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劳斯的路标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施特劳斯的路标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08062051
作者:刘小枫
页数:35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收入学者刘小枫学习施特劳斯学述的五篇心得,写于1999至2009年间。作者说:施特劳斯与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不懈斗争,其实就是《拯救与消遥》的立场。还说:对于我自己来说,本书告别的绝非仅仅是1999,而是1919以来的文化精神,甚至1781以来的哲学精神。本书之重要性由此可见。本书是刘小枫系列著作集最新的一种。

书籍目录

前记
引言
刺猬的温顺
施特劳斯的路标
施特劳斯与启蒙哲学
学人的德性
施特劳斯与中国

编辑推荐

《施特劳斯的路标》是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

前言

  前记  本书收入学习施特劳斯学述的五篇心得,写于1999至2009年间。  1993年,施特劳斯主编的《政治哲学史》中译本(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版)问世,短短几千字的"绪论"令我惊讶,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施特劳斯的文字。西方各类哲学史书我读过不少,这"绪论"绝然不同凡响。该书所附施特劳斯的所闻世弟子写的"施特劳斯与政治哲学史"的长文,也让我惊讶甚至困惑……施特劳斯与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不懈斗争,不就是《拯救与消遥》的立场?我怎么会与这个人那么近呢?  当时我尚在韦伯、舍勒、特洛尔奇、曼海姆的社会理论那里察看情况。完成《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1996)后,我再把《政治哲学史》中施特劳斯写的篇章挑出来读,也找来《自然权利与历史》、《什么是政治哲学》,但都读得一头雾水:施特劳斯显得像个老学究,算了罢……97年,我偶然研究起施米特。迈尔(Heinrich Meier)的施米特和施特劳斯研究对我理解施米特大有俾益不说,意外的收获是:开始明白施特劳斯的确大有名堂。我重读"什么是政治哲学",而且与伯林的"政治理论存在吗"对起来读。从此开始悉心研读施特劳斯……  1999年,萌萌约我写"告别1999独白",我产生了写"刺猬的温顺"的念头……对于我自己来说,告别的绝非仅仅是1999,而是1919以来的文化精神,甚至1781以来的哲学精神。十年后的今天,研读施特劳斯对我自己来说仍然仅仅是开始。  2009年7月记于  云南元江羊岔坳

内容概要

刘小枫,男,1956年4月生,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比较宗教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主要学术著作:《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沉重的肉身》、《刺猬的温顺》、《圣灵降临的叙事》、《拣尽寒枝》、《罪与欠》、《重启古典诗学》。
主要学术领域为中西方古典思想、基督教思想史、德国近现代思想史;目前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古希腊思想史、中西方古典诗学、古希腊语文学、古典拉丁语文学、德国近现代思想、宗教-政治哲学。

章节摘录

版权页:可是,最令人类困惑的并非事实问题,而是价值和意义问题——什么是应该(比如自由、平等)的、更美好(比如幸福、公义)的生活。人类在生活的价值目的问题上从来就有深刻的歧见,相互冲突。价值目的问题上的冲突不可能靠复核对经验世界的观察、检查是否正确运用演绎规则得以解决。社会科学的政治学应该知趣,知道自己根本没有碰触到真正的政治问题。对价值和意义问题,人们不仅不知道答案,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求解答、不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成为证明答案正确的证据。哲学就是为对付这样的问题而存在的。这是不是说,哲学具有社会科学本质上不具备的超逾经验理性的知识呢?并非如此。哲学本质上也是经验理性的:人们从来没有一种“普遍认可的专门知识”,“一旦我们明确了应当怎样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似乎就不是这种性质了”(“政治理论还存在吗?”,页409)。这不就是说,无论对于社会科学还是哲学,作为价值问题的政治问题都是不可解决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哲学就可以甚至应该来对付这些问题?何谓哲学的问题来了。对伯林来说,哲学本质上是政治的,其含义是:人类不可能避免价值评价这回事情。价值冲突问题就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就是对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作出裁定。既然哲学与社会科学一样,除了归纳和演绎的知识外一无所有,并没有建立一种超逾经验理性的知识的特权,从而凭借这种知识裁决人类在价值问题上的深刻歧见,为什么哲学的命相就是非得与价值问题(等于政治问题)打交道?社会科学可以幸运地“价值中立”,只关心经验事实,哲学为什么就没有这种幸运?要回答这一问题,还得先搞清楚,价值问题为什么无法解决。伯林告诉我们说,人类的价值多种多样,而且有不同层次。实现某一价值的手段,与需要实现的这种价值本身相比,就是次要价值。然而,两种价值究竟何者为目的、何者为手段,人类常常无法找到公认更高的价值标准来裁决。比如,个体与社群何者是目的、何者是手段?所谓的终极价值,其实最终都不是绝对的。再有,人类社会视为最高的价值的东西,常常并非一种,而是多种。比如,真、善、美或者爱情与生命相互冲突时,你说该取舍哪个?况且,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对于终极价值的理解是不同的。生活意义上的不圆满和价值目的之间的冲突,是人类生存的无奈本质。哲学并非如社会科学那样是现代才有的。自从人类产生了意义渴求和目的意识,哲学就出现了。毋宁说,哲学是人类生存的无奈本质中生发出来的狂妄想象,现代的社会科学以为可以摆脱这种想象,同样是幻想。不过,面对人类生存的无奈本质,哲学也可以是精明的智慧。比如,经验主义哲学坦然承认,人类所有的知识不可能超出经验范围,价值观念不过是人所有的一种知识,当然也在经验范围内,因而不可能有什么神圣、绝对的价值。浪漫主义哲学告诉人们,人类所有的价值(或真理)想象都是从历史的民族机体中生发出来的,人类历史地依群而生,价值(或真理)想象不可能相同,冲突因而是自然而然的。

图书封面


 施特劳斯的路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1,啰嗦。同个问题反复论述,正面也谈,反面也详谈,篇幅拖沓,令人疲惫2,掉书袋。只要论及某个著名哲人,关于别人论述其思想的观点喷涌而出。引经据典,有时多是无谓的扩充,引得多了,也跑偏了,绕了一圈回来,读者也忘了之前在说什么。逻辑不畅,至少衔接不理想。3,对重点词没有界定好自己的理解。无关内容大篇幅论述,而重点的词,比如符号、德性、物性、神话等哲学领域含义颇丰的词,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有时候看法是截然不同的,作者怎么看,怎么界定自己的理解,往往关系到他之后论述的内涵,这是读者理解作者的关键点,而作者却只是把这些概念说出来,不加说明,是不敢显露自己的看法,还是自己也不能概括好自己的看法?4,不说人话。隐晦的用词,狗屁不通的句式,是因为翻译问题没处理好,还是有意与读者拉开距离?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还是说人话的,而这本却让人难以下咽。其实,中国不少当代哲学作品都有这个毛病,不好好说话,硬是把西方本来好懂的东西搞得非常艰涩,假装高大上,翻译的作品有时也落此巢臼,导致哲学越来越边缘化。何必呢?读读同时代的美国思想家麦金泰尓的书,多么流畅好懂,深入浅出,国内多少人可以有这发挥?恐怕有时不是力不能逮,而是故作深沉。可悲。
  •     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将《施特劳斯的路标》阅读完,然而其中诸多的问题依旧困扰着我。看着刘小枫先生庖丁解牛式的拆解,但我心中依旧是一团乱麻。如何梳理书中的诸多问题,成为了写作这篇文章的重要目的。《刺猬的温顺》与《路标》是刘小枫先生世纪之初的两篇里程碑意义的文章,而进入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传统,他通过将施特劳斯与伯林、海德格尔进行对比,从而得到进入的途径。因此,可以说前两篇可以作为施特劳斯研究的引导。而根据施特劳斯分析文本的做法,最为重要的文字一般会在中间。恰恰《启蒙哲学》与《学人的德性》正是刘小枫通过字里行间解读施特劳斯的实践,因而成为全书的核心所在。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理解施特劳斯核心观点的重要文献,由于文本的冗长和琐细,刘小枫先生又大量运用了施特劳斯所推崇的字里行间的阅读,导致这两篇文章的线索不再清晰可辨,如何将其隐含的大义表微出来,因此这成为了本文写作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文本的梳理,我们渐渐感觉到了哲人的德性是贯穿两文的重要关键词,通过对于哲人德性的分析,将哲人划分为自然哲人、政治哲人与启蒙哲人。通过对施特劳斯的论述,小枫先生将为我们展开对于这三种哲人关系的分析与评判。苏格拉底之死与哲人德性的转变虽然小枫先生用《施特劳斯与启蒙哲学》作为标题,但是本文并不涉及对于启蒙哲人的分析,而是通过苏格拉底之死将自然哲人与政治哲人进行了区分,从而为后文中启蒙哲人的出场起了铺垫性的作用。这篇文章缘起于柯亨关于迈蒙尼德的论述,通过施特劳斯的疏解,使柯亨的启蒙哲人的身份暴露无遗,从而提出了在启蒙视野之后,如何才能回到启蒙前的犹太哲学之中。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刘小枫将柯亨与迈蒙尼德的关系,转化成为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对立。也就将柯亨的哲学定义为亚里士多德式的启蒙,而迈蒙尼德接受的是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但问题又出现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对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哲学的对立始终是现代哲学史研究的重要命题所在,就如同讨论中国的朱陆异同一样,是哲学史中解不开的谜团。而刘小枫通过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评判,认为他百科全书式的哲学,更加接近于自然哲学的讨论,尤其是对于形而上学,更是对超越自然世界的探问。而柏拉图的哲学则更多接受了苏格拉底审判的影响,因而具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转变。由于自然哲学具备着哲人沉思生活的特征,因而与城邦中大多数人的生活不相符合,因而哲人与大众的生活必然会产生冲突。在城邦中如何保护哲人沉思性的生活——保住苏格拉底的生命,就成为了政治哲人思考的命题,换句话说施特劳斯笔下的苏格拉底问题,其根本就是思考哲人与城邦之间关系的问题。从而导出了为了维护哲人沉思生活的可能,就必须在城邦之中,抑制自然哲人追问的本能,从而转入哲人对于城邦美德的思考。这种转变也就成为自然哲人向政治哲人转变的重要原因。小枫先生对于青年苏格拉底与老年苏格拉底的区分,其实恰恰就是暗示了哲人德性的内在转变。通过对于苏格拉底审判的分析,从而凸显出哲人沉思与城邦政治之间的冲突,施特劳斯通过揭示哲人德性的转变,从而将哲学与政治的冲突化解开来。通过将自然哲人的品性下降为政治哲人,从而完成了其对哲人与城邦问题的探讨。我们在这里很清楚地感觉到,施特劳斯通过对于政治哲人审慎美德的赞颂,从而转变了人们对于爱智慧追问的肯定。在这时,刘小枫先生适时地引出了外邦人——智术士这一形象,并将其与启蒙哲人康德进行对比,从而引出了启蒙哲学是古典智术士的现代显灵。外邦人不相信城邦的神灵与败坏青年的道德,这一指控将自然哲人——智术士与政治哲人彻底对立起来,从而成为了我们思考苏格拉底问题的关键所在。正如刘小枫先生指出的那样,自然哲—智术士们的追问只能造成城邦的瓦解,而只有哲人下降为政治哲人才能阻止城邦瓦解的危险。因而,为了维护沉思生活的需要,哲人必须学会审慎的美德转化为政治哲人,才能保证哲人在城邦中自由的生活。写作遗忘与大地的重建而在《学人的德性》一文中,刘小枫先生通过对于施特劳斯对莱辛的分析,从而将古典哲人与现代哲人进行了区分,并揭示出了启蒙运动与写作形式的转变。文章通过对比莱辛与康德的不同写作风格,从而划分出了古典哲学与启蒙哲学的边界所在。通过分析莱辛笔下共济会员之间的对话,施特劳斯将其中的隐微与显白的写作方式揭露了出来。并利用其中人性中恶不断增长的可能性的分析,从而将其对哲人与大众的不同含义分析了出来,从而让人理解到根本没有完美的政治制度,也就意味着无法解决哲人沉思生活与大众生活方式之间的永恒的冲突,为了维持城邦的存在和保护哲人的生活方式,采取内外有别的写作则是哲人不言而喻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得不面对大众进行道德性的劝谕,另一方面又将隐微的反思融入到显白的劝谕之中,从而在城邦中保存了哲人生活的可能性。而启蒙哲人则不然,在接受了康德哲学之后,施莱尔马赫在解读柏拉图时,就选取了启蒙哲学对柏拉图进行分析,看似他接受了古典哲学的熏陶,但是我们依旧发现他扭曲了古典哲人的形象,将其视为追求知识与真理的自然哲人,而非行事审慎的古典政治哲人。启蒙哲人作为用理性在大地上重建美好生活的人,他们抛弃了古典哲人审慎的美德,试图用他们个体的理性为新的世界立法,沉思性的生活被启蒙哲人所抛弃,他们通过社会改造从而完成将哲人生活的普及。古典哲人通过内外有别的写作,从而保证了哲人沉思生活的可能性,也就为圣俗有别奠定了基础。而启蒙哲学家则试图通过引诱大众走出洞穴,从而获得哲学生活的普及。当然哲人们都确定了沉思生活作为最好的生活方式,但他们所采取的方法的差异,已经决定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废问题。怎样的城邦是好的城邦?古典哲人与启蒙哲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古典哲人通过内外有别的写作从而保存了哲人沉思生活的可能性,而启蒙哲学家则通过社会改造,将哲学的生活方式向大众普及,从而使隐微的写作成为毫无必要。但是,我们注意到古典哲人已经提出了完美的政治制度是不存在的这一洞察,因而启蒙哲人力图将哲学生活普及的方式,本身就是有悖于古典哲学这一洞察的。在柏拉图《王制》中,对于理想制度的反讽,就已经预示着启蒙哲人努力的失败——二十世纪的历史也恰恰证明了启蒙哲人实践的破产,理性非但没有为哲人生活开拓出空间,反而吞噬了人自由生活的可能性。启蒙哲人这一不审慎的德性品质,恰恰是我们今日学者们所追求的目标所在,一代接一代的现代学者都试图通过社会改造的方式,来实现美好生活的可能。这种不断摧毁与建构的哲学运动,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普遍现实。然而就在这种打烂重铸的轮回中,人们不但遗忘了、否弃了古典的文明生活,而且失去了道德生活的理想。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美好生活的可能,恰恰就成为了现代学者的道德。可我的问题是哲人生活是否真的可以普及,而不必顾忌人心性本身的差异?启蒙哲人这种希冀将沉思生活普及的美好追求,恰恰就是启蒙运动的伟大动力。不必考虑古典哲学中对于人类心性差异的区分,而应该思考更多的方式,将人们从蒙昧中解脱出来。谋求公众的福利,成为了现代启蒙哲人们的道德所在,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则成为了一个陈旧的话题。我们必须追问,在失去了道德坐标的今天,如何才能在大地上建立起美好的世界?从自然哲人到启蒙哲人在刘小枫先生的论述中,不断将古典时期的智术士与现代启蒙哲人进行时空类比,从而让我们感觉到两者之间的继承关系,而我却一直疑惑在自然哲人与智术士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古典时代的古今之争与启蒙时代的古今之争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启蒙哲学》一文中,刘小枫先生曾经运用中国的圣—贤—大众来解读古希腊的哲人—政治哲人—大众的关系。而年轻的苏格拉底具备着自然哲人的种种特征,而这一特征随着那场著名的审判,苏格拉底变得审慎起来,获得了政治哲人的美德。而通过这一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刘小枫在这里对追问自然的哲人进行了隐蔽的批判。换句话说,哲人无法保护自己的生活,因而必须下降成为政治哲人才能保护哲人沉思的生活方式。在《学人的德性》一文中,刘小枫则通过比对古典哲人与启蒙哲人,将其二者的特征通过文本分析出来。古典哲人审慎的美德,被启蒙哲人勇于改造世界的勇敢所取代,因此古典写作方式的遗忘就已经预示着现代性生活的开始。但现代启蒙哲学改造世界,从而使哲学生活普及的意图,已经被古典哲人所洞察,不可能有完美的政治制度,也就意味着不可能将哲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普及,一切进行普及性的工作无非是对城邦传统的背叛和对青年人的腐蚀——用施特劳斯的话来讲,现代启蒙就是妖言惑众,他们企图通过蛊惑人心的方式,来对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从而将现代启蒙哲学家视作是古希腊智术士的转世,他们非但不会给城邦带来福祉,只会瓦解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而断送哲人沉思生活的可能性。启蒙哲人这种不讲道德的冲动,无疑是现代社会走向瓦解与灾难的原因。现代启蒙运动对于人类欲望的肯定与古希腊自然哲人对于城邦精神的追问,都将瓦解城邦赖以生存的道德基础。通过古典政治哲学这一视角,刘小枫先生对自然哲人与启蒙哲人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对自然哲人与启蒙哲人的双重否定,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今之争中的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文中哲人不同的德性,从确立了古典政治哲学的视野,获得了对于自然哲学与启蒙哲学批判的立场,这是进入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的重要途径。
  •     哎,真是蛮啰嗦的一本书啊,终于看完了。压缩成2万字应该可以写成一篇还算精悍的论文,然而却写了这么长...所谓“政治哲学”,真是很误导的说法啊。和通常所说的政治学、政治哲学想去太远了,毋宁是一种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只是强调在个人与国家(城邦)的关系中来考量。中心思想归纳起来,真是无甚高论啊——1. 人分为哲人和常人,或曰圣贤与小人;2. 哲人与常人有难以逾越的鸿沟,从常人到哲学,不仅需要深入学习古典,还要经历一次(信念的)飞跃(conversion);3. 哲人不信神。4. 常人应该信神,唯如此才能维护道德善恶。5. 为了保卫国家(城邦),哲人须克制自己不攻击宗教、迷信,以维护世风良俗。6. 于是哲人有两套言说:显白(exoteric)的和隐微的(esoteric),前者 for 常人,后者 for 预备圣贤。(完)真是好简陋的思想啊。比起佛教的了义、不了义,简直弱爆了有木有?翻来覆去就这些。那么为什么写这么长呢?是因为刘小枫用了一种奇怪的写法,即:不是提供他思想的最后所得,而是把他的整个思想过程记录下来了。一步步推进,不停地自问自答,因此节奏慢得可怕。不过当然,言说的价值不能仅用“中心思想”来完全涵盖,一些局部的讲法还是有意思、有启发的。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刘小枫以解经的方式解读列奥施特劳斯的著作,研究做得非常精细。值得一读。
  •     不左不右昔胜今,非空非有虚实泯。向古寻德抉隐秘,浑忘人间有真音。
  •     第一篇以前读过,很喜欢;读到中间的时候觉得啰嗦,再往下读则有点反感——哲人的洞穴越挖越深,不见天日。
  •     对刘小枫读解施特劳斯争议如此大,是件好事,打破成见,所谓“新鲜”在此意义上就尤为重要了
  •     偶还是未能更多地欣赏这类“微言大义”的解读
  •     读起来让人痛苦,整整持续了前二百页。古典哲学、文学、诗学等不是那么好弄的,语言的演变是个问题,解读微言大义更是个挑战。正如古代皓首穷经的学者们,把圣贤书研磨成粉末倒进自己的肚子里,俨然自己就是他们的再世代言人,可能更加比“作者更理解作者”。迈蒙尼德、斯特劳斯、柯亨有时可以让“读者更不了解他们”。
  •     还行。回头还是读施派原著吧。。。
  •     多读书,多发文,少说话。
  •     太啰嗦。
  •     嗯啊,shit老师⋯⋯
  •     【施学入门】(杨博士语)。
  •     他有路標,窩萌有路燈啊(。・`ω´・)
  •     看头两篇基本就知道大体思路了,全书读下来没太大必要。
  •     豆瓣这色差。。
  •     刘小枫的路标
  •     最后一篇是“导言”
  •     我的疙瘩就这么被解开了。
  •     能明显感觉到《路标》之后他走向了怎样的歪路,对显白-隐微的过度关注使得忽视了施特劳斯的整体认识之后陷入了解释学困境的恶性循环——看不懂就说有深意,于是更加看不懂——加上民族情感、文革-冷战思维和治学疏忽的多重纠葛最终引向了最后一篇的偏执与独断,此时倒是自己丧失了哲人灵魂的勇敢强健变得小家子气起来,“路标”一题成了反讽。还是多看积极一面,除了细节和最后一篇之外还是把握了施特劳斯的主旨观点
  •     刘小枫解读的“施特劳斯解读的“莱辛解读的“莱布尼茨的微言大义。欢迎后学继续把自己的名字添在刘小枫前面,这样大概就加入哲人族了
  •     罗嗦
  •     感谢刘老师,以及刘老板
  •     从这本书开始,刘小枫就坐上了去神经病医院的29路车,哈哈
  •     #
  •     我以为会很好看呢
  •     入门大法好!
  •     虽然平素谈起国师语带戏谑,对国师的七重密调调不以为然,但是国师的为人为学——或者更该说古典学的深刻早就已经说服我了。此书算是我在需要的时候读到的一本正确的书。尤其文中『学人的德性』一篇给人感触不可谓不深。学问这条路,走得下去。走不下去也要忍着走下去。
  •     受益匪浅,关键是你要有一颗虔诚的心。以为很切近神学或宗教信仰,却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审慎的思考者,区别对待交流者,信息解读与传播的技术考究!
  •     哲人的美德就是,即使自己已经一头撞进虚无,也决不让虚无大白于民众之间。施特劳斯是很有意思和广度的人,然而,哲学是关乎内容的。似乎,在施特劳斯看来,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的转变仅仅在于哲人们自身的转变,而不是别的。显白和隐晦之说很重要,却区别于另一种“区别”,通过征候式阅读揭示的文本自在内容和自为意义的区别。我认为一个很根本的缺陷是,施特劳斯不谈哲学。
  •     仅读完《施特劳斯的路标》这一篇,十分精彩。
  •     对西方学术的理解,从启蒙哲学更深入地推进了。
  •     历史的分析施特劳斯。社会科学的政治科由于其方法论根本不能接触人类价值问题。哲学的对象本质就是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人类不知道答案,甚至不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成为答案。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到人性本恶,亚里士多德中的诗学中的悲剧本质就是完美的政治(人的生活)不可能存在。不能按照哲学史的观点来看哲学!!!
  •     每次读他的书都让人颇受启发。很厚,虽然感觉可以压缩一下的,还是决定入一整套。荷包君你要hold住!
  •     这里的施特劳斯大抵是刘小枫的施特劳斯,此书并不是一本逻辑结构严谨的学术专著,是细致的文本分析与读书心得的结合。笔法散漫,略显赘余。
  •      介绍性的文章过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     果然有过反复。。。
  •     目前不想再读刘小枫了。
  •     在万圣跟阿爽一起买的。14年最后一天。
  •     标记一下。认同他对人性的不信任,因为有那么多人认同他。
  •     言必称施特劳斯?按照施特劳斯的看法,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释义学不是古典哲学的解经方法,读者本身不能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康德不懂“隐微”与“显白”,所以康德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学者,而不是哲人?莱辛反而成了懂得“隐微”与“显白”最后一人,虽然尼采也曾经说过类似的看法。
  •     指责我家枫枫想做帝王师的,你们还真说对了。我要代表施特劳斯惩罚你们!
  •     刘老师课上说施特劳斯简单地把自由主义看成一个东西,而伯林不然!那么,伯林是不是有把古典的东西看成铁板一块呢?自我感觉与施特劳斯的品性更投合,谁让咱脑子不够灵光做不成狐狸呢!钻进故纸堆更适合自己一些,我认为~
  •     虽然晦涩,但阅读过程却令人享受。严丝合缝的逻辑推导,无比审慎的陈述与结论,让大脑能够进行高强度的锻炼。虽然还没有直接读过一本施特劳斯,但从刘教授的解读中(稍有用力过猛),也能意识到回归古典是我所认同的道路。我未必能成为哲人,却可以理解审慎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哲学之美,不仅在于能令人看透世相,也在于令人懂得看透而不说破。
  •     啰嗦啰嗦还是啰嗦,已经受够了国师的颠三倒四叙事方式!
  •     在刚读完柏林之后,来读这个,有比较。
  •     之前阅读施特劳斯的启蒙书。尤其是《刺猬的温顺》一文,比较了施特劳斯和伯林两人的思想特征。
  •     还好吧 刘叔叔必然是文笔废啊 这话多的 干货藏在废话里╮(╯_╰)╭
  •     怎么理解亚里士多德果然重要;都在《新约》上看到了要害 ;最后在《设计共和》里面再次被点名的Altman在这里已经被点过名了
  •     挑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