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2月
ISBN:9787532746668
作者:[德] 路德维希·蒂克
页数:282页

作者简介

本书精选了作者的一部长篇小说和五则中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叙述一个富于幻想的青年画家漫游的故事:施特恩巴尔德是丢勒的学生,一心想在艺术上有所造诣和创新,他告别恩师,前往意大利等地漫游学艺,途中他遇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其中有贵族、骑士、商人、学者、农民、隐士、朝圣者、神职人员和流浪汉等,他们对艺术各有不同的见解,他从中得到很多启发。途经故乡,父亲在临死前告诉他,他们只是他的养父母,可他真正的父母在何处呢?他寻找童年时心仪的恋人,可她现在又究竟在哪里呢?两个疑团伴随小说的始终,也给读者留下悬念。小说由众多有趣场景组成:相逢相识,交谈争辩,恋爱奇遇,吟歌作画,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极具诗情画意的情调,使小说的浪漫气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他五则中短篇,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与一般小说不尽相同,它们通篇充满别出机杼的诗意,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德国浪漫派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书籍目录

长篇小说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
短篇小说
鲁能堡
女精灵
朋友
金发埃克贝尔特
金杯

编辑推荐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蒂克小说选》:德国浪漫派文学丛书。

前言

路德维希·蒂克(Ludwig Tieck),笔名彼得·勒布雷希特和戈特利布·费尔贝尔,是德国早期浪漫派作家中创作思路最宽泛,技艺又最精湛的作家之一。1773年5月31日,蒂克出生在柏林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里,1782至1792年,就读于弗里德里希斯韦尔德尔人文中学,1792至1794年,在哈勒、格丁根、埃尔兰根的大学学习神学、历史、语文学和英语文学。他最初受作家和出版商弗·尼科莱的委托写启蒙小说,1795至1796年他发表了《威廉·洛韦尔先生的故事》(三卷),写一个英格兰青年在“自私”的社会里为追逐自身利益而最终杀人犯罪的故事,这是一部侧重心理描写的、伤感的书信体小说。1796年秋,他发表了他的朋友瓦肯罗德尔所著的《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心迹剖白》,蒂克作了文字加工并增添了前言和“在罗马的德意志青年画家致纽伦堡友人函”等(1814年第2版又删去)。这是瓦肯罗德尔偕蒂克于1793年去纽伦堡旅行的收获,以意大利艺术家传记作者瓦萨里的笔法写了十四篇短文,他崇敬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视拉斐尔的绘画为笃信宗教的内心化的艺术的典范;称音乐为“诸艺术中的艺术”,带给我们“真正的灵魂的欣快”;他认为体验音乐是崇拜,艺术享受是奉献身心的过程;艺术创造要求敬畏与虔诚;赞成中世纪和古德意志的艺术(纽伦堡和画家丢勒);所述造型艺术观仍受温克尔曼的影响:即适度、明确、简朴的理想,但不同意莱辛在《拉奥孔》里以及歌德和席勒从美学角度对艺术所作的分门别类;他称赞这样的艺术作品,认为在其中艺术门类的界限模糊,音乐、绘画和诗艺不仅相互作用而且相互替换。此书因而被称为第一部浪漫派纲领性作品,也影响蒂克转向浪漫派。同年,蒂克发表《民间童话》,其中有根据流传素材新编的《美丽的玛格洛涅》、《蓝胡子骑士》、《穿靴子的猫》、《卡尔·冯·贝内克》、《海蒙四子女》以及自创的《金发埃克贝尔特》,后者是第一篇蒂克式情调化的杰作,以兄妹成亲及毁灭为素材,昭示“现代”生活破坏友谊与爱情,危害未割裂的人的天性,赞美“林中幽居”这一浪漫派主题。蒂克和瓦肯罗德尔曾打算写一篇丢勒时代的古德意志故事,由于瓦肯罗德尔病危,便由蒂克独自创作了艺术家小说《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1798)。蒂克的创作引起聚集在耶拿的早期浪漫派作家的重视,1799年他赴耶拿,同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谢林、布伦坦诺交往,也同歌德和席勒交往,但歌德对蒂克的艺术主张始终持拒绝态度。同年他又发表瓦肯罗德尔的遗稿《致艺术之友的关于艺术的幻想》,主要涉及音乐,称音响艺术为“渎神的清白”、“可畏的、神谕般模棱两可的昏暗”、“既是神性又是危险”。

内容概要

路德维希·蒂克(1773-1853),德国早期浪漫派代表作家。

章节摘录

弗兰茨没有回答,他擦干了眼泪,却没有抬头。痛苦中含有使人害羞的东西,他宁肯在他的知心朋友面前隐藏他的泪水,尽管这泪水是为他而洒他们又回忆起他们是如何经常谈论这次出游的,他们一点也不觉得这次出游是未曾预料到的,弗兰茨又多么希望出游并且视之为他的最大幸事。塞巴斯蒂安不解的是,此时此刻他们为何如此伤心,因为并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之事,而仅仅是那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确实来临了。但是,人的幸福就是这样的,当它从远方信步朝你迎来时,你也只能为此感到高兴;当这幸福靠近你并且握住你的手时,你往往会全身战栗,仿佛你握住的是死神之手“我该向你吐露真情吗?”弗兰茨继续说,“昨晚我想到的事情有多么离奇,恐怕你不会相信。我经常在脑子里描绘罗马的豪华、意大利的辉煌,工作时,我也沉湎于想象自己如何漫步在陌生的人行道上,穿过茂密的树林,随后见到陌生的城市和从未见过的人;唉.五彩缤纷、永恒变化的世界连同它那未知的事件,我将要见到的艺术家,备受称赞的罗马人的国度,曾是英雄们确确实实活动的地方,这些英雄的形象曾经诱我落泪;看哪,凡此种种经常囚禁我的思想,当我又抬头看时,我常常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图书封面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不知道是不是我性格不符...感觉无病呻吟的地方挺多的,虽然不乏有哲理的句子,但感觉很多地方显得拖沓,反复...
  •     不知道出于什么令人难以置信的原因 整个Zweiter Teil 都被吃了 我本来怀疑是原书版本不同的原因 结果对比了两个版本都是一样的 分成Erster Teil和Zweiter Teil 这个译本只翻了Erster Teil 还遗漏了非常多 很多长段落缩成了几句话就糊弄过去了 简直令人目瞪口呆 非常好奇译者拿的是什么原版..............看到有人说情节转折很奇怪 估计就是很多情节压根没翻出来的原因....
  •     蒂克作品本身的故事性就较本系列其他几家为差,再加上攒鸡毛凑掸子的众翻译,举俩例子:《小精灵》一文本就适合幼儿,翻译更是稚气。《金杯》一文更似对句译句,不忍猝观。人民文学出版社97年出版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中选录的蒂克的《金发的埃克伯特》为谢芳译,倒颇可一读。如您想真正玩德国浪漫主义,豪夫、克莱斯特必观,蒂克您就甭沾了。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我何尝不想相信完全只是翻译的责任呢(耸肩),之前对蒂克作品期待很高的。
    PS:在LS好友里面看见好多熟人
  •     也斯!
  •     不及兄的深刻呢,仅仅停留在诗意上。只因前几天重读了钱钟书的《七缀集》,正巧联想到这本书,草草写来,博兄一乐。
    天晚了,文青困倦,不能奉陪,先道晚安咯~~~
  •     那我也要找来去看一看.
  •     丢勒
  •     因为他们是早期作品啊,不是现代的成熟作品啊,他们是前人,爱伦·坡,波特莱尔等人都是后人呢,更何况别人呢。
  •       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批介绍德国漫派文学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的小说集。《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蒂克小说选》,就是汇集德国早期浪漫派重要作家路德维希•蒂克重要作品的一本集子,它得以使我们一窥德国早期浪漫派文学的风貌。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蒂克小说选》收录了蒂克的一部长篇小说和五个短篇小说。五个短篇大致可以分为几个主题。《女精灵》和《朋友》都讴歌纯真的友情,只是前者以悲剧告终,后者结局圆满。《女精灵》中艾尔弗丽特的秘密暴露后,童话般美丽的林中世界消失了,吉卜赛人被赶出了自己的领地。作者同情社会底层民众的人文主义思想流露笔端。《金杯》讲述的是有情人在魔法的帮助下终成眷属的故事,是五个短篇中唯一以喜剧结尾的作品。《鲁能堡》、《金发埃克贝尔特》则写金钱和贪欲对人的心灵的戕害,甚至导致毁灭。《鲁能堡》的主人公克里斯蒂安被赐他魔板的美貌女子、丑陋的森林女人和陌生男子(实为同一个人)的引诱,不惜抛妻别女,独自深入矿井寻宝,结果走火入魔,潦倒归来。《金发埃克贝尔特》中,少女贝尔塔拿走了林中老妇托她保管的宝石,嫁给了贵族骑士埃克贝尔特。可是在一次与朋友的交谈中,埃克贝尔特得知自己和贝尔塔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不由悔恨交加,最后射死了那位知情者,妻子忧郁而死,他自己也精神失常了。这篇小说多少有些德国版“俄狄浦斯王”的意味,但不失为五个短篇中思想最深刻、内容最精彩的一篇。贪财者显赫于一时,但最终难逃道德与上天的惩罚。古老的寓意中有对现实的启示。
      奇特的情节、丰富的想象、诗意的描写,蒂克的五个短篇具备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元素,但又拥有德意志文化独有的特色。比如,在五个短篇中频繁出现的森林,在德国浪漫派文学中具有神秘、邪恶与美好的多重象征意义,它对德国的古典音乐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德国民族歌剧之父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中就可以找到这方面的影子。又如,《鲁能堡》、《朋友》,包括蒂克的长篇小说《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中的主人公都是“游子”、“流浪者”的形象,这又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如在舒伯特的钢琴套曲《流浪者幻想曲》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反复出现的。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有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主人公弗兰茨•施特恩巴尔德的老师丢勒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的美术大师,小说描写了施特恩巴尔德从纽伦堡北上佛兰德斯(今荷兰、比利时),然后南下经法国到意大利的游历学艺故事。一路上,他有不少奇遇,途径故乡从临终前的父亲口中,他得知双亲只是他的养父母;童年时在绿草地上邂逅的女孩,成了他的梦中情人,他苦苦寻找,终于在罗马见证了奇迹;富商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他却成全了她与意中人,一个贫穷但有艺术天赋的铁匠的姻缘,结果发现他与铁匠曾在旅途上相识。不过,作为一部以艺术家为主人公的小说,《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记述了弗兰茨在旅途上与三教九流打交道,以及他与老师丢勒、名画家卢卡斯会面时互相切磋时阐述的见解。比如,弗兰茨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艺术家有时应该到农夫和儿童那里去上学,好摆脱他的冷冰冰的学识而恢复身心,并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这样,他就会再度向单纯敞开心胸,而唯独单纯是真正的艺术。”弗兰茨感叹:“在简单的自然中有着怎样的美,怎样的清新。”在富商范森家里,一位老者讲:“艺术最清晰地表现人,艺术是掺上认真的游戏,可爱使认真和缓。”范森认为:“艺术之于其余的人的生活,犹如春天之于世界。”这些关于艺术的单纯美,艺术与自然,艺术与人等等的阐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艺术家们进步的艺术观,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生活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     一直就耐不住浪漫派磨叽
  •     那是。那些作品更多的不是从小说艺术层面去欣赏。
  •     终于读到诺瓦利斯的好基友的书了,但是十分不给力啊
  •     在2015年年末的一个午后,靠着暖气读完。
  •     我觉得原文也有点问题,最关键的《游历》读完,总觉得情节和不少议论都显得有些幼稚,文笔也是一股稚嫩的书卷气,相比之下完全没有诺瓦利斯的那种灵气啊:(
  •     嗯,正是此意,读这些小说,有点考古的味道,(*^__^*) 嘻嘻……晚安。
  •     忘记说了,豪夫的《斯蒂恩福尔岩洞》有门德尔松《芬格兰山洞》味道呢,还没写到那本,(*^__^*) 嘻嘻……,暂时留个悬念。
  •     超出预期。完全不是勃兰兑斯诋毁的那样
  •     晚安!
  •     浪漫派典范之作,诗意与狂飙并行,寻求幽暗森林中自然天性勃发的美;长篇古典手法,故事中套故事,全知的“我”时有出现,叙述者隐含作者影子,大段哲理说教在今人看来无味啰嗦,实则是对艺术和美学的有力探讨,且“游历”题材是浪漫派传统;五个短篇以神怪喻世明言,可见蒂克对民间神话的偏爱。
  •     翻译的问题,德语原文非常优美。
  •     我表示无语。
  •     学德语学德语。
  •       春阳灿烂,读《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时,我在路德维希·蒂克的文字里想,这是多么清纯的小说,若我的少女时代读到它一定会非常喜欢,现在读到它,总会感叹:年轻真好!
      
      路德维希·蒂克(Ludwig Tieck,1773-1853年)是德国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这本小说选全书包括一部长篇小说《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以及五篇中短篇小说:《鲁能堡》、《女精灵》、《朋友》、《金发埃克贝尔特》、《金杯》,其中《金杯》是唯一的团圆结局,其他都有或多或少的唯美的悲剧色彩,而作品中突出表现的优美诗歌则将场景、思绪、交流、恋爱、吟诵连接起来,令人浮想联翩,极富音韵画意。
      
      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蒂克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源自第一部浪漫派纲领性作品——莱辛的《拉奥孔》,“虽然他不认同歌德和喜乐从美学角度对艺术所作的分门别类,但他称赞这样的作品。”(自《译本序》)
      
      说到《拉奥孔》这部著名争议性美学作品,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中有“读《拉奥孔》”一文,曾谈到“莱辛认为一篇“诗歌的画”(ein poetisches Gemaelde),不能转化为一幅“物质的画”(ein materielles Gemaelde),因为语言文字能描叙出一串活动在时间里的发展,而颜色线条只能描绘出一片景象在空间里的铺展。”(见《七缀集》“读《拉奥孔》”)而钱钟书先生则认为:“诗歌里渲染的颜色、烘托的光暗可能使画家感到自己的彩色碟破产,诗歌里钩勒的轮廓、刻划的形状可能使造形艺术家感到自己的凿刀和画笔技穷。”(见《七缀集》“读《拉奥孔》”)
      
      在蒂克的作品里,大量的诗歌对情感情景的表达却恰好应征了钱钟书先生的理论——“诗歌的表现面比莱辛所想的还要广阔一些。”以及“文字艺术不但能制造颜色的假矛盾,还能调和黑暗和光明的真矛盾,创辟新奇的景象。”
      
      如《施特恩巴尔德》中的诗句:
      
      起来吧,走进葱绿的森林,
      清新地露面的红色朝阳,
      快写出你的忧虑操心,
      唱一支歌,在枝叶间快乐传响,
      闪闪烁烁的太阳光
      潜入绿色的灌木丛,
      小鸟啁啾多欢畅。
      
      以及:
      
      可爱人儿去远方
      不知何处夜影间;
      唉!我又为何留此地
      在这家乡牧场上?
      
      又如《鲁能堡》中:
      
      瞧这含苞待放的花朵多么娇嫩,
      好像它们正在渐渐苏醒,
      又如梦中醒来的孩童,
      对你发出亲昵的笑声
      
      再如《朋友》中:
      
      远方来的浪游者,
      别这样匆忙离去,
      在这绚丽的魔宫中,
      请务必小作勾留,
      也许你还在思念
      你那远方的朋友,
      哦,请丢弃一切烦恼,
      踏入这梦寐以求的境地!
      
      而在蒂克影响世界最为深远的著名短篇《金发埃克贝尔特》中,蒂克以小鸟歌唱“林中静悄悄”的诗句贯穿了整篇小说,从开始的“林中静悄悄,心中乐陶陶”到“林中静悄悄,我们天各一方”,再到“林中静悄悄,快乐又来到我身边”,将一种诡异的气氛置入平静幽深中,勾勒出埃克贝尔特从无知的孤独到绝望的孤独这一玄幻过程。
      
      而唯一没有诗歌出现的《金杯》,则是一则悲喜交加的大团圆剧,其实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抒情散文诗的意境,蒂克便没有给它配上诗歌。
      
      其中的《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是蒂克的长篇代表作,他假托丢勒的学生施特恩巴尔德学游的过程,突出以艺术为中心的各种思辨见解,但蒂克在书中的艺术见解并不为所有人认同,歌德就“嗤之以鼻”,“他说:‘精致的器皿腹中空空,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但这是蒂克完成的第一卷,第二卷蒂克并未完成,有趣的是,蒂克在第二卷的后记里,提到了“第二天性”和“第二天性”,这与后来的心理学研究中,关于人的“第一人格”的研究颇为异曲同工。在蒂克笔下,作为小说主角的施特恩巴尔德始终都没有统一的人格,不管对艺术的见解还是他探寻他的亲生父母以及心中恋人,他都有一种游历的“流浪感”,这也是蒂克本人所具有的浪漫派艺术家特色。这种“流浪感”在《鲁能堡》和《朋友》中,同样表现为“游子”和“流浪者”。抑或可以说,蒂克在作为浪漫主义作家的同时也是浪漫主义艺术家和诗人。
      
      因浪漫主义文学最先形成于德国,作为德国浪漫派文学的重要作家,路德维希·蒂克“创作思路最宽泛,技艺有最精湛”,他对后世的浪漫主义作家以及现代作家的影响的确深远。整本书中,蒂克在自己的作品里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具有浪漫主义“远离尘世”“崇尚自然”的特性,在人物塑造上赋予主角们天真的追求,单纯的爱情,表现理想和希望,同时也配置了魔幻的神秘,将浪漫主义的个性宣明地展露出来,且丝毫不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如《女精灵》和《朋友》中那种脱俗的清纯无暇,呈现着如沐春风的美好,也如《金杯》中苦尽甘来的白头偕老,一切适合青春朝气的文字表述、感情冲突以及情景描写,带给人浅愁薄恨的唯美故事,皆是充满情感而脱离世俗的作品,而在蒂克之前,是从来未有过的,之后,则更多的浪漫主义作家和更多流派的作家跟从了。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104515360&BlogID=150117&PostID=31131253
      
  •     过奖了。我的那篇过于拘谨文本。
    从这本作品中可以看出,德国早期浪漫派文学对以后德国文学、德国音乐的影响还是很深的。
  •     游历是最好的经验
  •     德国浪漫派。看着有点乏味!
  •     仿佛第一个春日迎面而来
  •     读到后面,真的可以说是草草翻过。感觉,可能自己还是比较喜欢读中国的作品…………(14年10月再来添加标签时,已完全记不得自己看过这本书了……)
  •     在宝山读完
  •     翻译错误百出
  •     翻译非常有问题……看来两三页就吃不消了
  •     故乡与未来的交响曲,时不时有小号带过。
  •     我只爱最后一个故事~
  •       不知道是不是我性格不符...感觉无病呻吟的地方挺多的,虽然不乏有哲理的句子,但感觉很多地方显得拖沓,反复...
  •     不是全译本吧
  •     同意。但就我看过的那本《施特恩……》来说,在小说结构艺术上还未达到成熟的地步。
  •     哪怕周遭的大多数都是苍白的,作品的艺术总是可以为其插入一些诗意盎然,渗透进生活的许多角落。
  •     尽管他描述的风景很优美,但没有浪漫细胞的我实在受不了
  •     蒂克的小说不是那么好懂的,若是只以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来分析,未免对作品过于粗暴、暴殄天物。《鲁能堡》与《金发艾克贝尔特》有些类似,森林女人一共有三个化身;《朋友》让人联想到唐传奇《游仙窟》;《女精灵》和《金杯》比较有民间童话和故事的意味。《施特恩巴尔德》不知怎么,读得有点儿像《堂吉诃德》,无巧不成书,穿插各种骑士精神的小说。
  •     这本挑着看了《朋友》。感觉路德维希•蒂克很善于营造气氛,其他几篇还没看,看完再说。
  •     以我之拙见,这套书慢慢品来,会发现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其实相当的不小,值得慢慢读,慢慢欣赏。
  •     无所谓,你去耸肩吧。
  •     太中二了!而且不少题材我高中也偷偷摸摸地写过,应该说,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做过这种梦吧。但是想欣赏成熟的小说,这里可没有。
  •     敏感,妄想,真是本不错的雨天读物
  •     浪漫主义其实贯穿了所有的艺术类,文学、绘画、音乐,比如《丝蔻黛莉小姐》的作者霍夫曼还是指挥哦。
  •     比较喜欢第一篇,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矛盾、协调。可惜只有第一卷,第二卷作者就没再写下去了。后面五个短篇倒是一般,想起了《魔笛》的传统神话。
  •     第一个长篇写的太美了,翻译的不错
  •     比我的那篇书评写得好!
  •     我们觉得,我们父辈们那一代的优秀大师……同那个太平世界一样,深思熟虑和慢慢悠悠,尽管他们在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都十分卓越,但已不再使我们感兴趣。我们凭直觉感到他们那种冷静、中庸的节奏和我们好动的气质是不协调的,也是和时代已经加快了的速度不合拍的。”—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