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夜》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守夜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32746958
作者:[英] 莎拉·沃特斯
页数:486页

海伦,二十世纪的莫德

读《荆棘之城》到最后,暗暗责怪作者为什么到高潮时便戛然而止。看了《守夜》,突然有点明白了。书里的海伦总让我觉得是二十世纪版的莫德,不仅因为作者似乎有意无意用一些细节将两者联系起来,更多的是海伦的内心世界。海伦出身工人阶层,在1941年遇见上层社会的凯,凯,高手帅气,多金而体贴。无微不至的爱着海伦。可是这份爱不过是对她自己缺乏安全感的一个安慰。凯是自恋的,连她的房子都是前女友送的,凯真正爱的是自己的“男性气质”,她沉溺其中。女友,对她来讲只是一个附属品,一只宠物,一间屋子。朱莉娅说过,凯只想要一个妻子,帮她打理家务。凯为海伦购买昂贵的生日礼物,带她散步,可当海伦想让她陪陪自己时她却拒绝了。凯只把海伦当成一间舒适的屋子,在自己累的时候可以歇息,她从没想过海伦也需要平等和自由。所以寂寞的海伦需要空气,需要自由,需要新的爱情。上层社会的朱莉娅,活泼阳光美丽,微黑的皮肤透着健康,虽然曾经和凯有过一段但并未长久。她时不时邀请海伦喝茶,去自己家做客,让海伦心猿意马,虽然经过矛盾斗争还是选择向爱情妥协。海伦在自己生日时和朱莉娅夜游伦敦,在轰炸最猛烈的街道疯狂做爱。朱莉娅是海伦生活的透气孔,她觉得自己仿佛新生。但朱莉娅并不完美,她高傲自负,本质和凯一样自恋。某次做爱后海伦向她表露了疯狂的爱意,可却被朱莉娅冷冷驳回,她说自己和凯其实一样,。顿时海伦觉得自己被两人同时抛弃了,本以为一切都变了,其实什么都没有变。战后,两人住到了一起,朱莉娅的侦探小说出了小名,海伦却因为自卑而吃朱莉娅出版商的飞醋,朱莉娅忍受不了海伦的歇斯底里,有意无意间红杏出墙。我不禁感慨,海伦其实和莫德多么像啊!当被凯的爱囚禁时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爱的疯狂不亚于莫德,而当朱莉娅在两人最疯狂的激情之后冷冷的拒绝海伦的表白也和苏在和莫德缠绵之后拒绝有相似之处。但海伦毕竟不是莫德,她没有有着温暖手指和金子般心的苏来爱她,她继承了莫德的歇斯底里,神经质,不安全感,却没有莫德对爱情的信念和执着。她的爱人们,和她同样缺乏安全感,只想找到一间可以安放疲惫身躯的小屋而不敢负责。比爱你在心口难开更绝望的是明知道该爱却无力去爱。海伦,凯,朱莉娅,都知道自己爱着对方,可对未来的茫然,对自身的怀疑,对周围的戒备,让她们不敢面对自己和爱人。莫德的血是热的。我们看到她的痴情,她的冷静,她的纷纷的情欲,她的孤注一掷的决绝。莫德不是天生如此,童年的虐待是她心里永远的伤,我想她也是缺乏安全感的如果出现的不是苏,或许她也会变成第二个海伦。但正因为有苏包容她,原谅她,温暖她,她才有爱情的支撑,她才驱走心底的魔鬼,她才变得强大。她在情欲纷涌的夜里绝不越雷池,她只敢在苏熟睡时暗暗的偷窥;她在苏躲避这份爱情时依旧不改拯救苏的决心,她为了爱而伤害她,冒着被苏记恨一辈子的风险也要救她;她在落难兰特街时不顾一切逃跑,杀死绅士,只是为了苏。结局在高潮时戛然而止,其实最珍贵。要写美好生活其实最容易,只要想写,自然可以信笔写来。但如果每个人都无法信任对方,只想获得暂时的温暖,随时准备好逃避,那么再多的欲望也会冷却,再多的热血也会变冷,再多的爱情也会落入空虚。她们住在一起,可是内心小心翼翼,防备着外界,防备着对方,防备着自己。即使肉体亲密接触,心灵依旧邈远。和她们相比,莫德和苏虽然开始时南辕北辙,但最后齐心协力,只因为她们有巨大信念支撑,一旦获悉对方的想法,两股力量便合二为一,爆发出难以想象的默契。我甚至怀疑沃特斯写了三部曲后再写此书时,感到二十世纪的同志面临的悲剧远大过希望,现实太真实太残酷,才暂时搁笔改写异性恋情。

爱就是能轻轻地放手

历时三个星期左右,利用周末时间读完了《The Night Watch》。中译版封面上的第一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们在最动荡最荒唐的年月相遇,除了爱情,一无所有。”这本书还没有看完时,看一次封面上的这句话总有种特别的心灵触动。是不是这种除了爱情就一无所有的生活,都带着一种荡气回肠的美。即便这些故事最后总是终于虚妄。与往常的维多利亚时代背景的作品不同,萨拉将小说背景设定在了英国二战时期。对于我来说,有那么些关于英国那么些历史背景知识,对于里面写到的文化习俗上的琐事并不难理解。这本书是由几个人的故事交替讲述串成一条故事主线。倒叙的手法一开始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但越往后看越觉得意味深长。凯,她的性格,她的形象,她的爱,全都令我着迷。在炮弹中开着救护车的她是潇洒的,是紧张的,也是痛苦的。然而海伦并不是她的永恒伴侣。海伦爱上了凯的前女友茱莉亚。海伦在战争结束后和薇薇安一起工作,凯在战争期间曾经救过堕胎流产几近死亡的薇薇安。薇薇安的弟弟邓肯在战后经常来往凯的住处附近。大致是这样的故事。其实看来看去就会发现,人物并不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这本书。凯是爱海伦的。当她知道海伦住的地方发生爆炸时,不顾违反规定甚至要接受被开除的命运,她也义无反顾地驾驶快要报废的救护车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去找海伦。当她看见海伦平安无事且紧紧牵着茱莉亚走到她面前时,她没有任何愤怒伤感,亦或是任何一丝不悦的情绪。她所有的只是感激,感激海伦还能平安无事的出现在自己面前,即便下一秒就是无情的分手。她爱,所以她轻轻地放开了。独自住在潮湿脏乱的小房间里,经历过无情战争洗礼的她,独自随时光老去。我爱,所以我轻轻地湿了眼眶。写于2012.3.15。现在传到豆瓣上。

萨拉•沃特斯的魔鬼之匣

凯,身份不明的退役人员,远看还是个俊美的Tomboy,可怜华发生。时间停滞在她身上,投下浓黑沉郁的影子。你仿佛都能看见波澜壮阔的故事正藏在影子的缝隙里,正在缓慢展开,但是,咔,匣子关上了。接着,作为凯的观看者,邓肯出场了。自闭又羸弱的男孩,蜡烛厂工人,刑满释放人员,极偶然的,他与曾经的狱友弗雷泽相遇了……接着弗雷泽闯入邓肯姐姐维芙的办公室,撞见维芙的同事,海伦。这两个婚姻介绍所的两个女职员,一个拥有才华横溢的畅销书作家女友,一个每逢周末跟已婚男子在郊外偷情。而在某场偷情回城的路上,维芙遇见了凯……这故事的叙事者仿佛只管一个又一个扯线头,扯出来,又弃之不顾。众多人物的命运以奇怪的方式缠绕成一团乱麻,而他们各自对此又几乎一无所知。曾经的炮声隆隆是仍未远去的大背景,如今全内化成一个人的战争,却更惨烈也更寂寥——比战争与灾难更可怕的,是一切浩劫过去之后沦陷于死寂中的人心。于是,在最开始的阅读体验里,这故事压抑、缓慢,几乎教人透不过气。而这阅读体验,恐怕正再再对应着众人物的情绪:毫无出路的情感纠结,日复一日的刻板生活,战后的伦敦结成一团铁灰色的浓雾,雾中似是隐约有风景。但待你跌跌撞撞的走过去时,以脚丈量,以手摸索,却发现原来都是空的。顺着这草蛇灰线往前摸索,时光飞速倒流,在战争中崩坏的城市与人心以怪异慢镜不断倒带倒带,一只匣子一点点的打开:战争、监狱、死亡、通奸、背叛、同性恋……诸多重磅关键词跟炮弹一起狠狠砸下,被命中者无不涕泪齐下血肉横飞。所以,这不是一场壮美的倾城之恋。在断肢横飞、分崩离析的时代全景图下,仿佛必得拼死抓住一点什么。凯抓住了海伦,海伦抓住了朱莉娅;维芙抓住了雷吉,雷吉抓住了性;邓肯抓住了亚力克而亚力克抓住了死亡,而在死亡迫近的狱室中,弗雷泽又紧紧抱住了邓肯……人们在慌乱中彼此揪住衣襟,抓牢袖口,跌跌撞撞的缠做一团,你拖着我,我拖着你,往下坠。而此时,爱欲的虚无与战争的荒谬交织成一片密网,越收越紧,越收越紧。你简直都能听见那真相出水时哗哗的声音,那银色的鳞在挣扎跳动带着死气的美:那是1941年。他跟他在言辞漂亮得像诗句般的遗书上签下名;她跟他挤在狭小的火车厕所中,一口闪亮的白牙足以教漂亮女孩一见惊情;她跟她在废墟中初相见,死灭的轰炸与燃烧迫在身侧,世界崩坏,人心倾覆,但她仍然坚持着为她一点一点把脸擦净。这倒置的叙述总给人一种因果错置错觉,而一切看似美好的开端,其实往往是命运图穷匕见的时刻。凯对海伦说:你看,我们总是没法爱上正确的人。这就是匣内最深处的真相。原来是这样荒谬、莫名、全无由头的爱。

战争结束,爱已失守

战争结束,爱已失守于是这本书荡气回肠,你需要读完后、再从头读一遍。因为开卷是结局,更像爱的变异,把战争遗留的伤痛和残破痕迹收拢在和平初期,像假象。故事起始已是战后,下半部回到战时,所有人物的纠结贯穿始终,来龙去脉都因这种特殊的时序而格外揪人心。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倒叙。仿佛时间走得比痛苦快,比人类更迅速地丢弃回忆。而这些饱受爱和寂寞、恐惧和期待的人,并非留恋于战争,而是被卡在战争与和平的鸿沟里,因而茫然,不确定该怎样收拾战争带给她们的变故。也因而滞怠,荒疏,沿袭过往的习惯——其实那习惯本身就带着战时的烙印。凯,或许是最有魅力的主人公,她穿男式服装、梳大胆发式、抽着烟,能将残破的心和形都装饰得一丝不苟。她从残破的旧楼下来,坚定却无所目的地往前走。这个三十七岁的女人经历了二战,在夜里开着救护车飞奔在废墟里,抢救伤者,搬运尸体,干着男人的活儿。战争在她身心里留下硬性的疤,巩固了她本性中原本就硬朗而高贵、狂野而温柔的气质。但战后,女人就需要做回女人。讽刺的是,战争甚至算得上是她的一种掩护,而战后的人们却会在她特立独行的姿态里瞧出端倪,并加以嘲讽。这当然是令人悲哀的。凯在战时为死者伤者和爱人忙碌,但在战后,她寂寥得无可奈何。凯的出现,引出了邓肯和蒙迪。他们和很多人一样,需要在战后寻求心理治疗,听从医生不断地确认安全、否认危机,仿佛只有那样才能摆脱战争的阴影。邓肯喜欢凯,是出于同类人的惺惺相惜,甚至有不自觉的尊敬和怜惜。很快,读者就会发现,邓肯是个孱弱的年轻男子,有点神秘,有点自闭,在残疾人工厂制造蜡烛。二战对于他,意味着生离死别,意味着监狱、失去尊严、甚至失去逃避的可能。战争将他的命运和蒙迪先生连在一起,外人以为他们是叔侄,但根本不是。他需要这样一个安全的过渡,实质却是逃避。也因逃得太深、太久,发现自己和时光脱了节,在世事激变中,成了一事无成的人。而遇到弗雷泽——曾经的狱友,隐约的骚动出现了,可邓肯的爱是禁忌的,就像和平时代里的一颗定时炸弹,为此,他不得不躲避、放弃一切交友的可能。邓肯,又引出了姐姐维芙。她往返于弟弟与世隔绝的寓所、喧闹的家、乏味的婚姻介绍所办公室和秘密情人之间,每一个世界都让她觉得度日如年,每一个世界都不知晓另一个世界存在的真相。第一章,维芙和情人幽会,认领了一块僻静的乡间草地,性也是局促不安的,但读者猜不到的是,这个头脑简单、不负责任的已婚男人竟然跨越了战争与和平,成为维芙最美好的时光里惟一的寄托。哪怕他让她不堪,甚至几乎送命,但她依然若无其事、习惯性地和他幽会,仿佛再难去爱别人了。这也是再读时格外让人感慨的地方。维芙是活在秘密里的女人,恰如凯,恰如她的同事海伦。海伦是单纯的,没有强悍的个性或职业,没有高贵的身世,但她美。当作者的笔触直接瞄准海伦和恋人朱莉娅在同一间浴室、同一间卧室里的生活时,读者才能确认,这故事要说的爱注定隐秘,也注定暧昧。海伦的美,曾在炮火轰炸后的废墟里令凯惊叹,因为那纯洁的、无条件的美,才是最了不起的幸存者。那种美,激起了海伦不顾一切的爱,却反过来让海伦想逃,可战时纷乱,又何处可逃?刚好出现了朱莉娅——曾和海伦错爱的女人。但海伦的美,留到和平时代,或许还能勉强维系海伦和朱莉娅的感情,却再也没了那种与苍凉、死亡相对比时的震撼力。1947年的海伦很不安,始终怀疑自己得到的爱是否还在,压力太大,乃至要自残;朱莉娅也饱受牵连,不得不克制自己的社交。而当读者在第二部中读到,1944年她俩在废楼中相恋时,又该何等唏嘘:原来战争也是一种爱情的催化剂,尤其,是忠贞的催化剂。原来,和平意味着自由,也将意味着更自由地分离、背叛和误解。这几个人的命运奇妙地勾连在一起,因为战争,他们在特殊的时刻相遇,相爱,分离……战争旨在摧毁和征服,对战场后方的平民,幸福就是生命里最后一块高地,而他们就是挣扎、幸存、却最终失守的失意人。沃特斯在撰写“结局”时,从不透露“开始”时的人物关系,这是技巧上的出彩,也足以掀起阅读时的惊讶。但也决不是卖弄炫技,或是投机取巧,我以为,恰是作者对人物深重的爱怜所致,毋宁说,这样的时序本身就是一种感叹的形式。沃特斯是以刻划人物内心微妙情绪著称的女作家,她从不煽情,也不去编造跌宕起伏的情节。譬如,她描写战后伦敦,写的是残破而阴森的房子,女士们改不掉给士兵织袜子的习惯,衣服和袜子上的补丁,玻璃上的防轰炸贴布,对女人挑三拣四的退伍士兵……他们都住在残破的房子里。侥幸存活的房子被作者巨细无靡地描绘,读者必须有耐心、并且心怀对战争的联想,才能领会:那是何等不露声色的移情,作为侥幸存活、爱已残破的主人公们的背景,匹配之极,也苍凉之极。写战后人们的迷茫,她落笔于邓肯在下班时的惆怅,海伦和维芙的欲言又止,凯和米奇的闲聊……事实上,她是用战时的思维逻辑来描写战后初期的真相:高兴是脆弱不堪的,就像限量供应一样。因而,战争宣告结束,但人们的精神、对爱和幸福的追求方式、乃至委曲求全的方式都踟蹰不前,仍然藏匿于防空洞一般的内心深处,仍像在充满恐慌、生死未卜的黑夜里。甚至,他们对幸福的界定也停留在炮火纷飞时的某些瞬间,相比之下,和平时的愉悦仿佛只是小小、少少的琐事。写战时的惨烈,她也不用宏观的描述,而是铺陈了一系列精彩的细节,她写的是:廉价酒店里刺激的幽会,写轰炸后死气沉沉的街巷,假腿炸飞的男人,连着乳牙的下颚,一件饱含爱意的睡袍,被炸空的楼房像被癌症摧毁的身体,监狱里的叫嚣、歌声和午夜的自慰,灯火管制时的教堂,半根土耳其烈烟,四五个阻拦气球……尸体、炮火和断壁残垣是已知的背景,沃特斯却擅长添加前景中的亮点,出乎意料的,诚实的,在种种极大的反差中让人领略苍凉乱世的真相,以及,被动荡催化的爱,被乱世掩盖的秘密。但秘密都不太能存活,和平就像一次揭露,是对一切秩序和欲望的拨乱反正,抑或可以说,道貌岸然的开始。但人们不可能因为觊觎狂爱的自由,而期盼战争持久。到头来,我们心底里仍有危难时刻,也总是由爱来宣战。最后才写到1941年。维芙爱上厌战的大兵弗雷泽,邓肯失去了厌战而自杀的密友,凯从废墟里捧起海伦纯洁无瑕的脸孔。就在这三个场景里,战争刚刚显露狰狞嘴脸,也令人们迫切渴望爱——哪怕短暂,哪怕不伦,哪怕疯狂——只因爱是生命的代名词。把这充满期待和冲动的相逢作为结局,却实在太令人悲伤,再轮回一番从头看起,只会觉得白云苍狗,而战争逼迫一切得失来去得更快。

看不懂

鄙人鉴别力着实浅陋。我吧,就觉得这是个发生在二战前后伦敦关于 lesbian gay 和小三的故事。什么监狱啊,恋老啊之类的。

敌得过战争却敌不过时间

作者放弃了一般的叙述模式,而是一反常态的将结局放在了开篇。1947年,战争结束,三对主人公在战后的和平里看似平静的活着,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的到来让内心的平静泛起涟漪。最初的一章,的确有些沉闷,在战争动乱的年代,爱情无法永久,却令人记忆终身。而战后原以为可以厮守终身,却不曾想那些琐碎的油盐酱醋茶就足以消耗掉曾经的激情。第二章始于1944年,作为全书篇幅最重的一章,再回味也是令人揪心。凯在漫天的炮弹袭击中开着急救车穿梭于一堆又一堆的废墟之中。薇芙意外怀孕,忍受着身心的折磨,海伦移情别恋。作者将这些故事缓缓道来,辞藻组成画面,浮动在读者眼前,而作为导演的她却只是在拍摄表象,所有人物内心的挣扎全都留给了我们自己去揣测。当薇芙大出血,四处寻找雷吉无果时,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凄凉?当凯坐在废墟上看着海伦和茱莉娅同时出现时,她在想什么?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还是失去爱人的悲怆?最后一章,变成了初遇。一切的相遇都是无比的美好,薇芙爱上了雷吉的牙齿,凯在废墟中爱上了海伦。这些过程被叙述的那样偶然,那样热烈,令我忍不住想要从头去寻找那些蛛丝马迹,去寻找爱情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就像海伦躺在茱莉娅身边,回忆着她曾经拥有过的那件珍珍色的睡衣,那可是她最漂亮的一件。

让时光倒流

看完守夜觉得很郁闷,关灯就睡了。那天本来要和好友去看戏的,一半因为我很讨厌等人,一半是因为看守夜看到一半,心情沮丧之余,连戏也不想看,带着书就回家了。推荐里面看到有报评写着“这是篇你一定会再看一遍的小说……”,是啊,第一篇就是结尾,谁想的到?!连谁是谁还记不清楚,连谁和谁相爱都没搞清楚,看到最后一页你才看到故事的开始,而你一定会重新去看那个让你糊涂了的结尾。我很喜欢里面的凯和邓肯,看到描写凯抽烟的文字,不知为什么就让我想到凯特布兰切特。我从荆棘之城开始,看半身时没有看下去,接着就是这本,我很疑惑萨拉是同性恋吗?为什么她笔下的女人都会爱上另一个女人?!看完反正超纠结超郁闷!

乱世错爱

乱世。遇见因为相逢的不易,愈发地珍惜。因为爱的勇气,所以可敬。只是,你们在错误的世界里彼此珍惜。知道你们有你们的原因。维维拉,爱得勇敢,只是觉得真的有这么一个人不值得去付出。女性永远都是这么牺牲、这般伟大。怀着一颗低调的心情去看。不读人事沧桑易变,不读那晦涩的爱。只读主任公的那份心境。亘久。时光停滞在1940s~~~

慢行火车

我想借鲍勃.迪伦的一首歌名来形容我读《守夜》的感受:慢行火车(slow train)。一列很慢,很慢的火车,让那个坐在窗口的人——作者萨拉.沃特斯,或是读这本书的我们,足够看清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和已经到来的战争,对伦敦这座城市的影响。由于你只是坐在一个窗口,所以你不可能看到所有的场景,你只能看到你所看到的。在《守夜》这个为我们安排的窗口,你看到了是伦敦的局部,倒塌的建筑,食物紧缺,监狱里关着一群逃避兵役的年轻人,郊外仍然美丽的河流和荒野,也看到了那些生活城市里的人:凯,海伦,朱莉亚,维芙和邓肯。他们在那段时间的人生历程像一条条不规则的线,相互交错,然后分离。一部好小说,其技术性的东西必然与小说的内核是相应的,为技术而技术的小说不过是摆弄作者的聪明,而架空了作品而已。《守夜》的慢,更像是对战争氛围的强调,一种无声的言说。那是在二战时期,对于战场上的人来说,时间也许如白驹过隙,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但对于生活在后方的人来说,城市是一片废墟,他们生活在艰难而未知的过渡时期,一日往往长于百年,时间停滞不前。这正如小说的开头,凯所感觉到的:“这么说,你现在已经成了这样一种人,钟停了,表也不走了,只靠那个与众不同的跛子来到房门前,才知道什么是时辰。”所以我们无法责怪作者,责怪她像架着摄影机一样,无所取舍地摄入每一个场景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些镜头之细微,让读的人感到厌倦和烦躁。那也是一列时光中的慢行火车,开往过去。它的起始站是伦敦的1947,终点站仍然是伦敦,只不过那是1941的伦敦。这中间隔着一场战争。对读的人来说,这样的安排满足了看穿结局的渴望,从一开始就看到了终了,最后才看到起始。对特定题材的小说来说,比如侦探小说,既然结局已然揭晓那悬念自然也就没了,但在《守夜》这里,一切恰恰相反。1947年,凯三十七岁,依然俊美,但已生白发,在一位催眠医生的楼上独居,喜欢在伦敦的街巷里落寞地做着长长的散步;一对同性恋人海伦和朱莉亚,过去似乎相依为命,但现在第三人的出现,让她们的爱恋蒙上的了阴影;邓肯不知道什么原因,生活在恐怖的监狱旁,无法融入这个世界里去,他的姐姐与一个有妇之夫的爱情仍然持续着。他们随波逐流,没有方向也找不到方向。然后我们随着这列慢行火车继续前进,看到了他们的过去和一些谜底。比如,我们看到了凯,海伦与朱莉亚,三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虽然在1947年,她们看起来不过是想不相关的陌路人,但谁会想到,曾经有过那么一个瞬间,当凯找到海伦,擦去她脸上的灰尘,看到那张脸时的惊奇和悸动?凯简直难以相信,“在如此乱糟糟的废墟里,竟会出现一张如此清新,如此无瑕的脸庞。”所以开往过去的慢行列车,其意味在于,原来每个人都是带着过去的隐秘和故事生活,原来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人曾经也相知相恋,带给彼此伤痛和甜蜜。一切都随着时光倒流逐渐袒露,犹如水潮回落,露出灰色的岩石。这比现实,比顺时流逝更让人绝望,因为一切都已注定的,无法更改,只有过去的伤痛留存下来,无法治愈。

动荡年月与你相遇,却无法与你久相守

关键词:二战,异性恋、同性恋,监狱生活。这本书是我回国之后拿起来读的,只是因为它是书架里面最新的一本了。书的开头似乎略显平淡乏味,不过十多页过去,才渐渐走进了主题,分别是在讲四个主人公的故事,背景是在二战后,二战中,二战前。写作手法很新颖,作者以倒叙的手法将故事的谜团一个一个的揭开,刚开始心里产生的悬疑也会随着阅读一点一点的破译,从而体现了作者的情节铺盖水平。不必大费周折与心机,朴实的字句流露出了真挚的情感,每个不起眼的细节都在表达那些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埋在人物内心的秘密。没有催人泪下,却只能感到一阵阵揪心,怜惜。为凯,为维芙,为亚历克。他们都是二战的“英雄”,无论是救死扶伤却经历了感情失意的凯,还是为了追求爱情而不在乎对方家室的维芙,抑或是为了反战不惜牺牲自己也不愿去服役的亚历克。他们所付出的都让我感到揪心,就突然戛然而止,他们的故事结束了,可是那股悲伤却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散。但你却不能说这是一本让人内心沉重的书,作者文笔清新、自然,即使是在枪林弹雨的背景之下,也让你感到从容不迫,主人公们身上看似平凡却又那么不平凡的事,细细体会,便会咀嚼出其间之美。就连女同性恋之间的恋情,在这本书里也显得在自然、正常不过了…就像书封面顶部的那句话一样:我们在最动荡最荒唐的年月相遇,除了爱情,一无所有……。同性之间产生了所谓的爱情那又怎样,只不过是在惊惶不安的时代找一颗可以互相依赖的心罢。然而恰恰也在这个时代,移情别恋似乎也变得可以原谅,再正常不过了。当凯疯狂地开车到一片废墟之中寻找海伦的时候,当海伦、朱莉娅完好地站在废墟之外的时候,当海伦笨拙地抱住凯的时候,当凯像一个小孩子无助抽泣的时候,当她以为她爱的人没有死又回到她的身边的时候,感谢着老天说她以为她已经失去她心爱的海伦的时候,又怎么会知道,她早已经失去了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守夜》

黄孝阳你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有何不同?在水里看见了水,在火里看见了火,在一片从英伦三岛飘来的落叶上看见了所有注定被毁坏的脸庞。《守夜》,一个唯美的维多利亚式风格(作者可能反对)的爱情小说——当然,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及战后数年的伦敦。只能是故事,并非神话,这几个年轻人并未赋予自身的存在更多的意义,字、词、句子、段落在被炮声撕碎的阴冷天穹下逐渐化作灰烬,尽管它们的确可能构成过:美丽、失落及哀愁,构成过“除了爱情,他们一无所有”。他们是异性恋、双性恋、男/女同性恋。作者的文字功力,犹如切入蛋糕中的刀,或为颂神之词,或为恋爱之句。或许正是因为这缘故,2006年英语文学界最具声望的布克文学奖颁给了这部被誉为“扒掉了伦敦的内衣”的小说。但我不喜欢它,不是因为它具有一种始终克制着的优雅,不是说文本主旨违背了我的道德观(女同性恋好像有点浪费资源),不是那些不被社会认可的关系以及性冒险,也不是讨厌这些被作者放在丝绒包装盒内的恐惧、歇斯底里、冷漠等词语。我只是不喜欢书中描绘的这几个男女——可能作者刻画得过于鲜明。他们并不知道他们自己是谁,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光曾照了进来,但被拒绝了,拒绝的姿态迥异,但真正的理由只是:贪婪、傲慢、嫉妒。是他们选择了荒芜与杂草丛生,不是别人替他们选择的。是他们行下的罪,罪孽自然高过他们的头顶。“凯告诉自己,我已这般落魄:手表和钟都停顿,只望着楼下残障人等的来往以度日。” 我觉得,活该。但谁最终不是在街头踽踽独行?不管他曾经历过多少枪声、诅咒、“天地崩乃敢与君绝”、利刃、国家复兴、民族利益、镜子、mp3、玫瑰……也不管叙述者的视点、叙述层次、行为或状态有何变化(对于世界的叙述不计其数)。我欺骗了你,或许这是即是我短暂一生的意义。这世界开始时是一片茫茫大海,但在某一刻,它当会如同一枚滚动的硬币突然静止下来,上面的颜色逐一剥落,并发生某种难以理解的变化,成为一只人类所无法想象的兽,独自在时空的外面,舔着自己慢慢消失的手牚。人是寂寞的。这部书的气质也是寂寞的。或许可以互相安慰一下。“1941年,战争才刚刚开始,凯从瓦砾中挖出一个被困的年轻女人,仿若发现珍宝——那是她和海伦的初次相见。”人生若只如初见。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12

与背叛无关

和平年代困难的是如何结束,而战争年代最要紧的是如何开始,和为何开始.这是一个不太有多种选择自由的岁月.凯依然能够选择到海伦,选择美好,清新和温柔;海伦却选择了朱丽娅,在爆炸的夜里她害怕孤单,朱丽娅的自在率性带给她力量和超越眼前的一刻;维芙选择一个给她少许温暖和可爱感觉的已婚士兵,并且原谅在最需要时他胆怯懦弱的逃走;邓肯选择退休监狱看守孟迪先生,在令人厌恶的战争摧毁了朋友亚克力的生命和他自己的生活之后,蒙迪能够给他关怀和理解.轰炸将房子和家园变成瓦砾,也将人心逼到了崩溃的边缘.在战争里所有人都是输家.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不如说它更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战争,人类最大的暴力.莎拉沃特斯将他们的相遇放到最后.谜底揭开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经历,注定有不同的选择,和各自的相遇.遗撼的是,他们最后都难以替彼此疗伤.

《守夜》大陆版阉割的片段

在第418页倒数第二段和最后一段之间:(此为倒数第二段)They held each other's gaze, in silence; then moved together and kissed. Helen was still not quite used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Julia's kisses, and Kay's-to the relative strangeness of Julia's mouth, the softness of it, the dry pull of her lipstick, the tentative pressures of her tongue. But the strangeness was exciting. The kiss, being inexact, quickly became wet. They moved closer together. Julia put her fingers to Helen's bare breast-touched, then drew the fingers back; touched again, drew back again-and again-until Helen felt her flesh seem to rise, to strain after Julia's hand.They let themselves sink back, awkwardly, on to the bunched-up blankets. Julia moved her hand between Helen's legs and, 'Christ!' she said softly. 'You're so wet. I can't- I can't feel you.''Put your fingers inside me!' whispered Helen. 'Push inside me, Julia!'Julia pushed. Helen lifted her hips, to meet the movement with a movement of her own. Her breath caught. 'Do you feel me now?''Yes, now I feel you,' said Julia. 'I can feel you gripping me. It's amazing-'She had what must have been her four fingers inside Helen, up to the knuckle; but her thumb, outside, was rubbing at Helen's swollen flesh. Helen raised and lowered her hips, to keep pushing against her. The blankets were rough against her bare back, and as well as the pressure between her legs she could feel Julia's dry, trousered thigh bearing down on her own naked, damp one; she could make out separate points of discomfort-the chafing against her of the buckle of Julia's belt, the buttons on her blouse, the strap of her wristwatch… She stretched out her hands behind her head, wishing with some part of herself that Julia had bound her, fastened her down: she wanted to give herself up to Julia, have Julia cover her with bruises and marks. Julia began to push almost painfully inside her, and she liked it. She was aware of herself growing rigid, as if really pulled by tightening ropes.She lifted her head and put her mouth to Julia's again, and when she started to cry out, she cried into Julia's mouth and against her lips and cheek.'Shush!' said Julia, even as she still pushed frantically at her. She was thinking of the people in the neighbouring flats. 'Shush, Helen! Shush!''I'm sorry,' said Helen breathlessly; and cried out again.It wasn't like their leisurely lovemaking from before. Afterwards Helen lay shaken, chastened, as if from an argument. When she stood, she found she was trembling. She went to the mirror: she had Julia's lipstick all around her mouth, and her lips were swollen as though she'd been hit. Then she moved into the firelight and saw that her thighs and breasts were marked, as if with rashes, from the rubbing of Julia's clothes. It was what she'd wanted, while Julia was pushing at her; now the marks upset her, absurdly. She moved blindly about the room, picking things up, putting them down-feeling the gathering inside her of a sort of hysteria.Julia had gone through to the kitchen to wash her hands and mouth. When she came back, Helen stood before her and said unsteadily, 'Look at the state of me, Julia! How the hell will I hide this from Kay?'Julia frowned.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Keep your voice down, can't you?'The words were like a slap. Helen sat, and put her head in her hands.(此为最后一段)'What have you done to me, Julia?' she said at last, still shakily. 'What have you done? I don't know myself. I used to loathe the sort of people who did the kind of thing we're doing. I used to think they must be cruel, or careless, or cowardly. But I don't want to be cruel to Kay. It seems to me I'm doing this, because I care too much!-too much, I mean, for her, and for you. Can that be true, Julia?'

转一个黄昱宁《女人的伦敦》

近几年的布克奖屡屡出现“大热倒灶”,但最极端的例子发生在2006年。当时,所有的西方媒体都把赌注押在萨拉·沃特斯的《守夜》上,以至于上海本地的某报纸为了抢发消息,未经证实就把“《守夜》摘得布克桂冠”的新闻上了版——网上至今可以看到这条假新闻的链接,立此,足可存照《守夜》当年意外铩羽之憾。也难怪会闹出这样的乌龙,《守夜》在好几个单项上确实有得奖的实力。女同志题材是敏感的,小说结构是奇巧的,至于沃特斯控制细节的娴熟手势,丝毫不逊色于她在成名作《轻舔丝绒》和《指匠情挑》中的表现(顺便提一句,因为同名电视剧的大热,至少在网络空间,“指匠情挑”似乎已经成为沃特斯小姐的代名词)。最让人惊讶的是,作者在零部件配备齐全且性能优良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我行我素的节奏,不为了飙车而飙车。这个范儿,我很久没有在阅读中见到了。故事开场即是结束,我们看到的是二战之后的尘埃落定,四组人物之间疏离、犹疑,做每件事说每句话都是心有千千结的样子。他们似乎个个都被人从数年的极夜环境里突然拽出来,拉到炫目的白光下,当场拍下快照,留在底片上的全是失去了神采的表情。作者懒懒地握着谜底,似乎既不乐意抖包袱,也不热衷于藏好机关,只是将那些呆滞的快照反复把玩。用反高潮的、近乎伍尔夫的缓慢而细密的笔触来铺设悬念,这种古怪的方式,对于读者的耐心,委实构成了考验。但对于这本书的读者而言,耐心最终能得到丰厚的,至少是不同俗流的回报。我们很难用传统的“倒叙”来概括小说的结构,因为《守夜》里的现在时和过去时之间的对照,并不是通过书里的哪个人物的叙述来完成的。没有第一人称的抚今追昔,没有全能叙述者对于“时间”的议论(虽然“时间感”在这部小说里无处不在),也没有任何显著的感伤标志,时刻提醒读者将人物遭际前后比较。那种从容的,就事论事的语气,让我们看不到叙事者在哪里。小说的第二部分将时间点设在一九四四年,彼时伦敦空袭正酣,第一部分里几位无精打采的女性,一旦“回到”过去,置身于轰炸中,浑身的能量和戏剧性就被释放了出来。好的,现在我们懂了,战后的凯之所以平庸落寞,是因为战时她曾在救护队里扮演过如此重要的角色,曾在无数个夜晚被她的救援对象错当成男性。而凯和海伦、朱莉娅之间欲说还休的三角关系,在身边随时炸开的燃烧弹的映衬下,原来也曾如此惊心动魄。当写到书中唯一一对异性情侣,维芙与雷吉之间的尖锐冲突时,作者的叙事节奏骤然加快,对话与动作形成某种致密的互动关系。读到维芙堕胎那一节,女读者很难控制自己的眼泪——当然,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捱到第三百七十四页。也正是写到这里,《守夜》的大局已定。实际上,沃特斯构筑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纯粹属于女人的伦敦,战争只是一个便于让非常秩序变得正常的理由,一片“成全”了这个女人世界的“时代背景”而已。《守夜》里,在前台冲锋陷阵的全是女人,男人之一邓肯与其男友相约以自杀对抗兵役,未遂后坐牢,并在那里遇上了同样不愿上战场的男人之二弗雷泽;而男人之三——大兵雷吉在婚外情人维芙堕胎大出血时,扔下维芙逃之夭夭,最后拯救了维芙的是另一个女人,凯。凯脱下自己手上的戒指,替狂乱中遗失了“婚戒”(那本来用作掩护未婚身份)的维芙戴上,这小小的然而关键的细节,如同在一组松散的积木里抽去了最致命的一根,终于颠覆了维芙的世界观,更确切地说,颠覆的是她对男人所有的信念。从沃特斯所取的视角看出去,深陷在炮火中的伦敦城,正是性别身份错位的绝佳舞台。男权社会中的强弱对比,在《守夜》的“一九四四年”里,被不无讥讽地倒置了。于是,我们发现,沃特斯最为擅长的美妙比喻,那些“教人战栗的”、“戏仿的”、“维多利亚的”说法,在这个部分里如同废墟中的焰火一般,粲然盛开——封闭的、内循环式的女性世界一旦构筑完满,沃特斯便独擅胜场,下笔也跟着风生水起:“在萨福式的躺椅咯吱咯吱响过后,婚床上是一片深深的,深深的寂静。”只有在状态上佳,感觉自己完全能掌控局面时,作家才能写出如此既精辟又放松的句子。在这样的状态下,倒叙的列车顺势停靠在最后一站——“一九四一年”。时钟倒拨,在第一部分里支离破碎的东西,倏然间拼合,回归光滑、新鲜的原貌。凯从废墟里挖出了海伦,她们的初遇被安排在末尾——这个漂亮的结尾在书评中被反复提及:“灰尘擦掉了,露出粉红的皮肤,丰满,无比光滑。凯又擦了一会儿,然后捧起海伦的脸颊,捧在掌心里——丝毫也不想离开她,惊奇地凝视她。她难以相信,在如此乱糟糟的废墟中,竟会出现一张如此清新、如此无暇的面庞。”原来高潮早在开始已经出现,一如命运之轮,一如写作之道,一如时光的无限循环。

生活仍在那片瓦砾堆里

for 南方都市报从《轻舔丝绒》(Tipping the Velvet)、《亲和力》(Affinity)到《指匠情挑》(Fingersmith),英国作家萨拉·沃特斯的小说均以维多利亚时期为背景,书写同性恋者的生活。而花费四年时间写成的《守夜》(Night Watch)首次将小说背景设置为1940年代二战前后的伦敦,描绘多位伦敦人间彼此交错的生活。小说入围了2006年布克奖决选名单,仅在最后惜败于基兰·德塞的《失落的继承》。二战小说看似一个已被写滥的题材,但莎拉·沃特斯的视角甚为独特:她无意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伦敦不同社会阶层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写战时人们生活的改变和心理的变化——“战争将会吞噬一切秘密,它们埋在尘土里、黑暗里、沉默里。”(P288);写战后人们无以名状的倦怠,写微小生命在失去亲人和财物后的失落和迷惘——“只不过过去了一两年,却像过去了很多年。(……)你希望事情会发生变化,或人会发生改变,可这种想法是愚蠢的,不是吗?因为万事万物是不会变的。不会真的改变,你只能去适应它们。”(P110)莎拉·沃特斯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守夜》中人物众多,主人公凯、海伦、维芙和邓肯性格各异,加上配角人物,共计十数人;莎拉·沃特斯的手法是,在多数场景中只安排两位人物出场,通过细节和心理描摹塑造人物,再由主要人物之间的节点铺陈人际关系,不但心思细密,更使叙事节奏张弛有致。小说的结构是《守夜》最精妙之处。故事开始于战后的1947年,小说先用近1/3的篇幅描述了战后生活,众多人物的生存状态仿佛很多个独立线头,聚成一个硕大的问号——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的生活又何以至此?倒叙造成的、被压制的信息构成了叙事的悬疑。随后故事回溯到1944年,多次线头之间开始有了联系,人物间繁复的关系渐渐显出端倪,小说的张力骤增。凯和维芙之间的“戒指故事”,拒绝服兵役而入狱的邓肯与狱监蒙迪先生间的特别关系,以及凯、海伦、朱莉亚间的三角关系都写得格外好看。到最后1941年的段落,当所有的谜如瞬间爆发般在高潮中揭开,第一部分的文本却由此获得了新生。对声音和气味的细腻书写也是《守夜》的特色之一。街道上大蒜腐败的气味和刺耳的音乐、旅馆里的肉汁味和地毯味、监狱里的酸味和不平常的宁静、废屋里如同洗碗布的潮湿而刺鼻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与远处的隆隆炮声和硝烟味道交杂在小说的书页间,令这些人物和空间愈加逼真。“我们的悲伤是一座倒塌的房子,你必须走过瓦砾堆,走到对面的地上……”这是凯在战后的一段话,“问题是,我不想走过去,我的全部生活仍在那片瓦砾堆里。”(P103)莎拉·沃特斯应该有同样的想法,她用叙事的魔法救回了瓦砾堆里的生活,重构了一段被撕扯的时间;而小说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http://btr.blogbus.com/logs/36607684.html

移情别恋都如此优雅

最近在看《守夜》,perfect,比想象的复杂。在书堆了一眼把它叨出来了,因为看到了"萨拉·沃特斯"。干净,没书封没序没提要没作者译者介绍,开板献给某某,再一页正文,我闻到讽刺的味道。二战和爱情,啧啧。战争是不可追忆的战争,爱情是无法言语的爱情。印象最深那个情节,凯给海伦打电话,此时海伦是混乱的,因为朱莉娅。心不在焉,通话结束。移情别恋都如此优雅。脑海中,因兴奋绷紧的肌肉,一间小小的阁楼,朱莉娅的注视……她害怕了,便马上回电话给凯。“凯,我只想告诉你——你知道,那件事。”是连“我爱你”都无法说出口,因为接线员听到会让她丢了饭碗。据说译版删了很多让人热血沸腾的桥段。算了,何处不和谐,此体裁能被翻译被出版已经是欣慰。我比较喜欢维芙的同性恋弟弟……丫真是嫩得很。

是结局,也是开始

电影《守夜》的结尾说道,美好的结局取决于如何放置故事的完结点,然而你会发现,美好的完结点有时并非故事的结局,只是开端的结尾而已。生活不会停止,只要你在往前走。电影版的守夜给了每个人一个结局,比小说向前多走了一步。而在小说的开端,也就是故事的结尾,我们看到海伦与茱莉亚爱情的枯萎;维芙与弗雷泽爱情的萌芽,而这样的萌芽足以杀死维芙与雷吉早已死去的爱情;邓肯与凯也终于要在心灵的废墟中挣扎着站起来了。这与其说是结局,毋宁说是开始。莎拉·沃特斯的小说总是笼罩着浓浓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隐秘气息,就像那个时候伦敦的浓雾,人们的生活秘而不宣、言谈举止都透着神经质的小心翼翼。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生活都如黑白照片般冷清节制。与小说营造的氛围不同,小说的结构呈现的可以说上华丽。从结局追溯到开始,每段感情从现在望向过去,似乎可以画成一个个的圆。原以为的背叛者却原来是一开始被伤害了的;原以为不堪的人物、虚假的爱情,竟也曾有过美好真诚的初相识;而沉重的结局却缘于荒唐的开始。人与人的关系如此的千丝万缕,亲密又疏离,在一起的不意味着爱,分离的却扔死死抓着过去不愿放手。战争的背景宏大却忽隐忽现,动荡的岁月成全了爱情,却无法成全生活。这群人生活在战后留下的废墟里,似乎那个夜晚从来没有过去。雷吉不堪的临阵脱逃毁了维芙的爱情,维芙却仍旧习惯性的跟他出去幽会;邓肯不敢回到过去,也不敢向前走,选择跟老狱卒生活在一起,似乎一心还想把自己关在监狱里;凯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街上游荡,从这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再返回来。怪异的伦纳德医生对凯说的那段话就是他们这群人最好的注脚:“我想你在寻找,但被束缚了,因为你寻找时,没有抬起头,除了尘土,你什么也没看见。亲爱的。你要眼光放远一点,一定要学会别过头去不去看容易腐败的东西。”我想这是关于在废墟中站起来的最好劝解。小说仍旧是关于爱情的,凯说:“这不可笑吗?——我们从来没爱上过我们应该爱上的那个人,我想不出为什么……”曾有个人跟我说,爱情这件事,只要心甘情愿,一切就变得简单了。凯对海伦的心甘情愿,让海伦无力回报,她却在茱莉亚身上找到了凯对自己的热情,奉献出了自己的心甘情愿。爱循环成了一个圆,却不是圆满的圆。维芙心甘情愿的与雷吉偷情,把他的家庭婚姻摒弃在头脑之外。雷吉爱她吗,也许爱吧,只是爱的那么吝啬。邓肯肯与亚力克一同自杀,也仅仅是因为那个人是亚力克,并非是为了结束所谓的战争,流芳千古。爱情复杂,美好的不见得是深刻的,背叛的人也不见得是卑鄙的,勇敢也许缘于荒唐,心甘情愿也许收获的只是不堪。而你从伤害里走出来也许就碰见了美好,在被背叛中会发现自己也曾背叛。重要的是,人生是一个圆,任你在一个时间点打上一个结就是一个故事,一种不同的结局,如果你愿这样尝试,就会发现,所谓的悲喜,淡然了许多。所以,无论之后我们是变得小心翼翼,还是仍旧敞开心扉,我们都要选择在毁掉的生活里站起来,让结局变成开始。

可叹海伦被炮灰

和顺序读不同,本书我是倒序读的。如果顺着读,读者自然会有美好消逝,无法挽回的遗憾和失落。战后每个人都迷茫没有目标,满腔感情无处倾吐,战时则激情澎湃,无论是爱情还是工作都带着鲜活的火药味道,战初各人相见,凯在废墟中见到海伦,抚摸不愿放手,人生只若初见。但这初见只是瞬间的迷恋与冲动,稍纵即逝,不过是爱情的幻觉,所以显得短暂而虚幻。但倒着读其实没有那么悲观,至少他们都找到了新生活的可能。本书最终,各人的命运如何?美少年邓肯,战后和曾经的狱卒同住,亦父亦子,偶遇狱友佛雷泽,终在某日晚上来到佛雷泽的房子,两人暧昧了三年终得独处。之后故事便由读者想象。直女维维,战时爱上已婚的瑞奇,为他堕胎几乎死掉。战后偶遇佛雷泽,谈及旧事,忽然彻悟,应该丢掉过去独立生活,甚至原谅曾经伤害她的瑞奇。她将戒指还给凯,从阴霾中走出。高瘦帅气的凯,战后独居,凭借殷实财产每日游荡于戏院酒吧如行尸走肉,女友离去让她颓废,时不时勾搭小女孩让她觉得羞耻。她沉浸在过去的英雄主义的幻梦中,缅怀着失去激情岁月。直到遇见曾经救援队同事米奇,好友邀她同住,走出过去阴影,她不知可否。结果遇见维维,还给她戒指,她觉得自己对生活的希望仿佛复苏,于是开始考虑米奇的建议。内心疯狂的海伦,战时不甘寂寞的渴求爱情,离开了爱她的凯,投入朱莉娅的怀抱。战后两人生活的小心翼翼,生怕别人看出其关系。海伦因其自卑怀疑朱莉娅有外遇,甚至自残,结局是她躺在朱莉娅身边想,朱莉娅什么时候停止爱她了,又想到凯曾经为她买的生日礼物丝绸睡衣,曾经有过但却丢失,那真是她有过最美的睡衣啊。作者采访时说自己最想做凯,但最像海伦。但我就是喜欢不起来凯这个家伙。虽然帅气体贴,可是自恋,沉溺于自己的幻想,对爱人如对宠物不给其平等和自由。一受打击便颓废,没有改变生活的勇气,非得米奇建议才有点意识,否则还是会整日逛戏院勾女人。其他人,或多或少都在被动的生活。维维不能自已的陷入和瑞奇的无结果的爱情,不由自主的为爱而爱。邓肯呢,目睹男友自杀,作为家族的耻辱,在监狱肚子吞咽着那个秘密。暗暗恋慕狱友却只能在毯子下面手淫。战后和狱卒住一起在福利工厂无望的工作,遇到佛雷泽也不敢主动找他,撕碎了写着地址的纸条。还得等人家主动上门才渐渐解开心结,于暗夜和情人约会。而海伦,我觉得是全书最有活力的角色。无奈作者的偏爱把她写的像个极品,蛮不讲理的泼妇。海伦多有激情啊,战时不顾凯禁锢的爱情主动寻找新鲜的空气,和朱莉娅在炮火的伦敦中幽会,简直是全书最活力的章节。可叹大胆表露的爱情被朱莉娅冷冷驳回,只因太爱所以太在乎,便对细枝末节都斤斤计较,怀疑对方出轨,因为自己自卑。海伦是全书唯一主动争取爱情的人,她明白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对海伦的结局我最不满意,作者仿佛让她又顾念起凯的好来。我认为这不符合她的性格。她一直都爱着朱莉娅,即使对方回绝她的求爱,即使她怀疑她外遇,即使她自残,她从来都爱。因为她太爱所以她才疑心朱莉娅不爱自己。如果改成,海伦觉得,即使朱莉娅停止爱自己,她依然爱她就差不多了。

蝶梦难了

开卷是结局,终卷是开始。过去造就现在,战争吞噬秘密,黑夜蕴藏情愫,于是Sarah Waters逆流回溯,引我们潜伏暗夜,耐心体察这秘密的缘起与纠结,见证这激情的潮起潮落。依旧是她所钟爱的三部曲文体,只是故事背景不再是她迷恋的维多利亚旧时代,而是迁移到二战前后的烽火伦敦城。战争颠覆秩序,战火催生爱情,于是,她们在动荡荒唐的岁月相遇;于是,不可能变成可能;于是,除了爱情,她们一无所有。和平带回秩序,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爱却不知不觉得失去。于是,有人的日子变成大片大片的空白,时针不再有期待的指向;有人徘徊在过去生活的瓦砾堆里,走不出,也不想走出;有人陷入嫉妒与猜疑的情感绝境,曾经的倾城之恋被厌恶和倦怠侵蚀;有人则在生活的表皮下,隐藏起细如粉尘的灰色与悲伤......战后凯的空白日子,关于时间的感觉,每跨出一步的费力,我从中能看到自己隐约的身影。爱与被爱的重,痛失所爱的轻,米兰·昆德拉曾有过经典阐述:“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对立——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不禁想起周梦蝶的《十月》来:……风尘和抑郁折磨我的眉发我猛叩着额角。想着这是十月。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是的,至少你还有虚无留存你说。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是的,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甚至眼泪也不是……

这本书请一定要坚持看到一半以后

这本书拖拖拉拉的看了一周才看完,中间无数次想要放弃。冗长繁杂的叙述,来回变换的人物,使得这本书在一开始阅读起来异常艰难。《荆棘之城》《轻舔丝绒》《半身》的角色都比较少,刚开始就能找到主要人物,然后随着人物视角来剧情的发展也异常顺利。而《守夜》读了35页之后我还是一头雾水,这本书到底是在写谁?平均2页一换的视角引起的剧情彼此也都没有关联。无数次想要放下书,却还是因为无聊的上课时光继续读了下去。当读到1/2处的时候,我才感受到萨拉·沃特斯在写作本书时所展现了不起的叙述技巧,她巧妙的把这一系列的故事在结构上做了调整。当读到300多页我才意识到整本小说是在做时间的倒叙——开头即结果。按理说我不是没有看过这种结构,推理小说比较经常用这种结构来强调犯罪凶手犯罪的动机,但是一般最后还是会切到现在的视角。可是当翻到《守夜》最后一页时作者却没有遂我的心愿,凯遇见海伦时整个故事突然间就戛然而止了,就像在看一场电影终于度过平淡的铺垫进入高潮时电影院的放映机却烧掉了的感觉。仔细翻了确定书页没有漏掉我开始拼命回想前头所看的内容,那些落着灰干涩的前文,才终于明白这本书是完整的,贯穿始终的内容让我觉得心碎成了渣滓。整个故事从后往前读并不复杂,四个主人公,三段感情,一段同性间纠缠不清的感情,一段漂亮女人与已婚男人的注定无果的恋情,一段被误解的友情。主人公彼此之间有着联系。海伦是那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同性感情间的核心人物,她在倒塌的房屋下遇见了身为救助员的凯,然后就跟凯成为了情侣,凯是一个比男人更绅士的女人,她善良聪明慷慨且专情,故事以她开始,也以她结束。海伦在无意间碰上了凯的前女友——一位出身上流漂亮有趣的作家茱莉亚,然后不可阻挡的爱上了她离开了凯。维芙是战后海伦的同事,她们的职业是“红娘”,给战后那些单身的人介绍对象。可是维芙自己却过得不幸福,她在战前就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雷吉,而且悲哀的是维芙认为只有这个男人能让她快乐,她为这个男人堕胎,却依旧换不来一个能与他光明正大幸福在一起的日子。维芙的弟弟是个英俊单纯的小伙,为了支持那个相信自杀能换来战争结束的朋友,他选择了与朋友一起死,讽刺的是他的朋友去世了,他却奇迹的活了下来,然后挂着“逃兵”与“鸡奸”的恶名被送入了监狱。战争结束后他跟在狱中很照顾他的“叔叔”生活在了一起。因为可能描述的是二战时候的故事,同样的感情也沉重了许多。读这本书就像进入长满霉斑陈旧的房屋,潮湿阴冷,破败不堪的家具,千疮百孔的墙壁,光是站着就让人喘不过气。即使是战后的故事让人也感受不到特别的光亮,而且战后的故事感觉作者行进的特别慢,就像凯每天重复的去看电影一样,失去所爱的人们生活即使战争结束又该如此继续呢?作者没有写出来,多疑的海伦能跟茱莉亚能克服所谓的“第三者”的感情危机?当海伦想起来那件细腻柔软价值十英镑的丝绸睡衣她会因为离开了凯而后悔吗?维芙会跟雷吉有一个圆满结局吗?她会不会觉得如果没有在那件狭小的洗手间遇见雷吉比较好?分别重新碰到好友的邓肯和凯能够离开战时的阴霾迎来全新的生活吗?这些全部都是未知数。战乱时期的他们分别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感情,让他们顺利度过了在那份沉默厚重的年代,成为他们彼时的慰藉,而这份感情也成为了未来把他们牢牢困在过去的枷锁。最后的开始,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最让我难过的地方。读着故事的我就像是被转着的把手,时间是导演,他完整的拍完了整个故事,而萨拉·沃特斯却是一位固执的放映师,一遍一遍把故事回放,我不可避免的瞥见了他们的过去,见证了他们在特殊时期的感情,当我想要插手来让故事回到轨道的时候,放映师突然动手烧掉了胶片。

被碾成碎片的生活

《守夜》,莎拉 沃特斯。这是我毕业前买的书,看了五十页就放下了,觉得满篇都是细细碎碎的生活残片,让人实在没有兴趣。九月初的时候,由于卓越送货越来越慢,在新书未到的情况下又翻出来看。结果发现我已经看过这个作家的两本书了,印象挺好的,也就能有耐心继续看这本了。之前看的两本,全是拉拉之恋,Orz。这本比较正常,因为它讲了一对拉拉,一对同志和一对偷情男女的故事(其实好像更不正常Orz)。以上都是开玩笑的,萨拉 沃特斯的厉害之处是对非常状况下爱情、以及人物之间关系的描写。《守夜》的背景是二战时期的伦敦,并且采用了倒叙。首先是三组人物二战后的生活,是一种黯淡的、琐碎的、得过且过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似乎和人们想象的二战后百废待兴的气氛格格不入。然后随着时间的倒退,我们看到了人们的生活在非常时期是怎么被时代一点点碾成了碎片,而书中人物最具光芒的时刻却偏偏是最艰辛的时刻。在战争阴云笼罩伦敦的黑暗时刻,人和人之间由于生命表现出的脆弱反而联系得异常紧密,只是这种关系却又因为生命的脆弱会随时烟消云散,因此不难理解战后书中角色的生活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是对幸存者也是一场杀戮:人们熟悉、依赖甚至信仰的,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以至于毁灭。所以,看到书的后半部,就不难理解战后书中角色生活的状态了。这本书吸引我的另一个方面则是它对战时伦敦普通民众生活的忠实还原,对个体生存状况的关注。我们都知道战时伦敦遭受了法西斯德国的疯狂空袭,然而最终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胜利。在这个大背景下,对普通伦敦市民的关注是非常有人性的。对普通人生活描写得越细致,对战争的控诉也就越强烈。当你读到人们为了一杯咖啡或者一件睡衣费劲心思、甘冒危险的时候,也就能明白“从来没有好战争、坏和平“这句话的含义了。很久才写这篇书评,和当初想的东西不太一样了。

情感大合集,总有一种适合你。

如果说荆棘之城和轻舔丝绒是口味虾和香辣蟹的话,守夜就是三鲜火锅,内容丰富又口味清淡。我想应该很多人读的时候会觉得它又杂乱又没有主次又不刺激。但是就是因为这样,让它在另外两本小说的光环下还能显得独特。这是一本没有主角的小说,sw分给每种感情的笔墨都差不多,而且大家的故事都是同步进行的。我看完前面几页脑袋就混乱了,怎么一下子出现这么多人,后来发现这一堆人是一个圈子,他们形成了一张关系网。但是实际上,每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又是独立的。所以我觉得sw好像心里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想发泄(可能是她经历过的也可能是目睹了别人的),但是这些情感种类又太多了以至于不能用一个像《轻舔丝绒》那种模式来写(因为那样大型连续性强情节性强的小说一般有个明确的主题,明确的主角配角,这就会导致对感情的描写可以很深入但是品种不会很丰富),所以sw就编了张人物关系网,重点不在“关系”,而是旨在把所有她想写的感情都能写进去。我列举出的感情如下:1,维芙VS海伦。 同事。高潮出现在海伦差一点对维芙敞开心扉,她们差一点成了闺蜜,可惜最后一层纸没被捅破。我在想如果维芙知道面前这个女人伤害过曾经救过她的人会是什么感觉。= =2,邓肯VS弗雷泽。 在狱中算半个知心好友,弗雷泽对邓肯的友好那是有目共睹,但是邓肯是带着一点点抗拒的友好,无论是在狱中还是出来之后,他都一定程度上抗拒弗雷泽,但是他不能否认不管在哪他总是被弗雷泽温暖到了。3,邓肯VS蒙迪先生。 邓肯感受到的来自长辈的关怀来自蒙迪先生而不是他爸爸。他感谢蒙迪先生,也对蒙迪有些许的依赖。4,邓肯VS维芙。 姐弟。互相关心,和谐的姐弟关系。但是也不是太亲密。5,维芙VS费雷泽。 单纯地被对方吸引,仅仅是吸引而已。6,维芙VS雷吉。 情人。充满肉欲的爱。7,维芙VS凯。 战时凯给过维芙援手。维芙一直心存感激,多年之后鼓起勇气再见到凯,心里无限满足。8,凯VS米奇。 很亲的朋友。老闺蜜。9,凯VS海伦。 战时情人。书中唯一让我心痛的就是凯对海伦的感情。高潮一次出现在“1944年”的最后一页,凯在枪林弹雨中开车狂奔到海伦的“出事”地点,本来已经绝望的以为海伦死了,但是突然她看见海伦和茱莉亚,可怜的凯完全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只要看见心爱的人还活着就已经可以感谢上帝了。另一次高潮出现在整本书的最后一页,凯捧着海伦的脸一见倾心。10,海伦VS茱莉亚。 最开始海伦对茱莉亚感兴趣是因为茱莉亚是凯的老情人,结果后来自己喜欢上人家了。海伦对凯的感情有点初恋的意味,青涩但不成熟,后来遇见茱莉亚才知道这才是她想要的爱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伦对茱莉亚的占有欲越来越强,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开始无理取闹,茱莉亚烦得要死但是因为爱还是容忍了下来。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频率最高的几种感情,sw几乎都写进这本书里了。虽然种类繁多,但是sw的描写又并不粗制滥造。很多感情都不轰轰烈烈的,像邓肯和费雷泽/维芙和弗雷泽之间更像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模糊糊的小情愫,而sw能把那些暧昧不情的小东西写得清清楚楚又扣人心弦。看过之后不由得让人一拍大腿念叨一句:“啊!就是这种感觉!”毕竟那些个小感觉很多人都经历过,只是写不出来。作家之所以为作家~这就是功力~

人生只得初相遇

人生只得初相遇——读沃特斯的《守夜》《守夜》是一部呼唤读者耐心的小说。全书三部分,以年代分,1947,1944和1941年,分别是战后,战时和战前。作者以全倒叙的手法,从一开始就把读者抛入了茫然的境地。何处?何人?何事?那些人物突然走到你面前,各自携带他们的生活,好像舞台突然敞开,没有启幕和落幕,看得到细微精致的布景,听得到纯粹得像直接从街头巷脚录来的对话,他们自如地来去,可能抽着烟,点着钞票,画着口红,但不解来龙去脉,也不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种细如粉末的悲伤,从毫无破绽的表皮下洇出。“细如粉末的悲伤”,是书里的原话。当时正说到女主角之一维芙,漂亮、端庄,惹起同事海伦的猜疑,觉得她没有结婚不可思议,“也许是出了令她失望的事情”。但直到第二部的后半,读者才能知道那件事有多么可怕。这本书有三种读法,一是从后往前,非正常的阅读方式重叠正常的叙事顺序;二是从前往后,通读全书,渐入佳境之时,戛然而止;三是从前往后,阅毕全书后,重读1947年和1944年部分,这就好比在熟识了人物之后,回到与他们初识的时刻,在时间的河里来回淌水,捕捉每一朵浪花闪烁的刹那,草蛇灰线的笔法一一呈现。但是大多数读者是不会在执卷之初,就有这三种选择——这三种选择无非是一个过来人,在见识了作者的智巧、谨严和大胆之后,为此书而做的微不足道的注释。读者或许抱怨,何必故意设置阅读障碍,让我们难以进入?然而这也许更符合相知相遇的常态。我们认识一个人,最先得知其当下状态,随其生活走了一段,慢慢了解其过往,牵扯出更多人事,也许其中正有你熟识的朋友。这就是倒叙小说的魅力,它更指向一种精确、一种真实。萨拉•沃斯拉将这种精确和真实发展到无以复加。《守夜》的故事并不复杂,人物也不繁多。夜半开着救护车在危城中奔驰救人的女主角凯,战后在婚姻介绍所工作的海伦,与父亲一起从事危房勘查工作的朱莉亚,构成一段三角恋。海伦的同事维芙深爱一个已有家室的军人,几乎为其送命。维芙的弟弟邓肯与朋友弗雷泽在监狱中结识,出狱后偶然相逢,再续前缘。这大概就是主要人物的主要关系了。《守夜》不是第一部入围布克奖候选的同性恋小说——布克奖在2004年就颁给了《美丽线条》,这本是个看点,虽然译文出版的此书在封面上未作任何渲染,但对国外文学奖项有所了解的读者一眼窥出,“兰博达国际文学奖”是同志文学奖,有它在场,主角的情感倾向不言而喻。然而怀抱猎奇心理去看书的读者又会失望,书里没有任何超越想象的存在,一切循着最为平凡质朴的丝网展开,一个眼神的悄递,一句家常话,一次指尖的感触,但品味这些细部织就的宏观,又是多么惊心动魄,发生在烽火连三月的伦敦,盘旋轰鸣的飞机,遍地开花的炸弹,阴暗危险的街道楼房,冰冷的监狱。沃斯特巧妙地隐匿了细节的独特,给读者留下一幅略无阻碍的视野和丝绸般平滑的回味。令人称奇的是,沃斯拉叙事的冷静和稳定性,她选择了更为艰难的写法,她不遗巨细地调动全方位的感官体验,用的是大面积环境和动作写实白描,几乎不用更为讨喜的生动比喻(那偶尔用在人物心理描写上),像摄像师一样运用多种拍摄角度,这份耐心贯穿始终。这不仅掂出了历史的沉重感,而且部分成就了这部小说的文学性:推动叙事的不是情节,也不是人物,而是文学流,将一切裹挟在里头浩浩汤汤的文学流。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三部分,与其说是所有人物命运的发轫,不如说是舞台谢幕后的番外。第二部分的结尾,沃斯特难得地,也许也是头一次用了煽情的套路,凯抛下工作,不顾一切地驾车穿过炮弹轰炸过的城市去救海伦,海伦恰好与朱莉亚出门躲过一劫,几近绝望的凯与海伦深情相拥于熊熊火光中,倾城之恋,末世情怀。如果就此打住,其实不错。但我们很幸运地有了番外。短短40页的第三部分,关于维芙与雷吉姻缘际会,他们在火车厕所里的邂逅,无论从技巧还是内容,都称得上整部小说的一个缩影;关于缠绕邓肯一生的噩梦,他亲见挚友自尽于面前,只是当时已惘然;关于凯与海伦的初相遇,那仿佛英雄救美的经典开端,因海伦惊艳之美,定格在时光之隙,如荒野白羽毫光,如面纱翩然轻落。然而潜伏在种种美好之下,却是横亘在前两部分的无以言诉的悲伤。人生只得初相遇。

生活的碎片

不管你多么喜欢看书,手边总会有几本因为种种原因看不进去的书。所谓读书如抽丝,多半也是从这里来的。不过最近在我身上倒是发生了件有意思的小事儿。因为在卓越上买的书迟迟没到,我翻出来一本一年多以前买的书,当时就看了几十页吧,没读进去,结果在宿舍枕头下放到毕业,后来跟着我到了现在住的地方。那天我翻出那本书,一看作者就囧了。萨拉 沃特斯。为什么这本叫《守夜》的书给我的感觉和萨拉沃特斯的《半身》《轻舔丝绒》那么不一样。虽然《守夜》也是写的同性之爱(多么重要的线索啊),但是和《半身》的步步推进和《轻舔丝绒》的激烈相比,《守夜》第一部分的节奏缓慢而沉闷。倒是能看出作者是多么投入地描写人物的心境和细节,但是我对于这种过于细腻的情感实在是不来电,所以第一次读《守夜》无果而终。不过随着我进一步的阅读(速度依然很慢),《守夜》独特的结构渐渐在我面前铺开了,而第一部分让我生厌的氛围渐渐有了自己的根源,慢慢我也就能体会主角们在小说一开头的生活了。《守夜》的结构不是倒叙,它的每一部分甚至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故事来阅读,但是,当萨拉沃特斯选取的这三个片段串联起来的时候,起到了1+1+1>3的效果。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线索,但是随着主角们生活的碎片拼在了一起,多少也就明白了萨拉沃特斯的心思。她花巨大的篇幅写了二战时候的伦敦,但就像《倾城之恋》里陷落了一座城也成全白流苏和范柳原一样,《守夜》里描写的战争,为了打碎主角们的生活而进行。书中人物不停地与自己作战,做出各种感觉,但他们的生活在时代面前依然无法如其所愿,而最终剩下的,只有残破的碎片。当看到《守夜》的最后一段,这本书的魅力才算是真正体现出来了。且不同于通常小说用情节的高潮来展示作品魅力,《守夜》的魅力是最初,是开始,是一切的原点,是全书光芒的光源。有了这个起点,你才会看清书中所有的魅力。ps:第一看到描写二战伦敦时候的作品,字里行间的透出的悲惨事实让人不寒而栗。

长日留痕

读完《守夜》之后,有两个词留在了我心里——废墟与伤痕。每每读完莎拉沃特斯笔下的那些背叛、欺骗、诡计,都会让我不可自制地被莎拉创造的绝望氛围笼罩中,悲念长久都得不到释放。如果说书本是精神粮食,那有些书本是给人以正面的力量,去健全读者的精神世界;而莎拉的书则是一种会越吃越饿的粮食,她很轻巧地就在你心里挖了一个无底洞,让那些属于过去时代的苍凉之风来来回回穿堂而过。这次的莎拉抛弃了充斥着鲸鱼骨裙子的维多利亚时代,选择了二战背景,讲述了凯,海伦,茱莉亚,维芙,邓肯这四女一男的生活变迁。以1947,1944,1941这三个时间为章节做倒叙。故事开始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人物的命运已经尘埃落定,随着时间节点的往前推进,一副互相交错的人物关系图才慢慢展露在我们面前;我们一路见证主角们的爱恨情仇以及心路历程,直到最后他们的缘起,然后把书的最后一页合上。刚看完的时候,我并不十分喜欢莎拉这次的写作结构,第一章节尤其令熟悉了她的读者摸不清头脑,如果说以往的她在《轻舔丝绒》和《半身》中是像抽丝剥茧地慢慢凌迟、折磨自己笔下的女孩,那么这次的《守夜》则是在一开篇先把一盆冷水泼给了二战中的这群女孩和我们。男性化的凯是第一个出场的女孩,她骨子里有高贵优雅的气质,对待女人比绅士更绅士。在那个年代她大胆地留着男士发型,穿着男士服装且棱角分明,她在她的房东眼里是“说不定当做飞行员”的女英雄。换句话说,她就是这样的女人:在战斗中快乐地冲锋陷阵,然后潇洒地离开。而在故事开篇的战后岁月中,凯成为这个社会的“多余人”,她很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想去什么地方,但是实际上,她无事可做、无人可访,更已经失去了情人,无人可爱也无法被爱。战后的日子成为了一片空白,所有的日子都是一片空白。凯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消遣,甚至会因为自己的男性打扮在被面包店里被店员取笑。她每跨出一步都要费劲地创造出地面,好让自己有路可走。战后有许多人都失去了战时的价值,凯自言自己的过去是废墟,而她走不开这片废墟,问题是,这是她曾经全部的生活,她不愿意离去。可以说,战后的凯是最能代表1947这个年份,作者想要表达和传递的社会缩影。海伦在第二章节的出现丰满了凯的故事。在炮弹连连攻击伦敦的1944年,战争尚未结束,它的不可预知性让人们生活在胆战心惊中。海伦和凯是这不幸世道下一对微小的恋人。凯在救助站工作,每天风风火火开着救护车到每一个爆炸点去救死扶伤,与和她同是TOMBOY的朋友米奇战斗在第一线;只是,她们常常被人误认为“先生”。海伦温柔,美丽,清澈无瑕,不会说谎更不会掩饰自己的心情,无论是喜悦还是不满,当她和凯成为恋人后便把自己的朋友抛诸脑后,其实内心明白是不想让自己的圈子知道凯。凯对海伦的关心是那么无微不至,这在她们刚认识的时候,是多么有吸引力多么有魅力;然而时间长了以后凯的爱也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得海伦想逃跑;凯仰慕海伦,想把海伦变成自己的“女英雄”,在自己身边发光发热,让自己为之钟情、疯狂、不顾生命。当炸弹落在海伦办公室的那一刻,执行完任务的凯可以奋不顾身地冲到事发现场,指着里面告诉别人我的恋人在里面;而当她发现安然无恙的海伦和另一个女子在一起时,会像个小孩子一样呜咽:你知道?我差点失去她。而不是:你们为什么在一起。凯的痴情与激情有时候竟不像是真的,似乎她的恋人不管有多少激情也赶不上她的一分一毫。那另一个女子的名字是:茱莉亚,一个随性而浪漫的作家,曾经与凯有过一段错爱;她们3人形成了一个有趣的三角关系。海伦因为无法反馈凯等量的挚爱,选择了离开,而她新爱上的茱莉亚却正是凯曾经的恋人。海伦卸下压力与茱莉亚在炮弹袭击的夜晚私定终身,在桥洞里勇敢地坦诚相见。如果在1944年,那是一段战时爱情童话;但在1947年的和平年代里,她们变成了和任何一对恋人一样的俗世小人物,为了晚归为了生活中的插足者而关系紧张;猜忌,忿恨,怀疑像大自然的产物一样渗漏进了她们的生活,再汹涌的激情再浪漫的曾经也改变不了这个“俗”字当头的现实。小说的最后,来到了1941年,二战的初期。第三部分短小精悍却也是最令人唏嘘不已的一章。在这一章节里,所有的女孩们还都年轻,藏在她们心中爱的种子才刚刚萌芽,情与情才刚刚缘起,但是故事已经快讲完了。故事的最后我们才看到,意气奋发的凯开着救护车在废墟里把海伦拉起,而虚弱的海伦抓着凯的手央求她不要离去。一旁的米奇开玩笑:放心吧,凯不走,她一辈子就是你的了。小说最后的一句话是:凯难以相信,在如此乱糟糟的废墟中,竟会出现一张如此清新、如此无瑕的面孔。她们结缘于一片废墟,而后来的后来,海伦成了凯心中的废墟。战争给人幻觉给人欲望,让人们去追求在和平年代不敢追求的精神。令我哀伤的正是,我们可以在战火纷飞中相互取暖,太平盛世下却只能各奔东西。平庸的现实把迷恋于情爱的我们一个个打回了原型,回归成大时代背景下一个个渺小的凡胎。动荡荒唐的年代里除了爱情,一无所有;平静的日子里,我们什么都有,除了爱情。============================================我一直觉得,莎拉的同志题材小说,才是真正地写出了同志的“同”而非“异”。她笔下的人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地去爱自然地去恨,并无刻意。正如她自己所说,她写的爱情小说只是带入了作为作者的自己的一些感情倾向而已。真诚和不造作,这也正是莎拉的魅力。

倒叙至最美的初见

“灰尘擦掉了,露出粉红的皮肤,丰满,无比光滑。凯又擦了一会儿,然后捧起海伦的脸颊,捧在掌心里——丝毫也不想离开她,惊奇地凝视她。她难以相信,在如此乱糟糟的废墟中,竟会出现一张如此清新、如此无暇的面庞。”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结尾。战火纷飞中,废墟瓦砾中,凯发现了海伦,电影一样的传奇的遇见。 在最美的时候结束,然而,作者已让我们目睹了六年后、三年后的她们的故事。从1947、1944到1941的倒叙,最初她们呈现出一种生活状态,而这种状态不是无缘无故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秘密,有过往,有难以言说的苦痛,顺着时间的线,往上追溯,回到某个闪亮的点,在最美的时刻结束。两个故事线索,一个是凯、茱莉亚、海伦的三角恋。一个是邓肯、弗兰迪、维芙与雷吉的故事。(邓肯的故事,一个反战青年自杀而同伴自杀未遂入狱,姐姐维芙与一个有妇之夫相爱、怀孕流产大出血,男人临阵脱逃,三年后她居然还跟那个男人在一起。)两条线索的交点是凯救助过流产大失血的维芙,海伦与维芙在战后的同事关系。读完之后,回过头一看,结构简洁,线索分明。主线故事是这样的:茱莉亚爱了凯很多年,凯一直没能爱上她。凯遇见了海伦,激情地爱上了她,百般宠溺呵护。茱莉亚出于骄傲请求凯保守秘密,凯在海伦疑问时解释为“某种错爱”,让海伦误以为是凯曾向茱莉亚求爱失败。茱莉亚带着一种看看海伦到底是什么货色的心理请海伦喝茶,海伦望着这位凯曾经爱上的冷傲的女子,产生一种微妙的奇怪的心理,竟然爱上了茱莉亚。在与茱莉亚接吻之后,海伦感到这就是凯曾经想要的,也是她不可遏制的想要的。海伦与茱莉亚在一起了,茱莉亚渐渐冷淡,海伦害怕失去她,陷入爱的绝望处境。凯失去海伦,在战争结束后不再工作,陷入一种无所事事的自我放逐的状态。战火纷飞中女同之间的情爱故事,有平凡,有温暖,有冷酷,有惊艳,有背叛,也有惊心动魄。小说有着匠心独运的叙事顺序,倒叙,至最美的初见,戛然而止,产生独特的美感,令人回味。

从空无开始,以萌芽结束

莎拉•沃特斯是一位多少带有异色的纯文学作家。她的前三部小说都以十九世纪为背景,写的是重重禁锢之下的女人之间的爱情。沃特斯善于在故事中混合阴谋与爱情,手法传统,包袱层叠,是爱情小说,更是侦探佳作。前三部作品均被搬上BBC的剧集或大银幕,沃特斯也因此格外受人瞩目。《守夜》是她的第四本小说,也是第一本采用第三人称视角的小说。这部小说里,沃特斯抛开她从博士阶段浸淫其间的十九世纪,选取了另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故事开始于二战后的伦敦,1947年,是重建的年头。有待重建的不仅是毁于战争的建筑物和经济,还有人们的家庭、情感与信念。故事围绕四名主人公的日常展开。日常无非是些琐碎的事情,战争已经过去,人们如果不上班,便显得百无聊赖。凯正是这样一个无所事事的代表,她是个男子气的女人,有点钱,蜗居在一位医生的诊所楼上。她最经常做的事,是到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的下半截,而这恰恰是因为她觉得“人们的过去比他们的将来要有意思得多”。对于凯来说,生活如同被风干的标本,只剩下过去的鲜活可以怀念。“她的日子是一片空白,她所有的日子都是一片空白。也许,她每跨一步都要费劲地创造出地面,好让自己有路可走。”在陪同病人“叔叔”来诊所的青年邓肯的眼中,凯有着另一番面貌。邓肯“喜欢她大胆的发型、男式服装、棱角分明的高贵外貌。”他暗自臆测凯的过去,并认定凯属于这样一种人:“在战斗中快乐地冲锋陷阵,然后潇洒地离开。”邓肯自己在一家蜡烛厂工作,业余沉迷于收集不值钱的小旧货,与他同住的是虔信基督教科学派的“叔叔”蒙迪先生,老人似乎有些古怪,而这个年青人偶尔流露出的敏感和不安——打开的火腿罐头会让他想到敞露的粉红色伤口——仿佛是属于过去的鬼火在他的眼睛里跳跃。与孤魂野鬼般的凯和神经质的邓肯相比,剩下的两位主人公至少有一层安稳的表面现象。维芙与海伦在一家婚介所工作,也可以说,是在替别人重建情感关系。她们在午休时溜到阳台上抽烟聊天,看似两个年轻女孩在闲磕牙,其实各自暗藏无法道出的心事。维芙和一名退伍的有妇之夫雷吉交往经年,除了驱车到伦敦郊外偷偷进行的情事,她的生活中缺乏亮色。在海伦的眼里,维芙的美貌有种疲态——“一种灰色,一层悲伤,细如粉尘,就在表皮之下。”海伦和身为新秀作家的女友同居了三年,她对女友朱莉娅的强烈占有欲得不到回应,逐渐有种弃妇的心态。海伦歇斯底里式的爱情需要一个出口。一天夜里,朱莉娅晚归,海伦等待,徘徊,猜忌,最后在朱莉娅回来后与其口角,悄悄用剃刀自残,又装得若无其事。第一部接近完结的时候,呈现出来的是盛世背景下所能有的惊心动魄。太平日子无大事,所谓惊心动魄,都只对当事人而言。海伦自残。邓肯在夜晚跳墙出门,去看望旧识弗雷泽,这是他第一次对“叔叔”表现出反抗。维芙找出一个满是划痕的金戒指,守在电影院附近,为的是把它还给凯。故事走到这里,读者一定会疑惑,这些人究竟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疲倦,如此绝望?正如维芙曾向海伦说起的那样:“我过去常常渴望和平,渴望和平之后我所能做的一切事。”如今,天下太平,有人获得了期待之事,却发现期待也会变质,如海伦;有人没能接近自己的期待,从此认定“万事万物是不会变的”,如维芙;有人不敢对生活抱有期待,如邓肯;有人已经忘却了期待的滋味,如凯。在战争中,一切都是不同的。小说的第二部回到了1944年。闪电战已经过去,德军对伦敦的轰炸仍未停止。凯在彼时是救护车队的司机,开一辆民用车改装的救护车,每天夜里等警报响起,然后开着车在废墟和炮弹间抢救受伤的活人,或捡起被炸成碎块的尸体。海伦是凯的女友,她不习惯凯对她的呵护,也害怕在公众场合被人察觉两人的关系。海伦与凯相对的场景,一个冷漠,一个陪着小心和不是,简直就是朱莉娅与海伦在三年后的翻版。凯对海伦的僵硬只有些微的意识。对她来说,海伦是她的珍宝,是她努力生存的意义所在,她在死亡的黑夜里穿梭,每天都祈祷海伦能平安无恙。此时,朱莉娅刚刚出现在海伦的眼前,她是凯的前女友,写小说,为建筑师父亲做助手,勘探被轰炸过的地区,以确定房屋的毁坏程度。海伦出生于偏远地区的平民家庭,在市政厅的房屋安置部门当一名办事员,在她的眼中,朱莉娅即便不修边幅也自有魅力,她对凯这位前女友不由得有种说不出的情绪,混合了仰慕和妒嫉。是凯,也是战争,拉近了本来不可能相识的两人的距离。维芙这时还没有被失望磨成那个染了一层灰色的小女人,她是政府的打字员,住在拥挤而缺乏隐私的女职员宿舍里,每天忙于工作,随时记挂着在军中服役的雷吉。难得见面时,两个人在伦敦某间旅馆的地板上激烈地做爱。而在故事的第一部,在1947年,维芙曾这样回忆从前的性爱:“要紧的是两人在一起,身体、皮肤、肌肉和呼吸互相摩擦,这才是一个人想要的爆发。”三年后的维芙的漫不经心,与这般如火如荼的战时偷情场面相对照,映出的是一个女人的等待与凋零。她要面对的还不止是等待。第二部进行到一半,维芙发现自己怀孕,雷吉带她找了一个黑市医生,准确地说,那是一名声称做过无数次流产手术的牙医。接下来,一场残酷的手术呈现在读者眼前。残酷的不仅是手术本身,沃特斯以冷静得近乎残酷的笔触写下的,是一个年轻女孩因失败的手术而濒临死亡的所有细节。在维芙大量失血的同时,雷吉选择了逃跑。海伦生日那天,她收到了凯从黑市买来的真丝睡衣,还有真正的咖啡,以及一个刻着生日快乐的橘子。海伦并没有因此而快乐,她只感到不安。各种情愫在凯外出工作的夜晚达到了顶点,海伦悄然离家,凭着记忆去寻找朱莉娅的住所。又是一场似曾相识的情景,邓肯在1947年的“夜奔”虽然没有空袭的背景,却同样有着自我说服的纠葛。邓肯在坐牢。弗雷泽是他在监狱的室友。信仰基督教科学派的蒙迪先生也出现了,他是监狱的一名看守。邓肯和弗雷泽仿佛是由于同样的理由坐牢——反战,拒绝参军——背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故事。邓肯的过往不断频繁闪现于他的记忆之中,由一间沾满鲜血的厨房作为燃点。如果说1947年的故事由琐碎的日常铺就,那么,1944年的部分则有着跌宕的节奏和峰回路转的情节。这是一种奇异的对照:在战争中,什么都不在正轨上,却反而有所期待。最后,在1941年,所有的谜题都有了答案。作为读者,我们已经目睹了几名主人公在后来的遭遇。当邂逅刚刚发生,他们对未来一无所知。就如同战争在这时刚拉开序幕没多久,他们的爱与创痛也才刚埋下种子。这真是让人不得不深吸一口气的故事结构。读者不禁要赞同凯的话,人物的过去更有意思。过去引导着他们走到萧瑟的战后,使每个人成为他后来所具有的面貌。沃特斯在这本书里写了很多场恋爱,即便不计性别因素,也可谓多种多样:婚外恋,红杏出墙,以及从未说出口的暗恋。在书本的开初,其实也就是故事的最后,所有的情与欲都沉沦到了废墟里头,只剩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脸上写着疲惫的空无。不妨回过头去,读全书的第一句,所有的隐喻都在其中——“这么说,凯对自己说,你现在已经成了这样一种人:钟停了,表也不走了,只靠那个与众不同的跛子来到房东门前,才知道是什么时候。”


 守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