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自杀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6-12
ISBN:9787100031233
作者:[法] 埃米尔·迪尔凯姆
页数:430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自杀论》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编 非社会因素
第一章 自杀与心理变态
第二章 自杀与正常的心理状态、种族、遗传
第三章 自杀与自然因素
第四章 仿效
第二编 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
第一章 确定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方法
第二章 利己主义的自杀
第三章 利己主义的自杀(续)
第四章 利他主义的自杀
第五章 反常的自杀
第六章 不同类型自杀的各种形式
第三编 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
第一章 自杀的社会因素
第二章 自杀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第三章 实际的结论
附录
一、图一 自杀和酗酒(四幅)
二、图二 法国各县的自杀人数(1887-1891)
三、图三 中欧的自杀情况(根据莫塞利的材料)
四、图四 自杀人数和家庭密度(人口数)
五、图五 自杀和财富
六、各年龄组有配偶者和丧偶者按有无子女分类的自杀人数

编辑推荐

  埃米尔·迪尔凯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1882年,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桑斯等地许多中学任教,1885-1886年赴德国游学,深受德国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的青睐。回国后到波尔多大学任社会哲学讲师,后晋升教授。1896年,他创办了《社会学年刊》。1902年,他根据社会学研究的不同对象,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道德社会学、社会形态学、美学社会学等。同时,他还给社会学下了定义,认为它是一门以比较的方法研究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过程的科学。

  

前言

  近来,社会学风行一时。十几年前还鲜为人知甚至几乎被人贬低的这个词,今天已成为一个常用词。公众对这门新科学的兴趣越来越大,似乎对它有一种偏爱。人们对它寄予很大的希望。可是应该承认,已经取得的成果与已出版著作的数量和人们对这些著作的兴趣完全不相称。一门科学的进步,其标志是它所研究的问题不再原封不动。有人说,如果发现了迄今为止尚不知道的规律,或者至少是新的事实改变了提出问题的方法,尽管还没有提供可以被看作是最后的解决办法,这门科学就算是进步了。然而,不幸的是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社会学并没有向我们展现出这种景象;因为它往往不提出明确的问题。

内容概要

Emile Durkheim (1858-1917)涂尔干(杜尔克姆、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埃米尔·迪尔凯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1882年,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桑斯等地许多中学任教,1885-1886年赴德国游学,深受德国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的青睐。回国后到波尔多大学任社会哲学讲师,后晋升教授。1896年,他创办了《社会学年刊》。1902年,他根据社会学研究的不同对象,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道德社会学、社会形态学、美学社会学等。同时,他还给社会学下了定义,认为它是一门以比较的方法研究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过程的科学。

图书封面


 自杀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1条)

  •     花了十多天时间陆陆续续终于把它看完了。之所以坚持看完是因为想了解所谓社会学的研究是个什么样,虽然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书。书里有很多自杀的数据,不知道他们的数据怎么这么细致。但是分析的方法现在看来完全不对头,当然是统计方法的限制。首先数据有的是比率,有的是绝对值,后者没有可比性,因为跟人口总数有关。另外只是割裂的来看某种因素和自杀的关系,比如精神病、宗教、婚姻、年龄、经济状况、地域、温度等等,这些因素完全有可能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不知道是不是社会学研究就是不关心个人特质,所以书中也几乎忽略个人特征——这个在现在看来很重要的自杀原因。至于最后提出的解决办法,重新建立行会和地方自治,理由也不怎么有说服力。而现在看来很有必要的预防自杀的措施——教育,在作者看来是无用的,因为教师本身也身在社会中,无法跳出社会的局限。这个逻辑我不懂,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根本没有可以减少自杀的办法,因为所有人都是身在此山中。而且这样似乎已经假定自杀完全是社会的原因,那这意思就应该所有人都去死才对。既然很多人没有选择自杀,那就意味着研究这批人就可以找到减少自杀的方法,就可以展开教育。唯一让我觉得有点意思的是关于古代社会对于自杀的看法,原来还有过很严厉的法律惩罚手段,比如不准自杀者正常入殓,甚至还要把尸体游街,没收财产等。人们为什么如此痛恨自杀的人呢?仅仅是没有人权吗?
  •     在作者看来,社会因素以外的原因都不足以构成对自杀的解释。作者把自杀分为利己主义的、利他主义的和反常的三类。这三类自杀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社会性。可以说,作者的研究是对马克思“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句话的极佳诠释。同时,他让人想起了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对“镜中自我”的论述。两位学者都在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人类并不如自以为的那样强大有力。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全部存在的意义都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体现,不管我们对这个社会抱着怎样的态度,爱也好憎也好,总之你是依赖它而获得自己的全部价值和意义的。我想到了尼采对强力意志的颂扬。在尼采这里,个人主义获得一种最极端的形式。超人们仅仅依靠意志力而超凡脱俗,而能够忍受常人(庸众)所无法想象的苦痛。尼采继承了浪漫主义运动对英雄的歌颂。但我不知道尼采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超人即使再强大也无法独自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超人仅仅在哲学和文学的领域里有他的意义,一旦涉及人们面对的历史性问题,我们不得不转向社会学家。他们所揭示的东西让我们对人有了另一种理解,也是我们可以用来更好的为全人类谋取幸福的理论。拜伦在孤苦中挣扎了一生,也没能摆脱社会对他心灵的雕琢。像他这样的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实是对社会感到绝望后的反抗。涂尔干讲个体一旦和社会脱离了实质的联系之后便极容易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拜伦没有以自我毁灭来求得解脱,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在对个人英雄主义的信仰中避免了随着个体孤立而来的生命的幻灭感。但是,和他十分相似的另一位人物——海明威——却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最终没能抵制住自杀的诱惑,“硬汉”的理想不但没有使他坚强的面对现实,反而成了他毁弃自我肉体的借口。我将先叙述一下《自杀论》中对利己主义自杀的分析,然后来看海明威是怎样不知不觉的走入了涂尔干的法则。利己主义的自杀是花费篇幅最多的一类自杀。对于动物和自我意识还不是相当明确的孩童来说,仅仅是肉体的继续存在就足以使他们感到满足。老年人和孩子一样,他们的生命已接近尾声,单纯一个“活下去”的动机便可以成为他们自我保存的充足理由,他们不需要问在肉体的存在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刻的目的值得他为之保存自己的生命。所以老人和孩子的自杀是相当少的。但成年人却不同了。在蒙昧的原始社会或者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大一统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集团(氏族,教会)的一部分,他没有独立思考的权利。拿基督教来说。人们从小就被告诫,上帝是世界的主宰,我们人类是上帝的羔羊。这话意味着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自身,而是依附于一个由教士们解释的遥远而陌生的上帝。个人是上帝的财产,个人当然也就没有权利结束他的生命了。而上帝的意志是由教士们传达的,因此遵从上帝就意味着无条件服从教会的管辖。这种集团生活带来个体的缺位,但却维持着超强的稳定性。集团的一体化抑制了自杀。但是,宗教改革后,当人们从精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个体价值的时候,天主教的一体化再也无法维持了,独立思考取代了教会的权威。个体意识的觉醒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联想到其他的地区和时代,比如中国魏晋时期个人的觉醒,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每一次个体精神的解放都被文明的极大进步紧紧伴随着。可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如果社会万一瓦解,如果我们不再感到社会充满活力并在我们周围和我们之上活动,那么我们身上的社会性就没有任何客观的基础。剩下的只是各种虚幻形象的人工结合,一种稍加思考就足以使之消失的幻象;因此,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为我们行动的目的。”“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一种比较高尚的生活,所以儿童和动物感到满足的生活再也不能使我们感到满足,而前一种生活忽然离我们而去,使我们不知所措。因此,我们的种种努力再也没有任何目标,并且我们感到这些努力都落了空。”觉醒的个人意识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但同时也使人们变得更脆弱了。当我们明白生命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时,我们也就完全有权利结束它而不必担心承担任何责任了。生命脱离了社会,二者已经没有任何联系了。生活一下子没有了目的,再也没有一个高出于自我之上的东西指引我们了。而活着又是那么的痛苦,人间充满了各种悲剧。既然这样,一个人还有什么理由成天奔波仅仅为了养活自己毫无意义的肉体呢?海明威一生都在反抗痛苦的生活。以《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为代表的“硬汉”形象其实是海明威的自我写照。海明威可以借用福楼拜的话来自述,也就是“老人就是我,我就是老人”。但他这个硬汉最终没能在世间找到精神的归宿。他最后走上自杀的道路虽然看似一种无耻的屈服,但在“硬汉”的逻辑里面,自我毁灭不是逃避或投降。而是一种对精神的更高追求。现实中没有了他这个硬汉的理想,何不去另一个世界看看呢?没有一个集团的力量把海明威从危险的边缘地带拯救过来;他的自我觉醒到了极致。当然,从我的叙述来看,海明威的自杀似乎更像是利他主义的。但其实涂尔干本人在《自杀论》就已经指出,三种自杀类型是相互联系的,截然分开它们是不明智的做法。对于海明威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到利己主义的自杀和利他主义自杀的混合。《自杀论》阐述的思想可以和哲学上的浪漫主义运动联系起来。二者都关注了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都试图对个体怎样面对强大而专横的世界这个问题给出答案。前者深入分析了个体的脆弱,揭示了在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个体是永远依赖社会的。所以,对个体的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靠社会的手段。这就是涂尔干主张通过加强集团的力量来减少自杀的原因了。浪漫主义运动则张扬了人的个性。它对英雄的崇拜正是对个体意志的强烈信仰的表现。它使人认识到我们人类并不是全然无用的,我们的命运并非早已被决定了的。我们可以有轰轰烈烈的业绩。究竟谁的看法才是正确的呢?在今日这样的升平时代,人们也许更倾向于涂尔干的观点。因为人们没有必要拥有一个强大的个体。在动乱的或者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许人们——至少是有追求的人们——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观点。人们在混乱的时代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强大的对手,可能是来自他人的,也可能是来自自然的。强大的敌人迫使我们成为一个强大的个体。其实,在我看来,《自杀论》的分析也并没有抹煞个体的能动性。它只是说明了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更容易自杀,但并未断言这样的社会条件会引起每一个受到这种条件影响的人自杀。也就是说,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我们看到,个体意识最强烈的浪漫主义者,彻底摆脱了基督教的乃至上帝的束缚,无论是利己主义自杀的、利他主义自杀的还是异常自杀的原因,在这里都充分的存在,但他们并未全体都选择死亡。比如尼采,他疯了,但他并未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可是,这样的就能否认《自杀论》的分析了吗?难道只有绝对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才是可信的吗?我不知道。最后,关于个体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握自己命运的问题,古往今来聚讼不已。我不知道那种说法才是确凿可信的。只能冒着有点推脱责任的嫌疑说,一个人类最智慧的头脑都会为之苦恼的问题,我,至少此时的我,是不能也不敢给出答案的
  •     当我有时候醒来,觉得自己有朝一日终会离开这个世界,不知道去往什么未知的地方时,我还是对死亡产生了恐惧。而走向自杀又需要多大的勇气,他们选择自杀肯定有巨大的使他们觉得生不如死的压力。在涂尔干之前,有许多学者主张自杀是个人精神失常造成的,将自杀定位为个人心理和生理的病态。涂尔干则完全运用新兴的社会科学研究反驳了这类观点,他提出自杀的根源在于社会。涂尔干的《自杀论》是他社会学研究的又一范例,他主张将社会现象作为纯客观的现象来研究,因此他主张要探讨自杀就必须将自杀现象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来研究,排除用个人自杀的主观原因来解释作为社会现象的自杀。有学者指出社会学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文化的结果,资本主义结束了过去相对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自给自足,老死不相往来),不断将体系外面的人裹挟进这个世界体系中,从而产生了近代意义上的联系密切的工业社会,要更好的了解这个联系密切的社会,社会学也就应运而生了。对于自杀的社会学研究也是大工业社会导致的,涂尔干所处的欧洲19世纪,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自杀率的飞速增长成为涂尔干关注的目标,他从欧洲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有关自杀的各种统计数据和资料入手,对自杀现象有了全新的阐释。首先,涂尔干以明晰的数据统计材料反驳了用社会原因之外的原因来解释自杀率,从而说明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着的客观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欧洲各国的自杀统计数据说明了,自杀现象具有社会学的规律性,自杀者个人的具体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呈现出区域和时间上的规律。紧接着,涂尔干将自杀分为三大类型:利己主义的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社会异常(反常)的自杀。利己主义的自杀是指个人厌弃社会生活选择自杀的,利他主义的自杀是指个人为了社会集体的利益而自愿选择自杀的,社会异常的自杀是指无法适应社会剧烈变动而选择自杀的。涂尔干指出这些类型的自杀都与社会力量对个人影响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利己主义的自杀是个人孤立、脱离社会,也就是社会对个人影响力太弱导致的。比如那些因无亲无故,孤独无聊,找不到社会力量的帮助,也不知道自身对于社会有什么意义,从而产生被社会遗弃,自身也厌弃社会而走向自杀的人。这类型自杀者的大量出现,乃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城市化使个人的个性得到更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人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孤独,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利他主义的自杀则是发生在社会力量过于强大的地方,比如东方的专制国家,还有军队集体,这些社会中,社会要求个人牺牲自己来完成集体的目标,西方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国家也促使这种自杀率急速上升。社会异常的自杀也属于社会力量缺位导致的,在社会发生剧变的非常时期或转型期,个人因无法适应自身社会地位的巨大变化而走向自杀。涂尔干特别指出不止那些从社会高层跌入社会底层的人自杀率高,那些从社会底层突然上升至社会高层的人自杀率也不低。自杀现象跟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富裕程度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贫困可能产生一种求生的强烈愿望,反而成为自杀的免疫力,倒是社会地位高的富人们更容易产生空虚感,导致自杀。在分析社会异常类型的自杀时,使我感到惊奇的是涂尔干关于离婚或失去配偶的鳏夫、寡妇的自杀率的分析,他发现鳏夫的自杀率大大高于寡妇,并进一步推论,当时欧洲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其实对男性更有利的结论,一下子颠覆了过去人们认为一夫一妻制男性牺牲自己为妻子为家庭尽终身责任的看法,他指出妻子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里付出的也比男的多,所以丈夫变成鳏夫以后自杀的几率比寡妇大得多。涂尔干还补充说,这三种自杀类型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有许多自杀可以兼有两种甚至三种类型的特征,这只是一种方便研究而作的大致划分,这个补充说明了社会科学不具备自然科学研究那种充分量化的特征。我们应该知道涂尔干那个时代的社会科学家都希望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甚至像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更是希望将社会科学改造成自然科学那样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和定律体系,现在的社会科学家都已经看到了这种研究方法的错误,但当时这却也是催生社会科学必要的手段吧。使社会科学这种人文学科摆脱文学、哲学、玄学的老旧套路,开出现代社会科学。我由此想到屈原的自杀,他的自杀应该归入哪一类呢?从《渔父》辞中,我们看到屈原是因为“世人皆醉我独醒”而选择自杀的,也就是说,他的追求成为整个社会无法理解的无意义的行为,他于是产生了厌世的思想,纵身跃入汨罗江。但是我们从他那种爱国的无私动机出发,却也可以得出他是为了让楚王清醒而自杀的,他的死也是为集体牺牲的表现,这样又可以归结为利他主义的自杀。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自杀则是兼有三种自杀类型的特征,而以社会异常的自杀类型特征为主。在那个剧烈变化的民国时代,王国维无法适应这种社会异常,尤其是他热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瓦解,这是一个无奈的悲剧历程,他的自杀不止是为了自身的解脱,也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殉身的行为。传统文化本身也是集体传承的产物,因而为传统文化殉身也可以被视为利他主义的自杀。自杀率的上升在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中,乃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社会分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组织的力量大大增强,个人的收入大大增加,个人的自留空间时间也大大增加,然而,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是越来越远,同一座高楼住着几百户人,时常是不打招呼很少联系,如果一个人住一套房,死了很久才会因为尸体腐烂发臭而被人发现,现代人的这种生存状态才真是“老死不相往来”。农业文明中那种人对自然的和谐感,对土地的归属感,对邻人的同胞感,统统在现代工业社会瓦解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现代人再无法达到的境界了,外在环境已经改变了。涂尔干提出防止自杀要加强行会组织的力量,也就是说,在西方家庭纽带解体,政府成为弱势政府(对内),宗教成为自由信仰的现代社会,行业、企业将成为新的组织单位,他的预言确实是今日西方国家的现实。然而,孤独始终是现代人难以驱除的痛苦感受。冷漠和迟钝成为现代人心灵的常态。亲情友情越来越淡薄的今天,仿佛只有爱情可以找到现代人的安慰,爱情就像是现代人的宗教,作为信仰,只能信奉它的存在,因为没有信仰就没有一切,没有爱情现代人将更加无情了吧?就算作为人欲自私最大化的爱情也因为过分的自由而越来越难以找到了,现代人要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归宿呢?无根的国家,无根的社会,无根的个人……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社会学主义标志之作。看得我想自杀...
  •     即使书中的统计方法用现在所谓科学化的数学体系来衡量显得初级,但结合当时学科发展的背景而言绝对是一本无论在方法还是理论观点上都具有前瞻性的作品。将社会事实看做不同于个体的“物”,用普遍性来衡量常态与病态……这本书可以看做是涂尔干方法论的具体实践,是其“道德统计学”与自杀这一具体社会事实发生碰撞的产物。回到现实,在当今的社会,无论“斯多葛式的冷静”、“伊壁鸠鲁式的自杀”,或者失范引发的厌倦和愤怒,都距离我们每一个人那么接近。
  •     看过仍一脸懵比
  •     1.社会学成为科学的奠基和经典之作,大学时代读过片段,买来重温。2.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提供一种视角和方法。3.至今仍是研究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特别是自杀问题的必读著作。4.中国所稀缺,没有学好甚至模仿好的东西。
  •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在思维走入死角或者为某些因素所迫做出的反常行为,在结束自己生命一刹那间,也就是已采取行动,跨入死的门槛,自杀的人会不会后悔,我们不得而知,但被救过来的人的确有后悔的。
  •     从各个角度分析探询自杀的种种因素的构成。
  •     为什么标签有心理学?!很明显不是啊。好看!社会学经典著作
  •     主要是论述分析欧洲国家人们自杀的原因,不过写得很有意思。翻译得很好。不愧是商务印书馆的作品。
  •     这本书的名字吓到了我办公室的人...成功给我贴了个装逼的标签,开心。
  •     这本书的地位在于..之前没人专门给自杀出一本论;涂尔干一定是个数据向
  •     政治社会学,初代六大长老之一(另外还有孟德斯鸠、托克维尔、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乔治·齐美儿),虽然这个不是他的代表作,但是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经典范例……
  •     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必读书目,实证主义的重要作品
  •     简介是最好的总结。数据不算好。
  •     涂尔干的代表作品之一,分析社会失范的经典。
  •     《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可看成涂尔干社会整体论的三部曲。《社会分工论》提出了社会整体论的思想,《准则》加以概括、提炼,《自杀论》则可看成是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全面演练、验证。全书基本上根据页码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例证,举例子引数据,容易读,后半部更注重思想性,不时让人眼前一亮,也能从中看出涂尔干本人对《社会分工论》中自杀思想的修正。冯韵文的翻译畅达明晓,赞一下。
  •     写的真好。心里和行动上的动机。生物永远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     毛概老师推荐买的,说看了就不会有任何自杀的想法了。现在还没看,书感觉蛮好的,顺便推荐下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埃米尔·迪尔凯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本书是埃米尔·迪尔凯姆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现象之所以增多,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而引起的。它跟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无重大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然而它跟社会环境、其中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     读研期间,社会学老师列了一长串书单选择了其中的两本 这是第二本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自杀论》,其实我是很好奇,什么样的人才会选择以这么不负责任的方式解除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读完不敢苟同 ,但至少清楚....
  •     此书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学三大著作之一,是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社会的方法。
  •     涂尔干作为社会学的一代大师,这又是其经典之作,书的价值自然不必多说。商务这一套书都非常好,这本《自杀论》也是最好的版本了。大师的经典,绝对值得一读。这一套书的装帧也非常好看。
  •     情绪活动是神经传递的结果,当神经出现病变,这个已经不是自制力可以控制的!
  •     涂尔干的自杀论!社会学必备!
  •     相当啰嗦..
  •     社会学经典名著,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分析了自杀现象的社会本质
  •     迪尔凯姆的代表作之一,对社会学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
  •     没有直接从社会因素入手,将大家通常认为能够影响自杀率的非社会因素给排除。他巧妙的利用了可以得到的官方数据。把他们绘制成图,把他们交叉分类,把他们从杂乱无章里面整理得井然有序,并且按需使用。在驳斥完有分量的观点之后(实际上,涂尔干正是在对以前研究自杀者的观点的批判中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理论的),他开始了自己的阐释,把自杀分成了三类,并且探析了它们背后的社会因素和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涂尔干成功的把自杀的研究结果引回来他的一贯观点—社会整合与调控,即社会团结对人们的影响整本书论证清晰完整,有说服力、洞察力,但是某些部分迂回反复,有些拖沓。总而言之,对初学者的我来说,社会在我的心中形象更清晰了。谢谢涂尔干!涂尔干就是社会学!!
  •     论当时社会的自杀现象 深层次的解释了相关原因 对现在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不愧是涂尔干的大作啊
  •     书皮很脏,纸质一般,但内容很精彩,举了大量例子与数据统计,对当前分析社会上的自杀事件与极端思想有很大帮助,外国要比我们发达,很多事情他们先经历,读一些他们总结的教训会对我们发展有帮助
  •     这本书对社会学学生来说,值得一读,可以从多角度解读自杀论
  •     所以 我不适合读如此的书吧
  •     作者的调研方法和覆盖面让我叹为观止。
  •     书中的结论可以见仁见智,但是把“自杀”这种感性的事情,拆分成精神异常、利己、利他,精神异常或是利己利他又分别拆分成各种情况讨论,运用各种统计图表和推理,绝对是量化研究的经典著作。
  •     2013年社会学必读书目之一
  •     啊……天知道我是怎么看完这本书的。 共变方法的应用很出彩,尽管一些证明像为了证明而证明的; 书里你无处不能感受到涂神对于社会的深深依恋。
  •     伟大、光荣、正确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万岁!神一般凛然看着你你却不太想看又不得不看的涂尔干(迪尔凯姆杜克海姆杜尔克姆迪尔肯等荣耀合体)万岁!战无不胜的社会学学科化经典万岁!别扭的中译文笔、盗版一般的96商务初版着色和囿于时代的统计数据都无法遮蔽你的光辉!
  •     一本严谨而富于启发的专著,启迪社会学研究之先。
  •     西方社会学家 迪尔凯姆的书 值得一看
  •     论自杀现象
  •     这书让你知道自杀并非个人之事,而是社会之事。换句话说,自杀率在一个稳定社会其实是个恒定值,说白了,这个社会,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注定会自杀”。
  •     重点在于研究方法吧
  •     再读方法论
  •     跟着孙老师的课读的,读后深深觉得涂尔干的思想是治愈“现代病”的一剂良药。
  •     经典的社会学著作,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读。特别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变迁影响到了每一个人,需要自我心理调整。
  •     研究自杀行为的不可多得经典著作
  •     买其他书一起凑的结果快速需要的没快了……哎但是,自杀论是涂尔干必读!社会学必读!
  •     迪尔凯姆的两本书都是老师推荐看的,社会学值得一看的好书~
  •     作为专业必读实在是够tedious的
  •     讀吳飛老師的自殺作為中國問題才知道自己讀的有多淺,慚愧。
  •     大三时学校非正常死亡6人,诡异的像场传染病,对自杀非常好奇,遂拜读此书。历史实证数据存在争议,但作者治学之严谨令人赞叹。探究自杀与种群宗教,自然地理,教育智力等等的关系。 利己主义者自杀充满伤感冷漠,利他主义者却表现出某种力量感,人类虽有身体的使用权,但是否有放弃生命的自由?复杂
  •     堪称社会学必读之书,也是作为一个研究社会的必读之作,更是法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典范,值得读
  •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自杀论》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     作为自杀研究的鼻祖,关于自杀类型学的分析和方法论十分值得反复研读。
  •     多么标准的学术论文,哪怕是从格式上都能具有指导意义;内容就不必说了——自杀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于当今社会亦是一大难题,珍惜生命是永恒的命题。
  •     全篇数据…年代久远。声名远播但自己领悟不到其中的奥妙。
  •     迪尔凯姆的经典之作,社会学的必读书目
  •     这本书是我在上马原课的时候老师推荐的,大学里存在一些学生自杀的现象,所以就想买来看一下,觉得还是挺好的。配送特别快,前一天晚上下的单,第二天就到了,每次都比预计送货时间早很多。
  •     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     明确定义了什么事自杀,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引发自杀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一本很适合社工专业学生研读的书。
  •     周围的颓废和自我颓废合为一体,愈加沉迷忧伤,是诱惑。运动是生命,思想则是对生命的放弃,死亡的绝对优势。对没有结果的追求已经厌倦,欲望不但未平息,反而更强烈;过分个体化不再留恋社会,道德上贫困,很快厌倦新感觉,交织着沮丧与激动,幻想与行为,强烈的欲望与沉思的忧郁
  •     早就应该看的书。 社会分工导致社会病态以及人类智力极速下降。
  •     分析了很多种自杀方法,原因,很全面,很具体
  •     自杀并不是个人的心理因素,而是整个社会事实所致。涂尔干运用他在《社会方法的准则》一书中强调的方法论研究自杀现象,两本书一起读效果会很好。
  •     这是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实证社会学家代表的,这本书里,涂尔干很好提现了实证!如果是读社会学的,本人觉得这是本必读的书。虽是学术类的书,但是自杀论是很浅显易懂的,作者使用很清晰的思路来陈述自杀的原因,按照的动机不同,把自杀进行分类,在对自杀进行解释时的数据是非常精确和有说服力的。真的很不错!很值得买的一本书!
  •     这部书是迪尔凯姆实践自己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作品,经典!
  •     自杀,很多时候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
    作者给我们很多有建树的想法
    值得推荐。
  •     本书的价值在于提出了研究一个社会话题的严密的体系。它的内容也许已经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再适用,但是方法却是经受住考验的。
  •     埃米尔·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1897年在巴黎出版。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4种类型 。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 ,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 ,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 ,从而建立了社会事 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     由自杀看到的社会想象...
  •     分析的不仅仅是自杀。看到了起作用的本质。不过看起来有点费力,翻译的不是很给力。不过还是很有启发意义
  •     因为你自杀了
    我成了没姥姥疼的
    也因为你自杀了
    所以我不怕死了
    当我遇到困难感觉生不如死的时候
    我也不死
    因为你死了
    我要把我的生命和你的生命一起活出来

    后来我好累啊
    背着你的生命一步一步
    我渐渐明白
    你的选择是你的人生
    自杀也未必不好
    你尽力了
    我尊重你的选择

    虽然你没有陪着我长大
    但你的勇气留在了我的生命中
    我只要活出我自己
    不需要活出你
    只是尊重你就好了
    真是开心
  •     最终还是都下去了,很牛逼
  •     论及婚姻两性的时候,涂尔干完全没眼看。。
  •     作者的目的实际上不在于自杀本身,似乎只是想建立自己的某套社会学体系,不得不说对于社会学初期发展来说是必要的
  •     涂尔干的大作,社会学研究的大成者。阐述与时代背景有极大的关系,是对于当社会出现的问题的另一种极具深度的思考,对于当代有极大鉴借!
  •     看到书名,可能很多人会望之却步,但是其中所讲是作者将自杀这种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
  •     可以 但不是想要的 与我朝脱离太远(虽然本身也不奢求歪果仁的书能符合我朝国情。。)
  •     社会事实。
  •     之前去看了本··天生反叛··真是难看那··
    《自杀论》是老师推荐的社会学必读···本来以为会跟天生反叛一样··结果··还可以··虽然也不太看得进去··但是没有那本那种想吐的冲动··也许是翻译的问题··不过是值得一看的书··
  •     有的内容对现在价值不高
  •     严谨的结构w
  •     觉得自己没看过自杀论多不算学社会学 真的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实例啊☺
  •     社会学刚入门,这本算得上是必读书籍。
  •     是毕业论文摧毁了我
  •     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本书了。很艰难地看完了,许多地方实在没耐心看就走马观了个花,然后发现于我而言并没有什么用处。一心想要了解影响自杀的可能因素,结果发现就好像十九世纪的文献于我的参考意义一样(事实上这也确实是十九世纪的文献),结论意义为零,重要的是研究方法,然而我一个不搞社会研究的小青年,想要把送我这套书的人吊打一顿,你哪颗七窍玲珑心感觉到我适合看这种书了手动围笑脸
  •     买这本书就是为了不自杀,呵呵。
    希望能收到效果哈!!!
  •     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不止是自杀理论的开山之作,更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代表
  •     我系四大神书直到今天才读齐,惭愧万分。2011.11.7-2017.1.26。从买书倒读书。。。艰难。感觉比韦伯清楚多了,韦伯是个鬼啊!
  •     本科读过,有些忘记了
  •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用来写读书报告的,所以看得特别认真。书里运用大量的图表数据来证明自杀和社会的关系,很科学,很严谨。
  •     涂尔干的经典著作。让我们认清楚自杀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在和何种程度上是社会的,是一种社会事实。
  •     需再讀,雖說是典範的經驗研究,其實還是文明演進問題
  •     讲自杀当做独立的客观事实来研究,不考虑个人要素,可以宏观把控。排除非社会因素的影响,探讨三种自杀形式的原因,做出社会聚合程度和需求满足程度的主要结论。涂尔干对于事实的定义很清晰,反复论述,做出有未来取向的结论。
  •     自杀的问题,希望本书一探究竟。
  •     对不起,数据和表格我都跳过了⊙﹏⊙ 纯文字部分的叙述真的很精彩,作者不仅仅局限于“自杀”,还通过自杀这一现象延伸了关于“历史”“政治”“社会”等的探讨。从成书年份到现在看来,作者预料的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好多都实现了!
  •     数据统计甩出来十分有说服力,将自杀的“定义”的演变也真的学到了很多~
  •     对于社会学者或者社会研究者来讲同,这是一本精典的原著,是必须精读的书。
  •     另一种视角看自杀
  •     自杀论这本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让人害怕,但是内容是很经典的。
  •     非常系统专业的方法吧,实实在在,外行看点热闹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