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1
ISBN:9787301143018
作者:陈占安 编
页数:348页

作者简介

《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主要内容: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3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启动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的伟大革命,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探索了一条真正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道路。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书籍目录

导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新形势    (一)国际形势呈现错综复杂的状况    (二)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的阶段    (三)党的理论工作处于承上启下的时期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的新特点    (一)重新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并赋予其更深刻的理解    (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新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强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与时俱进同一脉相承的辩证统一    (四)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升为学科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二)对学术界讨论的两个问题的辨析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    (二)我国发展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依据    (三)国外发展实践和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四)我国新形势下发展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点及其两个相关问题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四、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形成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条件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措施对策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    (一)促进政党关系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促进宗教关系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促进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    (一)创新:人类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创新:加速现代化进程的最佳选择,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武器    (三)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四)不创新,就灭亡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我国目前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    (二)创新型国家的着眼点应该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三)自主创新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奋斗过程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工业化的目标和工业化实践的陷阱    (二)努力培育和积累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培育鼓励创新的文化土壤,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肃清封建专制主义余毒,变家长制领导为真正的民主管理    (二)在价值取向上,实现由权力本位向知识本位的转变    (三)端正思想认识路线,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提出    (一)新农村建设任务提出的宏观经济背景    (二)新农村建设:“三农”政策的集成和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容和总体要求    (一)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二)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四)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三、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打破城乡“两籍”,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二)完善公共财政,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三)深化保障制度改革,健全覆盖城乡的保障体系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新农村建设是伴随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长期过程    (二)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    (三)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的阶段性    (四)建设新农村应注意把握的几个关系第五章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与创新借鉴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文化思想渊源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基础    (三)西方社会荣辱思想的主要论域及其借鉴意义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二)推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第六章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资源和历史经验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资源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拓展执政合法性资源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面临的问题    (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拓展执政合法性资源  四、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先进性建设    (一)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七章  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走和平发展道路问题的提出    (一)“和平崛起”理念的提出    (二)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时代根据    (一)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应对国际环境的战略决策  三、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外交应对的内在要求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  一、几个理论体系之上的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理论体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一个理论体系    (三)科学发展观又是一个理论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个理论体系之上的理论体系  二、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一)哲学思想一以贯之    (二)理论主题坚持始终    (三)基本观点稳定不变  三、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一)因为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理论也就不断发展    (二)正确认识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后记

前言

  从鸦片战争开始,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力图探索出一条引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这一理想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始终。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义和团运动,中华儿女始终在苦苦探索着。辛亥革命结束了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革命进步打开了新的一页,但很快又陷入军阀混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3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启动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的伟大革命,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探索了一条真正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道路。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章节摘录

  第三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反复强调,要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直接使用“创新”、“自主创新”概念多达近50处。此外还使用了大量类似或相近的提法,如“创造”、“首创”、“革新”等,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特别是他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他在谈到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首先突出出来,明确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很显然,党中央是把创新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向前推进的关键措施来对待的。这一英明决策,对于我们国家不仅具有极其迫切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国家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加速现代化进程的最佳选择和最有效的武器,也是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归根到底,它是使人类自身过得越来越幸福、自由,越来越有尊严,使人越来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需要。人类的历史一再表明,创新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素质,不创新,就灭亡!

图书封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本以为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新观点,翻翻不过而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