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坛经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金刚经·坛经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508038681
作者:慧能
页数:126页

作者简介

《坛经》记载禅宗六祖慧能的语录和事迹,是中国僧人著作中唯一称“经”的重要典籍,被尊为禅宗的宗经,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刚经》自问世以后就受到大乘佛教徒的重视和推崇,中国佛教许多宗派都接受它的思想,而禅宗受其影响最大。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或《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达彼岸。此经字面的意思是:凭借金刚不坏之身和至高无上智慧而到达解脱的彼岸。早期大乘佛教提倡般若说,般若思想是大乘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所有大乘经典中,般若类的典籍约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而《金刚经》就是般若类中的一部重要佛典。它全文五千多字,内容相当丰富,基本囊括了般若经典的主要思想,是一本般若思想的纲要性著述。它主要通过释迦牟尼佛与弟子须菩提的对话,来启迪修佛者,必须身在修行佛法而心中绝无佛法,心念虚空而不执迷于虚空,才能证得正果,才能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能脱离三界而达苦海彼岸。

书籍目录

金刚经  目录  前言  正文坛经  前言  正文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第八品 依法出先分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五品 化天所化分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第三十品 一会理相分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编辑推荐

  《坛经》记载禅宗六祖慧能的语录和事迹,是中国僧人著作中唯一称“经”的重要典籍,被尊为禅宗的宗经,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刚经》自问世以后就受到大乘佛教徒的重视和推崇,中国佛教许多宗派都接受它的思想,而禅宗受其影响最大。

媒体关注与评论

  方立天:《坛经》记载禅宗六祖慧能的语录和事迹,是中国僧人著作中唯一称[经]的重要典籍,被尊为禅宗的宗经,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南怀瑾:千余年为,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图书封面


 金刚经·坛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大一的时候有缘接触了《心经》,初次感受到了佛经的力量。从那以后,又抄写了《金刚经》,逐渐对佛教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两个月之前曾抄了一遍《坛经》,抄的是最古的敦煌版,从始至末并不分品次。每天抄一点《坛经》,也颇有趣味。现在虽够不上评论的高度,但也有了一些小小的思索。关于惠能《坛经》开首是惠能大师自述其早年经历及佛门经历。惠能父亲本在范阳做官,后贬谪于岭南。父亲的早亡,家境的贫困使惠能只得以卖柴为生。一次与《金刚经》的机缘令惠能萌生了学习佛法之念。于是,惠能辞别母亲,前往黄梅山礼拜五祖弘忍大师。弘忍虽以獦獠责之狂妄,但见惠能心意坚定、答语非凡,就派遣惠能入碓房踏碓。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就命弟子作偈呈上以检验他们对佛法的体悟。上座神秀呈偈,弘忍以为未见本性。而惠能在听了童子朗诵的神秀的《无相偈》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写在南廊下。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又偈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弘忍见此认为见自本性,便在夜里召唤惠能,为他讲述《金刚经》,并传衣钵,命为六代祖。而后惠能受命南归。途中屡历艰险,终归岭南。其后剃度出家,弘扬佛法。从惠能曲折的人生经历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意志与毅力对于一个人的深远影响。正是惠能贫苦凄凉的身世与早年艰辛的劳作磨练了他的心性,使他获得了超越常人的悟性与耐力。惠能虽不识字,但是早年的锻造使得他能够看破世间迷障,见自清净本性,所以其获得弘忍大师的肯定也是冥冥中的一种必然。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用在惠能身上很是确当。而惠能的求法经历又启迪我们要到生活中去感受知识,领悟智慧。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一切知识,一切智慧的源头,唯有深入生活,才能看透人世变幻,才能探寻最上乘的智慧。若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就不免浸淫机械化、空洞化的流弊,从而丧失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此种僵化的学习方式是于自我、于人生、于社会均不利的。有句话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那么于此,我想说知识的学习更应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关于《坛经》《坛经》也即《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典籍,禅宗代表著作之一。《坛经》由禅宗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海集录而成,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简要介绍了《坛经》之后,我想就其中一些留给我深刻印象的片段,自己来稍作解析。首先是神秀与惠能各自所作的偈子。神秀题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此偈的意思大致是:身体是智慧的载体,心是观照智慧的镜子。我们要时常修炼佛性以保持心境清明。惠能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又偈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惠能的两首偈子的大意为:智慧本无形体,观照智慧之物亦是无形的。人的本性原就是清净的,哪里会有什么尘埃呢!心是智慧的载体,身体是观照智慧的镜子。镜子本身是明净的,除非心中有了尘埃!对比二人的偈子,我们可以发现神秀认为佛性是会被尘埃玷污的,所以需要时常净化;而惠能则认为佛性恒久清净,从《坛经》后文看,惠能认为人之所以无明,只是因为佛性隐蔽较深,凡人难以发觉而已。一旦见自本性,即除无明。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我觉得神秀的观点更易于为一般人接受,因为其符合人们的惯常思维且实际操作性强,比较可行。而惠能的观点则更难领会,但是我认为若是能真正理解“心中有佛,佛就在心中”这句话,那么离惠能的观点也就不远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世界,那么般若之智当然存于心中的一隅,只是有待体悟发掘。一旦发觉,人便能见到世间哀乐乃是心上点点尘埃,拂去情绪,达到佛心不生不灭不死不坏的境界。我是这样理解的。其次是敦煌古本中没有的、我在通行版本中看到的一个精彩片段。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我是在高中政治课本中第一次看到的,那时教材将它视作是唯心主义的代表言论加以否定。现在我想以自己的思维重新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呢?这需要联系佛经里常用的一个词——幻象。人以六根感受世界,世界在人的认知中就像水中的倒影,如梦似幻,所以不同的人客观上有着不同的知觉,看到同一个现象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幻象,于是就产生了风动与幡动之争。而风动与幡动归根结底都是心中幻象之变动,所以均是心动的表现。另还有一处“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也饶有意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句话相当传神。那么它要说明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亦是最难达到的境界。当人拥有了无限广大的心量时,就能包容一切,彼时看待一切皆是同一,也无爱憎也无喜乐,也无轮回也无生灭,任万般变幻,自心明净。我想这种境界的达到既需要大智根性,也需要艰深的修炼与深刻的经历,因为我始终相信“人是未来佛”,彼岸之路是要靠一步一步地走的,没有一蹴而就的速成法式,在这一点上,不论智或愚都无例外。关于禅宗南派禅宗是中国汉传佛教主导宗派,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而禅宗南派教义则与中国文化融合,有人说禅宗南派是佛教本土化的标志。值得一提的是,惠能认为经书只是引导自悟成佛的工具,不能执着于经典,不能靠诵读经典成佛,解脱要靠自己的本心。因为成佛得解脱的道理和路径存在于个人的心中,不必外求也外求不了,外在的文字没有必然用处,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惠能以后的禅宗大师反对念经,并反对一切语言文字,结合了道家废除知识的观念。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惠能大师是想强调每个人在求智道路上应当求诸己心,其意不是单纯地反对文字的存在。文字的存在自有其社会意义,但是要想真正领会佛法,必须破除各种迷障,包括文字障。同时,禅宗南派认为顿悟就可以成佛。惠能主张人的本性原来清净,具有般若的智慧,只因被妄念浮云遮蔽而不能自悟。假如得到善的知识指示,一旦妄念俱灭,内外明澈,顿见真如本性,自然能够成佛,这就是所谓“一悟即至佛地”。禅宗讲顿悟成佛和德性,这种主张继承了儒家的性善论,切合中国传统注重直觉和顿悟的思维方式。关于“顿悟”,我还是认为人需要不断地修炼,不断地静心。不然的话,纵使顿悟,我想之后依然会有障迷自心,佛性依然会再度栖隐。因为人本质上是一种很脆弱的存在,世间种种相,心中种种相,若不加以持续地修炼,恐怕难以克服形形式式的阻滞。以上便是我的一点感想,最后欲以之收尾:世上本无佛法,何处寻佛法?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能让你静下心来的好书。
  •     非常遗憾,此书经文有好多错误,不得不让人怀疑当当网书的质量~
  •     装帧精美,古香古色,既适合随手翻阅、又有一定收藏价值。《坛经》的章节是古德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后学阅读理解。
  •     版式古朴、简洁,有罗汉菩萨的插图。质量也不错,希望以后折扣更低,满足读书人需求.
  •     不明白。
  •     古朴平实。好书。
  •     大二大三 每个期末都会看。我有期末忧虑症。怪哉。
  •     还是心不静呀
  •     喜欢书籍,是精神的空气和食物,这本书是很朴素的食物很洁净的空气
  •     手上实际所有是 吉林摄影出版社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书是好书,但比较旧了,内容也是好的,品相还凑合。这个价格,也算值得。一些生僻的字有注音。
  •     zhengshiyibenhaoshuazhengshiyibenhaoshuazhengshiyibenhaozhengshiyibenhaoshuashua
  •     非常不错v个喝喝酒坎坎坷坷
  •     尤其推荐的是南宗的坛经。呵呵,符合我的内心世界。所谓,修身是功,修心是德。
  •     有一点破损的痕迹,不过还好!
  •     读不懂。。。。
  •     弘一大师的书半白文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 其中一些广告类的小短篇 没有当时的背景 不清楚用意如何 希望有编得好些的版本; 金刚经和坛经有注释和拼音的中间有些插图也有意境 还是不错的
  •     不错,还没读
  •     当时在图书馆无意拿到这本书,本着看看玩的态度看了,金刚经不过耳耳
  •     在这个浮燥的时代里,佛家经典带给人们“禅”的思想,让人们得以冷静思考一些问题。佛的思想是入世的,是救世的;任何避世,厌世思想都是对佛家思想的亵渎!
  •     很不错
  •     每日诵四品,平心静性,虽不解其意,但可识本心
  •     正统经典
  •     相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11日捐赠
  •     静心去看,去体验
  •     和我想象差不多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睡前书。注释偏简,基本无阐释,这点挺好。金刚经各种术语替换上白话就是看佛祖扯淡嘛(当然照字面硬解这种行为本身就离所谓参悟十万八千里了),坛经掐掉发散就是篇传奇,而且是早就看熟了的传奇。
  •     版式古朴、简洁,有罗汉菩萨的插图。金刚经文字略有错讹,应校核。坛经是不是敦煌版?是早期版本,感觉更加直接了当,别有异趣,喜欢坛经的可收藏一本。
  •     明心见性,即见如来,顿悟成佛
  •     全古文,需细品
  •     金刚经没太看明白,六祖坛经更有趣,喜欢那些传说
  •     这个里的断句有问题。。。
  •     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念一句明心见性,悬崖撒手就会好很多。就像咒语一样。这本注释根本不能看。
  •     有深度有高度的好书,多学学
  •     我这个买重复了,晕啊
  •     只是白话翻译,如果有研究的人看原文还可以,想要理解经中的意思,建议还是看看其他的
  •     看不懂,一会让你学一会不让你学,一会是有一会是无。一会是是一会是非。辩过来辩过去再过来再过去(。・ω・。)ノ♡
  •     寄托而已.
  •     这套古代闲情丛书,不错,看了颇有收获!
  •     开始修行了~嗯,修行要趁早。昨儿个把金刚经抄了一遍
  •     这个版本注释太简了,对于我这种文盲来说,鸭梨真的很大。看到60%果断放弃!
  •     朋友推荐我看佛经,并推荐《金刚经》和《坛经》,正好当当上有合订本,买了一本,每天诵读,又买了三本,送给朋友。佛经能让人心静如水,看淡一切事物,又不像老子的无为,值得一看。
  •     不立文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