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传说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532750023
作者:朱天文
页数:332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台湾实力派作家朱天文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其自1972到1981年间所写的20篇小说,分为“乔太守新记”“传说”上下两辑,每辑附两篇序。上辑内容以学生校园生活为主,收有朱天文的成名作《乔太守新记》,笔触敏感而清新,对人物的心理刻划有极为细腻的表现力,文字的古典气息浓郁;下辑则将视野扩展到青年人所接触的家庭与社会,表现了七八十年代台湾青年在社会变革的初期既兴奋又迷惘的思想和状态。有好几篇作品书写了对乡土生活的经验和感受,值得注意。作为作者早年的作品集,本书再现了一代人的青春经验,既有心态饱满,情怀百转的当事人语,又有冷静中不乏伤感的追忆和反思。从作品中也似可看到作者本人及圈中友人切身经历的影子。对于体会台湾青年心灵动态、追溯了解作者成长及创作背景,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文笔清新活泼,选取视角贴近生活,极具可读性。

书籍目录

上卷 1972-1977 乔太守新记
旧版代序(仙枝)
新版自序
仍然在殷勤地闪耀着
强说的愁
怎一个愁字了得

女之苏
俪人行
陌上花
乔太守新记
蝴蝶记
下卷 1984-1987 传说
自序
再版自序
扶桑一枝
青青子衿
子夜歌
春风吹又生
思想起
腊梅三弄
五月晴
剪春萝
某年某月某一天
椰子结在棕榈上
传说

前言

  天文:  阳明山的樱花一落尽,转眼满树葱绿,密密层层的见不着初冒的樱花子,想春日漫到这时节真叫人无奈,尽管杜鹃再红煞去,也懒怠多瞧一眼。春气如水,浸透每一根细草、每一寸土儿,闻得出大地已熟滥得无边无际,我却只爱初春的隐约绵邈,草儿半湿半干的,像泼到天边涯角余剩的半盆春水;“春意烂漫,只向桃花开二分”是嘉仪的句子,我就想不完这“二分”,近日里不想散步看花,也为的春已不止二分了。  昨傍晚古仪上山来,我领他四处走走,路过人家后院一棵樱花树,樱子累累,茂密得不可思议,我攀手即摘,高处够不到的请古仪跳着摘;摘来的几束捧在手心里,就只想全部带给你,因为你就像这樱子的烂漫无禁忌。  一路拎着花儿走,话里也不住地叫起你名,好似你就在我手心里,你就是那红酝酝的樱花子。古仪也说起你来,我更是想着你看了这果儿会如何惊喜,我又请他一定带到你手上,不可分给他人去,他说我偏心,我还想整棵樱花都搬到你跟前,要你也看看春这番奢侈的泼洒。

内容概要

朱天文(1956-),作家朱西宁与翻译家刘慕沙之女,当代台湾作家、电影编剧。祖籍山东临朐,一九五六年生于台湾高雄凤山,先后就读于中山女高,淡江大学英文系。一九七二年于高中时代即发表小说处女作。小说作品曾获《联合报》第一届小说奖第三名、第五届时报文学奖甄选短篇小说优等奖,一九九四年更以《荒人手记》获得首届时报文学百万小说奖。二零零八年在台湾出版最新长篇小说《巫言》,引起很大反响。亦从事电影编剧工作,多与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合作,有多部电影文学文本出版。曾与朱天心等共同主编《三三集刊》、《三三杂志》并任三三书坊发行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无奈是我们人类最深刻的感觉,只有面对它,才有最后的诚实与不诚实,这一点,使我最感动于朱天文的小说的。  ——阿城  朱天文的作品早已自成一格,但她与“张腔”与“胡说”千丝万缕的对话关系,仍旧精彩可观。  ——文学评论家王德威  说起朱天文,我们“没志气”。  ——毛尖

章节摘录

  上学期,李坐在放清扫用具的那个角落,原是最冷落的位置,给她一坐到那里,全班的重心就偏到了那个角落。新生报到那天,全一年级都穿上白衣、黑裙、黑皮鞋,只有她还糊里糊涂地穿了件花洋装、白色凉鞋,起先以为她是我们的导师,好年轻的导师。她倒坦荡荡地,并不在意,后来看苗头实在不对了,才赶快打电话回家,家里人坐着计程车赶着送来了制服。还没正式开学,全班甚至全校就都认得她了。而我一直是远远地注意她、佩服她,充满着崇拜英雄的童心爱慕她。  李的头发经常是超出耳垂两三公分。白衬衫不扎进裙子里,扎着的时候,皮带环的校徽也老是歪到一边去,她竟还明目张胆地爱在训导处的走廊晃来晃去,看壁报。教官把她列入问题学生的行列,犯什么校规,都比较宽容她。课余时间,还常和她个别谈话,私底下哄着劝着地纠正她。她顶多维持两三天,又照样了,但我们的老教官很自信她那一套“爱的教育”,虽然只能见效几天,可是凡事都得慢慢来的啊。  我常常有意无意地学她。不去剪头发、不擦皮鞋、衣服不整整齐齐地塞进裙子里,但我却要虚心地绕过训导处,躲着教官,只要被教官警告了一次,便吓得第二天就跑去复查去了。我还曾冒险地学着她,下定决心,数学课要迟到五分钟。到福利社要了碗滚热的肉羹汤,那是打上课铃的时候,但才吃了一点,便沉不住气了,想象着数学老头气势逼人地走进教室,起立、坐下,目光锐利地扫过全班,“二十六号呢?”他包定认得我的,我的数学成绩那么烂……一紧张,肚子就胀痛起来,我的毛病。毕竟没有那个胆量,剩下大半碗冒烟的肉汤,还是赶快跑回教室。真气恼我竟是如此窝囊。

图书封面


 传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展示三十年文学渊源和轨迹台湾作家朱天文系列作品集出版  日前,朱天文系列作品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世纪新文本出版中心正式引进出版。  该系列作品按照作者写作的时间顺序,分别为《传说》《有所思,乃在大海南》《炎夏之都》《世纪末的华丽》。其中《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为散文集,其他三部为短篇小说集。该系列版本来自朱天文亲自审定的INK版,该系列囊括了朱天文从1972年至2003年三十年间创作的全部代表性短篇小说和散文,是其作品首次在大陆系统出版。  短篇小说集《传说》是朱天文早年作品,分为上下两辑,再现了一代人的青春经验,既有心态饱满、情怀百转的当事人语,又有冷静中不乏伤感的追忆和反思。上辑内容以学生校园生活为主,笔触敏感清新,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富于表现力,文字古典气息浓郁;下辑则将视野扩展到青年人所接触的家庭与社会,表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青年在社会变革的初期既兴奋又迷惘的思想和状态。  《炎夏之都》收录的15篇小说标志了朱天文小说创作渐趋成熟,作品由清婉渐趋深沉。作者继续对青春主题的书写,于成长的尴尬中展现生命难掩的美好。这一时期恰是朱天文热衷于台湾新电影创作的阶段,文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安安的假期》《童年往事》《风柜来的人》等先后由知名导演侯孝贤拍成电影,影响很大。  《世纪末的华丽》收录朱天文自1988年至1990年间所写的8篇小说。作者围绕都市生活的主题,写都市中人的孤独和欲望的觉醒,及沉溺其中的欢乐、疲惫和痛苦。作者于以往对生命的张扬和歌颂之外,更多了慨叹和反思。同题作《世纪末的华丽》是评论界公认的朱天文个人创作历程的里程碑,写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台北都会的世象。  散文集《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收录了朱天文三十年间60篇代表性文章,分为“前三三与后三三”、“如是我闻”等五辑,并附录两篇重要的访谈。朱天文早期文字清秀可人,壮怀激烈,视野广阔,读者从中亦可了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的社会文化状况。
  •     草草看完地一本。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一点小清新,一点小文艺。 放在以前,大概会非常喜欢,可惜现在年纪渐长,实在喜好不起来。 不过当做偶尔的佐食,还是不错的一本小集子。 都是一些短文,或言情,或散记,无谓都是表达一些年轻时候的冲动和迷惘。印象深一点的,还要数思想起,着实有点触动了我。 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很容易被蛊惑,或沉迷堕落,例如性放荡,毒瘾,酗酒,觉得只有那样才不枉过一次青春,或奋起激昂,例如信仰自由,高尚,**主义。 思想起里的赵德春,余刚,就是这样的人物。 青春就是需要把行动放在大脑前面这样地过,这样老了才不后悔,才不惋惜。 可惜这样的青春大都是没有好结果的。 赵德春丢下怀着身孕的林启秀,一进去就是经年。 余刚幸好对青春的信仰还没燃烧到赵德春那样的炽热,可是他是羡慕赵德春的,对那个人总是仰望,甚至那个人失势时,众人纷纷踩低,他也想要维护一下他的尊严。 结束在昏暗里的青春至少有过灿烂的地方,总比始终平白无奇的好吧。 我,如是想着。
  •     朱天文:一个人的天荒地老范典/文犹记得朱天文在《淡江记》中说到组办《三三集刊》的学友们一起在假日卖书的场景,大家一副书呆子气,既要面子又想极力荐书,结果当然不理想,却围坐打牙祭,一派热烈气息。实在可以在她早期文字中觅到一个青春灿烂、怀抱一腔热血的文艺青年的轮廓,她是铁定了心要执守信念到底的女子,身边姐妹一个个嫁了人,她却孑然一身。“三民主义”的真理,“三位一体”的真神,在其身上得以体现。作为胡兰成的女弟子,她和天心都是灵性最好的,时得赞赏。胡作序称她有种“照眼”的好,已然将她当作张爱玲的后继。胡因政治问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受众谤避于台湾,作家朱西宁携女儿天文天心前往拜访,从此结下渊缘。他那自得一体的文风在朱氏姐妹笔下得以延续,难怪有人说:“在胡兰成的生命中,张爱玲是精采的前八十回中‘逃走的女奴’,朱天文却接续了其下四十回,作永远的‘童女与死亡之舞’。”此前,她的书在大陆不过几本简薄的短篇小说集子,去年,自从她一部获奖小说《荒人手记》引进大陆后,出版界一下刮起朱天文风:她的新作《巫言》以冷知识百科全书的傲然之势登陆,接着,《淡江记》、《黄金盟誓之约》、《红气球的旅行》以及现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一口气连出四册,分别为《传说》、《炎夏之都》、《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世纪末的华丽》,收录了她早期创作的小说及随笔作品,集结三十年精华。那种独一无二的“三三文体”让人怅惘不已,既畅快又担虑的享受着她跳脱的文字,正如张爱玲说的:好的东西总要叫人稍稍不安。她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如描写眷村时期的《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安安的假期》,文字可见质朴,人与人之间真诚以待,少年与童真眼里的大人世界颓靡,犹如一朵花开映照腐朽的灵魂;真正待到创作成熟期,像《炎夏之都》、《世纪末的华丽》,便完全脱去童稚的视角,在工业化文明的驳杂气浪里折射出一种人文情趣,充斥着后现代式的拼贴艺术,你看米亚终究脱不开当别人的情妇,听任自己迷失在草药与服饰的纠葛里。明明书写的是一众蝇营狗苟的小人物,她却用旷世奇绝的词汇加以点缀,时常让人在心平气和的聆听中猛然心惊。《炎夏之都》里的吕聪智夹杂在中年危机的境遇里,坐电梯时,短短九层的旅程却让他看尽世间险恶与“长得够他把一生到现在,形形色色各种人与事,都想完、过完了”。死,在绝大多数人生中充当末端的位置,而其才过中年,却被这样的死的意象突然笼罩。这也是作者的别有用心,将一件家庭内部引发的死亡事件作为铺垫,生发出活人对死的恐惧与审视。到《荒人手记》,她明明是写两位不同女性人生,先前名曰《日神的后裔》,遇到瓶颈写不下去,又恰逢男同性恋友人倾诉,才突然获得灵感和状态继续下去,借助男同性恋者对肉欲崇拜的泛滥情感及对此神秘领域的挖掘,她将所要表达的意念淋漓尽现。从地域式(眷村)的书写到映射肉体与灵魂之辨的城市生活,朱天文开始不断离题,发掘一种真正的内心写作。她放言《巫言》并非写给读者看,也将文字的精密度和冷知识的穿插拼贴扩大到极致,似在作一种挣脱的努力。似乎,在那些早期散文中满怀革命气概又幽怨不得自解的少女形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其游尽人间、不能尽抒的迷惘之态。王德威曾称她作“文字拜物教信徒”,张腔胡调、文白交糅,的确使她的作品颇具古典之气,但一个执迷于民国情结的女子孤身一人挺立于现世,又觉惶然,毕竟,作为“神”存在的胡兰成业已作古,而要做个“士”的决心使她坚持下去。除此,她当侯孝贤导演的御用编剧,创作出多部艺术电影,虽自谦只是类同于秘书行当,然而这些著作和剧本等身正应验那疯长的不死的精神。也许真要如她所说:“我将纵容自己星座见树不见林的毛病,极力看尽物之所异,迷失于一切细节之中。我将成为我的日月星座的一幅描摹,像处女座的简居于屋形同隐士,像南鱼座的梦想在空宛如痴人。也许有一天人们会说:‘看哪,他把生活里的挫折和失败,化成了艺术上的胜利。’”——已载于《齐鲁晚报》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图书馆超期,扣了我八毛钱,结果还没全看完
  •     早年的作品了 不习惯的人会很不习惯吧
  •     读不下去了,从此以后,不谈文艺了。
  •     清冽孤绝
  •     虽然还欠些火候,已经很好了
  •     上卷三星下卷勉强四星。从时间上看,好像二十五岁左右突然开了张派的窍。不过总是有些浮,学了皮学不到骨的感觉。那句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实在熟得太扎眼了。一不小心就腻了,也不知是台湾国语的影响,还是根本就是胡兰成的影响。个人觉得最好的是《子夜歌》,写眷村,儿童视角,龌龊暧昧都点到为止。可见还是要写自己的独特经验。
  •     太细碎的描写,不再喜欢了。
  •     干燥的人生
  •     小小的细节 暖暖的人心
  •     这本作品编年读着不无吃力,倒是见出了朱天文的一路成长。早起少作自然生涩难免,但她到了20岁时好像有了次飞跃,写下来的青春朝气多了好多冷静。进入到80年代,她更是一路游刃有余,向着那未来的“天文奇观”去了。
  •     孩子上高中,老师推荐看的。
  •     精读。
  •     朱天文成名之时所作,成熟中透着青春的澄澈,文笔清新柔媚,富有古典之味
  •     看了一半 只觉得惊叹 十七八岁的文笔
  •     传说那半本有了乔太守新记做对比,好得太明显。
  •     那时的别样青春。
  •     没说的,不错。
  •     文字充满少年感,轻快浪漫,水灵灵。
  •     朱天文作品系列:传说
  •     对我的现在的风格影响非常大 其实非常喜欢里面一篇《青青子衿》和《子夜歌》
  •     早期呢就略显幼稚不明所以
  •     早期作品,描写较繁琐!
  •     很喜欢少女时期的朱天文,全然靠才气与意气拓开的文字世界。上卷学生时代的书写太遥远,最喜欢那篇写眷村生活的《蛙》,其文字的恣意与绵密初现行迹。毕竟不是张爱玲,张是出手便不凡,真真的提笔就老。天文也很有天分,文如其人越来越好,早期作品还是稍显青涩。封面很喜欢,好一个天文小姐……
  •     风柜来的人
  •     还行吧
  •     渐入佳境
  •     后面几篇就没看了 人物太多
  •     这应该是属于朱天文写作生涯的青涩时代吧。。。
  •     没有之后几年写的那些好读啊
  •     台湾人的所思所想
  •     风格太绵 反而不好消化
  •     青少年时期的文笔质朴可人,那种少女的语言不是成熟作家所能模仿的。后期也是反映了那时台湾青年的生活状态。
  •     一如既往的喜欢朱天文的小说,这本书的装订设计简单朴素,里面还有一张精美的书签~~~
  •     读的时候心情很惶恐,这个时候读有不合时宜之感。虽然是永远的青春这样,但是还是很羞愧的觉得在时间里拉出个口子(如同沾口水捅破纸床,偷窥一丝)
  •     受胡兰成影响很大 基本传承
  •     功力太深厚,该看看胡兰成的东西了
  •     任人怎么蜚语流言
    我只是故我
    与其说我活得闭塞
    不若说我活得认真而真实——
    在属于我的世界里
    被你们
    传说
  •     少作,不出也罢,不读也罢
  •     仙枝作序,说天文就像那樱子的烂漫无禁忌。《传说》中比较喜欢的篇章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俪人行》、《剪春萝》。或许是早年的小说,所以相比较下更纯粹,一派青春的气息。人物的心思写得活灵活现,可以在某处找到自己。
  •     简单,文学水平也还不错。
  •     喜欢得不得了,像讨了块稀世玉石,恨不能采清晨里的露水去养。春天要来了,封面上那娴静女子和纷扬的杏花,此刻也在那边么。
  •     朱天文的书都要看,很细腻,可以用来慢慢品味的。
  •     喜欢《乔太守新记》里的文章,《传说》里的并没有太多好感。看《乔》部分的时候总忍不住边读边叹,写得实在太好,但又心里明白,这种好也只有她们女人写得出,我们这种男的,怕一辈子都写不出那种好来。
  •     没有看完。代序和很多文章都不太能看下去,得硬着头皮看。也许正如朱天文自己在新的序言中说的,“我是怎么也绝无可能再写出那些青涩可笑的文章了。”文章不可笑,但是确实很青涩,适合更小一点的中学生。
  •     有张爱玲的影子,但又超脱了张爱玲,富有台湾情调和特色
  •     偶然在图书馆翻看,只看了一部分,很是喜欢,不错的一本书。
  •     初读非常惊艳 少女青涩又复杂的心境 只不过看多了太腻味
  •     转让朱天文很多书
  •     青春的不得了
  •     嗯
  •     我读着倒好呢,不过主要指“下卷”。“上卷”篇目较容易失却印象,就像暂停《击壤歌》一样,不好读“少年上层楼”(任他何种愁),惟赏《俪人行》和《乔太守新记》,也可说《俪人行》帮我“建立了信任”。“下卷”除《春风吹又生》和《五月晴》外(序文后记不作数的),则俱觉好。似也看得出,“上卷”还较求工,慢慢地也就“破”工了,而且视野也走向阔朗。文字是美的,可能因为我没怎么见过世面吧,面对好多细节总要说“难为她想来”。有些对白未免太老道,写的可是年轻人吔!胡兰成我是没读过,但朱天文这文风实在太“张爱”。第三人称叙述,似乎盯住了某一人俱写内外,但蓦地扎进另一人心思里去,怎么就有点不习惯。PS:其实《某年某月某一天》整体也不觉如何,但将来我是要引语的,谁叫她们抢先说了我想说的呢
  •     没有读完,青春里的哀愁细腻真实动人。可是不确定我那么需要了。
  •     让荒诞的荒诞着,让悲伤的悲伤着,让爱的爱着,生活而已,只要它在那儿,就回一直继续。
  •     似是上學期讀過的。某一篇的某段描述,真真是令我心動的那型啊~只隔了半年,再看這些,卻恍然已過了這樣的年歲。
  •     有一点感动,一点沉重。
  •     好喜欢天文的文字,清淡雅致,纯纯的少女情思蕴含其间~尤喜欢每篇的结尾,颇有韵味,回味悠长~
  •     1
  •     有些青涩有些晦涩
  •     送人的 还不错 满意 信赖
  •     二十岁写出来的故事中气十足,心无旁骛哪怕狭窄。天赋显山露水。
  •     其实感觉很有趣,读朱天文是一路从《巫言》开始读下来的,即是从她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之后再面对她有意无意模仿张胡二人的作品,也算是一种形式的回望。《传说》应该是两姐妹风格最接近的一本集子,其间充斥着小女儿情怀。
  •     读过朱天文的后期作品再读早期,就明显感觉早期创作文笔比较稚嫩了。
  •     前期天文那些绵绵密密的少女小心思啊。后几篇的确更好。
  •     最喜欢看朱天文写夏天的故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