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亲证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人生的亲证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2-08-01
ISBN:9787100021753
作者:[印]泰戈尔
页数:144页

作者简介

阐明这本书所发表的论文题材,我没有用哲理性的说教,也没有以学者观点加以探讨,也许这对我来说更为合适。我生长在一个以奥义书经典作为日常礼拜的家庭,并且在很久以前父亲就作出了榜样。父亲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与神的密切交往,但是他没有忽略对世界应尽的责任,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世俗事务的强烈兴趣。因此,我希望这些论文能使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印度的古代精神,这种精神曾反映在我们的圣典中而今天仍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这是在历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精神。我们懂得基督教的真实含义是在观察它的当代生活各个方面而得到的——无论如何,它与早期的基督教,甚至在重要方面都可能是不同的。
印度伟大的宗教圣典对于西方学者来说似乎只具有怀旧与考古的兴趣,但是对我们却具有生活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认为把人类思想和愿望的木乃伊标本,陈列在带有标记的柜子里时,尽管在博学的外衣下永远保存起来也会失去它们的重要意义。
源于伟大心灵的体验的有生命的语言,其意义永远不会被某一逻辑阐释体系详尽无遗地阐述清楚,只能通过个别生活的经历不断予以说明并在各自新的发现中增加它们的神秘。对我来说奥义书的诗篇和佛陀的教导永远是我的精神财富,因此它赋予我无限的生命力,我已经将它们贯彻到我自己的生活和我的言论中,它犹如天性对于我有独特含义;对于别人同样也期待着他们的证实。而我自己特殊的证明一定会有它的价值,因为它有个性。
或许我还要补充一点,这些文章用连续的形式汇编起来是为了便于出版。其中一些观点是从几篇孟加拉语论文中选出的,在孟加拉波浦尔(Bolpur)我的学校中,我习惯于同我的学生们进行讨论。我使用的这些译文是由我的朋友巴布·沙迪什,钱德拉·罗易和巴布·阿吉特·古玛尔·钱哥罗瓦尔蒂翻译的。这本文集中的“在行动中亲证”这一篇,是由我的侄子巴布·苏列德拉纳特·泰戈尔从孟加拉语论文“业瑜伽”译出的。
趁此机会我向哈佛大学詹姆斯·H.伍兹教授表示谢意,由于他公正的评价才鼓舞我去完成这本文集并在我去哈佛大学之前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我还要感谢欧内斯特·里斯先生的帮助,他热情地提出建议帮我修订并审阅校样。
关于Sādhanā的发音,还须要说一句,重音应该放在第一个ā上,这是这个字母的宽音。

书籍目录

作者序言一  个人和宇宙的关系二  灵魂意识三  恶的问题四  自我的问题五  在爱中亲证六  在行动中亲证七  美的亲证八  无限的亲证附录  人  一  人  二  超人  三  我是他译后记

编辑推荐

《人生的亲证》: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内容概要

作者:(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译者:宫静 注释 解说词:章坚

章节摘录

版权页:现象,用则取之,不用则弃之,它们正像每一个音符对于完成和音是必要的一样,也是获得完美理想的需要。印度人直观地感到这个世界上现存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我们得充分考虑到它,和它建立一种自觉的关系,这不仅是受对科学的好奇心或者对物质利益的贪婪所驱使,而且是以欢乐、平和的伟大情操,以同情的精神去亲证它。科学家认为世界不仅是呈现于我们感官的样子,他们认为地和水实际上是力的作用,而对我们却表现为地和水——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只能部分地理解。同样,具有灵智的人认为地和水的最终真理依赖于我们对永恒意志的理解,永恒意志是有节奏地活动并且以我们在那些方面所发见的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这不像科学那样是纯粹的知识,而是灵魂对灵魂的感知。它不像知识一样带给我们力量而是带给我们欢乐,这是亲近者结合的结果。一个对世界的了解不比科学方法了解得更深刻的人,永远不能理解具有精神的洞察力的人在这些自然现象中发现的事物。水不仅洗涤了四肢,由于触及了灵魂而净化了心灵;地不仅支撑了身体,而且使精神愉快,因为与它的接触不仅是一种物质接触——它是生命的体现。当一个人认识不到他和世界的密切关系时,可以说他是住在被墙壁隔绝的牢房里。当他认识了万物之中永恒的精神时,于是他就解脱了,因为他发现了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最完美的意义,到那时人发现自身是在完全的真理中,并且与万物建立了和谐。在印度,人们被教导得完全觉知他们与周围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具有最密切的关系,他们向朝阳,向流水,向果实累累的大地祝福,将它们看成同一种生活真理的显现,他们自己也置身于这种真理的怀抱中。这样,我们每天沉思的课题就是圣诗,它被认为是全部吠陀的集中体现。由于它的帮助我们才尝试着去认识人的灵魂意识和宇宙是根本统一的,我们才学会去理解这种统一是由永恒的精神结合而成,它的力量创造了大地、天空和星辰,同时也用意识之光照亮了我们的思想,而这种意识存在和运动于与外部世界不可分割的统一中。印度人决不会试图忽略不同事物的不同价值,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那样做就不可能生活。在创造的梯级上人类是优越的,这种观念不曾离开他的头脑。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优越感的真正所在有自己的看法,它不在于他所拥有的力量,而在于联合的力量。因此,印度人选择朝圣的地方,无论在哪里必有特殊的崇高和美丽,以致他们的思想能够从狭窄的必然世界走出来,而认识自己在无限中的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在印度曾经是食肉的人们放弃肉食,而培养对生命普遍抱有同情心的原因,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事情。印度人知道当我们受到精神和肉体的障碍而极度地脱离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生命时,当我们仅仅是孤立的人而不是宇宙之中的人时,我们就会提出困惑不解的难题,并且割断了解释它们的泉源,我们试图用各种人为的方法去解释,却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困难。当人离开了他在宇宙中栖息的地方,而行进在人性的单一的绳索上时,这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摇摆或跌落,他不停地绷紧每一根神经和肌肉,以便在迈步时保持平衡,随后,在他疲倦休息的时候,因为想到自己曾受到万物不公正的待遇而大声斥责神明并在内心感到自豪和满足。

图书封面


 人生的亲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泰戈尔回忆录》节选:              一天,在很晚的下午,我在我们乔拉桑科房子的屋顶凉台上散步。晚霞的余光和苍白的黄昏合在一起,那景色仿佛使来临的夜晚,对我有一种特殊的奇妙魅力。连毗连的墙壁都美丽地放光。在这个世界中揭开了平凡的盖子,我想,是不是暮色中有什么魔术使它这样呢?决不是的!              我立刻看出这是夜晚的效果照到我的心上,它的光影把“我”湮没了。当“我”在白日强光中奔腾的时候,我所知所觉都和它混在一起,被它藏过了。现在这个“我”被放在背景里去,我就能看到世界的真实的一方面。这一方面是不平凡的,它充满着美和欢乐。              从这次经验以后,我屡次试验故意地压抑我的“我”,仅以参观者的身份去观看世界的效果,我的努力总会得到一种特别愉快的报酬。我记得我也试着向一位亲戚解释怎样去看世界的真面目,以及在这幻象之后的,我们自己的感觉上的负担怎样随之减轻;但是我相信我的解释没有成功。              以后,我又得到一次彻悟,这彻悟在我的一生中持续着。              从我们苏达街的房子里,能看到这一条街的尽头和对面自由学校校园里的树。有一天早晨我偶然站在凉台上往那边看。太阳正从这些树上的密叶上升起。在我不停的凝望中,忽然间似乎有一层帘子从我眼上落下去了。我发现这个世界浴在奇妙的光辉中,美和欢乐的浪潮在四围涌溢着。这光辉立刻穿透积压在我心上的重重叠叠的愁闷和萧索,以宇宙的光明注满了我的心。更多内容: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095880100l7bt.html。
  •     同样,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脱离行动的自由,而是在行动中的自由,这种自由只能在爱的行为中获得。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因此爱的行动不需要问“为什么”,因此这种行动是自由的。而真正的自由恰在于此,真正的自由不能脱离行动。行动,意味着被限制的东西并不是禁锢在界限之内的,因为运动,每时每刻都在摆脱着限制。不完美并不是完美的否定,有限也并不是无限的否定。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崩紧的弦,就没有浮想联翩的妙乐。作者强调在行动中亲证的重要性,“只有那些懂得欢乐是通过法则来体现的人,才能学会去超越法则,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法则的束缚不再存在,而是这种束缚已变成自由的化身。”作者谈到两种倾向。西方强调行动和变化,永远拼命的行动,“他们不懂得完成的美”。而印度的危险是过于偏好内心世界,只愿意用冥想。但作者认为,真正的精神,是在内外相互的关系方面保持力的均衡。
  •     我想说泰戈尔毋庸置疑是智慧的,敏感的,他用散文诗的形式把一篇论说文表达成一种美展现给读者,似乎有那么些“在形式上自我表达”的意思。他的这种做法是成功的,和谐的,因此也是值得学习领悟的。觉得泰戈尔的意思很简单,单一的人作为一种孤独的存在有一种根本需求——在精神上亲证自己存在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只有在一个更“大”的自我中才可能找到归宿。那么这种更“大”的自我是什么呢?泰戈尔认为就是一种无限的真理。他试图告诉我们,因为这种无限的真理蕴藏在世间万物之中,因此对她的探求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寻找“共同”的过程,是一种从“小我”中发现“大我”并最终融入“大我”的过程。以此,这个“大我”自然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归宿,一种对人生亲证的回答。不仅如此,这种“大我”作为一种根本认知还可以作为一个人生存的根基与指引。在这里我想说我和泰戈尔的思路高度重合了。在我对人生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我体会到的感悟是:人生是一种自我不断扩大的过程,所谓的成长往往也就是一个不断将一个孤独的自身投射到(或者融合于)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自身得到了一种扩张,一种放大,一种融合,而这种扩张放大融合也就是人生的意义——人是为了一种“不断扩大的自身”而有尊严的活着。但是我和泰戈尔还是有意见相背的地方,我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点:1. 泰戈尔认为对"无限真理"的发现是一种顿悟的过程,因为人的意识从有限到无限是不连续的。而我认为人的自身扩大正如人的成长一样应该是渐进的,盲目的追求“无限”具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宗教性因而难以被接受;2.泰戈尔认为人生的亲证是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中去的过程,渺小的个人在集体的平静中找到一种归宿;而我却觉得人生的亲证是一种将“大我”融入到“小我”的过程,渺小的个人在结合其他心灵的历练中体会自身的强大。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虽看起来有点像是文字游戏但本质上是一个严肃的态度问题。泰戈尔的追求是“无限”(大我),而我的追求是“发展”(小我)。当然泰戈尔的绝大部分论述我是赞同的。但是在这里还想说一点:之前我一直认为哲学是一门“游戏学科”,因为哲学的论述(或者说理性的论述)根本上都是基于“初始约定”(或者说公理)的。一旦一个学说有了自己的约定,之后的理论发展就是一个水往低处流的过程了。而这些“初始约定”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学说的根本在于“约定”的正确性。可是这些“约定”又是不能被证明的(可能不完备或者压根就是扯淡),因此我之前认为哲学是“游戏”。但是现在我有了一个新的思路,之前我的想法很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正如科学一样,“理论”只要能够被“实验”所支持那么这个“理论”就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这种科学的态度如果被运用到哲学中来就成了:如果一种思想的“约定”是满足人性最真实的需求的,可以被群众检验并接受的,那么这种思想就是具有指导性的,就是更加“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事实”就变成了一块点金石。因此“事实”在我看来就变成了比“理论”更加神秘,更加具有根本性的东西。那么“事实”究竟是什么?(基于什么?)为什么它可以超脱“主观认识”而存在?或者,她真的是超脱“主观认识”而存在的吗?(我们的“主观认识”可以左右“事实”的走向吗?)恩,这看起来是个有趣的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每一句都想画下来。
  •     我是他
  •     思想的聚焦
  •     偏重于文学,深入的印度哲学较少
  •     商务印书馆的东西都值得尊敬。现在市面上出版的泰戈尔的东西都是花里胡哨的,很讨厌。而这本是非常简洁,喜欢。
  •     中文系的課上上真不錯。
  •     推荐给学友~~关于人生的探讨。关于印度文明的解剖。值得捧读的一本好书
  •     印度哲学达到很高的高度,将万物有灵的哲学思辨,揉进了人-梵天,关于灵魂的终极沉思。对真理的执着,对美的关注,善在印度哲学语境中的重要性反而降低了。种姓制度也许就是社会伦理的直观表达吧。当社群适应这一套伦理规范,并视作现实的时候,它的内涵就不再被反思,咀嚼。泰戈尔的作品,总带有一点诗意。他对诗歌、音乐的讴歌,触及语言的本质,或者说,人的本质。汉译难得的文笔流畅优美的译作。
  •     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有意思。
  •     节日的到来只是把欢乐带走。
  •     内容也很喜欢。此版本读着舒服,正如泰戈尔在文中所说:它犹如天性对于我有独特含义;对于别人同样也期待着他们的证实。而我自己特殊的证明一定会有它的价值,因为它有个性。
  •     在印度,文明的诞生是始于森林|当人的意识只局限于他的人性的自我的周围时,他本性的更深的根基决不会我到永久的土壤,那时人类的精神就会濒临饥饿,并且以追求周围的刺激来代替健康的力量|人在本质上既不是他自己的,也不是世界的奴隶,而是爱者,人类的自由和人性的完成都在于爱,爱的别名就是包容一切,由于这种容纳力,这种生命的渗透力,使人类灵魂的气息与弥漫于万物中的精神才能结合起来|要想获得宇宙意识,必须使我们的感情和遍满一切的无限的感情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否定自我,我们的灵魂才能够证悟真正的我|人类已经感到在他生命的深处所显示出的不完美正是完美的表现|爱的欠缺就是某种程度的无情,因为爱是完美的意识。我们没有爱是因为我们不能包容..所以我们不爱,因为爱是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最终目的|生命的真实在于内外交流
  •     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这不仅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书,他更像是一位指引人生的导师,需要用心感受和领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像你展示愈加深刻的含义,其实书并没有变,而是你因生活的亲证而接近真理。
  •     初中时代
  •     印度教,启蒙了。
  •     世间万物都有内在的精神,奥义书中叫梵,叔本华叫绝对意志,无论怎样,去亲证其存在,是真正活着的人要做的事,做到与否都不要紧。西方的哲学虽然发展迅猛,可是却失了本心。
  •     经典名著,读来是一种享受。
  •     一本书对一个人的改变能有多深刻呢? 一本想去全文背诵的书
  •     第一次读泰戈尔的书,语言优美,衬底的印度哲学在人生方面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泰戈尔的书让人有一种特别的感受,是关于人、关于宇宙的,也有关于爱或行动。
  •     没有心情静下心来看外国的这类书了
  •     读过好久了,也忘得差不多了。
  •     似乎与奥义书有些联系,不过总体上是泰氏哲学的重演。
  •     09版
  •     “即使买了书之后,你成了第八万个德国人,你也应该自己去买一本。”—《邂逅人与书籍:茨威格读书随笔》
  •     非常喜欢,多读一定能多领悟,大我境界指日可待!
  •     温和的气魄
  •     对自己影响挺大的,很想什么时候再读多一遍!
  •     《政治学》读书报告1 抽象了些,但是人类有限与无限的探讨永无止境啊。无论如何,爱是唯一的力量。
  •     泰戈尔在这里肯定了人类的历史和现实,摒弃了宗教中那些错误狭隘的东西,试图揭示一种普遍的真理,有些像当代心理学中盛行的“正面能量”。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另外,什么时候我才能发出自己的表达,唱出自己的曲调呢?
  •     : B351.4/5952-5
  •     虽说带有“人生”二字的书我是从来不看的,但是这本例外。那些宣讲人生哲学的“大师”,我是抱着最大的恶意将其视为江湖骗子的,他们只是演讲的人,而不是行动的人;就算是行动着的,大抵说的也是自己的事,对“人生”是无助益的。可是我作为一个实证主义者,在“亲证”二字面前唯有缴械投降……
  •     是本不错的书,是我们院长推荐的
  •     语言无法代替亲证。
  •     泰翁討論印度與西方的宇宙觀,自我,善惡,人生的最高目的,卻不讓人覺得冰冷,這只有人生的親證者才寫得出這樣的文字。翻譯也比較流暢、出色。商品很好。
  •     到老也不会丢掉
  •     买了两本。
  •     泰戈尔的高度,有种豁然开朗的享受。
  •     “所以我要再说一遍,除非我们爱人类,否则我们决不能对人有正确的认识。文明不是依靠已发展的众多的权力来判断和评价,而是依靠人类的爱,依靠法律和制度所体现出的进步程度。”
  •     忽视人的有限性,心灵的扩大。
  •     为了一篇论文所买,但不可否认,泰戈尔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其宗教哲学思想对人很有启迪。
  •     可像赞美诗那样读
  •     大爱~~~
  •     印度,印度。我用这来注释,是不是太狭隘你了。
  •     泰戈尔的散文诗如同天籁之音,读之如同畅饮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而这本精短的哲学作品内容就远远不及大师的文学成就。虽然可以作为熟悉印度人生哲学的入门书,但其立意与材料组织无不以西方人生哲学为参照,虽然强调印度和西方只差别,但那种强行比较的痕迹明显,自成一体的那种创造性就很欠缺了。
  •     深入自然 深入自我 到达无限
  •     诗人泰戈尔的哲学著作,印度《奥义书》的人生智慧。
  •     算是灵魂的洗礼吧,泰戈尔的文字和翻译都太美了
  •     非常好
  •     冥想,博爱,转换,俯视逻辑,生死一体,万物归一。印度诸信仰是独神和多神的有机结合,最终停留在泛神?不,这样说并不准确。印度从一开始就是二元协和的泛神。
  •     泰戈尔。
  •     不知所云。
  •     爱
  •     一个搞宗教哲学的 为什么要写诗
  •     深觉史铁生的文风受泰戈尔影响,或者说其二者都深受“梵”影响
  •     电子书
  •     太糟糕了,以至于都读不下去了。
  •     人不能推己及人地了解别人,能够设限的只有自己。
  •     听泰戈尔用诗意盎然的语言讲解《奥义书》和《吠陀经》,可惜翻译是硬伤。不过作者本身思维如流水一样畅流无碍,所以可以忽略渣翻译的问题。啊~阿三的脑洞就是对我胃口。
  •     我最喜欢的书,看过很多遍,朗诵过很多遍,也复印过好几次,抄过好几次的书!
  •     泰戈尔不愧是婆罗门种姓的,功底非常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