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茶馆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1
ISBN:9787119027807
作者:老舍
页数:244页

作者简介

本社专事外文图书的编辑出版,几十年来用英文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上自先秦,下迄现当代,力求全面而准确地反蚋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灿烂成就。这些英译图书均取自相关领域著名的、权威的作品,英译则出自国内外译界名家。每本图书的编选、翻译过程均极其审慎严肃,精雕细琢,中文作品及相应的英译版本均堪称经典。
  我们意识到,这些英译精品,不单有对外译介的意义,而且对国内英文学习者、爱好者及英译工作者,也是极有价值的读本。为此,我们对这些英译精品做了认真的遴选,编排成汉英对照的形式,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书籍目录

人物表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附 录

图书封面


 茶馆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唱的比说的好听
  •     《茶馆》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气数将尽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顾自己的一辈子,让人颇感心酸:心怀浩然正气的常四爷干了一辈子的活却“一事无成”,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厂“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辈子顺民”,到了让人赶出自己开了50年的茶馆。这就是“爱国”“顺民”的“下场”……“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啊?”常四爷在同一地点时隔五十年两出此话,着实让人嗟叹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这大概是中国人对于革命的一贯态度,几千年来未有改变。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无赖欺压鱼肉,一轮轮地盘剥搜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我在看的时候说:怎么和现代一样啊,这不是活活的城管吗?
  •     这一套,补档到此应该是全了。小时候的记忆,那时候还有耐心反反复复读。塑造我语言的重要力量。
  •     要去看一看~~~~
    元前是中文系的?
  •     说的我想看了!!
  •       听听人艺的话剧于是之版的《茶馆》,感触良多。
      
       想想当年上初中的时候,似乎还演过这出,当时的感觉是觉得很搞笑。现在听来,觉得真是无比沉重。不知人间事,自然枉为人。老舍先生早年不知怎的就投了未名湖,这文学奖应该是他拿的。这部戏的高潮迭起,铺陈开来的清末的民不聊生,谈不上什么风情画,而是一部悲惨人生,应该去看戏。所幸的是老舍先生的下笔已经够狠,天朝的评论员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加载的内容了。这种时候还少不了贴金,那个时代的烙印。腐朽的满清政府,摧枯拉朽的学生运动诸如此类。人家帮忙的时候就说人家摧枯拉朽,搁在现在就是搅乱社会治安。
      
       开茶馆的老板交保护费,三教九流人等。抓壮丁,当街杀头的逃兵,抽大烟的,看相的,拉皮条的,我们现在好像也都有哈。卖了家产的地来开工厂,结果被政府没收;满大街穿的是洋服洋玩意儿。以前是没得选,洋枪洋炮把资本主义送过来了,现在呢,自己敞开门跟着人家后头,做世界大工厂,全民炒股炒房炒盐。我们真的用得着那么多化学用品?我们真的用得着吃那么多肉?我们真的用得着那么多石油?我们真的用得着那么多房子?
      
       世界好像没有多少不一样,所幸的是我们文明的程度——有见地的人民才是社会的财富,文明的象征,不是吗?可是为什么我觉得门是开了,却是个狗洞。要做成个宏伟的大门,还需要很多的时日。
  •     是呀 我一直认为汉语可以构筑一个优美的国度
  •       电视剧里有一幕虽然原著剧本里没有,但很出彩,让人记忆深刻。巡警们因为王利发占道摆摊,又不肯交“罚金”,抢去了王利发的几套桌椅。街边的闲人劝老掌柜莫和混蛋生气。老掌柜一句:“我已然不知道生气是什么滋味了."
      几十年政坛上风云际会,看似变化巨大,然而不变的是政府对民众的巧取豪夺,富人对穷人狠心的压榨。
      
  •        在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茶馆里,三个时代发生的不同事情,在老舍的笔下都成为了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
       初秋,维新变法失败。人们在裕泰茶馆中玩鸟,喝茶,谈谈事情。清朝已是摇摇欲坠,但茶馆里却是平静如常。可是,社会的逼迫还是让一些流氓事情发生在此处:康六受不住东家的压迫,无奈之下把自己的女儿康顺子卖给庞太监!如花的生命就这样开始受到无尽的折磨。唯有黑暗与混乱,才能让这件事理所当然地发生。另一边,是那资产阶级的秦仲义。他有抱负,他要开工厂救穷人、抵制外货。此时的他,壮志满怀,却看不清前路到底有多困难。
       一个冷笑的太监带走了一个姑娘,一个自信的青年要追逐他的梦想:一个守着即将覆灭的制度,一个盼着施展宏图的时代。
       初夏,辛亥革命失败。裕泰茶馆在王利发的努力下,又多了点门面,但日子仍不好过。他一心想着改良,却不愿意把长辫子剪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没准有一天又把皇上给改回来了,自己还能混下去。巡警查户口、强收粮食做兵粮,王利发也就维诺地说几句,了事就好。做过国会议员自认造孽的崔久峰,听别人说到了秦仲义办工厂,不仅叹道:“实业救国,救了谁?”革命有什么用,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大家都是在恐慌中生存者。一个腐朽的制度是废掉了,但一个让资产阶级生存的时代却是如此短暂,让人惋惜悲叹。
       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秦仲义的梦想还是破灭了。辛苦经营的工厂被视作“逆产”没收掉了;常四爷感叹“大清国完了”,自食其力卖花生米;王利发的茶馆一日不如一日,竟要用到女招待。可笑的是,小刘麻子的脑子里有“托拉斯”生意,谈到金钱的时候还提到法币、美钞;庞海顺更是无知,那封建制度早已一去不复回,竟还做着皇帝梦,庞四奶奶还想着当娘娘。可悲的是,三个花甲老人,用冥钱自己祭奠自己。
       一场大战的结束,没有给茶馆里的人带来多大的好的变化。打走了一个帝国,来了一场内乱,最终吊死了一位老大爷。
       这就是混乱的社会制造出的悲哀。荒谬、可笑、可悲的事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不断重复上演。老舍选取了几个典型人物和事件,把三个时代的黑暗放在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茶馆当中。茶馆的由盛转衰,暗示的是每一个时代的命运都按着既定的轨迹进行——盛极一时的天朝大国受不住列强的坚船利炮,覆灭了;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又被袁世凯窃取了胜利的果实;八年抗战,用无数的生命换来了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来了。牺牲了多少鲜活的生命才得到的和平、稳定,是多么地短暂,短暂得让人怀疑胜利是否真的存在过。
       前两个时代,以黑暗一方的失败结束了。第三个时代,老大爷吊死了,没有把结局说明白。其实,何须点明?结局都是一样的,否则为何把三个时代放在同一个地方,而且着重叙述三个主角的悲剧一生呢?经常听到“适者生存”,庞太监注定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崔久峰的自怨自艾也拯救不了自己;秦仲义、王利发、常四爷的自奠只是告诉我们黑暗社会的最终结局。三个黑暗时代,就这样,轰轰烈烈而又默默无声地被埋葬了,而作为祭品的又何止茶馆中人。
       三个黑暗的时代在战火中相继结束了。秦仲义、王利发、常四爷想要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倘若没有自奠的悲哀,秦仲义是否“人老心不老”,重新建立工厂?王利发是否能重振裕泰茶馆?常四爷自食其力还是可以活出自己?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没有那自奠的可悲,他们在经历三个黑暗时代的洗礼之后,心理还对生活有多大的期望?不过是认为,这是又一打击自己的黑暗时代来临前,某些人施舍的一点曙光而已。和平?稳定?改革成功?在他们心理,永远是遥远的名词!这就是黑暗时代对人最大的摧残!
       裕泰茶馆中的事情,随着真正的和平与稳定,或许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它的价值,却会被烙在时代的警钟上,被人们永远铭记!
  •     XXXXXXXXXXXXX
  •     昨晚我把剧版《茶馆》收官了 感受也很深刻 但写不出你这样的文字,表达不出内心的心酸。
  •       老舍先生的巨作《茶馆》可谓家喻户晓,曾经一度被公认为是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
      老舍先生截取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代表性三个横截面,以一个小小的北京茶馆为窗口,通过描绘不同时期中人物不同的言谈举止及命运悲欢,向观众演绎了一段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史。
      第一幕,作者选取了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为叙述背景,向观众展现了大清国际将灭亡的社会现状以及穷苦老百姓悲惨的境况。清王朝将倾未倾之时,势力集团仍以清朝皇族为主,而此时,外敌入侵、洋人当道,清政府腐败无能,故而那些为洋人跑腿办事的卖国贼也日渐猖狂。松二爷、常四爷,是清朝贵族,因与皇卿国戚沾边故而也有几分资财,日子过得也舒适,常来茶馆坐坐,喝杯茶、聊聊天、溜溜鸟。然而二人性情正直,因此变成了作者笔下忠良的代表人物。吃皇粮的二德子因仗善捕房捉人的一点点权利便猖狂,对常四爷的几句闲话而要大打出手。却又因惧怕吃洋教的的小恶霸马五爷而作揖鞠躬,像条摇尾巴的哈巴狗。马五爷因吃洋教便在众人面前摆架子,居高气傲不可一世。庞太监呢?在皇宫里的了皇帝的宠,聚拦钱财,有钱有势便要买大姑娘做老婆。与这些社会上的上层人物相比,底层贫民的生活便可以说贫困至极,还要受强权之人的欺侮。贫苦无钱的乡妇、康六要卖女儿养家糊口,正直的常四因一句“大清国要完了”而入狱,流氓暗探横行乡里,茶馆老板王利发迫于生计里外周旋、左右逢源。这便是大清国即将落幕时的中国,国之将倾时的北京,黑暗、腐朽不堪。
      第二幕,作者选取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为背景,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状,此时大清国虽然被推翻了,清朝皇帝也被推下宝座,然而人民真的得救了吗?真的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了吗?此时的老百姓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原本心心念念鼓舞人心的辛亥革命口号似乎也只是一片浮云,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一丝一毫的益处。就像茶馆伙计李三所说“皇帝没了就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帝。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关个城,….”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成果并未因大清的腿反而恩泽百姓,反而在百姓心中种下的还是一颗不安定的种子。贫民照旧是贫民,王利发照旧开着茶馆,而城里的疯乱又闹的鸡犬不宁。原来混得还可以的松二和常四,现在也沦落到当街卖菜、衣食无着的地步,原本卖予太监的康顺子也因大清灭亡、庞太监死而流落街头。城里城外四处是难民,民心不稳,军心也不安定,两个逃兵荒唐的要花钱共买一个老婆享用。一切的一切还是钱与权说了算,两逃兵有钱因而免去了被杀的厄运,刘麻子因无钱无权因而作了替死鬼;巡警逼迫王利发上交八十斤大饼,否则火烧茶馆,而又以贿赂巡警钱财,使得此事逢凶化吉….这些现状是百姓想要的吗?推翻了清政府,可腐败、腐朽的恶势力依旧,只是换了一个称号,国家已久民不聊生,这些就是贫苦百姓真正寻找到的出路吗?作者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和对黑暗社会的无限感悟。
      第三幕,作者选取抗战后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国统区为背景,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一代不如一代让百姓越发失望的社会。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不仅在原来大清国时期像松二、常四、王利发这些勉强可度日的顺民生活更加艰难了,就连在军阀混战的民国社会中还勉强能撑得下去的人,现在也没有落得个好日子。原来靠说评书为生的邹福远与卫福喜现在也活不下去了,坐在一起感叹世事的“邪不压正,正经东西连根儿烂。”有一手好厨艺的明师傅也变卖了依仗吃饭的工具,改为监狱里的犯人做菜而艰难度日,一心想通过实业救国的秦仲义,也折了大本,工厂全被拆的拆,被掳走的掳走,所有的希望与努力都化为了泡影,所有靠以为生的来源都没有了,胆小的松二活活被饿死,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的常四老到头也沦落到靠卖花生过活。茶馆老板王利发做了一辈子顺民,苟活到如今也活不下去了,但三个由旧时代苟活下来的人聚在一起,不是欢乐、不是叙旧,而是老泪纵横,互相唱起了挽歌,这一幕无不让人催泪。原来得势得宠的庞四奶奶随依旧穿金戴银,但日子却不像过去那样舒适,因贫穷而作女招待的丁宝为了挣钱糊口却也只能任由摆布。而当年的小混混之子小刘麻子、小唐铁嘴却仗着国民党官员的地位仗势欺人,赶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强行霸占茶馆,说是对茶馆加以改良,是为国民党利用,成为国民党官员做苟且、享乐之事 私人场所,直面的抨击了国民党的腐败与恶行,是作者对时代黑暗的扼腕叹息。在第三幕中,作者在无尽的黑暗中写到了一盏灯,为贫民带来光明的指路明灯。“要活命,上西山,西山上有八路军”在此突出了八路军一心为民,深得人心的观点,暗藏了时代的转折与未来的希望。在国民党统治的时代,人民依旧未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时代是黑暗的,政权是将倾的,是历史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哀。
      作者通过描写这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与专政暴力,来展现下层下层人命的疾苦与艰辛。并试图用这三个时代的悲剧告诉观众:大清国救不了中国,军阀统治下的民国政府救不了中国,而中国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才是人民可靠的依赖。由此昭示了新时代的到来,歌颂了当今社会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局面,用“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三个时代。”
      老舍先生的《茶馆》不愧被誉为中国戏剧之精品,它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情节简洁却又寓意深刻,不仅为我们记录下了一段宝贵的历史,更是我们从中感悟到了新时代的美好。
      
  •     等待中.......
  •        终于看完了《茶馆》,首先连续剧给我的感觉就是很亲切,没有降龙十八掌,没有满口甜言蜜语的爱情,感觉实在,我就好这一口。演员们的演技也很是值得称赞,拿王掌柜来说,一副卑恭的模样及那老了的范儿,活生生一真的。围绕的人物也过度的很好,演员的出场合情合理。 再看剧情,那正是个动荡的年代,从光绪到民国到抗日到内战,没有一刻的消停,从茶馆可以看出,战争对于百姓的影响是最大,你说清朝封建贪官污吏多吧,但是欺负到头上也就是那两个衙门头子,但是打战了,欺负到头上就有汉奸有伤兵,就连得势的小刘麻子他都不想让茶馆活。不仅剥削的多,虽说打着解救老百姓的旗帜,但回头看压根是残害老百姓,看看里面茶馆的客人从热闹到末期仅有几人消费就明白了,人家个个都食不裹腹的还怎么喝茶!真的是越改越凉。
       回首松二爷,他是旗人的代表,无所事事,养鸟养蛐蛐为主业,小动物的重要性居于老婆孩子之上,在那火烧眉头的日子在乎的不是生计问题,他心中就在乎他的小动物,直到死都没有后悔过。感情这也是当时逼出来的,与其累死累活受罪,还不如典卖宝贝过生活来的优哉,这也算对生活的讽刺吧,你累你的,我快乐我的。正如王小波黄金时代,你们批斗你的,咱上山上做爱舒服。 再看看那些坏人们,我看的时候就想他们早早地去阴曹地府,不过你越想的事却越发不会发生,他们总是活的很潇洒,就连刘麻子唐铁嘴宋吴两个衙役死了你也喊不出痛快,反倒是压迫的香火不断,该有压迫还是有压迫。那世道算是被老掌柜他们看透了,那世道就不应该做良民,那世道就应有几个钱吃喝漂赌。现实不也是如此吗,现代的缩影很多还是能够从以前的封建社会中看出来。这个社会改良了100年但还是凉的,大部分的人如今还是不快乐,如今还是被那少数人欺负来着。改良药根本不治本,可如果你动那个根的话就有人把你治了。现实还是有太多的无奈,老舍算是看透,所以我想他就失望的去了。
       话说回来,我唯一羡慕的就是里面的情。当然不是那种要自己活技想要老爹早死的父子情,也不是有钱就实施给你的友情,唯一羡慕的是,为朋友不怕死的情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常四爷松二爷王掌柜秦二爷那种哥们之情。
       第一次写影评,90后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望各位指教
      
      
      
  •       根本上说,这书的价值不在别的文学方面因素,而是考验大家对戏剧的理解。从戏剧出发,才能明了它的价值。
  •     哇, 说的我也想看了, 我还没看过呢..
  •       有一个人开茶馆,一天,不久来了一位客人。他说‘;我要茶,’那人立刻给他。他说;‘谢谢!他以后得到很多人表扬,他的了快乐。
  •       
       《茶馆》是老舍的代表剧作,所有戏剧尤其是话剧能否成功,无外取决于三个方面:结构、语言、人物。略看了几篇现今的论文,似乎多数人都喜欢从“主题思想”上来解析,王利发竟成了“小资产阶级”,秦二爷的实业失败竟被简单归结于所谓“三座大山”的压迫,谬哉!亦有人提出《茶馆》乃共和国文学的奉命之作,行文之中有几多不得已。凤凰卫视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的主持人文涛说过一句“不管什么门,都是罗生门”,用在这里极恰当,真相是什么,我们平头老百姓永远弄不清楚,也不敢弄清楚,得等人家打赢了的来编教科书、历史书,它说什么,便是什么罢!《茶馆》之所以经典,是因为作品中小人物的苦痛和作者的同情都是真切而纯粹的,而无论在哪个禁锢的人间哪个倒行逆施的时代,这些苦痛总是雷同的,最伟大的作者往往不书写时代,而关注内心,因为人心不会说谎,超越时代。学中文的不懂这些,且从结构、语言、人物来浅析这部剧本的艺术特点,莫谈国事!
      
      《茶馆》的结构艺术
      《茶馆》分有三幕,基本遵循古典三一律,以每一幕代表一个时代的变迁,地点全在裕泰茶馆,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行止自然生发、收束于老裕泰茶馆的兴衰、“茶馆客”们的谈资中,可谓以小见大,管中规豹。《茶馆》也不以一个故事来贯穿全剧,而是以人物为中心,采用“人物展览式”的结构,10多个主要人物和几十个次要人物穿插在一起,而在人物安排上,作家又巧妙的把主要人物自壮至老,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因此,人物虽多但活动有序,事件虽繁,但情节不乱,时间虽长,但线索明晰,充分体现了老舍驾驭戏剧艺术的娴熟技巧。
      
      《茶馆》的语言特色
       话剧是语言的艺术,演员的功夫讲究声、台、形、表,声音和台词占了头两位,可见语言重要性。《茶馆》的语言美首先在于其要言不烦,简洁生动。寥寥数语便交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喜恶爱憎。比如这段:“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 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饭菜。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 ;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大茶馆特殊 的食品,价钱便宜,作起来快当),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总之,这是当日 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寥寥几笔就把茶馆是个什么地儿、坐的是些什么人、办的都是什么事儿以及如今茶馆营生的不景气交代得干干净净。再如第一幕王利发奉承秦仲义的这几段:"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听闻秦半开玩笑半真地要把茶馆的房子收回去,王利发立马赔笑道:“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买热茶去!”就这么几句,把人物的性格、意图和话里话外的那点子韵味儿刻画地淋漓尽致,这王利发活脱脱一个精明又爽利的生意人,有这等说漂亮俏皮话的本事,哪还怕生意做不下去?其次,《茶馆》的语言美还在精当的遣词、炼字。就比方说第一幕中,松二爷见了刘麻子的洋表,脱口称赞:“好体面的小表!”此处老舍用的是“体面”,而不是“漂亮”,连“考究”也不用,当真是随便一语么?笔者以为“体面”最能包含“考究”、“精致” 、“气派”、“文雅”等这类形容词,也带着“彰显身份的优越感”,而“漂亮”词义太浅,“考究”又仅指做工、用料的讲究,终究差点意思。再比方说第二幕里,茶馆生意不景气,里里外外地缩了水,两个特务来讨保护费,让王掌柜的“意思意思”,王利发拿不出来,俩特务就让他莫要“把这点意思变成不好意思”。这意思来意思去,字同还意不同,语言运用的精当就是有这么一股子“劲儿”,老舍先生妙笔让人击节称赞。其三,《茶馆》语言之妙在其“京味儿”十足。要说什么京味儿语言体现地域特色啦,展现北京生活的精神风貌啦都太平板太隔膜了。这就和《白鹿原》为什么要用陕西方言,张爱玲的小说为什么海派味儿十足是一个道理。北京人幽默、爽快,谁都爱说个俏皮话,京片子逗人一乐,但嚼嚼那话中的意味,却是笑中带泪,怅然若失。最深刻的悲恸常常不是眼泪与忧郁,而是诙谐。
      
      《茶馆》的人物塑造
       上面一节讲的语言,其实话剧就是靠长长的台词串起来的,人物塑造靠的自然也是语言。《茶馆》塑造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下面挑几个主要人物略作解析。常四爷和松二爷。且看二位这般出场:“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这能看出点什么来呢?首先二位自然是吃“铁庄稼”的旗人公子、老爷不必说,都爱坐坐茶馆溜溜鸟,讲求点生活情趣,享受清平日子。其次这常四爷雄赳赳的,养的也是强壮活泼的画眉;这松二爷呢,文文弱弱,养只秀气的小黄鸟,这一强一弱对比起来,更显得人物入木三分。下面又见这常四爷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 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更直言“大清国要完”。可见是个心怀家国天下的刚正之士。因了这句“大清要完”他被特务抓去蹲了一年牢,旗人又失了势,出来了一直靠卖蔬菜、花生米维生到70来岁,但他“虽年过七十,可是腰 板还不太弯”。想起《白鹿原》里黑娃打折了白家轩的腰,恨他“腰杆儿挺得太直”,真是异曲同工。此外唐铁嘴、刘麻子等人物也十分典型,值得一提的是小唐铁嘴、小刘麻子等人物,这些"小字辈儿的”虽不如父辈典型生动,却体现了子承父业的老北京风貌,又巧妙地承接了情节发展,更影射出“任时代变迁,光阴荏苒,而世道依然”的现实道理。
       王利发是剧中戏份最多、最重要的人物,相比起常四爷、刘麻子人物的典型性,王立发的形象更加复杂、立体。因此王利发的形象要分析起来,简直值得大书特书,可稍稍概括为“一个善良与淡漠,顺从与反叛,真诚与圆滑的矛盾体”,不少论文都已分析得尽量详尽,为避免拾人牙慧,这里不作赘述。
  •        《茶馆》在初中就已经看过。但为了完成学年论文又看了一遍。老舍一直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他完美的运用了北京方言口语。那些文字组成了一个优美的国度。老舍这种近似口语似的语言,就像说书人一样向我们讲述故事。让我们感觉很亲切。
  •       看了电视剧才看这些经典,作为高中生必读书目,我基本没有读过,。那时候没有那心情,也没这道行。不知道高中生读过能思考多少,他们能体会到的又有多少,闻道有先后,不知道那时候我要是多读读书,是否能找些开化。所以现在尽量多补补。
  •        其实我并没有读过原著,只是最近看了陈宝国演的电视剧。
       当看到他家内掌柜死的那一段,看到王利发那绝望忧伤的脸,那从骨髓中透出的对世道的无奈,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泪流满面。。。
       当看到最后常四爷、秦二爷、王掌柜这三个老朋友在一起概况自己的人生,唱着那极度抑郁的祭奠:四角的更夫,本家赏钱。。。活着的人抛撒捡来的纸钱祭奠即将逝去的自己,那是一种多么绝望的心情呀。。。
       时代的不公,天理的不容,扼杀了多少人。。。在茶馆锂演绎的那些三教九流的人生无一不烙上那个不公的时代的烙印:你要实业救国?到头来自己都救不了;你要爱国,除暴安良?你遇难时又有何人来为你解围?你想老老实实过好自己?你不找事儿,事儿会找你。。。你有心狠手辣?那你就能吃香喝辣;你能泯灭良心?那你就可以横行霸道;只要你能伤天害理,你就会活的有滋有味。。。。这是不是颠倒乾坤?对咯,在那个颠倒乾坤的社会里,这就是世道。。。
  •       小时候看《茶馆》,以为是鲁迅的作品,其实是老舍的,老舍是中国著名的作家,他还被人称为“老北京的活化石”,老北京的那些事,没有他不知道的,他为人开朗,生活情趣很浓,《茶馆》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作品,多次搬上话剧舞台,很受观众的欢迎,他笔下的每个人,写得很鲜活,个性都很突出,他在文革的岁月里,依然刚直不曲,留下了让人感叹的怀念,人们至今都默默的祝福已离开的老舍,让人难忘的老舍。
  •       初中读《茶馆》,觉得满篇都是你来我往的对话,没有情景没有波澜;高中读《茶馆》,知道了王掌柜的圆滑、常四爷的刚直;大学第三次接触《茶馆》,是电视剧。
      
       场景切换了,从茶馆到八道弯,从后院到百花深处,编剧的妙心安排,让茶馆浓缩了四九城的每一个角落:茶馆的厅堂是四九城的“官面儿”,你方唱罢我登场,日本人来了又走,美国人来了又走,国民政府来了、西山的英雄来了,可是茶馆却毁了;茶馆的后院是四九城的放抗和挣扎,北大学生租住公寓,暗地里宣传反抗,宣传独立,宣传民主政治,不洋不土的学者崔先生,代表了被夹在时代的夹缝里的读书人,他们背着儒学长大,等到考取功名的时候,清政府没有了,倒塌了,他们被逼得出国、接受新学,学成了、回国了,可是人家不要他们了,年纪大了,学无所专,只好带着满腹的幽怨守着枯灯残卷,以寻佛问道安慰自己,他们吃着酱肘子,说着大道理,谈着国家的不足,却只能守着自己没有未来的未来;公寓改的仓库,是实业救国的缩影,秦二爷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投入了实业,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后路,火柴厂红火了开纱厂,清政府倒了,预想中的红火没有出现,反而是接二连三的难民、伤兵,交捐纳税,你压我榨,火柴厂和纱厂在世界资本大发展的时候,轰然倒塌,仓库被查封,厂房被拆掉,辛辛苦苦一辈子的秦二爷最后只捡到了自己的钢笔头,“它知道啊,我用它签了多少支票,写了多少计划书”。
      
       王掌柜,就像史官,茶馆这部历史书里记载的风风雨雨都在他眼皮底下划过,60年的老裕泰,60年的史歌,60年的见证,光绪年和民国,老裕泰改良了,翻新了,丢脸了,就像风雨飘摇基石不定的旧中国,戊戌维新、军阀混战、建立民国、内战,老裕泰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大米饭变成了白面儿,白面儿变成了杂和面,最后连杂和面都摔到地上,掺上了土。
      
       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三个历经时代变迁,备受折磨的老人围坐在60年的老茶馆的老方桌边,回忆着自己的一生,品评着自己的一生,秦二爷要王掌柜告诉后来人“有钱就要吃喝玩乐、胡作非为,千万别干好事”,常四爷凭着一身的本事锄奸惩恶,却老无所依,王掌柜为茶馆忙碌了一生,累了一辈子,却落得家破人亡。
      
       “四角的边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三个老人,围着茶馆,唱着送葬词,撒着纸钱,说是给自己死后准备点钱花,实则用自己的手将这个不让人活命的世道埋葬。满天飞舞的纸钱,映照着抬头可见的“生意兴隆”,映照着老掌柜脸上的皱纹和两鬓白发,映照着破烂不堪的茶馆。
      
       满地的纸钱埋葬了茶馆,埋葬了王掌柜一辈子的心血,埋葬了他自己,更是埋葬了无可救药的世道。
      
       风儿吹,纸钱飞,百年老裕泰在掌柜点燃的纸钱里化成了灰。
      
       大傻杨,数来宝,把一朝历史一个时代,唱得透透彻彻。
      
  •        时隔半个世界,现如今我们周围也充斥着和《茶馆》里的各式各样的人一样的人。我爱国了,谁爱我?中国式思维、中国式人际关系、中国式的悲哀.
      《茶馆》里有的对白能引人一笑,但是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无奈的自嘲。这些发笑的对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无奈之下说出的无奈之话,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厌恶的角色的溜须拍马。笑过之后,不禁感到一丝悲凉——“人活着总得有条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人们飘零四方,一辈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杀,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毫无良心的人却有钱有势,不惜让别人用命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打学生的老师追杀爱学生的老师,给官差两个洋钱就能免去杀身之祸,官差指谁就杀谁——“这什么世道啊?”
        《茶馆》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气数将尽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顾自己的一辈子,让人颇感心酸:心怀浩然正气的常四爷干了一辈子的活却“一事无成”,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厂“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辈子顺民”,到了让人赶出自己开了50年的茶馆。这就是“爱国”“顺民”的“下场”……“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啊?”常四爷在同一地点时隔五十年两出此话,着实让人嗟叹不已……
      
  •     @来 以前蹭你们班语文课,小魏也提过你还记得不。
  •     现如今真是read for living了 国内对Howard译本大多评价不如英若诚译本高
  •     几十多年过去 中国还是那个中国
  •        今天晚上刚刚看完话剧《茶馆》有感,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舵手,你如何理解生活,就会如何演绎生活。
      
  •       虽然2010年拍的电视剧茶馆已经非常出色了,但是看书远比看电视有意思。老舍这短短三幕,时间跨度从戊戌变法到解放前,讲述了在三个断代时间里的百态人等,写法和《万历十五年》神似。
      
      且不说文学上的造诣,恐怕同时期的作家没有哪个能够本着平平正正不左(我不想看红岩!)不右(这个比较少)的心纪录下那个乱世的面貌。那才叫苦逼的日子。第一幕农村人被迫卖儿卖女,有点钱的太监娶老婆,人口贩子,黑帮老大,旗人与汉人的差别待遇(现在没有了吗?这不是和希特勒想做的一样吗?),人五人六的洋人走狗(假洋人),扑善营(类似城管)对内强硬对外软蛋。时局一天一个样,第二幕就变成了军阀混战,给钱就是娘的大内密探,还有两个逃兵扭扭捏捏的跟人贩子买一个老婆(笑死了)。第三幕就变成了日本人走后国民经济崩溃通胀率奇高的解放前,茶钱都要先付(因为一个时辰一个价),扑善营的儿子听政府的话,靠打学生赚大钱(学生游行示威嘛),后来就改成打老师(也逗得很)。这些对话我觉得很真实,不做作,对了解那时候底层生活很有帮助。
      
      再说这些经历了大变革的人,活着真的是种运气。也不知道那天就和唐铁嘴一样莫名其妙就给拉出去咔嚓了。也不知道饿死的那天能不能碰到给碗碎肉面的好心人(就像常四爷)。有能力的努力也是一场空。善于经营的好比王利发也对能不能经营下去没有信心最终被逼上吊。有雄心抱负的实业派也没法独善其身被这个那个盘剥保不住最后的仓库。正义一辈子的常四爷到头来连个棺材本都没有。
      
      这种现实让人有种无力感,与其奋斗一声一场空还不如将不将的苟活着,还能自杀了不成(反倒那时的人惜命)?
      
      那时那时这时这时,此时此时彼时彼时,有点不同,又有点一样,自个儿看去吧。。。
  •       作为一名穷人,我一般不进电影院。这两年单位发票,于是躬逢其盛,看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电影里面有好多明星,都是走马灯似的晃了一下脸就消失。真不懂弄这么多明星来干嘛。好好的看个袁世凯,跑出个周润发,要入剧情很难呀。可能也是导演都自觉电影没有什么剧情吧。整个影片,就象一张张的幻灯片,前一个场景和后一个场景基本缺乏过渡。我极怀疑如果一个对近现代史缺乏了解的人,会看得懂电影在演什么。也许电影本来就没有演什么。献礼片嘛,就象暗夜里的烟花,声光色都极尽华彩。但你若要追问烟花过后剩下什么?灰烬罢了。
      如果再翻翻老舍三幕话剧《茶馆》,体会也就会更深。同样都是要表达大时代里的变迁,那两个影片手忙脚乱,硬是塞进了许多情节,芜杂支蔓,然后还让人感觉许多东西都没有叙述清楚完整。导演像给主席台领导排座位的秘书,无奈来宾太多主席台太小,最后是乱哄哄的主席台,空荡荡的观众席。而《茶馆》只有三幕,却要写五十年的变迁,但老舍写来,从容不迫,收放自如。依我看来,之所以好,不过是严格遵循了文学艺术上常见的“以小见大”的规律罢了。我们虽然常常称赞一部作品是史诗,是恢宏巨制,但实质上,文学最擅长的,仍是一滴水中见太阳、半瓣花上说人情。老舍笔下要葬送三个时代,不过是借“裕泰茶馆”远远写来。一个茶馆的兴衰,却也是时代风云起于青萍之末的见证。
      而且,虽然三个时代五十年间人物纷杂、头绪繁多,老舍却始终抱定“茶馆”这条主线。只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喜欢“以小见大”,更不能随便确定什么主线。当然,这一点也不能怪献礼片的导演。导演所读、所知、所理解的历史,根本就没有主线,要说有主线,那就是谁是老大谁就是主线。
      还有个感觉,献礼影片中的人物的言语神态呢,除了模仿历史人物的口音蛮像的,一无是处。又话说,如果我是大人物,被人惟妙惟肖地模仿口音,肯定心里不是个滋味。难道我们对历史人物,不管正面反面,都要这么挖苦吗?而老舍笔下的人物的语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京腔”,丰满生动,曲尽世态人情。不像现在的京腔,有一种天子脚下唯我独尊看不起人的味道。
      老舍用《茶馆》为三个时代唱了挽歌,但最终,老舍在新的时代里跳湖自杀了。于是,一个所谓的新的时代,耗尽资源成本的所谓大制作,也就只能唱一唱空洞破碎的赞歌。
      
  •     看着很悲情,人民被压迫啊,让人同情
  •     哈哈哈,同感同感!
  •     有些部分翻译得极烂
  •       作者从一个茶馆的角度,描绘了一段历史,写活了一个时代。无论是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这些主要任务,还是黄胖子,吴祥子.宋恩子这样的次要人物,甚至是只有几句台词的大兵,都显得个性鲜明,完整,真实的再现了那个动乱和难忘的时代......
  •     老舍自己给茶馆真正结了个尾,最后一个场景:文革。
  •       看完茶馆,只想到一句话来形容自己当初心酸的感觉,就是:茶馆依旧,但早已沧海桑田。估计看到最后,与王掌柜带给我的难过相比,丁宝让我感到些许安慰,但终究也是个可怜人。。。。
  •       一直以来,我都对共和国文学避之不及,老舍的《茶馆》自然也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多少次过其门而刻意不入。若不是于是之等北京人艺的老一辈艺术家出神入化的表演诠释使之成为话剧经典,《茶馆》恐怕早就淹没在共和国文学连篇累牍的文字垃圾中了。我之所以看《茶馆》其实也是冲着北京人艺炉火纯青的表演去的。渐渐入戏之后,才恍然觉得,老舍的剧本虽然写于赞歌大跃进的1956年,系奉命而作,但是那颗体恤下层人民的心,却冲破了政治外壳的包围,就像云雀冲破了寂静黎明的禁锢,婉转而悠扬,直击人心。
      《茶馆》里有的对白能引人一笑,但是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无奈的自嘲。这些发笑的对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无奈之下说出的无奈之话,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厌恶的角色的溜须拍马。笑过之后,不禁感到一丝悲凉——“人活着总得有条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人们飘零四方,一辈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杀,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毫无良心的人却有钱有势,不惜让别人用命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打学生的老师追杀爱学生的老师,给官差两个洋钱就能免去杀身之祸,官差指谁就杀谁——“这什么世道啊?”
      《茶馆》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气数将尽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顾自己的一辈子,让人颇感心酸:心怀浩然正气的常四爷干了一辈子的活却“一事无成”,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厂“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辈子顺民”,到了让人赶出自己开了50年的茶馆。这就是“爱国”“顺民”的“下场”……“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啊?”常四爷在同一地点时隔五十年两出此话,着实让人嗟叹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这大概是中国人对于革命的一贯态度,几千年来未有改变。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无赖欺压鱼肉,一轮轮地盘剥搜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说到茶馆,多数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北京人艺一帮老艺术家入木三分、形神兼备的表演。但我刚开始看时,还是不大习惯,总觉程式化痕迹太浓,一举一动一板一眼,每一个动作的精心雕琢。后来看众人的评论,才知道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严和做人的温良恭俭让,那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见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举止中千年文化的修养一览无遗。中国戏剧唱念做打凌然不乱的套路原来就是那个礼教中国的生动显现。现在这样的就中国人怕是无处可寻了。
      旧时的茶馆是市民们几乎仅有的公共空间,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杂其中,上层人物与平民百姓一桌喝茶聊天,倒恍然间让人忘记了阶级差别的存在。但是再仔细琢磨茶馆中活跃的都是些什么人,就能看出平头百姓是坐不起茶馆的,在茶馆里悠闲品茗,提笼架鸟的几乎都是吃份额的旗人,前清遗老;吃洋人软饭的买办和“谁有钱就为谁卖命、充当打手”的地痞流氓;专心向佛不问政事的参议员……至于底层人民,这里则是他们卖命、乞讨的伤心之地。
      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西方大革命时期的咖啡馆。但是二者的意义却更好相反。本雅明说,巴黎的咖啡馆里经常挤进一些付不起80法郎高价订阅报纸的人,围在一起抢读一张报纸,议论国事,密谋革命。西人后来把这造反的发源地(包括小酒馆和街垒)冠上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公共领域”。但是《茶馆》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贴了几十年的“莫谈国事”,也没听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几个爱耍嘴皮子的茶客硬给喝下台的。重农抑商,皇权浩荡的封建社会中诞生不了法国那样的穿着灯芯裤的中产阶级,《茶馆》中实业救国的那位民族资本家最后落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境地。中国的“公共领域”只是言论无路的上层精英们过过嘴瘾、发发牢骚的地方罢了,不是民主的酝酿所,而是民意的疏散地。后来北京的茶馆渐渐式微了,成都等地的茶馆依然花开遍地,不过依然是“莫谈国事”。至于传说中的“中产阶级”,咖啡馆可是彰显高雅品位,为权钱交易去臭的好地方。
  •     小魏提过好多次这种老舍鲁迅的文章,听起来很有意思,我自己看的时候看了一点都放弃了……
  •        大师,经典,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场景人物宛如眼前。
       老舍,艺术的辉煌,但自身却被时代裹挟,悲乎。
       王利发最终走向了绳圈,老舍你自己最终走向了未名湖。
       唉,殊途者,同归。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