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532751204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872页

作者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套装上下册)》是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菜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编辑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套装上下册)》是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菜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前言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8)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第二部长篇巨著。起初,托翁只打算把它写成一部“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全部悲剧”(贝奇科夫语),仅用了五十天他便粗略地完成了全书。五年多以后,在前后用过《年轻太太》、《两段婚姻》、《俩对夫妻》等书名后,它以《安娜•卡列尼娜》的名字问世了。这部小说的主要意义应该包括三方面,即安娜的个人悲剧;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社会——沙龙、军官俱乐部、舞会、戏院、赛马……以及自传的性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第一句话,对于中国读者,甚至没有读过此书的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安娜是一位穿着黑衣的最迷人的少妇,她善良、聪慧、生命力旺盛,男人和女人都为她着迷。她身上进发出的爱情“含有一种暴烈的、肉感的、专横的性格”(罗曼•罗兰语)。其实,作家对婚姻、家庭问题的思考可以追溯羽动笔撰写这部小说前的五年,即1868年。这一年,他在题为《论婚姻和妇女的天职》一文中说:“男人的天职是做人类社会蜂房的工蜂,那是无限多样化的;而母亲的天职呢,没有她们便不可能繁衍后代,这是唯一确定无疑的。”托尔斯泰借列文和吉提的恋爱婚姻表达出这一妇女观、家庭观。紧随这段话托翁又说:“虽然如此,妇女还是常常看不到这一使命,而选择虚假的,即其他的使命……这一使命的重要性和无限性,以及它只能在一夫一妻的形式(即过去和现在生活着的人称之为家庭的形式)下才能实现……因而一个妇女为了献身于母亲的天职而抛弃个人的追求越多,她就越完美。”由此不难理解,托尔斯泰为何将安娜命运的结局安排为卧轨自杀——在小说接近尾声的第七部第三十章,安娜还在想着“只要办完离婚手续,阿列克谢•亚力山德罗维奇把谢廖扎还给我,我就与渥伦斯基结婚”。

内容概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18-1910),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屈指可数的文学巨擘之一。他出生于贵族世家,但最终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成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他并未读完大学,但是一位有思想、有学识的知识分子。他1852年发表第一部小说《童年》,立即引起文学界的高度赞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最著名的3部长篇小说,此外还写有大量中、短篇小说和剧本。《安娜·卡列尼娜》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章节摘录

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奥勃朗斯基家里全乱了套。妻子得知丈夫和过去的法国女家庭教师有染,就对丈夫声称,不可能和他同住在一个家里。这种局面僵持到第三天,夫妻双方及全体家人都有痛切感受。大家觉得住在一起实在无聊,随便哪家客店里偶然相逢的人也会比他们,奥勃朗斯基家的人关系更好些。妻子不出房门,丈夫三日不归。孩子们满屋乱跑,无人照料。英国女家庭教师跟女管家吵了架,写信请朋友重新找份工作。厨师昨天就离开了家,在午餐时走的。打下手的厨娘,还有马车夫也都要求辞工。吵闹的第三天,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奥勃朗斯基公爵(在社交场合他叫斯季瓦)在通常时间、即上午八时醒来,但不在妻子的卧室,而在书房里的山羊皮长沙发上。他在弹簧上翻了一下保养得很好的丰满身体,紧紧搂住枕头,把脸埋进去,似乎还想好好睡一觉,可是他突然一骨碌爬起来,坐在沙发上,睁开了眼睛。“哦,哦,梦见什么了?”他想起做过一个梦。“哦,梦见什么了?对了!阿拉宾在达姆施塔特①举行宴会;不,不在达姆施塔特,而是美国的什么地方。对,那个达姆施塔特在美国。对,阿拉宾在玻璃餐桌上设宴,对的,大家都唱我的宝贝②,不是我的宝贝,比这更好听的,还有那些细颈小玻璃瓶,原来都是一个个女人。”他回忆着。斯捷潘•阿尔卡季奇眼睛里闪出快乐的光,微笑着沉思起来。“哦,是个好梦,非常之好。梦里还有许多美妙的东西,难以言传,醒了连什么情景也说不清楚了。”他看见一道亮光从呢绒窗幔的边缘射进来,高兴地把腿伸到沙发下面,用脚探到妻子为他绣上花的那双金黄色羊皮便鞋(去年的生日礼物),按照九年来的老习惯,并不起身,把手伸向他在卧室里挂睡衣的老地方。

图书封面


 安娜·卡列尼娜(全两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给自己mark一下:莱温是个很真实的人,有点小虚伪,热血冲动,吃醋郁闷,季基非常可爱。莱温在办事的时候感慨:每个办事的人都友好亲切,但是总是办不成事情。总是有一种无形的障碍阻碍他做成事情,可是他甚至不知道该向谁发火。深有感触。这样的处境,谁都有过吧,官僚主义算是很大一个原因?还有什么呢?我也说不上来。。鄙视斯捷潘,同情但是敬佩多莉。不理解为什么安娜不肯请求离婚,卡列宁不是都同意离婚了吗?弗隆斯基自私又怯懦,价值观也是居高临下的贵族主义。自杀不过是他怯懦的表现罢了。卡列宁冷漠又条例化,不喜欢这个人物,但是他正视自己的怯懦,并觉得羞愧,并不让人特别反感。当他站立在人群里,而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官场完蛋了,他还一门心思要表达自己的见解,突然有了一点悲惨的共鸣......安娜,可怜的安娜,可惜选错了人,可惜没有选择离婚。她一会儿一点也不想儿子,一会儿一点也不爱女儿只想儿子,真是忒奇怪的母亲。容貌与荷尔蒙毕竟不能长久。最后安娜与弗隆斯基的争执,冷战,到爆发,很类似现在情侣因为高傲与尊严不肯低头,最后各奔天涯。如果真的不安,为什么当时不同意离婚呢,如果没有不安,为什么要时刻嫉妒掌控呢,而且那样的反复无常,有时候作为同情她的读者,都觉得她有些不可理喻和虚荣呐。说到底我觉得还是当时的社会制度也许对女人还是更严苛,安娜为了爱情(yuwang)只能一无所有,那些多莉见过的奢华,也不过烈火烹油,算不得幸福了。
  •     本书给最给我震撼的人物一是卡列宁,一个基督徒的宽恕博爱,与政客的功利虚伪的结合体,放到哪个时代和环境都有很大启发意义,对于他的看法以后再写。然后就是弗龙斯基,对弗洛伊德主义的粗浅了解让我对这个人物的性格,尤其他对安娜的感情有自己的看法,在此试着论述一二。男孩第一个爱上并且试图占有的异性通常是自己的母亲,这种爱意产生于幼儿阶段的前性器期,早得连男孩本人都不记得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并且随着对社会规范的学习,这股冲动会逐渐消失不见。然而不见不等于彻底泯灭,如果这一“欲望”和“规范”的冲突处理不当,很可能为之后的心理发展埋下隐患(这里用隐患这个词不是取其贬义)。这些都是精神分析的基本常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弗这个人物的前世今生是如何在这套理论中契合的。在我看来弗龙斯基对安娜的感情很可能是俄狄浦斯情节的驱使,具体论据如下:1.年龄安娜年龄比弗龙斯基大。安娜已经是母亲了,有个儿子,弗还是个儿子,整天被亲妈管着。这个不是直接原因,但肯定是基本前提。2.因“母”与“子”的关系而爱上安娜弗龙斯基对安娜动心是由一个具体事件引起的——安娜乘坐火车时与弗龙斯基的母亲相邻而座,弗第一次见到安娜便是彼时,而安娜和他打开话匣子的内容是“我们在讨论关于儿子的事情”,而且托尔斯泰自己写了,这句话具有调戏的意味。“儿子”这个字眼在此便具有了模糊的含义,可指代两位母亲说起各自亲生的儿子,也可以是弗龙斯基,也就是说,安娜这句话可以解读为“我们在讨论你”。弗龙斯基成了“儿子”,安娜在这句话中的地位就是“母亲”无疑了。成熟丰腴,散发着母性美的安娜,勾起了弗龙斯基的“爱”,很难说不是恋母情结。3.亲生父亲按照弗氏的说法,恋母情结的消退是伴随着与同性父母——也就是父亲的互动而进行的。“懂事”以后,一来和母亲粘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二来跟着父亲获得了自己作为男人的性别认同,三来搞明白了“母亲”“父亲”“孩子”的正确角色和相互间应有的关系,对母亲的“性冲动”就会消失。但是如果没有父亲的正确教导,俄狄浦斯情节就会持续作祟。无疑,有娘生没爹教的弗龙斯基完全符合这一条。4.亲生母亲弗龙斯基的母亲出场时客客气气乐乐呵呵,实则是个强势专横的老巫婆,对儿子的人生处处指手画脚,就希望他心甘情愿臣服于自己当Mama's Boy。单亲家庭,母亲强势,对儿子人格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必多说,当今社会比比皆是。弗龙斯基对于和母亲之间应有的良好依恋的缺失,很可能让他在安娜身上得到了满足,以至于如此不能自拔,一度连仕途都不想要了(当然冷静下来以后他还是要的)。5.对卡列宁的复杂态度虽然睡了一个省部级干部的老婆,但是弗对于卡列宁全无可以羞辱之意,相反地充满了敬畏、害怕、嫉妒的情感,这可以从两点解释:(1)那个年代欧洲的官场,年轻军官已给年老高官带顶绿帽子作为吸引社交界眼球的手段可以说是蔚然成风,勾引某个官太太,不代表有意要得罪她老公,比如三个火枪手在这方面就个个是高手。(2)恋母情结伴随着对父亲的害怕和嫉妒而产生,这种是弗龙斯基对卡列宁的态度,也是我要论证的关键。弗龙斯基第一次见到卡列宁是卡到火车站接安娜的时候,那种明知道人家有丈夫,可真正见到了人家和正牌丈夫在一起的时候心里酸得一塌糊涂的感觉,怕不是一般的风流韵事中所必备的。幼儿期的男性对父亲的嫉妒来自于“他是可以理所当然占有我想占有的人的那个人”,弗彼时的心态正是这般。另外,按弗洛伊德的说法,母亲涉及到的是本能冲动,而父亲代表的则是规范,父亲的角色应该是威严的,不可抗拒的,并且用羞耻来惩戒男孩的俄狄浦斯情节。这在小说的情节中也是可以论证的,安娜难产,可能要死的时候,弗龙斯基在床前遇到了赶回来的卡列宁,又怕又羞,大气都不敢喘,就跟孩子做错了事情被父亲抓到的情形一模一样。等到卡列宁批评了他,又宽恕了他,他更是羞得屁滚尿流,直接在这个本来剑拔弩张决一雌雄得情敌面前哭得稀里哗啦。他可能是哭安娜的死(当然了,当时到底是没死),我觉得更应该是他在被神似父亲的卡列宁用威严的方式惩戒又原谅之后,像惹了祸的熊孩子一样,除了哭,实在是没辙了。论证简单粗浅,托尔斯泰必然不是照着弗洛伊德的说法去构思的。这里只是把自己的看法提出来,并且给大家提供另一个解读这本书的视角。瞎子摸象,瞎子越多,摸的部位越奇怪,摸出来的象越接近真正的象。
  •     现在需要一个星期才能读完一本书了。托尔斯泰知道爱么?据我所知那也不过是贬低自己捧高他人的爱,这样的爱就无与伦比了么?旁的都是虚伪的可怜的,安娜却是绝妙美仑的,就因为那种爱,就可以心安理得抛弃虚伪的丈夫,抛弃生子,然后在绝望的境地自杀了。一天换好几套“朴素”衣服的安娜死了,在以往的岁月里她在我心里死了千千万万遍,而这一次的死亡,从没有让我如此渴求,以致后半段我只希望她死,然后以便尽快忘了她。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大二读的
  •     这本书我是认认真真的看完了,没太大感觉,可能文学素养不够。还得再修炼
  •     多余的重译;处处小心避开前译的字句,却对原文理解毫无建树;合译就像两个人争穿一套衣服,从来不会精彩。
  •     向卡列宁先生表示深切的哀悼和同情!
  •     一个人的悲剧就是他性格的悲剧, She is too feminine。卡列宁是真正的冷漠,心中只有名誉,毫无真正的爱意,更像是如财产般的占有欲。私奔后在彼得堡无法融入社交而到外省过着隐居生活,刚开始总是美好,但久之便因单调而显枯燥。渥伦斯基其实没什么错,人总是不能只以爱情与家庭为其一生核心。如果安娜抓住离婚机会从而与渥伦斯基结婚起码赢得社交界入场券,也许还不至于酿成悲剧,因爱情得到婚姻保障。如果要觉醒就坚持到底,醒而无法坚持仍然瞻前顾后只会酿成彻底的悲剧。就像多莉到访时担忧的那样,如果渥伦斯基变心爱上别人,那安娜该如何是好?安娜也是这么担心的,她的心中只有爱情,因此只想着以爱情与容貌来留住渥伦斯基,但像渥伦斯基这样的人,激情过后更需要的是朋友式的爱人。
  •     列文的挣扎应该是最具有共通性的情感,但结尾大段的列文的心理活动没能坚持看完。托翁还是挺啰嗦的。外:很难相信安娜那种极致的美。
  •     控制的很好,能给人的精神比较大的梳理。心理描写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好,但是比大部分现实主义的作品还是要高出来一个档次。
  •     终于读完了呀。 莱温最后的忖度,让我想起了《蝇王》 :) 字数不够了,写个书评 。。
  •     2016.10.12 花了半个月之久把安娜看完。 和谁分离结合都不是一种解脱,只是从一个泥坑跳进另一个火坑罢了。其实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琐碎的,不能把希望寄托于与谁结婚的份上,这样至少受伤的是期望的人。安娜和卡列宁分手,与涡伦斯基在一起,日渐褪色的激情,无力抵抗社会的虚伪和冷酷的道德压力,在矛盾与绝望中卧轨自杀。也许死是懦弱的,但是现实的。
  •     这个译本是我看过的第二个版本,感觉拿捏也是很到位的,我算是很喜欢。这一个版本也是成年后看的,大概是更加细致地理解了作品本身对长辈所说的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女人最后由于社会和生活的不容而自杀的故事嗤之以鼻。这部作品中我是真心讨厌安娜,她勇敢么?不。否则她就会在发现自己已经爱上沃伦斯基的时候就提出离婚,否则她就会勇敢面对而不是卧轨自杀,如此懦弱。她对待爱情忠贞么?不。她在嫁给阿列克谢乃至见到沃伦斯基之前是爱着自己的丈夫的,可是她并没有保持自己对这份爱的忠贞,说实话,若是作品中再出现一名比沃伦斯基更加风度翩翩对她大献殷情的美男子她同样会是抛弃沃伦斯基另投他人怀抱的那个人。想说的太多,也许哪天单独写篇书评抒发下心头郁结好了。
  •     书抄
  •     历时近半年时间,穿插其他书~这书要是看的太匆忙就可惜了!这么久看完一本书也很有成就感呢!
  •     心理描写相当细致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繁琐,还原度很高,情节发展缓慢,但不能苟同的恰是这种百转千回的情感,这是价值观层面的冲突
  •     同样是一本我硬啃完的书。。
  •     终于看完惹!
  •     感谢吾导。以及所谓“经典”“名著”真不能看做的序更不能出中学考题啊。
  •     还行,但不是很喜欢这样的爱情故事。
  •     再读还是感动。木心说(大意):年轻时好多书读不懂,选书与年龄要匹配。看来年轻时不是不能读深刻的书,是读不懂,以致厌读。 安娜到底是不是值得同情不是重点,好多人讨论安娜的道德与否,讨论她敢于冲破****,都有,都不全面,最后讨论的仍然是人要不要信仰上帝的问题,回到人生的终极问题,这个都是通过托翁对整部书的叙述逐步展现的,托翁的伟大正在于此。
  •     不能忘记自杀前和自杀时那一大段一大段的心理刻画。托尔斯泰 is 托尔斯泰,文学的道德意识和诗性灵敏的结合程度无出其右
  •     一直觉得 说自己不懂爱的人只是因为没有遇见对的人 就像伏伦斯基在遇见安娜之前觉得自己无法想象婚姻生活。 不喜欢安娜 不喜欢她的歇斯底里和极端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虽然我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死亡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因为会带给生的人无尽的痛苦。 然而卡列宁的宽恕给我带来的也不是感动 善良带给人的不一定都是善的感觉 看了很多爱情 仍然不懂。 只能模糊地感受到那种目光的追逐 内心的欣喜 可是无法捕捉确切的感受。可能爱就是这样的吧
  •     读外国小说总有种走马观花的感觉,翻译得太书本话了吧。俄国人名字太他妈难记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哪个年代都一样。
  •     也许每个时代过的最开心的都是奥布隆斯基那种没心没肺的人。
  •     很珍惜地看了一个月。很清晰地看着一个人走入毁灭,另一个人走出困顿。于是对文中一句话走了心,你追求的是个人欲望(wants),还是灵魂出口(soul),虽然同样本真,却天地悬殊。
  •     托翁强调生命的活力,在安娜身上表现得很明显,贬斥苍白虚伪,推崇真情流露。
  •     结尾好像听到了曾经听过的阿辽沙和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基督在俄罗斯的灵魂里。
  •     太压抑
  •     佩服托老~
  •     托尔斯泰的作品就是厚重,说的是一个故事,展现的却是波澜壮阔的生活。促使我读这本书的触发点是柴静引用的书评,说作者本来不喜欢笔下的这个角色,但是越深入越发现这就是人性,无可指摘。
  •     很爱俄罗斯风土人情的描写,心痛安娜的悲剧,但是对她的婚外情无感
  •     花了两个多月读这个小说。喜欢安娜的这条线,关于爱情尊严家庭,以及女性的美丽学识和自由。安娜美丽自信贵气,因为做了不被当时社会认可的事情,要承受那么多的痛苦。只是她不够成熟,不能够正确面对爱情,最终死于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和苛求。沃伦斯基是爱她的,却不能遂她的愿。两人后期的那么多争执我都感到焦心。 列宁是个正直善良的人,我喜欢他在农村自在悠闲的生活。不喜欢那些关于政治投票的叙述。他最终在孜孜不倦的思考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那个结局或许教徒看会更加有感触。 比较他们两的人生,说明有信仰有坚定目标的人还是会幸福,尽管也会遇到困苦也会有迷茫,但不会沉迷于其中,能够看见光芒。
  •     关于爱情。
  •     “只好买账”
  •     还行
  •     只读故事梗概和读完全书,感受截然不同,花点时间读完它吧!
  •     书很厚,覆盖了俄国的贵族,官员,军队,地主,农民等层面,印象最深的就是追求爱的安娜,对爱的极致追求让她的人生悲惨收场,可怜又可悲。
  •     安娜是作女,我也能理解卡列宁的想法。社会是造成悲剧的根源啊
  •     第一次认真读托尔斯泰,安娜还是很好读的,初步感受到托的宏大,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与提问,也让我每读过一段总是要不停思考,真正感到大师的力量
  •     安娜和甄嬛有点像啊。美人薄命。
  •     9月再读 托尔斯泰真是文学大师
  •     大师啊大师
  •     读不懂 但是我觉得无比牛逼
  •     第七部最后几章看得差点哭出来 安娜那样的想法我全部都有过啊 那是很爱一个人却发现未来毫无希望的时候的深刻绝望
  •     这是同时阅读的三个版本(文化艺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社)中,感觉最别扭的一个版本。不是因为翻译不好,也不影响阅读,也许只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比如,农场主更习惯被翻译成“列文”,而不是“莱温”,相应的“吉蒂”,而不习惯“基季”。同样一些中文感情词,也更习惯“月末”,而不是“月底”;“不幸”的人,不应该只是“倒霉”而已…
  •     用kindle在地铁上断续读完,深邃细腻,值得再读。惟有经典的存在,救赎人出离无望的日常生活。
  •     读完这部大部头之后,才发现托翁笔下的人物不是通过内容简介中短短的几句“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可以概括的。每个人物都在书中展现了他们向善的一面和缺陷的一面。另外读完了,也算明白了,在刺猬的优雅中为何女门房的猫咪叫做“列文”了,我也想拥有一只叫做“列文”的猫咪。
  •     爱上了安娜
  •     托翁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情感和心理的细腻把握,对劳作、狩猎场景的细致描写,令人叹为惊止。
  •     安娜是自作自受
  •     给这样伟大的小说写总结很难。它仅仅写了安娜的家庭悲剧么?显然不止。它写了每一个人人生中都会面对的种种问题,理想与现实、爱情与欲望、生存的意义、信仰的价值等等。一句话,它描写的是人的本质。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托尔斯泰同样伟大却又如此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每个角色都有阳光的一面,但总是以阴暗的一面向着你;托尔斯泰的小说里,每个角色都有阴暗面,但却总以阳光的一面向着你。我更爱老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