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语文阅读 > 对抗语文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309080759
作者:叶开
页数:303页

作者简介

编 者 的 话


近年来,“语文教育”一直为社会所诟病。究其根源,在于语文教育的模式已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文学博士、著名文学杂志《收获》的副编审叶开先生,在自己从事专业的阅读与写作之余,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找了出来,并投入了一定时间和精力加以研究,实属难能可贵。尽管他对这些问题的阐述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但足以引起教育人士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更难得的是,叶开先生在提出问题之后,更是以一个父亲的担当,亲领自己的女儿徜徉于世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王国,让女儿在幼小的年纪与“经典作品”结缘。在他的循循善诱下,还在读小学的女儿已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她小小的年纪就已经阅读了上千万字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经典之作,不是那种市面上流行的、速成的、对孩子成长无益,甚至有害的“快餐”和“垃圾”。
叶开始终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要从小就开始引导他们接触经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以便用最好的精神食粮喂养他们,从而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提供足够的养分与后劲,而不是像现在的学校语文教育那样,靠一些无趣的道德说教和假大空的词句来驯化他们。
当然,叶开的观点和说法也仅仅是一家之言,甚至有的失之偏颇,但他能把发现的问题,甚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而且身体力行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引导自己的孩子远离精神“垃圾”,自小培养孩子对优秀经典作品的兴趣,逐步提高孩子的阅读鉴赏能力,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同时也对广大的家长朋友在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有所启发和帮助。
这也正是我们出版此书的动因所在。

编者
2011年6月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
序言:小学语文教材应有的底线
【语文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老的国语课本里借鉴点什么
《功夫熊猫》中闪烁的教育真谛
宫崎骏动画的迷人光辉
我为江苏新编语文教材鼓掌
真挚的课本才有持久生命力
好词好句与陈词滥调
他们为何撕毁语文教材?
分成两半的学生
不是只有教师才掌握真理
我写的两篇小学作文“不合格”
教育的焦虑
语文的物化
【悦读美好】
阅读是最好的选择
苦读与悦读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
女儿的秘密阅读
小孩子都爱魔法师
夏洛与卑微者的尊严
我给女儿读《丛林之书》
我给女儿读《白海豹》
我给女儿读《变身》
我给女儿读《繁华大街26号》
孩子语文成绩不好怎么办
和孩子一起长大
详细分级推荐书目
【语文之痛】
巴金《鸟的天堂》在教材里变了味
被删改的安徒生童话还是童话吗?
王安忆《我们家的男子汉》被改得只剩下骨头没有肉
《餐桌上的大学》原来是意大利的作品
《带刺的朋友》变成了“带刺的敌人”
课文《信》与现代病
朱自清的真性情
爱与恨的教育
不能看见的战争

内容概要

叶开,文学博士,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出版有长篇小说《口干舌燥》和《我的八叔传》等。

图书封面


 对抗语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很赞同作者的观点,语文是美育教育,而不是意识形态教化。什么样的文字才能让人感动,让人觉得美好,不是那些充满教化,充满意识形态意味的乱七八糟的语文课本的修改作品。今天,我们依然使用的是一种被“阉割”的教材来教育孩子,这种将原来作品进行改编、删改的文字就是已经是对未来孩子的能力发展培养的一种错误做法了,而那些未来教化而胡编乱造出来的作品就更加不人道,对孩子的心灵简直就是摧残。中国的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抑制和打击,从小我们的父母就总是告诉我们不要这样,要那样,连一点犯错误的机会都不给我们,还自以为是这是让孩子少走弯路,殊不知过渡的引导也是一种溺爱,这种强加的教化剥夺了孩子去感受世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教育在教材的编排上就是对文章的阉割,那些大师的文章被选入课本依然难逃这样的宿命,既然公认好作品为什么还要阉割呢?得到的回答通常是:怕孩子理解不了。对于孩子认知能力的侮辱,简直可以将那帮编辑教材的人以侮辱罪告上法庭了(当然这得要在发达国家才行,我们国家难)。还有一部分文章就是那帮编辑想尽办法编造出来的东西,那些垃圾除了看到满纸的意识教化、道德教化,文章全然没有什么美感,不是说反对教化,但是僵死的教化无异于纸上谈兵,这种东西僵硬死板,全然唤不起孩子内心的认同,而又让孩子强行接受,和意识上的强奸无异。试想,我们的未来就被每天用这样的垃圾来塑造,我们还奢望什么振兴呢?
  •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目前尚未看过这本书,下面的论述只是依据报刊对观点的转述。我的评价也只是表明中立的态度,而非真正的评价。叶开先生,想说相信你不容易  最近,网上有一篇题为“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的文章,其中以《收获》杂志的编辑叶开先生为主要的叙述对象,介绍了叶开先生对语文的批判,但详查叶先生的理由却是似是而非的,又去找了叶开的批驳语文教育的系列文章看了一下。以他幼年的学习经历来说,他对学校教育反感是可以理解的。但只凭反感去进行批评活动,就有些轻率了。  在知识上,由于反感而缺乏了真正的语文训练方面的内容,所以他并不明白基础训练的重要性,至于修辞、文艺欣赏方法、逻辑认识等方面也存在着主观感情过重的问题。他对教学和教育的理解,更多是依赖西方文艺家的一些只言片语,解构也好,反规训也好,这些内容本只是态度和方法上的,这些内容是否可以完全进入教育环节——尤其是基础教育环节,在国外恐怕尚且还未成为定论,以这些内容去指责语文教学和整个教育体系,偏激在所难免。  现就,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一下说明:一、关于“孔明和庞统”的答案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在以前叶先生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过了,我曾经写了一篇《谈谈乔乔的语文学习和教育问题——来自一个普通语文教师的回应》作为这个问题的回应,但因为没有公开在报刊上发表,也不知道叶开先生是否看到了,但在这里对这个问题也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到下面的地址去看。(为了方面阅读,我会在后面贴出全文,以便于大家阅读。)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cdd820100ojab.html二、关于改写的问题。  目前的语文教材观念是适应学生的发展,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所以有的时候为了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所以对入选教材的课本会进行一些改动,这些改动一般都是经过作者同意之后才写入课本的,当然也存在一些已故的作家无法真正授权的情况。叶开先生从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出发,要求入选课本的作品必须是完整的,这种要求虽然保留作品的完整性,但这种要求却和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有一定的冲突,也就是说从目前的语文课程实际来说,一篇独立的文学作品,在入选课本之后,它就变成一篇供学生学习语法、词汇和布局谋篇的范本,而不在只是作用于读者情感的文本了。又加上限于语言规范的要求,所以有时候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改写以适应各方面的要求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当然,由于教材编辑者的水平有限,也有很多改写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也是在今后教材编写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注意的地方。三、关于“另一种毒素”的问题。  在叶开先生的眼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过是“过得去的文章”而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前的确曾经被删节过,但现在已经完全恢复了。如果不注明的话,很容让不再接触语文课本的人误以为,现在的课本依然是被删节的样子。   至于“大革命的苦闷”只不过是一家之言,历史不可重复,所有的猜测均有其价值。更何况,这样的猜测也可体现朱自清先生忧国忧民的一面。由此看见,所谓“毒素”的说法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偏颇了。至于朱自清先生是否选择如叶开先生所说的“超然”,叶开先生也缺少论证过程。更何况,即便是朱先生最后选择了超然,也并不能证明当时的朱先生未曾因为“大革命的失败”而苦闷过。再退一步说,如果只针对文本发言,叶开先生的主张和他所谓“毒素”都不过是离开文本的猜测,他如此厚己薄彼,本身又是一种偏激的行为。   “语文不是独立的、封闭的领域,不是特种行业,它应该具有web 2.0的特质,需要不断地链接、不断去发现。”这句话乍看上去,似乎很有主见,但细看一下“语文”在这里的概念是比较混乱的,“不是独立的、封闭的领域”是指向的语言文字的,“不是特种行业”指向不明,因为语文无论解释为何种意思,它本就不是一种行业。“它应该具有web 2.0的特质”则又指向文本的特性——其实要追求“不断链接、不断去发现”的话,不用去学习语文,因为一般情况下普通人的闲谈要比语文更具有web 2.0的特质。   至于“灌输”的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确是存在的。这是由于过去对语文学科缺乏深入的研究,以及把语文教学简单化的错误认识的影响。时至今日,早已经有老师在尝试尽量避免这种灌输的行为了,再有,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一些灌输行为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灌输本身的价值,而误以为这是一个绝对的贬义词,那么也就无法正常研究问题了。四、关于文章署名问题  选入课本的文章没有署名,这种现象背后的实际情况是很复杂的,如果只看到课本中有的文章未署名就命之为“潜规则”或“钱规则”则未免草率武断。因为从我了解的教材的编写工作来看,教材编写要适应学生的程度,所以有的篇目有现成的文章可以入选,这时作者是署名的。但有时没有适合的文章,这就要由教材编写组来进行创作,而编写的结果又是集体智慧时往往无法署名,所以有的教材前的说明中会注明“凡未注明作者的文章均是教材编写人员编写的,不再一一注明”。或有的出版社在联系不到作者的情况下或著作权不明的情况下,也会在教材后面声明:书中采取的一些图片和文字,由于查找不到原作者不知道是否有版权问题,所以如果出现了版权问题请与出版社联系,商量有关支付稿酬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从教材编写历史上来说,有的作者甘当了幕后英雄,创作后不署名,后人编写时沿用他的文章也就是没有署名。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不署名现象和编写者的水平和态度有关。有的是编写者未尽到职责,只选了文章,而漏录了作者;有的是虽然署名了,但未注明出处;有的是为了省事而随便注了一个出处,但实际文章并不是出自该处  也就是说,以前的教材编写缺乏知识重产权意识,现在的教材编写缺乏严谨的科研规范意识,所以才产生教材署名注释不统一的状况。但如果避开这些复杂的情况,直接把“不尊重《著作权法》”和“潜规则(为了不支付稿酬)”的帽子直接扣在所有的未署名的复杂情况上,这样做简单是简单了,但却未必符合事实。五、关于“教学经验”和“作品赏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部分其实是最让人大跌眼镜的部分。作为一名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在这一段中暴露了叶开先生在多方面素养的缺失。  首先,是叶开先生的教学经验的问题,且不说职业学校的性质和中小学基础教育之间的差异,单说就语文学科自身的复杂性而言,不用说只是学习中文的博士,即便是专门研究语文教学的博导们和在一线摸爬滚打数十年的特级教师们,也未必能真正说清楚语文学科的真实面貌,只凭这几年的的职业学校的教学经验,就真的是“内行”了么?  其次,叶开先生所获得的经验是否经过教学评估的检验呢?从他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在他受到同行的批评时,他采取的是一种抵触的态度,甚至有侮辱他人的言辞,在这样的拒绝别人批评的态度下,其他教师连证伪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只依靠“我看同学们学得还行”这样的主观感受而得出的经验的价值到底能有多大呢?以这种经验为基础的批评,价值能有多大呢?  第三,在证实自己拥有批评权时,缺乏合理的逻辑性。最后抛出的理由只是“他的太太也是华东师大的教授;他的同学,很多都已经是各地的校长。‘我完全没有脱离过教育。’” (也许这本不是叶开先生的本意)。但仅从这个理由上看,在结论上却未必能够成立。且不说,教育的范围比语文教育更广(其中可能存在着偷换概念范围的问题),单说,凭他太太的身份和同学的身份作为其“我完全没有脱离过教育。”的理由中缺乏必然联系。例如,我的妻子是会计,我的很多高中同学在银行当经理和会计,我的一些大学同学在经商,难道我可以说:我完全没有脱离过金融界?  最后,在评析诗歌和小说的过程中,叶开先生所使用的方法和分析角度,根本无视了文学的独立性和特定作品所反映出的特殊性。  在评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叶开先生以所谓的“正常逻辑下,谁会恨父母而爱保姆呢?”来否定文中所展现的“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要知道评析一篇一首诗的主题,一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的内容,而不是从诗歌外的标准去衡量诗歌的情感是否真实。当诗歌本身并不晦涩时,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叶开先生不但拿诗歌外的“具体的人性出发”,还用自己所总结的离开具体作品的“爱保姆,恨父母”抽象的绝对化表述来对这首诗进行“阶级立场”的批判。其实,他所谓的“具体的人性”却恰恰是“不具体”的,因为人之间的感情生活并不是依照所谓的“正常逻辑”进行的,在感情生活领域中,人们的情感体验往往随着亲疏而确定。具体到艾青先生的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经历,这种特殊的具体情况,并不符合叶开先生认为的那种过于宽泛下的“具体的人性”。  在评析《荷花淀》时,叶开先生以“不真实”作为反对理由,的确真实的战争往往是残酷的,但创作者有权从不同的侧面去塑造作品,有权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战争,因为这是文学创作的独立性的表现,也是文学的创造性的魅力所在。如果以事实真实的标准来衡量文学作品话,不单是《荷花淀》《小蝌蚪找妈妈》会成为谎言的堆砌,即便是绝大部分的寓言童话和许许多多的故事都会被判为是“谎言的堆砌”,以这种标准去衡量文学作品根本是一种文学评论标准的错位。一旦这种错位形成,不单是这些作品会被判为谎言,就如《巴黎圣母院》、《格列佛游记》、《百年孤独》、《变形记》……还包括叶开先生给女儿买的《哈利波特》也不过都是“不真实”的谎言罢了。  另外,我不太关注韩寒的作品,韩寒这句“撒谎就从作文开始”不知道出于何处,但这句话本身就不合乎事实,因为已经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孩子在两岁半到三岁时就会讲十分完整的谎话了”,叶开先生在对这句话不加质疑的情况下就表示了赞同,其行为也不过是“我看……还行”的思维在作怪罢了。  其实,叶开先生应该慢谈“烈士”的问题和“对抗”的行为,他的当务之急,应该在批评之前,需要多了解一下什么是语文,如何才是有积极意义的批评。否则的话,极有可能处于“当一个人习惯了喊反对,他的世界里就没有正确的东西了”的状态。--------------------------------------------------------------------------------附: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作为《收获》杂志的编审,一位职业文字工作者,他以笔为飞刀,掷向中国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他说,“我们只能自我教育,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本刊记者/ 刘炎迅 (发自上海)录音整理 / 刘响 陈希 姜婉君(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廖增湖有过三次难忘的作文经历。   第一次,女儿乔乔的班主任要求,各位家长写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我看考试》,优异者选登在校园报纸上。   42岁的男人挠破头皮,将自己对考试的恐惧和绝望,写成文章,改了两遍,交给老师。之后,就没了下文。   很久以后,女儿拿回报纸,他“拜读”了被选上的家长文章,都是对考试热情洋溢的歌颂。他这才知道,此类应景之作,是有格式的。   第二次,学校作文竞赛,题目是《我的无烟童年》。女儿乔乔被老师要求参加,而父亲则得到老师暗示,必要时可以帮孩子捉刀。   廖坚持让女儿自己写,末了帮了点小忙,给200字的作文增删了一些句词。   后来竞赛成绩揭晓,女儿作文名落孙山。   第三次,2007年,他应江苏《现代快报》之邀,写了一篇江苏省同题作文《怀想天空》,结果被资深语文教师判定离题。   三次经历不仅难忘,也颇让他尴尬。   廖增湖还有个身份——作家。在圈子里,他笔名叶开,素来以阅读面宽阔文章不落俗套著称,几部长篇小说,口碑很好,被评论界称为“上海的王朔,中国的拉伯雷”。如今是知名文学杂志《收获》的编审。   他苦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自己算是个职业文字工作者,每年不知要和多少名家大作过招,编改之间,从来都应付自如,颇受好评。但一旦应对女儿的语文课业,他似乎总显得捉襟见肘。   后来,女儿学到三年级第七单元48课《智烧敌舰》时,遇到一个问题:“三国里谁最有智慧?”女儿刚看过《三国演义》彩图本,觉得答案应该是:“孔明和庞统”。叶开在一旁看了,颇开心:“孩子是真看明白了。”但次日老师批改此题时,给了女儿一个大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这太荒诞了。叶开有些愤怒:“这么干,简直误人子弟!”   从那时起,他花更多时间留心女儿的语文课本,一看吓了一跳,很多课文品质低劣,入选名作亦遭大量篡改,“这样的课本简直是一堆垃圾。”   他坐不住了,决定向语文课本和惯性的教学方式开战。“牛奶的三聚氰胺伤害孩子的身体,不好的课文则败坏他们的智力和精神。”他说。   2009年,他的朋友,《语文教学与研究》主编晓苏请他开个专栏,叶开正憋着一肚子话,于是一口气写了12篇专栏文章,批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的现状。他给专栏起名“语文之痛”,引起各方关注,而今年前不久,又出版新书,题目直截了当——《对抗语文》。   随意篡改“更光明”   42岁的叶开浓眉大眼,头发浓密,微胖,说起语文课本,他的言谈总游离在调侃和愤怒之间,笑容在眉头稍纵即逝。   他是福建廉江县人,客居沪上多年。叶开这个笔名,取自古龙小说,是个放浪不羁武功高强的侠客,用的是小李飞刀,“这种刀的力量是爱,不是恨”,“大家只知道一件事——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   古龙的描写似乎恰好暗合了现实中的作家叶开。   他以笔为飞刀,掷向语文,熟悉他的朋友都说,这无非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罢了。   他最初在博客里写下:“语文不除,教育已死”。一时广为流传,与另一句“小学语文教材比三聚氰胺奶粉还要危害深远”一起,声名远播。   而现在,博客大标题则更进一步:“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只能自我教育,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叶开女儿乔乔使用的是上海本地编写的教材。1993年之后,原来人教版教材一统江湖的局面被打破,各地陆续启用多个地方版本的课本。   叶开看到的这些语文教材,每本按照不同的主题门类,分成若干个单元,然后往这个道德概念先行的框框里塞文章。很多文章停留在粗糙的说教层面,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   叶开说,语文教育的核心,不是意识形态的道德教化,不是思想改造,不是给孩子们的头脑“洗澡”,核心思想应该是认写文字和阅读经典。   而好友晓苏则公开说:“我们觉得,现在的语文里,非语文的因素太多,太多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因素,老师又教得太保守太落后,学生不喜欢。”   在道德说教单元的框架下,能套进去的名篇经典其实很少,仅有的几篇,又会被编撰者削足适履,加以低劣的改造,这样一来,课文的很多文章变得毫无营养。孩子们学到的课文,都是已经掺假的作品,原文的精髓和准确优美的文字都被抛弃和歪曲。   巴金的《鸟的天堂》被选入教材后,叶开花了两个晚上,将原文和课本中的修改版做了对比,并一一列出被改动之处。他的结论是,改得很糟糕。   比如,巴金写清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上,“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进了课本后,却被改成“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相比之下,叶开觉得,“光明”远不如“明亮”自然,有故意拔高意境之嫌。   再比如,巴金写小船缓缓动了,“向河中间流去”,这里的“流去”在课本里被改成“移去”,两者意味微妙间迥异,叶开直呼,“这样随意篡改,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思维?”   而后,巴金写自己乘船离开,还回头去看“留在”后面的“鸟的天堂”一般茂盛的榕树,课本中将“留在”改成“被抛在”,叶开说,这个篡改更荒唐,榕树都“被抛”了,你还“感到一点儿留恋”?   类似细节还有很多,叶开说,原本巴金用得很精妙的一些词句,被改动后,成了“课本垃圾”。   12月1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这天,叶开正要去参加巴金文学研讨会,他说,还要在会上发言时重提课本篡改一事。   “不署名”潜规则   “我的难过就是作为一个父亲的难过——看到孩子吃了不好的(东西),不仅是没有营养,而且是有毒的东西。”他说。   他将批判当下语文教育的文章,一一贴在博客中。很多人来留言,他则大多数时候像个坐堂问诊的老中医,与各色人等过招。   “我们的课本设定孩子都是笨蛋、无知者、很低级。”叶开说,所以才会有那些低级的、随意篡改、粗制滥造、幼稚的课文。   小学语文教材上海版四年级二册,共8个单元,40篇课文,只有第一单元第一篇的《燕子》署名作者郑振铎的名字,其余都没有作者。课文不署名,已经违反了《著作权法》第23条的相关规定,即“指明作者姓名”,“支付报酬”。   “不署名”就像一把尚方宝剑,被那些教材编撰者拿在手里,随意篡改别人的文章,其中一些被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只是取了原作一个写作主题,其实也可以说是变相剽窃。但如此之举,俨然行业潜规则,没人出来说破。   叶开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五年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学期用书有个“诚信”单元,4篇文章,无一作者姓名,如此做法,何来“诚信”?   那些无名之文中,有一篇题为《我们家的男子汉》,叶开起初看着眼熟,后来上网一搜,才知道,作者原来正是同在上海的著名作家王安忆。与原文相比,课本版删去近半篇幅,使得文章内在的叙事逻辑变得单薄,让人看完后不知所云,为何一个小男孩会被作者视为男子汉,只因为很多能佐证的细节都被删除。   “这种被改成残疾的文章,再让孩子们去读,有百害无一利。”叶开说。我这里有个比喻我女儿记得很深,她说她觉得非常好,就说好像一个穿戴得非常整齐的漂亮女侍者给你送来了一盘鱼刺,说先生您的菜上来了,而且还命令你必须吃掉。肉都没了,就剩下鱼刺了。   另一篇名为《餐桌上的大学》的课文,原来是意大利作品,却被篡改成中国作品。原文中的父亲晚餐后斟了一杯红酒,听孩子们汇报一天的学习收获,进了课文,文章主旨没变,但细节全部篡改,比如外国男孩费利斯改成中国男孩雨生,红酒改成酒等等。   叶开说,教材的编撰者难道不知道,中国人很少有饭后斟酒的习惯,一般是饭中饮酒,真要想改,为何不能认真思量一下,改成“泡了一壶茶”或者“点起一支烟”呢?“在改装别人的文章时,基本的细节和前后逻辑要通顺吧。”   叶开为了还原语文课本的真相,花了很多个夜晚,逐字逐句翻找原文,自己原本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已经写了60万字,也被迫暂停,“不把语文这事儿搞清楚,我还真没心思写小说。”   他还给一篇课文《带刺的朋友》的原作者发去私信,告诉他文章被删改得厉害,期望做些交流,能一起站出来声讨,但对方无意回应。   叶开说,后来他看到对方的博客里在醒目位置写上自己某某文章又被某地教材收入,视为一种荣誉,而完全不去过问删改如何。   有人看到那些被圈圈画画成大花脸的文章,说叶开太偏执,有必要这么钻牛角尖吗,改就改了吧,你一篇篇去找,何时是个头?   叶开不以为然,他说,可以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  “另一种毒素”   12月1日,叶开走进一间茶餐厅,叫来服务员点茶水,然后不厌其烦地问这家店不同茶叶的成色、年份和产地。   茶水上桌,他慢慢将小盅奶兑入茶中,稍后点菜,他又反复询问每一种食材的情况。他说,自己经常在家做菜,女儿很喜欢吃,他对食材很考究,这样的执著和考究,体现在他对语文教材的对抗上。   “我对菜比较有要求,从食材,到教材,我都要最好的。”叶开笑着说,其实生活里大多数时候,自己并不会这么较真,有些东西差不多就行了。   比如女儿的成绩,他就看得开,他甚至和女儿开玩笑,考试成绩太好,就是一桩丑闻。遗憾的是,女儿常常将丑闻带回家。   女儿在他的影响下,看了很多书,也逐渐对语文课本挑剔起来,常和父亲一起批判那些“垃圾”。   当然,语文课本里也有叶开觉得过得去的文章,比如朱自清的散文,他觉得,这是一位真性情的作者。   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上,朱自清的散文在众多课文里傲然孑立,虽然也被编教材的道德家下狠手“阉割”过,曾有网友指出,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也一度被剪除。   但大体还保留了原作的精髓,只是结尾处不知为何突然删掉一大段,而使文气大乱,上下不接,令人瞠目。   但这样相对独善其身的名篇,一旦与陈旧的教学相遇,就会释放出“另一种毒素”。   在同一的教案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荷塘月色》和《背影》,都被语文课堂上“微言大义”的解说了,比如语文老师通常会分析前者说,该文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内心的苦闷和彷徨”,这不仅是破坏,而且是误导。   事实上,当时的朱自清,除了苦闷外,最后选择了超然的态度,他的小资阶级家庭背景,和交友的趣味,让他养成独特的人生观。而这一切,自然不会被语文老师解读。在这样长期的灌输式教育的训练下,学生的脑袋就变成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别人的跑马场”。   叶开说,语文不是独立的、封闭的领域,不是特种行业,它应该具有web 2.0的特质,需要不断地链接、不断去发现。   如果说语文教材出了问题,能够有老师来扳一扳,可能还好一些。语文老师应该是个救生者的角色,关键时刻将孩子从陈旧的教案中解救出来。   但很多时候,“老师是拿个棒子把你敲昏,然后把你灌进去。”12月1日这天,河南济源市一位高级语文教师,看完《对抗语文》后,给叶开发来短信:“教师不是单独的一个职业,可能同时肩负父亲或母亲的责任,这样你的体会更深。”   “文字谎言的堆砌”   叶开从教育重镇华东师大毕业时,在作家马原和格非的劝说下,留在上海郊区一个职业中学任教,教基础语文。因此,他根本不是一些质疑者所谓的“外行”。   “我是有教学经验的。”叶开说,他那时脾气很大的。老教师们常反映说“你上课上得不好”,他当时就说“放屁!什么不好啊!大家上公开课,我看同学们学得还行啊。”   他的太太也是华东师大的教授;他的同学,很多都已经是各地的校长。“我完全没有脱离过教育。”   “我觉得一个人对现行的教材不满,是一个比较合格的语文教师的苦恼之一。”   他以教师的眼光说,有些文章虽然没有经过太大篡改,但本身就存在问题,不适合选入语文课本。   另一篇出现在语文课本里的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如此。这首诗,是教材里的重点篇目,常常被要求背诵,可以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所以当叶开对这首诗提出质疑时,一位网友坚决捍卫说,他每次读到这首诗,都会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首诗的爱憎如此分明:“爱保姆,恨父母”。   但为什么呢?正常逻辑下,谁会恨父母而爱保姆呢?叶开搜集了几份有名的教案,对课文的核心思想的解读,居然和当年叶开上学时并无差别:“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对一首诗的理解,限定在标准答案上,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这首诗在开头段落,就明确地告诉了读者,“我父母”是地主阶级,“大堰河”是劳动人民,因此,恨自己的亲生父母很“正确”,爱自己的保姆很“正确”。长期课堂标准化灌输的教育,永远千篇一律的强迫性理解,让学生们对这首诗充满了习惯性情感。   叶开说,这样的爱恨逻辑,从阶级立场出发,而不是从具体的人性出发,真的符合逻辑吗?   很遗憾,课堂上没有老师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它不在教学大纲要求之列,不在考试猜题之中。简而言之,这样的问题是“无用的”“不需要的”。   另一篇课本名篇,是孙犁的《荷花淀》,叶开直言不讳地说,这篇文章,让人读到的是一场游戏般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般模糊而近乎不真实的战争。敌人显得面目不清,小说里仅仅出现过这么一句:“哎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而战斗也轻描淡写,跟游戏一般毫不残酷:“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战争极大简略,听命于作家的小说美学:“觉悟、伏击、荷花淀”。   叶开说,这样的文章不该选入语文课本,那些所谓美的段落更不该让孩子们背诵。首先它“不真实”。这样的文章,说白了是“文字谎言的堆砌”。   韩寒也讲过一句话“撒谎就从作文开始”。叶开觉得有道理,“我就不让我女儿撒这个谎”。   “我发现我不是一个人在愚公移山。”叶开说,比如在浙江,20多位语文老师自发组成研究小组,推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而早在2002年,东北一位基层教师自制语文课本实施教学的案例也被媒体曝光。而在对抗语文上面,郑渊洁和韩寒也走得很远,前者自做课本,教育儿子,后者拒绝课堂,独立闯荡文坛。   冬日阳光寒意袭人,叶开隔着玻璃望出去,若有所思地说:“对抗语文,是一种积极的对抗,别把我当烈士。” http://newsweek.inewsweek.cn/magazine.php?id=4474&page=1 (中国新闻周刊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     先一段摘抄:这种对物质欲望的无穷追逐,一直以“经济发展”的名目在误导人们,新人类不再爱物,消费变成了一种浪费的心理行为。这样的方式,既不惜人,也不惜物,是彻底的心理冷漠和物质消耗。过去在教材上学习政治经济学看到“拜物教”这个词,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才发现包物教救灾我们身边, 救灾电视机的屏幕里,就在庞然大物的超级市场里,累积效应,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席卷全球。在这种时代,如果你缺乏足够的经典阅读积累,很容易就会迷失,并且对自己的自身存在感到沉重而难以承担。这一代的青年,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收集,游戏机和MP3,在地铁上没有几个年轻人能够安静地呆着,他们一进入车厢就下意识地拿出游戏机打游戏,掏出手机发短信。游戏是对存在自身的一种自我遗忘,在过去就是打麻将,现在是打游戏。一个人空虚了,总是无法独自面对自己的身体和存在,必须通过疯狂的游戏来遗忘。这种身体的空泛化,是这个时代文化垃圾造成呢个精神窒息现象的最好解释。物欲横流,不再珍惜,自我虚无,无法承受,转情游戏。。。作者所列举的这些现象,的确都是当下社会里的通病。作者将之归纳为缺乏足够的经典阅读积累而迷失。这个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是否完全互为因果,我要打一个问号。比如说,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农名,他可能惜物,且不玩手机。比如一个在自己专业里有所建树的人,也可能喜爱消费,热爱游戏。。。。类似的因果对照,其实,还反映在这本书,作者的主要论题上面:对抗语文,对于现今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作者列举的,的确存在,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但原因,作者找得就偏激以及不能完全因果对照了。因此,我说,作者这本,对抗语文,仿佛是在为对抗而对抗,联系其依据,联系成长求学的经历,应征了认为的偏激。因在某种程度上会有这样的问题,果也有这样的现状,但是,对不起,作者,你没有说服我。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如本书所阐述,当前的语文教育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书中也提出了不少建议。但是,语文教育是否真如叶开先生所言如此不堪呢?叶开先生的语文教育方案是否可推广呢?对此我持保留态度。
  •     建议小学中高年级以后的家长与孩子一起读。
  •     以后可以按图索骥了。
  •     叶开作为一个名校文学博士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身为人父令他对当今的语文教育进行深刻反思。他对语文教育目的以及推荐的阅读书目都令读者受益匪浅。
  •     这是叶开老师的一本好书,我在网上朋友的博文中发现的,买来读了很久,收获很多,但是就是觉得也许对自己孩子不是很适用!
  •     孩子应该学习的是语文,不是政治,“一文一道”让语文课程承载了太多语言、文学之外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刻意编造出来的
  •     很好的启示,但在如今的体制下反思又如何呢?
  •     还没来得及看这本书。随便翻了翻,感觉不错,比一些长篇的小说适合孩子们看。
  •     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育者,这本书让王在很多方面有所获益,有些观点看似偏激,细想有一定道理。只是既然这么不待见中小学语文老师,觉得文化含量太低,为什么不自己来编编书,教一教呢。
  •     无语。。。
  •     : G624.233/6014
  •     叶开点出了现在语文的最痛之处, 家长没有办法改变这种制度, 就只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这种制度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这本书给家长们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     当做工具书啦 啊 纸质有点粗糙-- 如果单单为了看书单 可以不用买。。
  •     这本书很好,销量高,评价也好,虽然我的孩子还小,但还是忍不住先买了,慢慢看吧,这次购书过程很愉快!
  •     已经在网络上拜读书中的很多内容。作者对学校语文的感慨,我也深有感触。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学2月后,直接阅读无拼音类儿童小说,目前已经阅书数本,却在二年级下学期厌学语文!!!因为每天要对付很多的所谓组词、组句训练,美其名曰“巩固掌握生字”。所幸现在三年级换老师了,不需要每天学这些“生字”了,所以每天很开心的上学去了。也正如叶开老师所说,有了大量的阅读,想不考好成绩也难。
  •     很值得妈妈们读下,尤其是小朋友正在4-5岁准备接受教育的起点上,很受启发的,其实80后这一代人也是在传统的混杂着各种想要打破传统的所谓新思维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仍然还是接受着正统的教育,不过好在,80后的妈妈们想要打破,实现在自己孩子身上,进步和对抗总是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和坚持的
  •     因为在冰点专栏看到了有关他的报道,从而专门上网搜索到了叶开老师的博客,从此成了他博文的热心读者,继而从网上追到了网下,迫不及待地买了这本书。虽然书里的很多文章在他的博文里都有,但并不妨碍我一读再读的愿望。在目前电子书普及的时代,还是喜欢传统的手捧纸张书籍阅读的感觉。
    希望我也能像他一样,做孩子悦读的领航员。
  •     我给孩子定了许多杂志:《我们爱科学》啊,《中国少年文摘》啊,等等,以为这也算多读书了,看了叶开的书才知道给孩子读的经典名著太少了,现在加紧购书,趁孩子还在小学阶段,亡羊补牢吧!希望好的阅读习惯伴随孩子一生,希望孩子一生以阅读为乐。具体到《对抗语文》这本书,我不能全面认同作者的观点,虽然我也认识到孩子们现在所学语文的许多弊端。
  •     2013.1.7-8非常棒的一本书,几乎每一页都有我的标注和小评。我非常赞同叶开先生的观点,中国的语文教育存在很大问题,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是:1.学习文字2.阅读经典。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     教材有问题,教育体制使然,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改变,但是孩子的成长不可能等着体制的完善,幸好有越来越多有责任感,有见识如叶开的父母,不仅改善着自己孩子的教育环境,也在努力发挥一己之力来影响更多的父母,我们这些普通父母真该向叶开们由衷地道一声谢谢。
  •     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作为家长,对作者的文章感同身受,对现在的语文课本发展趋势确是不敢苟同,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其实很难
  •     阅读量阅读量啊 没有阅读量 本科毕业了都说不出一本自己喜欢的像样的好书
  •     非常喜欢叶开的这本书,反映了当下语文教育的误区,书中推荐的书目也非常好。
  •     这本书讲了教育的现状,从发现儿子对语文没有兴趣开始,一直想找到其中的原因。叶开博士为我解开了这个谜。《对抗语文》让我看见了语文教育的希望,教育还要家长亲自上马。
  •     对于热爱文学、从事语文教育,且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文学素养的我来说,这本书无疑使很有吸引力的。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看了其中的一些篇章,觉得还是应该理性看待。
    作者高度评价的民国语文课本,我有中华书局的一套,虽然不是作者所说的一套,但风格是差不多的。和现在的课本相比,优点应该是政治性弱一些,像《给江主席献花》之类的文章是不会出现的。不过个人觉得文笔和感染力要差一些。其实现在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像苏教版小学语文的《槐乡五月》,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散步》《斑羚飞渡》,虽说都进行了部分的改编,但朗朗上口,感人至深,再读原文反而觉得有些语句要逊色一些。
    至于作者所说的学生对语文课本的排斥,高考后撕毁课本一事,我觉得应该是因人而异吧。我高考结束后挺平静的,没有翻身的解放的感觉,课本也都好好保存着,上了大学之后反而很怀念高考复习的那段时光。有些孩子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再精彩的课也听不进去,其实主要原因不在于课本,在个人。
  •     叶开,严重支持你~没看的赶紧买来看看,对孩子学习有帮助,非常有帮助
  •     还凑合吧,前面还可以,后面就开始撕逼了
  •     叶开的《对抗语文》,这是第二次购买了,准备送给朋友们。中国的父母,应该人手一册!
  •     起初看见这本书,和大家一样想批评一下当前的语文教育,但是看过这本书之后,明白了一个道理,批评,抱怨不如像叶开老师一样,给孩子寻找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目!
  •     叶开这书,很直接尖锐地指出了当下小学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的弊端。直得家长们阅读借鉴。里面的书单非常好。
  •     叶开对哈利波特是真爱。
  •     浏览了一遍,作者比较推荐小朋友阅读动物题材的和魔幻题材的作品。看了这本书,对《汉字王国》有兴趣找来一读。
  •     文笔犀利,观点独到,但也有些激进
  •     好在推荐的书籍,最好的是清单。但实在越来越受不了啰嗦的表达和自说自话;一边为哈利波特宣传,说不读怎知不好;一边又对网络文学一概否决。20150629
  •     政治会渗透到语文教育里,通过教育来塑造自己希望的国民。
  •     刚刚读完,感慨很多,对我个人来说是个思想意识上的提升,也让我看清了事实。推荐做家长的都读一读。
  •     最后一章前几篇批判的课文改写方法,和大学生们写论文的方法如出一辙。改写者们终究没有勇气署名,大学生则全靠这个署名获得学位。
  •     看完了这本书,觉得在当代作为一个家长太不容易了!我以为现在不光语文课本,数学、英语等课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比如数学,因为所谓的素质教育,课本以启发式编写,如果只看课本,实在是太简单了,但是考试卷却比过去难多了,所以家长们都会买配套的教辅书,无疑还是回到了过去的学习模式。叶开作为一个家长,自己有文学优势,所以能摒弃课本中的糟粕,并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精神粮食,我是普通的家长,对此却很无奈,只有被动接受。非常感谢作者的推荐书目,希望也推荐一些本国的好书。
  •     如果你想引导你的孩子正确的读好书,深受中国语文教育之苦的家长应用这本书洗 洗 脑子。什么对孩子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家长应该做的,我想这本书都能给你以启示。
  •     原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将李际均在《瞭望新闻周刊》上刊登文章,批评了一些新版历史教科书弱化革命和战争内容的做法。有的学者说,以前的历史课本重视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新的历史课本较少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当前的政治目标一致。文章认为这种荒唐的逻辑,匪夷所思。

    文章说,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往往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中国先秦时代既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苦斗精神,又有“奇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浩然气概,但后来被儒家文化的消极成分给磨掉了,而儒家文化的积极内容又被“文革”给打掉了。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是否有过度的中庸和退避呢?

    民族精神(进取、团结、创造、献身、信仰、纪律)是一个国家的最大财富,可用金钱衡量的一切活动形式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中国人民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文化和理论的武装,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战斗意志。要纠正那种金钱万能、私有万能的社会不良倾向。

    文章说,现在有些地方在观念、文化上发生了颠倒,如有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弱化革命和战争,对毛泽东、红军长征、帝国主义侵略、南京大屠杀、狼牙山五壮士等历史都大幅缩减或删除,增加和突出了摩根大通、纽约股票交易所、日本子弹头火车、领带的流行等内容。有的学者说,以前的历史课本重视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新的历史课本较少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当前的政治目标一致。这种荒唐的逻辑,匪夷所思。历史课本就是要重视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

    中央部署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号召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就是政治目标。现在不少严肃的东西被恶搞和“追求狂欢化的感受”,所谓告别崇高,颠覆经典,恶搞红色历史;一方面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一方面美化皇帝、农奴主。苏联解体前就有这种现象:否定苏联卫国战争英雄,否定卓娅、舒拉和青年近卫军,对苏联解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提出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应当不断弱化,甚至鼓吹民族国家的消亡趋势,认同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某些势力还在别国体制内培养自由化分子。戈尔巴乔夫接受了西方的理论,最终把苏联搞垮了。苏联著名哲学家兼作家季诺维也夫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覆灭,不是由于制度本身内部的原因,它是被相互勾结在一起的国内外敌对势力人为地破坏的。社会意识形态应当由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有道德的学者、作家、艺术家来主导,而不是由轻浮文人、庸俗的搞笑媒体和崇洋媚外分子来主导。我们不能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单方面“裁军”。

    文章认为,中国惟一的对策,就是坚持改革发展,增强自己的力量。不但要有经济上、技术上、军事上的力量,而且要有政治上、文化上、心理上的力量。弱军能够战胜强军,条件是弱军必须有强项,而且要大于强军的弱项。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要百倍惕厉警醒,“枕戈待旦,闻鸡起舞”,而不能“文恬武嬉’,空谈误国。(中新网2月17日电)
  •     一位家长和专业人士的语文教育视角。
  •     我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健康的身体,有聪慧的心智,有诚实的性格,有自由交流的愿望,并拥有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即便是简单的幸福,也要珍惜;即使是很大的痛苦,也要克服。
  •     文笔一般 有点拖沓
  •     叶开老师用自己的职业专长给自己的女儿开启智慧之门,找寻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阅读的大美,你不一定要赞同他的一些观点,但是你一定要为他的抗争而感到欣慰,他精选的书单给所有关心自己孩子语文学习的家长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先阅读,早受益。
  •     叶开的书,叶开的观点,只得有思想的父母一读。
  •     这是叶开关于语文教育的批判,很多篇文章已经见诸网络和媒体,作者前几年对中国语文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看了本书,确实语文不该是这样学的。教科书里深深浅浅的在洗脑。孩子们没学到最美的文字,最朴素的价值观。**文字遍布教科书,而那无数试卷的阅读题简直就是侮辱人的智商和情操。
  •     写的啰里吧嗦,废话连篇,也没什么新观点,浪费了我的时间和金钱。
  •     推荐不少好东西,太多不疼不痒的话。
  •     几个观点说来说去,全书充斥着对自己女儿的得意之情,天下哪个父母不觉得自己的孩子好?字数不够就靠书评影评凑。
  •     中国的语文教材是最让人无语的,所以我们只好去借鉴民国的教材、美国的语文。这本对抗语文直面中国语文教育的弊端,也给了很多家长以勇气。
    不管你是否有勇气对抗,但至少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应该清楚问题在哪里。
  •     我家孩子阅读量很大,但是语文成绩却不好,上学期作文还写跑题了。我一直在思考:难道孩子不爱阅读吗?难道阅读和考试没有关系吗? 看完叶开博士的书,我找到了答案:中国的语文教育只适合打造一模一样的包子馒头,而不适合个性成长和启智心灵。博览经典吧,让孩子远离那堆学校里的 “精神**”!
    又及,孩子五年级的课本中有龙应台先生(也是我超级崇拜的作家)的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对原文也进行了删减。文章的背景、脉络和气势减弱了很多,因此我只好买了原版的《野火集》给孩子补充阅读并讨论。
  •     阅读会对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观点可以再深入一些
  •     书里对现有语文教育之不足做了不少论述 对于家长来说 无法选择孩子的课本 但是有了叶开老师的引导 可以很高效的为孩子选择补充阅读书目 作为家长 我也获得了很多教育子女及提升自身素养的有益知识 本书非常值得学习
  •     真实性 人文性 艺术性 宽容性/178页-推荐书目
  •     跟着叶开老师给孩子买书看,这本书已经买了三本,自己一本,送妹妹一本,送孩子老师一本!受益匪浅!
  •     没有文学功底的父母只能指导孩子学习一些经验人士的建议,此书可以开启孩子阅读习惯培养的引子,也可以使父母重新思考语文教育的本质。
  •     前面曾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对培养孩子的阅读有了一些认识。后来读了《朗读手册》,遗憾自己发现这些书太晚了。我是在书店偶然翻到这本书的,感觉很好,立即网购了一本。一天就读完了。我觉得这本书写的更深入,作者的文学水平和认识很深,真正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弊病。太感谢叶开老师了。真希望教育部禁止语文的阅读理解。因为孩子的阅读理解基本上都是我做的。我觉得孩子做语文阅读理解一点意义也没有,不扩大阅读量,长时间苦思冥想阅读提纯粹是浪费时间。支持叶开!
  •     为什么我们国家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没有?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大都怕写作文?为什么我们国家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那么匮乏?这个疯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     2016-3-6
  •     如果说这本书的语言,可能不够好,但是思想绝对值得学习。这又不是文学作品,为什么要看语言是否优美?!
  •     语文教学确实是我们国家一大弱项,该怎么做才对孩子的教育是最好的方式?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些好的建议。
  •     朋友介绍的这本书,买到手后认真的读了几篇,感触好多。我女儿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尽管开学到现在才两个月,但也深深感到现在教育的弊病,孩子的辛苦。教材若不能与时俱进,最起码也不能倒退吧,但是看看现在的语文教材,让人失望伤心,叶开看的很透彻,他推荐的书目我也打算买来给孩子读一读,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尽量让孩子看经典有趣的好书,过滤掉在学校里学来的**,不要变成当代八股。
  •     关注孩子的教育,买了很多育儿书籍,现在女儿三年级,9岁,阅读从没间断过,阅读的好处也渐渐显现出来了。叶开的文章也看了不少,很推荐。
  •     看了叶开老师的博客,觉得很有道理,买来书读一读。希望中国的教育界有所觉醒,否则将祸及几代人!!
  •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对本书作者的专访,就在当当下订单买了这本书,书中很多观点都产生共鸣。确实现在该给孩子看什么书是个问题,特别是现在的语文教材,乃至整个教育体制,是时候让孩子多多享受语文了。书中的书架建议对我来说也很有用,儿子的书架也在逐步丰富中。
  •     么说呢,批判现行语文体制的文章其实很多,比较难得的是给予一个解决的方法。破而后立,如果无法改变整个制度,至少改变自身的微环境。而本书给出的回答是:如果暂时改变不了教材,就尽可能通过有效的阅读来完善自我。PS.给出的书单不错。
  •     看了一半上来评价,叶开的对抗语文写出了现在语文教育的现状。我们改变不了现状,但是我们可以引导自己的孩子爱上最美的文字
  •     很早就开始看叶开老师的博文,这本书给我们家长指出了如果引导孩子阅读,希望所有的家长们都能读到.
  •     需要慢慢研究,写得有点意思,期待在书中能找到有帮助的内容
  •     这本书是看的最认真仔细的一本,因为很有参考价值
    照着叶开的书单买了不少书
    确实不错
  •     适合语文老师和年轻父母阅读,仅是当做一份书单也好。书中观点并无什么新意,却意外激起了我的阅读欲望,简直功德无量。
  •     初读觉得无聊,只是针对一个问题翻来覆去地说。后面读起来觉得很畅快,但问题在于,仍旧没有找到一条合理的出路。
  •     =w=不过课文真的好奇葩
  •     看了很为小孩的语文学习担心呀。还要不要给他上语文课呢?不过我相信现在还是有很多像严凌君老师、叶开一样负责任有爱心的人在为孩子们努力,让我又看到了些许的希望。
    照着推荐的书单买了很多书,孩子确实喜欢。
  •     叶开的许多文章我已在其博客读到,他的观点,对于我这个语文老师来说,很特别,也很有启发性。我买此书的目的是要看《详细分级推荐书目》,然后我把里面所有提及的课外读物的页面都收藏起来,分批购买。里面推荐的书,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哈利 波特》(我个人并不喜欢这本,痛苦地把它看完了,再看电影,觉得电影拍得不错),我比较喜欢的是《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小王子》。另外他没提及的小说,我要特别推荐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网上可以看到最早翻译的版本,非常好,可惜现在市面上没有这些版,后人翻译的都不如初版。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也深受孩子欢迎。
  •     对于敏感话题,情绪介入难保客观
  •     为孩子打开一扇阅读的大门,往往比语文成绩来的重要得多。
  •     看了之后有深刻感触,小学语文教育至关重要,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呼吁大家以后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语文教育。其中一条很好的建议就是多读书,读好书。
  •     虽然言辞每每显露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但教育理念切中肯綮,深得我心。自身学习语文的道路见证了应试教育的悲剧,从小学、初中对文学的敏感和热爱,初二写过非常优秀的小说,诗意萌芽,到高中文思枯竭,套用作文大全,语言苍白,再到大学、研究生阶段步入中文系艰难催吐、寻找真理,除了评论他人文章,再难自己创作。语文教育的根本在于自由地阅读经典,自由地思考与表达,现行的中学模式逆道而行,毫无营养,导致学生精神的贫瘠,大好青春被浪费,让人痛心。
  •     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请家长们看看吧
  •     观点值得借鉴,作为一个家长,读了觉得挺受益的。
  •     【阅读】对抗语文:我经常有读经典的愿望,包括古诗词古文;然后非常惊讶于对于以前学过的东西竟没有残存多少记忆。此书主要批判的还是小学语文的假大空,认同作者的是不能将语文作为思想品德课,还有哈利波特之类的作品值得阅读。有些观点则略显酸腐。凤凰大视野当初做教育专题时用的题目很好:盗火者
  •     相见恨晚!看了这本书,给孩子(也是给自己)买了2千多元的书。
  •     方法不错,为小孩树立正确的三观
  •     叶开先生这本书是好书。里面关于《功夫熊猫》的理解给我印象最深刻。但是也有个小小的缺憾,就是有的地方有点罗嗦繁杂,过多阐述,多次提及。
  •     叶开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一针见血,凡是对小学语文教育失望的家长应该人手一册,凡是教小学语文的教师应该人手一册,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误人子弟。书中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推荐了很好的书,重要的是读完文章后,你能够自己来挑选适合孩子读的书。
  •     对于迷信权威缺少阅读的家长强烈建议看一下。书中基本上分成两部分:一、语文教材非常差,基本上就是阶级教育思想品德课,一些名作也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不利于孩子的世界观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二、推荐了很多外国儿童文学。
  •     写的太愤青太好
  •     对于不知道如何带领孩子阅读的家长有指导意义。知道的可以映证一下自己的观点
  •     虽然有评论说作者的言辞过于愤青,但也许就是他文笔中的愤青味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越看越想看,也觉得作者说得其实都在点子上,不过对于中国的教育,我想100年内是不会有大的改观的,不是悲观,是很悲观。

    不过看了此书,就知道连中国的教材都不能全信,特别是语文教材,看来以后等儿子上了小学,他拿回来的语文教材,我也要好好的审审。免得让孩子吃了一肚皮的精神**,我也要在家跟着叶老师学,帮孩子“催吐”,不看此书,估计是会很迷信得跟着老师的教棒一起,误了自己的孩子,毕竟我们的文学修养实在是很****。

    不管你是借是买,反正这本书,你得看一看!
  •     目前孩子的小学或者初中的语文教育真的是充满了功利心考试成绩为目的,本书作者的观点我赞成,语文的作用不就是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美最好的文字吗?
  •     还行吧,看到后半段有点看不下去了……都是批判,真难受~
  •     基本上没有论证,不如看陈平原的文章。(不过现在语文教育存在弊病是确实的,近期还需继续找相关资料……
  •     这本书非常棒,很值得阅读,并且等孩子长大了也推荐给她看。这本书颠覆了我对语文的看法,里面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爱上阅读,很认同,这本书让我坚定了培养女儿阅读习惯的想法。
  •     详细分级推荐书目好
  •     典型的博客文集,散乱、重复的个人式感悟,第一编【语文是什么】并没有说清楚语文是什么,第三编【语文之痛】也没有说明白痛在哪里,第二编【悦读美好】只放一篇分级推荐书目及版本即可,全书三编浓缩成三篇文章更有诚意
  •     了解一些书籍,让孩子能吸收到更有营养的文学作品。
  •     读叶开的书,要我明白了 应该如何更好地教学 如何更好地学习。受益多多。
  •     女儿是个有些特别的孩子:八周岁了,虽然读过的书也不算太少,可知道的童话却实在不多:一是不爱看电视,动画片远不如同龄人那样耳熟能祥,二是童话故事读的也少,家里或借来的童话故事常常不能引起她浓厚的兴趣。究其原因,感觉童话故事译文的可读性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我希望这套书能改变她的现状。女孩子嘛,在童年的记忆中童话是不应该缺位的。因此我选择了这套书,一本一故事,加上美轮美奂的彩图(女儿爱画画儿),相信会让她爱上童话。而且这套书内容的广泛全面很令我惊喜。感觉缺点是,有些故事的缩写不太完美。不过,世上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的。
  •     作者的语言差得出乎意料,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多人推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