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亲热》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大亲热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229051457
作者:[法] 罗曼·加里
页数:276页

以伪装述说真实,以荒诞还原常识

1975年,初出茅庐的作家埃米尔•阿雅尔凭第二部小说《来日方长》获得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龚古尔奖。当日,作者未出现在颁奖现场,获奖后第三天,作者声明拒绝领奖,表示只愿意通过自己的作品与读者交流。1978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罗莎夫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将这位神秘作家再度推上风口浪尖。阿雅尔何许人也?他为何执意隐匿身份?是作家刻意炒作,陷入官司,还是故弄玄虚?1980年,大作家罗曼•加里吞枪自尽,翌年遗作《埃米尔•阿雅尔的生与死》面世,真相方始大白天下:原来新人早已不新,而是文坛耋老的另一重身份。罗曼•加里是20世纪法国传奇人物。他祖籍俄罗斯,1926年移居法国,二战时追随戴高乐,做过飞行员,得过战斗勋章,战后进入外交界,担任过法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闲余时罗曼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45年发表《欧洲教育》,一举成名,1956年发表《天根》,获得龚古尔奖,算上后来的《来日方长》,他是唯一两次获得此项殊荣的作家。龚古尔奖规定,一位作家一生只能获得一次该奖,阿雅尔身份曝光后,评委会未撤销授奖决定,足见对作家作品的重视。那么,加里为何“伪装”埃米尔•阿雅尔从事创作呢?一般讲来,文学奖从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肯定作家劳动的同时,也以一种强大的定势拘囿其后续创作。作家到底是墨守成规,一再重复那些为评委和大众认可的套路,还是开拓新渠道,乃至不惜冒着丢掉荣誉和金钱的风险?加里选择了后者,他视获奖为阻挠其进一步求索的毒药,重复为无法容忍的艺术上的耻辱,他在以埃米尔•阿雅尔为名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大亲热》中如是表达对固步自封的痛恨:“所有这些就如蜕皮一样,只是换一副皮囊,其他一切还是一模一样”。除了质疑并检验自己的文学成就,加里“伪装”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借埃米尔•阿雅尔来表达罗曼•加里无法表达的东西。前已述及,加里既是战斗英雄、文坛名家,又是政府要员,这样的三重身份深深桎梏了他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各种既有身份——对现实世界的直接表达。从《大亲热》各种复杂的意象来看,这种表达更带有狂放、荒诞,甚至惊世骇俗的个性色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运用,使小说始终游走于暧昧难定的灰色地带,究竟是主人公库森发疯了,还是世界发疯了?这部小说在形式上就如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库森豢养的宠物蟒蛇“大亲热”就像金波特抛在身后的祖国,既真实又虚幻。小说最后,库森逐渐幻化为“大亲热”,这是臆想中的变形,却现实到令人揣测“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大亲热”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而是加里赋予库森的“伪装”,一如脱离了埃米尔•阿雅尔的加里只是词典上的标签,没有了“大亲热”的库森便只是一个庸俗善良、胆小怕事,又有点神经兮兮的小市民。在作者笔下,将二米二长的蟒蛇当围脖系在身上的库森颇具一种先知的味道。但就如大多数先知不容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加里附着在库森人格中互为矛盾的多重面貌使他格格不入于周围的人群。比如他的妄想症使他以为姑娘们因不得其爱而黯然神伤,他的多疑使他对别人对他表达的关怀大做文章,他的受害情结使他对那些“总是企图让人有负罪感的人格外小心”……说穿了讲,这些敏感、偏执、甚至有些让人抓狂的个体特质,正是加里故意通过主人公漫无边际的狂想夸张的产物,目的是放大库森的孤独、恐惧,以及爱的缺失与渴求,从而让我们理解蟒蛇之于主人公就如情人温暖紧实的拥抱,“那种每天回到家发现有一个人在等待的滋味”,同时,也以主人公超凡的洞察力,放大现代文明的荒谬与失常。我们不妨从书中截取两个别有意味的场景:清晨的车厢空空荡荡,库森鬼使神差一般,与唯一的乘客比邻而坐,内心的冲动驱使他开口又使他闭口,一路纠结下来,对方率先谈起宠物猪,库森如释重负,侃侃谈起宠物蛇来;库森每天上班,穿戴和他人相同或相似的帽子、领结、围脖、外套、西裤,而下班之后,则将蟒蛇团团缠绕在身上,“闭上眼睛就能感受到被一股温暖的爱所包围”。两个场景,一个现实,一个超现实,看似不相干其实大有联系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定格在宠物猪与宠物蛇的“浅交流”水平,已不是个性问题,而是反映了时代的弊病。库森从事的统计工作,使他有机会以一种宏观视角直击现存经济体制的诸多诡谲之处。“充分就业”、消费至上、工业与金融本位主义、社会分工与竞争……促进现代文明发展进步的事物,同样如肿瘤一样蚕食着人的自然心性。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二个场景中的库森,简直像极了契诃夫的“套中人”。与周围环境协调从而“把自己藏起来”,已然成为他的生存策略,但自外于“存在”之外却大大有悖于人类抱团取暖的本性。这种存在缺失感最初使库森在与车厢邻座的交流中遇到瓶颈(对方何尝不是),继而向蟒蛇寻求慰籍,而后如暴露狂一样裹着“大亲热”招摇过市,“大亲热”不慎走失更使他觉得丢失了自我。小说结尾的变形意象固然纯属虚构,其隐喻却具普世性——每年冬天,遛狗的主人不乏给爱犬穿马甲系围脖,我想若是再给狗儿戴上帽子,当是库森执念活生生的现实版。社会也不是不为库森提供解决方案。库森为重建“与人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进出的各种精神治疗、互助协会、电话爱情线、腹语培训班,等等,教授“与自我对话”、“与环境对话”、“与天地万物对话”,就是不教与他人对话;威信一落千丈的基督教除了谴责库森同情蟒蛇而不是同类外,更是搞笑地建议他去找女人;而艺术、音乐、文化,固然能够“调整”、“融和”社会运行机制中出现的卡壳、瑕疵,却无足解决根本问题,因为本质上,它们由这个社会孕育而生,由它们来治疗这个社会不啻隔靴搔痒——它们最终向库森提出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地洞”式建议:“你们最终可以做到一个人非常舒适地生活……这比你们投身于那些寻找另一个人的冒险中风险少了很多,而且更加经济。”小说中,精神错乱的库森翻开字典,查看“人”的释义:爱与存在。然而,人早已客体化为当今世界各种体制的棋子,承载不起哲学命题中的“爱与存在”。至此,加里经由“伪装”才能道出的寓意已经再清楚不过:在一个常识颠倒为荒谬,荒谬伪装成常识的世界中,有必要摘下社会的假面,甚至可以将之彻底推翻。当然,加里很谨慎,他照样通过疯疯癫癫的库森晦涩别扭的爱情表白,迂回表达这一层意思:“顺应造就了环境……我不想根据社会环境调整自己,我想要社会环境根据我们来调整。”文学到底是一座水晶宫,能把痴人说梦打包成一个童话般的结局。库森如愿以偿地通过变形觅得了“爱与存在”,埃米尔•阿雅尔如愿以偿地通过库森完成了社会批判的初衷。只有罗曼•加里未得解脱,文学上的成功转型并不意味着在现实中找到出路,也许,这可以稍稍解释他的自戕之谜。

喧嚣中的孤寂缠绵

罗曼-加里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似乎比较陌生,但他却是法国文坛最富传奇色彩的作家之一,亦是历史上唯一两次获得龚古尔文学家的作家。无论是在处女作《欧洲教育》、代表作《天根》抑或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中,罗曼-加里都积极的向读者们展现了他独到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索。从1974年开始,罗曼-加里开始用埃米尔-阿雅尔创作了多部小说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而让他第二次获得龚古尔奖的作品《来日方长》就使用了阿雅尔这个笔名。这个时期的作品依然继承了罗曼-加里作品中主要的关注方向,其中有侧重于人文关怀的《来日方长》,也有侧重于对人类文明思索的《大亲热》。我想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像巴黎一样,在作家们的笔下显得如此千姿百态。无论是雨果对于巴黎史诗气质的烘托,巴尔扎克对于寻常巷陌小人物们生活的勾勒,大仲马对于纸醉金迷般梦幻生活的描绘,波德莱尔对于城市幽暗阴郁处的探索……这些都向读者们展现着巴黎无与伦比的魅力,因此故事发生在巴黎的小说,我们先读到的往往是那座城。《大亲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中的孤独的故事。主人公库森在每天的生活中找不到自我,他与整个社会隔离、脱节,每天生活在自己的臆想之中世界之中,唯一能让他获得慰藉的唯有一条名叫“大亲热”的蟒蛇。最终库森在精神上逐渐错乱,他混淆了自己与“大亲热”之间的界限,似乎自己变成了蛇。人类在城市之中迷失的故事并不鲜见,正所谓“我在人群之中才愈发感到孤独”这样的反衬一样,作家笔下的巴黎让读者陌生,它似乎不再是那个热情、浪漫的都市,而变得如纽约一样冷硬、虚幻。当然小说中最为值得探究的还是“蛇”这个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很多其他作品。且不论世界各国在神话传说中关于蛇的故事,就谈谈现当代文学中“蛇”的意象就能引起我们对于这部《大亲热》更多地思索。法国作家中波德莱尔笔下“蛇”的意象算得上最为经典。在《巴黎的忧郁》中,波德莱尔将巴黎的光怪陆离、蛇本身的诱惑力、罪恶感描绘的淋漓尽致,整部散文诗在作家笔下都演得像蛇一样夸张灵动。而在日本芥川奖作品《踩蛇》之中,作家又将“蛇”的意象拟人化,继而展现了一种控制与反抗的过程。在《大亲热》中,“蟒蛇”的意象可谓更加复杂。它既是主人公库森孤独生活的衬托,又是库森在孤独中寻找慰藉的途径。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用人蛇共存这种荒诞的情节将现代人在城市森林中的孤独感展现得更加丰满,比纯粹去描绘孤独更让人心悸。我们还不能忽略了蛇本身的特质,蛇是冷血动物,库森却需要从蛇紧紧地缠绕中获得温暖,这亦深深的表现出了人类对于现代文明的无力感。在小说的结尾(原始结尾)中,主人公库森的精神越发错乱,逐渐混淆了自己与“大亲热”的界限,就像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描绘的那样:人类逐渐失去了本质,随着孤独感和陌生感的蔓延开始异化为非人。我觉得罗曼-加里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对于社会不断地思索。从处女作《欧洲教育》这种富有“抵抗运动”色彩的小说,到《天根》中对于生态、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怀,到《童年的许诺》中对于母爱、闪亮人性的刻画,再到《来日方长》中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怀,最后到《大亲热》中对于现代文明中人类生存方式的思考等等。虽然角度各有不同,但唯一不变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正是一个作家最终要的东西。造成作家这样创作风格的根源还是在于作家的人生经历,我们不能忽视罗曼-加里俄裔犹太人的血统。著名女作家内米洛夫斯基有着与加里相似的经历,但内米洛夫斯基更着重于刻画犹太人在上世纪初苦难的流亡生活、小人物在历史之中的沉浮,而罗曼-加里可能是他与生俱来的英雄主义气魄,参加过“自由法国”运动的经历,所以他始终扮演着一个“反对英雄”的角色。加里的一生中,始终与弱者站在一起,始终反对强者,始终谴责“欺诈、谎言和伪善”,因此他的笔下才会有这么多直击人心的作品。加里因为自己的血统始终将自己至于“少数民族”的位置之上,但他又因为坚强内心不需要求得社会的同情,甚至始终在文坛扮演着英雄似的角色。所以我们在《大亲热》中看见的很多针砭时弊的片段就不难理解了。1980年末,罗曼-加里用手枪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留下了一封“我玩腻了”的遗书。诚然,经历了家庭迁徙、民族迫害、二次大战、曲折爱情、使用两个笔名先后获得龚古尔奖的加里,也许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去追求的了。但是罗曼-加里那充满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的文字,必将在历史的场合中始终受到读者的尊敬,引起读者深深地共鸣。


 大亲热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