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208098831
作者:(美)约翰·麦克纳尔蒂
页数:228页

作者简介

他是个爱尔兰人,好酒,更爱老板蒂姆的酒馆。
他眼睛锐利,耳朵灵敏,会记下“我今天过得很不赖,总算做到了慢慢地输!”诸如此类的话。酒保、杂工、赌马客、的士佬、流浪汉、警察、门房、女招待、开电梯的,还有房东老太太,是他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在他的笔下一个个鲜活地走上纽约的街道。
他所写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潜在的感情音符,几乎听不到,然而就像心跳一样始终存在。他也写自己的儿子约翰尼,他的夫人说那有一些可以说是情书,几乎让人读着觉得尴尬,然而又感人。他就是麦克纳尔蒂。“在最佳状态下,”有人这样说,“当麦克纳尔蒂就挺好,可爱且有趣。”
本书精选自约翰•麦克纳尔蒂过世前出版的几部作品,特别收录他的夫人,也是作家费思•麦克纳尔蒂的纪念文章——《约翰其人》。

书籍目录

约翰其人
第三大道的这个地方
这两个流浪汉要不是穷,就会花钱大方
酒保不让任何人对这位杂工呼来喝去
他们好像不跟格罗甘谈了
对于像格雷迪这样一个人,你得先了解他
这儿有个人老是给抓起来
“重击手”发达了
就算去了墨西哥,格罗甘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经历
这里的酒保讨厌起了《在得克萨斯之心深处》
别擦掉这些名字
一个人要参军了,你又能怎么着?
皮瑟满嘴胡扯
电视有点用,但是不大
他不管怎么样,应该给他来一箭
克卢尼•麦克法拉尔的压缩干粮
走廊上吵架
大学好友
卡莫迪太太的小店
他一直没有看到的两个人
在贝尔维尤的日子
Venite Adoremus
被漏掉的女士
约翰尼有了个女朋友
看着不错,就是我的
第四击
老爸无所不能,他说
两岁四个月的新老师
一个小小人儿的小困惑
四点半的游行
国旗和约翰尼

内容概要

约翰•麦克纳尔蒂 (1895—1956) ,记者,编辑,短篇小说作家。其作品多讲述纽约的洒吧生活及其各色人等,被誉为天才的小人物素写大师。他很会讲故事,评论家说他“眼睛很锐利,耳朵很灵敏,在当代美国写作中罕有人匹。”
1940年代,他为《纽约客》长期撰稿后,与那个时代的一流撰稿人互相辉映,如麦凯尔维、利伯灵、汉伯格、佩勒尔曼、吉布斯、契佛、瑟伯和E.B.怀特,他们全是作者的朋友,互相欣赏。

图书封面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我的译作《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出版了,希望读者能喜欢这本幽默而温暖的小书。但是我也知道,对中文读者来说,约翰•麦克纳尔蒂(John McNulty,1895—1956)肯定是个陌生的名字,甚至在美国,他也几乎已被遗忘:他在世时出过三本书,1956年去世后,他的文集《约翰•麦克纳尔蒂的世界》于1957年出版,之后过了四十多年,他的《第三大道的这个地方》才在2001年再版。那么,我是怎样知道的这位作家的?为什么要翻译他? 其实是邂逅。我在阅读美国散文家E.B.怀特的书信集中,读到了怀特致麦克纳尔蒂的妻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我觉得约翰的很多作品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无情考验。他的耳朵比我能想起的任何人的都要好很多,比拉德纳或者任何想跟他一较高下的人都要好。”我知道怀特不会谬夸人的,所以从这个线索,我就去了解这位麦克纳尔蒂,才知道也属于《纽约客》黄金时代(上世纪40年代)时的明星作家之一,跟奠定《纽约客》风格的两位作家詹姆斯•瑟伯、E.B.怀特都交情非浅。我去找他的书看,在网上购到了2001年再版的《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和1957年版的《约翰•麦克纳尔蒂的世界》。读完后,我认为值得译介,就决定选译出一本。 麦克纳尔蒂又是怎样打动了我呢?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他的语言:他是个善于倾听的作家,写下的人物对话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但更重要的,在于他文字中的温暖。约翰•麦克纳尔蒂来自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年幼丧父,靠亲友接济,他的寡母拉扯他和他弟弟长大,所以他是在社会下层长大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对社会下层的人充满了同情与理解,为人谦卑,文字中有股草根气息,也能看出他有颗感恩的心。他后来交游广泛,既有像詹姆斯•瑟伯、E.B.怀特这样的文士,又有像《第三大道的这个地方》中写到的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可以说他时时抱着一颗火热的心,愿意怀着最大的善意和理解,去接触所有的人,一点都不势利,这些都反映在他的文字中。虽然我也喜欢另一位短篇小说名家林•拉德纳的机敏冷诮(我为拉德纳选译了一本《有人喜欢冷冰冰》),但是麦克纳尔蒂的这种温暖人心的文字也让我无法抗拒,如收入本书的《约翰其人》(作者为麦克纳尔蒂的妻子费思•麦克纳尔蒂,这篇堪称怀念文章的范文)中所写:“约翰的才能,在于能够捕捉一些动人的,经常也是难以捉摸的时刻……‘他写得可以说下笔柔和,不会贬抑他所写的人。’……他所写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潜在的感情音符,几乎听不到,然而就像心跳一样始终存在。”选译出的这组文字,既有麦克纳尔蒂最负盛名的精妙的速写式作品(如几篇背景在酒馆里的篇章),笔下人物跃然纸上,让人如见其声,如见其貌,又有渗透了感情的篇章,在文体上难以分类,但读来如饮佳酿。最后是几篇写幼子约翰尼的文章,相信每个为人父母者读到时,都会有愉快的同感。总的说来,我译这本书出来,希望读者能在阅读时也许能会心微笑,另外因为阅读这些文字,也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 另外要提一句的是,这本书腰封上有一句:“今年你能读到的最感人的篇章。”付印前,我就提出过意见,但责编还是觉得需要这样吆喝一下,我就不好再坚持了。读者就把这看作一句广告吧,一句并非特别离谱的广告,您懂的。选段:P32 《这两个流浪汉要不是穷,就会花钱大方》当时是星期天下午的一段时间,老顾客称之为“祷告时间”,是在四点钟左右,星期六晚上喝醉又醒酒迟的人一个接一个进来。他们一直那样,每个人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岛,站在吧台前,人人两侧都留了些空间,就像水围着小岛。这些宿醉未醒的人感觉很糟糕,没法聊天,反正得再过一两个钟头才可以。他们每个人都盯着吧台后面的镜子自言自语:“瞧瞧你吧,你永远会一事无成。你上了学,长大成人,什么什么的,现在瞧瞧你,你永远会一事无成。”第三大道上的资深酒保称这是跟镜子吵架,他们都觉得这样做对一个人很不好。几个宿醉未醒的人这样做时,里面悲伤而安静,所以有人给星期天下午的这段时间起了个外号,叫“祷告时间”。P46 《他们好像不跟格罗甘谈了》“他问我想借多少钱,我张口就说三百元。他眼睛眨都没眨,问我想拿这笔钱干吗。他这样问:‘您想拿这笔钱派什么用场呢,格罗甘先生?’我说我想付清几份账单。‘很明智,格罗甘先生。’他说,‘既然我们随时准备帮助你一下子全付清,您又何必担心一堆琐碎账单之类的事呢?’这是他的原话,看来挺有希望。接着他又说:‘您有社保卡吗,格罗甘先生?’“我掏出钱包,开始在里面找,可是我得先站起来把钱包掏出来,我在钱包里的一堆破玩意儿里面找的时候,很多东西掉了出来。那个男的很有礼貌,我喜欢他,他也伸手帮我捡。可是他发现了三张小小的赌马票,是我上星期六去杰麦卡看赛马时放在钱包里的,我忘了这几张票,因为都没赢钱。他拿起赌马票一看就愣住了,接着他说:‘好吧,格罗甘先生,我们会给你电话。’我从来没见过有谁那么快就变了脸。很快我就离开了那里。他们说‘我们会给你电话’时,就根本没戏了。告示上说‘您需要三百元吗?’,可是好像不是跟我说的。”P118 《克卢尼•麦克法拉尔的压缩干粮》“森林里开始略微有了点什么气味。那是我所见过的最安静的森林,尽管在我们刚刚捱过来的那个白天,这里从来没有安静过。“我到了记着的那个地方,胃里突然抽动了一下,因为我知道那罐压缩干粮就在那儿。说实话,我当时饿得要命。我在公路上站了一会儿,查看了一下。我想通过树木的样子来确定自己没有弄错,就是那个地方。我开始走进森林,去找那罐压缩饼干。“接着周围一片寂静。小鸟一下子全不叫了,我往森林里走着走着,停下了脚步。我想到有那么多人——有些我认识——再也不会活着走出那片森林。有些是纽约人,你可以说多数都是,因为别忘了,这是第六十九步兵团。我想到他们再也不会走在纽约的街道上,九十六街或者不管哪里,再也不会在纽约像你们这样,星期六晚上喝得一醉方休。除了这些,那种寂静我想给你们说明一下,但是做不到。“我想到所有那些事时,我就再也没往森林里多走一步,而是转身又回到公路上。“就算那里有无花果馅酥饼,我也不会走进森林去捡。”P206 《第四击》全文早在约翰尼出生前很久,我就下过决心,不会让他成为我的第四击,也就是说,我不会努力让他成就那么多我未能成就的事,他不会是小型的我。那是在他出生之前。前不久有天晚上我去看电影,发现自己在做着我以前说过不会去做的事,电影是《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金•凯利跳舞,向一位名叫莱斯利•卡伦的姑娘求爱,奥斯卡•莱文特弹钢琴。电影上演着那些时,我想到了我的约翰尼。我想让他跳舞能像吉恩•凯利那样好,想让他能像奥斯卡•莱文特那样弹钢琴。换句话说,我正在做我说过永远不会去做的事。大家一定要明白,约翰尼出生之前,我那样说过,但情况已经变化了。他们只给你三次击球机会,然后你就完蛋了,你走回长椅那里。可是上帝以他的慈悲,给了我第四次机会,也就是约翰尼。不管去哪儿,我总是会想到约翰尼,但这样更好。我在看《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时,脑子里想的全是这些。别的当父亲的坐在黑暗中看电影时,也有同样的想法吗?我们家里有架钢琴,一架小钢琴。我看了那场电影后的第二天,我把约翰尼抱到我的双膝上,让他坐在钢琴前面。他击打钢琴,楼下的人大概会因为这番闹腾而恼火。他们又怎么可能知道,我正在努力让这个小小的人儿约翰尼给我第四次击球机会?他们又怎么可能知道,我在努力让我的儿子学会像奥斯卡•莱文特那样弹钢琴?我在钢琴上努过力之后,又想给约翰尼展示一下怎样跳舞。一开始,我在钢琴上弹了段踢踏舞风格的《可爱的苏》,然后尽我所能跳了一段舞,我跳得不是很好,但希望他可以。换句话说,我在进行我的第四击。我一直未能成就我曾经希望成就的事,但是约翰尼有可能,对吧?他会有自己的梦想,也许他能够成就,谁说得准呢?P214 《两岁四个月的新老师》我和约翰尼继续往前走,在这带地方短途出游,我再次明白了约翰尼在教给我东西,而不是反过来。他当然在教我比以前注意到更多的事,不仅仅是问“那个人在干吗”之类的问题。另外一个“那是什么”的问题,跟不活跃的物体有关系。也许我和约翰尼会经过一处鲜花档,“那是什么”的问题冒了出来,我们就停下脚步一分钟,我解释说那是间花店,那些是鲜花,我尽我有限的知识,说了几种花名。我想那对我们两个人而言,这是愉快的一刻,要不是跟约翰尼在一起,我会视而不见地路过,所以要再次感谢约翰尼。
  •     整本书的阅读因为自己的原因,极其拖沓。但游走在字里行间,温暖扑面而来。不至泪水夺眶,亦然动容。小人物的生活平凡而温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可爱可憎,可喜可悲,可哀可怨。可无论如何逆境或落魄,他们都平静承受,适时的苦中享乐,待到时运好转,便“阔绰”的与人分享来之不易的幸运之果。而正是小人物的命运与遭遇,内心的悸动与感受,才是人类最真实的写照,最强大的描摹。友情、亲情、爱情,陌生人之间的情义,对生命的情义,一切人类存有的最真实的情感,在小人物的身上都挥发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会让读着动容的原因。引发自内心深处的柔软部位,抖掉钢筋水泥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冷漠,用手心捧出一片可以滋生温存的田地,看着作者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普通人,在这块田地里耕耘出温硕的果,暖融的情。再有我们的心由内而外的活络整个躯体的血,让冷的慢慢变温,沉静入里,淡然回味。小人物,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没有叱咤风云的精彩,有的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挥动着满足的气息,对生的热爱与坚持,对爱的憧憬与保存。它会让你看到:嗨,你这个家伙看到了吧,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     都市生活由无数个彼此隔绝的小镇生活构成。你和你的朋友、同事,以及你认识的那一小部分人,经常去的几个地方,构成了属于你的一个小镇。你不认识其他人,也没有去过绝大数多街区,而且对于他们的存在保持了一种超然的冷静。这一点不像小镇,在小镇上生活你需要许多想象力,因为你熟知周遭的一切。所有关于都市生活的宏观描摹在我看来都是一种滥用,因为任何一个人只是生活在他的那个隐秘小镇,但是他却试图代替所有人发言,代替所有的镇子做个总结。而他手头只有一个镇子而已,最终就只能陷入泛滥的抒情,从历史、地理甚至是所谓城市气质上入手,活像是个市政府公关顾问。类似“北京很大气、上海有姿态”这种语句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它们宏大到了粗鄙的程度,一千年后再被人读起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证明你曾经在某个大城里生活过。在这一点上应该参考一下约翰•麦克纳尔蒂的作品——《第三大道上的这间酒馆》。作者在1956年去世,此前他围绕纽约市第三大道的一间酒馆写了一系列短文,时间是1930—1940年代。这些文章大多在《纽约客》上刊载过,具有那个时代人们喜欢的格调。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文字辗转被译为中文,中国刚好开始进入这本书里写的那种都市生活。而别人的写法和我们的完全不同。麦克纳尔蒂住在纽约,他的隐秘小镇由赌马投注站、小酒馆和家构成。在小酒馆里,每天来去的就那么几个人,但是对于他来说,这就是整个世界。经年累月地泡在小酒馆里,他对老板、酒保和熟客的一切了若指掌,并且这些都成为他的写作素材。在每日无穷无尽的琐事中,麦克纳尔蒂非常精心地做减法,最后可以做到用几句话,或者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把一个普通人的特质勾勒出来,鲜活而生动。人们喜欢说“世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但究竟是怎么个不一样法,却少有人能够说出来。麦克纳尔蒂可以,他可以在千万个鹅卵石中看到每一颗内在的纹理,你经过他的酒桌,他就不会认错。他的本事不止于此,在文章中他从不褒贬任何人,甚至不大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眼,可是看完一篇短文之后,你会对其中的小人物产生某种情感上的联接,甚至有所触动。原因是麦克纳尔蒂很谦逊,他不大写自己。所有的短文中,很少讲述“我和XX”的故事,而这样的写法在中文世界里很常见。感觉作者是一个微服私访的皇帝,或者飞翔在街道上的天使,世人要和作者发生联系才有值得记载的价值。麦克纳尔蒂在故事里隐没不见,只是作为读者一双忠实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 去观察纽约的这家小酒馆。他不试图左右读者的情感,所以因为作者白描手法而起的情感浮泛时,感觉陌生而温暖。纽约拥有这样的作家是幸运的。第三大道上的这家酒馆不知道换了多少任老板,也不知道是否还在那个地方。但是每一个纽约人,纽约的过客,知道纽约这个名字的人,可以通过麦克纳尔蒂的书很细切地了解这座城市的一角。这些普通人和平凡事,并不会因为两次世界大战这种宏观历史的叙述而隐没不见。七八十年过去了,他们仍然在麦克纳尔蒂的笔下闪闪发光,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阅读。并且,因为这本书的缘故,可以让我们换一个目光去观察自己在都市中的小镇生活,留心这镇子里的每一个人。不用价值判断,不用阶层分析,只是基于朴素的观察,发现每一个个人的独特光亮。《第三大道上的这间酒馆》读后让人感觉温暖,而且期待周围有这样的“自己人”记录当下的每一刻,让自己在另外一个维度上获得某种永恒的存在。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同样是写底层,麦克纳尔蒂写得和卡佛耶茨布考斯基约翰逊他们都不一样,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给人以安慰和感动。速写大师。管他什么二三流作家的评价,读得开心
  •     越看越有种感觉,John McNulty与孙仲旭实在是同一类人,善于观察,但又不喜欢跟别人过于亲近;深爱自己的儿子,爱到文风都变了,无法保持那种超然的冷静了。
  •     作为“速写”,短是短了,还欠精准狠。
  •     哈哈哈哈哈我是外貌协会的!!!这本书封皮好小文艺!!!!!好可爱!!!!里面还有可爱的书签!!!!
  •     短篇经典
  •     酗酒的人心也是暖暖的
  •     小人物的不同方式的善良
  •     1713 “他的故事中没有坏人”
  •     太有爱!
  •     浮生百态,淋漓尽致。
  •     是的 幽默温暖 而且 够美国
  •     纽约小故事集,很好看!推荐!好书!
  •     喜欢,一言难尽的感觉。
  •     约翰·麦克纳尔蒂是1940年代《纽约客》黄金时期明星撰稿人团体的代表者。《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是麦克纳尔蒂一本主要作品集,围绕着一间平常而富有人情味的酒馆展开,林林总总地记录了发生在酒馆老板、雇员和常客们身上的故事。这些人是赌马客、是醉鬼、是都市贫民和怪人,但麦克纳尔蒂的笔触柔软,故事里没有一件罪恶不伦之事,写的全是不具名的小人物之间不求回报的温情、没有合同的信任、未见补偿的宽恕。令人神清气爽的是,这些事他们做得一点也不肉麻,自然之至。
  •     他是个爱尔兰人,动不动就郁闷。
  •     电视有点用,但不大
  •     看着不错,不过不是我的
  •     排版很好,内容非常精彩,超赞。
  •     精彩
  •     这书其实有三个部分 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第一部分是第三大道这间酒馆 但是名字太瞎 会让人以为整本书讲的就是第三大道这间酒馆这一系列小故事 读到后头不免让人有些小不爽 当然故事还是好短骗就像是奈保尔米格尔街或者是卡尔维诺的马可瓦多 还有点儿小瑕疵书中有错别字 不过都可以原谅了 还不错挺有趣的 翻的没那么矫情。
  •     书还没看完 人名有点难读
  •     开始了解美国 了解纽约
  •     遗孀写这样一篇前言真的答意脚步?
  •     突然想起来原来我还看过这本
  •     不是很好看。
  •     一流作家确定无疑。“出租屋代表了真正孤独时凄凉和可怕的一面”,作者这样认为,而这也是我对出租屋的想法。没一个人生活过,但尝试过一个人去陌生城市住一间房三天两夜,就算窗外是锅碗瓢盆、三言两语的日常生活,房间内空洞的感觉还是布满全身心。以至于回来后,变得不大敢一个人待在家,偶尔有这样的时候,会让我因为想到时光的飞逝、人世的变动而焦虑起来。我,很害怕寂寞,是那个时候才知道。
  •     文字优美,但我觉得他的遗孀写他的部分更好。
  •     纽约客
  •     没有看, 翻了下
  •     写的也是小人物,不过不像卡佛那样阴冷,有一种不露骨的治愈感~
  •     不是太久,也不是太亲近。
  •     读起来蛮有意思。/翻译好生硬。
  •     希望深入了解下
  •     一本不用形容词写成的小说集。
  •     最喜欢那篇“在贝尔维尤的日子”。
  •     差点读不下去,句式太短,零零碎碎,可作者妻子洋洋洒洒的前序却读得津津有味。作者有新闻速写的功底,寥寥几笔就形神俱备,跟卡佛略像。描写对象也都是底层的小人物。酒保杂工的哥流浪汉不一而足,这些形形色色的可怜人无不是人生迷梦中固执又古怪的演员,可我们谁又不是呢?
  •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约翰·麦克纳尔蒂纽约故事集,挺好看的。
  •     爱尔兰人就这么被消费了 美国中产阶级也没这么弱智吧
  •     买回来慢慢看 很不错的一本书
  •     高中看的,好似我是每个主人公的朋友,成长于纽约的第三大道。
  •     短篇小说,对各种各样小人物的描写。
  •     喜欢《被漏掉的女士》这篇,序言不错。
  •     写的是都市中的小镇生活和其中的小人物。素材来自真实经历,故事短小,语言精炼、简洁、到位。读完后面的篇目再回来看妻子写的序言,可以想象到作者度过了怎样的一生。
  •     书很好看,当当包装也还行
  •     在平实的叙述中缓缓道来各种人生,一石激起千层浪。
  •     又是一个纽约客。
    刚看了其妻写的前言的第一段就颇为感动,为他们的缘分。
    最近在读Ring Lardner的短篇,已经感觉到了纽约客们的幽默诙谐,期待再一次纽约之旅。
    另,书的质量非常好,非常喜欢!
  •     这是一本属于纽约的草根日常片段集。前言如果适当定调氛围,后面的速写编在一起后也不至于现在这样过于fractional。看这本书的时候刚好播着George Benson,和文字的小调蛮搭的。另外,孙这次的翻译,还是只能算是稳当。
  •     还成 前言特别长。。。
  •     在豆瓣阅读,向译者致意。
  •     非我所喜欢的内容。
  •     很喜欢E.B.怀特,所以虽然之前对这本书一无所知,出于对怀特的信任,无条件的,我会喜欢这本书的。至于其他,有机会再做补充吧。
  •     很早以前看的
  •     如何做人物白描,这是很好的范本之一。
  •     是因为纪念孙仲旭老师买的,看了觉得很不错。生动,诚挚,活灵活现,让人身处小酒馆之中,体会那些善良又孤独的故事场景。每篇题目都很有意思,特别是《电视有点用,但是不大》。但结尾缀的几篇写给儿子的文章有点糟糕,放任感情宣泄之余并无价值。
  •     “一間好酒館,應該是個躲避孤獨的地方。”
  •     一本温暖又有趣的小书。很喜欢麦克纳尔迪的文风,有些地方描写的实在是太意思了。妻子做的序真的完全看得出对丈夫的了解,也通过她,我有种莫名想要和麦克纳尔迪相识的感觉,特别是读完最后对他儿子的几篇文章,觉得他既有作家的古怪又有为人的自觉。
  •     小镇青年,何必胸怀天下。
  •     间有出彩。
  •     生活很丰富 陌生人或是不熟之人的温暖 你要细腻的观察体会
  •     每一篇都很有意思。
  •     俏皮的话痨这么碎碎念,关注了这位纽约博主可真好。
  •     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视角敏锐,语言幽默,甚至比woody allen的without features更棒(毕竟爱尔兰的酒鬼们更多。。。)~国内译版推荐(故)孙仲旭先生的,贯通流畅精髓~
  •     人物鲜活,倒也不是为了说明什么写作,随便写写,最后四篇都是在说一个小小孩,从一岁到两岁,这比之前都有趣多了。
  •     支持luke老师!
  •     非常棒,就像书里说的,作者对语言的掌控能力超棒
    一个个生活的小片段,很窝心

    如果不喜欢外国人说话习惯和方式的,可能会觉得没有意思
  •     鸡肋
  •     我很喜欢夫人的序
  •     2012-12-29 六星 文字里有种轻快敏捷又匀衡的格调,亦不乏身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约翰尼》半篇简直萌到骨子里 ……更想去纽约了>_<
  •     细节处尽显人性的美好
  •     妻子的序言超越了原文,不得不这样说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