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咖啡店之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都市 > 伤心咖啡店之歌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506358880
作者:朱少麟
页数:370页

在通往天堂的路口温习你曾经的模样

亲爱的海安:在南纬23度半那个太阳向南直射最远的地方,海安你一定赤裸着上身,耶稣被风沙吹起的宽大的衣袍时而掠过你光亮紧实的肌肤。你望着像海一样滚着波浪的沙漠,狂起的风沙和有着咸味的阳光映着你的眼,你缩小了瞳孔,却把世界看得更真。由于你的存在,所以我羡慕所有认识你的人——他们幸运的看到了最完美的存在(他们爱着你,又敬着你)。你有你的资本,骄傲和一切超然存在,你把世界撕成血淋淋的碎片,让每个人看的更真,其实你不知道他们不喜欢这样,看的越清,思考就会越迷茫。还好每个人对你都很诚实,就像吉儿一样,每次都会帮你缝合碎片,让它看起来完整,但是再好的缝合都会留下记忆的疤痕。现在在马达加斯加的你知道吗?这是马蒂曾走过的路,一脚一坑,却又被紧随的风沙掩埋。他感受到了和你一样炙热的温度,她就这样一直走着,就走到了天堂。我乞求你,哪怕记住在你生命里有个马蒂,它了解你,喜欢你,你甚至不用记得她是个人——阿猫阿狗都无所谓,只要记得有个马蒂就好。但你却说这是她自己选择的路,你牵着她走进梦想,最终死在幸福,她应该铭记你。我知道在你的茂密发须下,那里一片冰冷又越发纯洁。海安,你知道吗?我也想认识你,哪怕会是马蒂的结局。你完美,我接近你不带任何贪恋,因为我连时间都不用浪费就知道你不会喜欢上人,你爱的一定是神,和自己一样完美的神。希望在马达加斯加的你和耶稣慢慢变老,不对,你是神又怎么会变老。亲爱的马蒂:现在的我在长沙,本来应该距你很远,不仅仅是隔着海峡的相望,而今你却离我更远,我常抬起头看着越来越远的天空和越来越少的云,背景是像你杯子一样的蓝色,透明,清脆又纯洁,现在毕竟是秋天了。在你死后,我伤心了很久直到海安毁了容,我更伤心了。我们喜爱读书,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自己想要的模样甚至解救自己的解药。我不知道我到底属于哪种,可能都有又可能我不带任何目标,所以我被你们牵着走,被你,海安,小叶,素园,藤条,明子,耶稣,对了还有吉儿。我突然间想起你说的一句话:自己就是一切的边界,所以不再有流浪。现在的你一定很闲,闲得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但这是你想要的生活,是不是你真的解脱了,书里好像是这样写的。在天堂穿着马达加斯加土著的宽大衣服的马蒂,我想揪着你的耳朵告诉你,你并不幸福,就像吉儿可怜海安一样,我可怜你,但又羡慕你。你认识了海安,海安改变了你,有一个海安拯救了你,但最后也没有让你重新呼吸。子弹穿过你左胸的肋骨,钻进你柔软的心脏,带出了飞溅的鲜血——它们兴奋的抚摸着耶稣的袍褂,它曾不沾风沙却侵入了你的鲜血,你们相溶了。但只有在那一时刻,你死了!你再也不能活着在繁忙的台北,人挤人的台北印证你苦行僧般修成的正果。你说你死于净土又得到升华。我不会辩驳,但你说服不了我。在另一个马达加斯加,海安看了一眼你的骨灰盒,眼里依旧那么黑,好像多亮的光都被吞没,他们那么像。他的眼里不是你,是耶稣。你说你不在乎,在你眼里海安是那种认识了就是荣幸,瞻仰了就住进天堂的人。他们改变了你,升华了你,又离开了你,放任了你。你说你终于得以解脱,信马由缰,可以和任何人,任何你爱的人,杰生,丈夫,海安,爸爸说再见。从今以后,你将一个人从生活的牢笼里解脱,顺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在天边笑着活,这一刻我爱你胜过爱自己,我也爱海安,耶稣,你何等幸福!以后我将忘记《伤心咖啡店之歌》,按我自己的爱在天边笑着活。

摘录

1。本来就不公平。但又何足遗憾?要知道大自然厌恶的就 是平等。公平来自比较的概念,一比较你就陷于尺度上的束缚。2。自由像风,只存在于动态之中。你能够捕捉 住风吗?停止的风就不再是风了,那只是一缕沉闷的空气。自由也一样,要不你在追求自由中,要不你就在失去自由中,你只能在这两种动态里怀想着可望不可即的自由,但是你得不到它。3。自由只来自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还包括 对一切理想的追求。当你心中燃起那种火一样的热情,在自己的意志驱动下,全心全意,不顾一切阻碍去追求,别人非难你,不怕;环境阻挠你,不怕;因为你已经完全忠于自己的意志,那就是自由。因此,只要有爱,你在哪里都自由,不管你是在监狱里,还是在台北,没有人可以剥夺这自由。4。既然有一颗想要振翅高飞的心,就不要指望在太通俗的办法里找到答案。5。三十年来我依照着一般人的期望过活,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会被别人当成异类。但是我到底应该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活?您会告诉我当然是为自己,但事实上,社会压力已经把我们驯化了,所谓为自己而活的最上策就是多多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我一直很矛盾,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只好继续像别人一样上班、下班、发呆、抱怨。我知道我的工作表现出色,那是因为优柔寡断,让我在不想要的人生里越陷越深。天哪,我到底在骗谁?我在骗我自己。我一直不敢认真地面对自己,我不勇敢,我不负责,我甚至不诚实。6。一只不肯把花粉携带在腿上的蜜蜂,可能是个悲剧,可是它所损失的是什么?是一只普通工蜂的一生劳作。我要说的是,让我去自由地闯荡吧,充其量是,我所损失的不过是一个一般人的人生罢了。7。宽厚是一种反射力,不过是把自己多余的优势,反射在 比自己弱势的人身上的能力。8。如果在世界上的颓废,可以换来对自己的负责,那我宁愿对自己负责。9。如果不是因为回忆,人的心也许就不容易受伤。回忆是个磨砂的放大镜,美丽的,会更加美得无法捉摸;可怕的,却益发狰狞,而且狰狞得不可追究。10。难怪人是容易寂寞的动物。为了填补寂寞,人发展艺术, 人探索感情,人用尽方法伸出手缔结友伴,聚集得越拥挤,就发出越大的呼喊,生存。终究这都是苍凉的努力,终究这改变不了事实,自始至终,人都活在一场自生自灭的旅程。11。大海拍击土地之处,该是雪白色的浪花吧?从这里看不 见,但是马蒂记得海滩边的浪花。她是在那里遇见耶稣的。一百万年之后,马蒂、耶稣,以及她身边的所有生命都不复存在了,可能连他们的后代也绝迹了,可是天地长存,一百万年后的浪花还是要照样拍打着海岸。潮来,潮往,只有不用心灵计算时间的,才能脱离时间的摆弄。而活着的生命啊,在长存的天地里是何等的短暂渺小,穷 其一生地迸发光亮,以为自己达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事实上连痕迹也不曾留下。人是风中的微尘。马蒂想到她在台北多年的辛苦生活,那些地盘之争,那些自由之争,即使争到了,又算什么?人只不过是风中的微尘,来自虚无,终于虚无,还有什么好苦恼执著的呢?就算是什么也不苦恼执著,结果还是一样,生命本身,和无生命比起来,一样地虚无,一样地没有意义。12。我还是同一个人,而且我领悟到了,我先前的苦恼和疑 问,都是可贵的过程。这些过程造成了我,所有的经历都有意义,包括以前我所认为没有意义的那些生活,都含有太多的课题让我去经历,去克服。我将不再躲避。

自由,人生百态,仓促的结局

长段的对话,或许显得不自然,但增强了可读性。前面,马蒂的失意落魄,中间,马蒂和伤心咖啡店的人的肆意放荡,都写得很好。伤心咖啡店的各类人的生活,体现出生活百态,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局马蒂参破的自由,醒悟的人生观,都还差强人意。但是,结局耶稣与海安的对话,以及海安的去向,小叶爱情的破灭,描写得很仓促。总之,结局感觉笔墨太淡了点。

差点错过的一杯伤心咖啡

从小到大,几乎是不读言情小说的,所以因为这样的书名,差点错过。说错过,就是它值得一读,因为它让你思考。作者是台湾人,书是96年在台湾出版的,现在读来,发现我们此时的生活就是当年台湾同胞的翻版,一切的压力,苦痛,贪婪,彷徨都是那么的相似。一开始,我是不喜欢马蒂的,她的那些疲倦、妥协、无可奈何、身不由己、对日日重复的生活的忍受,和自己很像,这是我不喜欢自己的那部分,一直想要从中挣脱。当然,也不喜欢海安,他虚幻,不真实,用冷酷来麻痹自己,刻意规避自己的社会属性,用哲学为自己辩驳,堵友人关爱之口,仅仅因为他得不到他想要的。我想不清楚为什么作者让书中所有见到他的人都爱他,追着他,迷恋他,我没看到他一点美,他的悲悯之心也是他自身多余的不需要的部分,可以随时割舍给任何人。作者或许是想以这种刻意塑造的完美折射我们的浮躁和虚空。而读他,也让我意识到偏感性的自己,对待生存,一定是要理性一些的,毕竟,温饱后才能思淫欲。读到后面,倒发现马蒂是书中最能坦诚对待自己的一个,也是最理想化的一个。居于城市中的我们,时常渴望或逃亡,或流浪,或远行,没什么难以成行的,也可以抬腿就走的,而常常是一转念,看到一颗小小的自私被责任感一巴掌拍扁。离不开的我们,只有在远方才能跟自己对话吗?马蒂的旅行,是作者施给读者的一场催眠,至少在阅读的片刻,让我们清醒的做梦。而在生活中要怎样做梦呢?对于海安,依旧不喜欢。期待他到最后是有爱的吧,结果连那个自以为爱的耶稣都是不爱的,原来,有时,海安就是我们追求的模样,高大、帅气、富有,我们追求那样的人,也渴望自己变成那个样子。我们是那样任性的孩子,万事皆足,只求烦恼的孩子。其实,小说里的每个人,都可以看做是主角,因为它思辨。有先翻到后面看结局,作者让马蒂死掉了,让我有些介意,也许作者让她死的太突然了,让人难以接受吧,毕竟我们都习惯主角活到最后的剧情。待到通篇读完,感到如此理想化的人,死掉才不突兀,小说才不出世。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小说呢?大概是想用小说体裁讲哲学,“生命是无意义”这个早已被众多哲学大师讲烂了的话,时至今日,仍旧有好多人听不到看不到,也对此不屑一顾,可作者知道,无论是在写作的当时,还是在十几年后的现在,持续被忽视的自省是有多么的重要,那她就用小说写给你看,叫你好好想想,自己是想做《黑客帝国》中的那堆程序,还是觉醒的人类?吉儿,她就是平日里很多初入职场的女生心中渴望达成的榜样吧,思想独立,成熟果敢,行动力强,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做,对社会抱有责任感,一切新世代进步优秀的赞美女性的形容词大可以毫不吝啬地往她身上甩,如果在去年,29岁的我,会很羡慕她,喜欢上她,向往成为她,可是现在,不好说是什么感觉,这个人物很鲜明很生动很吸引我这样平庸无为的人的眼球,但觉得这样的人少点什么……散漫,对,如果她能散漫一些,我想我会最爱她。吉儿的现实感太强了,不过好在,最后,她像《心灵捕手》中的威尔一样,随爱而行。翻过最后一页,我发现,那个站在山顶眺望远方的不是马蒂,而是我自己。

自由,可能是人类给自己假定的一个出口

对我而言代入感最强的是马蒂,同样的不完美到自我怀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跌跌撞撞地寻找自由的出口。但她比我幸运,她遇到了伤心咖啡店,遇到了海安小叶吉尔藤条素园乃至耶稣,一步步找到了她的自由的境地。书中人与社会与自由的讨论大段大段的,单独看很能引发一些感想,不过嵌在小说里不免落了台湾小说哲思植入生硬的俗套,私心想要是改编成话剧应该会比较别致。这本书的动人之处,不是指引你自由的出口,而是告诉你世界上还有马蒂海安小叶吉儿藤条素园,无论贫穷富贵美貌普通,都在寻找自由,所以你不必为自己的不自由而自卑。也是一碗高级鸡汤吧,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实现自由,而在于追寻自由的体验啊。就像我一直相信听妈的签名“生命若不能体会,一如尘埃”。就像亲情友情爱情都是人为设定的概念一样,自由,可能是人类给自己假定的一个出口。甚至,可能并不存在。推荐给同样会感到困惑的盆友。

结局有悲有喜=无悲无喜

《伤心咖啡店之歌》的结局,作者写得很仓促。马蒂是书里最悲剧的角色。从最初的苦闷不得意的孤独生活,到好不容易遇到情投谊合的朋友们,但还是生活得闷闷不乐,对未来感到茫然,对社会对前途颓废,最后在马达加斯加长途漂流后,终于顿悟人生,懂得生活乐趣的所在,这无疑是令人开心的,但她的生命却戛然而止地结束在非洲,这无疑又令人悲痛。海安不差钱,不差迷恋他的人,但他爱的人却始终漠视他。他的内心是这个世界最荒凉的地方。这个活得潇洒肆无忌惮的英俊美丽的男子,抛开浮华的表面,内心却孤寂痛苦,这是悲,而结局他自毁容颜,跟着耶稣离去。从他后来给素园的电话来看,他无疑生活地还不错,这是喜。小叶,跟在她的男神海安身后傻傻付出,苦苦追求她梦寐的爱情,结果撞见海安对耶稣的告白,爱情破灭,深受打击,这无疑令人为小叶感到心痛悲伤。但小叶是个内心有神来之笔的姑娘,结局她遇到了一个美丽的邂逅,相信会展开一段美丽的爱情,这是喜。至于耶稣,这大概是作者为增加小说传奇色彩而创作的人物吧。我们就不去用理性来分析他的来和去,喜和悲了。整部小说,就像一场梦,马蒂的梦,其他人的梦。马蒂来到咖啡店,遇到一群生活彼此纠结彼此救赎的咖啡店人,当然最后她也融入进去了。最后马蒂死了,梦醒了,咖啡店里的人离开咖啡店,各自继续自己的生活,继续为别的人或物纠结或幸福。而咖啡店里的人,好似集体做梦梦到马蒂跟他们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最后马蒂死了,所以梦醒了,他们在现实继续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马蒂的死亡,咖啡店的关闭,朋友们停下脚步短暂地为此感到悲伤,之后继续各奔东西,仓促的结局,让我们对马蒂这个美丽聪慧的女子的死亡感到淡淡的忧伤。不管怎样,生命还在跳动,生活就会继续吧。我们会继续遇到新的太阳新的救赎新的信仰新的神!

飞跃马达加斯加

对于向往的远方多数人是缺乏前行的勇气的,这种欠缺往往这个地方的路途和自然条件成正比,所以心怀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多半穷极一时也未能达到自己向往的乐园,即使到达也多半持怀疑态度。更喜欢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多一些,但后半部分可以说才是核心,是作者灵魂的表述,这种表述很匆忙,略显狗血。但作者和读者本来就是两个人作者没有必要去迎合读者,读者也大可不必苦哈哈附和作者,多种意识对同一本书才有趣。出版伤心咖啡店之歌时候,作者刚好33岁,照着书后的介绍去看,一个文艺多姿的侧影。如果害怕埋首苦读萨特,黑格尔,尼采等等一系列艰涩的哲学,不妨看着哲学系小说,这是许多人的论调,但什么是哲学系小说?每部小说都有自己的哲学,《伤》通篇时常迸发哲学观的辩论,也许在写书的时候作者阅读了一些书籍吧。这些争吵和辩论,摘抄下来到着实很适合装13,如果想认真思考,那么难免还是有些支离破碎的味道。不妨把小说就看做小说,或者一个人。从马蒂第一次出场我就感觉到这是作者在投射自我,当然我并不不知道作者生平,但从中猜测颇有趣味,带着对马蒂人生的好奇,间接观望了其他人的人生。无论天才还是庸才都逃不出自己最终的宿命,几乎每个人的结局都安分的在自己的轨道航行,财富,美貌,健康系于一身的海安,营营役役的凤凰男藤条,温柔美好的小梅,为生活所累的素园,恣意尖锐的吉儿,懵懂谦卑的小叶。什么是自由?为了追寻所谓自由,这些年轻的生命飞蛾扑火般,但真正的自由并不在马蒂的马达加斯加,不在耶稣的每次苦行,而是在放弃的那一秒,自由就是这么短暂,自由仅在拒绝妥协的一瞬。

伤心咖啡店之歌

已阅时间:2014-7-15原文梗概:写了一群台湾的年轻人,青春时期的探寻,对自由的向往,还有关于人生的意义。读后感:但看评价还是挺不错的,我在两年前买下一本这个还有一本地下的三千尺,地下那本送了朋友她说是散文了还不错,我最近把这本打开读了一下,好像不是很合我的口味, 故事对我来说好像幼稚了一点,感觉不成熟,都是那些小年轻的意识流,没什么大意义,另外中间串联的那些什么哲学,什么人生意义那些,插入的很生硬,感觉像是从别的地方直接移过来放进去,就是怎么说,不是很自然,到后面就有点看不下去,我往后翻5-10 页感觉也能连的上,比较絮叨啰嗦,情节太慢。最后直接跳到后面看结尾,有点不知所谓。怎么说故事情节我不喜欢,我喜欢老手写的那种,在不经意之间向你传送人生的智慧,微点你一下,希望你思考并领悟,也在不经意之间帮助你净化你的灵魂,作者可能还需再努力。

伤心咖啡店之歌

我也这个这几天刚看完这部书,说实话那些关于自由,关于人生的讨论不免让我觉得有点过于冠冕堂皇了,有点太做作了,而且里面的那些人物好脱离社会。不过读完以后,也让我思考了很久,在不同的年龄我相信我们都会经历那样的心路历程,或长或短或深或浅。大三了,最近的自己也是很迷茫,看不到的未来,让我恐惧.

他们是一群幸福的人

他们是一群幸福的人 他们最终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因为他们活在自己真实的需求里因此 最终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小叶因小小的肺炎垂死只是因为她其实不想活 因为失去了海安 她的生活没有目的 更没有意义最后那辆红色的凯迪拉克 还有什么悬念吗 当然是让小叶重新精神焕发的海安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不管在哪里 不管是出国的吉儿 入狱的藤条 房奴素园 还是已经死去的马蒂她们实现的自己想法 感受到了幸福清楚了生活的方向 得到了自由 是的他们得到自由了 像海安和海宁一样

人生就是一场经历

最近断断续续在上班的空闲期把这本书给看完。中间有一瞬间突然不想继续读下去,但是拿起这本书,还是看下去。只是突然觉得,这是一场无休止的讨论,永无休止的关于人生该怎样过才有意义,而活在喧闹而繁忙的城市的一大群人不满于现实的生活状态,渴望自由,而最终去追寻自由的女主角却是死在了马达加斯加。什么是自由,什么是人生。到头来终于领悟所有的这些,人的一生虽然短暂,而各有各的活法,无论是积极的,颓废的,都是一种人生经历。其实看完后,我还是没怎么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或许就是女主角死前的那一段心灵剖白。也许吧。

生命,在于去体会与经历

想说,这本书看了多久,我也不记得了。也许从去年年底,就一直在看。最初听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一次大学晚上做导播,学姐问我看过伤心咖啡店之歌么,那是的我,对这些书籍还不是太感冒,现在想起来,到也真是可惜了。之后阿信也推荐了朱少麟的三部作品,《地底三万尺》这本作品,耐热寻味,我曾一度认为自己是不是下载错了书,内容和标题基本没有太多的联系,故事情节也很隐晦,看到最后却也发现,的确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伤心咖啡店之歌》看的周期要比海底长很多,每次看着看着就会想,这本书到底有多长,怎么感觉像没有个尽头。小说的内容不能算是惊心动魄,不过,从主人翁的角度,看待自己生活的态度,看整个城市的态度,什么是自由,倒是很值得人思索,你会觉得这就是描述的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我常常也期望,那就不要结尾好了,因为我们的故事,都还在自己书写,一直写下去。“青春像是一场风暴,我们都得了一场热病,那时的想法,现在看起来,有时候连自己也不明白,但是我们都长大了。”这几年,我总是在推翻自己以前的想法,想想,也许真的是长大的缘故。人总是在改变,我喜欢从前的自己,却更爱,自己现在的样子。“ 从小到大我所有的读书过程都在学怎么爬到别人上头,怎么去赢。学校里是这样,社会也一样,社会里比较的是财富,我不觉得做一个有钱的人有多么高尚,可是那比较有乐趣,至少有不必再屈己从人的乐趣。这个世界的度量衡是钱,我想通了,既然生存的是这种环境,那只有尽量做一个强者,你改变不了制度,只有征服它。” “你不想跟旁人比赛,可是整个生活本来就是一场疯狂的竞跑,你不跑了又不甘心做落对的人。”活着不是赢家,就是输家,你敢输掉吗?“你太在乎别人对你的认同了。”我常常因为这些认同而丢失了快了,现在想想,真的值得吗?“有些事情,是放弃,但不是损失。”我知道坚持,很难,但是放弃,似乎更加困难。“天地之间本来就是无限广阔,其他人的生活观是其他人的事,这个城市多么无辜,它从来不曾困住人,是人的狭隘思维困住了这城市。”我不愿被它给困住,也不愿意困住它。“一只上山的蝴蝶会循着山路飞行吗?不会,但是人有沉重的双脚,所以只好依照着前人辟下的路途前行。”忽然发现,这句话我无法反驳。“我们都是在寻找永恒轨迹的星星,每一个人世都是来修炼一些课程。这个我相信。所以我认为一辈子虽然短暂,还不至于么有意义,只是真的曾经用过我们的一颗心灵去活。”所以,抬头看见满天星空,那是我们都在寻找轨迹,寻找自己的出路。“这么沉重的生活,人总需要一种窗口,让生命喘口气,透点光。”期待着彩虹,所以开了窗,只要心还透明,就能折射希望。“人生就像沙滩上的垃圾,既然存在了,就算你放弃自己,还得累得别人清理,怎么说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呢?”所以,当我心里冒出想去玄武湖里试试水深的想法后,理智的我提醒自己,这样,也许真的会给周围的人带来麻烦,我是个怕麻烦别人的人,所以还是算了吧,哈哈~“自由来自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还包括对一切理想的追求。当年你心中燃起那种火一样的热情,在自己的意志驱动下,全心全意,不顾一切阻碍去追求,别人非难你,不怕;环境阻扰你,不怕;因为你已经完全忠于自己的意志那就是自由。因此,只要有爱,你在哪里都自由。”只要有爱,哪里都自由,只是真的是这样吗?"你要学会对自己坦诚,绝对坦诚。"我发誓,我会对自己坦诚,绝对的坦诚!!“有个诗人曾经这么说,人花了一辈子看着地面,只有死了,才能真正仰望苍穹。这是个愚笨的诗人,人其实花了太多时间看天空,只因为有那么多的水泥建筑阻绝了视线。从此刻的高度望下去,大地苍茫,人为的痕迹都隐没不见了,地面,回归成原始的地面。”你有多久没有看看天空了呢?“难怪人事容易寂寞的动物。为了填补寂寞,人发展艺术,人探索感情,人用尽方式伸出手缔结友伴,聚集得越拥挤,就发出越大的呼喊,生存。终究这都是苍凉的努力,终究这改变不了事实,自始自终,人都活在一场自生自灭的旅程。”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她多么希望就这样一只走下去。遇见绿灯就前行,遇见红灯就转弯,只是绝对不要停下脚步。因为一旦伫立,她就不免要思考,不免要面对何去何从。”“她终于体会到这样步行的乐趣了,这样的荒诞的转弯,简单地说,没什么道理,但是又不比一直不变地往前走更荒诞。纯粹是为了不想再直走而转弯,为了不想转弯而再直走。”想转弯时就转弯,想直走时就直来直往。“想挣脱别人的价值观,可惜理想有余潇洒不足,没有什么作为,只有处处逃避。人之所以快乐与受苦,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人有理想。有的时候面对理想,人又会退却了,怕完全陷进去,怕失去了自己。”理想有余,潇洒不足,告诉你,不能怕。“我是胆小鬼。在值得爱的人面前,却反而装模作样,眼睁睁看着他跑掉。”我承认,我是胆小鬼。“始终在束缚她的,到底是社会,还是她自己长了伤疤的性格。” 我想,我们很多人也弄不清楚,束缚自己的是社会,还是我们自己。“在窗外蓝色店招牌的辉映下,马蒂的杯子看起来像天一样蓝,不,还要更蓝一点;像海一样蓝,不,还要再蓝一点;像在宇宙的深处,深邃宁静中,无边无际的深蓝。” 谁说蓝色就等于忧伤,你看看天空和海洋。“生命在于去体会与经历。” 不去想自由,反而更轻松,愿意感动就是种享受。

伤心咖啡店

故事开始于一场台风之后,结束于另一场台风之后。就像马蒂本人所说,伤心咖啡店这个名字实在是触霉头,故事的最后曾经在咖啡店的那帮朋友,死的死,散的散。 很难接受,女主角在还没结局的时候,就死掉,死得那么突然。 整个故事围绕海安这个人展开。海安这个人,几乎集合了世界上所有男性的优点,高富帅,富二代,其父母是美国籍华人,家财万贯,股市里的钱生钱,至于他闲着没事干和小叶等几个同事在所在公司倒闭之后开了家伤心咖啡店。本来有个双胞胎的哥哥,但哥哥英年早逝,在一个黎明海安看到了同为婴儿的哥哥死去,于是从此痛恨黎明。上天给了他世间最完美的酮体,过人的智慧,才气,却让他那么无情。一直以为海安爱上的人是女主角,到最后,我才发现,原来海安爱上的是自己,长得和自己几乎一模一样的耶稣,一个流浪于马达加斯加的人。可以说,从藤条在公司发展下线发大财开始,就可以遇见结局伤心咖啡店里面人的不幸。藤条所在的公司的性质有点像今天的传Xiao,靠拉下线来补上线,一旦上线跑人,那些高不上去低不下来的职员就悲剧了,做为副经理的藤条风光一时后进了监狱,留下小梅和乐睇母女两,还好小梅也是富二代,娘家肯养她母女两,关几年后出来有可家人团聚。 吉儿,新闻记者,几乎所有人都被海安的美貌吸引,只有她,认为海安是个可怜的人,书里多处可以看出作者朱少麟的才气,虽然《伤心咖啡店》是她的第一本书,却能看出来她的厚积薄发,书里海安、马蒂、吉儿在辩论‘自由’的那一段可谓经典,作者应该读过挺多哲学方面的书吧,不然怎能写辩论写得那么出色呢。咖啡店有两只猫,小豹子和星期六,海安捡来的两只猫,却能养成两个性格,一只整天在外面鬼混,打架,一只喜欢黏人。有一对双胞胎,一个死了......有两只狗,一直在台湾,一只在马达加斯加。有两个岛,马达加斯加岛和台湾岛。最后,小叶变坏了,藤条坐牢了,吉尔要出国了,海安和耶稣不见了,马蒂死了。伤心咖啡店之歌,就此曲终人散。

012[台]《伤心咖啡店之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如果没有吉儿,觉得这个故事会逊色很多,虽然,有万众瞩目、容貌、头脑、出身无可挑剔的梦幻人物海安,还有男孩子气的可爱的能调各式美酒、烹饪各种美食的小叶,懵懂的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的或多或少带有每个都市人身影的马蒂。因为有吉儿,所以给四星。故事其实还是围绕那个老话题,就是关于“自由”,书中也有大段的对这个话题的探讨,每个人物站在自己的角度阐释,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自由,从而也有各样的结局。之所以喜欢吉儿是因为吉儿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做什么、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够透彻的分析并能否定曾经做过或相信的事或人。她是醉过又清醒的人。如果没有吉儿,这个故事也许就像《在追求幸福中死去》的那种调调,如果觉得生命的底色是苍凉,我觉得,没有必要一遍一遍的去陈述,不如把它当成一块更容易着色的画布吧。如果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不公,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因为黑暗已经存在了。故事中的海安有最多的光环,但吉儿说:海安很可怜。

不仅仅是自由

其实说这本书开启了我的思维辩证之路也不为过,第一次在一本带着优美语句的文艺小说里看到了哲学的味道,也是第一次这么痴迷地陷入思辨的风暴最初的滋味来自于那句描写,倒下的马蒂躺在被台风侵略过的道路上,如一朵浅粉色的花蕊随风栖息在满地的绿叶上。一个简单到连路人都不是的小警察视角让我微微地触动。当时我以为这是篇散文式的拥有饱满情节的生活小说。若不是马蒂太过奇异的大学生活和极其狼狈的婚礼嘉宾际遇,我几乎都要放下这本书了,消遣的情感小说并不是我现在想要的。但它给了我惊喜!是那种让我无法自拔不断思考的惊喜。“什么是自由?”“我活的没目标,因为我不愿被社会规则所束缚。”“生活在社会中,作为文明人的一份子就该负有责任,你所谓的自由就是放纵生活,做社会的蛀虫。”“我现在就很自由,不用在乎别人所想,我四处漂游,我专心做自己。”马蒂、海安、吉儿的对话引起那些有关哲学的思考,海安自我,很认真很负责地自我。吉儿讽刺,拼命地贡献自己、研究社会。马蒂呢?有时候觉得马蒂就是我,她是一个窗口,让我进入这本书,融入伤心咖啡馆的圈子。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些辩论了,说辩论其实也不是。只是谈话吧,有些生硬地将哲学,将人上加入故事的情节中。但老实说,我是被深深吸引了,顿时思绪飘飞,对于人生对于价值观的思考如他们的辩论一样,汹涌。有那么几段对话,深深地反映了我的思想,有那么几句话,像首哲理的小诗,深刻隽永。最开始是那段,关于“人的互相需要,又互相压迫”。这么概括太片面,应该这样解释:人努力地融入社会,学习、打拼、成家、交朋友,谈笑来让自己属于一个又一个社会圈子,又在内心深处强烈地渴望孤独。这时的孤独应该是那种“领域动物的野性”——在一片伸展野性的土地上,不必被侵犯,不劳去争夺,所以非常安详,停止了生活,停止了存在。我在这一段旁忍不住写下了自己如找到知音般的倾诉,如此简单直接地写出了我的心声,这种矛盾岂不是现在的我最大的困扰?而后来的有关自由、人生、价值观、追求什么都再也没有那么深刻地打动我了,感觉上这段才是作者深刻体会的,剩下的只不过是把哲学书的理论搬到了情感故事的对话中,并随时伴着神秘玄奇的话语与场景。当然了,这是我现在的想法,或许自己认为珍贵的只是现在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吧。再来便是那几句话。“黑暗并不能造成阴影,光亮才能”——这句话在我看来是如此充分如此恰当地形容了海安。“不管人与人之间有多少仇视对立,最后得胜的,只有时间,时间会慢慢收拾双方,一个先,一个后,终究都归于尘土,尘土哪来的仇恨呢?”——一开始便纠结马蒂与继母那肥皂剧般的家庭矛盾中,痛恨自己的幼稚,痛恨书中的无聊与俗套,但这句话,这句颇含哲理的话一下子点亮了这个情节,让我感到,仿佛前面叙述的那一大通故事都只为这一句做铺垫罢了。“没有拖泥带水的情愫,只有纯净的开心”——素园对海安表达爱时的语气,其实不能说爱,应该只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纯粹的喜欢。突然就被“没有拖泥带水”这种形容所震撼了,想了想觉得就凭这个修辞,这本书就不能叫它言情小说…虽然它根本不是言情小说。“珍惜一个人的方式,就是一丁点也不要拥有,只要从旁边陪陪他,做一种温柔的衬色。只有这样子,才不会失去他。”——素园对于海安有这样的想法。一开始是被这种痛感理念所触动的,找到了如阿信歌中“不打扰,是我的温柔…”那种强烈地共鸣感。而放下此书后留下来的却只有那么一句“做一种温柔的衬色”。现在看到这句话简直让我有想哭的冲动,我人生中努力想要达到的一种境界便是这个了,一句话覆盖了无数个身边那些让我萌生敬意的朋友。这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我是这样想的。这本书于我,真的还蛮重要的,迷惘矛盾的人生阶段就应该有这样一本书来点醒你,帮你打开另一个方向。我一直觉得,书还是要选最适合自己的。

其实读完有点矛盾纠结...

还记得那首小诗吗?“因为寂寞,所以发光...”这是多少人的无奈,此时此刻,或许有个一模一样的我在世界的某个地方过着和我完全不同的生活,做着我当初没干作出的选择。可是会怎样,他会过得好吗?每种生活都是一中经历,但是困惑我的,此时此刻,这么无聊的我,找不到感悟生活的事,好想一个人出去走走,去生死边缘走一遭,像马蒂一样,大落大起的感悟或许比一事无成的虚无缥缈来得具体的多。看看现在的我们,天天从人人到豆瓣,再到微博,做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我的青春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伤不伤心

很抱歉,我不喜欢这本书。虽然我在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台湾小说的娇情,人物设置的不真实,结尾的莫名其妙,我想问一句,你对自己坦诚吗?我不是作者,其实没有权利这么说,我只是一个很虚伪的人,所以面对别人的虚伪,我假装诚实。关于爱,关于自由,不要去后悔就好了。

你看得见自由在发光 而它是蓝色的么

素园藤条马蒂吉儿小叶海安——白色的文本框变成了深蓝色,每写下一个名字,就更蓝一些,海安出现的时候,我看见了大海。台北自由自由台北——反复默念这两个词,念到“台北“的时候很轻柔,念到”自由“的时候很沉重。耶稣海宁坦诚马达加斯加——所有人都爱海安,海安爱的也是海安。爱活着沉睡生命刺芦笋——”大自然不用人的观点,大自然没有人的悲伤。“使命别人自我解脱——海安是自由,海安不自由;每个人爱海安,因为每个人都爱自由;没有人得到海安,就像没有人得到自由。如果有得选——我会成为吉儿,我选择看不见。

生命,自由,理想,热情。

这本书在我手上放了近三个月才看完。一直断断续续地读得很慢,有阵子几乎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都可能打开读几页。偶尔一口气读很多,偶尔停下来想很久。我带着它去上班去逛街去旅行,去到所有我可能去的地方,只要打开它,我就进入另一个世界,书中的世界,一群对生活充满热情而又迷茫的台北同龄人的世界。这本书,是作家在和此时的我同样年纪的时候发表的处女作小说,书中所描述所思考所追求所回答的也正是此时的我心中的困惑。都市丛林的生存法则,职场的艰辛,对金钱的需求或者忽视,对灵魂归宿的讨论与实践,到底何为自由?何为情感?何为安身立命之本?当最终我在回京的高铁上读完这本书惊心动魄的尾章时,心中是空旷而又充实的。跟着书中的人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境况,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感悟了各种各样的哲理,于我的人生,有莫大的参考意义。感性而迷茫的马蒂最终找到了心灵的平静,聪慧而睿智的吉儿最终追随了自己的理想;现实的素园,有现世的安稳平和;痴心的小叶,不求甚解也容易雨过天晴;而全书的焦点人物,又颓废又放纵又热情又冷酷的海安,还有那个不发一言的耶稣,是作者编织的伪命题,不真实的完美,让读者知道,走到极限,拥有一切,并不会快乐,那种无所求的残缺,才是无药可救的。瑰丽奇幻的马达加斯加风景,全部都是作者的想象。宛如天堂,又似地狱。人类在时间和自然面前如此微不足道,又有什么可在意可放不下的呢?这是马蒂的答案么?这是作者的答案吗?我知道,冥冥中自有神明,掌握着决定权。但我仍愿意热情洋溢地去经历一场精彩的旅程,不放弃理想,努力保持冷静理智,尽量让自己快乐。

雷鸣

读过许多书,有让我感动的,有让我悲伤的,有让我唏嘘感慨的,当然在一些地方会与作者有所共鸣。只不过,如雷鸣般轰隆过脑际,席卷我所有感知的共鸣之音却是在看《伤心咖啡店之歌》的时候第一次奏响我耳边,那个“奏乐者”是被誉为天才作家的朱少麟。最初在图书馆拿起这本书的时候,被封底的作者介绍中的“天才作家”所反感,尽管我自身并无特别出色之处,但是对一个初认识的作家,在读了她的作品之前我是不会理所当然地就接受和认同外界所给予其的称号的。所以,只差一点,我就把它放下来的,只差一点,我就因为自己幼稚的意气用事而与一本优秀的作品错过。事后想起来,自己都有点微微心悸。也许我真的与这本书有缘,所以,我认识了马蒂,认识了完美的海安,认识了小叶、吉儿、藤条,这些与伤心咖啡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的人。以往每次看完一本自认为值得的书,我都会满怀感慨地向别人推荐,说服别人来阅读,仿佛那样就可以让别人认同自己的思想。但是这一次,我却不愿向身边的朋友叙述一点读完这本书的感受。请不要认为我是有多自我感觉良好,总之,我觉得马蒂的身上到处都是我的影子,或者说,我觉得马蒂就是我,我好像能触碰到这个实实在在的人,我也仿佛同她一样经历了那所有的一切。这让我觉得看了这本书的人会看到一个赤裸裸的我,这样的赤裸让我不安与怯懦。所以我不能向身边的、熟知我的那些人表述我在看完这本书后如拾到宝藏的心情。后来我又想,可能是我内心那些许邪恶的自私在作祟,因为我竟不想与别人分享这份宝藏,这份得到宝藏的心情。最初读完书的震动已平静少许,我不禁吸一口气,内心充满对朱少麟先生的感谢。而马蒂,谢谢你带我走了一段如此心动的旅程。海安,谢谢你如此完美,如此自由颓废不羁。也许以后我每走到、看到一间咖啡店,仍会想起《伤心咖啡店之歌》的很多事情,仍会怦然心动。

这世界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最早从阿信的书单里知道这本书,大学时看了一遍,毕业后看了一遍,如今再看第三遍。结构上我并不喜欢后半段,即马蒂去到马达加斯加后的部分。让小说结束的太随便,马蒂作为全书的主主人公,在我看来应该以她的“了悟”,“解脱” 直至延续到她之后如何面对人生来完成这一贯穿全书的对自由的思辨。然而,作者把她写死了,而且是死于为他人挡枪,且不说“耶稣”这个人物的塑造奇奇怪怪的,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他到底是人还是具有某些神力,是人的话怎么就针灸能替人治百病,怎么就鸟兽不近他的“卧室”了,而且还拿着海安兄弟的骨灰盒?是神的话怕子弹吗?如果马蒂这一就义是为了替海安保护爱人,那就变成了马蒂之死是一场情爱牺牲,并非一直困扰她的自由这一命题。从另一方面来说,我看书时一直会把自己投射到马蒂身上,这个人物与我有太多相似之处,懦弱,消极,却又不死心。这才是感性部分不能接受这一结尾的原因:难道我这样的人最后只能死?马蒂跟着耶稣进行的一番宗教修行式的游荡,让自由这一辩题回到灵修式的宗教解决方式。还是说明马蒂既不能像吉儿一样强烈维护理性公平法制道德,又不能像海安一样完全抛却这些做个彻彻底底的虚无主义者,这种夹在天平两端的状态恰恰是现实中大部分人的状态,而灵修解决方法跟素园去上“大师”的课又有什么区别?当然,像马蒂这样没有万贯家财和聪明才智的人,没法子追求海安和吉儿的生活,社会中的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心理,只是不像马蒂一样为此纠结。自由这一辩题直至今日依旧没有什么完满的解决方案,所以这书并不好结尾,索性只能用一种如梦似幻半真半假的方式来结束。接下来说说吸引我的地方,故事性不是此书的重点,大部分的情节都是为了让人物辩论而设,另一些旁枝末节的人物是为了展现世间百态,比如,明子,陈博士,刘姐,马蒂的家人,小梅,尚保罗,琳达,杰生...... 的确,从这些次要人物身上可以看到社会上大部分人的缩影,明星式人物,私营企业老板,地位岌岌可危的公司老员工,在家做手工的“底层劳动人民”,高考生,富家女,与中国人形成反差的坚持自己的外国人,帮老公经营公司的已婚女人,潇洒的大学老师。这些人的确是很真实的存在在我们周边。马蒂在这一群人中唯一的不同点或者说戏剧点在于她对业已成模式的生活的质疑:——马蒂:“我?.......我觉得我的生命一团糟。说了你可能不相信,有人为了爱流浪一生,有人为了梦挣扎一世,我羡慕那样的人,因为他们比我幸福。我的问题在没有爱,没有梦,我找不到方向。我总是羡慕那些确实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我的生命那么茫然,我会做的只有逃避。”海安:“在我看来,那是因为你确实知道你不想做什么。”——海安:“你的意思是,那没有建设性,作为一个人,我的存在对社会没有建设性。是吗?”马蒂思考着,没有工作的人对社会没有建设性,但是对社会没有建设性,那又怎样?“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什么才叫工作。”海安接着说,“人们一般能认可的工作,是既有的归类下的产物,要有身份,有名衔,有收入,最好有清楚的作息周期,具体的产出或成绩,然后人家才认为你是一个有工作的人,才认可你的生活。我们都被社会机器异化了,变成先有工作,有身份,然后才有人。”“这令我困惑,”马蒂说,“我自认为不是个懒人,可是在人前我非常颓废。有一阵子我拼命地读诗,可是不会有人认为那是工作,好像单单清楚的自觉对世界并不构成贡献。所以我才那么茫然。我觉得非常不自由,因为我对我的生命的支配权这么少。我刚刚找到一个新工作,那没有令我更快乐,可是我没有选择。我想是我能力不够,连养活自己都够吃力了,却还想要得更多。有时候我颓废得想做一个一无所有,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的流浪汉,可是我知道那不可能,我连想静静地躲在家里,都得编出一个对别人说得过去的理由。”在海安“废人本身就是一种贡献”的价值观的影响下,马蒂也对她的老板陈博士说这样的话:——“ 我最近开始思考,做个弱势族群有什么不好?做条懒虫,低姿态爬来爬去,那才叫轻松。“马蒂说,她不用转头,也想像得到陈博士皱着眉的表情,“重点是,只要他真的不羡慕强势者的天地,谁有资格去批评他的快活?陈博士,我知道这番话对于我很不利。独立,富企图心是您在乎的员工品质,我来应征时您说的,我没有忘记。只是对我来说,坦诚也是重要的品质。我想表达的是,环境虽然不能变,价值观却是可以多样的。最可怕的是强势的一元化的价值观,就像台北的世界,好像脱离了这城市就脱离了社会的主流,好像不拼命赚钱就注定是天地间的弱者。不是这样的,还有什么事,比尽其量地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更重要的呢?”我向来是一个不喜欢争强好胜的人,比如小学时代学生有订牛奶的习惯,每次牛奶一来,大家都会涌上去抢那些看上去包装最干净整洁的,可我每天都喝大家抢剩下的最后一两盒。近期一位朋友说,很多东西,你去抢,是为利,你不去抢,是为名。我深深的反思了一下自己是否有沽名钓誉之嫌,却又觉得自己并非是想要却又碍于情面不去要,而是真正从内心深处对此无感。好比工作,从上学时就期待工作只需勤勤恳恳干好那八小时就好,不要对它抱太多期待和花费太多精力(或许我该去当公务员?)但是事实上,在企业工作都会要求员工拥有很重要的“ambitions”这一要素,什么”更高更快更强“这一类的口号也常常成为企业的励志鸡血。在大家都忙着发展发展发展的时候,你静静地,或者说慢慢地,就是一种消极,一种”懒惰“。我也常反思是否这是一种东方思维的局限,或者说,在资本全球化轰轰烈烈的扩张到亚洲来,到香港,台湾,到沿海,到内地,每一个在这历史车轮下的人都不能幸免的忙碌地生活,被灌输进物质化的追求和必需出人头地的使命。相比之下,工业化最早的欧洲国家,可能就不会有这种生存困扰,另外,西方思维也确实比中国式思维少了很多禁锢。——这么多年以来,从有知自主以来,就融入了台北的社会节奏的马蒂,她是一颗与旁人吸取同样养分的水果,在同样多云的天空下,又被浸泡进一个出口窄小的酱缸。马蒂差一点就相信,人的一生多半就是这样,在上班沉闷的作息与下班看沉闷的电视剧之间,在努力地赚钱与更努力地用钱滚钱之间,有如钟摆一样的摆荡。为了突破这种命定的苦闷,她曾经懒散地松开了自己的发条,却又被无所作为的更大苦闷所困扰。不是自己太颓废,是这个城市本身就够颓废。这是马蒂最近以来所找到的答案。这些苦闷与这些答案,难道是被自己的台北式思维所困住了?马蒂因为尚保罗的一席话感动着。人生的路,本来就在一念之间,没有勇气走出自己的路,却推诿于其他人的生活观,是何等懦弱的情绪?看到尚保罗投身理想的热情,马蒂顿觉自己是一个多么擅于作茧自缚的平凡人。对于自由最多的一场辩论来自于在海边夜晚海安与吉儿的对话。其实我感觉海安和吉儿有点像是轻与重的象征,海安的自由是空无一物的轻飘飘的虚无的自由,吉儿的自由是满载责任与道义的沉甸甸的自由。海安认为“自由并不存在。这两个字只是人类跟自己开的一个玩笑。”并且“当你的智识,你的文化教养让你意识到‘自己’这个概念时,自由就永远不存在了。可以确定的是,什么是不自由。” 小说一开始海安就对迷茫的马蒂说过,马蒂只是“确信自己不想要什么”。当然马蒂也阐明了自己对不自由的定义:“比如说,今天天气这么好,有阳光,我就想去指南山上走走,不用去向别人请假,得到准假后才去自由走走。对,不用向别人请假的生活。我很想做一个我行我素的人,不用向别人交代我,不用跟别人一窝蜂地去追求那种典型的人生。”,面对一心想赚钱的藤条(这可以视为一种想要快速实现财务自由的人群代表),马蒂说:“就算你做了自己的老板,结果你跟别人交往,你自我的激励成长目标,还是为了积累财富,我觉得这才叫可怜兮兮”。藤条是这一群人中唯一一个不对社会有太多抱怨的人,他富企图心,努力的想尽快实现财务自由,另一方面也是想给富家女出身的妻子小梅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台北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珠光璀璨的掘金场。这类人追求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了早日摆脱物质的约束,实现“自由”,如此想来他们跟我想摆脱不自由的状态的心态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前些日子看到新闻说马云爸爸觉得自己这辈子最不该做的是创立阿里巴巴,最舒服的状态是月入中等的中产或经营一家规模中等的公司。记得多年以前看俞敏洪的采访,他说他最后悔的事是将新东方上市,从此他就成了他工作的奴隶。我不懂经济,金融和创业,但是物质的尽头到底在哪里,人类物欲的边界在哪里?拥有多少物质才能自由?作为社会精英的吉儿反对“存在主义狂”海安的颓废,她觉得“我不会因为文明的束缚而陷于反文明的颓废中,我宁愿将颠覆的想法抛在脑后,担负起社会精英的责任,为社会未来的出路努力。什么是自由?人既然群居在一起,要在怎样的理性约束下共享自由?这才是应该努力的方向。”吉儿的自由来自于她对人类社会的改善热情,来自她敢于追求的勇气,但我总认为这更来自她天赋异禀的聪慧,如果她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她的理想,她也难免陷入马蒂那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好吧,最后我对书的失望来自于我的脆弱,我希望能从中找的答案,但是没有答案,后半段没能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当然作者说“没有答案,答案只是另一个答案的问题。” 人生可能就是一段不断追寻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的思考产生哲学或艺术。有时我认同吉儿的想法,爱和勇气是追寻的推动力,或者说,更根源的说,是欲望。欲望推动我们追求文明,物质,优雅,便利。而我的问题恰恰在于没有欲望。所以我也没能在书中找到我的答案。最后说一段,马蒂在学生时代跟老师杰生同居,杰生的座右铭是”为自己的感觉而活“,马蒂那时的英文名叫萨宾娜,这不免让我想起萨宾娜和托马斯,两个“轻”的人无法维持长久的关系。马蒂当时崇拜于杰生的不管他人价值观的生活也给她造成了困扰,她与同学们的关系日渐冷却,这一经历其实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造就了马蒂之后偏向保守的性格。于是“不断更换工作”,“想要的,一直不敢放胆去追求”,“不能自主的,陷入一场索然无味的婚姻”,“不能自主地,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里耗时间”。总之一切是“为什么不能自主呢?因为日子总是要过,因为别人也都这样过,因为太随便地辞掉工作,对别人将无法交代......不敢认真地面对自己”。朱少麟生于60年代,工作的时代应该是80年代,80年代的高速发展的台湾跟现如今的大陆有相似之处,人们的烦恼也有相似之处。朱少麟曾谈及,写作对于她来说就是对上班打卡生活的一种抵抗。我特别记得《爱情万岁》电影里摆地摊的小伙的那种生活状态和面目表情,他的样子跟我们现在很多的街头的年轻人很像,《爱情万岁》的发行年是1994。80年代的台湾流行音乐涉及此种都市人心情的我知道的有张艾嘉《忙与盲》,歌词“忙忙忙,盲盲盲,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这些文艺作品反正对于现在的我还是能引起很多共鸣的。或者是我这个小城青年太土太老套,不能适应大城市和高速发展的速度而已?

咖啡的歌与心。

咖啡二字对我来说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在爷爷的老年图书馆里看到了这本书,刚翻开的时候就被吸引到了,一开始以为是写马蒂孤立寂寞的一生,后来发现,一点也不寂寞,马蒂、海安、小叶、吉儿、素园、藤条、小梅甚至是乐睇,都有着各自都市人的生活但是在那样的生活之外,他们频频思考,有的人生轨迹开始偏转,有的继续原来的路途,但是看到身边的人开始走不一样的路的时候,似乎也清醒一点,清醒一点继续生活。而,马蒂、海安、小叶、吉儿、素园、藤条、小梅、陈博士或者是谁,要你选择,你会选择谁呢?马蒂,我认为马蒂以前的孤立与奇异,其实多多少少都市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只是没有那么强大,能够选择和杰森去追逐绝对的自由,我们不能,马蒂走了那么一步,可见,马蒂身上就有那种绝对的天真与单纯,如果她爱上了谁,就爱上了他的生活,可以奋不顾身。生活也许让她失望了,她不得不融入台北的都市生活,幸运的是,她很聪明,她还算年轻,她身上那股子孤异还没有失去,她注定与伤心咖啡店要相遇。马蒂一次次审视她的通俗人生,一次次做一个个惊喜的决定,一次次甩掉原来的羁绊,一次次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一次次有自我发现,一次次坚定。面对来自几亿年前的星星,她问,那我们是在干嘛。她说要不做一天的马蒂,她把一块石头踢下去,大喊马蒂你滚的好快啊。在她决定好好做个都市白领后写的一条条计划与规范,最后还是留下一句,我到底在做什么。后来她终于知道,哪儿不是方向,“所有的经历都有意义,包括以前我所认为没有意义的那些生活,都含有太多的课题让我去经历,去克服,我将不再躲避。”“往哪里去都一样,我想要回到我来的地方,用新的勇气,走完我的路途。”我们总是会这样吧,兜兜转转了一圈,发现最初的那条路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如果心是被堵住的,那么当然会不顺心,是的,只有心顺了,才会事顺。不是每个人都会下一次很大的决心,给自己一个gap year 或者真的辞职去流浪。我们作为每个人里面的一个人,其实这条路,没什么不对,它早就有了自己的意义。海安,对于这个其实有点脱离我们实际生活的人,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说怎么形容,反正我不看好他嘛,他把小叶困住了,他一走好久,他太过自由,又那么封闭。吉儿形容他是“颓废的很积极”我很喜欢这个形容,当然觉得得到这样形容的人,一定很特别,很大神。生活中太少海安了,他可以存活在我们的心里。他不一定能真的在我们决定去马达加斯加的时候送我们一叠美金,但是他可以送我们一个手电筒,打开来,发现前方没有妖魔鬼怪,去吧。吉儿,我太喜欢吉儿这样的女孩子了,特别是她以前是舞团的,后来做的记者,可以说她理性感性并存吗,至少跳舞那么棒一定很性感吧,总是有目标,其实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好不好,比起来,素园更加真实,更加像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能感觉到吉儿的背后一定付出着很多,才能如此坚定。素园,我也太喜欢素园了,她没有跳出原本的生活圈子,这样并不是不好啊,可以累的很狗一样,会有很多时候委屈的打碎了牙齿只能往肚子里咽,可是背后还有一群伤心咖啡店的朋友们,那里有咖啡,啤酒,海滩,疯狂与冷静。也许回到家还是一样色泽的灯光,明天的策划还是要做,台北还是需要很多螺丝钉……是的,我们可以不喜欢好像已经和自己画了手印的生活,但是某天我们也可以去郊游,也可以有夏天啤酒凉风的生活,看着周围的人走走停停,离开去追逐,自己选择留在原地等待与继续自己的朝九晚五。没有什么不好,真的。做最普通的那个吧,或许还是最坦诚最单纯最不用痛苦的。还有一段情节很喜欢,是海安说马蒂那个漂亮的杯子,对于喝咖啡的人来说,咖啡杯是他的心脏。唔。伤心咖啡店之歌,不伤心,那来的了治愈与憩息与安慰。最后,说说我自己看了这个故事后吧,去它的所谓的攻略与手册,前人之言让我们走了多少捷径,这样好不好,如果和我的闺蜜阿良一样必须比别人更加成功,必须有计划着一步一步实现,那么它们可能是会有用一点,让成功快一点。可是对于我一个并没有要心怀天下,也没有想要让多少人钦羡的普通姑娘来说,去他的吧,捷径里面错失了多少风景与画你能补给我吗,就算补给我的也是你的不是我的,我要自己走走停停我的生活,男人喜欢温柔可爱撒娇漂亮我就要那样,变成人见人爱吗,我的特别我的自我我的一切,如果惊艳到了你,我才觉得在生走了一遭还算不辜负自己, 我跌跌撞撞,磕磕碰碰,被人埋汰被人指责,我终究会走过来的。让我们去自由的闯荡吧,”充其量是,损失的不过是一个一般人的人生罢了。“

你到底有多久没有抬起头看看头顶的那片天空了?

这是一本能让心灵平静下来的书,在紧张的期末复习期还是忍不住把它看完了,有的时候就仿佛在与这本书对话,自己的梦想,自己渴望主宰的生活,真正的自由,其实,我们的现状就如同那句话:“梦想自由,潇洒不足”,心灵跟着马蒂一同成长,开始问自己内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一个是做另大众满意的,生存在社会巨大的规则下的人,另一种则是做一个心灵自由,浪迹天涯的自己,这是社会两个相反方向的价值观,但是,你能判定到底哪一个才是堕落吗?难道为了钱而打拼,打拼到自己再没力气,爬到一个再也无法上升的社会地位,就注定是每个人必须走的路吗?如果说这样称作积极向上,那我宁愿做一个堕落的人,不为他人的眼光而活,听从自己内心的意愿。人生匆匆,还是得有一趟心灵的旅行才行!人生活肯定缺少不了钱,但是在有了能养活自己的足够金钱后呢,还是要嗅着这铜臭味满街跑吗?就像阿信说的,生存之上,生活以下,你到底有多久没有抬起头看看头顶的那片天空了?

嗨,一本因为陈先生而看的书

个人没有写过书评,倒也不是很懒,有时候是真的写不出来。 这次倒真是第一次。喜欢五只的总会知道村上春树,我也是。我最开始看的就是村上春树的书,真的好难懂,那本《挪威的森林》还没有看,先看的是《神的孩子全跳舞》。之后看《寻羊冒险记》艰难的看到一半的时候,新书到了,就是这本。    终于看上这种最起码能让我知道在干什么在写什么的书了。    想太多好累好累,既然找到了工作,就好好享受这份工作,无论累与不累,因为要活下去,所以就算再不喜欢你可以就当积累经验,可能我要对马蒂这么说,你要觉得好似我根本没好好读过这本书,读过她书里的一生一般。也罢,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我们谁也不用去改变谁的看法,只做自己世界里的神。我真的只想好好工作,赚钱,然后可以去到处走走看看。    我喜欢的是小叶和素园。我喜欢小叶天真烂漫,能够爱自己所爱的,不去想太多,只是努力去爱。亲爱的小叶,你可以为海安变成帅气的男生装,可以为他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以后还去读晦涩的书,去读英文。我想,你肯定在想,我要足以与你相配。因为你爱他,所以为爱做努力的时候,肯定不觉得累,因为,你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在,所以,你甘之如饴。直到最后,亲爱的你相信了,已然心碎,所以就不回头的走了。小叶,你在哪里了,我可以抱抱你,我心疼你。    温柔的素园可能会最接近我将成为和想成为的人。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对号入座,把自己看到听到的都与自己联系起来。听歌的时候如此,看书的时候也如此。于是,我找到了素园。素园姐姐,你还是很累么,没关系,等再过两年,你们就可以要个小宝宝了。小宝宝哦,新生命的降临肯定会带来新活力的,你的生活也会改变的,所以你要加油,不要想太多生活的细稍末节,多多留心生活中的小快乐,生命就会灿烂起来的。素园姐姐,我特别喜欢温柔的你,你可以安静的说要做一个温柔的陪衬,也许海安眼里的你没有像吉儿、马蒂、小叶甚至藤条那样醒目,那样让海安能多花一点心思。但你一定是个不可或缺的温柔的存在,我喜欢你慢慢工作然后终于做出成绩,做到高些的职位;我喜欢你坐在墙头上先为马蒂贴心地绑辫子,然后再自己;我喜欢你在跟小叶和马蒂疯狂在山上留宿的时候,在连我以为你把头埋在膝盖上是在懊恼的时候,你却咯咯的笑。素园姐姐,你总觉得自己很辛苦,天天要上班还要还房贷,可是我知道你心里住这个快乐活泼的精灵,你身边还有一个安静的爱你的丈夫,不然不会担心你彻夜不归的。素园姐姐,不要把自己埋在悲伤和沉重里,温柔善良的你应该好好快乐着。

孤独心灵之歌

这本书就像是一次心灵的孤独之旅,随着作者细腻清丽的笔触,我也经历着一次次的自我拷问,自我探索,自我醒悟。略有一些感受,分享于此。关于都市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马蒂是作为一个都市生活的失败者的身份出现的。一个年近三十的女人,和丈夫分居多年,却寄住在婆家,一事无成,最后还得靠年迈的爸爸卖出老脸,才获得一份工作。“怎么会这样?不要说爸爸始料未及,就连马蒂也没有想过,毕业之后会是这样的人生。学校里的课业多么单纯,一个课堂五十分钟,一个学分二十个课堂,切割得清清楚楚,成绩来自老师指定的作业范围,作业又来自特定的教材,读完了,就拿分数。毕业之后呢?那就好像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来上一堂长长的、没有人来评分的自修课。马蒂的好学生生涯大概就是从那时候衰败了下来。不。应该说在这堂人生的自修课里,人人都在替你评分数,困扰马蒂的是,她为什么既不欣赏却又必须这么在乎别人的评分标准?马蒂回想自己就业后的工作历程,有好几次也几乎有担当大任的机会,光荣、钱财、地位堪堪就在眼前,可是却被她这么轻率地放手远去。如果说生命像一首变奏连连的大乐章,马蒂就是一个曲异和寡的乐器,太即兴了,漫不经心就逸出了常轨,渐行渐远,终至不晓得该怎么收尾,收一个别人可以鼓掌的结尾。”马蒂的的困惑恰巧也是我的困惑。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循规蹈矩地活着。他们说,要好好学习才有前途,于是我把大好青春全部倾注在了学习上;他们说,没考上好大学那就选个好专业,于是费死劲转到自己毫无兴趣的专业;他们说,上学的时候不要谈恋爱,于是天上还没给我掉下来一个真爱。我一直听着他们话,却过得并不开心。看着那些旷课打架的“坏学生”,心里反倒会羡慕,羡慕他们能按自己的意思去活。大学时期,我开始喜欢五月天。有幸读到这本书,也是因为主唱阿信的推荐。直到现在,五月天都像闪耀在黑夜里的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对于已经走上社会的人,如果对五月天还保留有一份爱,对五月天的精神仍然赞许的话,那就证明这个人还没完全被现实同化,还没完全向世俗妥协,还没完全向生活投降,还有疑问,还有挣扎,还有梦想。有人嘲弄他,反正都是一死,为什么不舒舒服服的?他会掀起嘴角,轻蔑一笑:那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又空虚又寂寞又麻木。与其当行尸走肉,还不如当咸鱼,起码还有翻身的机会。“有时候真想全部抛开,既然不喜欢一般人典型的人生观,那为什么不跳出来,走一条全新的、没人走过的路?办不到。一方面怕自己会饿死,一方面又怕那路上的荒凉。”马蒂羡慕那些有爱、有梦、方向明确的人,因为她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只能一直逃避。我曾经花了七年时间去念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现行教育只教会了我如何背书做题,却没教会我生存的技能;教会了我如何忍耐,却没教会我如何创造。我问自己,如果不做手头这件不喜欢的事,我能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擅长做我喜欢的事吗?我被自己拷问得哑口无言,羞愧难当。有一期《职来职往》来了一个大龄外企女青年,想应聘女演员,无奈姿色平平,演技不行。她是一个典型的都市人,习惯于被工作占去自己全部的时间,忙的时候是一台没有情绪的机器,闲的时候烦闷和空虚的情绪就会像可恶的老鼠一样冒出来围攻她,迫使她渴望逃离眼前的生活。在场嘉宾之一的《嘉人》杂志副主编庄雅婷给了她当头一棒,她曾经也在国企工作,从事财政工作,朝九晚五,枯燥繁琐。大概三十岁左右她改行做了编辑。就像她说的,一切并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就能来的。在她辞职之前,已经出版了两本书,一个月最多可以接十四个专栏。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基础,不是说哪天自个儿不高兴了就可以随便投向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她的话像一个响亮的巴掌,抽到了我的心上。挂在嘴边的不是梦想而是幻想,梦想应该在放在心上,握在手里,踏在脚下。比如,我想当编辑,甚至当作家。我就该多看书,多思考,多写字,多交流。只有背囊把食粮充填得满满的,我们才敢去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才能圆一个天天都做的梦。不能为了告别过去,而去盲目地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把握不了的未来。如果只是烦了累了郁闷了,那就离家出走然后回来;如果真的是有梦想有方向了,那就义无反顾往前走。不过,慎重起见,我们首先还是要为自己做一个客观的评估,天资几分,努力多少,可能性百分之几。关于自由整本书读下来,好像只有海安一个人是自由的。他俊美无比,超凡脱俗,衣食无忧,全世界的女人都为之倾倒。他该是自由的吧?“自由像风,只存在于动态之中。”海安说,“你能够捕捉住风吗?停止的风就不再是风了,那只是一缕沉闷的空气。自由也一样,要不你在追求自由中,要不你就在失去自由中,你只能在这两种动态里怀想着可望不可即的自由,但是你得不到它。”............“好。我告诉你,什么是确定的东西。可以确定的就是,当你的智识、你的文化教养让你意识到‘自己’这个概念时,自由就永远不存在了。可以确定的是,什么叫做不自由。”............“不自由就是别人。”海安说。海安对自由的认识很清醒也很可观,这与他自身的深切感受息息相关。他可以得到全世界,却得不到自己爱的人。最初他爱慕着自己已经死去的双胞胎兄弟,却得不到回应。后来,在马达加斯加遇到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耶稣之后,他又将爱转嫁到耶稣身上。可是,耶稣不是世俗中的人,他没有爱,没有人的同情心,马蒂让他挽救那只垂死巨鱼,他都无动于衷。所以,海安的爱在耶稣那里同样得不到回应。思想里有别人(其实也包括自己),就不可能自由。书里有一段描写社会的话,作者借吉儿的嘴说了出来。社会是一只千眼巨兽,每只眼睛都是“附生在巨兽身上的一个器官,它们以为自己可以完全自主,其实巨兽往东它们就全体往东,巨兽呻吟它们就全体受苦,巨兽思考它们就全体困惑。有时候其中一只眼睛觉醒了,开始反省到底这是它的生命,还是它生活在一个更巨大的生命中”。人类如同蚂蚁和蜜蜂一样,不能摆脱社会而孤立生存。这种属性让人类形成了大体相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些口口声声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即使冲破禁锢成为大家眼中的异类或奇葩,可还不是一样要工作、赚钱,为生活奔波,过平常人的生活。抱怨在所难免,欲望不断涌现,可悲的是无力改变。人类是生命共同体,生命机器的运转需要我们每一个零部件不停工作,我们被奴役,被剥削,被压迫,空有一颗追寻自由的心,却只能不自由。正如静止时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我们也可以说:自由是相对的,不自由是绝对的。那么爱呢?张震岳有一首歌,就叫《自由》,结尾他唱道:“不要回来,你已经自由了,我也已经自由了。”你不爱我了,我也不爱你了,我们分开不在一起了,爱束缚不了我们了,于是我们都自由了。心中无别人,不爱任何人,不付出也不接受,不会失望也不会受伤。可是,这种活法有意思吗?这种自由有意思吗?上帝慷慨地赐予人类感知力、理解力和同情心,就是让我们既感受幸福,又承受痛苦。倘若我们一心想获得前者,甩掉后者,就会犯下违背自然的错误,会被自然报复,无从享受真正的自由。关于生命的意义为了找到人生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马蒂毅然辞职,去马达加斯加流浪。“山顶上的马蒂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不在追寻答案,答案只是另一个答案的问题,生命在于去体会与经历,不管生活在哪里。繁华大都会如台北,人们活在人口爆炸资讯爆炸淘金梦爆炸的痛苦与痛快中,这是台北的滋味,这是台北人的课题。也有活在荆棘林丛中的安坦德罗人,他们的生命舒缓迟滞,享有接近动物的自由,却又限制于缺乏文明的困苦生活,这是旷野中游牧的滋味,这是他们的课题。”如今书市上煽动劳苦大众辞职旅行的书层出不穷,但是也有人冷静地告诉大家,“旅行,就是从一个人呆腻的地方,去往另一个人呆腻的地方”。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滋味,不同的课题,不全然是好的,也不尽然是坏的。不管生活在哪里,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经历的每件事,遇见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改变着、摧毁着甚至是重建着我们,然后才形成了现在这一刻的我自己。我们没有自由,于是追寻自由;我们没有答案,于是追寻答案。生活是里充斥着解不完的谜团,重要的不是谜底,而是解开谜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经历和感受,才是生活的真谛,才是生命的意义。


 伤心咖啡店之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