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的眼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西伯利亚的眼泪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08633442
作者:(美)拉塔•塞普提斯
页数:286页

作者简介

一段无法复制的幸福时光,一次惊心动魄的寒冷旅程
一幅牵动人心的儿童画作,一份刻骨铭心的父女亲情
这是一本注定会被改编成电影的书
对人性,战争,历史的反思,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一个叫莉娜的立陶宛女孩的故事:
成长有两端,一端是15岁以前一家团圆的美好生活,一端是15岁以后父亲被投入监狱、自己与其他家人被流放的残酷现实。
命运有两端,一端是神赐予的绘画天赋,一端是寒冷艰苦的囚徒生涯。
画笔有两端,一端是苍白单薄的纸张,一端是美好甜蜜的希望。
于是莉娜开始偷偷作画,画从西伯利亚到爸爸的监狱的路线,希望爸爸能收到地图找到她。
从一端到另一端,她画出了整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小女孩画出的生命地图。在这张图上,有求生的悬崖峭壁上,开着的绚烂小花。
“什么样的女孩会在雪天里站在大路中央?”爸爸说。
“只有爸爸晚回家的女孩才这样。”我取笑他。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小偷与妓女”
第二章 地图与毒蛇
第三章 冰雪与灰烬

编辑推荐

   一段无法复制的幸福时光,一次惊心动魄的寒冷旅程   一幅牵动人心的儿童画作,一份刻骨铭心的父女亲情   这是一本注定会被改编成电影的书   对人性,战争,历史的反思,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内容概要

拉塔•塞普提斯(Ruta Sepetys)
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
父母是立陶宛人,现和家人住在田纳西州。
《西伯利亚的眼泪》是她的处女作,手稿刚推出即受到各方重视,已签出20国版权。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部让所有人动容、令人难忘的小说。   ——美国畅销书作家劳里·哈尔斯·安德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小偷与妓女”   1   他们揪住我的睡衣,把我带走。   往事历历在目。那时家里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迹象:全家人的照片都被扔进壁炉里烧掉;妈妈在半夜里把最值钱的银饰和珠宝缝进大衣内衬;而爸爸上班离家,一直没有回来。弟弟乔纳斯不停地问东问西,我也向妈妈问问题,也许我无法接受眼前这些变故。后来我才意识到父母是在谋划全家出逃,可我们最终也没逃掉。   我们被捕了。   那天是1941年6月14日。我换上睡衣,坐在书桌前打算给堂姐乔安娜写信。我翻开一本新的白色信纸簿,打开一盒钢笔和铅笔,那是姨妈送给我的15岁生日礼物。   窗户敞开着,晚风徐徐,书桌上方的窗帘随风飘动。轻风送来溪谷里的百合花香气,那些百合花是我和妈妈两年前在山谷里栽种的。我写下第一行字。   亲爱的乔安娜:   这时外面突然传来急剧的响声,不是敲门声,而是咚咚的砸门声。我吃了一惊,从椅子上跳起来。有人用拳头重重地砸着前门,房子里的人都一动不动。我离开书桌,从门缝中向客厅里窥视。妈妈面对立陶宛地图,背靠着墙,笔直地站着。她闭上双眼,脸色凝重,脸上显现出我从未见过的焦虑神色。她正在祈祷。   “妈妈,”乔纳斯把他的房门拉开一条缝,从门缝里露出一只眼睛,“你去开门吗?他们好像要把门砸坏了。”   妈妈转过头,看着我和乔纳斯从门缝里露出来的眼睛,努力挤出一丝微笑,回答说:“对,亲爱的,我去开门,不能让别人砸坏我们的门。”   妈妈的脚步声在木地板上回响,修长的裙子在脚踝处摆动。她美丽优雅,气质非凡,脸上总是露出很开心的笑容,她周围的一切都富有情趣。我很幸运,因为我有跟妈妈一样的蜜色秀发和明亮的蓝眼睛,而乔纳斯的笑容简直是妈妈的翻版。   有人在门厅高声吼叫。   “是内卫军!”乔纳斯脸色发白,悄悄地说,“塔达斯说内卫军把他的邻居们塞进卡车里拉走了,他们正在抓人。”   我对他说:“不会的,他们不会到这儿来抓人。”苏联秘密警察怎么会光顾我们家呢?我向客厅走过去,从墙角里偷偷看他们,偷听他们的对话。乔纳斯说对了,我看见内卫军军官们把妈妈围在中间。这群人戴着镶红边的蓝帽子,帽子边缘上方有一颗金色五角星。其中一个高个子军官手里捏着我们的护照。   “我们还需要更多时间,到早晨才能准备好。”妈妈在说话。   “给你们20分钟,否则你们别想活着看见早晨。”军官的声音。   “求求你小点声,孩子们在家里。”妈妈低声恳求。   “20分钟。”军官厉声说道。他把点燃的香烟扔在干净的客厅地板上,又用靴子踏上一脚,把香烟踩到木地板里面。   我们也会成为他脚底下的香烟。   2   我们是不是被捕了?爸爸在什么地方?我跑到卧室里,看见窗台上放着一块新鲜面包,从窗框下面塞进来一大捆卢布。妈妈站在我的卧室门口,乔纳斯紧紧地跟在她身后。   “可是,妈妈,我们要去哪儿?我们做了什么事啦?”他问。   “这是个误会。莉娜,你在听我说话吗?我们得快点行动,把对我们有用的东西都装起来,倒不一定是值钱的东西。你明白吗?莉娜!我们最需要的当然是衣服和鞋子。尽量把你的所有东西都塞到一个手提箱里。”妈妈向窗户看去,然后把面包和钱迅速抽出来滑到桌子上,啪嗒一声关上窗帘。“答应我,如果有人打算帮你们,别理会他们,我们得自己解决这件事,千万不能把家人或朋友卷进纷乱中来,明白吗?即使有人大声喊你们,你们也不能回答。”   “我们被捕了吗?”乔纳斯说。   “答应我!”   “我答应,”乔纳斯轻轻地说,“可是爸爸在哪儿?”   妈妈停顿了一下,眼里闪烁着光芒。“我们会跟他见面的。还有20分钟时间,收拾好你们的东西!快点!”   我感觉自己的卧室在旋转,妈妈的声音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快点,快点!”发生了什么事?10 岁的乔纳斯咚咚地跑进自己的房间,拽出一根绳子。我从壁橱里把手提箱拖出来,放在床上打开。   就在一年前,苏联军队越过边境,进驻立陶宛。随后立陶宛官方在8 月宣布成为苏联的附属国。当时正是晚餐时间,我抱怨了几句。爸爸立刻喝止,并且叫我以后永远不要说贬损苏维埃的话。他把我送到我的房间里。从此以后,尽管我的想法很多,但我再也不会大声宣扬出来。   “带几双鞋,乔纳斯,再拿几双袜子,一件外衣!”我听见妈妈在客厅里大声喊叫。我从架子上将全家福照片拿下来,使它的金色相框正面朝上,放在空箱子底部。我与照片中的面孔互相对望。照片中的人看起来很幸福,对即将发生的变故毫无知觉。这是两年前复活节时全家的合影,祖母当时仍然在世。如果我们真的要被关进监狱,我也想带着她的照片一道去。可是,我们决不至于遭受牢狱之灾,因为我们没做什么错事。   房子里响着砰砰的撞击声。   “莉娜,”妈妈叫着我的名字,冲进我的卧室。她的胳膊里抱满了东西。“快点!”她猛地打开我的壁橱和抽屉,疯狂地把里面的东西扔出来,塞进我的手提箱里。   “妈妈,我找不到速写本,你知道在哪儿吗?”我惊慌地问。   “不知道。我们再买新的。把衣服都装起来,快点!”   乔纳斯跑进我的卧室。他穿着上学时要穿的制服,系着领带,背着书包;金色的头发整洁地梳到一侧。   “我收拾好了,妈妈。”他声音颤抖着说。   “不……不行!”妈妈看见乔纳斯穿着制服,惊愕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她倒吸一口气,压低声音说:“这样不行,宝贝,拿着手提箱跟我来。”妈妈拉着他的胳膊跑进他的卧室。“莉娜,穿上鞋袜,快点!”她把我的夏季外衣扔过来。我立刻穿上。   我穿上凉鞋,抓起两本书,还拿起发带和梳子。速写本在哪儿呢?我拿起信纸簿和装着钢笔铅笔的盒子,又从书桌上把那捆卢布拿下来,然后把这几样东西放在箱子里的一堆物品中间。我啪嗒一声关上门闩,冲出房间。窗帘随风飘动,拍打着仍放在书桌上的那块新鲜面包。   ……

图书封面


 西伯利亚的眼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看这本书时心情真的会变得很压抑。莉娜原本平静快乐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苏联军队打入地狱。在那里,立陶宛的人民都在遭受着苦难。之前我甚至还不知道这个国家的存在。但是看了他们的遭遇,真的让人心碎。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根本无法体会他们的苦难。但是他们即使身处地狱,也没有丧失对生活、对希望的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有人为了保全自己儿子的性命被迫与敌人睡觉。有人虽然是敌人但也有悲惨的遭遇也有被掩盖的善良的心。阅读一本书,好像体验了别人的人生。我读书一般都很慢的。但是真的会身临其境。会哭、会笑、也会憎恨得咬牙切齿。我不想要一成不变的生活。但是太多因素逼迫我不得不循规蹈矩地活着。只有看书,才会觉得生活有点波澜。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昨天的一条新闻,立陶宛维尔纽斯地方法院13日判定立陶宛反对党社会主义人民阵线领导人帕莱克基斯“否认苏联侵略和占领”有罪,帕莱克基斯在接受立陶宛媒体采访时曾发表了有关否认苏联对立陶宛的占领和淡化苏联红军严重罪行的言论。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也许会感到诧异,一个政党的领导人只是发表了一些言论就会被判有罪,殊不知苏联在二战期间给立陶宛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是巨大的灾难和沉痛的回忆。就像国人永远也忘不了南京大屠杀一样,立陶宛人民也永远忘不了1940年的某个深夜,苏联秘密警察一次性将2000多名立陶宛知识分子逮捕,从此将立陶宛带入无限的黑暗当中。拉塔•塞普提斯的处女作《西伯利亚的眼泪》便是从那个恐怖的深夜开始,带领读者走入不曾知晓的历史,体会立陶宛人民在暗夜中的挣扎。女孩莉娜本来有着幸福的家庭,深受爱戴的大学校长爸爸、温柔贤惠的妈妈、古灵精怪的弟弟,当然还有她钟爱的画笔和画板,可这一切都在一个夜晚被急促的敲门声破坏,从那一时刻开始,莉娜全家陷入颠沛流离的困苦之中,从温暖的居室到寒冷的西伯利亚,莉娜们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唯一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是和亲人团聚的渴望和收回国土的热切。整部小说行文流畅,情感充沛,没有处女作的生涩,只有真情流露。拉塔通过莉娜在被流放途中悲惨经历与往昔家庭生活温馨回忆的强烈对比,表达了立陶宛人民对国土被侵犯,国民被虐待的极度愤慨,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读不到流离失所的沮丧,却能读到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执着,还有强烈的民族热情。阅读全书,读者的心情随着被流放者的命运起伏,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仿佛已经不是在阅读,而是去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居住在阴暗潮湿的木屋,看着身边亲友一个一个死去,在无尽的黑暗中,企盼光明的到来。还记得故事最后秃顶男人的发问么?“究竟是死亡不易,还是生者更难?”是啊,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值得庆幸的是在那次大流放中,一些立陶宛人民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存活了下来,他们知道活着就意味着成功,而死亡就意味着失败,他们需要自己的生活,他们需要活下去。他们是值得全世界人民尊敬的,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1990年,立陶宛终于从苏联独立,摆脱了屈辱的命运,而这也是苏联解体的开端。拉塔,立陶宛军官的后代,为将那段历史还原,给更多的受众知晓,从美国远赴立陶宛多次,成就了这本令人动容的《西伯利亚的眼泪》,也向世人昭示:即使经历最黑暗的黑夜,光明依然会到来!
  •     有很多地名莫名其妙就会唤醒内心深藏的文艺情怀,哪怕现如今“文艺”这个词语已经被用烂,而对于我,西伯利亚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西伯利亚,平平仄仄,仿佛简简单单的几个音节中蕴含着无限的情感和故事。曾经看到一篇博文:《从北京到莫斯科》,六天五夜,车轮与铁轨碰撞的声响、金秋时节的西伯利亚,还有旅途上形形色色的人,不由心生神往,几乎就要与现实告别,变身现代版“日瓦戈医生”,将喜乐撒在长长的铁轨上。然而,并非所有的旅途都似这般赏心悦目,并非任何时候的西伯利亚都会露出她迷人的温暖的微笑。一路追随着莉娜走过这段长长的旅途,经历这位15岁的立陶宛姑娘遭遇的一切,仿佛慢慢揭开一个赫然显露却无人情愿触及的伤疤。故事的结构仿佛是镜子的两面,一面是不断逼近的残酷现实,命途未卜、步步惊心;一面是已经消逝的幸福过往,意识到它的珍贵时,它已似流水,悄然从指缝流出。莉娜和她的家人,甚至身边那些陌生人,总是在回忆曾经的生活,回忆作为一个有尊严的立陶宛人的状态,作为读者却不忍阅读那些文字,这似乎比现实来得更揪心、更难以释怀。1939年8月23日,二战开始前夕,苏联和德国,两个未来不同阵营的主要成员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随后又订立了边界友好条约,波罗的海诸国成为二者媾和的牺牲品。而当德国大举西进后,苏联随即准备吞并波罗的海三国,而立陶宛便是它的第一个目标。这一刻,没有意识形态之分,带引号的正义践踏着另一个主权国家的尊严。上万人因为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被流放,目的地便是遥远的西伯利亚。故事从一开始就笼罩在紧张、绝望的氛围之下,莉娜的一家──爸爸、妈妈、她和弟弟乔纳斯──都在被驱逐者的名单上,冷漠的内卫军、破碎的精美器具、偷窥者、各色被捕者──甚至包括刚刚结束分娩的产妇和她先天不足的婴儿。他们像牲畜一样被押送至火车,向西伯利亚驶去,向未知的恐惧驶去。“西伯利亚?那不可能。西伯利亚距离此地有半个地球那么远,那里根本没有人烟。”这是莉娜第一次听到西伯利亚时的反应,那个冰冷、遥远的名词,就这样荒谬而顽固地与她年轻的生命勾在一起,侵入她的每一个细胞,成为她身体内最令人厌恶却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他们的旅途正式开始于与父亲的离别。孩子们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火车间,向每一个同病相怜的陌生人求助,终于,爸爸的脸出现在车厢底部的小洞里。在死亡面前,任何矫饰的语言都不必要。“我能认出你,就像你能认出蒙克一样”,爸爸的这句话在莉娜心中埋下了种子,希望在那一刻起开始滋生。也许蒙上天眷顾,这只是一场噩梦,太阳总会升起。现实却别有一番滋味,“小偷与妓女”,写在车厢上的字,这是强加给他们的罪名,他们也必须背负。妈妈带着莉娜和弟弟,一路上经历了永无止境的饥饿、肮脏、辱骂、死亡,在苏联士兵随心所欲的施暴面前,生命变得一钱不值。尊严,在拥挤的车厢之间,在人的肉体释放出的各种气味之间荡然无存。可是,面对非人的待遇,妈妈却在极力捍卫着自己和孩子们的尊严,极力捍卫着每一个陌生人的尊严,“他们是错的,不要让他们证明你是动物”。这注定徒劳的举动,却仿佛在地狱中搭建了一架通往天堂的梯子。当长长的列车终于吐尽了蒸汽,将无数罪行抛在身后,停下来时,立陶宛人的悲剧才真正拉开序幕。过度的劳动、极端恶劣的天气、食不果腹、挨打谩骂,这些正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对于莉娜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如果仅仅如此,他们不过是经历了比一般人要艰苦的生存考验而已。然而,为了生存无奈而欺辱地妥协、相互间的猜忌、如影随形的死亡、击垮意志的绝望,等等,却成为了真正难以度过的关卡。绝望中,人们天真地将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身上,英国、美国,甚至在地球另一端残酷杀戮的德国,可是,“我们不管最后落入谁手,结果都是种族灭绝。”秃头男人一席话浇灭了孩子和女人们的幻想,也许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那仅仅是幻想,只是,他们除了拥有幻想,还有什么呢?一个国家企图将另一个国家──不,不仅仅是另一个国家──从地球上抹掉,这听起来似乎荒谬地令人发笑,确实实实在在发生在进化到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历史上的残酷的一笔。但作者并没有用绝望涂满字里行间,这恍如冰冷的西伯利亚,却因为那些残留的人性的闪光而没有最终沦为地狱。母亲对每一个人无私的关怀与付出、弟弟从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成长、立陶宛人温馨的圣诞夜、安德留斯与莉娜纯真的感情、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苏联士兵克拉斯基……这带来的也许仅仅是希望,在那残酷岁月里虚无飘渺的希望,可这正是支撑着无数绝望的人类生存下去的唯一动力。莉娜记得爸爸的话,于是用她的画笔不停地画着眼前的一切,画着她心中的立陶宛,将她的作品传递出去,希望有一天,父亲可以按图索骥地找到他们。如此浪漫的行为,却随着父亲被枪决的消息传来,变成了徒劳……然而,还有许许多多的“莉娜”仍在进行着诸如此类的传递,希望并不会破灭。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本书,看到了一个民族被揭开的伤疤和苦痛,看到了穿越世纪的眼泪……PS:作者叙述中虚实结合运用得很好,然而结尾略显仓促,可能是处女作的原因。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流浪在西伯利亚,战争种种被细腻记录,残酷的同时还有爱与希望。因为爱,痛苦和绝望是紧密相连的。
  •     在生命的悬崖上开出的绚烂的花
  •     刚刚读完本书,本书写的非常好,非常真实,仿佛身临其境,主人公遭遇到的一切使我感到震惊,恐惧,战争实在是太可怕了!也让我更加体会到,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无比幸福的,是多少人用性命换来的。。。
  •     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真好……
  •     发货速度快的没话说, 书本也很好, 价格实惠,,非常喜欢
  •      三个晚上读完,完全陷进去。在无尽的黑暗中,幸好有爱,有相信。
  •     补充了一段我不了解的历史
  •     一段残忍的历史
  •     这些事情,需要被公诸于众,需要被世界所知道。
  •     虐心
  •     这次买的几本书,都相当不错。这本也一样。
  •     真的很好看的小说
  •     看完感觉很感动,人活着实在不容易。
  •     书还没到,但是非常期待,喂了这份期待给满分!
  •     名过其实
  •     “究竟是死亡不易,还是生者更难?
  •     看推荐买的,还不错
  •     不信青史尽成灰
  •     网友推荐的。读后不像宣传的那么令人震撼,也许是翻译的原因。
  •      当人们都入睡的时候,  我在西伯利亚的月光底下画画。  在这严冬里,  我终于发现,  我的心里有个不可征服的夏天。  这是一个叫莉娜的立陶宛女孩的故事:  成长有两端,一端是15岁以前一家团圆的美好生活,一端是15岁以后父亲被投入监狱、自己与其他家人被流放的残酷现实。  命运有两端,一端是神赐予的绘画天赋,一端是寒冷艰苦的囚徒生涯。  画笔有两端,一端是苍白单薄的纸张,一端是美好甜蜜的希望。  于是莉娜开始偷偷作画,画从西伯利亚到爸爸的监狱的路线,希望爸爸能收到地图找到她。  从一端到另一端,她画出了整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小女孩画出的生命地图。在这张图上,有求生的悬崖峭壁上,开着的绚烂小花。  “什么样的女孩会在雪天里站在大路中央?”爸爸说。  “只有爸爸晚回家的女孩才这样。”我取笑他。
  •     波罗的海的人民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爱,是最强大的力量,而不是愤恨。活在仇恨里,是自己给自己上的枷锁。心若被困顿,如何享受自由。
  •     我觉得自己无比幸运的生在和平年代。这本书讲了很多。母亲的无私,没有了什么都不能没有尊严,在如此恶劣条件下大家还能互帮互助,即便是敌方,也会有有良知、善良的人。。感受颇多,一言难尽。值得看。
  •     希望之火不灭,爱让我们坚持
  •     看过心情很沉重,两集康熙才缓过来……
  •     真的看哭的故事,希望,绝望,寒冷和爱的故事。 干净,阴暗,诡异的人性。
  •     小女孩视角中的残酷战争,大时代背景下的感人亲情,艰难环境中的不屈和勇气。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昨天的一条新闻,立陶宛维尔纽斯地方法院13日判定立陶宛反对党社会主义人民阵线领导人帕莱克基斯“否认苏联侵略和占领”有罪,帕莱克基斯在接受立陶宛媒体采访时曾发表了有关否认苏联对立陶宛的占领和淡化苏联红军严重罪行的言论。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也许会感到诧异,一个政党的领导人只是发表了一些言论就会被判有罪,殊不知苏联在二战期间给立陶宛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是巨大的灾难和沉痛的回忆。就像国人永远也忘不了南京大屠杀一样,立陶宛人民也永远忘不了1940年的某个深夜,苏联秘密警察一次性将2000多名立陶宛知识分子逮捕,从此将立陶宛带入无限的黑暗当中。
      
      拉塔•塞普提斯的处女作《西伯利亚的眼泪》便是从那个恐怖的深夜开始,带领读者走入不曾知晓的历史,体会立陶宛人民在暗夜中的挣扎。女孩莉娜本来有着幸福的家庭,深受爱戴的大学校长爸爸、温柔贤惠的妈妈、古灵精怪的弟弟,当然还有她钟爱的画笔和画板,可这一切都在一个夜晚被急促的敲门声破坏,从那一时刻开始,莉娜全家陷入颠沛流离的困苦之中,从温暖的居室到寒冷的西伯利亚,莉娜们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唯一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是和亲人团聚的渴望和收回国土的热切。
      
      整部小说行文流畅,情感充沛,没有处女作的生涩,只有真情流露。拉塔通过莉娜在被流放途中悲惨经历与往昔家庭生活温馨回忆的强烈对比,表达了立陶宛人民对国土被侵犯,国民被虐待的极度愤慨,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读不到流离失所的沮丧,却能读到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执着,还有强烈的民族热情。阅读全书,读者的心情随着被流放者的命运起伏,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仿佛已经不是在阅读,而是去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居住在阴暗潮湿的木屋,看着身边亲友一个一个死去,在无尽的黑暗中,企盼光明的到来。
      
      还记得故事最后秃顶男人的发问么?“究竟是死亡不易,还是生者更难?”是啊,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值得庆幸的是在那次大流放中,一些立陶宛人民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存活了下来,他们知道活着就意味着成功,而死亡就意味着失败,他们需要自己的生活,他们需要活下去。他们是值得全世界人民尊敬的,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1990年,立陶宛终于从苏联独立,摆脱了屈辱的命运,而这也是苏联解体的开端。
      
      拉塔,立陶宛军官的后代,为将那段历史还原,给更多的受众知晓,从美国远赴立陶宛多次,成就了这本令人动容的《西伯利亚的眼泪》,也向世人昭示:即使经历最黑暗的黑夜,光明依然会到来!
  •     看的虐心啊,一直都想流眼泪。
  •     对苏联已经不想说什么了……
  •     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永远是被动卷入战争的弱者——平民百姓,他们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受尽苦难,家破人亡。本书无一处描写详细的战争场景,却处处都是战争的惨痛画面,和战争下的弱国无辜民众的悲惨遭遇。在残酷的境况下彰显人性,痛苦、爱和绝望,紧密相连,让人无法不动容。
  •     西伯利亚的眼泪这本书首先我必须承认总体而言写得特别好,就是结尾的地方略微感到有点匆忙,仓促。这本书让我学会感恩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了解战争的意义。如今和平平静的生活多么的来之不易。也让我学会了勇敢。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籍之一。
  •     什么样的女孩会在雪天里站在大路中央? 只有爸爸晚回家的女孩才这样。
  •     情节曲折,值得看的一本小说。
  •     终于发现我的心里有个不可征服的夏天
  •     非常好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
  •     战争。要避免。
  •     国破家何在,坚强的活着
  •     绝望之中蕴藏着希望。
  •     波罗的海国家知识分子被苏俄流放奴役的历史
  •     这本书刚开始是在书店看到的 买回来后当晚就看了一半 很不错
  •     讲述立陶宛普通人的经历,虽然结局还算美满,但现实可能是没有幸存者。
  •     挺不错的书,了解更多。
  •     狠狠黑了一把苏联
  •     生在和平年代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
  •     爱 成长 无法想象他们的命运 相依为命
  •     好深刻 好有意义
  •      摩挲着泛黄的纸张,窗外淅淅沥沥的雨点闷闷的扣击着松软的土壤,仿佛那场掠夺发生在眼前,不禁顿首写下这些浅薄的文字, 难以名状立陶宛人所经历的那场“迁徙”。被剥夺了自由,身份,名字回到家乡的立陶宛人徒留一地苍茫的悲凉,他们蜷缩在灰白的集聚地,互相慰藉着彼此的空白。
  •     推荐
  •     或许自己不能体会当时的心境 一路读下来感觉无功无过
  •     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在战争中,普通人永远是受害者。愿这世界不再有战争,人和人之间更没有所谓的不平等。苦难已过去,但居安思危也是必不可少。
  •     读完,发现以前觉得是事儿的,现在都不是了。
  •     看名字好感人,先读一下
  •     侧面描述战争的书,里面没有硝烟,没有对战,只是一群被驱逐的人的真实记录,但是真心很感人啊~。
  •     西伯利亚的眼泪 感动我的眼泪
  •     可算一种了解。原来这世上不只有德国和犹太人,还有苏联和立陶宛人。
  •     在这本书里,你会知道战争多么残忍,立陶宛人多么坚强。
  •     说实话,我觉得人物形象不是很饱满。题材和活着差不多,但是读起来的感觉差好多。掌握规则的人总是让人害怕。
  •     故事令人震撼,结局很温暖,但不幸中不时穿插的爱令人叹惋
  •     看到中途时,看哭了,这本书真的很不错。
  •     很喜欢!
  •     看完此书真是心痛到无法呼吸 战争的可怕啊
  •     读到最后,叫人泪崩!
  •     很有画面感的小说
  •     倘若不是读这本书,我怕是永不会知道这段历史。1941年,苏联士兵强行将立陶宛等地的知识分子押送至寒冷的西伯利亚进行劳改,人数达上千人,整日的辛苦劳作,却换不来一顿饱饭,天寒地冻却只有简陋的小屋,洗澡更是奢望,只有与心爱男生的面时,女孩才会忍受寒冷用融化的冰水洗洗脸。这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劳改期间每天都有人死亡,最后存活的人都进行了10到15年的劳改,本书的女主莉娜,15岁时被流放,经历了长达12年非人待遇,重返故乡时已27岁,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逝去了,还好在黑暗的日子里她遇到了他。只有在真正的苦难面前,才会发现我们那些小苦小难,根本不值一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