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300049809
作者:[美] 詹姆斯·P.盖拉特(Jame
页数:249页

作者简介

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ISBN:9787300049809,作者:(美)詹姆斯·P.盖拉特(James P.Gelatt)著;邓国胜等译


 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的使命是什么?在中国,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包括大量的草根组织)把自己的使命定位在政府工作的拾遗补漏上,如捐资助学,救助弱势群体等,这些本应由政府的教育部门和行政部门等来完成的工作,因为管理的不完善而交给了非营利组织来承担。而从事这些工作的非营利组织也乐此不疲,以此为荣。然而这却是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因为这样无法避免非营利组织客观上成为政府附属的命运,组织无法制订比较长期的稳定战略,组织发展受政策影响过大,组织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地位,第三部门的称谓也就成了一句空谈。http://1kg.blogbus.com/files/1139851699.gif第一次看到这个图,是在《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扉页,当时很震惊,然后就觉得非常好。因为:1、它把第三部门摆在了一个真正独立的地位2、它为第三部门提出了一个足够高标准的使命今天拉姆询问我对多背一公斤的未来的考虑,让我有机会再次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上网搜了搜,发现一篇介绍彼得·德鲁克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观点的文章,写得实在好。  对杜拉克教授而言,知识社会对人们的影响远不仅在经济上。这“是一个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成功的社会。但这也是一个,从定义角度来讲,更多的人可能会失败,或者至少屈居第二的社会。”“从人们居住的地点、从人们所做的事情,以及从人们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来讲,知识社会的本质就是流动性”。而这种流动性的产生却是以“根基”、“邻居”以及“团体”有机团结的破坏为代价的。“谁能够在这个知识社会里继续承担社会使命”?  一种选择是由政府将承担那些由社区、家庭和邻里支持体系的衰退而遗留下来的社会责任。杜拉克教授认为,“随着政府开始从事社会服务,它已经证明自己几乎完全无法胜任……”;另一种选择是由大型企业建立社区,成为“承担社会使命的场所”,这种观点也是杜拉克早期所极力主张的。然而使杜拉克失望的是,这“并没有奏效”。事实上,随着相对稳定的时代让位于创造性破坏的时代,杜拉克开始认为,社会责任将由“一个独立的、全新的社会部门来完成”,这个社会部门就是非营利组织,只有“在这儿,才能孕育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社群领导力和公民精神。”  非营利组织完成社会任务,同时他们也将给数以百万计的知识员工志愿者带来“一个他们能够建立社区的空间”,知识工人将在社会部门机构的志愿工作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共同利益。用杜拉克教授的话来说,非营利组织的首要目标在于“改变人类”,“第二个同等重要的目标。他们创造了公民的义务与责任……作为社会机构的志愿者,个人能够再次发挥重要作用”。然后我便想到了一件事。我们这些跟助学沾边的草根组织,经常会碰到这样的质疑:1、让儿童受教育本来就是政府的责任。现在政府没做好的事由你们来做,是不是在默认这种情况?2、失学儿童这么多,你们根本改变不了现实,这样的话你们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多背一公斤”做的不是捐资助学的事,所以受这些问题的影响不大。不过易位而居的话,这些质疑从感情上回答还说得过去,要想从逻辑上真正回答恐怕就比较困难了。因为这些质疑背后的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这也让我去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这些草根组织(甚至还谈不上非营利组织)应该做的事?上次到外面跑了两个多月,倒是有很大的收获,其中之一就是发现了:——让孩子受教育是政府的责任,但让孩子有教养却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受教育”和“有教育”两个问题上我们很容易混淆,正如我们城市的母亲经常混淆“弹钢琴”和“有修养”一样。分清楚这两点能帮助我们看清楚真正的目标,以及评估我们的能力和资源所能成就的事业。“受教育”和“有教养”是两回事。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分配资源,保证社会的公平,所以让每个孩子公平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政府有能力做好的。但是,让孩子“有教养”就超出了政府的能力之外,因为它需要全社会每个人的行动和参与——即便是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实现这样的目标——而在这样的领域,恰恰让非营利组织有机会大展拳脚。有趣的是,把目标设定为“让孩子有教养”,正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人类”。为什么说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是“改变人类”,原来是有道理的。
  •     【导言:精准辨认非营利组织的“十大问题”】本书的导言部分,很精准地针对当下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和管理现状,提出了“十大共同问题”:需要不断地处理危机和应付紧急事件,通常忘记“从大处着眼”,连当地社区对“我们”的工作都知之甚少,“我们”经常为钱所累,财务记录混乱,很难吸引或留住人才,内部沟通不畅,董事会职责不清,越来越难找到志愿者,以及员工的职业倦怠感很强。本书以这十大问题为铺垫,尝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方案。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有着丰富的非营利组织工作经验,从而能够精准地辨认出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也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所亟待解决的。通过与国内外NPO工作人员的交流发现,其实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非营利组织所面对的一些重要问题都很相似。那些神化了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论述大可不必,诚然西方的NPO发展得的确比大陆成熟,但是带着一颗平常心去学习他们已经成熟的地方,并发现他们仍然面临的问题,远比盲目崇拜要重要的多。【使命与战略:“自下而上”地生长,而不是“自上而下”地贯彻】和大部分的书一样,本书的1、2两章讨论的是组织的使命与战略规划。本书以几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使命的重要性,以及未来使命发展的方向;也详细论述了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制定规划的方法。然而,对于一个活生生的机构来说,无论是使命还是战略规划,都是随着机构的成长而发展的——初生机构的使命和战略规划不清晰,甚至没有,都是正常现象。使命和战略是通过长久的工作,大家能够共同感受并愿意一起实践的,而不是由上层制定,交由下层执行的教条,它的形成需要以工作的积累为基础。清晰的使命和战略确实需要,但不是一开始就有,或者能有。告诉NPO的管理者这一点很重要:使命和战略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在积累中逐渐清晰。【募款与财务管理:中国特色】本书的5、6两章分别讨论募款与财务管理,都是需要“因地制宜”的地方,切不可照本宣科。美国佬很难明白什么叫“公募基金会”,什么叫“非公募基金会”;就像很多中国学生搞不清楚什么时候用“State”,什么时候用“Nation”一样。除了公募和非公募的区别,公众的捐赠意愿真的有那么高吗?80/20原理大家都知道,这在筹款上同样适用——80%的捐赠来自于20%的人和机构,如果我们称这些实体为“大款”的话,那么中国NPO的筹款目前普遍陷入“傍大款”的局面。然而筹款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公众手中的钱,更是为了在筹款的过程中能够让捐赠人得到些什么——教育也好,认识也好,心灵对话更好。但是限于目前的水平,这些给予捐赠人的回报都很难做到;同时由于公众筹款的成本较高(硬性摊派不算),“傍大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NPO生存都受到普遍威胁的情况下,你也不应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人家指手画脚。财务就更有中国特色了,所以也更麻烦了。“实体”不是很能理解,或者很不乐意,你可以从它的捐款中扣除10%或者更少比例的资金作为管理费用,在财务丑闻不断和财务不够透明的事实面前,他们更有理由去怀疑,而且更有理由坚信公益就是要“不图回报”。国外在公开透明这方面做得就挺好,为什么这些优点“我们”就没有“崇拜”来呢?当然,这里的“我们”包括政府——《慈善法》一拖再拖,私自挪用赈灾款项,红十字会隶属公务员系统等等。当然,我说这些也不是要把责任全部推给政府。你说,“我们”连自己都没有教育好,怎么去教育公众呢?由于已经达到了老师要求的报告的字数,所以就写这些吧,其它的章节欢迎自行阅读,哈哈。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学年论文// 又翻完一本。。
  •     在学生社团干了一年多,虽然自己不是管理学学生,但是读起来觉得大有裨益。很喜欢这种教材的感觉!
  •     当年引进的不错的书
  •     NGO比想象中的更难操作,特别是在中国。
  •     这本书没德鲁克的好,体例差不多。
  •     基础讲解,陈规为主,缺乏创见。
  •     很细致,但有些地方过于细致。没有预期的理论化,更多的是实践操作层面的内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