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深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家庭/婚姻 > 内陆深处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8月
ISBN:9787533925048
作者:[南非]库切
页数:217页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相当诗意化的小说。一个与父亲一同生活的白人老处女发现了令她憎恶的事实,他父亲和一个有色人种年轻女子有着不正当关系。她幻想着把他们两人都杀死,而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透露出这个老处女自己想跟家中的男仆保持苟合之事。那一系列事情并无明确的结局,读者惟有从她的笔记中去找寻线索,但笔记中真真假假的记录交错混杂,粗俗和优雅的笔致并行其间。爱德华七世时期描写女性内心独白那种矜夸的文体与非洲大地的自然环境极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编辑推荐

  J.M.库切的小说以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为特色。然而,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

内容概要

J.M.库切(J.M.Coetzee 1940-),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形并盛行的年代。1960年他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毕业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做教授。1971年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现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并在该校执教。小说《等待野蛮人》(1980)一出版,即摘取费柏纪念奖、布莱克纪念奖,为库切赢得了国际声誉。《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出版当年就赢得英语文学界最高荣誉——英国布克奖。《耻》1999年再度获布克奖,使库切成为唯一的一位两次获该奖项的作家。1994年出版的《彼得堡的大师》获得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男孩(1997)和《青春》(2002)是自传体小说,披露他生活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幽暗之地》(1974)、《内陆深处》(1977)、《福》(1986)、《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慢人》(2005)等。库切的每一部作品风格完全不同,意义多元。他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除了以上提到的奖项,还获得过法国费米那奖、普利策奖、2000年英联邦作家奖等。2003年库切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J.M.库切的小说以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为特色。然而,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
他的自传体小说《男孩》主要描写了父亲的人格屈辱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分裂。但小说同时展现了南非老派乡村生活的奇妙场景,以及布尔人和英格兰人之间,白人和黑人之间永无休止的冲突。在续篇《青春》中,作者冷酷地剖析自己,刻画了一个以古怪的方式祈望获得他人认同的年轻人。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词

章节摘录

  今天我父亲带着他的新娘回家了。他们乘坐一辆双轮轻便马车,拉车的马匹前额舞动着一枝鸵鸟羽毛,咯噔咯噔地穿过旷野而来,身后拖曳着一长溜的尘雾。也许他们是乘坐插了两枝羽毛的驴车,这也有可能。我父亲身穿黑色燕尾服,戴着高筒大礼帽,他的新娘戴一顶宽檐太阳帽,穿着腰部和领口束紧的白色礼服。更具体的细节我说不上来,除非添枝加叶,因为我根本没留意他们。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午后半明半暗的光线呈现翡翠绿的色泽,我在那儿看书,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仰面躺在那儿,脸上蒙着一条湿毛巾,忍受着偏头痛的煎熬。我总是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看书,写作,要不就是跟偏头痛较上劲儿了。这个聚居地的姑娘全都这样,可我想,没有谁像我这么过分。我父亲总是在地板上来回走动,穿着黑靴子缓慢的脚步,走过来又走过去。现在,来了第三个人,来了他的新妻子,那女人很晚才上床。那都是我的对头。  ……

图书封面


 内陆深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原文是一首长诗吗?是否因为翻译的原因,失去了诗的韵律。主人公一个梦境接一个妄想,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一会儿,突然发现说的又是现实,到最后又嘎然而止,没有所谓的结局。莫非整个故事都是主人公的一个大幻想?大段大段的叙述诗中掺杂着奇怪的变态的性、尸体、屠杀描写。大段的内心独白让我望而却步,但夹杂的奇特故事情节也让我可以继续读下去。奇妙的一本书。
  •     在库切的世界体验人的现代性 2007-11-12 10:21:54 来源:南方都市报   库切凭什么值得期待  库切获奖的意义,至少一种观点是,文学与当代生活的关系愈发紧密了,在库切的故事、语言以及观念中,不难发现一个现代人存在所“应该”遇到的种种遭遇。今年9月英美出版的《流年日记》(Diary of A Bad Year),就是库切的一部最新小说,据说,这一次表现出叙事兴趣的库切更加好看,从书名和与之同名的主人公来看也更具自传色彩。  这就是说,库切还在创新,还在继续,对于他来说,一切都还没有定论。要知道,分别在1974年、1977年出版的《幽暗之地》和《内陆深处》,那时的库切可不像现在这样,它们的实验色彩更浓烈一些。如果说如今库切更多地表现出对叙事的有趣性和对自身生活的关注,那么30多年前的他只能用晦涩和实验来形容了。《幽暗之地》是一部尝试走入敌人内部的作品,用对方的眼光和思想来看待世界,对于库切来说是一种“局外”体验;《内陆深处》里库切用一个弑父的老处女口吻叙述了整部作品;到了1986年出版的《福》,库切开始对自己童年深深喜欢的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进行重新篡改式的书写。这三部刚刚出版中文译本的作品,按照某种习惯来说都不算不上好读,尤其跟库切后期出版的几部自传体小说比起来,有点晦涩,甚至有点枯燥。但是,库切从来不会无端为你送上一个乏味的故事,这几乎是肯定的。要我说,就凭库切这始终对现代人和人性关注的劲头儿,就值得我们一次次地期待。    进入敌人内部的幽暗世界  1974年出版的这部处女作《幽暗之地》,应该说是库切的第一次尝试,他试图迈入一个“敌人”(或者完全与己对立的人)的内部,用他们的全部生命来体味这个原本也许就很虚无的世界。与库切后期那几部文学味道更浓、文笔也更老练的作品不同,《幽暗之地》选择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在《青春》和《耻》等小说中,库切通篇以“他”来叙事,当然,你可以想像成是库切在说话。反而在《幽暗之地》里的是第一人称“我”不能再往作者本人身上联想了,他要做的就是走入一个完全不同于己,甚至自己深深反对的人的内心世界,从他的内部洞察他们的世界及其自身价值。  《幽暗之地》由两部相映成趣的中篇小说构成,前一部《越南计划》的主人公唐恩是一个战争狂徒,他参与了越南战争并设计了战争升级计划,他满脑子都是荒诞离奇的臆想,他崇尚暴力,并可以用离谱的思维来解释这种暴力的合理性。精神崩溃是他最后的结局。后一部《雅各·库切之讲述》更具实验色彩,是作者库切用“先祖”雅各·库切的名义创作的一部自述性的小说。这位主张种族隔离制度的雅各·库切,不但懂得编造故事,更善于编造逻辑,照他看来,异族的“软弱”和“无力”正是可以构成他侵略和统治他们的理由。雅各·库切的几次远行,证明了人类自身无比强大的同时,也展示了他自以为是地想像征服与被征服逻辑关系的过程。强悍、威风凛凛的“先祖”在库切的笔下,渐渐褪去色彩,显现出一副人的本来性情。这也正是库切想做的,一层层剥去人类表面上附着的外衣,让本来的、真实的人性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人类强悍、凶猛、伟岸的表象背后,必然隐藏着其软弱、懦弱、渺小的一面。  这是库切为自己制造也似乎是某种必然的一种经历,他要通过虚构一部作品,来达到走进敌人世界的目的。    连续五次深入人性的复杂之处  从一个敌人的、异己的世界走出,库切尝试着迈向一个老处女的内心世界,以她的思维与观念来与这个世界针锋相对。如果说在《幽暗之地》中读者还可以见到作者是如何反讽笔下人物的,那么到了《内陆深处》已经很难辨析出作者的态度了。  毫无疑问,老处女玛格达是我所见过的最孤独、最凄凉、最悲惨的一个女人,世上不会再有比她更能感受到孤独的女人了。她用自己体表的每一寸肌肤和心灵深处的每一个有效细胞,深刻而极度敏感地体味和遭遇着这人间最为孤独的境遇。玛格达跟随父亲一同生活,虽是每天都在呼吸,但却没有自己的生活,她是她专制父亲的一个可靠的、廉价的奴隶。不管父亲如何对待她(父女关系中,最为冷酷的对待莫过于不对待,也就是说在父亲眼里好像根本没有玛格达这个女儿一样),她都深深爱着自己的父亲,父亲搞女人,搞工人的女人,独自寻欢作乐,玛格达都谦卑地服侍着父亲。直到她用利斧将父亲的生命了结于血泊中,她还是在深爱着自己的父亲。  如果说小说中弑父并葬父的一段是全书的高潮的话,那么主人公即叙述者人生的最高潮一定是她被亨德里克强暴的一段了。她企盼、憧憬、幻想、猜度,甚至无数次地意淫过这样的场景,或许库切也不知道如何确切地描写这段老处女的遭遇以及她在这种遭遇中从内心到肉体的经历过程,库切选择了连续五次反复描写,从不同角度、不同心境、不同体味下重构这段经典场景。对于这样大胆而富有新意的多重叙述,我们或许可以理解成,殖民统治下的奴隶暴动是一块多重的伤痛。当然,从个人角度,我更愿意将之简化成库切这个对人性描写的老手一次对人性复杂的尝试性梳理。换个角度理解,难道压抑了仿佛千年的老处女,首次性交不值得连写五次吗?  一个弑父的老处女在身体的深处、精神的深处、国度的深处被一个异族强暴,这是何等的剧烈和暴戾的一个故事啊。到了多年以后,库切在《耻》中再碰到同样题材,已经能够游刃有余了,一切平淡自然地发生,发生之时不感突兀,却令读者无不头脑发麻感到震惊,这也许就是库切20多年来的功力增进。    一个符合现代审美的偷生者  在库切那儿,不存在刻意地虚构,一切只是按照他的方式和理解去“还原”。在《福》中,主人公作为叙事者是一名女性(要知道,女性在《鲁滨逊漂流记》这部18世纪英国标榜成功男人的小说中所没有的),库切在书中用主人公苏珊·巴顿的话解释了这一“冲突”:“但是哪里能没有女人呢?”即使孤岛也如此,库切的意思是,没有女人的世界就是没有人类,没有人性,没有人味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别说生存,就算是呼吸都难。  在此,库切固执地将所有话语权都交给这位女性,她理智、充满人性地支配着小说的走向,甚至对两百年的丹尼尔·笛福也进行了干涉或者嘲讽,她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从人性的角度上对准焦距,还对经典、完成品进行了强烈的干扰和再创作。在苏珊的眼皮底下,“鲁滨逊”这一次没有经营自己在孤岛上的生命,而是采取了一种消极和愚笨的方式,一种既不对抗也不争取的生活方式。也许从此,“鲁滨逊”这个不够“真实”的经典形象要动摇了,人们在想到一个不畏大自然孤独的拓荒者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库切笔下这个校正后或者说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心理的形象呢?或者还是人们在遗忘精明能干的鲁滨逊之后,开始对这个消极无聊的鲁滨逊产生了更多的亲近联想?  我始终认为,一个大作家最能够直接打动人的一定是跟他自己关系最密切的那部作品,库切经历了《幽暗之地》、《内陆深处》、《福》,到了《男孩》、《耻》和《青春》,他开始逐渐对自己下刀子了。这是一把通过天才和后天锤炼的精准手术刀,它所划过和剖析之处都是最为拨动人们心弦的区域。相信,这也正是库切的迷人所在。  
  •     在这个平庸为患的时代,大师的出现固然让人精神振奋,然而大师们对读者的要求也不比一般作者。面对不易理解的作品,作者的背景和创作花絮或许能暂时把读者从疑惑中解救出来。不过,不少大师都深知这种“解救”多半和文学无关,仅仅是为阅读者提供背景,甚或谈资。塞林格《九故事》新版在中国上市之前,塞老就对装帧提出了特殊要求,比如封面不能出现任何照片,作者名字要比书名做得小,书里不能有作者介绍和原书没有的前言后记,等等。如果说塞林格不愿意把任何作品以外的东西附加给读者,那么在库切身上,这种附加本身就没有可能:库切生性少言寡语,对个人生活避而不谈,极少发表任何言论,获奖后更是对媒体采访避之不及。笔调细腻深邃的库切,其公众形象却仿佛一块固执的老木头。有趣的是,生活中的库切一直在为自己的私人领地修筑屏障,以保护其不受窥视;而他笔下的人物却往往生就孤独之中,时时与孤独为伴,偶尔还要为逃避孤独付出点代价。至于这本被公认为库切作品中极为晦涩难懂的《内陆深处》,从头到尾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孤独女人的心理狂想曲。主人公玛格达是“内陆深处”一个农庄主的女儿。玛格达身世凄楚:母亲早亡,铁石心肠、自私冷酷的父亲将她当女佣使唤,她毕生没有离开过农庄,生活乏味窒息,唯一可能改变命运的婚姻对玛格达而言也遥不可及。库切对女性命运的怜悯常常渗透在叙事中,然而怜悯玛格达这样的女人的确需要非凡的勇气:她两眼之间生有浓密的汗毛,咬牙切齿的恶相,牙齿不齐,身材瘦弱,皮肤黯淡无光。处在一个女性以满足男性性需求为竞争力的社会,玛格达身上却没有任何能勾起情欲的地方。缺乏作为女人可以倚赖的禀赋,玛格达性格更加阴郁:“……我有时怀疑自己体内的血液没有在流动,而是郁结成一团一团的。”她注定成为被正常世界抛弃的人:“在我这处修道院似的房间里,我是那个命中注定的疯狂的女巫……我与自己相伴起舞。”最骇人的是,玛格达如果不是在现实中,也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残忍的杀害了父亲。故事情节的分岔是现代小说家们最喜爱的叙事手段之一,它甚至被用在电影中,不管是中国的《英雄》还是德国的《罗拉快跑》,情节的分岔和现实与想象的不分彼此都让尚未习惯现代叙事手法的中国观众大跌眼镜。在库切这个由笔记拼成的故事中,老处女玛格达碎片式的心灵独白,像后现代电影一样亦真亦幻,稍不留意就要迷失其中:玛格达的父亲以不止一种方式死去;她为自己的身份提供了不止一种解释……由于只有玛格达一人在讲述,真假早已无从判断,玛格达那起伏多变、深邃精彩、斑斓多姿的内心世界,宛若眼前。玛格达对父亲的仇恨一直有某种暧昧的性指向。她认为自己文雅柔弱的母亲是因父亲过于旺盛的性需求而死。而杀害父亲的直接缘由是父亲搭上了一个年轻女人,不管她是小说开篇那个新娘,还是后来仆人亨德里克的年轻妻子。孤独而丑陋的玛格达觉得自己“将在这内陆深处退化和衰亡,除非她生命中能出现一个哪怕是小小的变局。”她渴望通过一次性关系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女人,并将此认做改变自己沉闷生活的一个契机:“我哭泣了,蒙住双眼,祈盼着一个人生故事平静地给我一个洗礼,就像别的女人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玛格达越来越像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年迈的父亲却和年轻女子在卧室里欢娱无度。玛格达心头燃起愤怒和报复的火焰:“他(父亲)把我心里所有的母性都给毁了,给我留下这毛茸茸的躯壳,死亡的言辞像豌豆似的在那里面格格作响。”玛格达以好莱坞电影里女杀手的架势在父亲寻欢作乐时采取了行动,但面对被自己打伤的父亲,她却不愿意看到他的下身。父亲是她最大的仇人,她对父亲下手时仿佛血液里奔腾着冰水。但在第64篇笔记里,玛格达和父亲却以超乎想象的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父亲的大便周期是两天一次,玛格达则是三天一次,所以每隔六天,二人的粪便将被排入同一个便桶中,由仆人倒进农庄的某一个坑里。在这儿,“两人的粪便盘绕在一起,父亲的红蛇和女儿黑条条相拥而眠,沉寂之中融为一体。”用这种惊世骇俗的方式寄托情感,恐怕也只有库切笔下的玛格达了。这种若有若无的恋父情结,在父亲死后,迅速转向了仆人亨德里克。父亲死后,玛格达因长期无法支付工钱而惹恼了亨德里克,此时二人的争执又出现了多个结局。在第一个,也是最有可能的一个结局里,亨德里克推倒了玛格达,重重地踢她,玛格达“羞耻地哭了”。然而在随后的其它几种结局里,亨德里克以各种略带浪漫的暴力方式强奸了玛格达,终于让她成为了女人。此时读者才发现,第一种结局里玛格达的“羞耻”,不仅是小姐被仆人暴打的羞耻,更是自己居然没有被强暴的羞耻,是一个女人在极端弱势的状态下仍无法让男人产生情欲的羞耻。虽然随后的故事是在强奸的情节下继续展开,仔细的读者不难看出,那些惊心动魄的性暴力,恐怕更有可能是玛格达的心灵自慰。玛格达成了女人,亨德里克不时来到她床上。占有仆人妻子的主人被女儿用枪打死,成为新主人的女儿却成了仆人的妾。这种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关系的戏剧性转变是库切小说中常见的情节,曾经出现在《耻》、《等待野蛮人》等作品中。至此,玛格达的心灵全貌终于从那些老处女、自嘲、恋父、弑父、对亨德里克的渴望、没完没了的存在主义思辩等重重迷雾中浮现出来:一个女性对生命激情的渴望,以及对孤独和压抑的出格反抗。乃至于这两百多篇笔记,也是逃避孤独的方式——言说,本身就能制造一种不再孤独的幻觉,至于言说的真假,对孤独者而言,倒在其次。库切对玛格达这样的知性女人身体与心灵之间貌合神离的状态把握得尤为准确。整个故事中,玛格达一直寻求某种填充物。老处女玛格达自白道:“(我)像一个巨大的空儿,一个充满巨大缺失的空儿,这缺失渴望被填满,被充实。”在身体与心灵双重空缺的状态中,玛格达认定,身体的空缺,逻辑上导致了心灵的空缺。但身体空缺被亨德里克填满后,她发现心灵依然空缺,这种空缺甚至消除了身体被填满所带来的幸福:“在内心,我仍是那个往昔凶猛的处女螳螂”。正如男人的郁闷根源常常不是性无能而是爱无能,女人的郁闷根源也常常不是性饥渴而是爱饥渴。故事最后,孤老的玛格达宁愿在语言中自娱自乐,也不愿意融入人群和文明。虽然生命终究不能逃避寂寞,但言说,在制造不寂寞的幻觉方面,仍比性爱更胜一筹。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多半喜欢强调女人的身体感觉,仿佛女人只能在自己独特的身体体验上建立一个独立于男性的自我意识。但玛格达却是一个女性体验缺失的“女人”(在挑剔的女性主义者眼里,玛格达恐怕算不上“女人”)。她终于得到了女性的身体经验后,空洞无物的状态丝毫没有改变。当女性主义风靡一时,乃至不少男性都站出来像女人一样用身体叙事(如电影《天边一朵云》)时,别忘了库切三十年前已经在这本小说里颠覆了寂寞的“性别差异决定论”——男人的寂寞看似不小,女人的寂寞显得更大,但和“人”的寂寞相比,男人和女人的寂寞只是“看似”和“显得”罢了。 [南非]库切著:《内陆深处》,文敏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19.00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喜欢文敏的译笔。
  •     讀三遍一萬遍
  •     原文是一首长诗吗?
  •     抗议!翻译得面目全非!
  •     只是为了掩饰悲伤。
  •     2017041一个蛮荒之地愤怒的老处女。粗俗和优雅的笔致并行的小说。
  •     你才是大变形虫
  •     抱歉十分之一处就读不下去,文字的迷宫,先搁置一阵,从库切的入门书目读起吧。
  •     结构上奇巧些,但没有其他亮点,看评论说是翻译的问题。
  •     挺神叨挺有意思的书
  •     文风非常犀利,满屏幕都是自说自话的呓语,能让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能变得丰满而哲理真不是件简单的事。
  •     其实除了意象难懂外,cult及令人瞠目结舌的表达更让我欢喜不已
  •     库切太内省了,连小说的女主人公都如此诚实
  •     渣翻译,求抱走
  •     不一会就翻完了,语言没什么感觉,就是记住了最后那个又猥琐又诡异又悲哀又有点好笑的场景
  •     没想到37岁时的库切能潜伏女人内心,写出一首絮絮叨叨的情欲之歌,简直就是一首又美又肮脏的长诗。情欲的撒旦驻扎在丑陋自卑的女人身体深处,悲痛、忧伤、愤怒、扭曲,充满渴念与意淫。最记得一句:“我是一个洞洞,哭着喊着想要填满自己的洞洞。”
  •     由于缺乏所有那些外在的敌人和抵抗,囿于某种狭隘而一成不变的压抑生活,人们最终无可选择,只能把自己变成一桩冒险行动。
  •     敏感与阴郁之王,他自身经验的奇异变形
  •     翻译扣分
  •     男人写女人,而且都是独白,真有这么多女人觉得写得很自然吗?
  •     库切的书总有一种黏乎乎的落寞
  •     老女人纠结死了……而最后结尾竟有如科幻般的遐思……
  •     《耻》之后第二次看库切的书,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是主角的独白,可却不让人感觉枯燥。打算继续看他的书~
  •     一个闲置的女人……爱库切,一如既往.
  •     庫切大叔太難讀了……哭
  •     很……震撼。这种诗意简直挑战心理,64节绝对不看第二遍…
  •     好久没有读过一本这么爽气对的书了,这本书每读一张就会有一丝恐惧和不安,库切深挖了人心深处,从一些细节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看到了周边的你,一切是那么的模式,却又是这样的熟悉。还有就是翻译文敏老师的翻译水平太高了,各个细节的精彩成就了这本书的经典!
  •     有点意思,但老处女也黑,太丧心病狂了~
  •     喜欢小说诗意的语言 虽繁复但不腻
  •     语言看似平白,却非常难懂
  •     库切
  •     感觉写的还行,但是还是无感呀,只能速读了。
  •     文字很深刻,但内容不是我喜欢的那种
  •     《内陆深处》又cult又优雅,最棒的一段是老处女给了自己的爸爸一枪,肚皮上被打出一个大窟窿,写平时带着猎枪粗声粗气的父亲“坐在血泊中像一个弄湿了自己的小娃娃”,噢。
  •     就不该看
  •     诗意而哲学化的语言
  •     究竟是真实弑父,还是心理杀父,或是互为镜像,两者皆为真实。
  •     看完之后人也变得神经兮兮。
  •     库切的书,以前大概看过几种,看后不免生理厌恶+在真实和教训上认可。如果人类生活不过这样惨淡难看,也许我等有生育欲望者,都不大确信敢带婴儿来世上。
  •     写的不错,只是我好像不是很喜欢~~
  •     看不懂啊看不懂,忘记了啊忘记了,
  •     我看它的唯一理由是因为我是奔着女主角被操的小黄篇去的,但我很失望,操是操了,就是不黄。
  •     绝望的叙事诗,用什么来填补隐秘而天生的空洞苍白?
  •     翻译的很含糊,故弄玄虚。
  •     这本书中的老处女让人想起了Faulkner的中的女主人.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在父亲的背後,可以说,父亲就是她们心中的一切,失去了父亲,自己的一切也随之失去,同样的承受着孤独寂寞的命运.<内陆深处>更是现实与幻觉的交织所形成的疯狂独白,有时候是睿智的深思,有时候是歇斯底里的呐喊,一切都只能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无力挣扎.
  •     库切,一个字:牛!
  •     《内陆深处》是一部极具诱惑力的作品,故事富于威廉·福克纳那种焦灼不安的叙咏风格。J.M.库切以洞察入微和准确无误的目光,从一个家庭故事中折射出殖民地生活的体验。——英文原版书封底摘要
  •     被翻译毁了
  •     没法简短。
  •     我愛南非,但我只愛1991年之前的南非!雖然我也喜歡曼德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