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的落寞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责任的落寞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300079882
作者:(法)吉尔·利波维茨
页数:324页

作者简介

在启蒙时期,探讨“利益”的哲学家们认为,道德感或绝对责任的建立可以不再依靠宗教,仅利益、情感或完善的理性等世俗动机就足以让人萌生出责任感来。由此,对伦理的诉求代替了对神秘的膜拜,对人负责代替了对上帝尽责。
在现代人看来,寻求幸福是自然法则里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条原则, “既无约束,也无惩罚”,而道德便在于指引我们走上寻求幸福的道路。鉴于此,伦理不应当被用来强迫或鼓励人们去奉献、去牺牲,而是要将其交给个人自己去斟酌。由此在现代社会里,责任演变成为一种选择。
在本书中,作者从家庭、性、传媒、体育、毒品、慈善、环保、企业等一系列社会元素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出发,分析了责任与幸福、自立、自由之间的冲突、妥协及变通的过程。责任的落寞并不能解决道德世俗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最终,幸福未能如愿而至,人们的彷徨也未能消失,只是在折中和妥协中随波逐流。“如果说道德的历史发展有方向的话,那么其方向便是朝向捍卫人权、朝向果断采取措施以消除忍无可忍之事端,即用‘审慎的’ 伦理或用‘抓紧时问’的态度去解决弊端、解除人们的苦痛。”
本书是关于“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的研究专著,具体探讨了:神圣的责任、新情爱规则、绝望的个人主义道德探寻、焕新的伦理、生物伦理与民主、伦理与商业的联姻、发掘灵魂的企业、习俗的道德主义、为自己工作、责任感的管理与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神圣的责任 责任赞歌 习俗的道德主义第二章 伊甸园 伊甸园 享乐即为世界,即为人生 新情爱规则  变幻不定的性爱第三章 绝望的个人主义道德探寻  选择死亡?  选择身体?  卫生热  蓬勃的体育运动  从一丝不苟的劳动者到顺从的人第四章 德行的蜕变  无痛的利他主义  媒体的善行  大众志愿者  什么样的宽容?第五章 什么是道德秩序,如何摆脱之?  心爱的家庭  为自己工作  公民们,仍需一份努力第六章 焕新的伦理  绿色意识  生物伦理与民主  媒体的良知与灵魂 第七章 伦理与商业的联姻  发掘灵魂的企业  伦理,交流的最高阶段  责任感的管理与伦理

编辑推荐

  生物伦理、舆论支持、人道援助、环境保护、商业和政治与媒体领域的道德化运动,有关堕胎、性骚扰的争论,禁毒、禁烟运动,等等,处处可见责任感与价值观的复苏……  但绝对的、严格的责任时代已隐没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之中,该文化大肆宣扬的是享乐主义的标准而非理念的约束,道德风尚演变成了娱乐节目……   后道德主义时代的目的不在于企图复兴最高主义纲领所规定的责任,也不在于沉迷于伦理的重建,而是在于确认人权的至上性,摆脱道德主义的羁绊,倡导精致的伦理举措,找到一些折中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与环境、与利益、与效率相结合来贯彻人文主义的基本原则。

内容概要

吉尔·利波维茨基,1944年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现在格勒诺布尔担任哲学教授,法国教育部计划委员会成员。著作有《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1983)、《蜉蝣帝国,现代社会中的时尚及其命运》(1987)、《义务的衰微,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学》、《第三种女人,女性的永恒性与革命性》等。

图书封面


 责任的落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牛顿在几百年前说过: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当宋祖德这样的人物一再以疯癫的形象粉墨登场以博取公众笑声的时候,“疯子”不再被误会为某种天才的代名词,佯装的疯狂反而成了掩饰卑劣道德、哗众取宠的方式。吉尔·利波维茨基在《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中提到美国电影中那个嫉恶如仇、政治邪恶毫不手软的疯子马克思,断言他绝不会出现在现今这个时代,因为这是一个责任落寞的时代,“受困于责任感的人们不会去彻底声讨那些不负责任的犬儒主义”。“绝对的、严格的责任时代已隐没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之中,这种文化大肆宣扬的是享乐主义而非理念的约束,道德风尚沦为了一档娱乐节目。”利波维茨基把这样一个时代称为“后道德时代”,把这种文化形容为“责任外的文化”。所谓“后道德”,指的是当今时代责任感的淡化和约束力的日渐苍白,道德教育被宜居圣地、阳光假期和大众娱乐替代。“恶”是现代人津津乐道的,却鲜有人去宣扬”善“的伟大。那些肆无忌惮的疯癫和张狂其实都是在人们“责任外”的目光默许之下登上舞台的。疯狂的年代里,政治和经济疯狂、天灾人祸横行,闹剧和表演、争斗和算计、血腥和欺诈四处可见,但是除了形式上的口诛笔伐,我们几乎对此熟视无睹。因为在一个自我至上的社会我们不得不学会宽容,不得不习惯这种无痛的德行。 被宋祖德揭短的明星不止一两个,曹颖、谢晋、刘晓庆、冯小刚、李嘉欣、周迅、王菲等等,但是没有人来起诉宋祖德,他们需要绯闻,二者之间本是利益共存,相互寄生。饱受责难的华尔街商人会得到宽容的。当华尔街陷入混乱,世界金融震荡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实际上却兴奋得快要疯了。市场萎靡不振意味着劳工廉价,置产便宜,只要瞧准势头,这实际上是最好的商机。政客的野心会得到宽容的。人心惶惶,像无头苍蝇一般乱撞的日子是难熬的,大家都拭目以待一位能够制造变革的领袖来摆脱窘境,这种时候也是政治野心家大展拳脚,施展抱负的时候。人们渴望的是公正合理、均衡的规则,而非自我牺牲;人们呼唤责任,但很难做到为将来、为家庭、为民族所束缚。宽容观念的普及实质上是自私和淡漠的胜利。“国王失贞操,为什么是皇后的责任?”大家鄙视跳梁小丑对责任的推搡,感慨诸类人物的腐朽堕落,似乎现代社会仅能以道德衰败的悲情来怀想永恒民主意识形态的回归,悲叹之余却又迫切需要这样的快消新闻素材。国王、王子、皇后,一出偶像剧的戏码活生生上演了,这恰恰显示着利波维茨基描述的后道德社会“无痛”症候。“人们不但消费着物品和电影,也消费着搬上荧屏的时事,消费着灾难,消费着现时的及已经逝去的事端,被如此制作出来的新闻,应和着个人享乐主义时代的社会节拍,既如同是一些高度写实的、富有情趣的有关社会日常生活的‘动画片’,也如同是一出让人喜忧参半的剧目。由此,朴素的责任隐没于毫不停息的新闻里,消散在由后道德主义时代的新闻所制作的场景和悬念中。”这对于后道德时代的疯癫,不啻为一种变相的宽容。对这种宽容的氛围的解读,事实上也是作者利波维茨基对其之前出版的另一本著作——《空虚时代》的补充。人们之所以空虚,价值观之所以会面临崩溃以致陷入到的末日的恐慌,实际上都是因为责任支配的文化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不用对别的事情负责,对自己负责就行。我们从教科书中学到的高尚情操和自我奉献成了虚设的概念,而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甚至牺牲的事情已经不再有了。人们的孤独也不是因为没有感情、没有交集,而是因为太多无意义、没有结果的艳遇和过于短命、重复的爱情。后道德时代的道德不再是一个握着教鞭的老先生,而更像是一个娇艳欲滴极具诱惑力的女演员。当总统候选人绞尽脑汁与媒体合谋为自己构建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关心弱势群体的道德形象时,它更像是一种实现个性化政治和亲民政治的工具。这种责任外的宽容意识十分明显地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一次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今的父母会选择优先教育孩子尊敬自己、谋求好的职业和地位、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诚实宽容,但是遵守道德和利他主义却被置于最末的位置。《责任的落寞》这样诠释这种宽容的实质:它并不代表公众不明是非,而是传达一种个人主义的良知。其中混杂着对“恶”势力的厌恶和冷漠,说穿了即是后道德文化越来越把人们导向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对此,作者并没有采取否认的态度。早在《空虚时代》中,他就把这个时代定义为一个“不好也不坏的时代”,这不是世界末日。如果全人类只是一个单一的个体,恐怕这个人早已被称作疯子。这种疯狂既不是从愤怒和愚昧体现出来,也不是从道德和责任体现出来。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品质:疯癫与文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自私自利的文化虽然势头凶猛,但我们对于道德缺失的焦虑显示着对道德群体性的渴望;以自我标榜为特征的个人主义依然把正直、团结和责任作为文明的追求;责任信仰越是淡薄,我们越需要慷慨;个人主义价值观越是发展进步,慈善事业越要借助媒体广为宣传。如果只是一味地揭露社会病症,就不是反思,而是致幻,不是为了记忆“痛”,而是让你遗忘得更快。利波维茨基认为客观的说法是,社会的发展不是仅仅能借助康德的善良意愿完成的,它无法创造就业机会抑或保障传媒质量。相反的,他认为,所有通往地狱的道路原本都是为天堂准备的。后道德时代的疯癫与文明是并存的,没有具体的治理条件、没有效率的关注,道德会更快步入其对立面。因此作者提出,人们需要的不是宣扬纯粹的德行,而是负责任的智慧。并不要求放弃个人的享乐,他所提倡的是“节制”,不强求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而是适应实际情况的折中。从长远看,把教育当作突破口,强化知识传播和个人责任感是唯一的方法。此外,责任的落寞给予我们的最大挑战,是必须对我們所属的群体以外的人予以同等的道德关怀。面对那些不关己的事,如果不能给受害者心灵以慰藉,至少不要锉钝其他人在悲痛现实中可能滋生出的反骨,以至于让世界更加疯癫才好。  
  •     与之前的《空虚时代》相比,本书的行文真是感谢圣母玛利亚释迦牟尼默罕默德唐三藏了,阅读难度基本不大,也没以前作品里那么喜欢转述晦涩理论了。已经是第三次阅读,每次仍可发现一些闪光点,但总感觉力不从心,书中所包含的内容太宽太广,想全盘吸收实在困难,好在这学到的沧海一粟也够有趣鸟.......但是本书的毛病和之前其他作品一样,都是描述成分占了太多,分析占的太少,且对背后的作用机制避而不谈。此外作者貌似分不清伦理学和道德哲学,老是把两者绑在一起用,OMG.......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喜欢他谈论的所有论题。比空虚时代好看。
  •     一部分,感觉很好。后半部不符合本人的兴趣。
  •     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牵系我们生活中会出现的状况
  •     粗略一读 很多问题用哲学的角度能够轻松解释 以后还会关注伦理和道德的
  •     我读不出来这本书的好,搞深奥哲学可以看看。
  •     这本书是“责任很重要,此处省略十万字。”的那十万字。
  •     读完了一本书,并且值得一读再读,书的名字叫《空虚时代》,这么说吧:我几年里的惶惑和疑难,几乎都在书里找到了答案,要说明的是,它不是一本在绝对和终极意义上给人开药方的书,它的优秀之处,首先是发现及指出时代和隐藏在时代中的个人病症,所以它的副题叫“论当代个人主义”,我们都说,时代变了,人的内心和身体都变了,那么,改变的是什么又到底在哪里?读此书可以获得部分清醒,但不见得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厌恶那种解决问题的书,所以,我喜欢这本《空虚时代》。同时读了几本古书,懒得提它们的名字,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中国的古书总是在
  •     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关于整个社会为何一方面人们会如此的冷漠,另一方面,人们会大爱无疆,当然只是从外部的社会环境变化着手分析的。
  •     总体而言,这本书纸质不错,包装也挺好的,比较满意。就书中的内容而言,个人认为还是值得细细品读的。关于责任问题,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书的语言不是特别生动有趣,但也绝对不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哲学式枯燥论证,所以个人认为喜欢读书的人或者喜欢思考责任问题的人可以买回来,在周末或者悠闲的傍晚,仔细品读一下利波维茨基对于责任问题的思考,还是很有裨益的
  •     高中时无意中在书店看到~喜欢书名
  •     这本书写的很好,质量也很好,就是到货的时候有点弄脏了
  •     配货速度有点慢,书的封面有脏了
  •     表面现象
  •     利波维茨基总是能从生活出发解释社会,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比鲍德里亚亲民o(╯□╰)o
  •     文章译得太晦涩了,翻译应该去考个六级~~
  •     精致伦理
  •     真是忍不住给五星啊!一定是译者水平太高,怎能行文如此流畅~虽然是十几年前的著述但是!真的好贴切我的当下体会啊
  •     真的是在试图建立一种宗教之外的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伦理观吗?这里简直极尽了个人主义.享乐,以及夸大了各种意识形态上的无度自由.推翻盲目贡献.极端利人,坚持做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螺丝钉这个观点虽然很认同, 可是这些观点恐怕会被有些本就丧失了道德感责任观的青年拿出去谬传,并做为对自己的道德沦陷所得出的学术观点.
  •     利波维茨基还是和上本「空虚时代」一样着力阐述个人主义的后现代发展,借着后道德主义和新卫生主义及新情爱规则等一系列概念把时兴的社会议题一网打尽。这本只把道德和伦理作为无因果的社会映照更像是添了新料的冷饭。或许文化研究本身就很难克服本末倒置的瓶颈吧。
  •     没有道德哲学的底子,真本书很难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