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一生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2
ISBN:9787540210724
作者:莫泊桑
页数:312页

作者简介

一生要怎么过,一生又是怎么过来的,这是摆在女人面前的真正终身大事。
莫泊桑善于通过生活写女人,这里选择他的四部作品,情节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
基于他对淫风普遍存在的时代的认识,莫泊桑在小说中总把爱情描写成骗局或陷阱,就像“小心油漆”那样,发出“小心爱情”的警告。
这就是《一生》的开篇。雅娜生在一个温馨融融、喜气洋洋的贵族之家,家道殷实,父母都温厚诚朴,乐善好施;而雅娜是个独生子,接受了父亲的“顺乎天性”的教育,又温柔又美丽。可以说,她一生的幸福万事俱备,只欠……

书籍目录

译序
1 一生
2 伊书特
3 保罗的夫人
4 春天

内容概要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小说家,1880年以短篇小说《羊脂球》一举成名,从此佳作不断,和契诃夫、欧•亨利一起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其他名篇,如《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曾被收入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为广大青少年读者熟知。

图书封面


 一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生》  莫泊桑老爸之前托老妈捎带来的《一生》,我哗啦啦地看完了,期间还流了不少眼泪。非常推荐准备步入婚姻的女孩子读读这本书,虽说是贵族和资本主义交界时期发生的故事,但人性是共通的,是可以让我们借鉴的。《一生》里面有三个点,我是特别注意的:女人的婚姻幸福、孩子教育和人生的幻变。(一) 女人的婚姻幸福先说约娜这个贵族出生的纯真少女,是如何掉进生活的深渊,最后变成穷困悲苦的老女人。老爸说,约娜一生的错误是在于嫁错老公、教错孩子。借故事中,仆女罗莎莉的口说,是“没有别的,只怪您结婚结错了,连对方是怎么一个人也不弄明白,不应该这样就结婚了”。似乎约娜没经考量就接受求婚,是她最大的错误。但是仔细想一下,如果她嫁的不是花花公子,而是一个忠实的人,结局会不会不同?如果说是因为嫁错人,那么在于连死后,她大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把孩子教育好,那为什么还更糟糕呢?再进一步说,在儿子抛弃她后,她还能依靠微薄的家产,渡过安详的晚年,但是她生活中只剩下愁苦和无力。表面上,约娜是受害者,是丈夫、儿子等等伤害了她,但其实,真正的刽子手,是约娜自己。约娜一开始是纯真的少女,对生活抱有过高的幸福期望。她想象着爱情就在不远,自己在不久会遇到一生的伴侣,然后生孩子,快乐地生活。这种“公主王子从此幸福生活”的构想,是她生活中的生机,虽然她不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怀春的少女,遇到稍微顺眼的男人,都会在心中燃起热烈的爱火,她们会以为这就是最崇高的爱情。约娜遇到子爵,就是这种情形。很快,他们就在父母的撮合下结婚了。约娜没有想过,子爵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她满心以为,他就是自己一直梦想的“付诸一生的人”。待到结婚后,她才知道,婚姻意味着将自己身体交给对方,即使自己并不愿意;她又发现,于连是那么一个吝啬、粗鲁的人;结婚后,并不是自己期望的“那种幸福愉悦”,顿时她失落了。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居家已久的人,非常渴望出外旅游,并幻想出门后会有很多奇遇和经历;可是真正去了、看了,觉得不外如是,旅途中没什么惊喜,也并不带给自己额外的幸福,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和烦恼。“她第一次发觉,既然是两个人,就永远不能从心底里,从灵魂身处达到互相了解,他们可以并肩同行,有时拥抱在一起,但并非真正的合二为一。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永远是感到孤独的。”“但是如今,温柔的蜜月已成过去,摆在眼前的将是日常生活的现实。它把无限的希望之门关上了,把不可知的美丽的向往之门关上了。确实,再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再没有什么事可做了。今天如此,明天如此,以后也永远如此。她模糊地意识到这种幻灭的心情,她的梦想消沉了。”这些,约娜都默默忍受,直到她发现于连一直跟仆女罗莎莉私通,罗莎莉还诞下于连的孩子。这时候,她更进一步看到生活的丑陋――欺骗、不忠、侮辱。在那一刻,她只想摆脱这段有名无实的婚姻,回到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但是,在父母的劝说下,她妥协了。同时她知道一直敬仰的父亲,年轻时如同丈夫于连,与众多女人做过荒唐事,于是那一点点抗争的力量都没有了。虽然她决定不再将心思放在丈夫身上,看上去,她不在乎丈夫的不忠――他不是那么重要了。但是实际上,她的懊恼、恨,并没有消失,只是深深埋在心中,连她自己都不曾发现。这在她诞下儿子之后的生活,得到很好的证明。她将所有的希望和爱的渴求放在儿子身上。少女时期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于连身上得不到的忠诚和爱护,都寄托在这个小生命上。因为丈夫不受控制,而儿子,她想她可以一辈子把他留在身边。“从此她只有一个念头;她的孩子。她立刻成了一个盲目地溺爱的母亲,正因为她在爱情中受了骗,她的希望幻灭,她的母爱也就显得特别狂热。”当她发现丈夫跟伯爵夫人私通,她装作不知道,也并不伤心――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既然以前可以忍过去,为什么现在不能忍?但她不是真的心如止水,那些懊恼、无奈和憎恨,都是加倍压抑在心上。她不能化解,更加空虚和孤独,于是她加倍爱孩子,一刻都不想离开儿子。“她觉得生活在自己周围的,都是一些精神上不健康的人,这才使她心灵上感到孤独;虽然她也突然学会喜怒不形于色,装着笑面,伸出手去接待伯爵夫人,但是她内心的那种空虚之感,和对周围人们的鄙视,却越来越扩大起来,把她整个包围了。”可见,她对儿子的爱,夹杂着情人间的爱,一种极度占有和爱怜,带有殉难者要牺牲自己的狂热。但是儿子到底还是一个人,一个长大后会有自己意志的人。由于儿子长期被溺爱,变得贪得无厌、自私卑鄙、无心读书,后来放弃读书去赌博、跟妓女私奔、散尽母亲家财,似乎也不见得奇怪。对儿子带给她的伤害,她如同忍受丈夫不忠般默默忍受,并继而用更强烈的希望去期待儿子回到她身边。她并不恨儿子,而是恨“从她身边带走她儿子”的女人,一种本该是在情人身上体现的嫉妒,由于一直被压抑,此时已经转移到儿子身上。“她感到在她和这个女人之间正在展开一场激烈的搏斗,她觉得宁肯丢掉她的儿子,也不能教这一个女人来和她分享她儿子的爱。”可以说,约娜最大的错误,是她一直希望能够得到一种确实存在的幸福――可以留在身边的人、生活的美丽和永远的幸福。她看不到人生的多变和复杂,一开始看到的,是生活美好的一面,当梦想破灭时,她只看到生活中丑陋不幸的一面。所以约娜的人生,是失衡的,她的生活是“无目的”,因为她企求的东西,并不是能真正掌握,并不是她自己努力得到的。她的空虚和无聊,与她所憎恨的贵族没什么不同――这大概是贵族阶级所共有的特点。与约娜作对比的,是曾经与于连私通的仆女罗莎莉。在她生下于连的孩子之后,于连一心只想把她跟孩子赶走,不给他们一点钱。是约娜父亲用了一万多来为罗莎莉找了个老实庄稼汉,用婚姻来掩饰了这则丑闻。所以罗莎莉,从来没有想过生活是有多么灿烂和美丽。虽然文中没有过多阐述她离开约娜家后的生活,但是可以想象到,罗莎莉心中没有抱多大期望,只想踏踏实实生活下去,老了手上有点钱,可以安稳渡过晚年。罗莎莉对婚姻生活的期望,完全是建立在“生活”、“生存”的基础上,所以她的晚年过得比主人约娜要好得多。那么,婚姻幸福是怎么得到的呢?我想起当中国的包办婚姻遇上思想开放的浪潮时,那种门当户对的婚姻被打到地狱,人们高歌自由恋爱的伟大。慢慢地,自由恋爱的人们,在踏入婚姻后,感觉到不那么“自由”和“美好”,于是认为,恋爱和婚姻是对立的,或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恋爱对象不同于结婚对象”等等。但我认为,这种对立是说不通的,是畸形的。婚姻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只能算是一种形式。犹如学历只能证明你受过教育,但并不能保证你真的获得智慧。人该好好生活,要么一个人生活,要么两个人生活,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爱情说到底,是一种欲望和激情,转变为共同生活的愿望和动力。约娜及众多人的不幸,是将婚姻想成一个美好的实物,而没有考虑到生活的各方面。有人说,爱情是美好的,一想到婚姻的油盐酱醋,就变得不那么美好了。是真的么?是谁界定了,这种基于生活需要的考虑是美好或不美好呢?于我看,没有什么美好和不美好,生活就是如此,既是这样,又是那样,既不是这样,又不是那样。感情、婚姻等等也如此,无谓加上我们玫瑰色的幻想。(二) 孩子的教育人这种生物很奇怪,好像总要抓住什么东西。当还是婴儿时,弱小的手指一旦触到物体,就会紧紧抓住;长大后,死心塌地地经营着友谊、爱情,并十分确信会长久不变;到生了孩子,人变老时,唯一希望就是养儿防老。约娜抓不住丈夫的心,父母又相继离世,最后孩子也弃她而去,是结尾时,儿子跟妓女生下孩子,养不了,丢给母亲,约娜才感觉到,她又能抓住一样东西,立刻有了生机。但是,这些真的抓得住么?想一想,如果儿子的孩子突然害病死掉,或者如父亲一样,离开了,约娜会怎样,生活还能不能继续下去?没什么可以抓得住,包括从我们身上掉下来的孩子。我想起之前我遇到的一个女孩。女孩家境富裕,父母把五个孩子都送到世界各地读书,但是却要求孩子毕业后回国,留在他们身边。女孩的哥哥姐姐都遵循父母意愿,一一回国,根据父母喜好挑选工作和配偶。但这个小女儿,却是一个大大的变数。女孩在澳洲完成学业,并交了一个瑞典的男友,不想回国发展。于是女孩父母一时以“断父母子女关系”来要挟,一时用“身体越发糟糕,心脏肿大”来打动,简直是无所不用。女孩陷在两难的困境中,除了痛苦就是无奈。这是爱么?不是,这只是一种占有欲,以爱为名的自私。就如男爵对约娜所说的:“约娜,你没有权利来支配这个孩子的一生。你现在这种想法是最没有出息的,几乎是犯罪的,你为了个人的幸福而去牺牲你的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如同弄清“爱情是什么”、“人生的本质”一样复杂。但是无论怎样,父母都不能基于自身欲望和满足来培养孩子。任何过度的严厉和过度的溺爱,都是有害的。过度严厉,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心灵会扭曲;过度溺爱,会耽误孩子教育,最后一事无成。我还没有做人父母,对于这个话题,只能够结合我父母对我的教育来思考。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通用的,因为人性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说,令到孩子有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即是父母要做的事情。           (三)人生的多变在所有事件的底下,其实隐藏着一个暗示:人生是捉摸不定的。当约娜从修道院回来,她想她的人生应该是简单和快乐,每天都充满小惊喜,但偏偏现实生活是多苦多难的。当她以为,一辈子就这样跟于连凑合着过,对他的不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私通的男女被伯爵锁在牧羊人的流动小屋里,推下了悬崖,死掉了。母亲的死,同时让约娜发现,母亲当年是别人的情妇。后来在儿子抛弃了她、生活只有绝望时,她抱回了自己的孙女,为她麻木的生活,注入了一道暖流。约娜埋怨自己“运气不好”、“一直受命运的打击”,甚至到后期,将一切苦难都归于自己“对上帝不够虔诚”。约娜的希望和幻灭,也是跟随生活的起伏而改变。约娜看不到生活的无定性,人生的多变,于是她做了生活的奴隶,一生受着所谓“命运”的摆布,将自己的苦困归于命数,而不作积极有用的努力,去为自己谋幸福。《鲁滨逊漂流记》中,对命运也有一番讨论。鲁滨逊在回忆自己的经历,感到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将自己推向这条路,而不是另外一条路。似乎有种神秘的力量,使我们过着某种生活。但是鲁滨逊的命数论,是积极的,在任何一个困境中,他总是用最大力量去生存、谋出路。约娜的命数论是消极的,因为她没有想过,自己为自己制造了不幸,而且在困境中,是她把自己推向更深的苦困中。约娜不能拯救自己,一部分原因是她与世无争的天性,一部分也是贵族阶层所特有的软弱。从经济层面说,约娜屈服于命运,也是由于她的财富是承继而来,而不是自己挣回来。曾经有人讨论过“娜拉出走后会怎样”,同样的,想象一下,约娜抗争后会怎样。结婚后,约娜从父亲中得到的所有财富都归丈夫掌管,她不是没有考虑过出走,可是一想到自己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就放弃了。不通过劳动而来的财富,不是真正的财富;不通过劳动而为自己挣面包,也就无法了解人生,也没有坚强的心去承受种种不幸。于是约娜消沉、悲观,既无法了解人生的幻变,也无法在幻变下独立生存。她的无聊和空虚,占据了她的心,直至把她的青春、好奇、活泼,一口口吞掉。结尾罗莎莉为人生做了最朴实的总结:“你瞧,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
  •     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来读这本莫泊桑的第一篇长篇,一开始觉得很难读下去,情节平铺直叙,线索也很单一。但是读到后来却逐渐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在地铁上很快就读完了。于我而言不过是短短一周,对于雅娜而言确是漫长的一生。   雅娜的一生在我看来绝对是悲剧的,正如书中所说,她目睹自己的美梦一个个化为泡影,自己的希望一个个落空。尽管在她的一生中也曾经品尝过爱情的甜美,家庭的温馨以及做母亲的满足,但在我看来这些仍然是可悲的,正是这些短暂的幸福时光显得她的一生更加的悲惨。   读完以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雅娜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呢?罗莎莉说“只怪您结婚选错了人。连对方是什么人都不了解,怎么就能随随便便结婚呢?”从表面来看确实如此,在嫁给于连前,雅娜还是一个天真幸福的贵族少女,她一生的悲剧正是从遇见于连开始的。她只和于连相处了几个月就决定嫁给他应该是她犯的第一个错,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她看到的完全是于连的温文尔雅英俊潇洒的假面具,显然,她不是于连的对手。而少女总是这样天真,这也和她从小生活在修道院有关,于连相当于她的初恋,在毫无恋爱经验的前提下,雅娜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她不知道男人原来是会骗人的,也不知道有的男人为了某些目的可以假装爱一个人。所以她傻傻的相信了于连,就连婚后于连种种情绪的变动和容貌的改变也从没有勾起过雅娜的疑心,于连与罗莎莉以及后来的伯爵夫人的奸情都是被雅娜无意间撞破的。在她看到母亲的书信而信念崩塌之前她一直都偏向于相信周围的人,因为她自己是这样一个纯洁而善良的人。因此,雅娜的悲剧原因之一就是她缺少生活的经验。   而另一个造成悲剧的原因就是雅娜的性格,在一生中她一直是懦弱无力而不敢抗争的。具体来说是她不敢和周围的人抗争,面对丈夫的出轨,她也只能做到不再和他同房,而后期她的懦弱有时简直到了让人看不下去的地步,当她知道于连和伯爵夫人的奸情后,她居然很怕他们的事情败露,更害怕他们的事让伯爵知道,托比亚克神甫对她说的话在我看来真是畅快淋漓“这么说,您就屈服啦!您就听之任之啦!您就认可啦!您家里有通奸的事,您就容忍啦!罪恶就发生在您的眼前,您就转过头去吗?”面对儿子的堕落她也是一样的懦弱,除了在家里默默垂泪和写信挽回她别无他法,而她唯一的几次抗争,如不让于连碰她,去巴黎找保尔等也都显得那么无力,对他人几乎没有造成什么实际影响。由于她过于懦弱,使得她过于依赖他人,这就是从抽象层面来说,她从不与命运抗争,尽管她悲痛欲绝,但是她还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命运的安排”。于连与使女偷情她大病一场,过后却对于连没有什么表示,既没有挽救他们的爱情也没有狠下心来割舍。保尔在外欠债嫖娼,她没有对他教育惩戒,而是妄图用自己的温柔溺爱来唤回保尔的心。所以当于连以及男爵夫人死时她才会那样悲伤,尤其对于于连,尽管她恨他,但是下意识里他仍然是她的依靠,这依靠没有了,她伤心不已。   而关于雅娜的悲剧,最让我动容的有两点,一是她与于连爱情的腐朽,二是她老年被迫离开白杨田庄的苦楚。她与于连的爱情,最初是那么美好而温存,他们一起欣赏海上美景,一起在月下散步,像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一样,我还记得于连对雅娜说的让丽松姨妈落泪的话“这双宝贵秀气的脚,一点也没觉得冷吗?”这样温柔的甜言蜜语即使在我知道了于连偷情的真相后仍让我不能相信这是假的。难道恋爱初期的这些美好时光都是一种假象吗?纵使不论小说里的于连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那么现实中美好的恋情都只是一种双方还没有深入了解的假象吗?正是这一点让我倍感落寞。   而雅娜晚年不得不离开白杨田庄的时候更是让人唏嘘不已。白杨田庄寄予了她太多的记忆,也承载了她太多的梦想和情绪。那绣有狐狸与仙鹤的椅子,那彩瓷的珐琅座钟,尽管许多都被她带去了新居,但是属于她的白杨田庄再也没有了。她以狂热爱情般的冲动,抱吻一切她不能带走的东西。她的眼泪刷刷流下来,发疯似的从一间屋窜到另一间屋。这一切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对这座古老庄园的眷恋。我知道她在心里与自己过去的年华默默作别,这一切悲伤,屈辱,幸福,憧憬,痛苦,孤寂,期盼都随着白杨田庄留在了过去了。   书中对雅娜的一生最后的定义是“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但是我知道不管这一生是苦是甜,当它披上了时间的袈裟,被岁月的年轮雕刻之后都会变得平和和动人起来,正如男爵夫人的“心念儿”一样,在老了的时候,有东西可以悼念总比独自对着空白的时光两看生厌要好的多。
  •     超级悲剧的一个故事,看着很压抑但也有很多共鸣。虽然作者当时也许是在批判宗教啊淫乱的社会啊等等,但从我目前的眼光来看,就是女人要靠自己!靠什么爱情,男人,儿子,孙子来寄托自己的一生是非常不靠谱的。当什么全职妈妈生上几个孩子每天做饭打扫送孩子上学好不容易歇会儿就看看电视;哪怕是老公钱挣得够自己什么都不用干就负责花,这样的一生也是空虚的呀!要不断充实自己,凭自己的能力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才是正道,要是能找到自己愿意为其付出一生的事业,就完美了。另一说,小姑娘就应该早恋!早早知道各型各色的男人都是肿么个回事,才能挑到可以托付一生的男人。纯真年华对爱情的憧憬诚然可贵,可是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童话。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高富帅从前就靠不住么哈哈
  •     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另外,真心觉得主人公太闲了,不然也不会把孩子当成她生命的全部,慈母多败儿,所以其实是她害了她的儿子。
  •     很喜欢《一生》的最后一句话
  •       很薄的一本书述说一个女人的一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她的半生,因为书的最后她依然好端端的活着,并且有一个重担需要她花一段时间去肩负。
      这个女人为什么一路走来这么不幸,她女仆的一句话点破了要点:一个女人连对自己要嫁的丈夫是怎样的人都不了解,怎么可能幸福。
      不得不说,那个家伙死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想着总算少了一个烦恼,让娜应该会过上比较安稳的日子了吧?但是没想到她的教育方法这么无知。如果书的开头她还是一位不经世事充满幻想的女孩,都经历那么多了,你就不能成长一点点?居然还像个下乡妇人一样愚蠢地溺爱自己的孩子,最后自食恶果也是情理之中。丝毫不同情。
      我相信,路都是自己走不出来的,每个人的机遇的确相差很多,但是每个人遇到的机遇中总有好和差之分,自己选错了路,是自己的责任。
      这本书让我对莫泊桑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他是悲观主义者,对现实充满了悲观的情绪,但是他内心却十分善良,温暖。他相信活着充满了痛苦,但是他祝福每个不幸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这也是为什么他给出了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结局。
      就从这本书来说,我很喜欢莫泊桑,他是一个可爱的有血有肉的作家!
  •     颜控毁一生,怂包害三代……
  •     人生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只把一生看完了。
  •     黑历史
  •     这个出版社的译本怎么看怎么别扭,但这也是一种回忆吧
  •        女性的命运是无法操控的,因此女性的命运可以反应一个社会和时代?从历史几千年的各个时代来看,女性的命运似乎仍然差不多。不过我觉得,她起码有几点还是有可能改变的,值得大家讨论。
       1.女人在择偶的时候,总是感觉第一,感性是女性的基本特征。但是,多少女生在一霎那冲昏了头脑,以为遇见了白马王子,结果,却带来了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悲剧?可是少女时期的浪漫与天真是人的天性,怎么克制得了?婚姻也许注定是赌博,这点,她似乎是注定的。不过,就不能多想想么。
       2.女人的事业就是婚姻,但全部是婚姻么?事实上女人也可以多培养独立的爱好,独立的理想。从这本书里看不出雅娜爱看书,年少时候看过一些,不过到了后来就不看了。读书是乐趣,甚至是最大的乐趣。当痛苦的时候,读读书是最好的选择。还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娱乐,比如做做手工工艺品,民间刺绣什么的,没有刺绣,木偶总有吧。可以爱好发明,做做蒸汽船啊。况且,还可以写小说。19时期的欧洲贵族封建主,写小说的人是很多的。多读读书,如果读读当时卢梭的《爱弥儿》,对儿子的教育肯定就不同了吧?
       3.雅娜早就应该改嫁,找一个情人,这完全可以。不过她却把热情全部放在了儿子身上,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结果,不仅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儿子。她打打麻将也好,也许全家就不同了。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一处,更何况是不稳定一处。——可怜的雅娜,基督教传统是保守的,民风却是彪悍和淫荡的,为什么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事实上,雅娜的父母也都不忠。她在老公出轨的时候,就应该可以提出离婚了。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雅娜的命运不是时代造成的。
       4.当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就应该想办法,找找有经验的人询问怎么教育。如果说父女两人都只会溺爱孩子,那么找找别人询问总可以。当他第一次欠款的时候就应该感到警醒了。——到了后来欠款越来越高的时候,就应该家庭集体反思,然后寻求神父以及邻居的意见,把他叫回来拯救她。应该自私点,别再汇款了。
       5.当一个感情的寄托没有了,就应该再寻找一个。雅娜可以寄养一个孩子,也可以再嫁,也可以花钱找个情夫,人嘛,毕竟要自私点。依我看,勾引一个年轻小伙也是不错的。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这个家。孩子上中学之后,就应该想想自己的感情问题了啊。
  •     莫泊桑的文笔细致入微,对女性的理解惊人。雅娜的一生坎坷,全文除了雅娜,其他角色的一生居然也能窥测一二。不累赘。李玉民先生的译本下,几乎感受不到中法太大的文化差异。莫泊桑笔下法国女孩的一生,我居然从中能产生诸多共鸣。撼动的地方太多,你以为一生就这样了,其实还没结束。
  •       不得不說,莫泊桑的描寫真的一級棒,以前看得比較多得是對人物的描寫,比如項鍊,這次的是景物描寫非常吸引我,而且我總有感覺是莫泊桑用環境描寫去替代主人公的心理描寫,將哪一種曖昧之情寫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他們第一次去出遊的那一部分。
      美麗動人的富家小姐愛上了家道中落的帥氣小伙子,那隱蔽的怦然心動的兩顆心撞擊在一起,看見他們第一次出遊,訂婚,而後結婚,蜜月都是甜蜜幸福的,唯一不足的也許就是令人羞澀的衝動。
      但是蜜月完後,似乎不幸就如山倒海地來。
      突然的一幕揭露出殘酷的事實,從一開始,他就沒有真正愛她,從一開始就和侍女糾纏在一起。似乎甜蜜的一切都是他故意營造的,而非真正的愛。最往後面,發現出軌,不單單是他,還有男爵,男爵夫人,伯爵夫人,似乎就只有伯爵還有約娜是忠貞不二的。
      最後伯爵將伯爵夫人還有於連反鎖在箱子裏滾下山就是最後的結局。
      作者還是比較仁慈,其實這些東西更多的是懦弱的妻子包庇風流的丈夫,並認爲這是浪漫的愛情。其實男爵夫人也是男爵好朋友的情婦
      
      本書很着重講宗教的問題,特別對於那個神甫,似乎在說,信者得救而不用在乎是誰敲的門,這有點像馬丁路德的一些宣言。
      
      爲什麼似乎所有的名著都在告訴我們,婚姻是一個悲慘的墳墓,最後只能靠子女來撫慰自己,但子女卻總會離開
  •     刚看的,文笔不错。喜欢语言风格。
  •     一阵淫风吹过,动词大慈动词大慈
  •     选老公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       女主人公约娜确如她父母所期望般的纯洁,她对生活和未来都充满着美好的期许,然而她的纯真的特质并不能使她从婚后的生活中幸免,在我看来,约娜缺少的是生活的智慧,有人也许认为她软弱,而我觉得她完全没想过可以反抗,她也没有什么错,就算错了,命运的不如意也足够构成对她的惩罚了,书最后说“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那我想,如果多一些生活的智慧,人生也许会比它原本设定的要好得多。
  •     逆行中。读来五味杂陈
  •     初中的时候读的,读了至少两遍,那会儿非常爱读书和听音乐,仅燕山出版社,这个系列的书,我就收藏了不下二十本,都在家里的书架上落尘土呢~
  •     我难道是莫泊桑的脑残粉儿么。。。
  •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喜欢莫泊桑的书
  •     翻译的马马虎虎,不是很流畅,所以读起来缺少美感
  •     一生没想象中那么好,但也没想象中那么坏
  •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     作为一个女生,对她的一生感同身受。是一本很好的书,提醒自己将来的路上会遇到什么,也好做些心理准备
  •     • 人生就是这样,不是特别好,也不是特别坏
  •     重温经典中~~
  •     一生 1883,伊韦特 1884,保罗的夫人 1872,春天 1872
  •     喜欢莫泊桑的文字,对人物的描写,刻画,是那样的细腻
  •     结尾部分不对胃口扣一星
  •     全书最后一句“人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完全没觉得...雅娜一生过得着实不怎么样啊。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局限,能了解到是什么样的局限就不错了,想要摆脱更加困难。这本书应该加入青春期教育书目,让大家知道自己有可能会遇到什么,并且考虑一下如果遇到了会怎么处理。
  •       超级悲剧的一个故事,看着很压抑但也有很多共鸣。虽然作者当时也许是在批判宗教啊淫乱的社会啊等等,但从我目前的眼光来看,就是女人要靠自己!靠什么爱情,男人,儿子,孙子来寄托自己的一生是非常不靠谱的。当什么全职妈妈生上几个孩子每天做饭打扫送孩子上学好不容易歇会儿就看看电视;哪怕是老公钱挣得够自己什么都不用干就负责花,这样的一生也是空虚的呀!要不断充实自己,凭自己的能力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才是正道,要是能找到自己愿意为其付出一生的事业,就完美了。另一说,小姑娘就应该早恋!早早知道各型各色的男人都是肿么个回事,才能挑到可以托付一生的男人。纯真年华对爱情的憧憬诚然可贵,可是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童话。
  •     初中时读的一本书,燕山出版社的。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全书的最后一句:“人的一生,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好,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坏”。
  •     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可是看起来就是很糟
  •       我没看过原著,只看过简写本,但是就算让人不堪的简写本,仍旧觉得那么震撼,一本没有英雄,美女,推理,各种花哨卖点的小说,读完不仅让人惆怅,人生啊,不好,也不坏
      女主人公失败的人生,年轻时候是年少无知,中年的时候把希望放到儿子身上,老年时候孤苦无依,就像有的豆友说的那样,或者,她应该自立一些,然而她却被果协着,在生活的洪流里慢慢沉沦,
      作者的语言越是冷静,越是精简,越让人感到无奈,阴冷,然而,文章的结尾,小孙女乘着马车来到,天下着雨,对她来说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像极了莫娜刚开始的样子,作者嘎然而止,留给我们无限遐想,或许那就是作者留给我们的希望,又或许,那不是……
  •     一生!
  •     女人究竟应该如何抉择一生,一时的心动?殷实的家底?似乎都不靠谱,人生一世,还是需要纯粹一些,不论图一时的欢愉还是图一世的享乐,都是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人,这一生,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好,定然也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坏。
  •     “喏,人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
  •       要单刀直入的进入《一生》描述的氛围很难。尽管细节描写与同类书籍相比并不算多,我仍读得哈欠连天。对付这种情况,我从书的中段开始读,进入约娜的人生从她的婚礼开始,读到结局再翻回她人生最明媚的那一段少女时光细细咀嚼。我逐渐在不算隐晦的人物对话中摸清关系,越发看得津津有味。及至刚开始看书时那份看戏的心态也慢慢被跟自己命运相关似的担忧所攥住了。到了最后在知道约娜中年及晚年的悲惨遭遇后再翻回她的少女时期,简直被惊得一身冷汗。
      
      我现在,正值18岁。之前的种种经历,就像《一生》中略去不表的那样,充满迷惘与童稚的欢乐,却只是为身体和心灵的成熟做准备,是上帝安排给我这一生最闲适自由的一段过渡期。从此,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当然是知道的,这世上还有我这么一群同龄人,他们不知何时早已悄悄成熟,像是书中年轻的于连,“一个有社会经验的人,一切都做的恰到好处⋯⋯他的眼神里那种懒洋洋的惑人的魅力,令人相信他的思想深刻,使他所说的一言一语都增添了力量” 可喜又可怕的是,我在这个年龄也遇到了生命里的于连,他的超越年龄的成熟教长者满意,教同龄人钦羡。我的浅薄地因生命的存在而时时欢喜跳动的心简直不能理解这样生物的存在:年纪轻轻却像经历了一生那样沧桑,可又常常带着孩子气的笑。当他一次在我耳边带着轻笑说出:人生要开始了喔 我浑身带着颤栗的喜悦,简直不能答话。那感觉就像是17岁的约娜,为美好人生的开始雀跃不已,玫瑰色的幻梦似已展开一角,却又因为这位“于连”的经历抱着幻灭的犹疑。
      
      所以说,这个年龄读《一生》,真是我的幸运又是不幸。我学会了在人生哪几点上小心:择偶,孩子的教育,自己的精神支柱和经济的独立。尤其是读少女时期约娜的生活,生命一代代轮回,命运竟如此惊人的巧合,我的现在和本书刚开始几乎一模一样:父母精心的呵护,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健康年轻惹人喜爱,遇到的所有人似乎都正直可亲又温柔。这么一个充满花香的温巢,我原来竟没识破它时时面临着跌破的危险——在约娜蜜月后,她对原来热络的一切都失去激情了。我知道那种感觉,突然间你把整颗心都交付给一样物体,当它忽然失去那令你着魔的魅力,宇宙万物似乎也都跟着黯淡无光了。在书中,那样物体是于连,是约娜对爱情和神圣婚姻的幻想,是她对原本应该精彩的人生的一种期望。《一生》的结束平平淡淡,没有失望也没有希望,似乎人类代代就这么过下去。“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 它时时逼得你喘不过气来,但又偶尔捎来一丝清凉的海风,一抹朝霞,一弯面纱下神秘的微笑,让你不忍放弃希望。对绝望时的约娜来说“看着这初升的曙光,像是面对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似的⋯⋯世上既有这样美丽的晨曦,怎么可能就没有一点快乐和幸福” 可是对年轻的我来说,世上这美丽的晨曦只是我才来得及品位的世间万种美好中的一类。我坚信必有更好的在未来等着我。因此,书中那冷眼看人生的态度简直使我不能忍受了。在另一篇书评里,作者提到知足的心态才能幸福。我不能苟同,可又想不到什么话来反驳。只得引用书中的例子,知足如约娜,在懦弱地忍受了丈夫一次次的背叛,儿子一次次的任性后,得到她想要的安稳的生活和亲人陪伴身边的幸福了吗?她的确一生衣食无忧,可在我看来,却悲惨得连萝莎莉都不如。这个一生没有主见的妇人,一直是爱的奴隶。生活的重心由她的直觉和感情左右,那个当初第一次发现于连出轨发怒要离婚的女人已渐渐失去她的棱角,为小小的温暖满足着,平庸的个性,平庸的天资,病态的娇贵和依赖他人的习惯使这个当初新鲜活泼的少女失去了上帝曾公平赋予每个女人的天生的光彩魅力。
      
      我从《一生》中得到的,不仅是要小心挑选婚姻的伴侣,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重心,做独立的个体,趁着年轻好好把握那层天生的魅力与世事接轨 (若约娜不是个乡下没落贵族家的小姐,而是巴黎类大都市名流家的千金,想必命运也会大不一样),甚至还有与未来婆婆的相处之道:千万,千万要向她表明,自己和她的儿子结婚,是为了更好的爱他,决没有夺走他的意思。
  •     算是能看下去的名著。“人的一生,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
  •     理想与现实的区别,渣男啊。
  •     命运捉弄人.....
  •       在看到最后前,约娜的最后一句结束语:“人生既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坏”已经被我翻了不知多少遍。我很期待一个当了一辈子茶几的人面对着满桌的杯具是如何说出这句话的。看到结尾,我很怀疑仅仅是一个婴儿的到来、儿子的即将回归就能让她化为灰烬的心死灰复燃?难道她没有想过这个新生的女婴,她的一生也许会想她一样坎坷曲折,她的儿子仅仅是因为无处可去才躲回她身边,对她的感情无从谈起。如果她细想一下怀里的女婴和她儿子的前程,沉重的未知感和一生的苦难足以浇灭这希望的火花。或许她从来没有想过。
      我曾经觉得莫泊桑这个结尾有些牵强了,似乎是为了迎合一个大圆满结局而故意加上的一句作者自己的结论。但细想来,这个结尾再合适不过了。苦难或许会有利于人的成长,但过分的苦难会压弯一个人的脊梁、侵蚀人的思想。苦难中的人,如同沙漠里快要干死的旅者,暴风中随波翻滚的小船,一片模糊蒙眬的海市蜃楼,一点渺远飘忽的星光,立刻在他们心中燃起熊熊烈火,这火焰烧尽一切理性的怀疑、烧尽一切仔细的思索。此时,没有现实,只有想象,想象中的清冽的泉水,温暖的港湾。
      约娜拥有幻想,但很少真正的思考。她一生中大部分独处的时间里,要么在感叹韶华易逝、幸福不在,要么在哀叹命运不公、世态炎凉。曾经她鄙视那些沉浸在性欲中的男女,觉得他们像木偶般被欲望操纵而不自知,但她自己的幻想之于她,和性欲之于于连一样。她也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幻想,就像于连从未怀疑自己的性欲;她觉得满足幻想天经地义,就像于连认为满足性欲同样天经地义。为了那个爱情幻想,一点点心动就扩大到谈婚论嫁,在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里,唯有自己的那个幻想依然美好,依然时时滋润着她那干涸的心田。一个名为性的手操纵者于连,约娜看见了那只手,却没注意,一个名为爱情幻想的手,也在操纵着她。操纵着她的喜悦、她的痛苦、她的欢笑。
      理性其实是一种否定性的情感,它往往和怀疑、不确定、未知联系在一起。而在信任、幸福、渴望、或者极端恐惧需要支持的情况下,理性是很少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理性的禁区,那里是只有结论、没有理由的,那是一片只需执行、不能反问的地区。我们的梦想、欲望都在那里,或者说,其实这两者本质上一致。一切行动、一切想法,均源于此,但我们碰壁的时候、痛苦的时候,可以怨天怨地怨社会,就是不能怨自己的梦想。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幡然悔悟自己的梦想是错的。但约娜呢,我们能忍心告诉她你一生的悲剧起源于那个支撑你一生的梦想吗?或者说你其实和你丈夫一样都是某种欲望的奴隶吗?
      人是很难回头的,在一条路上走的越久,越难以否定自己这一路坚持下来的成就。就这样,我们自愿成为自己的束缚。
      
  •     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永远茕茕孑立。
  •     生命的意义难道就是期待然后失望 最后寄生于你的孩子 这样貌似希望的过一生么
  •     看得很顺畅,法国版的《活着》
  •     世事动荡,时代变迁,你可以把自己困在小圈圈内,却永远也别想阻止外人进来。
  •     莫泊桑还是短篇好,长篇也憋不出啥跌宕起伏的情节。这种一句话讲完的故事,不太适合我。马克思还跟女仆生了个孩子呢。还不如写写马克思的八卦。
  •     最后一句话很有哲理
  •     一生不像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坏。有时顺从生活便好
  •     有飘的影子
  •     约娜一生的不幸我认为是自我意识不强。不应该把爱完完全全寄托在他人身上,即使是丈夫孩子,人活着也不是因为有牵挂和寄托才值得活。呼出去吸进来的每一口气才是活着的原因,带着自己体验这个世界才是活着的目的。
  •     浮生若梦,幸福光有天赋远远不够,需要能力。如果只有天赋却缺少智慧,再好的条件也会变得不幸。
  •     在爱情里面,男人都是天真汉,女人都是生意婆。
  •     初中读过。莫泊桑是我最早接触的法国作家,最开始读过他的《羊脂球》。
  •     女人以为自己是她老公唯一的soulmate 可事实上她只是她老公众多的炮友之一 而他们爱[打]情[炮]的结晶呢 是一个也喜欢打炮的屌丝 噫 多么悲惨的一生啊 P.S. 怪不得没人爱看莫泊桑的长篇小说 的确是不太好看┑( ̄Д  ̄)┍
  •     怎么选择,怎么度过。人这一生,想象和现实。
  •     哎呀居然能一眼找到我读的版本!
  •     初一读的,当时觉得是小黄书啊啊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