~~~~
  •     比续编好
  •     不同人对同一人同一事的记述,高下立见,很有意思。惟于读书治学多有启示者,在勤勉二字。“汝见有辛勤治学如我者否?人言我天资高,徒恃天资无益也!”甲午二月阅讫于金陵求试回湘之后,时值多事之秋也。
  •     行事狂狷,学问严谨。
  •     字里行间有如斯激励之气,于读书之法亦有诸多启示。晚生晚生,追怀仰慕。
  •     新学案。师承或者说学院,再或者说为什么不愿轻易评论学界现象或人
  •     自《励耘书屋问学记》出版后,学记之作益多。此册程千帆、唐文两先生编选,所收文章多采自制言、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学刊、训诂研究等杂志,亲炙弟子之文居多,体例甚好,选文亦多雅洁,言及黄季刚先生行事、治学甚详,其中颇有足为后人治小学、经学导引者。惜今人多忽视基本书(按,黄季刚有八部书,又有二十五部书之说,均为基本典籍),虽善言亦无用武之地。唯许嘉璐一文甚冗长,且鲜有可观,可删。许文中刘博平之名误为颐,刘氏之文,正文中其名又误从臣,错字待改。又篇末附遗著目录可供参考。此书虽程千帆先生所编,然而程先生接闻于黄氏时间甚短,又未曾入室,亦不能传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置于章黄门中实有未妥。然而今日程氏弟子众多,章黄之学已近绝响,学术发展固有不可测者。
  •     : K825.5/4822-2
  •     “为学须天资、人力与师承三者并备……”
  •     “有所得,辄笺识其端,朱墨重沓。”此等治学精神令人敬佩
  •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     读鸡汤不如翻学记。
  •     “贵乎学者,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矣。”黄侃先生认为“读书得间”式的“发明”要比“发现”来得高明。玄外之音是以针砭当时自晚清以来兴起的极端倚重新资料的风潮,这种不断试图扩大史料的治史雄心,使得常见史料受到空前的忽视。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之通义。自“五四”新文化以来,普通民众对于从事国学研究的人物,大多抱持此类简约化的想象。慢慢地国学开始与日常生活绝缘,成为一种专门深奥甚至是古怪的玩意儿,令人大起“敬谢不敏”之感。现在的中国社会,对国学的想象依然光怪陆离,不能说不是“五四”以来对国学的不断异化所造成的。
  •     以徐复钱玄文最为精审,惜潘未撰文。
  •     时时翻阅 激励自己用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