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安魂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1
ISBN:9787506364836
作者:周大新
页数:313页

作者简介

《安魂》是一对父子两个灵魂坦诚而揪心的对话。父亲在对话中回视自己的人生,发出痛彻心肺的忏悔;儿子在对话中细说自己对死亡的体验,告知天国的奇异图景。真实和虚构交错,当下的无奈和想像中的极乐互现,既让人感到沉重,又使人获得解脱。
死亡是人生的结局,是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这本书零距离观察死亡,对人的最后归宿展开想像,既是对死者的安慰,也是对生者的宽慰,是一支沉郁中夹着旷达的安魂曲。

书籍目录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戍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戍
丁亥
戊子

编辑推荐

献给我英年早逝的儿子周宁献给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灾难而失去儿女的父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最新长篇泣血之作以彻底的真诚和勇气直面死亡  从哲学的广度和高度反思生命

内容概要

周大新(1952-),当代作家,河南邓州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干事,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已发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上、中、下)《21大厦》《战争传说》《湖光山色》五部,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银饰》《旧世纪的疯癫》等三十余部,短篇小说《汉家女》《金色的麦田》《登基前夜》等五十余篇,另有散文、剧本和报告文学作品共六百余万字。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有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朝文、捷克文。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戏剧、电影和电视剧。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尊敬的作家中,恐怕只有两位曾点燃自身,以生命为火炬,照亮了我们意识到的生死两界,一位是史铁生,一位是周大新。——胡平(著名评论家)

章节摘录

己未宁儿,爸爸怎么也想不到,从2008年8月3日这天起,就再也见不到你了。8月3日,这是我们家最黑暗的日子。从这天开始,你与我们便被彻底地隔开了。爸妈再也看不见你穿着背心在篮球场上打球,再也看不见你穿着毛衣在电脑前上网,再也看不见你穿着羽绒服在雪地上嬉闹,再也看不见你光着膀子靠在床头读书了……我们和你真的不在一个世界上了!8月3日,这是我和你妈痛彻心肺的日子。从这天开始,我们再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了。再也听不到你在厨房门口地喊叫:爸,开饭!再也听不到你在书房里对我的抱怨:爸真笨,在电脑上就只会打字。再也听不到你同我们常开的玩笑:老爸,老妈,再支援我点钱……8月3日,这是我和你妈最绝望的日子。从这天开始,我们再也闻不到你身上的汗味,闻不到你用洗面奶洗脸后发出的香味,闻不到你身上特有的那种掺点茶香的体味。再也揉不到你的头发,再也抚不到你的肩膀,再也拍不到你的后背。再也不能指望你帮我们搬沙发、买大米、挪花盆、拎提箱……生死界河,已永远地把我们分开了。上天为何要将一个29岁的生命决绝地拖走?我们没有做过任何该遭惩罚的事。凭什么要给我们这样的回报?!这有违常理!这不公平!爸爸,平静下来,接受事实吧。我已经离开了人间,再也回不到你和妈妈的身旁,事实无法更改了。你要让自己尽快接受这个结果,你的心智必须适应我已不在的现实。你和妈妈要慢慢把对我的感情往回收,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期待,学会在筹划生活时别再把我算进去。不能总是伤心、抱怨、难受,那对你和妈妈的健康无益。医学已经发现,过度悲伤会增加患心脏病和心肌梗死的危险,你和妈妈要警惕。人生就是一个向死的过程,我的人生过程不过是缩短些罢了。缩短些也不一定就是坏事,你想想,假若我再多活几十年,你尝过的那些生存压力之苦、撑持家庭之苦、人生奋斗之苦我不也要去一一品尝?少尝一点人生之苦又有何不好?你可以这样想:另一个世界也需要年轻人,让我儿子早点过去是天国之神的一种眷顾。如此想你可能就会好受点。人们面对自己的亲人死亡时,不难受的几乎没有,能想通的很少,抱怨造物主的也有很多,但他们最后都不得不平心静气。这是因为,大家最终都承认,造物主在死亡这个问题上真正做到了公平,他不收任何人的贿赂,不循任何私情,不给任何人额外照顾,不让任何人的细胞端粒完全停止变短,没有让任何人免死,大家的结局都完全一样。不同的只是谁早到终点谁晚到终点。既然都要到终点,晚到终点就一定比早到终点好?同一代的人可能还彼此比比谁早到谁晚到,过几代以后,就没谁关心你到的早还是到的晚了。想开吧,爸爸。你说过你不是有雄心有霸气的男人,不是有权利有势力的男人,不是有钱财有风度的男人,但是一个坚强的男人,你现在就应该坚强起来,撑住我们这个家。还在我很小的时候,你就教我学说“再见”这个词,现在该是我提醒你要对我说再见了,爸爸,再见了,请劝告妈妈也对我说再见吧,再见了,再见了……孩子,哪还有再见呀?我能去哪里和你再见?回河南邓州老家?去南阳、西安、郑州你读过书的学校?到山东济南咱们住过的军区大院?还是就在北京万寿路上?不可能了,爸爸、妈妈永远见不到你了,见不到了!明代的吕珅说过:人“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我们这是永别!没有谁还能让我们再见了……爸爸,别说得那样绝望。绝望通常都是绝望者自己制造出来的。我和你们在当下的人间是不会见面了,即使我去见你们,你们也不会感知到。但我们见面的空间不会就这一个。科学不是已经发现宇宙有11个维度吗?除了时间维度和3个空间维度之外,还有七个维度。记得有个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说过,当我们创造一个场所,使其旋转的速度比光速高出许多之后,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时光隧道是可以存在的。日后那样的场所真要建立起来,我们不就可以再见了?还有,就是天国的存在,你和妈妈不是都听说过有天国有西天极乐世界存在吗?天国和西天极乐世界这两个地方,只是说法上的不同,其实都是指的同一个空间。当有朝一日你们都来到了不同于人间的空间里,我们为什么不能再见面?你一定要坚信,我与你和妈妈只是暂时分别,你把我的离去想像成一次出差,去北美或非洲国家出差,因任务艰巨很长时间不能回来,而且由于环境特殊连电话也不能打,这样想你就不会难受了。相信吧,我们还有再见的一天!……

图书封面


 安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开卷即是呐喊!字字带血,句句含泪……以已故儿子口吻反向展开的疏导对话苍白又深刻,分明是作者徒劳真切百转千回切入心肺的长期思量。在我们的认知里,另一个世界是没有疾病和痛苦的,那么离开饱受疾病百般苦痛折磨的躯体,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否极泰来呢?那么所失去的无法割舍的爱,又该如何定义?是用作交换的代价吗?没有虚构,不作渲染,仿佛昨天,尽是生活。这本书使我想到了我的父辈、我的童年、我的儿子,阅读时候情感十分复杂,时时穿插回想,难以客观清晰的管理情绪。作者以孩子成长经历为线,对一闪即逝的生活琐事细节加以回顾,反思到诸多遗憾,更品咂出细腻的宝贵生活历程。反观人生步步都随大流的主流社会意识,每一年龄段处处蒙头盲进缺乏思考,对子女培养只注重家庭意志的独断实现,忽略孩子心灵的向往,虚荣攀比作祟,过高的逼迫要求,对人生成功的畸形定义、单一从众心态,人云亦云,结果贻害后世,悔不当初。作者不仅写出了典型代表家庭的血泪辛酸,也深入生动描绘了相近几代人成长阶段家庭同社会资源间的取舍与权衡,其中诸多弊病如今依然存在。痛彻心扉的反省,很难想象每件事后作者续写的以儿子视角的交流,内心作何感受?对自己方向性的错误甚至无可不可的片段批评用词之过分犀利,毫不留情。大难常降临于不备。事后由于心理崩溃无助方寸大乱,总把多年无序更无由之事相连,为心灵解脱引幡开道。得知噩耗,精神轰然崩塌。抛开家庭条件有别之外,多数家庭面对一时让至亲难以接受的恶疾颇具相似之处:顶梁男人痛苦无法拒绝,终被迫接受,权量亲人思想负担和承受能力尽量隐瞒实情,往返奔走寻求最佳治疗方法和条件……可结果总归欲盖弥彰,横竖逃不掉。书中描写家属在手术室外等候区的章节,使我想起了2013年1月初,我妈妈胆囊息肉手术时候的事。经过多次检查,妈妈胆囊多个息肉,达到手术标准。1月5日入院检查准备,1月8日手术。医大二楼手术室外面乱得很,术前起早,签字,准备,我的经神早已严重透支。那天来了很多妈妈的友人,实施麻醉前需要家属确认签字,我心里明白这样的小手术医大每天能做几百台,可是我还是紧张得连姓氏“董”字忘记了如何写,愣在医生桌前几分钟,下不去笔。医生几度劝我说不要紧张,没事的,我回答说,没事。然后我在手术室门口附近站着不走,妈妈朋友们都跟我说,我们在这,你走走去,一言一语说多了我感到十分烦躁,海婷也如此要拉着我走开时,我爆发:别管我,我就在这!闹得大厅人都看过来,长辈们脸上下不来,医生转身走掉。事后所有人埋怨我摔性子,不成熟,我想张嘴骂人。我从小家里就两口人,我必须在门口站到手术顺利结束,我要考虑到事情的顺序已没有精力去把礼貌排在第一位,虽然感激,但如有违背,我宁愿与任何力量对抗。理解不了,惘活几十年人。中途我听到手术室叫,过去后医生展示了切除的胆囊和里面的息肉,我的心才落了地,体力也耗尽,疲惫不堪,等不到妈妈在麻药苏醒室慢慢醒来就托付给舅舅,先行被海婷开车拉回家。由此,我不能根据听到的讲述全部还原当年我做手术时家人承受的心理压力。由此,我能够部分理解作者面对灾难情境所背负的重压。重大变故过程中,很多自然而然的事情被迫受到阻隔,退回原点由另外更深层次的角度对人性重新审视考量,比如感情。有的因事而成,也有的缘事则散。一次又一次焦心失误的判断,信心稍得延缓随即遭受的狠狠打击,病情不可逆且无法阻止地朝膏肓的深渊迈进。一切努力已尽,不放弃希望同时,平静接受现实,心理垮塌,更多活动围绕精神寄托。细写从失语到无意识过程,探讨联想生命的起始至离去间的联系,撇开浮于物质精神浮躁层面,试探人生来,建立对家庭和周遭相处的究极朴实意义。相伴一程,终须一别。尽管后事极尽简写,却怎么也剪不去悲痛欲绝的殇。久久的思念,作者对天国异境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饱含着对至亲浓烈无处安放的牵挂,寄托作者爱憎分明,惩恶扬善性情,也表出渴望简单返璞归真生活的信念。理想之国的描写,暂时使压抑许久的情绪淡化。当一部描述苦难坚强讴歌父子情深的书籍逐渐信马由缰变成穿越科幻小说后,我一目十行,三十秒一页翻看着,我不关注作者内心的天国构想,只是好奇情节是否收得回来。这样的突兀变换我还真有些接不住,鸡肋般无奈。作者借虚拟天国的构想实现了会见家族先人,同已故亲人团聚的梦,它远超出惦记儿子的意义。如此设想,亲人离世在长远时间概念上就不是绝望的事,甚至与西亚国家宗教有相同之处,超然之上的思考。放手思考,大有纵横捭阖打破年限国界之束缚,都用来武装丰富在理想的世界。但于我却失去阅读吸引力,因人而异吧。结尾不是永绝而是一个美丽的约定,渴盼团圆远大过生死那一桩事,博大父爱可见一斑。分部剪辑出单行本,会是感天动地的著作,后半程或许我年岁大些会回看。——周大新《安魂》读后
  •     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9-0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吴波 作家周大新用新书《安魂》与早逝独子“对话” 接受本报专访   本专题采写及图  (除署名外)  记者吴波  2008年,周大新以《湖光山色》与贾平凹、麦家及迟子建一起获得茅盾文学奖。现场发表获奖感言时,周表情平静,其实他心中深藏着巨大的痛楚:获奖前,他的独子因为脑癌离开了他。  新书《安魂》是他献给英年早逝的独生子周宁的一份礼物。日前,《安魂》发布会在中国作家馆举行。新书首发引起轰动后,很多人认为,《安魂》是一部举笔维艰的作品,因为提起笔的不再是一名熟稔文字技巧、斩获茅奖的职业作家,而是一名再普通不过又再心碎不能的父亲。周大新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新作只为告慰独子灵魂,把没来得及跟儿子说的话说出来。”  周大新:河南邓州人。一级作家。其作品《湖光山色》获第7届茅盾文学奖。  1985年毕业于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1970年应征入伍。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厦》,中短篇小说集《汉家女》、《香魂女》、《银饰》、《左朱雀右白虎》、《向上的台阶》,文集《周大新文集》(5卷)等。  用文字抚慰痛楚  周大新对记者坦陈新书发布他本应该到现场的,可是失去爱子的痛苦无以复加,他怕到现场情绪失控,让现场的嘉宾、读者感到不适。  周大新表示,儿子去世后他神思飘忽,什么事都不想干,老感觉儿子就在眼前,因此就想用文字的形式把内心的痛苦倾倒出来。他说:“当我写起来才意识到,倾倒痛楚的过程其实更痛楚。你不能不忆起那些痛楚的时刻,不能不回眸那些痛楚的场景。因此,这部书写得很慢,有时一天只能写几百字,有时因伤心引起头痛不得不停下去躺在床上,有时我都怀疑我的身体能否允许我写完这部书。”  作家李佩甫认为,《安魂》是周大新用灵魂与儿子进行的生死对话,形式十分独特,具有开创意义。作品中不仅掺杂了个人情感,读后让人心痛,同时对当代青年人也有借鉴意义,可从一对父子的对话中重新认识父辈。  评论家胡平认为,《安魂》的题材类型其实很难定义为虚构小说或纪实文学。作者用文字的形式把儿子复活了。他说:“读完这本书,让我觉得生命也是可以延续的。大新写这部书的时候十分痛苦,但我感觉到他的儿子周宁在他的书写中逐渐复活,他的音容笑貌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感觉周宁没有死,他父亲又给予了他新的生命。”  一次坦诚而揪心的“交谈”  周大新告诉记者,周宁于2008年因病去世,其后就开始了《安魂》的创作,历时三年终于完成后又几易其稿。全文呈对话体,基本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回忆儿子从出生成长、发病治病以至去世的过程;后一部分则想象了儿子去世后在天堂的所见所闻所想,并在其中融入了作者自身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与分析。  这是儿子逝去后,一对父子坦诚而揪心的交谈,有评论认为,“父亲在对话中回视自己的人生,发出痛彻心扉的忏悔;儿子在对话中细说自己对死亡的体验,告知天国的奇异图景。真实和虚构交错,当下的无奈和想象中的极乐互现,既让人感到沉重,又使人获得解脱。”作品笔触真挚,舐犊情深,读来令人唏嘘感叹。  在《安魂》书中,周大新经常捶胸般追悔地发问:“我为什么要死死逼你?归根结底是我的虚荣心和功名心在作怪!”“我为什么要拆散你和怡……”  周大新说,“那个年代不教给我们任何关于生育的知识,不懂优生,也不懂设计孩子出生的月份,谁敢谈论和关注生育的细节,谁就是一个无耻的流氓。”周宁降生之初母亲难产,医生用产钳夹住他的头,把他拽了出来。可能担心此举伤着他,医生又给他打了抗菌素。  当年工资太少,没有钱多买几条鲫鱼。周大新为此惭愧至今,“实在对不起你妈妈和你,那时应该每天都多买一些,把你养得更壮,使你的身体能抵抗疾病的侵袭。”4岁时,周宁想要一个二三十元的变形金刚,周大新一个月才挣60元,没给买,还吓唬儿子:“再闹就不要你了!”然后真的径直走了,吓得周宁大哭。现在想起来,这个心痛的父亲“非常非常后悔”,“买一个变形金刚就能使家里穷到哪里去了?吓唬孩子算啥本领!”  周宁得病后,医生说,这与长期精神压力不无关系。周大新追悔莫及:“我为什么要死死逼你?归根结底是我的虚荣心和功名心在作怪呀!”  在述说真实生活的同时,周大新虚构着想象中的“天国”,“这是为了安慰儿子的灵魂,也为了安慰我自己,是为了让我和儿子得到解脱。”“每个人都该走完自己的人生,看看上天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还放了些什么东西。”周大新触碰如此失子之痛,给众多失独者献上这份沉重的作品。  直面“失独”社会问题  死亡是人生的结局,是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这本书零距离观察死亡,对人的最后归宿展开想象,既是对死者的安慰,也是对生者的宽慰,是一支沉郁中夹着旷达的安魂曲。一个作家能够直接面对死亡,在精神上这是近乎燃烧自己的过程。生和死是文学的命题,也是哲学的命题,周大新在书写中周宁被母爱和父爱赋予了新的生命,它超越生与死,留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在此书的前面,作者不仅深情地写下了“献给我英年早逝的儿子周宁”也悲悯地把此书“献给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灾难而失去儿女的父母”。现在“失独”(失去独生子女)人群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而这个题材的小说还并不多见。每一个失去至亲的人都在不停地回忆、怀念,会希望世上真的有灵魂存在吧?这本书给了广大失独人群一个同样令人感叹心碎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还给了他们一个想象中的天国,在天国中,他们的孩子宁静、幸福,无需挂念。  周大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做纸,用灵魂书写出的这一部《安魂》引起强烈关注和思考。也许所有的读者都能在这部书中获得强烈的共鸣,因为“它也是献给我们每个人的,因为每个人或迟或早都要立在生存与死亡的渡口。”  面对死亡,我们能做些什么?面对身后那个未知的世界,我们是否能面目如常、内心安定的欣然而往?这部作品和我们毫不隐讳地聊了聊死亡,猜测了死亡之后的日子——也许死亡是不值得畏惧的,但生活是真正值得我们珍惜和努力经营的,这也许就是《安魂》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对话周大新:这样写是因为儿子能懂  广州日报:能谈谈写本书的初衷吗?  周大新:这本书主要是写死亡,写我对死亡的认识和看法,对人生的认识、看法,通过这本书想要传达这样的思考。儿子离去后,那种锥心的疼痛让我好长时间神思飘忽,常常一个人坐在书桌前,眼望着窗外发呆,本来就性格内向的我,变得更加沉郁。朋友们劝我出去走走,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感到儿子就站在眼前。我意识到,若不把窝在心里的痛楚倾倒出来,我可能无法再正常生活了。怎样倾倒?找人诉说?不好,这会干扰朋友们的生活。还是来写吧,用文字来诉说,不妨碍别人。于是就萌生了写一部书的愿望,为儿子,为自己,也为其他失去儿女的父母。  但写起来才意识到,倾倒痛楚的过程其实更痛楚。你不能不忆起那些痛楚的时刻,不能不回眸那些痛楚的场景。也是因此,这部书写得很慢,有时一天只能写几百字,有时因伤心引起头痛不得不停下去躺在床上,以至于有时我都怀疑我的身体能否允许我写完这部书。还好,写了几年,断断续续总算写完了。  我过去写的小说,都是写别人的生活,人物的内心还需要去揣摸,故事还需要去虚构,喜怒哀乐还可以去控制,现在写自己的生活,真实的浸透着泪水的东西就放在那里,这次写作给我的煎熬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写作。  广州日报:书的前半部分是对爱子的回忆,后半部分是写儿子在天国父子“对话”为什么要使用这样一种方式呢?  周大新:儿子虽然走了,但在我的意识里、在我的梦中,他还在家里,还在我的身边,我们还能交流,他还能听懂我的话。同时,我也希望他能听到我的忏悔。就是因此,我写作时选择了这种对话方式,这是我唯一愿意采用的方式,就像儿子在世时我们父子聊天一样。我们的谈话漫无边际,一会说这,一会说那,我相信我说的话他都能听到。他肯定听到了!  为了孩子我们坚强活着    广州日报:您觉得新书发表后,心情是否好了一点?  周大新:完全走出来眼下还不可能。我还需借助时间的帮助。我现在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儿子提前离开是上天的安排,我应该接受这种安排;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事情,他只是提前经历了;我只需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便可以去和儿子见面;生命的长度不是人自己可以决定的,我们不要抱怨……  伤心之境是一片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身在其中的人,需要在里面转很多圈才能摸到走出来的路径,让我慢慢摸索吧,我会找到路的。  广州日报:认识其他的失独者吗,是否跟他们有一些交流?  周大新:认识。在我所在的这个大单位,就有独生女儿因病去世的一家。但我和对方没有联系,因为见面不可能不聊起孩子,聊起来就会伤心难受,还是不见为好。就在今天下午,我刚刚知道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时的一位同学,他的独生儿子在执行公务时遇车祸牺牲,我不敢和他通电话,我怕我会哽噎得说不出话,我只给他发去了安慰的短信。在我儿子长眠的那片墓地里,就埋葬着不少去世的独生子女,有的是因为疾病,有的是因为车祸,有的是自杀。在清明节祭祀的时候,我会碰到那些失独的父母,大家彼此点头致意,不敢深谈,都怕引得对方伤心流泪。我和妻子在一些节假日去墓地看望儿子的时候,妻子总会把带去的祭品分一些给那些去世的孩子,摆到他们的墓前。  广州日报:您想对失独者说些什么?  周大新:把命运给我们的这份痛苦咬牙咽下去吧,不咽下去就会被痛苦压倒。孩子们在天国看着我们,他们希望我们坚强地活下去。每个人都该走完自己的人生,走下去吧,看看上天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还放了些什么东西。尽量想办法安排好自己的余年生活,努力去找一点可让自己心情放松的事情做。让我们努力去相信这样一个说法:分发痛苦的那个神很讲公平,他可能不再给我们批发别的痛苦了。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2-09/08/content_1885090.htm
  •     安魂,为了百万“失独家庭”……我一向偏激地认为,只有理性和冷静才能去直面“生死”这一命题。感情太易冲动,不足以承受与掌控关于这一命题的长篇大论。而今,一位父亲近三十万字的呕心力作,让我发现——原来,“向死而生”的意境,并不仅仅存在于哲学家们的专著中;而更多地存在我们这些平常人的记忆里……《安魂》一书是作者出版社于2012年8月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周大新,是一位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这本书里,他并非仅是去叙述些旁人生活的作者,而是以绞心之痛为笔、以泣血之泪为墨的父亲。他所讲述的故事,来自于自己生活中所有真实的情感回忆,甚至还有着如呓语般的宏大梦境。书的封面素雅宁静,颜色透着几分清幽的凝重,像极了莫扎特那d小调的《安魂曲》,低沉浑厚,又带着几丝直入人心的刺痛。没有太多的介绍,腰封处引用了作者的一句原话:“献给我英年早逝的儿子周宁 南给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而失去儿女的父母。”目录上仅以日期为顺序,似乎在告诉我们作者失子之后的那种度日如年的痛苦之情。书中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均是以父子之间的互相倾诉为表现形式:第一部分作者从父亲的角度回忆了儿子的出生和成长的过程。文中作者似乎在努力搜索着记忆中关于自己儿子的一切,事无巨细。那如泣如诉的回忆过后,便是带着痛彻心扉的自责剖析,忏悔着在儿子短暂人生路上自己所做的所有错误干涉。作者痛苦地写道:“我竟然没有意识到你才是最金贵的”,“……没有我的这次干涉,你生命完全可能留下另外的轨迹。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我强行改变了你的命运。”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作者与儿子一同抗击病魔到儿子离世前的整个过程。儿子告诉父亲:“学会比吧,与比你的命还苦的人比……”这种看似轻松的劝慰话语中,却流露着作者带着痛苦的自我满足感。他写道:“人的生命未受到侵扰时,很少知道去享受生命中本有的那份快乐和美好,只有当生命险些被收走以后,才会意识到,人活着就是一件该欢喜不尽的事。”作者慨叹生命的脆弱,从宗教与哲学的高度体味着生离死别给他自己所带来的所有意义。而到了第三部分,仿佛如音乐中的行板一般,作者的文笔突然变得似乎不那么沉重了。作者开始用一种庄重却不失轻缓的口吻,从儿子的角度向父亲汇报着离世之后所遇见的一切。作者似乎受了但丁《神曲》的启发,将儿子所要去的天堂想象成了一个明大是大非、知大善大义的理想世界。作者对死亡后的世界进行解构:甄城的道德审判、惩域的罪恶惩罚、学域的学习历练、享域的尽享天伦……无一不体现着作者思想中高尚而分明的善恶观念,他希望儿子能够在天堂继续着自己的生命体验。钱穆在《湖上闲思录》里认为西方人的爱,重在未来幸福上;而中国人的爱,重在过去情义上。而作者似乎在此书中将中西方的爱意融合到了一起,既回忆了儿子生前所带来的珍贵意义,又畅想了儿子去世后的极乐世界的美好生活。那种穿透于中西文化之中的大爱精神,显然已经完全超然于单纯对于儿子的留恋之上。海德格尔认为人都是在向死的路上走着,而亡却不是死的最后定义。“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边界,瑧求趋向无限的精神价值。”(陆杨语)作者大概是基于对死亡本真的理解,构画着对死亡之后的象征性世界。作者对未知世界的畅想,似乎相信自己的儿子只是去很遥远的地方生活,并没有真正的离开自己,只是因为在那个现在的自己还不能去到的地方罢了。生与死一样,都可以超然于痛苦,描绘得无比诗意。诗意的生死之间,是父亲的大爱所支撑起的高贵灵魂,构筑了无比精致而细腻的美学冲击力。据统计,目前我国失独家庭已经超过百万。这些家庭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也许在这些失独家庭中,有人在努力忘却着悲伤,有人在默默吞噬着孤独;有人在哭泣中沉沦,有人在绝望后无助。《安魂》这本书算是一种精神的自我催眠吗?也许是,也许不是。那在死生之间相互扶持行走着的白发苍苍的父母们,会静下心来聆听那低沉悠扬的歌声吗?“主!请赐给他们永远的安息,并以永远的光辉照耀他们……”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虽然说“较差”这个评价有些低,毕竟三星也说得过去,但相比于评价与期望,现实实在惨不忍睹。我并不是想说此书差到哪去,但就相比于《妞妞》,此书的确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虽是个人感觉,但读时确有种奇奇怪怪的不畅感,尤其到了后半段,这种感觉让我觉得眼下的一段段文字只出于某些业余人士之手。后半段基本上毫无深度可言,都是平日里所思所想到的,而且有种大弹俗调的感觉,并没有种引人深思的效果。还不及前面父子回忆往事时带来的感想多。虽然对逝者以及作者有着绝对的敬意,我还是要说,这本书真的不值。
  •     失独者的自救。
  •     周大新《安魂曲》占据了我晨起后的时光。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悼亡之歌。不过在我眼里,它还是家的故事。沿着伤痛,我们走进一个中国式家庭,看着书中的严父慈母懦子,不禁想,如果儿子没有患病早逝,那么生活还会沿着父亲设置好的路线走下去吧!相较于把安魂曲唱给天堂,我们还是祈愿人间能多一份爱。
  •     不巧和重生手记一起看 更有韵味 144页之后建议跳过
  •     敬重对生命的缅怀与纪念。但是我还是觉得能从一些地方看出作者其实有的观念依旧没有变化的。
  •     前半段写儿子离开后父母的反思,也许可以给如今一些强权父母有点警醒作用。指引和尊重儿女的做出对自己人生职业,婚姻伴侣、兴趣爱好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强加和干涉。后半段所谓的天堂对话,很虚,但是也可能给遭遇意外失去父母、儿女的人们一点安慰,寄希望有天堂,但愿已故的亲友安乐!
  •     前一半很好,后一半很糟
  •     经历同样伤痛的人,可得安慰。
  •     失独家庭的真情告白,特有的叙述方式,流了很多泪,读懂了文字中的无助,无奈与思念~
  •     周大新最新长篇泣血之作
  •     之前是读过作者别的小说的,这本是从新浪微博上,不知道谁的一句话,找来看的。因为哭字。 通篇看下来,没有眼泪,甚至没有要流泪的感觉。 人,在现实世界无可奈何的时候就会幻化出一个另外的世界来。
  •     南方周末推荐【思想深刻方面比不上史铁生】
  •     我收回之前说的话。前半部分写得极为震撼,我一开始都给了5星的力荐好评,后半部分简直不像同一个作者写的,淡而无味,对天国的描写逻辑混乱得简直不堪一击,对历史上一些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的访谈还不如一个小学生作文,写得太傻了.
  •     大男子主义父 与 子的故事,一个现代家庭的父亲忏悔录。年轻的生命 愿安魂。
  •     很不错!前半部的叙述深情动人,后半部的想像稍嫌生硬,但有着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超出了简单的个人悲情絮说!
  •     前半部分不错,后半部分在骗稿费吧
  •     我不明白后半段具体想要表达什么。幻想着儿子在另外一个世界好好的活着?还是阐述自己哲学观点?迷茫中
  •     泣血之作。
  •     前半段还可以,后半段纯成扯淡了,一点逻辑都没有。
  •     看完更想去死了
  •     过去了,才想起不做和应做的,是提醒也是告诫,儿孙自有儿孙福,如何做父母,从这本书可知一二。
  •     我不是恶毒,我就是觉得不真诚。不是故意的不真诚,是就缺乏真诚的能力。
  •     让我的心安静下来
  •     前半部分父子离别情写实,很感人!后半部分,通过虚构天国和地狱,与儿子灵魂对话,就有点俗套了。
  •     一度哭过,能感动的东西越来越少,所以流泪的时候甚至带一点喜悦,可是后面确定不是在骗稿费吗?
  •     还行 有点感人
  •     三星给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直接看不下去。其实完全可以只要前半部分的,那样我觉得可以给四星。
  •     安魂,镇定=
  •     去年看的,后半部分不太喜欢,但是前面真的很感动,边哭边看
  •     周大新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我很喜欢读他的小说,他的文笔平和清淡却透出简单的深情,他是实实在在的写一些东西,所以很轻易地触及灵魂深处,周大新与我父亲的一位老友关系甚好,也许是这样的原因,让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更能体会到他的丧子之痛,也许周大新的文字并不适合这个浮华的时代,他关注的都是“平常人的平常事”甚至在有些人看来有些低下之辈不足为奇,但他从未改变过写作态度,也许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他对自己“不懂变通过分执拗”的懊悔
  •     本来应该四星,因为写周宁在世时的故事特别让人唏嘘感慨,刚进去天国对于天国的描写也是引人入胜。但之后的采访之类就显得教育意味刻意呆板,文字方面应该更讲究些才是。所以又扣了一星。在此对周先生痛丧爱子表示遗憾,希望你真如书中所写一般,能够看开且心怀希望。
  •     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至亲的离去,空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你我相视而无从触摸,作者将这种撕裂之痛,幻化做相视无从触摸的痛楚,细腻之下,每每震撼的都是人的心灵,在最深的地方,停留着那一丝丝的希望,燃起生命之火。
  •     文学性欠佳,比《妞妞》更接近哀伤的自我平复。本来就是特殊情况下写就的作品,还是能派上用处的。推荐给@上海星星港
  •     为了百万“失独家庭”
  •     适合作者家族私人享用,前半段埋怨,后半段美化,是一种自私和个人化的死亡态度。
  •     作者不单是丧子老人(暂且先不说失独),还是一个著名作家。作为丧子老人,通过书写获得安魂,这种行为值得我们为之表示尊敬。但作为一个作家!把宝贵的生命体验给写得那么烂!实在不称职!从头到尾充斥着作者的一厢情愿——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塑造自己亡故的孩子倒也罢了,居然还一厢情愿地构建彼岸世界……于是,作者本人的精神境界达不到那个层次,笔下的诸位先人所言所语也无甚高明,生命感悟成为空洞的口号,整个彼岸世界仿佛被降维打击过……当然当然,我没经历过作者写到的苦难,或许没资格评价,但是,难道作者因为自己经历了苦难,就可以把作品给写烂吗?
  •     我以为这是另一本<妞妞>,而前半段也确实还可以。但从儿子去世开始,作者便陷入到了与自己想象对话的境界,旁人无法感受。
  •     父亲的心路,面对死亡
  •     作为一个孩子,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该和父亲好好交流下了。本书和逝去的名人交流这部分感觉和苏菲的世界有点雷同。感觉有点伪造孩子的口吻和心灵的痕迹。但能做到这种形式,很不错了。我不信天国,反乌托邦,相信黑暗
  •     如果没有后半部就好了。
  •     令人落泪的对话。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父亲和儿子的对话是感性与理性的对话,展现的是生者在巨大痛苦下的自责感(在其他情境下也能看到,比如地震生还者的自责),以及理性的自我辩护。后半段则体现了强烈的投射
  •     前边小部分父亲的忏悔很真挚,总跟着流眼泪。但儿子的语言就不符合年纪了,读来会跳脱。后来现实部分快看完就有点读不下去了,随手翻看几下后边的虚幻部分,还有莫扎特等等呢,真不想看了,对不起,要放弃了。
  •     生命的开始是从无到有,生命的终结是从有到无。从无到有,我们经历了尘世的纷扰从有到无,我们回归到纯真的自然死者安息,生者坚强。这个世界有谁懂,谁说活着比死了要好,谁说死了比活着好?顺其自然吧,这本书,让我的心安静下来。
  •     情节或许感人,但后半部分比较牵强了。站在儿子的立场来阐述,本身就有失准确,天国里的那些描述,也感觉不出要表达些什么
  •     两点:1.“失独”叫人揪心;2.生者的魂如何得安。
  •     满纸荒唐言,全篇沁血泪
  •     这个时候还在维护自己的面子,用想象意淫儿子对自己的满意,典型的固执的中国军人家长,而且,写作是一种天赋,不是经历了足够的事情就可以讲给别人听,没有天赋,纵有千般情感无从抒发,反倒现了自己的丑陋
  •     多么撕心裂肺的通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意义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
  •     前段是一个父亲自己的忏悔,以及假借自己儿子而表达的忏悔,当个父亲其实并不容易。压力很大。后半段没看下去。
  •     看过余华的《活着》之后,就觉得作者本书前半部分的一人饰两角太过矫情了。后半部分是什么?比起给人安慰和美化虚构死后的世界,更像是在宣扬宗教学说。而且作者的想象力实在有限,这种重任应该交给专业的玄幻小说写手。如果本书前半部分三星的话,那么后半部分是我给两星的原因。作为一个有强迫症的人,即使觉得无可奈何也要把它读完。。。
  •     很少看到中国作家写的关于死亡的作品,这部小说确实像很多人说的,前半部分较后半部分更精彩一些。
  •     书本采用对话式的写法,词句虽不优美,有的甚至有点“为了创作而创作”,但全书无不蕴藏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思考与体会。这种人生观、世界观亦是十分值得大家好好去体会、学习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