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骑兵军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红色骑兵军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533916923
作者:[俄]伊·巴别尔
页数:179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讲解了自传、泅渡兹勒鲁契河、诺沃格拉德的天主教堂、家书、战马后备处主任、潘·阿波廖克、意大利的太阳、基大利、我的第一只鹅、拉比、通往布罗德的道路、机枪车学、多尔古绍夫之死、二旅旅长、萨什卡·耶稣、马特韦·罗季奥内奇·巴甫利钦柯传略、科齐纳的墓葬地、普里绍帕、一匹马的故事、在康金打尖、小城别列斯捷奇科、盐、夜、阿弗尼卡·比达、在圣瓦伦廷教堂、骑兵连长特隆诺夫、两个叫伊凡的人、一匹马的故事续篇、寡妇、札莫希奇市、叛变、契斯尼基村、战斗之后、歌谣、拉比之子、千里马、星星重又升起。

书籍目录

一 自传
二 泅渡兹勃鲁契河
三 诺沃格拉德的天主教堂
四 家书
五 战马后备处主任
六 潘・阿波廖克
七 意大利的太阳
八 基大利
九 我的第一只鹅
十 拉比
十一 通往布罗德的道路
十二 机枪车学
十三 多尔古绍夫之死
十四 二旅旅长
十五 萨什卡・耶稣
……
星星重又升起(代译后记)

内容概要

巴别尔,犹太裔俄罗斯作家。在欧洲文坛的地位和知名度锭高于他在俄罗斯本土。国际文坛将他誉为“苏俄时代的莫伯桑”。出色的功写技巧、别具一格的创作构思,使他的作品备受罗曼·罗兰、博尔赫斯等大家的推崇。但在他的祖国却被当时的评论界指责为“描写上自然主义倾向太严得”。他的《红色骑兵军》曾被列为禁书。1937年巴别尔蒙冤入狱,1941年屈死狱中。

图书封面


 红色骑兵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所读为电子版,故此有些潦草,但巴别尔的不同凡响,还是能感觉出来,这些文字比喻奇特,笔势斩钉截铁,翻滚涌动着原始的生命之力,郁郁葱葱,犹如无边无际的古森林,闭目倾听,仿佛听得到奔腾的马蹄声,一片壮阔,这生命之力超越道德,声震四方上下,这是天地之间人的动静,也只能是人的动静。待买到了,再细读。
  •     顶着初冬薄寒,赶去玉泉校区听课。时光早已磨蚀夜晚独自出门的习惯,于是偶然见到黄色光影里街上的一切,它们似乎显得不太真实。心思飘在“浮华”里,开始犹疑和迷茫,真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梧桐树枯叶纷飞,落地簌簌作响。白光光的水泥地面上,一个庞大影子时而拉长,时而又缩短。公交站台显得十分寥落,三两个人各怀心事,等待同一辆因为拥堵迟迟未到的公共汽车。随着红猪约定时间的临近,明显感觉到体内渐渐膨胀的焦虑。我可不愿做一个迟到的学生。但又无计可施。除了长出翅膀。唉,一个老掉牙的梦想,当它在脑海里静静滋生,我开始仰望悬在空中并不圆满的月亮,望着它洒向地面的微不足道的清辉,对了,何不想想今晚的主角——巴别尔呢?巴别尔,这个把群山描述成锯齿,又把睡意比喻成一群蹦跳的猫的俄罗斯作家,上上个世纪出生于敖德萨的莫尔达万卡,如果活到今天,他应该已是113岁高龄。或者114吧。如此高寿,在今天看来,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事实早就告诉我们,巴别尔的人生历程恰恰短暂得要命。在卢布扬诺夫或者西伯利亚监狱的一个凄婉压抑的凌晨,当那颗该死的、毫无理性、是非混淆的子弹射中他的胸膛的时候,巴别尔仅仅只有47岁。屈指算来,巴别尔差不多只走了后来十分推崇他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一半的人生路程。值得庆幸的是,巴别尔成长于教育环境良好的犹太家庭。十六岁以前开始钻研犹太语,《圣经》,《塔木德》。也许就其本人而言,这一切似乎并不值得庆幸,相反,那时候,同所有孩子的想法一样,他认为没完没了被迫接纳知识毫无乐趣,浸泡在知识的海洋里,他甚至觉得度日如年。父母管束的严格,致使后来就读的敖德萨商业学校正好成为他的避难所和安乐窝,他最舒适的休憩场所。彼时,港口的天桥,希腊咖啡馆的桌球,酒窖里廉价的比萨拉比亚葡萄酒,和来自布列塔尼的法语教师点燃了他身上若隐若现的文学梦想。但是,巴别尔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流浪在彼得堡的日子里,无数次投稿被编辑拒之门外,直到有一天见到高尔基,后者完全称得上巴别尔文学道路上的伯乐和老师,他在《年鉴》上第一次刊发了巴别尔的短篇小说。由此,巴别尔的命运才得以小小改变。那是1916年。巴别尔并非满足于这一点“投机式”的成就,他开始体会到自己在写作技巧上的不足,比如对某个人物思想深度的挖掘,心灵的探索,对文本结构安排等等,他根本无法象鸡啄米一样“一啄一个准儿”(借用他的小说语言)。于是,高尔基便打发这位眼前看起来时运不佳的阿萨克.巴别尔到人间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高尔基正是安排他下乡体验生活。而巴别尔这一“下乡”就是整整七年。七年的时间,对巴别尔来说,他体验到的生活几乎是全新的——贫困,血腥,暴力,愚昧。那一片紫红色的罂粟花和茂盛的啤酒草时时陪伴着他,被战争糟蹋成枯槁零落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耳畔哭泣,耳濡目染哥萨克的豪放勇猛愚昧残忍,而巴别尔终于学会了如何用他的笔完美地表达思想。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短篇小说集《红色骑兵军》和《敖德萨的故事》。读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眼前总是浮现一幅残酷、肃杀的黑白图画。那是战争给人间的馈赠——即对一种正常秩序的摧毁,而代替它的是破败、压抑、残缺、混乱的局面。漂浮在肃杀空气里的是一种除却伪善面具后最原始最本真的生的欲望。更多的反侵犯意识在人的内心作祟。于是在《红色骑兵军》里,我们免不了读到触目惊心的冷漠,野蛮,血腥,而这些,又正说明了漂泊在乱世的那些生命的狂野和强悍。阅读过程中,毫无理由地无数次联想到萧红的作品集。有人(而且肯定不是一小部分人)可能会认为,读巴别尔的小说,如果联想到博尔赫斯或者海明威或者“苏俄时代的莫泊桑”,那还算合乎情理,联想到萧红,那些散文体的小说,跟巴别尔又有何干?哦,也许我只是在强调一种视觉感受吧。在我的理解中,无论是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还是萧红的作品,首先两者在视觉上有相通之处。它们属于同一类别的黑白色系。断垣残壁的场所,肮脏的被褥,饥寒交迫的人群。其次,两者各自描写的那块土地差不多属于同一地域,俄罗斯和黑龙江。同样是萧瑟的冬天,令人畏惧的天寒地冻。另一个层面,两者都透射着跟气候保持一致的人性的冷。“人性有时是被残酷的战争环境扭曲了的,使之病态化了的……”,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战争总是泯灭理性的光辉,如《家书》里互相残杀的愚昧父子,曾经一刀一刀割下儿子头颅的父亲,最后遭到自己骨肉同样方式的残忍杀戮。而伪善的道德感和朝圣的庄严也在战争中慢慢消解,如《潘.阿波廖克》里面,流浪画家竟然参照周围一张张庸俗愚蠢的脸描画圣母像,或者他把购画人的仇家画成加略的犹大,以便购画人宣泄恨意。有人纳闷,从来不把自己的情绪投入文本的巴别尔,他对这场残酷的战争究竟抱怎样的态度?那么建议读一读《我的第一只鹅》吧。那里可以找到因为刻意讨巧哥萨克而迷失个性价值的心灵的迷惘和苦闷。巴别尔是天真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他锒铛入狱后,曾经向有关部门提过一个请求,他说,我只请求一件事,让我完成我的作品。但是,谁会听他呢?在那个年代,理智就象此刻头顶月亮的光辉般软弱无力。那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七十年以后,一个气温摄氏六度的冬夜,在遥远的世界的某个角落,会有那么一群人聚拢在冰冷的教室读他的小说。很多事情只要想起来总是那么悲伤。而巴别尔是不会赞同悲伤的。如同《拉比》里慕泰雷拉比说的那样,“胡狼饥饿的时候就要嚎叫,每个愚人都有足够的愚蠢唉声叹气,只有智者才会用笑声撕开生活的帷幕……”听完课,顺着坡道往回走,老天,果真找不着北了,黑暗中我迷了路。忐忑徘徊间拦下牵着自行车的高大男生,问他,学校大门在哪里?他微微发怔,随即喉咙里发出爽朗笑声。我知道那是善意的嘲笑,他心里一定在说,这位同学刚刚吃过迷魂药吧。终于走出校门,随即注意到被冷落许久的胃,于是在橘红色光线引领下,走进即将打烊的浮力森林。面包架空空如也,年轻的男营业员正在小心拭擦乳白色饼架上的碎屑,十平方米的空间里已经飘起悠扬乐曲,似乎在说,快点呀,跟即将过去的一天说声再见。来不及考虑什么,拿起最后的抹茶慕斯蛋糕,同时把带有体温的纸币连同今天最后的笑容一并留给收银的女孩。
  •     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我只看了一部分,“红色骑兵军”,第二部分“敖德萨故事”则没有看完,巴别尔不是知名的苏联作家,但据说得到高尔基的高度赞扬,以为是天才,而作为他的叙述主体的第一骑兵军,对他则很不满,以为他损害了第一骑兵军的形象,把别尔三十年代肃反的时候被清洗掉了,苏联肃反杀人比中国多很多,这与民族文化有关。原来看苏联以及俄罗斯的小说就不多,因为惧怕那复杂的人名变化,以及惊人的厚度。所看过的,认真看过的,大概只有《猎人笔记》,那可以算短篇集子。《红色骑兵军》也算短篇集子,像一个一个小故事,叙事方式也类似《猎人笔记》,比较容易读下去,书的内容很写实,从中可以看到,苏联红军和农民之间关系十分紧张,那个时候苏联的阶层排序似乎是:军——工——农,农民被压在底层,士兵们到农民家里无偿索要食物,征用马匹,打人,枪决村民,甚至强奸妇女,并不觉得有什么愧疚,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红军中发生过没有,不得而知,但从能找到的资料中很难看到这样的描述,强行征用已经是极限了,死刑枪决可能发生,但那是土改时期,而苏联则是贯彻始终的。这些红色骑兵军,本质上是披着红色的哥萨克,哥萨克可以为了列宁而战,但哥萨克始终是哥萨克。不过巴别尔也不否认这一点。俄罗斯人似乎对生死看得很淡,杀死别人或者自己被别人杀死,都不是特别在乎,死掉就死掉了,没有怨言,没有求饶,也许这真是一个尚武的民族,而且东正教的牺牲精神也太强烈了。苏联革命是还是走的罗伯斯比尔的道路,杀死所有人,留下一个纯净的法国/苏莲给子孙后代。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少给一星,以便想想再往上加
  •     再次重温 心爱依然
  •     了不起的巴别尔,是他选择了时代还是时代选择了他?
  •     质量还行,总体感觉不错!
  •     这么写,会让人觉得其他很东西都归为高档的媚俗那一类,还有贫瘠。
  •     看见浙江文艺的这个经典印象系列,大概是现在出的精装版的早期版本吧,我刚刚读过《红色骑兵军》的新版,译者都是戴骢。在巴别尔的叙述里,在弥漫无尽的战火和硝烟的异域,永远闪烁着一束无法按灭的光。
  •     “将太阳和性感注入俄罗斯文学”
  •      我的 第一只鹅
  •     #本国文学# [让我们为酸黄瓜和世界革命献出生命吧]⋯⋯
  •     凑单商品
  •     我已精疲力竭,在坟墓桂冠的重压下,佝偻着腰前行,央求着命运赐予我最简单的本领——杀人的本领。
  •     真的很不错,不但内容很好,而且价格也便宜,喜欢读小说的人应该尝试一下。尽管这本书当年与《石头记》同样遭遇——被列为“禁书”。但时隔多年再来翻看,精彩依旧!
  •     没看出哪好来
  •     别有风味
  •     虽然海明威说他喜欢巴别尔,但我对这本书爱不起来。1、我不觉得它很简洁;2、我不觉得巴别尔比海明威好;3、我不觉得这个集子里的部分篇目是小说。
  •     不错很划算啊
  •     “福楼拜遵循宇宙的叙事顺序,而巴别尔不会。他不管任何次序,来回穿梭,撕破叙事的礼仪,把所有细节揉进永恒当下的拳头”(James Wood:The Irresponsible Self)
  •     巴别尔,短篇小说之王
  •     真实令人心动,世界是残酷而又真实的,大环境的变革不是个体可以承受的,恐惧极端的人,无论极左或者极右。希望有类似的长征组歌出现,类似小说亮剑或者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的父亲)也可以,别和我说电视,那根本就是两种东西。
  •     没办法再读小说
  •     战争之中病态却自然的人性。汲取小说“速写”的营养,但普遍零散随意,或许这种粗陋气质与战争的苦难契合,但读起来感觉淡淡。缺少艺术性。
  •     由于不了解同时代的写作风格,感觉不出巴别尔对风格的彻底革新
  •     铿锵有力,写景很美,那种意境,体会到战斗民族战斗作家的温柔和阳光。故事虽小,满是思考。
  •     2010春节。
  •     彻底脱离滥俗的煽情,这或许才是那个世界简单的描摹,那么透彻。
  •     这种狠东西还说什么
  •     怆然
  •     每一篇都很震撼!
  •     我实在不能对它产生好感,这依然是一本让我读得十分头疼的小说(也许是我今天等消息太浮躁了完全不能体会到它们到底是被值得称赞了)。哦,对了,战争下的人和人性倒确实是,但那本《妮娜·西蒙4娜停止歌唱的那一天》更加让人触目惊心……
  •     高中换书活动中换来的,很多次从头开始看都没看完是因为俄罗斯人名字对于短篇小说而言实在太长,还没记住人物有谁一篇小说就读完了。战争和人性冲突强烈,母亲和宠物成为了人性的符号。相比永别了武器不那么感同身受是因为“我”的视角好像太客观太平静了,但是其纪实的笔触还是让人震撼。
  •     价廉物美!
  •     太喜欢这套书的装祯了。巴别尔把可以拓宽成长篇小说的故事凝炼成数百字,特别喜欢《盐》
  •     红色骑兵军
  •     京东4块钱,推荐。。
  •     经典小说的好译本
  •     这书,看得人心里翻腾翻腾~~~
  •     简洁,暴力,毛子就该是这样的啊
  •     巴别尔,简洁有力,美丽不浮华
  •     确实不错,确实不错!
  •     太喜欢这套书的装祯了。巴别尔把可以拓宽成长篇小说的故事凝炼成数百字,博尔赫斯说得没错,《盐》的确精彩
  •     “世界是五月的牧场,是有女人和马匹在那儿行走的牧场。”非常好。哥萨克的血性故事,巴别尔又是一种,言语精简传神名不虚传。印象最深的故事有两个,一个是儿子弑父复仇,另一个是无赖儿子在邻居瓜分了自家家具后,拖了个大车去血洗村落。
  •     智器Q8上读完的第一本书,智阅软件的切边功能太强力了。感觉电纸书可以不用了。理论再正义,口号再蛊惑,可充当炮灰的战士又不是伸出脸来甘愿让人打的耶稣。伟大的时代中同时孕育着善与恶,人性与兽性在同一躯体中孕育。我国高大全的红色电影和小说可以休矣。
  •     巴别尔也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伟大者之一
  •     翻了翻,喜欢不起来
  •     三块七!!!
  •     看看巴别尔笔下布琼尼第一骑兵军的哥萨克们,在回想大约十五年前自己读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觉一笑。显而易见,巴别尔的哥萨克们更容触动人吧。总之,作为人学,这是一本好书。作为文学,更是一本奇书。
  •     !虽然更喜欢舒尔茨,但这种高密度语言也实在值得品鉴。
  •     语言可参考
  •     比喻奇特,气氛惨烈。
  •     我的第一只鹅、盐
  •     没吹得那么厉害!
  •     巴别尔真是比喻的天才
  •     看三遍了,没找到震撼点。所谓自虐。
  •     就是好来就是好!!!!!!!!!!!
  •     我不喜欢这种语言风格
  •     看的电子书,有机会收本实体书
  •     虽然评价超高,但个人而言欣赏无能。一看俄罗斯名字就头疼,这翻译的腔调也让我有理解障碍,加之对这段历史的无知,导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比较煎熬。但多次对作者的场景描写惊叹不已,有些比喻简直绝了!
  •     精彩至极。关于战争,寥寥数笔勾勒出来的效果比起海明威有过之而无不及
  •     好吧、書中涉及猶太教的部份我全都看不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