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的火却在消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更新的火却在消失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508736723
作者:余刚
页数:353页

作者简介

《更新的火却在消失》内容简介:西方文明的苍穹群星闪耀,大师级作家、诗人层出不穷,他们是否也会随着时代的车辙消弭于烟尘?从叶芝到赫塔•米勒,从博尔赫斯到拉什迪,从西方到中国,从古代到当代,从作品评析到个体经验,从生命感悟到价值评判,《更新的火却在消失》作者以诗人的赤诚之心挖掘了经典作品中的技巧与方法,以诗人的烂漫情怀诠释了文学大师们的人生轨迹与波折,以诗人的坦荡胸襟透露了自我书写的认知与经验……他用独特的视觉审视了诗与文、爱与火、生命与价值的哲学辩证关系,以短文搏击经典、以星火燎原之势验证里尔克一个世纪前的不朽诗言。《更新的火却在消失》,将让你认识一个诗人在写诗之外的精神生活。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文字奇迹
 里尔克:更新的火却在消失
 庞德《比萨诗章》的秘密
 白银时代作品:百年前的文字奇迹
 勃留索夫的艺术忠告
 吉皮乌斯女士的诗歌信仰
 赛弗尔特,他的诗能为我们疗伤
 我十白故我写:赫塔·米勒的一首诗
 萨迪·优素福的矛盾心情
 在西默斯·希尼以外
 把想象发挥到极致
第二部分 在书斋里革命
 拉丁美洲文学哀歌
 博尔赫斯:在书斋里革命
 把神圣的学术殿堂变成时尚
 伊利亚·爱伦堡笔下的人物
 三位现存的大家
 拉什迪评说君特·格拉斯
 佐·詹妮:冷漠的年轻女小说家
 百年不孤独
第三部分 智慧世界的引领
 最初读到的叶芝的诗:《基督重临》
 令人难忘的《英雄挽歌》
 不知怎的就被这首诗折服了
 曼杰斯塔姆在沃罗涅什所写的诗
 与中国诗人有缘的罗伯特·勃莱
第四部分 对现有价值的偏离
 《诗人之书》:放弃或准备
 从诗歌的针尖向上作的亡命一跃
 ……
第五部分 阅读群星
第六部分 诗评唐诗
第七部分 读书笔记
附录 自言他语
后记

内容概要

  余刚,1957年生,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1975年开始写作。出过诗集《超现实书》、《热爱》、《梦幻的彼岸》(5人合集),随笔集《垂杨暮鸦——隋书随笔》。作品收入《后朦胧诗全集》、《先锋诗歌》、《新诗三百首》、《1999年中国最佳诗歌》、《2001年中国最佳诗歌》、《中国诗典1978-2008》等数十种书刊。近年来开始书评写作,作品刊登在《读书》、《中华读书报》、《中国社会报》、《大公报》、《文艺报》、《晶报》等报刊。

章节摘录

  在另一个地方,作者把这次诗歌大展与新诗的历史联系了起来,虽然这次诗歌大展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割裂与新诗历史的联系,是为了Pass以往的新诗。她认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诗人一直在寻求增加远距离比喻跨度的可能性。这个说法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过时,寻求增加远距离比喻跨度,这是诗人的一种自觉,也是一种伟大的技术,甚至可看成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而它的可能性,接近于无穷。不过,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在这里,她把远距离比喻与朱自清在他的《新诗杂话》中谈到的“远取譬”作了联系。朱自清说远取譬是“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他们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法将这关系组织成诗;所谓‘最经济’就是将一些联络的字句省掉,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搭起桥来。没看惯的只觉得一盘散沙,但实在不是沙,是有机体。要看出有机体,得有相当的修养与训练。看懂了才能说作得好坏;坏的自然有”。那么,大展中那么多诗人较为简单的“远取譬”,是否可看成是拼贴,拼贴是一种艺术手法,但硬性拼贴手法不可取,就像“一段笑料被你的小腹吃了/于是城市的雪隆起”这类极端的句子。当然硬性拼贴这个说法我以为还可以商榷。  作者敏锐的地方还在于她发现了句尾用“啦”、“了”、“吧”一类语尾助词的现象。  ……

图书封面


 更新的火却在消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消失,是为了形成——读《更新的火却在消失》范典/文余刚老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非非主义诗歌运动的代表人物,最近他出了两本书,一本是诗歌集《超现实书》,另一本是《更新的火却在消失》。他的诗我读了好多首,但仍然弄不懂“非非主义”到底是什么,觉得语感极好,想象力异常丰盈,而且从一首诗中可以读到充足的信息量,用典和引用层出不穷。《更新的火却在消失》书名引用了里尔克的一句诗,出自《啊,朋友们,这并不是新鲜……》。这首诗意蕴深远,表面看似讲新旧轮替的自然规律,实质包孕世间万象:政治、文学流派、短暂与永恒,余刚将研究里尔克诗作的心得放在了本书首篇,有其用意所在。诗言志,诗虽短小,其内在逻辑和张力是不可限量的,如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诗句的具体可感和诗意的无限荡漾本身就形成张力——更新的火却在消失,作者对此句的激赏恰恰曝露了他对文学生命力的担虑及对经典、传统的敬重。一个诗人在风华正茂时可以有无限种可能,冒险、激进、浪漫、超现实、先锋……可是当写尽天下诗,才发现积淀和沉着才是人生的基调,在我眼中的余刚,崇尚简单、自然、纯朴,低调而不自得。文中他这样写道:“促使我更加的重视传统,促使我不再像过去一样,一味地去追逐新的东西。而且我也可以藐视一些貌似强大或十分蛊惑人的东西……”这是他的反省与自觉,是从大师的作品中所汲取到的养分。他的诗作之所以引用和用典很多,一定受了大师们的影响。有一篇他谈庞德,“基于渊博的学识和语言天才。庞德以翻译多种外国文学而著称。由于有这样一个基础,许多种外文引文出现在《诗章》里,使诗歌呈现了后现代的特色,至少后来的后现代主义的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是这么做的——即引文远远多于正文。”他每篇写大师都有不同的感情,但大多抱以崇敬的态度,也许这些大师身上的各个闪光点造就了现在的余刚。他写到自己在一次游走欧洲时,路经比萨的军营——曾经关押过庞德的地方,他把几行新写的诗歌扔进了围墙里,以此纪念这位诗人。正是如此举动却让人看到了一位可爱、心怀虔诚的诗歌信徒的模样。此书分为七部分,从评论西方诗歌、西方文学、诗歌特写到对中国古代诗歌、现当代诗歌的评述、谈话,层次分明,观点独特、评点详尽。为什么说独特呢?他谈到的作家许多都非常有名: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叶芝、赫塔•米勒、拉什迪、略萨等等,而且风格迥异,如果不熟读其作品很难着眼去谈论。且看他对诗人的评述,可以从他撷取的诗作看到一些端倪。他在对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群像式的评述中,对曼德里施塔姆、吉皮乌斯那种心灵式的、民族式的创作意图,有了自己中国式的参照,比如李白、陈子昂、刘禹锡等人。这些诗人以赤诚之心与民族患难意识相融合的创作态度唤醒了他在文学表达上的深度探索,对此,他这样认为:“1988年的某夜,我们几个人深夜聚在一起,感慨没有自己的民族诗人,并渴望拥有自己的民族诗人。实际上,所谓的民族诗人,就是能代表一个民族的良心的诗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注定会在诗歌中越走越远,而一些人会停留不前,无论他们最终变成什么模样,曾经的信誓旦旦和上下求索必将化作一道裂痕——割裂现实与未来的通道,化遗憾与坚韧为均等重量的东西。余刚能在这个年纪仍然坚持创作,其韧力便已令人刮目相看,而我作为后来者、新一代的文学青年,能从他的著作和为人中学习到岁月赋予他的经验,予我是一条捷径。他的评论不全是从理论出发,正如一个不懂得冒险和浪漫的诗人永远不会有太多想象力一样,他用许多软性思维切入了自己的情感、经历,也即在评论作品时不忘带入一些自己的回忆。在论及法国诗人保尔•艾吕雅时讲到超现实主义特有的、早期的“自动写作”,他忆起1993年与芒克一干先锋诗人聚集杭州,进行诗歌自动写作的“接龙”实验,结果他总结分析并不成功,然而从艾吕雅的诗歌中他又进行着字着句的分析和吸收,最后发现“超现实主义其实就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而最终要回到现实之中。”这种摸索和善于总结的态度,让我看到一个为诗歌而活着的人的真实样貌。或许我不太懂得诗歌,但总算看得懂他的经历,看到上世纪八九十代诗歌流派横行、文学青年群聚吟诗的热闹景象。因此,这书看似是一本评论文集,集结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于各大知名刊物的文章,但实际上也能串联起一个诗人在时代大环境下如何不被牵制、凭借自己对文学的一腔热诚,从感知到获得、从经历到回归、从探索到认定、从具象到抽象、从意图到意识……它对于研究中国诗歌历程的专家而言,是一份坦然直白的招供。非非主义只是当年涌现的一个流派而已,它最终流向何处,却会经历无数种可能,余刚的诗作和他的文学评述在经历探索和变化后,终将获得只属于他个人的形式和风格。诚如评论者王自亮在《超现实书》发布会主持词中讲到:“在余刚近年写作中,有一种新的自觉,从原先的语言本体论调整为存在本体论。诗歌到语言为止固然没错,但语言仅仅是语言吗?语言不与存在发生联系,也许什么也不是。这是余刚作为一个有着三十多年写作经验的诗人的“自转性”自觉,更是作为汉语言诗歌在不到半个世纪完成的附加物“剥离”和形态转型所引发的“公转性”自觉。”语句虽绕,却贴切地对其作品作了形象的比喻。在与余刚老师的接触过程中,年龄的隔阂荡然无存,或许因为对于文学的太多话题,我们会有层次上的落差,但是读了此书我豁然开朗,原来最好的老师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怎样形成自己,不妨读读大师、学学余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