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母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外祖母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日期:1998-2
ISBN:9787020025473
作者:[捷克]鲍.聂姆佐娃
页数:283页

作者简介

鲍日娜·聂姆佐娃是捷克十九世纪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捷克近代散文文学的奠基人。她的著作非常丰富,有游记、民间传奇、童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数十种,都是捷克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她的名著《外祖母》不仅在她的祖国是家喻户晓的百科全书,即使在世界文坛上也久负盛名,已有四十余种文字的译本,成为人类文化中一块瑰宝了。 对于《外祖母》,捷克斯洛伐克当代著名学者,前科学院院长尼耶德利曾在《论聂姆佐娃》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聂姆佐娃的著作的确是捷克十九世纪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果我得从捷克文学中选出少数几部作品的话,我现在还不知道应该挑选哪一些,但《外祖母》则肯定是其中之一。这部作品是千百万人都会珍视的。……即使对那些还不知文学和艺术为何物的儿童来说,《外祖母》也是那样一部美丽而迷人的完美读物。……当我们开始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的时候,《外祖母》又映现在新的光辉之中,它是一部奇美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我每次重读时,我的新的生活经验又使我从那里发掘出新的美、新的真理、新的智慧。” 这是尼耶德利对《外祖母》的热情讴歌,实际上也代表了全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对它的共同评价。 聂姆佐娃于一八二○年二月四日生于当时奥地利帝国首都维也纳。母亲是捷克人,父亲杨·邦柯是奥地利的日耳曼人。聂姆佐娃出世后,父亲在一家贵族爵府里找到一个马车夫领班的职位,全家才迁到捷克斯卡里采附近的拉笛博日采村。聂姆佐娃在这里度过她的童年,并且在斯卡里采受了她一生中所受的唯一学校教育——小学教育。 聂姆佐娃的一生是凄凉而又光辉的,她同时兼有“殉难者”和“战士”的命运。她一出世就遭到母亲的白眼,因为她违反了十五岁的母亲的愿望,在母亲结婚之前就降生了。芭蓉卡①的童年过得很寂寞,直到外祖母玛·诺沃特娜迁来,才得到了她渴望已久的抚爱。关于她童年的生活、她对外祖母的热爱和崇敬,后来都一一写进了《外祖母》一书之中。 一八三七年聂姆佐娃十七岁的时候,凭父母之命嫁给一位比她大十五岁的海关税务官约·聂麦茨。聂麦茨当时虽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但聂姆佐娃和他在一起并未享受到家庭幸福。因为她具有一颗高尚的心灵,不能安于那种平庸的生活。十二年后,她在给丈夫的信中坦白地承认了这一事实。信中说: “从童年时代起,我的心灵就一直在渴望教育,渴望一种我在周围看不到的最崇高、最美好的东西,厌恶一切庸俗和粗暴的东西。这不仅是我的幸福,而且是我的痛苦;这是我们破裂的原因。我的心灵渴求人的爱抚,我需要爱情,就像花朵需要露珠一样,我一直在寻找着自己所感受的那种爱情,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这封信简直就是聂姆佐娃整个灵魂的剖白,它不仅说明了她根据亲身的痛苦经历深刻地体会到妇女地位的低下,使她后来成了为妇女自由与权利而斗争的积极战士,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提供了探讨聂姆佐娃文学活动的线索。她的文学活动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目的,她想通过这条途径来鞭挞她所厌恶的“一切庸俗和粗暴的东西”,探求她所渴望的“最崇高、最美好的东西”。 一八四二年,聂姆佐娃迁居布拉格,在浪漫主义诗人赖贝斯基①的影响下开始写诗。不久她改写童话,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后来集成《民间传奇与故事》七卷。在这些作品中,聂姆佐娃表现了她对人民的热爱和对被压迫者的权利与妇女的自由的追求,同时也意识到“在这个社会里,一般劳动人民还未被算在民族之内”。她的童话集出版后,在小市民阶层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原来聂姆佐娃在他们那种平猥琐生活的死水潭中投下了一块巨石,打破了他们的安宁。由此她才知道,并不是所有自称为爱国主义者的人都是站在人民一边的。 后来,聂姆佐娃先后在多玛日利采、伏雪鲁普、韵堡采等地居住,广泛地接触了贫民生活。伏契克说:“聂姆佐娃和穷人的关系并不是绸缎与破布片的关系,而是一个衣着褴褛的人和与她相似的人们的关系。她不仅感觉到自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而且她和他们一样。”聂姆佐娃不只是看到了贫民的悲惨生活,还意识到必须改变他们饥饿和无权的地位。在她给女友卡·斯坦柯娃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你不会理解穷人的贫困。请相信我:任何一个老爷宠爱的小狗都不会吃这些穷人不得不吃的东西。但就是这样的食物他们有的也不多。有多少金钱浪费在各种愚蠢的事上,有多少金钱在打牌时输掉,又有多少金钱挥霍在漂亮的装束打扮上!但是有的人却在饿死!正义啊!基督的爱啊!看到了吧,这就是将要改善人类生活的进步业绩!每逢我想到一切是怎样安排的,而一切又应该是怎样安排的,一种希望就抓住了我:走到这些不幸的人跟前去,向他们指出需要到什么地方寻找正义。‘狗被锁链缚着,扒手得意洋洋,狗一挣断锁链,扒手也就完蛋’。”她当时发表的许多作品,如《多玛日利采近郊的图画》、《寄自多玛日利采》、《主妇闲谈》和《木采莱的奇迹》等,都是通过艺术形象阐明了她这种思想。 一八四八年,意大利和法国革命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在这个暴风雨般的年代,聂姆佐娃以战士的姿态出现在农民中间,向他们讲解欧洲的时局,鼓动他们奋起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黑暗统治。当政府当局宣布宪法上规定的自由权利以示让步,各城市居民受到迷惑而雀跃狂欢的时候,聂姆佐娃发表了《农民的政策》,提出严重抗议。她痛心地问那些狂欢的大人先生们是否想到过,工人们为了遵照警察局的命令表示庆祝,把自己仅有的钱买了蜡烛①,而全家人却在忍饥挨饿。 同年布拉格六月起义爆发时,聂姆佐娃热情地从乡下奔向布拉格。起义失败后,聂姆佐娃并未失望,她参加了当时的进步组织“捷克摩拉维亚兄弟会”,继续寻求她的“人类真正博爱”的道路。 一八五○年,聂姆佐娃又迁居布拉格,此后,除了曾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去旅行外,她一直没有离开过那里。聂姆佐娃的晚年生活是十分困难的。在社会上她遭到反动势力的恶毒攻击,被诬为“危险的妖妇,恶劣的母亲”,并受到警察监视,处于孤独的地位。但聂姆佐娃并未因此而气馁,她仍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当伟大的爱国诗人哈夫利切克①出殡时,她违抗警察的禁令,向诗人献上了用荆棘编成的花冠。在经济上她也非常拮据,甚至连出门穿的皮鞋也没有。后来诗人哈莱克②回忆此事时说,捷克民族应该为此感到羞耻。暮年丧子使聂姆佐娃十分痛心,在贫病交迫的情况下,于一八五四年春执笔写《外祖母》,六月完篇,翌年出版,只得到一百五十八块金币的稿酬。聂姆佐娃于一八六二年一月二十一日逝世。 聂姆佐娃的名著《外祖母》不仅是捷克文学的一颗明珠,而且是捷克人民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漫长黑暗时代的一盏明灯,它给了捷克人民以希望与力量。因此,要了解《外祖母》在捷克文学中的巨大时代意义,还须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 捷克民族具有胡斯革命运动的光荣传统。十五世纪,捷克人民为了保卫民族的独立和生存,曾在胡斯革命运动中的民族英雄杨·日希卡的率领下,长期浴血奋战,先后击败了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组织的五次十字军征伐,在捷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十七世纪初,在反对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白山战役”中失败后,捷克民族从此沦于日耳曼民族的奴役之下,长达三百年之久。在哈布斯堡王朝野蛮的统治时期,统治者曾在捷克强制推行日耳曼化,焚烧捷克文学书籍,放逐著名学者,禁止使用民族语言,使这个民族濒于灭绝的境地。这就是捷克民族史上悲惨的“黑暗时代”。 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捷克开始进入了争取独立的“民族复兴时期”。当时,爱国主义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把争取恢复捷克语言的合法地位作为争取独立的一种手段,他们有的编写捷文字典、语法和捷克民族史,有的收集民歌和民间传奇,但由于当时捷克文字已被人遗忘,处于湮灭境地,初期有些著作甚至是用德文或拉丁文写成的。直到聂姆佐娃这一代,才彻底冲破前人的条件限制,开始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即城乡贫民的语言)进行创作。而聂姆佐娃在捷克文学史上的功绩,就在于以自己大量绚丽多彩的著作,为捷克近代散文文学奠定了基础。 聂姆佐娃的《外祖母》描写的正是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捷克社会情况是非常复杂的:贵族、地主、官僚都是日耳曼人,捷克城市上层生活也已经完全日耳曼化,软弱的捷克资产阶级又不能提出自己明确的政治纲领,只是躲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卵翼下乞求自己的所谓“民族权利”,而广大城乡劳动人民则在民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下呻吟,并且被排除在“民族”之外。因此,当时捷克社会给觉醒的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捷克民族是否还存在,谁是捷克民族的真正代表?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聂姆佐娃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站在时代的前列,通过自己的《外祖母》对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作了科学的回答。她明确地向世界宣告:捷克民族尚未被灭绝,捷克民族的语言、传统和风俗习惯都完整地保存于民间,只有城乡劳动人民才是“捷克民族的核心”,才是捷克民族的真正代表!聂姆佐娃笔下的外婆以无比高尚的道德精神力量压倒了现实生活中的主人公爵夫人,成为拉笛博日采山谷的“灵魂”,这实际上就点明了《外祖母》一书的主题思想:捷克人民才是捷克土地上的主人! 《外祖母》写的是聂姆佐娃的外婆玛·诺沃特娜颠沛流离、含辛茹苦的一生。然而作者并没有给外婆写传记,更没有局限于真人真事;相反,作者用人民大众艰苦的生活经历和智慧,丰富了外婆的形象,把它塑造成一个具有劳动人民各种优良品德的光辉典型。外婆的形象是捷克劳动人民品德与智慧的化身。 从结构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除力求创造出一个光辉的劳动妇女形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描绘出一幅“捷克农村生活的图画”。小说是从外婆搬到女儿家度晚年开始的,除第六章魏克杜儿卡的故事外,其余各章都是通过外婆的日常活动来介绍劳动人民之间的纯朴友爱的关系、拉笛博日采山谷四季美景的变化、民间的风习和节日。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描绘把读者领进捷克农村,使其与他们共同呼吸,乐其所乐,忧其所忧,从而变成他们的朋友,并深刻地认识到:捷克人民是勤劳、朴素、勇敢和友爱的人民。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优美的民族语言,以及良好的风俗习惯,这样的人民完全有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初看,作者笔下的拉笛博日采山谷的确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外乐园,在那里人们完全生活在和平与友爱之中。然而,作者并没有把生活理想化,魏克杜儿卡的凄凉的歌声还不时打破这儿的宁静;如果我们再把克瑞斯特娜和米拉的遭遇联系起来看,那末,我们就会看到,在这个美好的小天地里还存在着另一种人,他们在摆布并威胁着这些善良人的命运及其和谐的生活,那就是贵族爵府及其帮凶。第六章在结构上虽然是独立的,但它是全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作者通过魏克杜儿卡的悲惨命运,向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了有力的控诉。魏克杜儿卡的遭遇不是一般的情场失意,而是罪恶社会所造成的结果,如果外婆不营救克瑞斯特娜,她也会变成魏克杜儿卡第二,变成爵府匪徒的牺牲品。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作者通过外婆的嘴谴责了爵府的表面豪华,而实际上空虚无聊的生活。作者两次借公爵夫人之口赞美外婆:“这女人真幸福啊!”用尼耶德利的话来说,这是作者对贵族生活的全盘否定。 在聂姆佐娃的作品中,除了享有盛誉的长篇小说《外祖母》之外,还有著名的短篇小说《野姑娘芭拉》、《穷人》、《庄园内外》、《善良的人》和《老师》等。本书选收的《野姑娘芭拉》和《善良的人》是作者晚年的绝唱,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捷克农村的风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成为捷克民族在遭受日耳曼异族压迫的那个漫长的黑暗时代的一面镜子。此外,这些作品中的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朴素的群众语言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也赢得了捷克人民的喜爱。

书籍目录

外祖母野姑娘芭拉善良的人

图书封面


 外祖母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1950年,那是多么好的一个年份。田野四处是火红的旗帜,每个人的脸上是来不及诉说的笑意。就在1950年到来之前的几个月,海边一个渔村的小伙子加入了解放军。小伙子身材挺拔,额头很阔,高鼻梁、方下巴、瘦两颊,看过去有淡淡的骄傲。家乡人都说,这小伙将来一定成大器。小伙随着部队走了。那个时代,祖国各地还不太平,小伙随着部队转战西南西北。荡平流寇,接着去了首都北京。北京,毛主席就在北京!祖国的心脏,全国人民最关注的地方!北京的每一次脉搏跳动,都让全国人民欣喜欲狂。小伙跟随着那脉搏跳动,他把他的全部注意力都投在他的本职工作——卫戍首都上。转眼又过了几年,小伙工作出色。之前的老领导位高权重,对他也十分赏识,便将他提拔到北京卫戍区一个职责不轻的岗位上。那个时候的小伙,顺风顺水,意气风发,眼眸子里有一股挡不住的锐气。他给海边渔村的家里寄来一封信,信里有一张他的半身照。戎装笔挺,一条细长的皮带从左肩延伸到右边的腰侧,皮带的末端是鼓起的手枪套。老家四周的邻居看着照片,纷纷对小伙的家人说,我们当年就说他能成器,老杨你看你看,他都别上木壳枪了,在北京当大官了!这样的模子,无论哪儿的姑娘都看中意!老杨老杨你要抓紧了啊!家人央识字的老先生代笔给小伙回了一封信,信里同小伙说起他该成家的事情,并婉言说已寻到一户根正苗红的好人家的女孩,并约了一个时间让小伙回家探亲。小伙并未回信,家人又去信催促,只是都如泥牛入海。春去秋来,转眼到了约定的时间,小伙倒也确实回来。是夜,亲戚和邻居将老杨家的小屋围得满满堂堂,公社里的干部也闻讯赶来。小伙热情地同人们叙旧,讲天南海北的事情,讲北京的事情,讲看到过毛主席、周总理。人们听得兴奋,脑门上的汗珠擦了又擦,便开始讲小伙小时候的事情。夜深,小伙背囊里的奶糖已经分光,烟也散得差不多,人群渐渐散去。第二天,小伙提了两个包袱去了那个姑娘的家。姑娘见有人来,只同小伙打了个照面,也不说话,抄起一把镰刀就去割猪草。出了门却躲在门外偷听小伙同她母亲的对话。姑娘从小就没有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解放后,姑娘干练老道,全身心投入农村建设,渐渐成为一方的妇女代表,现在已经是公社的妇女干部。当听得小伙与自己的母亲商量起了婚礼细节和大概的婚期,姑娘的镰刀仓啷一声掉落地上。第二年,小伙回家完婚,盘桓几天便匆匆返京。只留姑娘一人在海边的老家。姑娘产下一女。1950年代匆匆过去,1960年代就要到来。小伙在卫戍区已经是一名中层干部。姑娘也成为公社副书记,管理起了当地的农机工厂。小伙回家探亲,一边逗孩子,一边同姑娘说起希望姑娘去北京随军。姑娘没有考虑,直接拒绝。小伙百般说服,姑娘就是不肯。无奈,小伙又匆匆返京。期间数封家信寄来,姑娘拆都未拆。小伙的家人也多番上门劝说,姑娘闭门不见。之后小伙又数次返家,姑娘又育有一女一子。1960年代中期,小伙复员回家,却再没去见姑娘一面。小伙全家起迁至数里地外的邻村。1966年,那是多么好的一个年份。田野四处是火红的旗帜,每个人脑门上的汗珠都擦了又擦。小伙臂挽红袖章,手持红宝书,以出众军人的气质成了当地“井冈山”派的领袖。小伙竟有几分错觉,仿佛回到转战西南西北和在卫戍区自己意气风发的时代。大时代沉沉浮浮,“井冈山”派与保皇派之间的争夺缠绵了许久。小伙与保皇派的领袖竟也有了惺惺相惜之情。当一时“井冈山”得势,全县“井冈山”众手持长刀短枪搜捕保皇派领袖之时,小伙央自己二弟将保皇派领袖藏在自己家里,使之终于度过一劫。其时,伟大领袖溘然与世长辞。“井冈山”众竟成众矢之的。小伙则被捕入狱。狱中,小伙愤然书就一万言信,收信人是在北京的老领导。小伙并不知,老领导当时已被打作某小集团的核心成员。而该“万言信”也成了之后审判小伙的罪证,罪名则跟老领导所担罪名一致。小伙狱中积郁成疾,已近不治。遂保外就医,短短数月即英年早逝。姑娘在大时代中明哲保身,并未受多大牵连。直至小伙去世,姑娘除了广场开大会时候远远在人群中看到小伙在台上淡淡骄傲的鼻梁外,并未见过小伙一面。2007年,27年之后,姑娘已华发满头,缠绵病榻。她对我说,她想去梁祝公园看看。我不解地回答,那里很远,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东西,都是一些现代的假文物,没什么可看的。她轻轻地说,哦。窗口吹来的风缓缓吹起她的白发,我细细地帮她把头发拨往一边。2008年初,她在距海不远的屋中辞世。她是我的外祖母。他是我的外祖父。外祖父去世后,骨灰一直没有下葬。他家有五兄弟,合盖了四间二层的木屋。他们把外祖父的骨灰安放在楼梯口,他们说活着的人一人一间房,过世的人不能占房,就占一个楼梯吧。直到外祖母去世,我才第一次看到外祖父的样子。放大的相片上他英姿勃发,斜挎在肩的那根细皮带特别惹眼。当时我突然明白了外祖母希望我带她去梁祝公园的意思。我不能自己,拥着母亲不停地颤抖。生不能同窠,死方能同穴。
  •     大部分内容已经不清晰了,但那种感觉非常非常的温暖。乡下的田园生活,同女儿生活在一起,祖孙三代,可爱的邻居,善良的伯爵夫人...外祖母和蔼、慈爱、坚强。印象中她烤的面包也非常的好,孩子吃时在上面涂满了蜂蜜...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这是一本关于捷克民族复兴运动的力作。
  •     写得挺动情又挺含蓄的,我反倒觉得这样的结尾很好,不见得铺张的描写就好。
    不过这样的爱情,也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友情顶!
  •     在《写作的女人危险》中看到她的名字,想起小时候是读过这本书的,当时有种近似读《海蒂》的美好感受。若能重读就好了
  •     正版非常好!这个精装版是非常便宜的。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是最划算的。这本《外祖母》是捷克的作家,很是有名,非常值得看,也算是对捷克文学领域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吧。
  •     这里显示的封面真不漂亮,我读的这本封面才能与内容匹配
  •     嗯,因为写这几句话的时候我自己情绪没控制住。
  •        1950年,那是多么好的一个年份。田野四处是火红的旗帜,每个人的脸上是来不及诉说的笑意。就在1950年到来之前的几个月,海边一个渔村的小伙子加入了解放军。小伙子身材挺拔,额头很阔,高鼻梁、方下巴、瘦两颊,看过去有淡淡的骄傲。家乡人都说,这小伙将来一定成大器。
      
       小伙随着部队走了。那个时代,祖国各地还不太平,小伙随着部队转战西南西北。荡平流寇,接着去了首都北京。北京,毛主席就在北京!祖国的心脏,全国人民最关注的地方!北京的每一次脉搏跳动,都让全国人民欣喜欲狂。小伙跟随着那脉搏跳动,他把他的全部注意力都投在他的本职工作——卫戍首都上。
      
       转眼又过了几年,小伙工作出色。之前的老领导位高权重,对他也十分赏识,便将他提拔到北京卫戍区一个职责不轻的岗位上。那个时候的小伙,顺风顺水,意气风发,眼眸子里有一股挡不住的锐气。他给海边渔村的家里寄来一封信,信里有一张他的半身照。戎装笔挺,一条细长的皮带从左肩延伸到右边的腰侧,皮带的末端是鼓起的手枪套。老家四周的邻居看着照片,纷纷对小伙的家人说,我们当年就说他能成器,老杨你看你看,他都别上木壳枪了,在北京当大官了!这样的模子,无论哪儿的姑娘都看中意!老杨老杨你要抓紧了啊!
      
       家人央识字的老先生代笔给小伙回了一封信,信里同小伙说起他该成家的事情,并婉言说已寻到一户根正苗红的好人家的女孩,并约了一个时间让小伙回家探亲。小伙并未回信,家人又去信催促,只是都如泥牛入海。
      
       春去秋来,转眼到了约定的时间,小伙倒也确实回来。是夜,亲戚和邻居将老杨家的小屋围得满满堂堂,公社里的干部也闻讯赶来。小伙热情地同人们叙旧,讲天南海北的事情,讲北京的事情,讲看到过毛主席、周总理。人们听得兴奋,脑门上的汗珠擦了又擦,便开始讲小伙小时候的事情。夜深,小伙背囊里的奶糖已经分光,烟也散得差不多,人群渐渐散去。第二天,小伙提了两个包袱去了那个姑娘的家。姑娘见有人来,只同小伙打了个照面,也不说话,抄起一把镰刀就去割猪草。出了门却躲在门外偷听小伙同她母亲的对话。姑娘从小就没有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解放后,姑娘干练老道,全身心投入农村建设,渐渐成为一方的妇女代表,现在已经是公社的妇女干部。当听得小伙与自己的母亲商量起了婚礼细节和大概的婚期,姑娘的镰刀仓啷一声掉落地上。
      
       第二年,小伙回家完婚,盘桓几天便匆匆返京。只留姑娘一人在海边的老家。姑娘产下一女。1950年代匆匆过去,1960年代就要到来。小伙在卫戍区已经是一名中层干部。姑娘也成为公社副书记,管理起了当地的农机工厂。小伙回家探亲,一边逗孩子,一边同姑娘说起希望姑娘去北京随军。姑娘没有考虑,直接拒绝。小伙百般说服,姑娘就是不肯。无奈,小伙又匆匆返京。期间数封家信寄来,姑娘拆都未拆。小伙的家人也多番上门劝说,姑娘闭门不见。之后小伙又数次返家,姑娘又育有一女一子。
      
       1960年代中期,小伙复员回家,却再没去见姑娘一面。小伙全家起迁至数里地外的邻村。
      
       1966年,那是多么好的一个年份。田野四处是火红的旗帜,每个人脑门上的汗珠都擦了又擦。小伙臂挽红袖章,手持红宝书,以出众军人的气质成了当地“井冈山”派的领袖。小伙竟有几分错觉,仿佛回到转战西南西北和在卫戍区自己意气风发的时代。
      
       大时代沉沉浮浮,“井冈山”派与保皇派之间的争夺缠绵了许久。小伙与保皇派的领袖竟也有了惺惺相惜之情。当一时“井冈山”得势,全县“井冈山”众手持长刀短枪搜捕保皇派领袖之时,小伙央自己二弟将保皇派领袖藏在自己家里,使之终于度过一劫。其时,伟大领袖溘然与世长辞。“井冈山”众竟成众矢之的。小伙则被捕入狱。狱中,小伙愤然书就一万言信,收信人是在北京的老领导。小伙并不知,老领导当时已被打作某小集团的核心成员。而该“万言信”也成了之后审判小伙的罪证,罪名则跟老领导所担罪名一致。
      
       小伙狱中积郁成疾,已近不治。遂保外就医,短短数月即英年早逝。
      
       姑娘在大时代中明哲保身,并未受多大牵连。直至小伙去世,姑娘除了广场开大会时候远远在人群中看到小伙在台上淡淡骄傲的鼻梁外,并未见过小伙一面。
      
       2007年,27年之后,姑娘已华发满头,缠绵病榻。她对我说,她想去梁祝公园看看。我不解地回答,那里很远,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东西,都是一些现代的假文物,没什么可看的。她轻轻地说,哦。窗口吹来的风缓缓吹起她的白发,我细细地帮她把头发拨往一边。
      
       2008年初,她在距海不远的屋中辞世。
      
       她是我的外祖母。他是我的外祖父。
       外祖父去世后,骨灰一直没有下葬。他家有五兄弟,合盖了四间二层的木屋。他们把外祖父的骨灰安放在楼梯口,他们说活着的人一人一间房,过世的人不能占房,就占一个楼梯吧。
      
       直到外祖母去世,我才第一次看到外祖父的样子。放大的相片上他英姿勃发,斜挎在肩的那根细皮带特别惹眼。当时我突然明白了外祖母希望我带她去梁祝公园的意思。我不能自己,拥着母亲不停地颤抖。
      
       生不能同窠,死方能同穴。
      
      
      
      
      
  •     ps因为这本书布拉格画展可至少多逛三小时!
  •       大部分内容已经不清晰了,但那种感觉非常非常的温暖。乡下的田园生活,同女儿生活在一起,祖孙三代,可爱的邻居,善良的伯爵夫人...外祖母和蔼、慈爱、坚强。印象中她烤的面包也非常的好,孩子吃时在上面涂满了蜂蜜...
  •     按原价买的,捡个便宜……
  •     看了一小半。
  •     写得不错,就是后面结尾收不是很好,外祖母那份感情描绘的不是很让人动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