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人信札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波斯人信札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6-3
ISBN:9787100045575
作者:孟德斯鸠
页数:370页

作者简介

《波斯人信札》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小说。《波斯人信札》一出版便取得巨大的成功:当年就出了四版,印刷十来次,还有若干伪版,并立即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孟德斯鸠靠着这部处女作,从一个外省法官,跻身巴黎上流社会,出入著名沙龙,于38岁就摘取了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的桂冠,得到了法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荣誉,这一切应归功于该书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序言关于《波斯人信札》的版本(1721年)作者自序关于《波斯人信札》的几点想法波斯人信札第1封信 郁斯贝克寄友人吕斯当(说明出国目的在于求知)第2封信 郁斯贝克寄黑人阉奴总管(嘱咐如何看守后房妇女)第3封信 扎茜寄郁斯贝克(回忆旧日欢情,诉说别后相思)第4封信 泽菲丝寄郁斯贝克(诉说阉奴总管的专横)第5封信 吕斯当寄郁斯贝克(反映伊斯法罕对郁斯贝克出走的议论)第6封信 郁斯贝克寄友人内西尔(担心后房妻妾不守妇道)第7封信 法特梅寄郁斯贝克(诉说相思激情和孤衾独眠的凄苦)第8封信 郁斯贝克寄友人吕斯当(说明出国的真正原因在于逃避宫廷倾轧)第9封信 阉奴总管寄伊毕(阉奴生活悲惨,心理变态)第10封信 米尔扎寄郁斯贝克(询问何谓幸福)第11封信 郁斯贝克寄米尔扎(以特洛格洛迪特人的故事说明幸福在于道德)第12封信 郁斯贝克寄前人(以特洛格洛迪特人的故事说明幸福在于道德)第13封信 郁斯贝克寄前人(以特洛格洛迪特人的故事说明幸福在于道德)第14封信 郁斯贝克寄前人(以特洛格洛迪特人的故事说明幸福在于道德)第15封信 阉奴总管寄黑人阉奴雅龙(说明自己对他的爱护)第16封信 郁斯贝克寄三墓看守者毛拉穆哈迈德·阿里(表示虔信宗教)第17封信 郁斯贝克寄前人(询问如何判别物体的洁污)第18封信 先知的仆人穆哈迈德·阿里寄郁斯贝克(以猪与鼠的典故说明猪肉何以不洁)第19封信 郁斯贝克寄友人吕斯当(奥斯曼帝国的腐朽衰落)第20封信 郁斯贝克寄妻子扎茜(责备她与白阉奴狎呢)第21封信 郁斯贝克寄白人阉奴总管(严责他未尽职守)第22封信 雅龙寄阉奴总管(奉命返回波斯以加强后房监视)第23封信 郁斯贝克寄友人伊本(意大利里窝那一瞥)第24封信 里加寄伊本(初到巴黎的印象:讽刺法王路易十四及教皇)第25封信 郁斯贝克寄伊本(告诉他其侄雷迪赴意大利修学游历;对受到的款待表示谢忱)第26封信 郁斯贝克寄罗珊娜……附录《波斯人信札》附录《波斯人信札》评析孟德斯鸠生平和著作年表

编辑推荐

  《波斯人信札》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小说。《波斯人信札》一出版便取得巨大的成功:当年就出了四版,印刷十来次,还有若干伪版,并立即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孟德斯鸠靠着这部处女作,从一个外省法官,跻身巴黎上流社会,出入著名沙龙,于38岁就摘取了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的桂冠,得到了法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荣誉,这一切应归功于该书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内容概要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的贵族世家。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除此之外,还包括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的名著《波斯人信札》,1734年发表的《罗马盛衰原因论》。  [编辑本段]孟德斯鸠年表  1689年1月18日,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孟德斯鸠,在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雷特庄园诞生了。  孟德斯鸠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  17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  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  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  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  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1748年,他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这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其中还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等会产生巨大影响,认为土壤同居民性格之间,尤其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认为国家疆域的大小同国家政治制度有极密切的联系。  1755年,他旅途中染病,去世。  [编辑本段]思想影响综述  孟德斯鸠所处的时代是17时代末和18世纪前叶,此时正值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从发展高峰急剧走向没落的时期,统治阶级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压迫广大人民,宫廷和贵族极尽奢侈,民众却在饥寒中挣扎,长期的战乱、苛政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工业革命在法国逐渐兴起,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专制主义的冲突日益尖锐,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机进一步成熟。另外,思想领域的革命也为孟德斯鸠理论的形成作好了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英国培根的实验主义,法国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对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大批进步的史学家、科学家、哲学家、作家和进步人士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奔走呼号,他们激烈的抨击封建主义腐朽的社会秩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也被广泛接受。这都为《论法的精神》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孟德斯鸠不愧为自己时代的儿子。他站在时代的前列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战斗了一生。他的一生是一个战士的一生,他用自己犀利的文笔,机智而勇猛的抨击了腐朽反动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僧侣主义。他的一生又是一个学者的一生。他毕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各个科学领域的许多问题,撰写了不少很有价值的著作、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一鸿篇巨著。  由于他是一位出身于贵族家庭的、法国18世纪上半叶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温和派代表,由于他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所以在他的思想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他一方面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同它进行妥协,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他一方面对宗教僧侣主义进行了斗争,另一方面他又不是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虽然比其他许多启蒙思想家更深刻地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动力问题,可却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社会观方面他仍然是个唯心主义者。  正由于孟德斯鸠的思想具有这种两重性,所以在他逝世以后,他的思想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中间便很自然地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和得到了不同的对待。一切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和反动思想家,都总是力图利用孟德斯鸠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来为自己的反动政治目的服务。一切先进阶级的代表人物和先进思想家,则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孟德斯鸠的思想遗产。他们既充分肯定孟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天主教神学斗争中的伟大功绩,又指出它在这些斗争中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他们既充分肯定孟在社会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又指出它的社会学中的缺点和错误。  孟德思想对后世思想家们理论的形成是有重大影响的。孟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批判,他的自然法理论和他有关自由、平等、私有制的论断等,曾对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产生过重要影响,尽管他们在许多方面都大大超过了自己的前辈。  孟的社会政治思想,尤其是他的法制思想、三权分立思想、君主立宪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谢林、黑格尔也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他以专制政体为三种基本的政府形态之一,使得专制政体成为18世纪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不仅如此,他还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他因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从否定方面将中国列入一种世界模式的第一人……为法国和欧洲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中国形象”。其说尽管在当时受到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的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则逐渐成为西方人看待中国的基本前提。18世纪是西方中国观发生根本变化的世纪,即从以“颂华”(sinophilie)占优转为以“贬华”(sinophobie)为主。此外,他亦认为专制主义是亚洲各国的特点。(见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他的这个观点后来被一些西方人接受并滥用。  孟德理论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他的理论曾被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用作反对封建暴政的锐利武器,尤其是他关于分权和法制的理论更为一些资产阶级国家所直接采用。  当时的法国作家大多将遥远的中国描绘成乐土,独《论法的精神》中多对中华帝国的专制有批判。孟德斯鸠曾在鲁昂与一位滞留的中国海员交谈,本着严谨的态度得出了自己的认识。尽管他的见解不免偏颇,但相对于同时代的人是较为接近事实的,也丰富了《论法的精神》的材料。

图书封面


 波斯人信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本书也满是对群体的不满和批判,只是刚好迎合猎奇东方的口味,换做波斯人的人称来写。道德的冲突比比皆是,无论外界给予郁斯贝克的,还是他的内心,处处都是不和谐,这正是孟德斯鸠批判的铺垫。换个视角考虑问题,这也不是什么新的思考方法,也必然会带来诸多的疑问,个人觉得这本书的思想价值一般,说的也都是些老生常谈的矛盾问题,可以当风物志看看
  •     1. 在这个时间点上,翻开这样一本书有一种古怪的应景。生于英国光荣革命同年的作者 ,在法国启蒙哲人中也是当仁不让的“带头大哥”,在距今近300年前写作这部古怪的作品时,很大程度上假托书中著述最勤的波斯国王之口,将作者的观念草蛇灰线地暗伏于国王与伴其游厉欧洲的亲信/臣僚的书信往还之间,既获得了一种借重其外来者身份肆意评判西欧文明的洒脱(主要在宠臣里加的信里),又保有了一种绝对可被目为异端、因而能豁免于内部论者(常是出于嫉妒)的反驳,属于另一种根源性文明——伊斯兰教的持重。这种叙述策略除了没有将伊斯兰教置于基督教文明的对立面(在那个时候两者除了遥远的亲缘性,似乎尚未预见到后来的紧张感),也没有试图去断言西欧文明(正处在现代化初始)的文化根源是正趋没落的天主教、还是古希腊、罗马甚或是来自近东的犹太教影响。这种措辞上的暧昧性,或许正符合当时社会心态的焦点,孟德斯鸠无疑是站在自命最具先见性的人群一边,以“今人”之身份对话“古人”的。客观上来说,这造成了后来雷蒙阿隆所说的,孟德斯鸠在法国启蒙哲人中最具“自由主义气息”——取其持论的相对性、经验主义的气味、和对于自我限制的明察而表现出的宽容。2. 现在很难再想像这本书,当年给晚生了一两辈人的伏尔泰、休谟、卢梭等人带来了那么大的思想冲击。书中的很多章句早已被接受为后来被烙上“启蒙”印记的刻板论调,从政治、经济到社会伦理,不一而足。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信体虚构作品的经营,实际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一面是发生在波斯国王和近臣们之间,对于西欧文明及反观自身的观点的交换;另一面则是国王的女眷、家奴(主要是看守女眷的阉奴)不时带有骚扰性质的插叙。往往是刚高谈阔论完西欧与崇奉伊斯兰教旨的古老、纯一、内陆帝国式的波斯的文明之别,就来一段充满手腕的谕示或是难辨是陈辞滥调还是发自肺腑的情感誓言。这种分裂感无疑是作者有意为之。现世的西欧文明与象征着某种根源性的、可推及源始的伊斯兰文明之间的最鲜明冲突,就在于性道德和相伴而来的婚姻伦理与情感风俗。在法定多妻的伊斯兰文明里,据孟德斯鸠推想,两性之间的奴役不仅是以对贞洁加倍许之以“荣耀”来维系的,而且这种性资源的严重不平等,对于女性还有催情作用。在波斯王的宠姬倾诉情义的一封书信中这样写到”如果我们仅仅靠义务从属于你,那么我们有时会忘掉这个义务;如果我们只是出于爱而依附你,那么某种更强烈的爱慕之心也许会削弱对你的爱……造化为了男人的利益无所不能:它不仅给男人以欲望,并且要我们女人也有欲望,要我们成为男人享受乐趣的工具。造化使我们受情欲之火的煎熬,以便让男人放心地活着。如果男人对我们不再表现冷漠,造化便用我们使他们恢复冷漠……我在这里享受了千万乐趣,这是你享受不到的。我一直浮想联翩,极力使我认识这些乐趣的价值。我生活充实,而你只有惆怅。”(P111-112)到底是律法伪造了受虐的快感,还是受虐的倾向属于人性本身?在此维度上的情欲问题,与宗教热情的本源是严格平行的,至少孟德斯鸠是这样看的,“因义获罪”这样的宗教悖论属于神正论的自证命题。比如,“就其分配财富的方式而言,神明实在值得赞美:如果神只把财富给予好人,那么人民就很难把财富与德行清楚地分开来,从而人们也就不再会感到自己完全微不足道。”(P85)这样的论断与对“过度宗教热情”的质疑,是在何者意义上得以调和的呢?3.刨开作品中的枝蔓,孟德斯鸠托言波斯王在律法与私德两个层面上的推想,最终是在“婚姻的律法”这一主题上交汇的。对于不耐烦的现代读者而言,直接快进至第116封信,即可得到全书的要义。这300年前一封信,秒杀当下所有情感专栏的叽歪。孟德斯鸠的论断是,“罗马人的宗教禁止多妻,这一点,它远优于伊斯兰教;它允许离婚,这就比基督教也优越得多。”日前瞄到某教授在媒体上的妙论,“婚姻法应规定结婚的有效期限为七年”,差强得到一些先贤的点。用更哗众取宠的话说,孟德斯鸠所赞同的理想婚姻应是“在情侣宾馆的床头柜扫二维码,就可立时取得法定认可的婚姻”,这是男女双方就长期share one bed的不庄重冲动,在受家国干扰最小情况下达成的协议;而奠定男女婚姻关系的立法的根本,在孟德斯鸠看来,纯出于人口学的考虑。因而,婚姻立法的另一个极端,是斯巴达人实施过的”群婚制”,国家每年给丈夫/妻子派定一个新伴侣,而子嗣由公民共同抚养。于此看来,前面那位仁兄围魏救赵地为“二胎政策”抬轿,还嫌新意欠奉。尽管可以把孟德斯鸠推崇的婚姻律法,表述为事实上的”法定一夫一妻制”,但其所想要豁免于强加给婚姻的宗教神秘,已在宗教先于婚姻制度瓦解的现实中,难以被当代读者充分把握了。尚未读过孟德斯鸠的理论著述,单从《波斯人信札》推想,其所表现出的伊比鸠鲁式的享乐主义、和自然神论色彩,或许是与其崇奉的古罗马的道德风度相表里的。
  •     译者曰:小说满足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人们对东方的猎奇心理……那我们读的时候何尝不也是带着对“波斯人”和“欧洲人”的猎奇心理呢?起码这本小说我的的确确是拿来作消遣物的……要说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第十四封信中特洛格洛迪特人选举国王的故事……“特洛格洛迪特人!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你们开始感到道德是个沉重的负担了。在目前情况下,你们没有首领,所以你们只得勉强凭道德行事,否则你们就不能存在下去,就会重蹈你们祖先的覆辙。但是你们觉得道德束缚太厉害了,你们宁愿听命于一个君主,服从他的那些法律,因为那些法律还不如你们现在的风俗严格。你们知道那时你们便可以实现你们的野心:发财致富,弛禁纵欲,消闲自在,而只要不犯大罪,你们就无须道德的约束了。”忍不住想到之前的银英,同盟的堕落也于此。西方的民主,不就被称作——用一天的权利行使来换取其他时间权利的放弃么……再看新朝,总想着从道德的角度来约束官员、期盼着所谓的伟人、清官的出来拯救万民于水火,而民众只要“被做主”就可以了,所以才会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说法吧……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在看法语版的,厉害不!
  •     绝佳的了解18世纪的波斯人和英美人的读本,欧洲历史且不说,阉奴总管和主人的N个老婆之间的斗争很是新颖。
  •     增好玩。
  •     其实不怎么读得下去。男主角跟他各房老婆之间的纠葛真的无聊无趣而且体现了极端的封建礼教思想。而他个人的思想也未见得很深入,也许是因为事到如今在我们看来已经是稀松平常。本来想给两星的那我还是给老孟一个面子好了。
  •     俏皮又损的各种评论,当然也有严肃的东西,那个里加蛮好玩的,只是书信体总是看得我有点晕,翻译也有点拗口
  •     2009-44
  •     放着红白当背景,读完了这一本。孟德斯鸠设想了一个波斯贵族把大堆的后宫丢给黑奴们管理,和一位朋友分别踏上了游历之路,而全书便是他与这位朋友彼此之间、以及他与黑奴、妻妾们和其他一些人的通信。
  •     反向的创意
  •     18世纪就有这样的洞见,令人惊异。伊斯兰文化,人口,道德……许多重要的话题都在日后得到进一步关注和发展。
  •     评析不可错过~
  •     一本奇书。开始是乌托邦,最后变成索多玛。谁说的是对的?最幸福的人生活在谎言中。有蒙田和萨德的气味。五分。
  •     缓慢进行中。。。
  •     文学作品,让我们记住孟德斯鸠可是《论法的精神》的作者啊!
  •     :I565.44/1124-2
  •     社会反映与风俗展示
  •     敏捷,轻快,十八世纪理性主义有乘风波浪之感。郁丝贝克的后宫……笑死我了。
  •     没看完,期末心不静标记一下以后看
  •     好书,翻译得很信达雅,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
  •     看不下去弃 虽是书信体
  •     讀一半
  •     这个,这个动不动就扯东方学和女性主义的不就是在糊弄作业嘛。明明就有很多可以研究,比如从神话学就很好,是那两个最省事吧,唉
  •     总觉得有点像低端黑……当然还是高级黑为主的
  •     在深圳和广州两地读完。十八世纪法国的文艺作品多是说理型的,体现的更多是文以载道的风格,但其实内容和形式并没有结合得很好。“序言”中称1709年的孟德斯鸠29岁这个小错误不知是原文还是编辑出错。
  •     “法国人不常在人前谈起自己的妻子因为怕人群中有人比自己更了解她”“他们最值得骄傲的就是白肉皮。手里有一把剑或者会弹个父辈传下来的五音不全的吉他他就满意了(大意),四体不勤是西班牙人的体面,贵族都是太师椅上得来的”哈哈哈哈笑喷
  •     里加越来越开明,而郁斯贝克却越来越撕裂,一方面因为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照观下眼界变得开阔,思想更加犀利,另一方面对后房的越来越深的猜忌反而让他更残暴。书信是思想的碎片,后房纷争倒是可以串成一条线,但显然情节不是很高明。
  •     学到了十二个月怎么用奇怪的语言说
  •     如标签所言,但其中的内容当时不可谓不精辟.
  •     一本正经的作者居然能写这么一部书~奇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