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账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算账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501187959
作者:丁晓禾
页数:199页

作者简介

《算账》主要内容包括:后人总是要找前人算账的,历来如此,儿子对父亲也是如此。反目成仇或者一笑泯恩仇,说的就是算账的结果。父亲去了青海,三十年一去不归,家庭从此支离破碎,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潭。年轻的母亲带着两个幼小儿子,一路挣扎过来,母亲老了,儿子大了,眼看苦难即将到头,父亲突然从青海回来了。这是很要命的事情,要命之处在于原本已归于死寂、归于平静的家庭,又将掀起一场死而复生的波澜。死了就死了,人都是一个死,无所谓。死了不想死,死了还想活,麻烦就大了。这个账本来可以不算。甚至可以忘却,但是,现在不行了,父亲要回来,大家怎么办,这是一个不能不面对的事情。有些事情,作为一个人,是躲不过去的。基因与生命,人性与历史,谁都回避不了的。儿子在与父亲算账的同时。把家族所有人都清算了一遍,包括算账者本人。无情无义或者有情有义,都一言难尽。与以往此类小说不同的是,作者以反讽或者解构,颠覆了苦难。苦难这个怪胎,不但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不但是大家一起承受的,更是大家共同制造的。这是一部貌似沉重,其实尴尬,看起来催人泪下,实际上哭笑不得,以父亲这个人类中心人物为核心的家族式的算账体小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青海劳改犯命运的长篇小说。

书籍目录

1 押送或凭吊
2 劳改或青海
3 嫁鸡或嫁狗
4 隔离或惩罚
5 痴呆或老巢
6 候补或零蛋
7 埋葬或日子
8 立功或死鬼
9 黄道或乡下
10 打仗或回城
11 归属或新房
12 后事或大头
13 魔咒或肿瘤
14 逃亡或基因
15 结局或开始

编辑推荐

《算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内容概要

丁哓禾,男,祖籍萧山,出生杭州,户口金华。居住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中国书商。曾策划出版王朔、苏童、莫言、余华、安妮宝贝、皮皮、棉棉的“影响我的10部小说”系列一套7本,广受读者好评;“牛皮纸丛书”石康的《鸡一嘴鸭一嘴》、赵赵的《动什么不能动感情》、陈彤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告状”是带着未明的历史跟自以为可解的现实找茬,《算账》的内在声音是命运的泣血而歌——那是一株顽强的灌木,以长长的阳寿,见证梦想之行的艰危及生命之求的死理。看似荒谬,实则严正。父辈与历史周旋出传奇、后人对前代追索出迷魅,互相打量各怀心思,初衷貌似意气狭隘,归落只有慈悲宽宏。渊博的识见钩沉渊深的心界,苍茫的后视照出苍白的后人。这部双线捆绑的长篇小说的内在结构犹如麻绳一样结实,语感却又像大麻花一样表皮干脆酥爽、内里筋性柔韧。在对代际认知的耐心诚恳的态度方面,这部小说不亚于于菲利普?罗斯的纪实杰作《遗产》。应该恭贺作者写出了一部大作品。  ——施战军 (文学评论家 北京大学博士后)

章节摘录

1 押送或凭吊我有一个朋友的父亲,是我们那边的一个军分区司令,三八式老干部,离休以后安度晚年,儿女绕身,身体健康,康乐无穷,唯一的愿望是去一趟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他在那里战斗过,他在那里胜利过,那里留着他的许多生死战友,这个愿望日复一日纠缠着他,召唤着他,有一天他终于上路,到了那里,他突然死了。这个真实的故事离我很近,让人唏嘘,所以当我听说我父亲突然跑到杭州之江大学,一种不祥的预感立刻笼罩了我,我想到朋友父亲,虽然朋友父亲是一个老革命,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反革命,两人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但殊途同归,人的死法都差不多,完全有可能异曲同工,凭吊之死,都吊在一根筋上。 那天父亲跑到杭州,拄着拐杖走上之江大学110年校庆的舞台,大典已接近尾声,该出钱的都出钱了,该出力的都出力了,该露脸的都露脸了,该隆重的都隆重了,总之该上台的都上台了,有一个瞬间大礼堂显得十分安静,这时我父亲的拐杖响了。有网友形容那拐杖声音空空空的,很像一串闷雷从黑压压的人头上滚过,大家抬头看去,一个老头被各种灯光混合成一个很不真实的形象时,他老人家已经开始了口齿不清的演讲。父亲的开场白是这样的,父亲说,尊敬的领导、尊敬的来宾、尊敬的老师、尊敬的同学、尊敬的校友……父亲的尊敬还没结束,已被一片笑声哗哗啦啦淹没,掌声也七零八落响了起来。父亲接下来的话大意是这样的,父亲说,我是之江大学民国时期的毕业生,作为一个老之大人,今天能站在这里,感到非常荣幸。我很赞成,刚才校长先生,对之江大学概括性说的两句话,历尽百年沧桑,再创世纪辉煌。说得好啊各位,各位,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辉煌和沧桑都是必须的。我见证了之大的辉煌,我也见证了之大的沧桑,之大的辉煌就是我的辉煌,之大的沧桑就是我的沧桑,我的沧桑也就是之大的沧桑……父亲的绕口令似的演讲大概到这里就结束了,他已经被工作人员一左一右架下台去了。 其实当父亲走到讲台,把拐杖一扔,抖抖索索从上衣口袋掏出一张纸片,然后又折腾半天,拿出一副老花眼镜,把近视眼镜替换下去时,两位工作人员已经在他身后面面相觑,交头接耳,走来走去了。当他们确认没有一位丁姓先生的讲话议程,慌乱帮他捡起拐杖的时侯,长枪短炮已蜂拥而上,四面八方对准这位来历不明的讲话嘉宾了。父亲的背影终于消失在后台,好事的摄影者被工作人员驱赶得在台上团团乱转,有人跳到前台宣布说,因为嘉宾身体不适,需要休息,请大家安静一下,安静一下,庆典继续进行下面的议程,这时礼堂已经人头攒动嘈杂一片了。这段视频在电视台的新闻中当然不会出现,可在之大的校园网中却被反复播放。 有学生跟帖说:“这位老先生太可爱了,他无疑是今天校庆的明星,为什么不让他把话说完,他想要表达什么呢,欢迎诸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充分发挥想象力,脑筋急转弯哦。” 有人调侃:“今天校庆大会局面的混乱,完全在于校方反恐意识的薄弱,领导碰头,名人聚头,大家磕头,让一个拐杖老人轻而易举突破,到时候真有一个头破血流,之大精英被一网打尽,谁负责任啊。” 有人讥笑:“那老头完全一个疯子,一个神经病,一个害群之马,光天化日给母校的庆典抹黑,完全是教育体制的自食其果,来人哪,把他拉出去毙了。” 有人直言:“校庆不能是成功人士的专场,更不能是慈善捐款的包场,一所大学的百十年,毕业生平平常常是多数,乌龟王八蛋也不在少数,只要是校友就应该一视同仁,谁都有上台表达心情的权力,说不定老先生要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他不同凡响的经历呢,对于我们晚辈来说,一个人生沧桑比一百个人生辉煌更让人受用,呵呵。” 一位网民叫“大师在此”的说:“老前辈早就有言在先,大学之大,不在大楼,在于大师也。可据我有限阅历有限眼光,大师通常秘不现身,流于纸上谈兵,呜呼哀哉。大师身影诡秘,大师秘踪难寻,说不定今天就是大师的灵光一现呢,有哪位高手能追寻这位老先生的出处,说出个来龙去脉,说出个子丑寅卯,之江大学的后生三生有幸了。拜托,拜托。” 果然有一个署名“大师已去”的帖子比较务实,成为那天之江大学校园网BBS的头条:“据校庆办权威人士透露,今天校庆上的不速之客身份已经查清。丁无量,男,1923年出生于浙江萧山,1942年考入本校师范学院教育系。1944年响应国民政府号召优秀青年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被国民党青年军203师挑选,弃学从戎,任上尉教官,文职,专事教授孙中山的国父遗训总理遗嘱。一年后1945年抗战胜利,恰逢203师移师杭州,该老师兄认为自己应该继续完成学业,遂又解甲归学,于1948年7月毕业于本之江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1957年以历史反革命罪获刑五年,押送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某劳改农场,1962年刑满释放,留场就业,据说在青海一呆30年。以上简历有道听途说之嫌,仅供参考,因为事实无法考证。又据校庆办可靠人士透露,有关方面与丁老师兄紧急面唔之后,今天下午学校已派专人专车,驱程逾300里,送其回金华老家,想来一切平安。” 网民果然厉害,父亲在网上也劣迹斑斑,无可逃遁。其实,我是一个基本上没有父亲的人,换句话说父亲对于我仅仅一个代名词而已,从我幼年到青年的成长时期,父亲消失了,父亲在我人生的要命时期消失了整整30年。我想,我曾经想了又想,天下没有父亲或者失去父亲的人绝不在少数,没什么稀罕的,没有也罢,人生如常,上帝既然不让圆满,就好好活自己的阴晴圆缺。问题是我的父亲消失了30年之后又忽然出现了,重归我的人生了,这就又要命了。要命的方面很多,比如你无法向你的儿子解释,你的父亲的父亲的来龙去脉,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比如现在我怎么都想不清楚,一个85岁的老反革命,跑到人家110年的光辉灿烂的校庆上去干什么。没人邀请你,你自以为是,不是回光返照,不是心怀鬼胎,想凭吊什么,你就无法解释,最后居然又被人押送回家。看来,反革命永远是反革命,一生都需要押送,倒霉蛋永远是倒霉蛋,一辈子都倒霉。 事实上父亲坐火车去杭州的那天晚上,弟弟就从老家打来电话,说老头子不打一个招呼,忽然失踪了,把老太婆吓坏了。老太婆说临出门的时候,老头子拿出几年不穿的西装,对着从不照的镜子足足打量了半小时,好像要告别人世的样子。弟弟说他已经向派出所报案,派出所见怪不怪说,失踪有个时间考量的,不是你们一时见不到,就随便可以下结论的,弟弟急了,公安不急,差一点急出事来。现在父亲回来皆大欢喜,老太婆开始胡言乱语,弟弟执意要留校方代表吃饭,弟弟说,已经在金华最好的五星级国贸大厦22层订好一个包间,敬请赏脸,以表谢意,一边手忙脚乱给小车司机递烟端茶,点头哈腰给校方代表赔礼道歉。弟弟说,我们家老头子,脑子有毛病,好端端在家里,偏偏呆不住,一天到晚往外跑,一个失眼,就不见了,已经不止一次两次了,不过,那是以前的事情了,现在好像基本上老实了,现在好像很少出门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校方代表摆摆手,又握握手,很严肃地说,丁无量先生年事已高,今后要牢牢管好,弄不好出一点什么偏差,这个责任我们可负不了哦。之江大学的校车绝尘而去,弟弟给我报平安,我听得云里雾里,上网之后才大致有点明白,父亲这个老反革命,在我的千里之外,在他半个世纪前的母校,又有了新动向。 弟弟在老家,我在北京,弟弟一个星期去父亲家一次,我一年回老家见父亲一次。弟弟去父亲家是有内容的,春夏秋冬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无微不至,这次一堆蔬菜,下次一桶食油,去年一台电视机,今年一台空调机,弟弟很像一个救援机构,好像父亲是一个难民似的。我见父亲可谓难得,和大多数中国人的子女差不多,仅仅一个形式而已,说来更像一个仪式,见个面,吃个饭,问一声身体呵呵呵,今天天气呵呵呵,聊天都觉得是应酬。不过有一点我们兄弟俩倒是不谋而合,都从来没叫过一声爸爸,怎么叫啊,叫不出来。算起来父亲离开我们那年,我3岁,弟弟1岁,按理我3岁应该会叫爸爸了,但我已没有一点记忆了。而且爸爸这个东西,即便当时叫过,叫了也是白叫,相隔几十年后忽然让你重新再叫,面对一个陌生的老头叫一个爸爸,好像很荒唐。你的语言库里从来不用的词汇,怎么调也调不出来的,小我两岁的弟弟估计就更困难了。同样,那个我们背后称呼为老太婆的,说起来算是我们的后妈,就更难让我们有一个什么标准的称呼了,没法开口的。老太婆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山村农妇,比父亲小20岁,有短暂婚史,丈夫死后一直独居,没有孩子,父亲回来一年后,母亲去世,他们以前的老同事就撮合老太婆与父亲一起生活了。虽然母亲的去世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结,但我们都觉得老太婆还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把父亲照顾得井井有条,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这个老太婆,父亲现在的生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说起来,父亲有今天,有退休工资,有亲生儿子,有孙子孙女,有半路夫妻,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天有眼了。 我虽然没有叫过父亲一声爸爸,但我一直认为我对父亲是有贡献的,犹太人有一句谚语说,父亲帮助儿子时,两个人都笑了,儿子帮助父亲时,两个人都哭了。我不哭不笑,我沉默寡言,但信奉一点人类的格言。在自己成为父亲之后,我第一次见到了父亲,那次可以说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押送,我把父亲搞回了家。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需要押送。父亲生育了我,我把父亲搞回家,一报还一报,谁也不欠谁了。

图书封面


 算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一晚读完。作者的笔是非常犀利的,在冷冷的嘲笑中轻快的描写了祖孙三代,重点是父亲和母亲的一生。祖孙三人都有一种爱折腾的禀赋,不断在人生中否定自我、从新开始;当然父亲的一生是悲剧,在荒谬的时代中沉入社会的底层;自己的一生,是赶上了好时代并充当时代弄潮儿的一生;儿子的一生,起点更高,自我流浪从中国到了世界。首先,当然是悲凉。之江大学的高材生被时代的潮流冲击的东倒西歪,最后在青海沦落30年,虽然始终不放弃,始终在挣扎,但那种锥心的痛苦是那么让人同掬一把泪。其次,当然是愤怒。过去成了历史,中华苦难的始作俑者也进了金碧辉煌的坟墓,但是,对权力的清算还没有真正开始,中国还在个人崇拜的封建老路上一路狂奔。什么时候请算了绝对的权力,什么时候人民实现了真正的当家作主,悲剧才会真正划上句号。最后,还是一种哀婉,一种后怕。还是要看清未来的路呀,但有谁能真正看清;个人还是要奋斗,还是要永远不放弃,但谁又能在时代的大潮中永远趋利避害。对作者说,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社会的描摹虽然深刻,对人性的描摹屡有振聋发聩的地方,让人感到了时光的味道,但酿的酒味道还不是那么醇厚。感谢作者把父亲、母亲、自己和孙子的一生分享了给我们,我也好像又过了一生又一生。
  •     这书的文风意外的对我的路子,丁晓禾注定与文学作家不沾边,但是《算账》注定是一本独特而会被某部分小众喜欢的作品,比如我。我很喜欢作者的笔法和用词,把中文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我说过我写东西喜欢用成语,用成语的人越来越少,成语,谚语,诗词信手拈来和改头换面,算账算是酣畅淋漓了,近年来读翻译作品太多,中文的作品不是语言太苍白,就是过于咬文嚼字,只适合两种境界的人看,我这种中间地带的人,很少碰到如此读起来像石头从山间滚落下来,既一泻千里,又掷地有声的阅读感受。当然,这文字用过了,就会让人觉得太过油滑,算账是有油水的,但是还不至于让人滑倒,读起来也算有了畅快淋漓的快感,某种轻飘却还不到轻佻的文字感觉。这书有多少杜撰,多少真实的成份,没考证过,但是显然框架在那儿摆着了,无非就是在语言和细节上添油加醋一番,所以整体上自传的性质还是很强烈的。这自传写的也太生动活泼了,冷嘲热讽,冷言冷语,冷箭难防,显得作者太没心没肺,狼心狗肺了,处处透着对父亲含沙射影,绵里藏针,针针见血的指责,一点情面都不留,一点孝道都不讲,真是冒中国传统道德之大不韪。但是实际上,那些显山露水的招摇不过是为了那些半遮半掩的含而不露的指责,算账的目的按说是为了讨债,可是有些债注定是讨不了的,所以只能用反讽的方法进行解构,情感上难免就变得寡味了,笔头上则充满了戏谑和调侃。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乡插队的经历,反革命后代的家谱,那段异常沉重的历史,那段人性极端疯癫的时期,现在问父母,他们依然想不透,没有经历过的我们更弄不明白,能够明白的就是有那么一代人,不是走向毁灭就是烙上了终身的印记。这印记至少绵延两代,所以这笔账到底是要跟谁算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说时代的变迁是人心永远无法想到的,我也时常思考作者对他儿子说的话,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在我的脑子留下记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我上溯三代,横推三方,沾亲带故的没一个跟文字打交道的,我却独独喜欢上文学的东西,每每反思,却发现仍然逃脱不了骨子里死要面子活受罪北京大爷做派的父亲的禀性。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安逸又三代,大起大落的人反而敢做敢为,不上不下的将就活着看风云变幻,拜金横行,也有自己的挣扎。谁都可以把自己一辈子的账算算清楚,算天算地算父母,算不出社会的桎梏,虽然没有生活在最好的时代,也没有活在最差的时代,所以没有那么多怨气,可是有的人哪怕从炼狱回到了天堂,也抹不去生命的痕迹。说的清的闹不明的,就是一代,两代人的生活,是一个社会的稀里糊涂的断简残章,是一笔算得清的账,讨不了的债。
  •     中国的政治运动很多,但是因为政治问题上的敏感,作家们笔下常常是遮遮掩掩,含而不露,避免正面触及。这本《算账》,名里是不幸送到青海的劳改犯父亲出狱前后几十年为自己的冤屈以及被降级的工资找各级领导算账,不断坚持申诉的事。暗里其实是对那个时代,三反五反,一大批知识分子送入劳改的时代的批判。 其实叫“算账”,还说是算账体小说,说法很新鲜,只是“对一个父亲的秋后算账”就太让人误解了。看到这个副标题,我还以为是讲家庭纠纷,父子不合,儿子有天来找父亲算账的故事。看完全书,恍然觉醒:一个很深刻的反思题材被华丽地包装过了。 作者真实记载了那段历史中的人们的生活、城乡到县的历史与现状。如实记载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历史伤痛在每一个人身上留下各自不同的痕迹。对那段历史,作者态度是平和深沉的。在作者的笔下,文中的父亲母亲的情感细腻感人“在他们的一生里,所有的辛劳和努力,所有的不幸于温暖,原来都是为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与油盐、生老与病死”;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守护文中的小禾尝试探寻陌生父辈过往的生活:曾经做过的事,经过的苦难;并尝试去理解与包容这些事,这些难。表达从容,情感自然的流露于字里行间。这些回放的历史,一幕幕都让人感动。有一点遗憾的是,作者所写的是一个家境“中上”的家庭,这一点上,大多数家庭的状况在那个时候会不幸得多。如果要算帐,这个帐是没办法算下去的。有一个词“绵里针”形容此文很贴切。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为什么标签是武功秘籍。。
  •     忒恶毒。适合一气呵成看,写得比《活着》活泼,但笑后面的沉重似乎更迅猛。把刚出生的女儿埋洞里再撒泡把土冻上,第二天还是被黄鼠狼吃得只剩残渣……那段儿太肝儿颤了。
  •     书商玩票写书,就好比卖刀的客串刀客,基本属于完全懂行,轻车熟路直击咱的小心脏,没说的,好书!
  •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六七十年代的事好像很遥远,尤其是青海劳改犯的故事对于我们就像谜一般,想要去探究,却又无从探寻,它只属于我们父辈甚至爷爷辈的记忆。而《算账》这本书却使我们内心的谜有了明晰的答案。 作者从对父亲的算账入手,将自己、将家族都算了进去。通过独特的笔触,将那一独特时期的独特人、独特事都从遥远的沧桑里拽了回来,像一部题材久远,但是画面却新鲜独特的电影一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虽然带着深刻的年轮记忆,却让我们备感亲切、沉淀。 作者的语言风格真的是很特别的,幽默、调侃,却又不失大气、稳重,会让人眼前一亮,这是多么与众不同的语言,“算账体小说”,还真是一个新鲜独特的角度,有创新就有发展,看来我们中华语言的未来大有希望了。呵呵 的确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     看大头回去的路上,表弟的那番话,在前后的戏谑之间跳出来,格外动人。
  •     从作者自述上看,他还写过杜月笙传之类的畅销书,这本的文字水准和叙事方式也沾染了那种俗气,还透着一种对自己人生经历坎坷的掩饰不住的得意,一种把痛苦拿来夸耀的自虐。
  •     2009年9月份,出差去丹麦的时候看的,想来这还是我们老板的书。一本关于知青的书
  •     觉得作者的文笔一般,看的人发困
  •     貌似是被禁了,不过不错
  •     除了文字偶尔稍稍卖弄过火以外完美。一口气读完,过瘾。
  •     读这个本书,就好像是搬家时找到的一封很多年以前的一封信。虽然很多事情现在都记不得了,但是一句话、一个地址都一点点让你想起更多相关的事情。《算账》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讲述了我们不太了解的一段时光,听的轻松惬意而若有所思,讲的平淡诙谐而深刻投入,的确是本不错的好书!值得一读。
  •     挺好看的,撇开沉重的历史先不谈,看完书让我想的最多的是关于最后那个基因的问题,他老爸的命运,他自己,他弟弟,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命运,与时代有关是必然的,那更重要的是什么?人生路每一个个选择呢?书中有些辞藻过于华丽,不喜欢那种瞎胡乱堆积的感觉但还好的是作者的很多思考还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这就是我这个爱瞎胡乱看书的人一点小小心得吧书总体来说值得买,值得闲暇时候再拿出来小品一下作者那故意做作的排比句、类比句,以及细细品下关于不同人不同人生如此斑斓多才的人生轨迹……
  •     怒赞文风
  •     从作者自述上看,他还写过杜月笙传之类的畅销书,这本的文字水准和叙事方式也沾染了那种俗气,还透着一种对自己人生经历坎坷的掩饰不住的得意,一种把痛苦拿来夸耀的自虐。倒也没有一星那么差,但是平均分四星实在太抬举它了,尤其考虑到作者本人就是书商……
  •     若干年后是否会有人也想作者一样,来反思一下当今的中国。
    时代在变,内容在变,社会不变,折腾不变。
  •     【禁书选读】:硬要算起来,本人主人翁也算是我直系学长或同行——当年的之江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后来的青海劳改犯、反革命,害了家人大半辈子,也硬生生冲上了某校110周年的校庆舞台,最后教导孙子说:“以后你绝不要考什么之江大学,就是那个学校把爷爷搞得鬼迷心窍..考之江大学也不要去读什么文科,尤其不要读教育,教育基本是奴役,中国的文人从来没有什么好下场。”→_→作为他儿子的作者,可怜三十年没见着父亲却一直受牵连戴黑帽毁前途,心情复杂地给父亲这个中国古拉格群岛的幸存者“算账”。而历史的洪流,个人的命运,究竟算不算得清?
  •     非常好,物超所值!唯一的缺点是开本还是小了一点!《算账》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讲述了我们不太了解的一段时光,听的轻松惬意而若有所思,讲的平淡诙谐而深刻投入,的确是本不错的好书!值得一读。
  •     挺不错的
  •     《算账》的内在声音是命运的泣血而歌,这部双线捆绑的长篇小说的内在结构犹如麻生一样结实,语感却又像大麻花一样表皮干脆酥爽、内在筋道柔韧。
  •     这是一本可以说是一口气喷出来的书,幽默之中透着对人生,人性的思考。
  •     时光流逝,很多东西被遗忘了,所以这样的账一定要算,为了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不在重复这样的生活。
  •     作者文笔比较犀利,值得一看
  •     一部不错的小说。正如几位评论家所论:“内在声音是命运的泣血而歌”,“语感却又像大麻花一样表皮干脆舒爽、内里筋道柔韧”,“暗藏玄机的幽默时隐时现,自在自如的叙述行云流水”,是一部“用小说形制切入特殊历史中的生命隐史”。丁晓禾,即西尔枭。
  •     1
  •     唉,一纸荒唐泪!
  •     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有幽默感的不多,具有幽默力量的就更少,也就三四个吧。丁晓禾写作的意义其实表现在叙述语言,信马由缰,一泻千里,流畅到底,甚至打破小说惯常的套路,在中国的文坛上,似乎也不多见。这当然得力于作者的文学功底,我不知他以前写过一些什么东西,他现在的写法,让我十分惊讶。因为暗藏玄机的幽默时隐时现,因为自在自如的叙述行云流水,小说本身应该展示的苦难被作者... 阅读更多
  •     账算来算去,算大不算小,算小不算大,算远不算近,算近不算远,算好不算坏,算坏不算好,全在一个算法。明细账,流水账,糊涂账,赖账,跑账,花账,各有一本账。赖账是欠人东西不想还,跑账是吃了饭不买单,花账是老板对顾客做手脚。太经典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