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湘军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曾国藩与湘军

出版社:辽宁人民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205063023
作者:张云,韩洪泉
页数:295页

后记

我们应辽宁人民出版社之约,完成了这部名为《曾国藩与湘军》的书稿。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李敖曾提出:“在我们比较能够安定下来的时候,大家看法能够客观一点的时候,大家情绪比较冷静点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责任去还古人的真面目。”这确实是史学工作者的责任。研究历史的目标无外乎两端:还原史实,总结规律。美国的历史学家房龙认为:“正如所有科学家、多数报人直至一些历史学家所知,没有任何事情是‘突然’发生的。房屋倒塌、朝代灭亡或邻居去世可能看起来是在瞬息之间发生的。但是造成致使倒塌和灭亡瞬息发生的衰败状态的因素早在数年前就在悄悄地发生作用。”治史者的责任,就在于从“还原史实”、“入乎其内”中“总结规律”、“出乎其外”,探寻历史上那些进步的或衰败的人事之中潜隐着的客观的经验与教训,用作后来者的借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克罗齐才作出了“每一本历史都是现代史”的论断。历史不应该是遥不可及的,研究不应该是枯燥生硬的。本书的写作秉持了这样几条原则:史学规范,文学笔法,军事视角,文化观照。通过这样的写作,力求使远逝的历史可触可及,使陌生的人物可亲可近,使昔日的战场可观可感,使研究的成果走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殿堂”,“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而使广大读者得到更为丰富而亲切的收获。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主观努力和愿望,能否实现,还要由读者评判。《湘军志》的作者王闽运曾感慨说:“修史难。不同时,失实;同时,循情。”我们也有同样的感触。研究晚清史的学者茅海建认为:“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组合,历史研究就应当切入当时人的内心。”切入当时人物的内心,还原真实可信的历史,做出客观公允的判断,这是史学工作者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然而实现起来谈何容易!鲁迅先生早就犀利地指出:“不是上帝,哪里能够超然世外,真下公平的批评。人自以为‘公平’的时候,就已经有些醉意了。”所以,我们在搜集材料时的汲汲以求,在落笔评判时的惴惴难安,也就可以想见和可以理解了。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此书的成文,与我的硕士研究生韩洪泉的努力、勤奋和智慧密不可分。在我们接受创作任务之后,他在繁重的学业之余,全心投入到这一工作之中,埋首资料、潜心创作、处理图片,个中辛苦,自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终于,他以自己广博的知识水平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边学习边研究,在有限的时间里,提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书中大量引用了许多近现代学者的观点,或用以佐证我们的考辨和结论,或用以反映曾国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意在使读者把握一个清晰明朗的脉络。因此,本书可以说是在众多曾国藩研究者辛勤劳动和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起步的。在本书写作、编辑的过程中,戚俊丽给予了专业的学术点拔,胡建、房永兴、顾俊杰等给予了诸多指导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关于曾国藩与湘军的资料可谓浩瀚繁富,关于曾国藩与湘军的评价可谓毁誉纷纭,我们在书中所做的解读只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索,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如此。囿于水平和时间,纰漏及不当之处,自知不免,我们恳切地期待着广大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教正。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许多图片采自互联网及有关报刊,并从《曾国藩(图文版)》(唐浩明著)、《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姜鸣著)中转引了部分图片,对于原作者、编辑的拍摄、搜集与整理之功,谨致谢忱!

作者简介

《曾国藩与湘军》主要内容: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书籍目录

说不尽的曾国藩与湘军(代前言)修身与齐家 “箕裘承祖泽” 用破一生心 “兄弟怡怡” 耕读传家“特开生面”的湘军 墨经出山,书生治军 湘军是这样练成的 “唯涤公马首是瞻”太平军的劲敌 屡败屡战 “以杀人为业” 太平天国成就了曾国藩和湘军 秦准浩劫 李秀成之死湘军·楚军·淮军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薪尽火传 “季子才高,与吾意见常相左” 曾、左、李 天下湘军政坛捭阖 出污泥而不染 有实无名的大帅 捭阖有术 “内疚神明,外惭清议” 洋务运动的主将道德文章 《讨粤匪檄》 “终生不辍”的文章事业 理学家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把手”胡林翼 幕府鼎盛 “惟楚有材”结束语:“曾国藩热”之管见附录一:曾国藩与湘军大事年表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曾国藩与湘军》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曾国藩确属〔非常〕之辈。他生逢非常之世,走着非常之路,建有非常之功。他生前事业清晰明朗,身后毁誉却纷纭莫测。古今罕有!清延内部有人盛赞他,〔中兴以来,一人而已〕,也有人攻击他,〔谤议丛积,神明内疚〕。清末革命党中有人批评他,认为他愚忠于大清王朝,而使〔汉人〕丧失了〔绝好自立的机会〕〔陈天华〕;也有人佩服他,说〔曾某之志,虽与我不同,然治己之严,吾直奉以为法〕〔黄兴〕。现代史家更是各持己论。有标他为〔刽子手〕、〔汉奸〕、〔卖国贼〕的,也有称他为〔近代史之伟大人物、中兴第一名臣〕的。同一阵营的人对他的评价可以截然相反,而立场不同的人又可以毫不吝啬地同声赞美他。真正是〔棺已盖而论难定,人已死而情未了〕!曾国藩是时势造就的英雄。钟灵毓秀的三湘四水、衡岳烟云,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风暴、中外形势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湘军的产生和曾国藩的武功提供了“时势”。曾国藩因太平天国而起事,因湘军而成功,他的一世英名、身后毁誉,都由此而来。百年以降,斯人已乘黄鹤去,一生真伪谁鉴之?曾国藩与湘军,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一段说不清、辨不明的历史。

前言

说不尽的曾国藩与湘军中国古代对一个人的结论性评价,素有“盖棺论定”的说法,所谓“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然而,去古末远的曾国藩却是一个特殊的情况。曾国藩确属“非常”之辈。他生逢非常之世,走着非常之路,建有非常之功。他的生前事业清晰明朗,身后毁誉却纷纭莫测。清廷内部有人盛赞他是“中兴以来,一人而已”;也有人攻击他,“谤议丛积,神明内疚”。清末革命党中有人批评他,认为他愚忠于大清统治者,而使“汉人”丧失了“绝好自立的机会”;也有人佩服他,说“曾某之志,虽与我不同,然治己之严,吾直宜奉以为法”。现代史家更是各持己论,有称他为“刽子手”、“汉奸”、“卖国贼”的,也有称他为“近代史上之伟大人物”、“中兴第一名臣”的。同一阵营的人对他的评价可以截然相反,而立场不同的人又可以毫不吝啬地同声赞美他。真是“棺已盖而论难定,人已死而情未了”。这种现象,章太炎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注意到了,并精辟地概括道:“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从那时起又是一百年过去了,对曾国藩的评价中截然不同的取向、毁誉纷纭的现象,却依然如故,其纷纷扰扰之状足以撩乱任何一个试图走近曾国藩的人。“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让我们游弋于历史的长河,穿越一百多年的岁月风尘,对这些众口毁誉、繁杂难辨的“纷扰”做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吧!1872年,曾国藩病死于南京两江总督衙署。“大星忽殒”,举国悲恸,清廷上下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隆重,以示对这位中兴第一功臣的悼怀。在以同治皇帝名义发布的上谕中,对曾国藩及其家人给予了特别的奖赏和优抚:曾国藩着追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赏银三千两治丧,由江宁藩库发给;赐祭一坛,派穆彰阿前往致祭,加恩予谥“文正”;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祠;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史馆;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该衙门察例具奏;灵枢回籍时,着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其一等侯爵,即着伊子曾纪泽承袭,毋庸带领引见。今天,关于曾国藩的原始资料的收集已经比较全面了,岳麓书社陆续整理出版的《曾国藩全集》达1500万字,其他相关史料更可谓“出则汗牛马,入则充栋宇”,连《李秀成自述原稿》这样曾家世代相传、密不示人的资料也早就影印出版。但对曾国藩的评价,依然你云我云,少有定论。“以道德的名义”论断,往往有欠公允;以阶级的观点划一,不免失之偏颇。即使以权威的名义、强势的干预而促成某一观点的短时推广,也终究难以服众,传之不远。纷纭状态未减,追捧热浪又生。20世纪90年代初,以唐浩明推出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为标志,乘着各种有力的主客观条件的东风,拉开了十几年来“曾国藩热”的帷幕。从政、经商、做人、处事……曾国藩成了新时代的老楷模,被热潮中的人们追之捧之,奉若神明。从官经、政经到生意经都被一一总结,就连子虚乌有的《挺经》,也被人托名著出,并广为流传。至2005年5月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曾国藩的图书目录1181条,相比李鸿章的552条、左宗棠的158条多了许多。据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统计,从1994年至2006年底,关于曾国藩的论文多达1218篇,而李鸿章是971篇,左宗棠是462篇(按“篇名/关键词/摘要”检索人名。这样的检索虽然未必科学,但可作以参照)。“曾国藩热”的温度,由此可见一斑。历史是复杂的。任何试图以简单化的方式评判历史、褒贬人物的倾向都是不足取的。史学前辈提倡“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显然是对那些简单化倾向的一种挽回。“入乎其内”,就要把对人物和事件的观照投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多一些细节观察,多一些换位思考,而少一些“站着说话腰不疼”遽然结论,因为这样的结论往往不但错误,而且可笑。“出乎其外”,就要秉持客观的态度,“不急切地以道德的名义下结论”,不求以一种标准对复杂的历史作简单的划线和定性。历史是一条波浪翻腾的长河,作为史学工作者,面对这条长河,需要做的是披沙拣金,而不是推波助澜。我们处在这条长河的下游,对于上游的人和事,既不宜妄自揣测和率意定论,也不应盲目褒贬和一意苛求。毕竟,下游较之上游有更多的汇聚,更多的积淀。如果这种后来者的客观优势进而演化成为一种心理优势,并以求全责备的心态苛求前人,就要失之浅陋了。语云:“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信夫?山川资俊秀,时势造英雄。曾国藩是时势造就的英雄。钟灵毓秀的三湘四水、衡岳烟云,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风暴、中外形势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湘军的产生和曾国藩的武功提供了“时势”。曾国藩因太平天国而起事,因湘军而成功,他的一世英名、身后毁誉,都由此而来。百年以降,斯人已乘黄鹤去,一生真伪谁鉴之?

内容概要

张云,1947年生,江苏省启东市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军事历史研究》主编,大校军衔。兼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韩国朝鲜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市国防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学会理事等。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通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军事史、近现代战争史、军事思想和军事史学理论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共计发表著作近30部(包括合著);在《中国军事科学》等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潘汉年传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1997-1998)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韩洪泉,l981年生,山东省沾化县人。1999年入伍,曾就读于大连陆军学院,任职予沈阳军区65322部队,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现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发表各类体裁作品50余篇,合著及参编作品3部,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文化遗产》(为第三著者)一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纪念建军80周年重点图书。

章节摘录

“箕裘承祖泽”鲁迅说:即使天才,在生下来时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①然而,在“曾门四学士”②之一的黎庶昌笔下,曾国藩就是一个“自初生至三岁,庭户不闻啼泣声”③的“另类天才”。他对曾国藩降生于世的情节作了栩栩如生的描述: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7日)夜,湖南湘乡荷叶塘(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70多岁的曾竟希老人忽得一梦:一条巨蟒升腾于村庄上空,旋绕于曾宅左右,最后落入户庭,盘桓不去。曾竞希受到惊吓醒来,百思不得其解。就在这时候,家人告诉他,孙媳江氏刚刚为他生下一个曾孙,一推算时间,正好是做梦的时候,于是大喜:“是家之祥,曾氏门阊,行将大矣。”④这个应梦而生的孩子,就是曾国藩。这种路数在古籍记载中十分常见。每个大人物出名以后,都要附会出一段“生也不同凡响”的故事来,似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肩负了某一神圣使命的一次神秘之旅,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种种玄疑,才好让后人去顶礼膜拜。黎庶昌这样落笔,意在显示曾氏的超凡脱俗,岂不知恰恰是未能免俗。小时候的曾国藩也格外早熟和懂事。“每日依祖母王太夫人纺车之侧,花开鸟语,注目流眄,状若有所会悟。”到6岁时,曾祖父曾竟希死去,他“哭泣甚哀,执丧若成人。”这类记载虽然也有夸大溢美的嫌疑,但毕竟要比“蟒蛇降世”这样的“神话”可信得多了。而同洽十一年二月初二(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金陵微雨,天色阴惨,忽火光烛城中,江宁、上元两县令惊出救火,卒无所见,见有红光圆如镜面,出天西南隅,良久渐微,江南士民巷哭。”生也不同凡响,死也感应天地。黎庶昌把曾国藩的成功归于天赋异秉,而曾氏家族则认为这更是靠了他们的“祖泽”。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族中称为竹亭公)曾经写过一副对联:①鲁迅:《未有天才之前》,《坟》。②指黎庶昌、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③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嘉庆十六年。④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嘉庆十六年。

图书封面


 曾国藩与湘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管窥曾国藩,虽是管中窥豹,却也可见一斑。也许观点和论证都稍显稚嫩,但我想由自己思考得出的不严谨的结论也应该胜于那不假思索抄袭而来的权威。——题记风云际会,潮涨潮落,历史的长河滚滚流逝,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早已被我们盖棺定论,是善是恶、是功是过、都已被后人所承认。但是在清朝后期有这样一位大人物,他是一代名将,却常被背上汉奸刽子手的名号;他是千古名臣,却被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他就是曾国藩——一个活跃在中国封建统治逐渐衰落时代的人物。在他身上,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先进文化的渴望,又能感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对他的制约和束缚;既能感受到他学而优则仕,忠心于朝廷的入世情怀;又能感受到他重修身养性,善齐家为学的出世情怀。正是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一,甚至截然相反,而我,也希望从历史的必然性和人物的心理作为出发点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总的来说,我认为曾国藩是一代功臣,值得人们敬仰。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对曾国藩做出了自己的评价,甚至受他影响很深,这其中,就有两个政治立场截然相反的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毛泽东在通读《曾文正公全集》之后,对中国历史上的这位大人物进行了一番研究,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而蒋介石一生推崇、学习、效法曾国藩,认为曾国藩的著作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 梁启超也对曾国藩推崇倍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著名学者蒋迁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既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还有很多人物也从各个方面,比如军事,文学,思想方面,对曾国藩赞赏有加,并且积极向他学习,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人总结了曾国藩的八大功绩: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我希望从我的理解,对曾国藩的功绩做一番简评。首先,要从他接受的教育谈起,正是因为曾国藩家族没有学而优则仕的人物,所以曾国藩的父亲十分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考取功名,耀祖扬宗。从小接受的传统道学教育,虽然是用来做八股文的,但是在曾国藩的脑子里已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功名考取后,曾国藩逐渐的迷上了道学,徜徉其中,与前贤在书卷中交流,与同事在案头辩论,从而使曾国藩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道学家。他不仅研究道学,还把这其中的思想融入在他日常的行为中(《修身十二款》),融入在对兄妹子女的要求中(《曾国藩家书》,《曾公遗嘱》),融入在他交友的准则中(《格言十二首》),融入在他的所有文学作品之中。正是他严于修身,善于齐家,勤于为学的特点,极大地符合了传统贤者应该具有的特点,从而被誉为当时的精神偶像,行为典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的对子女后代的教育,他爱责结合、知行并重、言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他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至今仍然不断被解读出符合时代的理论,被人不断拿来学习参考。曾国藩还是个文学家,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他一生中的创作了百余部著作,编著在《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对后世深有影响。提到曾国藩,就不能不说他主持统帅的湘军与太平天国的交手。暂且不谈到底是曾国藩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避免了中国历史倒退到神权政治的黑暗时期;或者是曾国藩代表着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的没落势力,集封建社会后期腐败贪暴之大成,并在外国侵略势力面前一再屈辱求和,其大方向是反动的,性质是非正义的。因为曾国藩的所作所为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身为朝廷的重臣,不为国效力,反而支持当时的“反动势力”,可能吗?而且战争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论它在军事上的建树。虽然也许曾国藩不是个军事指挥战术专家,这从一开始湘军屡战屡败就可以看出些端倪,但是曾国藩在军事训练,选人用人,战略部署上还是有独到之处的。他改变了当时军队的编制,是军队统领更加快捷直接;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把自己的亲属熟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同时也照顾到了朝廷排汉的思想,积极动用满族大将,从而有效避免了朝廷的排挤和内讧发生。在地方,虽然曾国藩受到了地方官吏的排挤和讥讽,但是聪明的他一步步通过上书,官越做越大,逐渐成为两广总督,而且依靠培养的学生如李鸿章等的鼎力支持,使得曾国藩得以有效控制局势,从而能使湘军全权受曾国藩控制,这我想也是曾国藩能最后打败太平天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曾国藩的军事建树,我想并不是曾国藩的主要目的,通过军事上建立功业,被朝廷所承认,最后升官才是曾国藩的最终目的。这恐怕也解释了为什么曾国藩在打败太平天国之后为了避免朝廷疑心裁掉大部分湘军的原因吧——军队有无并不重要,曾国藩的目的不是篡夺皇位,而只是成为一代大官。格外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曾国藩脑子里睁眼看世界的思想。无论是在剿灭太平天国中购买洋枪洋炮,并且借洋兵助剿的做法;还是积极发动和领导洋务运动,办江南制造总局和安庆内军械所,提出求富自强论;或者与容闳合作购买外国先进技术,并公派中国首批留学生;甚至他所说的“列强有德与我”,在处理教案时委曲求全的做法,都从一定方面体现了曾国藩对外国先进文化的渴望。曾国藩希望能借助这些外国的先进技术,中学为体外学为用,使中国脱离被动挨打的境遇。从这点上看,曾国藩的一些被骂为“叛国贼”的举措,其实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稳定和发展而作出的无奈之举。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最后,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曾国藩,探索一下曾国藩的人格魅力。曾国藩的人格魅力何来?我想,他从道学中学来的人格修炼、韬光养晦、阴阳之道帮助了他。看看曾国藩给自己定下的要求: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还有他众多养生之法,修身之道,正是这些,让他名声远扬,从而他的幕僚众多,追随者他。而他也不惜老脸,积极举荐自己的幕僚,让幕僚们拥有好的前途。如此一来,曾国藩就拥有了大批心腹,何患官不通运不达?而韬光养晦之道不仅使上至朝廷,下至门徒对他点头称是,也使得他的官路顺畅,没有遇到太多阻碍。阴阳之道则是他从《易经》中悟出来的道理,月满则亏的道理他是明白的,做人不能锋芒毕露,即使是邀功领赏时,也时时注意时局的变化,裁掉大部分湘军便是他最成功的一招棋,似亏实盈,可谓明智。说了这么多曾国藩的功绩和有点,不可否认地,他确实也留下许多把柄,许多对他的批评也不是空穴来风。比如他在军队攻下城池之后实行残忍的三光政策,被人称为“曾剃头”。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而在曾国藩处理扬州教案和天津教案时,对待洋人显得太过于软弱,丢失了民族气节和自豪感,也让人不禁摇头。他思想里仍然是封建旧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使他终究只能成为一代名相,却无法真正阻止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他身上有着最大的缺憾,那就是缺乏本色,迷失天真。他生活在无尽的矛盾之中,在一个无形的套子里,让人感到心事重重,不可琢磨,功名两个字,用破一生心。这也许是历史的局限性导致的,也许他也有自己的无奈吧。风月无千古,情怀自浅深。亘古不变的是已经尘封的历史,悬而未决的是今人的评判与论述。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曾国藩,不管是赞美他,或是批评他,请都保持着一份对历史,对古人的尊重和敬畏。曾国藩,一个一方面要革新,接受西洋文化,另一方面要守旧,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的曾国藩,我们请停止争吵,静下心来,微笑着阅读这位老人,这位鞠躬尽瘁的老人,他努力过了,我们就该感激,无论结果如何。当我们穿越过历史的烟山云水,仿佛就能看到那个整肃威严的老人曾国藩拈须颔首,也对着我们微笑。清风起处,他衣袂飘飘,卷过岁月的沧桑。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一般吧,但是对老曾的描述还是有点客观,没有捧他的脚丫子,让人想吐
  •     曾国藩是值得学习的一个人,同样湘军也是值得学习的。
  •     曾的最大功劳,是对湘军制度的创建和完善。湘军制度是对清朝军队制度甚至清朝体制的一种突破,一种超越(或僭越),这是也湘军不得不裁的一个主要缘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