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宫殿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梦幻宫殿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229008086
作者:伊斯梅尔·卡达莱,Ismail Kadare
页数:178页页

作者简介

《梦幻宫殿》作者将小说的背景虚构在19世纪的阿尔巴尼亚,当时阿尔巴尼亚还处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主人公马克-阿莱姆在梦幻宫殿(睡眠与梦境管理局)工作,梦幻宫殿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分类、分析成千上万个梦境,以便了解人民的所思所想,帮助国家或君主免于灾难。在他有权的叔叔的帮助下,马克-阿莱姆在梦幻宫殿云直上。但是,有一次在破解一个意义重大的政治性梦境时他出了差错,结果给自己和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书籍目录

译者序:一部命运之书
第一章 早晨
第二章 筛选
第三章 解析
第四章 放假一天
第五章 档案
第六章 晚宴
第七章 春天来临

内容概要

伊斯梅尔•卡达莱(1936-),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和诗人,1936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山城吉诺卡斯特,曾先后在地拉那大学和高尔基世界文学学院学习深造。1954年,他以诗集《青春的热忱》初登文坛,随后转向小说的创作。评论家称其小说“其诗意的散文和叙事的灵巧,堪称 炉火纯青”。2005年卡达莱击败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纳吉布•马哈福兹、大江健三郎四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世界级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麦克尤恩、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加冕首届国际布克奖的桂冠。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九九八年夏天的时候,我与阿尔巴尼亚作家卡达莱在意大利的都灵相遇,我们坐在都灵的剧场餐厅里通过翻译聊着,不通过翻译吃着喝着。这时的卡达莱已经侨居法国,应该是阿尔巴尼亚裔法国作家了。他是阿尔巴尼亚当今最重要的作家,像其他流亡西方的东欧作家那样,他曾经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我们见面的时候已经没有这个问题了,只要他愿意.任何时候都可以回去了。不过他告诉我,他回去的次数并不多。原因是他每次回到阿尔巴尼亚都觉得很累.他说只要他一回去,他在地拉那的家就会像个酒吧一样热闹,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会去访问他,最少的时候也会有二十多人。   ——余华   《梦幻宫殿》在阿尔巴尼亚一出版旋即被禁。这部梦魇式的小说徐徐展开了一幅政冶寓言的画面:独裁者对一切加以掌控,甚至渗透到公民的无意识领域。   ——《出版者周刊》   卡达莱是在阿尔巴尼亚文学、历史、民俗学、政治学等各领域都留下印记的作家。他描绘了一种完整的文化,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传统。   ——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约翰-凯里   我每次写一本书,都感觉是在将匕首刺向专制。   ——伊斯梅尔·卡达菜

章节摘录

   一楼的走廊悠长、黑暗,几十扇门朝里开着,高高的,根本没有编号。他数到十,在第十一扇门前站定。敲门之前,他想要弄清楚,这是不是他正找的那个人的办公室。可走廊里空空荡荡,没有任何人可以打听。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伸出手,轻轻敲了一下,但听不见里面有什么声音。他先看了看右边,又看了看左边,接着重新敲了敲门,比上回更大声了点。依然没有动静。他第三次敲门,还是没听到有人开门。奇怪的是,门忽然毫不费力地开了。他吓坏了,那样子仿佛要再次将它关上。就在门还在铰链上嘎吱嘎吱开得更大时,他甚至伸出了手,想把它拽回。就在这时,他注意到屋子里空无一人。他犹豫起来。他该进去吗?他想不起任何规则或惯例,适用于这一情形。终于,门不再嘎吱嘎吱响了。他站在那里,目瞪口呆,望着空屋里靠墙排列着的长椅。在门口踯躅了片刻之后,他摸了摸那封举荐信,重又获得了勇气。他走了进去。去他的,他想。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他那位于皇家大街的豪宅和不少有权有势的亲戚,他们常常在用完餐后聚在那个带有高大壁炉架的宽敞客厅。这让他多少以一种轻松随意的神情在一张长椅上坐了下来。不幸的是,他的豪宅和亲戚的画面没过多久就消退了。他再一次陷入了恐慌。他想他听见了一个低沉的声音,类似于一声私语,可又不知道那声音来自何处。随后,他四下打量了一番,发现屋子里还有一个侧门,好像有些声音从那边传来。一时间,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竖起了耳朵,但低语声依旧微弱难辨。   ……

图书封面


 梦幻宫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本小说的确很梦幻。主人公始终穿梭在他的梦境里,这个梦幻宫殿,住着不知所措的人们,从始至终,没从小说中感受出什么其他的叙事,全是男主人公第一视角的感受与摹写。男主人公精神恍惚地,循着一步一步的规范,走入梦境。这个梦幻宫殿的工作就是分析人的梦境。我们,其实也都生活在梦境中。出生,生活,到离开。离开自己编织的那个梦境罢。真实的,沉稳的,踏在脚下的田地上,土地上,一步一步,脱离幻境,沉着前行。那时候 也不用分析梦 梦境自动产生,我们可以笑着看着所有的大太阳,轻轻地歌唱。
  •     书名不错,吸引人。我起初设想,这或许是一部浪漫幻想主义的小说。书不厚,很轻,然读完却颇感沉重。现在,我更愿意赋予它“超现实主义”的定义。犀利的文笔和观点隐藏在荒诞而又天马行空的字里行间,值得品读。人生如梦,是千百年来颠覆不破的真理,也是文学创作中最佳的灵感之一。梦作真时真亦梦。卡达莱在篇幅不长的《梦幻宫殿》中展现了其对精神自由主义的执着追求,或许有徘徊,有停滞,但终究,走向胜利。小说总体布局的荒诞指向同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的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把生活非现实化和把梦境现实化的交错悖论式文体,体现了卡莱达的智慧。我之前并没有看过该作者的其他作品,我也无意深入探讨某一类型文学的来龙去脉,评论或许有偏见?有局限?但谁在乎呢?重要的是现实,不是理论。作者采用像是无意识呢喃的笔触述说了一个简单的虚构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世纪的阿尔巴尼亚。回溯那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时阿尔巴尼亚尚处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专制集权主义渗透入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人的思想也逃不出其掌控,哪怕只是无意识的梦境。梦幻宫殿在书中是作为一个象征意义而存在——凌驾于所有国家机构,制衡于王公贵族,服务于帝国君主。而记载人们梦境符号的案卷作为串联全书故事情节的要素,以一种缓慢但有力的攀升趋势将主人公马克-阿莱姆在梦幻宫殿扶摇直上的经历展现出来。卡莱达并没有明确写明马克-阿莱姆对自己身为帝国最古老也最德高望重的贵族家族“库普里利”的一员,有多少归属感和荣誉感,但马克-阿莱姆消极且听天由命的人生态度值得思考。他孝顺、明理、克制、隐忍、随和、努力、踏实,但他同时也自私、冷漠、消极、逃避、优柔寡断、盲目服从,他或许是帝国最好的梦境解析员,但他没有自我,没有灵魂,没有价值归属感。当他意识到正是自己无意识的审批而导致自己的最爱的舅舅遭遇斩首之刑,当他意识到之后身为大臣的大舅在家族蒙羞的同一夜晚已成功发动反击,几乎颠覆了梦幻宫殿的根深蒂固的秩序时,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工作,尽管职位已经不断升迁直至总管副理,直至已掌握这个宫殿的最大机密,直至,他已成为自己原本讨厌的那种公务员。或许,这对马克-阿莱姆而言,是最好的结局。耻辱,是需要更高的荣誉洗刷;历史悠久的权重望族两极的命运,日后还将继续上演,而帝国专制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其实,马克-阿莱姆在刚进梦幻宫殿工作时,他意识到:“我也会慢慢屈从于那种痴迷,并最终忘记尘世和人类的一切。”卡达莱或许是想借男主人公之口以及其之后的命运道出其对封建集权的强烈批判。全书的氛围恰如一场连绵不断的阴雨湿冷天气,终年不散的雾霭笼罩。不管是书中故事发生的主要季节在冬季,还是梦幻宫殿那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的层层环环的走廊,办公室永远的潮湿阴冷,地下室煤炉气过重的压抑沉闷,抑或是那些在梦幻宫殿工作的一簇又一簇人,冷漠、怀疑而又拒人千里之外……这些细节,无疑是形体的压力、灵魂的禁锢、意识的摧残。当然,作者也留出了一抹希望——当春天来临时,男主人公终于开始留意到这个世界的那些点点滴滴的美,寻常,却又弥足珍贵。至此,精神自由终于喷涌而出。“那一刻,他发现它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因为他意识到了,有关精神自由的责任,是最责无旁贷的。
  •     极权政治,专制体制,在作家笔下有许多体现.大到控制一个国家的政权,小到查清你昨晚做了个什么样的梦.这就是梦幻宫殿的职责所在,为帝国查清并分析任何一个可能"怀有重大意义"的梦.好吧,暂不提这项工程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这个想法还真是相当符合"专制"的牌子.但也并不无道理,一个人做梦都时候是最无防备的.想要从中找到什么阴谋,似乎也是有着可能的.但我看这本书时,并未觉得如何震惊.但是阖上书,你不得不承认,卡达莱的构思并非凭空想象.难道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一座"梦幻宫殿"么?或许这很荒谬,毕竟谁会耗资巨大来实施一项不能100%保证的事?但不要忘了,梦幻宫殿的理事员这样解释梦幻宫殿的工作:一一"这是为了帝国的稳固"一一仔细在脑子里搜索一圈吧!难道"梦幻宫殿"只是个梦中玄殿?也许有一天,它就会在梦里给你洗脑!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感觉未完待续一样~相当意犹未尽
  •     比1984还恐怖
  •     didn't get it……
  •     三星半。谜底未揭晓。
  •     类似的书里,不那么无趣。
  •     真好看
  •     有某种政治之外的情感打动了我,或许那才是人性本身。
  •     如果有人希望把民众变成傻子,那不如先把自己变成傻子。
  •     昏昏沉沉的下雨天,光怪陆离的梦魇,伊斯梅尔的梦幻宫殿
  •     是如此短暂的故事,和1984一样,本以为会更长一点的!
  •     冰冷、苍白、疯狂颤动的梦境。可读性还是稍弱,但是首尾贯穿,喜欢结局的力量。
  •     第五章好
  •     有些地方没有交代清楚。
  •     大师级作品
  •     我是缺了反骨的人,因此看到的不是专制和权力斗争,我读到的是公务员的无意义工作,不知所谓,虚构重要性,整个体系就是梦一样不实在的东西。而他,又被自己厌恶的生活塑造,把工作看成重点。小说后半部分进展太快,结果,凑合。
  •     70分,通过梦幻宫殿描写一个独裁社会很独出心裁,拍成电影应该不错。可是除了这个宫殿,小说里其他的东西显得面目模糊。
  •     “...大众并不直接统治国家...但他们的确拥有一个机构,通过它可以影响所有国家事务,包括它的罪恶。”“...有朝一日,某些死了很久并已变成骷髅的国家就有可能缓缓升起,重新出现在世上。只不过,就像演员为同一出戏的另外一幕化装那样,它们必须做些调整:更改名字、徽章和国旗,虽然本质上它们还依然如故。”“...他,刚刚还对国家的神秘莫测以及国家机构散发出的压抑气氛充满畏惧,此刻却要在别人心中引发同样的恐惧。”“事情就是这样。极为错综复杂,同表面相距甚远。就像发生在无底的深井之中...” 出版商宣传的很热闹也很拙劣,读来觉得并没有那么牛逼,却也值得玩味。别信广告,看疗效。一些伙计以卡达莱曾给阿共总书记唱过赞歌为由,就粗暴的贬低他的作品,逻辑未免有些盲目
  •     连梦境都要监控的1984
  •     将人类心理的幽暗领域——梦——作为一个反极权故事的切入点,真是相当有创意。书中几个梦境的描述简直就是超现实主义诗歌。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梦是个人史。那么一个群体的梦呢?一个民族的梦的呢?有朝一日,如果把人们——逝去和在世的——的梦都串连起来,用影像呈现出来,那梦将会是个什么景象?一部梦的史诗?
  •     三星半。。。。和1984 ,卡夫卡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     都是文员 难道大多都是如此?
  •     有点融合了卡夫卡的《城堡》以及奥威尔的 《1984》,讽刺了集权统治的荒谬与脆弱,在这样一个奇异的世界中,统治者已经将“国家”的命运与人民所做的梦境敏感地联系起来,而最终引发这灾难的却是一个小商贩所做的梦境,一切是那么不可思议却又显得正常,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在一个逻辑的世界里,它当然会显得荒谬......但在现实世界里,它相当正常!”。而更让人感觉绝望的是,主人公却被这种荒谬所同化,“感觉自己仿佛处在某种流动的中间状态,在睡与醒之间”,被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所驯服,即使想逃避甚至反抗,却已经迷失在这扭曲的世界里。
  •     阿尔巴尼亚减缩版的《1984》,单线叙事,情节不复杂,难得的是主旨。
  •     政治寓言。梦幻宫殿是不是类似于国安厅?更喜欢卡达莱的〈谁带回了杜伦迪娜〉
  •     當權力滲透到無意識領域,個體的生存空間已經所剩無幾。利維坦掌控了人民意識或無意識的絕對知悉權和解釋權。尤為可怖的,夢境的不可證實性成為了捏造和歪曲的匕首。誰掌握了夢境,誰即掌握了宗教般的神秘權威。一切都臣服于權力角鬥。而當一個國家建立于虛無縹緲的夢境之上,人民的自由和安全必然搖搖欲墜。
  •     梦,无穷的阴影,无尽的深渊,被扭曲的世界
  •     开头有卡夫卡的气息/名字很抓人,但其实应该是梦的宫殿,梦和梦幻是两件事/感觉阿尔巴尼亚的民间传说都很精彩,卡达莱也很讨巧,每本书都会穿插几则/也可以解读作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由于听了太多作者的八卦,高大形象早已崩塌了/记得沈大成也写过梦,下一版出的时候记得寄给她看
  •     令人难以捉摸。只有最终的受害者,主角的舅舅,有着较为清晰的形象,主角与其他人,则只有名字,以及捉摸不定的思想。故事带着一股古旧的烟煤味,从书页中飘出,令人头晕目眩。就像主角一样,在山一般的卷宗之中,在沉重的帝国的千万梦境之中,窒息。
  •     语感极具示范性。起初以为作者和写《陪衬人》的左拉一样,按捺不住发现(发明)某种奇趣的喜悦,后来还是被他沉稳、诗意甚至是华贵的叙述折服了。作为寓言,它不像《1984》单薄、寡趣,也不像《变形记》直面于血淋淋的感受。它像博尔赫斯一样造句。
  •     多年后,我读起其他的小说,恍惚间总会想到这篇小说的影子
  •     被书名吸引,文字轻盈洗练,超现实主义和现实的结合,是我喜欢的风格,梦幻宫殿本身就是一个神秘巨大的梦魇,本来这么好的题材可以成为《看不见的城市》那样的绝世经典,遗憾的是作者在立意上具有太政治化的局限性,可惜了
  •     墓碑上刻下一棵开花的杏树,好悲伤。
  •     书本身视角不错,反讽的痕迹也不是很明显,显得真诚可爱。主要整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太次了。几次气的读不下去。喜欢看讽刺专政的小说的人可以考虑。后来发现这些梦是别人送上来的好奇心就用完了唉。。
  •     一部公检法机关大家族苦逼公务员的发展史。。。
  •     还行吧,和那三本反乌托邦经典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情节上总感觉差了点什么,不过题材还是挺有意思的,值得一读
  •     奇怪这本书为什么这么小众难道仅仅是因为阿尔巴尼亚文学的缘故?读起来畅快极了,1984类型的立意 ,故事更抽象,迷人,天马行空。
  •     专制已渗透到人的潜意识,以梦为判断标准的庞大情报机构,怎能不令人胆寒。卡达莱的小说读起来非常流畅,比上不足(虎头蛇尾,深刻性有所欠缺)又比下(一般优秀通俗小说)有余。这本构思新奇,可惜结局仓促,不够深刻。
  •     读来一般般的感觉。但是比较着来读,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黑暗,只是我们的影子,光明,是我们看到的幻影,我们习惯相信幻影,讨厌将目光投向阴影,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以往所有所有,都希望,也都变成了我们的过去!
  •     卡达莱经不起苛刻读者的检验。 16.3.30补记:但“梦幻宫殿”的比喻,确实精妙。
  •     大学。东方书城。
  •     看了他的两本,这两本书的核心都有一个荒诞而诗意的设定:卡努法典或梦幻宫殿。我感觉他的小说写的不是人,也不是情节,就是这个设定。另外他的文字很漂亮。没什么情节,但就那么点情节,他可以安排得很稳妥,毫无痕迹。
  •     设定很吸引人,但大部分内容却比想象中平庸的多
  •     好书
  •     早早的套上1984的名号会消磨这部作品的更多可能性,用心的读者应该甄别~
  •     故事的设定比较新颖,但是作者对情节的把握以及剧情的展开真的很烂
  •     写得还是好,就是太K
  •     梦宫——收集全国人的梦并进行解析的地方,因为潜意识暗示着国家的命运。国家收集梦这个创意是不错的但是情节单薄了一些,可以更好的。
  •     篇幅不长的政治寓言,描写19世纪奥斯曼帝国专制统计下,权势非凡的库普里利家族的马克-阿莱姆被送入梦幻宫殿任职,并身不由己地卷入帝国的权利斗争,目睹家族遭受灾难又重掌局势,他本人也随之平步青云的故事。同卡达莱其他小说一样,故事主线很简单,但通过穿插的史诗、评论、回忆、传闻等内容制造出一个内涵深广的世界。在专制的统治下,人们根本没有自由可言,连“梦”这种潜意识层面的东西都受到严格扭曲的管理,遑论人的思想。马克在梦幻宫殿看到人们的生命,幸福、自由被随意对待并可能被夺走,但他却从最初的反感最终习惯了那里的阴森,甚至觉得在那里才能保护自己。公民们从抗议到服从,甚至最后希望从这种专制统治中获利,就如马克一样,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最后马克望着窗外的那一幕升华了主题,黑暗的政治抑制不了人心对自由的向往。
  •     政治讽喻类,类似卡夫卡。浪漫主义的外壳非常吸引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