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斋闲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莎斋闲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11
ISBN:9787301212103
作者:吴小如
页数:470页

作者简介

这部随笔,大部分是吴小如八十至九十岁间的作品,以及一部分八十岁前未入集的文章。这些文章短小精悍,人书俱老,炉火纯青。想探寻吴小如先生晚年思想和学术,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佳构。

书籍目录

自序
卷一
白化文著《承泽副墨》
--《莎斋闲览》之一
方彪著《镖行述史》
--《莎斋闲览》之二
《中国学生作文年选•名师评点大全》
--《莎斋闲览》之三
彭自忠著《元祐词坛研究》
--《莎斋闲览》之四
檀作文著《朱熹诗经学研究》序
--《莎斋闲览》之五
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
--莎斋闲览之六
林庚先生著《西游记漫话》
--莎斋闲览之七
陈子善著《发现的愉悦》
--莎斋闲览之八
孙养侬著《谈余叔岩》
--莎斋闲览之九
蔡东藩著《历朝通俗演义》
--莎斋闲览之十
读《论诸葛亮》
--《周一良集》札记之一
治史宜通"小学"
--《周一良集》札记之二
读《魏收之史学》
--《周一良集》札记之三
我和《十二史札记》
--《周一良集》札记之四
读《钻石婚杂忆》
--《周一良集》札记之五
《郊叟曝言》
--周一良先生的最后一本自选集
卷二
《俞平伯全集》出版志庆
读严中《俞平伯与周汝昌》书后
《中华活页文选》活了
祝贺《古典文学知识》出版百期
《文史知识》二十年
《文史知识》二百期志庆
品书宜读《书品》
--评《书品》季刊
一本玩物而"尚志"的好书
--读周倜著《古玩市场今昔考》
去国•思乡•怀旧
--读於梨华《别西冷庄园》
读徐凌霄《古城返照记》
旧文不妨新读
--谈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流传始末
读扬之水著《先秦诗文史》
读止庵编《废名文集》琐记
实事求是地看待武侠小说
--为袁良骏著《武侠小说指掌图》序
读《邵燕祥自述》
古典文学的"使命"
--重读《窥天集》
重印《论雅俗共赏》前言
《沈玉成文存》序
读《北京城杂忆》
《中外大事日历辞典》序
《郑孝胥传》
《工具书带来的困惑》校后附记
初读《书城》
《红楼梦》连环画集序言
卷三
《宋诗精华》序
初读《吕碧城词笺注》
黄节《诗学》《诗律》讲义之价值
《初唐诗歌系年考》序
关于顾炎武研究的主要读物
跋文二篇
跋范洛森藏谭复堂遗诗手迹
跋范洛森藏俞曲园遗诗手迹
两部《谢宣城集校注》
分类《太平广记》系列连环画序言
对《汉魏六朝辞赋与纬学》一文的审读意见
对于《欧阳修求诗本义之方法探微》的意见
《试论章太炎的经学思想》一文审读意见
谈三种《新三字经》
也谈《铜官感旧图》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修订本)序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序
《启功联语墨迹》序
《学术文选》自序
平生心疚滥吹竽
--《学术随笔自选集》自序
《戏曲随笔集补编》自序
《吴小如录书斋联语》自序
《吴小如手录宋词》自序
《吴小如书法选》自序
卷四
莫把挽联作寿联
评联赘语
谈谈怎样对对联
也谈"对对子"
为楹联评委们说几句话
--兼答高商先生
联语辑存
《中国对联大词典》序
中国的楹联
卷五
大学生的德育
一个大学生的自白
同一年级大学生的谈话
关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设想
"望子成龙"与"患为人师"
徒弟的人品
五十五年间两个"初中一"
为社会科学呼吁
人们对知识分子的价值观
在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发言(节录)
--一九八六年八月七日在太原
弘扬华夏文化的前提在于培养鉴别力
掬诚跟中学语文老师谈谈心
为大学师资一哭
"救救孩子"新解
教育子女应先教育父母
是谁"误导"?
"电子宠物"可以休矣!
"打通堂"竟重见于今日
读经问题刍议
我看所谓"国学"
"中国文学史"的"教"与"读"问题
资历限定与自学成材
关于"博导"
我对人文教育的三点浅见
学术"量化"误尽苍生
我对高校公共基础课--"大一语文"的浅见
学术规范应坚持"守正"
卷六
读报的质量
改编现代名作要重视

内容概要

吴小如,1922年生。号莎斋,祖籍安徽泾县茂林。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戏曲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先后出版《读书丛札》、《戏曲文录》、《莎斋笔记》等十余部著作。

章节摘录

  《中国学生作文年选·名师评点大全》  ——《莎斋闲览》之三  这部《作文年选》(原名《作文年鉴》)经山西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已经陆续出了好几册(每年一册)。他们的意愿是:通过我国中、小学的作文改革以提高在校生的写作水平,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自发地有兴趣地去写作,并从客观上体察到现实生活中有东西可写。这个选本累积几年,再精选出一册来,即所谓《名师评点大全》。这一出发点是好的,而且确也收到很大成效。出版社责编同志嘱我写篇文章作为今后此书的“前言”。我在披诵之后,确实也想发表点滴浅见。但这只能叫作“读后感”,如名之日“前言”,似乎有点勉强。姑且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再说。窃以为如被出版社采用,还不如作为“附录”更恰当些。  尽管这个选本中的文章历年都不乏精彩之作,但从全国中、小学的数量来看,毕竟还只是极少数优秀学生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在全国仍有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怕动笔作文,甚至不知应该怎样应付作文。原因很复杂,是多方面的,不能只怪学生一方面。如果说学生怕作文或不会作文是由于青少年朋友观察生活不够,思考问题不够;那么我想说,从当前实际现状来看,进入新世纪的中学生要比我读中学时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成熟多了。他们敢想敢说的精神状态也比我们这一代人十几岁时要强得多,生活阅历也不比我们那时少。可见现在的多数青少年朋友并非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据我本人不全面的调查,学生们的苦恼乃在于不善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闻。即使有时进出一片思想火花或某些独到见解,却不善于把它们组织成完整而系统的理念。这就要靠老师的循循善诱。从书中诸篇文章具体评点的内容看,请恕直言,我感到其中一部分眉批和总评不够理想。它们有的不免空泛,有的有褒无贬,有的未切中要害,有的只是点到而已,没有把老师本人的意见阐发深透。我以为,语文老师想把作文课教好,首先自己必须能写一手好文章。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我当过几年国文教师,每逢命题作文,除了对名家名篇进行导读之外,有时自己也试作一篇,给学生“示范”(当年俞平伯先生在清华大学中文系讲“词选”,就写过《词课示例》,通过自己创作的词教学生怎样填词;记得我本人有一次从何其芳先生的《画梦录》中选出一篇散文让初中学生读,我也用同样的题目试作了一篇,然后让学生各依此题试作)。  ……

图书封面


 莎斋闲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莎斋闲览》这本书定价80元,够贵的,我买了,没等促销。这本书卷七有几篇文章是谈称谓用法的——《世交与世兄》《不礼貌的称呼》《答李国涛先生》,吴小如先生写了不少关于称谓的文章,比如《称兄道弟》《称兄道弟及其他》(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977371/),如果有人通读吴先生所有著作,把他们摘出来,都为一编,那真是一件大好事。在《世交与世兄》一文中,吴先生指出“世兄”“不是平辈朋友间的称呼,而是对朋友儿子的称呼”,“总之,世交者,两家之间不止一代人都是朋友之谓;世兄者,称朋友的子侄之谓”。吴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提到“记得我曾写过一篇小文,谈对世兄的误解”,不知道这篇文章篇名是啥??在吴先生看来,世交关系的平辈,互称世兄,“这样的称呼是不妥当的”。查《汉语大词典》,知道这样用是可以的。【世兄】1. 明 清 时称座师、房师的儿子为世兄。后亦为有世交的平辈间之互称。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中》:“有所謂主考官者謂之座師,有所謂同考官者謂之房師……座師房師之子謂之世兄。”《红楼梦》第二六回:“因 馮 世兄來了,就混忘了。”2.对世交晚辈的称呼。 柳亚子 《怀念阿英先生》:“我有一个工友,天天替我去送信,而 阿英 先生的信,却常常是他世兄送来的。” 巴金 《家》六:“父亲先走了……经理忽然发见了他,对他客气地说:‘今天没有事,世兄请回去罢。’”(《谦词敬词婉词词典》没有“世兄”“世讲”的词条,可补)这让我想起了“愚”和“称兄道弟”,也都还跟吴小如先生有关。在《世交与世兄》中,吴先生说:“盖自称愚者,或年龄大,或辈分高,或身份高,总之是上对下,长对幼,尊对卑的一种谦称,一般人对平辈朋友是不能用的。”在《称兄道弟及其他》一文中,吴先生说:“愚’字确是以上对下、以尊对卑、以长对幼的所谓‘谦词’,平辈之间是不能用的。” 著名语言学家胡明扬先生的意见与吴小如先生一致,他在《书面称谓与礼仪用语》中说:“自称晚,对于学术界的前辈或年长的同辈都适用。但是有人误用“愚晚某某,那就错了,因为“愚”是长辈对晚辈写信落款时用的谦称,如愚叔、愚舅等等。”俞理明先生写有《汉语的谦称“愚”》一文,发在《语文建设》2000年第2期,不完全同意吴先生的讲法。俞先生说:人们的称谓习惯,在近些年来有些新的倾向,其中之一就是崇尚古雅,仿用古称。于是有了一些争议,比如称谓词前加愚,有人认为限于上对下,尊对卑,长对幼,批评愚弟,愚儿,愚侄,愚晚,愚生等谦词不符合传统习惯。但从愚的使用历史来看,这不是的当之论,幼卑对尊长或平辈之间的自称用愚,其来已久,是一种更近古雅的称呼。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收集历代汉语文献中的称谓资料作研究,其中就有不少这类的愚:一、平辈友人间自称用愚,多有年轻对年长的。二、地位卑下的人对尊长自称用愚,比如徒对师、臣对君、民对官。三、平辈亲属间自称用愚。总之,俞先生认为”愚“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不能枉顾历史事实而强行一概而论(俞理明先生的文章是就吴小如先生发表在《语文建设》1995年6期的《长辈对晚辈的谦称》一文进行商榷的)。吉常宏先生在《正确使用称谓词》(收入《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中表示了这样的意见:愚字比较复杂一些。它曾用作尊长对卑幼者的谦称,又曾是同辈人之间的谦称,还是卑幼者对尊长的自我谦称。人们见仁见智,各执一辞,不能相下。其实就近代情况看,它的应用界限已经不十分明显,逐渐淡化起来。••••••看来笼统地说尊长对卑幼者谦称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起码晚清已是这样。从清代的诸多小说看,倒是平辈之间谦称用愚最为普遍。••••••对尊长谦称愚,多见于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少些。••••••在现代汉语中的书面语如信函等方面,愚还是有应用的。但因愚用途多样,且有认识上的不同,故宜慎重使用。接下来该说称兄道弟了,这一部分我就大段大段抄了。吴小如《称兄道弟及其他》:我几年前写过一篇小文,题目就叫《称“兄”道“弟”》。在那篇小文中我有个结论,即向人称“兄”时对方未必年长,自己称“弟”时本人未必年轻。这类称呼,主要体现在人们的书信往来上,当然口头上有时也涉及这个问题。王继如《称呼背后的文化》:大约十年前,北京某位年轻的教授称:“费孝通对我真客气,写信称我为弟。”大有洋洋得意之态。当时南京师大的一位老教授听说了,连声说“可笑”。为什么呢?因为老师诉诸文字时是称学生为“弟”的,弟就是弟子。费孝通给北京某教授写信称“弟”,就是认为是学生辈,并不是称兄道弟的意思。上世纪30年代,家父从我的外祖锺锺山读书时,锺锺山有《中国哲学史》赠送,扉页上就写着“赠某某贤弟读之”。“贤弟”者,对学生的称呼也。外祖为人极其严肃,蒋礼鸿先生挽诗称“锺子巗巗”,称学生为“弟”绝无称兄道弟之含义。31年前,我考上研究生后,蒋礼鸿先生给我写信,称“世弟”。我当时也不甚了了,曾请蒋先生将称呼改成“世侄”。蒋先生笑笑,说:“其实这两个称呼是一样的,既然现在的人不太清楚了,就改吧。”我的导师徐复先生给我赠书,也是称“仁弟”、“贤弟”的。这就是“师弟之谊”。所谓“师弟之谊”,老派是见面要行跪拜礼的,新派只是在称呼上了。我的导师张舜徽先生在《养怡堂答问•十六》中说:他是不赞成“师弟之谊”的规矩的,因为每见必行跪拜礼,他的意见是“古称五伦,原无师弟。师弟一伦,自包括在朋友之内矣”。(《讱庵学术讲论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页794)袁宝玉《我的老师——徐复先生》(收入《朴学之路》):1991年7月17日,在先生府上,他将他的《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一书赠给我,并题上“宝玉贤弟雅正”。我当时愣住了,倒不是因为雅正,而是因为那个贤弟!徐老师看着我吃惊的样子,笑了,他说,错了吗?没有错,不错的,再想想!我终于点了点头。这是徐老的启发式。他看出我明白了,满意的来了一句他的口头禅“赫勒”(好了)!刘永翔《也曾遥沐邓林霞》:1997年秋,(邓广铭)先生寄来了北大出版社新出的《邓广铭治史丛稿》,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扉页上的题署一改以前“永翔教授”之称而改称“永翔仁弟”,仁弟乃是老师称呼弟子所用,可见恭三先生已把我视作门生了。我从未有幸听过恭三先生的课,且早已无此奢望,一向以当一名私淑弟子为满足,没想到年届五十,竟得忝列门墙,真是何幸如之。胡明扬《书面称谓和礼仪用语》59页:老师给学生送书,称谓往往用某某兄、某某仁弟这样的称谓。67页:有一位60年代初毕业的学者给一位比自己大十岁左右40年代毕业生、50年代成名的学者送一张照片,上面写“某某学兄惠存”,让人看了别扭,怎么把人看成是学生辈了呢!这当然是因为60年代毕业的学者根本不了解传统的书面社交称谓的用法,以为比自己年纪大,称兄就表示尊敬,再加学就表示亲热,殊不知在传统书信社交称谓系统中,如果没有特别亲近的关系,不能按年龄大小用兄和弟,而学兄更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学生,结果就犯了大不敬的错误。68页: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跟我说:丁邦新为什么那么客气,写的是某某兄指正。我跟他说,这怎么是客气?他称你兄是把你当学生辈看待了。我的那个学生五十出头,当然不了解传统书面社交称谓的用法,可以理解。但是有些人都已经是教授了,跟境外学者经常有交往,不懂传统书面社交称谓就会闹笑话,失礼,看来还非常有必要学一学。68页: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跟张志公、徐仲华、张寿康过从甚密,互称兄,当然没有称弟的,那样就太不客气了。朱德熙先生给我来信,也称兄,我回信也称他兄,因为我们都比较熟悉,不可能引起误会。可见按年龄大小称兄道弟,严格限于关系的确十分密切的人中间,正因为关系密切,才不可能产生误解。
  •     吴小如先生在《文史知识》1999年第1期发表了《工具书带来的困惑》一文,谈了“竣工”的“竣”、“鼓浪屿”的“屿”、“孙思邈”的“邈”的读音问题以及“肖萧”“付傅”的关系问题。(《书廊信步》《霞绮随笔》没有收这篇文章,手头书不多,得去国图查查。。。)裘锡圭先生以“一读者”写了篇表示不同意见的读者来信,《文史知识》发表于1999年第6期。裘锡圭牺牲2012年出《裘锡圭学术文集》,第六卷《杂著卷》据《文史知识》收入(页181,182)。吴小如先生2012年9月出版《莎斋闲览:吴小如八十后随笔》有《工具书带来的困惑校后附记》一文(见书125页)。吴先生说:拙文《工具书带来的困惑》在《文史知识》发表后,接到署名“一读者”给编辑部的来信。编辑部转给我拜读了,我表示不想在刊物上公开答覆。现既收入拙著,理应对读者有个交代。原信已退还《文史知识》编辑部,他们准备摘发,读者如有兴趣,当有机会从刊物上看到。这里只说说我个人的意见。这位读者显然是站在维护国家语委的权威地位为《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辩护的,即他们所编的工具书并没有错,而我所感到的困惑根本不成其为困惑,其他读者是不会感到困惑的。至于吴小如,则由于不懂声韵学和训诂学,所提的意见自然也就站不住脚。遗憾的是,这位读者对我文章里面这儿不懂声韵学、那儿不符合地方方音的挑剔比较多,正面回答我所提的要害问题谈得比较少,给人的印象只是暗示给读者们吴小如在这方面不过是个十足外行,而外行的意见是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的。这就釜底抽薪,把我的意见无形中给否定了。对此我不想多所辩解,只想就其来信中有关具体字音的问题再啰索几句。按照吴小如先生的说法,《文史知识》对裘锡圭先生的文章是摘发,而《裘锡圭学术文集》是据《文史知识》收入的。不知道《文史知识》到底是摘发还是全发?要弄懂这个问题,大概得查档案了。胡双宝在语言文字报第548期发表《从“拾级而上”中“拾”的读音说起》一文,后收入《语文随笔》309页,改名《从“拾级而上”说起》。胡说: 吴小如先生1998年有一篇题为《工具书带来的困惑》的短文,说“竣工”的“竣”为七伦切,对应今音应该是cún;“邈”应该读mò;“鼓浪屿”的“屿”应该读xǔ。吴先生并且说,他到现在还这样读。“竣”字和“邈”字,不在审音范围,《审音表》未列,上列三种工具书都没有注旧读,“屿”字,《审音表》规定统读,三种工具书注旧读xù。按,“屿”字中古“徐吕切”,为上声字,既然是注旧读,似宜以《康熙字典》为据,作xǔ。  19世纪中后期,英国驻北京公使馆中文秘书威妥玛(Thomas F.Wade)所编供英国来华人员学汉语用的《语言自迩集》,1986年出版的第2版,“拾”只有shí一音(威妥玛式注音,均改为对应的汉语拼音),“獲”有huò和huái二音,“屿”在yǔ和xǔ两个音节都有,“邈”只有mǒ一读,“矿”则只有gǒng一音。“竣”在jùn之外有zùn音,而无cún音。威妥玛所记的,当是依据所接触官场和知识界的语言现象,包括在北京的外乡人,可能反映市井语音比较少。http://www.yywzb.com.cn/more.asp?infoid=1631吴小如先生讲:定讹传信。“学问乃千秋事。订讹规过,非以訾毁前人,实以嘉惠后学。但议论需平允,词气需谦和。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善。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则余无足观尔。郑康成以祭公为叶公,不害其为大儒;司马子长以子产为郑公子,不害其为良史。言之不足传者,其得失固无足辩。即自命为立言矣,千虑容有一失;后人或因其言而信之,其贻累于古人者不少。去其一非,成其百是;古人可作,当乐有诤友不乐有佞臣也。且其言而诚误也,吾虽不言,后必有言之者,虽欲掩之,恶得所掩之。所虑者,古人本不误,而吾从而误驳之。此则无损于古人,而适以成吾之妄。”(《潜研堂文集》)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四星半。
  •     古板不可亲~
  •     在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五本书中,不少是重复出的,这本是重复率最小的,所以一定要读。
  •     吴先生快人快语,虽然这本书所收大部分为其八十岁之后的作品,但是先生并未因为岁月的蹉跎而磨去了棱角,眼里容不得沙子,直爽得很。其他所收如书评类的文章,也是索骥的好宝图。关于教育与对联方面的文章,所点之题也是很难得的、很少见的。
  •     不是特别好 有些文章太老干部气了
  •     果然是那个年代的结集
  •     吴老先生文笔甚好,言简而达意,读来十分使人愉快。常言道“人如其文”,想来吴先生必是一位嫉恶如仇、人品正直的典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