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出埃及记

出版社:中国青年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00689089
作者:里昂·尤里斯
页数:595页

作者简介

《出埃及记》作为一部非凡的小说,取材于20世纪最戏剧性的事件之一,一个崭新的国家,在经历了无论从军事、政治、地理、经洗涤剂 上都令人难以置信的艰难困苦后,终于诞生了。书中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和激情。《出埃及记》不仅以小说,而且以电影的形式,成为这个时代大众所关注的作品。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序作者序第一章  越过约旦河第二章  我们的土地第三章  以牙还牙第四章  再现辉煌第五章  雄鹰展翅作者感言

编辑推荐

  “一部畅销的原创小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深入浅出的启蒙特点。”  ——《纽约先驱论坛报》  “令人激动的……一部巨作;以托尔斯泰的风格描写了犹太人为祖国的奋斗……非常感人。”  ——《旧金山观察者报》  “一部至高无上的小说——一个民族两千年梦想的追求。”  ——《基督教先驱报》  “一部满怀热情、很有说服力的关于以色列诞生的小说……”  ——《芝加哥论坛报》  “对欧洲犹太民族遭受的非人待遇、19-20世纪移民巴勒斯坦的艰难、直至以色列成立的一个充满激情的总结。”  ——《纽约时报》

前言

  在西方风行多年并被拍成了电影的纪实小说《出埃及记》问世半个世纪之后,被高卫民先生译成了中文,这是一件值得推介的好事情。中国青年出版社决定出版这部小说的中译本,更是一件好事情。我们应该对高卫民先生和中国青年出版社表示感谢。  六十年来,以色列的建国和阿以冲突爆发的缘由,一直是人们激烈争论的话题。对于中国读者来讲,这部小说中译本的出版,似乎更有意义,因为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看到的和听到的相关说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同冲突地区国家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此留下了一些比较模糊的、不明确的甚至是有些混乱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们的信息来源逐渐充实了,人们对阿以问题的认识也逐渐趋于个性化和理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埃及记》中译本的问世无疑会使关注这一问题的中国读者更形象地了解以色列建国的历史和阿以冲突的历史,有助于读者进一步完善各自的理性化理解。

内容概要

里昂·尤里斯,1924年8月3日出生于美国巴尔的摩一个波兰犹太移民家庭,“二次大战”爆发后,他中学未毕业即参加了美国海军,在南太平洋区域从事无线电报务工作,1945年患疟疾退役,1950年后成为职业作家。

他的至理名言是:不能征服孤独,就不能成为名家;不能封闭对现实世界的爱恨,深陷其中则一事无成;作家的世界只有写作,这无疑是在付出过高的代价,我无法确定这是否为一种极端的自私或泯灭人性的本能,但除非能将最伟大的爱埋没,否则你将不可能在数年时间里聚焦你所从事的写作。

里昂·尤里斯2003年6月21日因肾衰竭去世,享年80岁。

章节摘录

  马克凭声音本能地揣测起是在什么地方见过此人:罗马、巴黎、伦敦、马德里?还是约瑟、詹姆士、雅克·乔之类的酒吧?战场上、运动中、骚乱里?还是那个特别夜晚的艳遇——金发碧眼的、褐色皮肤的、染着红发的,还是那个壮得如牛的?  还没容马克想清楚,那个人已经喘着气出现在面前:“我就是那个想要马提尼配苦橙但未如愿的人呀,想起来了吗?”马克叹了口气,继续品味着他的咖啡,同时做好了被骚扰的准备。“不是恭维你,我确实非常欣赏你的专栏文章。顺便问一下,到塞浦路斯有何公干?”那个人边眨眨眼,边戳了一下马克的肋骨,“我想你一定是负有什么特殊使命,找机会一起坐下喝个酒好吗?我下榻在尼科西亚皇宫大酒店。”说完他递给马克一张名片,眨着眼继续说道:“我在这里还是有些关系的。”  “帕克先生,你的车准备好了。”  马克立刻放下杯子,在表示了“很高兴又见到你”之后匆匆离开吧台,并顺手将这个家伙的名片丢进了垃圾桶。  出租车启动后,马克换了个舒服的姿势,开始闭目养神。他很庆幸基蒂没来机场接他——时间过去很久了,他们之间存在太多需要重温和倾谈的话题。一想起马上就要见面,马克又感到有种渴望和冲动:基蒂一可爱的基蒂。当出租车驶离机场大门时,马克已陷入了沉思。  ……凯瑟琳·弗里蒙特是所有了不起的传统美国女性中的一员,但又普通得就像老妈做的苹果派、热狗或是布鲁克林的道奇车。马克与基蒂?弗里蒙特的友谊可以追溯到两小无猜的童年:一个梳着小辫、满脸雀斑、戴着牙套的假小子,突然一天摘掉了牙套,涂着口红,在一件紧身毛衣的烘托下,俨然是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转脸之间就成为一位苗条、性感的姑娘。想到这里,马克不由地笑起来:那时候的基蒂又可爱、又清纯。

图书封面


 出埃及记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情节不错啦,很有紧张感,但里面一些观点实在让人有“果然是美国人写的感觉”╮(╯_╰)╭
  •     在犹太人看来,巴勒斯坦 也就是迦南地区,是上帝命定赐给他们的 “流奶与蜜之地”,其他民族都是无权占领这块土地的 。但是因为历史等很多原因,他们没办法赶出这块地皮上的其他民族。
  •       很少读历史,奔着书的名气,在闲来无事的周末翻开这部以色列诞生的历史,一部犹太人反压迫争夺自由的斗争史。
      感触主人公的果敢、开创、勇气,感触犹太民族的强烈自尊和不屈不饶,所有这些听上去像是老生常谈,但在意志消沉、悲观厌世、憎恨世界不公的时刻,这的确是本很好的读物。
      两千多年来,犹太人不断地被阿拉伯人、被欧洲人、被美洲人驱逐,流离失所,没有哪个民族像他们那样对家园有着强烈的渴望。所谓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是一个倔强的民族。在欧洲遭到屠杀,在俄国受到虐待,主人公乔西和他的弟弟躲过枪林弹雨、围追堵截、翻越冬季的高加索山脉,花了两年时间,从俄国走到心中自由的犹太世界-巴勒斯坦。然而巴勒斯坦的现实和理想相差甚远,他们不得不立足现实,和阿拉伯人做交易,和沼泽打交道,一点点建立和造就他们心中的家园。
      出埃及号上,在被英国包围两个星期后,很多儿童脱水、精疲力尽,但没有人放弃和退出,相反,为了让世界舆论给予英国人更多人道主义的压力,他们集体绝食也争取自由。一群小孩面对死亡,不畏不具,不得不让人对这个民族肃然起敬。
      犹太人对生命充满极大地热情。从雅各布一路鼓励哥哥乔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从俄罗斯走到巴勒斯坦,去建立他们心中自由的家园,从杜夫 兰道后来刻苦学习,为灌溉沙漠的水利工程,还有名人克莱门特,在各个领域犹太人都有太多杰出的代表,我想这是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对自身使命的深刻认识让他们能全身投入的原因吧。
      
      驱逐、逃亡、流浪、垦荒、杀戮、斗争,犹太人的历史是一部非常艰辛的历史。而信仰、自尊、顽强、热情又正是这个多灾多难民族闪光的特质。
  •       前段时间刚刚看完 没有去仔细地回味
      一直以来都不明白为什么巴勒斯坦以色列那块地方一直有那么多的冲突战乱 看完之后算是有了一点模糊的认识
      犹太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一战二战期间他们承受了那么多的苦难 特别是我看到波兰差不多500万犹太人 最后竟然只剩下可怜的5万人的时候 那些刽子手 那些专制主义者 都灭绝人性地做了什么 尽管这样 他们凭着他们心中坚定的信仰 坚持下来了 最终到了那个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
  •       这是一部史诗,一幅扑朔迷离的历史长卷,讲述了犹太民族在历经两千年来世纪的迫害、蔑视、虐待、杀戮之后,如何以鲜血和勇气在茫茫沙漠中嵌入了一片绿洲,如何在周围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犹太国家——以色列!同时,该书对了解中东局势,巴以冲突也有一定的作用……   诚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是犹太人或非犹太人的现代启示录。
  •     凭什么强别人的地呀 哎
  •       一部以色列国的革命史,如果抛开人物主线完全可以直接用作以色列的历史教科书。语言平实,几无精彩之处,但使我对中东战争的那段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明白了西方国家将苗族比喻为与犹太人一样灾难深重的民族的真实含义。    本人对犹太民族苦难的历史深表同情,对他们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所做的努力表示理解,但书中将中东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阿拉伯人却让人有点不爽。成者为王败者寇,现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是阿拉伯难民,何苦还要让人背上咎由自取的骂名。    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获得了新生,却将另一个原本自由的民族拖入了苦难。都不容易,还是面对现实,和为贵。
  •       只是因为看到杨千嬅的一首歌叫“出埃及记”,林夕作词,后来又知道它是一本畅销书。在图书馆搜书的时候,刚好看到,便一起拿上。偶然的机会,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很庆幸我有这样的习惯。
      
      书的前半部分讲的都是犹太人在各个国家遭受的歧视、驱逐、迫害,看的我眼泪一次次地涌出,怎么会这么可怜?虽然我能够理解,每个民族对外来的人都不会那么友好,特别是当那些人很聪明很能干的时候。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不断地往上,占据越来越多的资源。可是当我看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外,每一个犹太人被骗去“洗澡”,每个人还发给一块石头做的肥皂的时候,我愤怒了;当看到英国不允许太多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导致船只在海中沉没,所有人遇难,我发出感慨:同情心只属于个人,国家永远只考虑利益。英国人管理着巴勒斯坦,为了不让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不满,英国人只能抑制着犹太人的步伐。
      
      在一个两千年前离开的地方,想要重建家园是艰难的。阿拉伯人感到自己的土地在一块块被吞食,他们当然不同意。于是巴勒斯坦陷入了混乱。英国人无法解决他们的矛盾,将责任交给了才成立两年的联合国。联合国将巴勒斯坦划分成三块,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各一块,圣城耶路撒冷国际化。犹太人同意了,但阿拉伯人不同意。我开始还很纳闷,阿拉伯人给犹太人一块地呗,咋那么小气呢?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联合国181号决议给犹太人分配了巴勒斯坦57%的地盘,而给阿拉伯人分配了43%,可是当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占2/3。这个决议确实很奇怪,后来的分的地还多一些,要我也不愿意呢。更奇怪的是,两块地盘都很分散,交错在一块,就算成了两个国家,那肯定也经常闹矛盾呀。有人说,这是西方国家想让中东的局势更混乱,有意为之,如果是那样就太罪恶了。
      
      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如此之深,他们想有一个自己的国家是理所当然的。看到他们建国之初巨大的付出,我很感动。可是当他们不断胜利,建立自己的居民点,并吓走或赶走一些阿拉伯人的时候,我疑惑了。他们在巩固自己的过程中,地盘越来越大。根据我查的数据,现在巴勒斯坦地区基本都是犹太人的地盘了,百万的阿拉伯难民无家可归。不管犹太人当初的意愿是怎样,他们的回归是巴勒斯坦混乱的主要原因。弱肉强食中,阿拉伯人一败涂地。
      
      犹太人的犹太教,据说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起源吧。耶路撒冷被这三教都称为圣城,这也是巴勒斯坦混乱的一个原因吧。犹太人的教育让我印象深刻,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识字,然后就学习那些经文,宗教深深地印在了他们身上。想想我们小时候,父母教我们背“鹅鹅鹅。。。”,于是我们想起小时候,就想起“鹅鹅鹅。。。”。
      
      有人讨厌犹太人,说他们没有人情味只知道钱。不太了解的我不发表意见,但即使讨厌他们的人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我更佩服的是,他们在世界上流浪了那么多年,肤色变成各种各样,但一直没有抛弃自己的宗教,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这不是很神奇吗?
  •     从塞浦路斯出发,穿过地中海,在以色列登陆。。。
    60多年前,犹太人不堪在塞浦路斯和欧洲大陆经历的非人道待遇、心怀理想国的梦想,历经艰难险阻在以色列登陆、建国。
    60多年后的今天,以色列人封锁了加沙、制造了那里的人道主义灾难,又冒天下之大不韪拦截了人道主义救援船只。
    实为讽刺。
  •       以色列是个传奇般的民族,而我认为她的传奇恰恰是源于她所遭受的传奇般的不幸。遭遇不幸并不可怕,只要不丧失面对不幸的勇气,就有机会成为传奇。不幸有时候就是大幸,是传奇人物成为传奇不可或缺的逆境菩萨。
  •        喜欢「出埃及记」恢宏的史诗叙事外,亦有细腻的人文关照。生于太平盛世、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护士基蒂,面对萨伯拉姑娘卓妲娜不加掩饰的嫉妒和轻蔑,这样反击:「人生拥有目的固然不错,但目的性过强将会毁掉一个女人的真正气质」。值得玩味。
      
       意识形态源自对「国家」的理解。国家能为自由加冕,也能将它绑上十字架。先行者强调个体价值,要「国为人让路」;目睹同胞仍如笼中动物般生存的众多卓妲娜,只知国是人的前提。没有国,人性也难保全,尊严气质,一纸妄谈。时代为生命设了限,对自由的渴望面前,每个犹太复国主义者都是「目的」的奴隶。
  •       书的核心是将犹太人在人类历史上的苦难根源和以色列国家的诞生,以文学形式表述出来,小说在告诉我们犹太人是如何在经历了世纪的蔑视、屈辱、虐待、杀戮之后,以鲜血和勇气在茫茫荒漠中嵌入了一片绿洲。
      书的核心是将犹太人在人类历史上的苦难根源和以色列国家的诞生,以文学形式表述出来,小说在告诉我们犹太人是如何在经历了世纪的蔑视、屈辱、虐待、杀戮之后,以鲜血和勇气在茫茫荒漠中嵌入了一片绿洲。
  •       推荐豆友们阅读这本书。
      
      一个方面,我们对于巴以冲突、中东局势的耳闻已经不少,但是对于血腥对峙背后的历史根源却知之甚少,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的近代历史部分。巴以冲突从来就不仅仅是犹太民族和阿拉伯世界自己的事儿,现在有美国“斡旋”,把宝押在以色列身上;而在更早以前、二战结束前后,有英法“操控”,势力的天平偏向于阿拉伯人一边。以色列在二战后“逃出纳粹的虎穴,又入英国人的狼窝”情形之下建国可谓是近代世界政治中的一个特殊案例。
      
      另一个方面,当犹太人在两千年后、陆续返回巴勒斯坦建国时,大规模地建立了民族得以保存下来的社会形态:集体农庄(Kibbutz)。通过类似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累计集体生存下去的资本。这一社会形态使犹太民族在最初阶段共同抵御阿拉伯人、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然而今天,这一社会形态却面临很多的困境。笔者去以色列拜访Kibbutz时,就听老人讲起,精英阶层慢慢脱离Kibbutz。这种社会学的动态变化也很值得人们回味。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