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万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兰台万卷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108035424
作者:李零
页数:235页

作者简介

此书的初稿原为北大“简帛古书和学术源流”课上的讲稿。最开始,李零讲《汉书•艺文志》只有一个提纲,由于兴趣浓厚,不知不觉写成了一篇长文,现在已成稿十万余字,可以作为一本小册子单独出版了。
如书中所言,《汉书•艺文志》(“班志”)太重要了:一、它有学术史、思想史的意义,在班志之前,讲学术史的只讲派,不讲书,线条很粗,只有通过班志,才能“一览众山小”。二、中国古书大多亡佚,特别是技术书亡佚尤多(“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这几大类)。从班志可以看到,古人除了留下的,还淘汰了哪些,丢掉了哪些。三、班志对于研究简帛古书特别重要,是我们查考先秦、秦汉古籍的仅存的“地图”。

书籍目录

序言
一、总序
二、六艺略(上)
三、六艺略(下)
四、诸子略(上)
五、诸子略(下)
六、诗赋略
七、兵书略
八、数术略
九、方技略
附录一:家数、卷数统计表
附录二:古今文本对照表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我读过很多遍,真正读出点味道,还是靠了简帛研究。简帛研究让我多了一只眼。中国古书,大多亡佚。研究古书,要虚实结合,有大局观,不能光看古人留下了什么,也要看他们淘汰了什么,丢掉了什么。只有读班志,才能“一览众山小”。——牵零

内容概要

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张政娘先生作殷周铜器研究。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从事考古发掘。1983—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的研究。1985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李零教授长期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著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放虎归山》、《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孙子)古本研究》、《吴孙子发微》、《郭店楚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花间一壶酒》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作者讲春秋史,是以史官为源头。史分左、右史。作者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与《礼记·玉藻》相反。史官记事,古日史记。其编年体,是以春、夏、秋、冬四时各三月记录史事,而以“春秋”二字赅之。春秋是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唯大事,只是大事记。这里说的“春秋”,不是泛言的“春秋”,而是“孔子作《春秋》”的《春秋》。作者说,《春秋》是孔子口授,左丘明恐弟子歧说异词。“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最重《左传》。他把《左传》排在今文四家之前。《左传》以记事为主,有19万多字,是《十三经》中最大的一经。今文四家都是“口说流传”,以微言大义为主,篇幅短,讲历史,没法和《左传》相比。古文经的优势在此类也很明显。此类的后半部分是收《春秋》以外的史书,包括汉代的史书。作者之所以把史书隶于《春秋》,当与尊经有关,并非先秦两汉史学的本来面貌。史书,先秦固有,特别是事语类的古书,出土发现越来越多。汉代,史书也很多。数量如此巨大的古书,无论如何,都不能以鲁《春秋》一书而范围之。史部,汉以后才有。《晋中经簿》立甲乙丙丁四部,其丙部就是《隋书·经籍志》的史部,汉以来,史书日夥,春秋类装不下,只能独立。这并不等于说,先秦两汉无史书,更不等于说,史书都是用来解释鲁《春秋》的。

图书封面


 兰台万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如果说《汉书•艺文志》是“西汉皇家图书馆”,那么,李零先生的这本《兰台万卷》,可谓是该图书馆的“游览指南”了。而李先生的“导游”风格,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也不夸夸其谈、婆婆妈妈,很平实又很简洁,如凉白开一样清澈、透明、甘甜,透露出一股“易简之道”的劲道劲儿。做学问到了如此地步,照李先生的说法,“这是境界”啊!然而,正如我们参观历史博物馆或某古迹的时候,虽然心底下多少会有一点儿“敬畏感”升腾起来,但还是容易流于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这“西汉皇家图书馆”也不例外:望着那一本本简帛,你只肯萍水相逢般一笑而过,而不愿小心翼翼地细细追究,似乎惟恐那些蒙尘让自己碰上一鼻子的灰;但事实却是,即便你愿意细读这些简帛书籍,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它们也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艺文志》里所辑录的书,绝大多数都已回归尘土,早已灰飞烟灭,碰一鼻子灰亦是不可能的了。但我们还是要读《汉书•艺文志》。李先生便直言,“《汉书•艺文志》,我读过很多遍,真正读出点味道,还是靠了简帛研究”。近几十年,地不爱宝,随着出土文献数量的增加,简帛学术研究也蔚为大观,俨然成为了一门吸引无数眼球的“显学”。(行文至此,插上几句。在如此复古的学术潮流中,中国高校的两朵奇葩——北大和清华,自然也是一马当先,争先恐后地从香港或接受馈赠或购买了大批竹简,美其名曰“北大简”和“清华简”,然后秘不示人,关起门来做研究、占山头;去年北大召开了一场名为“老子:文献与思想”的学术会议,重头戏是通报北大简《老子》的研究情况,结果,被邀请的学者基本无一缺席,这让主办方老师大感意外,因为按照学术会议的惯例,肯定会有“一小撮”缺席——这说明,简帛研究是多么吸引眼球啊。)在简帛研究方面,有人只顾一味抛他的媚眼,但也有人乐于为人提供“眼睛”。李零先生便属于后者,他的《郭店楚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就是简帛研究的基础书目。李先生说简帛研究让他“多了一只眼”,而李先生不知让简帛研究多了多少只眼呢!话说回来,《艺文志》也可谓是简帛研究的“一只眼”,它能很好的指引研究者对简帛文献的认定与释读,让我们不至于太茫然无绪、不知所措。正如只留下了片片废墟和轮廓的楼兰遗址,“西汉国家图书馆”也不过是一座空空如也的所在;然而,亦如楼兰仅凭其遗址便能让我们生出无限遐想,《艺文志》一个个的空头书名,也能让我们心神俱往。李先生说,读《艺文志》方能“一览众山小”;而在这“小”的视觉感受中,“大”之体验却会油然而生:《艺文志》不仅能让我们认识古人学问之“大体”,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学问之“体大”。据《艺文志》总序,李先生还点出了班固的“意识形态”、“古文家法”和“体例”,这对我们理解汉代学术、解读《艺文志》均很有裨益。书籍从来不仅仅是书籍,在政治和思想倾向的双重规范下,书籍的排列与择取,往往是一件无比耗费心神的技术活儿。我觉得,通过对《艺文志》的如此解读,李先生的最终指向还是“复兴子学、重归古典”。说到这,得向李先生“要帐”了——“我们的经典”系列,您还欠我们一本关于《周易》的书呢!这本书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不如《去圣乃得真孔子》、《人往低处走》、《唯一的规则》等书,但其知识性甚至思想性却一点儿也不逊色。而其考证价值和文献价值,就非我这个史学门外汉所能道明的了。最后,李先生的这本“小书”,即便是精装的呢,也显得有点儿贵了点吧!
  •     治班志者,自古迄今何止百家,然易讀、可讀且有趣味者,頗不多見。是書以今人治古籍,妙在思路清醒,文辭體要,述論明了,簡而有當;超越了逐句注疏、陳陳相因的傳統注經模式,對經典文本作出研究者自己的清理。緣此,此書使初造之人,一覽即能窺妙;積學之士,細味亦可深思。觀其佳處,要之有四。一曰證以簡帛,故能超越文本本身,於歷代註疏層壘轉積、遞相祖述之“叢林”中,獨指出向上一路。此亦今世學人所能軼出乾嘉之處。二曰條分縷析,在班志小序所統領的一類之下,又根據自家研究心得分派歸類,加以說解。其分類大抵循時代先後、地域差別、邏輯關係(如經—傳—說)等方面。諸如分列“排頭書”,指出經書今古文之分別及次序等論議,別具手眼。藉此,匪特班志之體例更見明晰,而辨章考鏡之功亦得以推進。推算各部類卷篇數目之出入,亦能見微知著。三曰知人論世,從靜態的文本,鈎起背後動態的人事遷貿、歷史演進。於是,由向歆父子之校書,上溯漢興之際學術狀貌,下迄孟堅修史之時代背景,皆隱現於此書的討論之中。如以《移書讓太常博士》辨明《七略》中六藝之排序,乃是各書“在漢代出現的先後順序”,其論甚精。四曰述而有作,不但有對班志本身的剖析,更拈出“《蒼頡》文本”“漢賦類型”“成相體”“威喜巨勝”數端,考證發揮,妙趣橫生,多有可觀。予既讀此書,略記其疑慮處,亦得數端,列以俟考。其一,《六藝略》禮類著錄“《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李先生以“群”字所指“不止一人”,推斷其中“還應包括漢光武帝之封禪”,準此,則此條乃孟堅所定,非《別錄》《七略》之舊。漢之封禪,武帝、光武時極盛,然也。而武帝朝封禪,似亦非止一次,“群”或又可作此一解乎?其二,《六藝略》小學類著錄“《訓纂》一篇,揚雄著”;又有“《揚雄蒼頡訓纂》一篇”“《杜林蒼頡訓纂》一篇;《杜林蒼頡故》一篇”。李先生以爲《揚雄蒼頡訓纂》即是合揚雄續《蒼頡》而作的《訓纂》與《蒼頡》原書為一部,《七略》本無,班志新入。如此,則杜林是否亦有同名之《訓纂》,而亦合《蒼頡》原書為一部而並傳?然小序何以僅言杜林傳外氏之學作《蒼頡》訓故,而未及《訓纂》?(“《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征齊人能正讀者,張敝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並列焉。”)“臣復續揚雄作十三章”,李先生以爲即班固繼揚雄《訓纂》再行補綴,事固明矣,然孟堅何以不錄己書?其三,《諸子略》名家類著錄“《黃公》四篇。名疵,為秦博士,作歌詩,在秦時歌詩中”;又有“《成公生》五篇。與黃公等同時”。李先生以此二種為秦代古書,而此類中餘者皆戰國古書,故認爲乃是“把先秦古書和秦代古書交錯排列”,“也許作者有另一套分類原則”。不過,“秦”本身兼“秦國”與“秦代”二義,既可作時代概念解,亦可作地域概念解。秦之置博士,始於何時,待考。黃公或為戰國時秦人,而其歌詩因便編入“秦時歌詩”;或於戰國晚季已有子書著述,入秦後復作歌詩;總之,未必一定與其他戰國時名家人物有顯著的時代差異。又原文特意點出“作歌詩,在秦時歌詩中”,會否亦暗示黃公所處時代之複雜性?又考《詩賦略》歌詩類,有“《吳楚汝南歌詩》”“《齊鄭歌詩》”“《左馮翊秦歌詩》”“《京兆尹秦歌詩》”等目,其整體上仍是按地域編排。其四,李先生論成相體,援睡虎地秦簡《治事》章、李經謀藏鏡、梁鋻藏鏡及詩經、漢樂府直到唐宋小詞中類似的句式,甚妙。成相體“3,3,7”之句式,確為有漢歌詩謠諺之一大端。蕭滌非先生論漢樂府時亦曾道及,更將此種句式與楚辭聯係起來。如漢相和歌《今有人》“今有人,山之阿,被服薜荔帶女蘿。既含睇,又宜笑,子戀慕予善窈窕”,全套《山鬼》。可參看。讀罷此書,更希望思考的卻是在今天我們如何閲讀古書、如何說解古人。集釋博徵,陳陳相因,固然可以積學儲寳,不過降及末流,未免汗漫無歸,徒增學者之累。另一方面,“依註解經,學生自會”,況且在資料的獲致並不困難得今天。更重要的或許還是如何“時下己意”。看似簡約平易之文字,學者之識斷、眼界、趣味,未嘗不在其中。
  •     以我个人阅读趣味,眼下的学术书( 我也称之为“教授书”,学富五车的教授学者的学问书 ),讲现代的,最爱读谢泳;讲古代的,最爱读李零。两人的共同特点是,依据的材料够全,理解得够透,把诸多深奥的学术问题彻底消化之后,化为自己的大白话说给别人听;与此同时,对课题又有新发现,有独立新观点。简单说,就是一透二新。读这样的书,不仅增长知识,还最易引发思考。信息时代,好像什么都现成,只管百度谷歌即可,大脑越来越僵;读到引发思考的书,有“活血化淤”之功效。与我同好者不少,所以李零近年新著迭出,讲孔子,讲老子,讲孙子……本本销量不俗,频频被读者公投为年度最佳书籍,可见他把学问做到多么平易近人。最新这本《 兰台万卷 》,单就阅读而言,比之前种种著作稍难些,原因不在作者身上——他仍然明白晓畅,问题出在,这回讲的不是《 论语 》、《 老子 》这些人人都能背诵几句的大俗书,而是班固的《 汉书•艺文志 》。本来读过的人就不多,再加上,这书其实只是一个图书目录,枯燥吧?国学的传统,目录学是一切学问的根基。想做学问么?先读目录。我读大学时,全班文艺男女都在如饥似渴读现代派、后现代派,有个异类分子因为家教严,谨遵父命天天捧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啃,现在,所有同学中就数这位最有学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是晚辈,目录学最经典的著作还是《 汉书•艺文志 》。近年来先秦诸子百家成了热点,很多人奉之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要追这个古,就要开先秦古书这扇大门,《 汉书•艺文志 》便是钥匙。而今人要想开启《 汉书•艺文志 》这扇门,《 兰台万卷 》又是一把最合手的钥匙。李零说:这个目录,著录古书约600部,13000卷。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什么概念?那就等于说,你把西汉皇家图书馆的书看了一遍。班固校书兰台,官兰台令史,我把这本书题为“兰台万卷”,就是指这套西汉皇家图书馆的藏书。我想带你参观一下这座图书馆,看看当时的《 四库全书 》是什么样。目录无疑是枯燥的,再说大多数人读书,并非要做学问。如果读书只图好看热闹,赶紧把这书扔一边儿。你若想认真读本书,增长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最好与此同时还能促进思考,《 兰台万卷 》是个好选择。不一定全看懂,求个“没吃过猪肉,只见过猪跑”也不赖,再和人聊起百家争鸣、传统文化,不至于再说出过分无知的话。更何况,前文说过,李零的长项在于自己先透彻,再用大白话讲出来,如此一来,很多你小时候学过的东西,之前若隐若现、糊里糊涂的知识,可以通过阅读此书得以厘清。拿我自己举例,老早就知道所谓“经学”一道向来有今古之争,从汉代一直绵延至清末民初,贯穿整个中国学术史;但一今一古具体争个什么?怎么争法?为什么争?也看过些书,始终一头雾水。通过《 兰台万卷 》( 带着读读《 汉书•艺文志 》),看它如何排定书目顺序、如何侧重、如何贬抑,加之李零的大白话把前因后果一解释,全明白了。至于促进思考,书中有段话震撼了我,不妨说来共享。作者说到《 汉书•艺文志 》所收书目,其实大多亡佚,然后他接着说:“研究古书,要虚实结合,有大局观,不能光看古人留下了什么,也要看看他们淘汰了什么,丢掉了什么。”不知您读了啥感觉,我是余音绕梁,至今不绝。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琥珀还有辟邪功能
  •     汉书艺文志 通识 有地下文物互证
  •     略翻,没有耐性,有点小失望
  •     李零先生治学严谨,这是学界的公认。这本小册子虽然篇幅不大,却足见作者的功力。细细品读,觉得整个先秦的学术史演进的脉络在眼前浮现,异常清晰。文理通达,别具风格。
  •     李零从张政烺游,张政烺是著名目录学家。李零此书值得一读,学问从目录入手,不过有人说李零把孙卿子当荀子用,这个得注意
  •     很枯燥,没有新意,古板教条的东西
  •     相见恨晚,无需多言。。。。。。。
  •     兰台万卷
  •     简明扼要,乃治文献学者所必读~
  •     读过一部分,剩下的也不会再读了
  •     这里面有对于汉书里的那篇学术论文的课堂讲义。有许多现代的人文学科的进步的记录。现在读读心情舒畅啊,前两年这个时候朝思暮想的就是想要自己知道点东西和理解过去的想象
  •     国学的传统,目录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想做学问么?先读目录,这本书就是了解目录学,打开目录著作的钥匙,值得购买
  •     李零这本书实际上就是一个扩充的了的提纲,并无个人见解。近年,名声愈显愈不能守节,疯狂出书,是缺钱还是缺名?
  •     李零的语言确实很散,但读起来很流畅,或下午或晚上,或品茶或吃鸡腿,或厕所或床上,都易入书,何况是这么生僻的目录学。ps.我又买了《汉书艺文志讲疏》参看。
  •     教授推荐的,确实很有意思。“看《汉书·艺文志》的话还不如直接去看《兰台万卷》呢。”
  •     刚好上一本书看的是《如何读古书》,内容有互通之处。这本作为介绍启发性的普及读物非常有用,好多以前一知半解的问题,看了以后有所受益
  •     博览群书,疏证一书。
  •     ,《汉书?艺文志》(“班志”)太重要了:一、它有学术史、思想史的意义,在班志之前,讲学术史的只讲派,不讲书,线条很粗,只有通过班志, 才能“一览众山小”。二、中国古书大多亡佚,特别是技术书亡佚尤多(“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这几大类)。从班志可以看到,古人除了留下的,还 淘汰了哪些,丢掉了哪些。三、班志对于研究简帛古书特别重要,是我们查考先秦、秦汉古籍的仅存的“地图”。
  •     大家带着逛汉代皇家图书馆,该知足了!
  •     深厚的文学功底,很强大的书
  •     精装太浪费。
  •     看不太懂,但是看诸子的那一段很长姿势
  •     但是水分稍微多了一些。
  •     古书入门,需先读《汉志》,入门《汉志》可先读李零,再览他者!
  •     李零先生的著作,很好的一本書。作者有多年從事出土文獻研究的經歷,對《漢書藝文志》作了自己的新的理解,治《漢書藝文志》者,必讀!
  •     中国文化的一切一切,来自于这个报告里的几本书。装帧精美,尺寸恰好,随手翻阅,如闻香茗。
  •     其实一天不到就读完了,被李零先生带着读了一通汉志。且不说内容怎么样,前言里面说“值此鸿篇巨制君临天下的时代,我很怀念小书”真是深得我心。老实谈这本书不太好从太专业的角度写感想,那样就如在兹先生一样给其挑错,所以一点个人向的东西才是读完该做的。作为一本入门书,他真的很入门,基本上就是对汉志正文和词语的解释,随便一本汉志通释类的书都可以比这个讲的更好更全,在我看来,正文内容还不如附录内容,不过这也并不能说这本书没价值,他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前言,文中的附录和对脚注的运用。术数方技我不懂也没什么兴趣,不过李先生说简帛古书古书给了他另一只眼睛,在我看来就是说于无画处看到画,以往人们忽视的被他利用起来,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想汉志入门的话这本只能算一般,东西嚼碎了往你肚子吐,你要吗?(想说的其实还有很多)
  •     一点一点了解中国文化。。很好的普及读物吧。。
  •     装帧设计不得了,内容也是不错的。
  •     多好的书,弄成这个样子,书都没有塑封,而且很多灰,蹭了一手
  •     簡明清楚,能深入淺出,對深入瞭解漢書藝文志非常有用。
  •     全書過於粗疏,考證不到位處數見不鮮,簡牘的賣點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精彩。李先生完全有能力寫出更好的東西來,很遺憾。
  •     挺容易懂的
  •     此书可当做目录学的入门书来读,同时也是对先秦乃至秦汉学术史的简明扼要的梳理。
  •     李零著作,語言精簡,提出了不少問題和答案。
  •     补记
  •     内容比较好的一本书,文字是我所不喜的。
  •     说真的没看懂,总觉的这本书就是个目录。。。。。。
  •     我不严肃,也不老古板,为什么要读这样枯燥乏味的书呢?简直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所以放弃了
  •     书写的非常好,对古籍有了新的认识
  •     总评8.0,书评都是三星左右,这分数是怎么形成的?对我这外行来说还是挺好的入门书。
  •     讲义,装帧挺好。竹书帛书是李教授的兴趣点。。。。。。。倒是想起德国的教学模式来了,记得好像刘大神说起过那些德国教授们都把讲义撰写好就在台上正儿八经念,学生们痛苦不堪,但这样的讲义倒是能成为著作的潜质。各人取向不同,倒也作罢了。
  •     李先生的利害之处在于,他熟知当今出土的文献,并对现有其他文献有过一些调查了解。他的这本小书,是他欲建构的现代人学古典的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修订本没有读,不知道有什么样的修正。仆初读时,就某些小问题有饾饤之见,不知李先生自己是否有所修正。
  •     本书很好,对于了解古代典籍以及一些流传情况很有帮助。
  •     该书是精装本,外有护封,装帧别致,是目前李零先生著作中制作最典雅、精致的一本书。但是,该书内容涉及目录学,专业性强,蜻蜓点水般的点评风格导致可读性差,不符合普通读者的口味。三联书店将《兰台万卷》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出品,制作品味让人肃然起敬,虽然内容超越本人的学力,但是典雅的书装还是让我心动。
  •     家中备书之目录
  •     《汉书艺文志》,常读常新。
  •     好几个月前试着读了,啰里啰嗦读不下去
  •     读读班志
  •     中国古书,大多亡佚。研究古书,要虚实结合,有大局观,不能光看古人留下了什么,也要看他们淘汰了什么,丢掉了什么。作者说,古人读经,只读原典,费力少而收获大,三年读一经,30岁就能读完。汉代不是这样,不光读经,还要读传,更主要是读传。一部经,白头到老都读不完,作者很不满。
  •     还没仔细看,先翻了翻,感觉不错
  •     才看了一些,还没有看完。但足以窥斑见豹。
    《汉书·艺文志》作为目录学的必读书,研究、解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但几乎从来都没有说清楚过。这次李零先生不仅以自己数十年的古籍功力做了解读,还将每一个数字都落实下来,将每一个体例都总结出来,让人可以看到汉志的真实面貌,原来“万卷”不是浪得虚名。说此书是古籍入学门径,一点不为过。
    更重要的是,李零将先秦古书与简帛考古打通来看,哪些书还在,哪些不在了,一清二楚。
  •     汉前书目大盘点,读古书不可不知。 翻一遍,以后要用的时候再详细看。
  •     李零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学者,他的书也想办法尽量买来看。这本书可学习(虽然学也是学不了的)他的治学方法,看李零是怎么读书的——学者就应该这么扎实地、深入地读书。
  •     ··
  •     书的内容和装帧都没的说。就是发下的书折了一个角。。。
  •     这本书有些太深了,有些没趣味,也有些读不懂
  •     研究古书,要读原典。古书浩如烟海,但真正可以称为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反复思考的书,拢共没几本,这样的书要精读细读反复读。前人读古书,有门基础知识叫目录学。目录学的经典是什么?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班志是《汉书》十志的最后一种,读最早的古书,先秦古书和西汉古书,此书是必读书。
  •     绝对 好书
  •     粗略,標目分类比较清晰
  •     做畢業論文時就應讀的參考文獻,先生的確是有點思想,不過獨創之處也僅僅在於將“篇”與“卷”的載體錶現出來,此外無他耳~表述實在是有些太不規範了,也只能是以讀書記的形式表現出來了。
  •     李零的书出一本买一本
  •     书还没看,发货送货的速度很快。对书的内容因为是老师推荐,而且李零写的,所以比较放心。就是有一点不满意,书包的的不够严实,或者说是途中挤压,封面都有褶皱,唉,打算买来收藏的本来,形象上影响了可惜。。。。
  •     书得质量没问题
  •     我喜欢李零先生的书,从八十年代第一次看李先生翻译高罗佩的“房内考”和“秘戏图考”时就喜欢,文字简洁,不“学术”,可以作为高尚娱乐读物,或者目录学的基础进阶读物来看。反对用精装出版,十五万字左右的书,如果按照二十年前的“复古版装帧”,配上这么个“高雅”书名,该是多么好的收藏图书,而且这样放在书架上,也能起到“显示”学问的目的,会更加具有实用性。
  •     李零的随笔式文风,松散,有失严谨。随便读读可以,若作为研究性读物,会让内行笑话的。读者做研究,还是应该读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陈国庆的《汉书艺文志汇考》之类,以及收录在《二十五史补编》之类的书。建议李零今后不要再老气横秋的,既不征引、也不翻检,说实在的,若不是此书装帧精美,恐怕没人会买的。因为学术含量实在太低。
  •     学术书,工具书
  •     汉书艺文志这种前人用足功夫的经典,也只有李零君凭其简帛古书和方数方面的功夫,开拓出新格局、得出新见解。佩服!
  •     把他的一套书都买了,很值得读!
  •     啊 我有买这书么
  •     李零先生的书很有意思
  •     怎么说呢,没有当时看《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那么震撼,更多是一种散文性质的解释。平实无华,不过很实在
  •     把汉书艺文志和出土文献很好的结合,用李零自己的话说相当于又开了一只眼。
  •     写得不严肃,比较随意,可以给陈国庆的《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做一个简单的续补
  •     包装用塑料袋,收到时已裂开,书籍也因此折角,并由明显的打包勒痕。
    这类问题已多次反馈给,但一直未见任何改进,实在令人遗憾!
  •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综合性群书目录,开启了史志目录的先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值得仔细研读。
  •     很好的助力
  •     入门第一本,挺长见识的。想着等着我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唉妈……这日子呦……
  •     很不错的哦值得一看
  •     入门好书
  •     省约晓畅。
  •     選擇性速讀。深感先秦兩漢學術史,既需博覽考證,又需想象重構。
  •     有深度的读书笔记。
  •     书很好,不太适合我
  •     封面设计不错。
  •     读书门径
  •     李先生的书,读起来轻松明快,很喜欢!
  •     读完初版就发现出了修订本……不知修订本情况如何
  •     小书是一种境界……长知识的书。
  •     注释清新简明,极少有新意与发明。除文中所及参考文章和书目外,另推荐:《汉书》相关人传记,《隋书经籍志》,皮锡瑞《经学历史》,唐晏《两汉三国学案》,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吕思勉《文字学四种》之《中国文字变迁考》,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王锦民《古典目录与国学源流》等
  •     作为李先生的讲义,这部书充满了灵性,有思维,有角度,有方法,不失为一部好书,可以发人疑窦。不用指责或生新颖,乃至怪异,充满思考的书就是好书。(曾有人指责李先生不是经学史家)
  •     非常喜欢,这样的书外面书店可真买不到了,没想到这么好,是静心读的书.
  •     可以作为一般性阅读,还是要读张舜徽先生的艺文志通释,以及顾实的艺文志疏证
  •     汉书艺文志
  •     北大教授的讲稿。
  •     附录《家数、卷数统计表》,以及《古今文本对照表》尚可参考
  •     虽然知道要仔细读,但还是囫囵吞枣了TT
  •     这样有诚意的作品,现在太少了。作者是个融会贯通之人,简洁的语言基本厘清了整个汉以前书籍的状态。又容易懂,强悍啊!
  •     李零是少数较客观的学者。好吧我承认我误入目录学了。我们这种不懂目录学的门外汉就算了吧。
  •     李零佳作
  •     说实话,用处不大。直接用陈国庆的注疏汇编上过课。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