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逃遁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爱之逃遁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
ISBN:9787806576052
作者:本哈德·施林克
页数:250页

作者简介

女孩与蜥蜴
外遇
另一个人
糖荚豌豆
切割
儿子
加油站的女人
当代外国流行小说名篇丛书。 施林克的这部短篇小说集讲述了七个当代人的爱的故事,或者说是七个失败的爱的故事。一个年轻人因为对一幅画的爱恋,在出人意料的情况下,被迫对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反思;一对来自东柏林的夫妇相互出卖对方,只为了挽救他们的婚姻;一位刚刚退休的官员在妻子病逝后意外地发现了他们生活中有过的第三者,在跟踪及至面对面了解了“另一个人”之后,他却对他人和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一名在纽约求学的德国大学生,以不同寻常的方式保留了他对一名犹太女子的爱情;一对因为感情日渐冷漠而放弃银婚庆典的老夫老妻,在终于开始为重新相爱迈出可喜的一步时,男方却因为一个多年前的莫名其妙的梦幻,中途退出了他们要走向幸福的共同旅程;还有一位建筑师因为同时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结果弄得身心疲惫,不堪重负……这些小说向人们展示了现代生活中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的真实状态。

书籍目录

1 女孩与晰蜴
2 外遇
3 另一个人
4 糖荚豌豆
5 切割
6 儿子
7 加油站的女人

图书封面


 爱之逃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目前只看了1,2篇,对作者印象没有想象中好,朗读者没看过书看过电影,还是很有深度很完整的,而且想法很明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同是施克林的作品,这两篇让我觉得非常失望。首先,女孩与蜥蜴,透漏了很多线索,但是没有在结尾把事情交代清楚,虽然可以理解为“不管事实如何,下一代人还是要重新过他们的生活。因为有的时候无论事实如何你都很难选择如何去面对去做出对的反应,而且有时候你甚至无法知道事实,但是生活总会继续”这个意思,但是真的让人很有犯强迫症的欲望····儿子猜了一堆父亲的不是,母亲啥也不说死憋着光哭,然后走人,之前这么多年就让孩子在没有爱和关心的环境下成长,现在依然不管不顾合适吗?好在年轻人总有年轻的人生,明智点的自己就重新开始。可是作为旁观者我确实认为这是一种侥幸,也许也是无奈吧,不把事情交代清楚是因为对后代不好,还是他们自己也不愿面对历史?但是他们都无法放下,下一代又如何去放下?儿子不愿再受这幅画的折磨和束缚,鼓起勇气烧掉画,但是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做到,这就是我说侥幸的意思。可能正是上一代人的懦弱造就了下一代人的坚强。但这坚强多多少少有点让人无法放心。第二个故事,外遇。又是一笔烂账。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不管是年轻人还是成年人,都会在有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知如何去处理,或者说凭直觉去做出反应。可是我只觉得保拉狡猾自私,斯文懦弱自私。他们在需要主角的时候就利用,然后利用完了不愿闹掰又耍心机搅混水,连道歉都没有。是,小人物身上总多多少少有些缺点,但无论如何皆大欢喜就好,真的朋友还是不会在意。真的不会在意吗?不管这对夫妻做的有都错,确实他们深爱对方。可是这种因为爱所以背叛,因为是朋友,所以可以欺骗的由头我没法接受。可能我这种性格反而没法活的像他们那样好,不是说难得糊涂?可是每个人心里还是有个坎,如我觉得这个坎我过不去。我以前读书的时候太理想主义,对人生要求很多,对朋友却百依百顺,曾经绝对是朋友就要互相理解互相真诚,如果我把你当作最重要的人,但是你却表里不一欺骗我,我会很难过,可是你是我朋友我原谅你。可是成年之后慢慢觉得不是这样。其他的人无所谓不过装装样子,但是好朋友真的出了这种事,以后要么朋友都做不成,要么就也做装装样子的那种朋友,除非有道歉和合理的原因。因为他辜负了你的信任和重视,总得给人一个说法吧。所以故事结局大家皆大欢喜,我心里有点不舒服。这种结局看起来并不是真心,而是局势使然。也许是我偏执了。但就这两篇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是个信奉中庸之道,和稀泥的一个人。就好像一个人再跟你说,这些事情太复杂了呀,不好解决也不知道怎么解决好,干脆大家就当过没发生好了。第三个故事:另一个人。我真的不知道作者想讲些什么,而且我觉得很无聊。准确说我知道作者是什么意思,可是我觉得很没意思。唯一感觉有意思的人莉莎已经死了。其实作者的描写很细致,笔触下的人物也很丰满,但我感到故事里的人好像都在被生活。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空虚和苦闷,但却感受不到他们的快乐和充实。他们好像都听从生活的安排,都无力改变什么。所以最后只能慢慢接受。仅仅在这最后不光彩的时刻,他们反而因遵从自我绽放出一丝光彩。有一点让人动容,但并不深刻。故事也不有趣。而且连莉莎都是不快乐的,她是试图让别人快乐,自己却假装快乐。但是他自己真实的感受如何却无从得知。难道所有人都这样生活着?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不管是男主人还是另一个人,他们平时生活中想到的好像都是自己,唯有莉莎为他们考虑。想到这所有的故事都是以男性视角围绕男性展开,我不得不怀疑女性在作者的意识里是什么角色。包括第一篇里的女性母亲,也仅仅是一个承受者,难道女性没有自我的追求?没有反抗的力量?还是作者仅仅是在写德国社会,而德国社会的女性地位和社会意识便是如此?无论是谁,在人生中都会不自觉地寻求快乐和幸福,可是在施克林的故事里我没有看到主人公的快乐在哪里。好像大家只是在活着,工作,成家,死去。难道二战后的人就是这样冷冰冰的麻木的生活着?ps想到朗读者里纳粹的棋子也是女主角,而朗读的人是男性,我又不得不怀疑,女性在施克林眼中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第四个故事:糖荚豌豆。看完发现前面的猜测不成立。想起来第二篇保拉也是身为女性但是很有想法和行动力。虽然说这个故事有点另类的,最后三女一男共同生活,发展也很不流俗,其实一般情况下男人没法做到同时处理好三个女性关系,而且还有那么多自己的事业。可是他成功了,只是出于想要改变不愿继续承受这种生活的想法,出去旅游一年。思考人生,与其说是思考人生不如说是逃避,男主其实很有野心很有能力很有想法。这三个女人亦然。可是这样来看其实很世俗,她们出于对爱的需要和发展事业的需要做了妥协。十分世俗又合理,看到这里真的觉得每个故事都有很大差别,但是又有相似之处。每个故事都有些不合理之处但是又给人很合理的感觉。每个故事的女性都有一种坚韧的精神。反而是男性好像处于一种飘浮在空中的感觉。我觉得我被作者搞晕了,我不喜欢这些故事,可是我不能说他们一点都不好。我只是很奇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我在想是不是我对德国不够了解,对他们的文化、文学不了解,所以我对作者的想法也无法完全领会。有时间再读读别的德国小说吧。我看过的德国出品印象中只有单行道和最后一名受害者。马丹,第五篇割礼刚快写完页面又自动关了,这次真的字数太多没法回忆,气死我了。上篇也是写了一堆结果自动关了页面,气死我了。以后绝对要在文档上面写!刚看完还是很心塞的,但是觉得女主角某种程度上能理解,男主也没有真的犯什么罪。这个不仅仅是种族问题,有其他方面重要的东西。比如他们几乎一见钟情然后在一起了,但是相爱却对对方并不足够了解。感觉更多的是对外貌,可见的性格的满意及性的契合产生的爱。爱情的问题千万种,并不觉得这里主要是因为种族,反而觉得是因为姑娘自己的问题,当然也有男主有点过于单纯的一方面。总之还是觉得这个故事俗,故事的发展可以有很多种,作者偏偏选了相当无趣不丰满的一种。唉··心累·写不下去了,之前写太多了,我要怎么补。哭T T看完后面两篇,觉得还不错,后面两篇勉强可以给四星。第六篇儿子 深刻体现主人公淡淡的无奈和对自己迟钝退让的悔恨和羞耻,非常真实,虽然不是跟儿子一起,但是一向迟钝的自己反而因为这次国外任务深刻思考了自己最大的遗憾和并回忆了人生的路程。一条线讲述他作为观察员的经历,一条线讲他和他的儿子的关系以及对自己的思考,一个绝对的自我意识世界和一个空洞的观察员之旅的对比。叙述的过程平淡、简洁,以上帝视角讲述进程,同时以第一人称的思考体现他的自我意识世界,非常形象,因为他自己的思考过程与本人的性格特点十分契合。所以哪怕只提到了寥寥数语关于他的遗憾,对于他的迟钝和无动于衷的无可奈何和羞耻感却令人震撼与动容。可他又是多么的无能为力,无论对儿子,对自己,但是对现实,他既不能是自己改变困境,又不能达成愿望为儿子付出一些东西,甚至无法预料自己的死亡。连最后努力想去救人,想去台阶上端端正正地死,都没法提前预料到,他是无法做到的,所以直到死亡那刻,他依旧如此无奈与无力。可是平凡的人们,很多都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承受的不一定比杰出的人少,可是在生活中的退让却一定比他们多。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把握现实,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可是人类本就如此,无法做到事事如意。只是因能力的区别,那些迟钝者无能者更令人叹息,因为他们经历更多的悲剧。好吧···也许是捕风捉影,但是从这个故事看到的不只是小人物的无奈,感觉作者通过这种角度也在为德国人民呼吁同情。因为确实德国人有时候是很迟钝的,也许很多人经历这样的人生,也许只是因为作者本身是德国人,所以这也是为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同胞而叹息。第七篇 加油站的女人 这篇故事我也觉得很不错。因为我觉得很丰满,也很内在。一个人努力的生活,尽量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有些东西,抽象的,内在的,意识的东西,你无法猜测或思考,而感觉又是虚无缥缈的,所以很多时候你不能满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的愿望和需求。可是生活还是得继续,你一面困惑与不安,一面还是得积极的生活,成家,为自己的事业努力,然后是小孩。当你垂垂老矣,你依然得思考和生活,有些困惑也许仍没有答案,有些事情你仍需要去维护和处理。可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一旦你知道了,一旦你遇到了,你将鼓起勇气,哪怕放弃所有已有的美好,来满足从未满足的心,这时候你的心,也许会重新沸腾起来。这个男人一直在做梦,可是他不知道梦的缘由和意义。他已经垂垂老矣,可是却发现他在获得成功和幸福时,却从未去体会过那种快乐,他的心一直在空中,他的目光也一直不知放在何处。人有时候会特别努力的工作和生活,可是全心全意地投入有时候反而让你失去自我,你知道该怎么做,可是你没思考过你想要怎么做,也许他所做即所想,可是经过各种困难和努力达成目标,却忘记去享受那份快乐和满足,就好像你看到一个糖果可是没有钱,好不容易有钱了,买到了,可是忘记去吃。当那些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你也已经老了,这是一件多么苦涩的事情。可是男人在遇到梦中的情景,一个加油站的女人时,他悟了。哪怕已经60岁,只要他想,重新体味各种快乐也还来得及,他终于有时间有条件去做了。这时候的他是幸福的。离开故事本身来讲,我又觉得德国人确实具有这种特性,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强迫症,有序有计划的去做,一步一步的达成目标。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也很具有德国特点。后面两个故事在我看来相当成熟,很棒,非前五个可比。回味无穷,又可以从不角度分析,得到很多不同的想法。此刻读完,还是觉得也许多读一些德语文学的书会有所改观,另外故事也只看了一遍,也许有所误解和疏漏。有时间再检查吧。
  •      看了施林克的这本小说集里的一篇《女孩与蜥蜴》。还是一个男孩的故事。一个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他由一幅父亲遗留的画,发现了上一辈的罪孽。施林克是一个难得的有罪的意识的小说家。这篇可作《朗读者》的姐妹篇读。看国内期刊,很少有这样让人欣喜的。
  •     阅读Bernhard Schlink是从朗读者开始,爱之逃循是第二本。特点都是:语言简练(在我读了三本twilight系列后终于醒悟, 不再读下去以后, 这个特点尤为突出)。情节陡转(朗读者从第一章少年和HANNA的感情, 直转到第二章开始的审判,深深的振奋了我!爱之逃循中的情节的发展无一在我预料之类, 却一一在我境界之上)意味深长(文章的话题其实都是很沉重的, 但是作者写得心平气和, 有声音, 无呻吟。 不光是引发人的思索, 作者有时自己也有参与进来, 讲述了自己的思索。 在朗读者中, 这一点非常明显, 几乎是一步步的详尽描述心理历程)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七个失败的爱。
  •     看似完美的爱情!!!!生活如此,何况我们!
  •     非常具有个人特色,是不是德国文学读的太少,所以才觉得施林克有点特别?
  •        看了施林克的这本小说集里的一篇《女孩与蜥蜴》。
      还是一个男孩的故事。
      一个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他由一幅父亲遗留的画,发现了上一辈的罪孽。
      施林克是一个难得的有罪的意识的小说家。
      这篇可作《朗读者》的姐妹篇读。
      看国内期刊,很少有这样让人欣喜的。
      
  •     几个小故事,简单的结构简单的情节简单的人物简单的陈述,很有内力的直指现实的无奈与人心的无助,无论是从蜥蝎、另一个人、豌豆、切割、加油站的女人,不是对错的道德评判,是更深厚的怜悯的关切,关于历史、宗教、自我,在这正常得如同你我生活的纷杂中爱情是一个出口还是一个入口。
  •       加油站的女人
      
      如果我想写读后感的话,那么我就应该对这本书讲了什么做个介绍,但是我不想写读后感。虽然这本书没有《生死朗读》那么好看,但也不难看。周二上班的路上,我坐在冷气逼人的空调车里,把最后几页给看完了,我就又难过了。我想我看懂了这本小说集,我是说看懂了有感觉有想法了,而不是随便看看根本不进脑子,而这一现象的结论就是我老了,我已经开始明白了成年人,或者说成熟了的社会的现代人那种无奈的爱情和人生了。哎,真的很喜欢叹气啊。一个人会再次爱上另一个人吗?或者所有结了婚,而爱情已经渐渐淡去的那些男人女人们都该问问这个可怕的问题。书里说的那段思考和决定是两回事的论断我深有感触啊,思考需要的是时间,作出决定需要的是勇气,思考往往会让决定更加困难复杂,所以思考如果和决定真的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思考常常让你放弃作出决定。我思故我在?呵呵,我思所以我不做决定继续保持现状。这真挺可怕的,我也许和大多数人一样都缺乏勇气,不敢做出判断。不对,是不敢做出决定,判断是思考的结果,而决定根本不需要判断。Just do it,而不是三四而后行。
      
      我和大所数人一样,缺乏勇气,缺乏作出决定的勇气,缺乏为自己活一次的勇气。于是我和主人公一样,站在那里不知向前向后,我们没有做出决定的结果就是已经做出了继续保持现状的决定,任凭牛顿第一定律的永恒作用,静止的继续静止运动的继续匀速直线运动。我们都需要一个外力来化作我们的勇气,所以我回在心理狂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于是我也能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莫名其妙的嚎啕一场,惊天动地,感动的只有自己。加油站的女人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外力,让静止的运动,让运动的静止,让主人公开始为自己而活。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可能成为加速度,我期待遇到“加油站的女人”,我相信会遇到的,因为我已经开始做梦了,但愿那一天不会太晚。
  •     高二闺蜜给的生日礼物。说我太多爱了,需要逃遁一下。
  •     这句让我想起洛丽塔……
  •     渐入佳境。。。一开始困窘于翻译的拗口,后来慢慢适应了。德国人,又是一种文化熏陶出来的。
  •     精神的欧洲是强大的,读这本书,你或许会发现某些影片的经典正是得益于这其中某一个小故事、某一个章节、甚至某个场景的馈赠。
  •     我没有读过《朗读者》,不过施林克的这个短篇集子真的很触动心弦,有绝不输给卡佛或者耶茨所描绘出的孤独与不安,困惑与无助。特别是一些积蕴在民族文化深处的情感,因为生活中的细节喷薄而出,让人别有体会。七个故事的风格并不一致:最喜欢的一篇是上升到自我认同与文化思考的“切割”,其次是有点荒诞电影样子、充满戏谑的“糖荚豌豆”。这本书唯一的缺点就是这个湛蓝色的封皮,太难看了!
  •       阅读Bernhard Schlink是从朗读者开始,爱之逃循是第二本。特点都是:
      
      语言简练(在我读了三本twilight系列后终于醒悟, 不再读下去以后, 这个特点尤为突出)。
      
      情节陡转(朗读者从第一章少年和HANNA的感情, 直转到第二章开始的审判,深深的振奋了我!爱之逃循中的情节的发展无一在我预料之类, 却一一在我境界之上)
      
      意味深长(文章的话题其实都是很沉重的, 但是作者写得心平气和, 有声音, 无呻吟。 不光是引发人的思索, 作者有时自己也有参与进来, 讲述了自己的思索。 在朗读者中, 这一点非常明显, 几乎是一步步的详尽描述心理历程)
      
      
      
      
      
      
      
      
  •     欣赏作者在故事之中总是充满了思辨,并不仅仅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而已。
  •     半喜欢半讨厌的风格
  •       一个德国人在纽约和一个犹太裔美国女孩,这就像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相爱的情形有些相似,但是更糟糕,因为不仅仅涉及到历史,还有宗教的问题。如果这两个人本身又都有思想有原则有真性情的人,那就真糟透了。如果没有思想那是最好的,根本用不着想那么多,就跟随欲望走就行了;或者两个人又都没有原则也行,用不着对宗教信仰那么虔诚也不用对历史的态度那么笃定,那也说得过去,还可以继续相爱相处相安无事;再或者,是那种虚伪的人也好,反正伪装对这样的人也不是什么难事。偏偏不要又思考又笃定又真情流露,痛苦啊。我不喜欢这个结尾,当读到德国人为了所爱的女人去切割包皮决定皈依犹太教,我就预料到故事的结局不会好的。你能切掉包皮,可你永远切不掉对方的偏见和彼此的过去,不是吗?因为You are born like this.
  •     夏先生推荐我看的,但是几篇小说的叙事视角都是男性,而且是那种中年往后的成熟男性。难得来一个年轻人,还是挖父辈的灰色历史的,整一个朗读者的姐妹篇。不过本哈德·施林克作为德国文学承上启下的角色,其作品的可读性还是很强的,特别是蕴含在字里行间逻辑性极强的缜密思考。
  •     另一个人那篇最棒!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