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时光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脆弱的时光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807459989
作者:(法)菲利普·贝松
页数:227页

作者简介

1891年7月,疾病缠身的阿蒂尔·兰波从非洲回到法国,这位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想和他的妹妹伊莎贝尔一起度过他所剩无几的日子。这段兄妹共同抗争病魔的时光如此沉重而又悲恸,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然而这是兄妹两人单独相处的最长的时光。然而,在兰波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中,这两兄妹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之间的对话却不得而知。作者对此充满好奇,于是他决定通过的妹妹伊莎贝尔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通过一系列假想的秘密日记,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长期生活在才华横溢却臭名昭著兄长的阴影下的女人的艰难生活。她小心地记录下他临终时对自己生活的忏悔、他的爱恨以及他的诗歌,直到他走到生命的尽头。徘徊在爱与怀疑,赞赏和沮丧之间的伊莎贝尔,渐渐变成了兰波与他母亲虚构斗争的牺牲品。

编辑推荐

  平凡的妹妹对天才哥哥的不懈救赎  大诗人兰波的最后时光  1、荣获法国RTL-Lire大奖,在兰波妹妹的日记基础上重现这位天才诗人的最后时光。  2、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一直是品位和浪漫的象征,读者对法国文学的喜爱,不仅仅是出于对文学作品本身的欣赏,更加是想接受法国特有文化气质的熏陶。菲利普·贝松是法国当代文学中备受瞩目的一颗新星,贝松本人深受普鲁斯特、兰波和杜拉斯的影响,其作品必将能满足中国读者对法国文学的喜爱之情,并有望培养出一批“贝松”粉丝。  3、菲利普o贝松的作品并不注重情节,主题大多跟死亡或痛失爱人有关,却注重用准确、敏感的语言来表达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不断将故事中的人物推向情绪的高潮,能够让读者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一次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作品语言优美流畅,描写情爱心理变化丝丝入扣,继承了法国心理小说的优秀传统。 

内容概要

菲利普·贝松(Philippe Besson)1967年生,法国作家,迄今为止已创作了十余部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2001年,他的处女作《由于男人都不在了》荣获法国龚古尔罗布莱斯(Emmanuel Roblès)文学大奖。同年,《他的兄弟》进入费米娜文学奖评选的短名单。2003年的《情感淡季》荣获法国RTL-Lire大奖。同年创作的《意大利男孩》入围龚古尔文学奖和梅第奇文学奖短名单。他有五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和戏剧。其中《他的兄弟》被曾执导《玛歌皇后》的法国导演帕特里斯·夏侯(Patrice Chereau)改编成电影《死亡诗篇》,并得到2003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章节摘录

  5月22日,星期五  在我们家里,没有男人留下来。  真的,虽然我们妄图留住他们,但他们总会远走高飞、尽力摆脱我们这些注定要待在家乡、被土地束缚的女人。我不停地问自己,他们这种对别处天空的依恋源自何方,要知道,哪里的天空都一样。  第一个离家的是我的父亲。起初,他只是根据不断的职务需要,漫无目的地迁徙到不同的驻地,远离他们新婚的家。然后,在塞莱斯塔,他曾待过的中转地,他把我送到了这个世上。别人告诉我,当我出生时,他正在劳特堡。他是否曾又回到那里去看过我是什么模样呢?母亲肯定地告诉我他回来过,虽然我努力不让自己怀疑她的话,但是我真的很难相信。如果他真的在乎我,曾经长途跋涉回来认我,那么无论如何他都不会长年在外漂泊,将我们遗弃在这块土地上,任由命运摆布。我对他一无所知,基本上没有任何印象,只知道他是个上尉,是个在阿尔及利亚和克里米亚半岛巡查的军官,他还得到过升职,被授予过荣誉勋章,还有,阿蒂尔和我的蓝色眼睛都是拜他所赐。是的,没有错:蓝色的眼睛是父亲遗传的。  阿蒂尔也没能避免这种漂泊症。我已经说不清他都徒步走过哪些地方,骑马翻越过哪些丘陵,游历过哪些地区,试图到达过哪些异域。不过,我倒记得非常清楚,他走的时候我还很年轻,不到二十岁,他当时二十五岁,可是看上去就好像十七岁。他有着青春少年的削瘦身材,总是耸着双肩。他走了,对我们看都没看一眼。他把我们留在了阿登高原,忘了这片冰冻的坚  硬黑土地也是他的故乡。当我们得知他在非洲时,已经十多年过去了。  所幸的是,弗雷德里克住得离我们倒是不太远,但也足以让我们不能再经常看到他。母亲把他赶出家门就要满六年了,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一桩糟糕的婚事。  现在,就算我们家里有一个男人和我们离得很近,我们也不抱任何希望,我们还是不能离开这里,我们也不再等待。然而,在永无止境的流浪后,阿蒂尔终于在马赛上了岸,他将在那里接受手术。我本来打算去那里和他会面,但是我们的母亲有别的打算:她明天一早就  要登上火车去那里,就她一个人去。她刚刚从阿蒂涅邮局回来,她在那里给儿子发了电报,说了她到达马赛的时间。她让我留在罗什,在她离家时照看农场。我没有和她争辩。她知道要做什么以及做什么是对的。她一向都知道。  5月23日,星期六  我并不抱有一丝一毫的幻想:我的哥哥现在回到了法国,他仅仅是为了治病,而不是为了回来看我们。不过,管它是什么原因呢:重要的是,他现在离我们更近了,十几年来都没有这么近过。重要的是,他回来了。  当然,他的状况让我们十分担心。几个月前,他就抱怨说膝盖受到了感染,疼痛难忍。他十分痛苦,甚至稍微走动一下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他曾让索马里的医生为他治疗,但是那里的医生没能搞懂他的腿疼究竟是什么引起的,也没能缓解他的痛苦。或许那里的医院并没什么错,我们总不能要求非洲荒僻地区的诊所里会发生什么奇迹,靠他们去解开人类身体的秘密。所以,阿蒂尔还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他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法国医生,他们更加训练有素,更加了解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大家都认为,马赛的那家医院是一家十分正规的医疗机构。知道了这些,我就不那么紧张了。  可是,我最钟爱的姐姐维塔莉临终时可怕的样子就像钟摆一样,总在我脑海里来回晃动,挥之不去。我怎么可能忘记她就是死于膝盖疼的毛病呢?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她受尽了疼痛的折磨。想要不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怎么可能呢?怎样才能相信这并非命运的诅咒,不是祸不单行呢?无比仁慈的上帝啊,我们究竟做了什么,要让我们接受这样的命运呀?我们究竟犯了什么罪啊?  我宁愿相信阿蒂尔正在康复,希望这个可恶的神经疼不久就会成为痛苦的回忆。现在,是时候接受重返我们怀抱的男人了。  ……

图书封面


 脆弱的时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本以兰波妹妹的口吻写兰波。只读前面,觉得这本书又一次远低于我的预期,菲利普·贝松在《由于男人都不在了》里带给我的冲击和惊艳已经被我之后读到的他的《与往事说再见》和这本《脆弱的时光》消磨殆尽。竟再没有一本作品可以达到那样浓稠的感情描写和几乎贴合肌肤的颤动。我只能枕着他的唯一一本精品反复想象着书中窒息的情感,并流下冰凉的眼泪。但这本日记体的书写到后面,已迫近兰波去世的日子,一种痛苦、哀伤和无奈的情绪突然爆炸开来。兰波在他最后的时光里缠绵病榻,他截肢的腿令他绝望的意识到他已经去不到非洲猛烈的阳光下了。他三十七岁的生日就在这样折磨人的日子中度过。一个天秤座骨子里竟有这样的不羁,让我有点惊讶。但我在一瞬间就懂得了他的骄阳之志、他天赋灿烂的才华、他走过的忍耐的岁月,和最终,一具束缚他心的残疾躯壳。他或许没有想到过最后自己会以这样不堪的样子收场。他胸腔里骄阳一般的心,他灵魂里风一样不羁的自由,让他想永远在路上。他最终会远离故土,客死他乡。是的,即使他已病入膏肓,他还是做到了。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在他乡的医院里,在病榻上,信奉了宗教。我不知道他突然了悟了什么,又或许他只是知道他已走入死神的怀抱,面对未知的黑色的死而胆怯了,想要尽力抓住一丝光明,即使那是他唾弃了一生的宗教。其实这并不是一本优秀的小说,也并不是一本优秀的传记。但我想要了解兰波,不仅只有他耀眼的部分。以书中一段对兰波的评价做结尾:“他走着,曾经方向不明,道路泥泞,忍着寒冷和饥饿,但是他看到了太阳。他走着,浑身是泥,身无分文,悲苦而又可怜,但是他却觉得自己是最富有的人。他无忧无虑地走着,信步游荡,远离家乡去寻找精神的迷醉,同时又怀着沉重而又眩晕的哀伤。他走着,朝着闪闪的光芒,迈向前无古人的路途,徘徊在深渊边缘。”
  •     此篇文章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4月份出版的菲利普·贝松系列丛书之一《脆弱的时光》之译者白睿为此书所作的译后记。一口气读完此书,百感交集,本想自己写点什么,但是看到作者的这篇译后记,便觉得她这些更加全面与直观。特逐字录下以供书友参考。《脆弱的时光》译后记你或许不知道菲利普·贝松,但是你一定知道阿蒂尔·兰波。阿蒂尔·兰波天赋过人、大名鼎鼎。他在少年时就表现出惊人的语言天赋。通晓拉丁语的阿蒂尔十五岁就发表诗作,十六岁时寄给魏尔伦《元音》一诗,令魏尔伦及其身边的诗人朋友大为赞赏。随后创作的《醉舟》,更是让巴黎诗坛惊为天人。他的诗歌瑰丽奇幻,技艺精湛,意象新颖,深深影响了现代诗歌的历史进程。然而,到了二十四岁,他毅然弃诗从商,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宛如划过法国诗坛的一颗璀璨流星。阿蒂尔·兰波,放荡不羁,声名狼藉。他曾流连于低级酒吧和小咖啡馆,生活糜烂放纵,并曾因与魏尔伦的同性恋情而闹得满城风雨。阿蒂尔·兰波,漂泊无定,境遇悲惨。他从小就渴望摆脱家庭束缚,四处流浪。他多次辗转于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甚至几乎走遍了欧洲,德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客途茫茫,寻觅理想的彼岸。后来又转向东方,追寻太阳的足迹,孤身一人来到塞浦路斯、埃及、亚丁、哈勒尔等遥远的异域。他孤独无依,像一只不知疲倦的火鸟,奋力扑向闪烁金光的太阳。他四处碰壁,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后因腿部肿瘤扩散而英年早逝。他死时境遇凄凉,身旁除了妹妹以外,没有一个亲友。阿蒂尔·兰波曾说:“我的生活曾是一场盛宴,宴席上所有的心都自行敞开,所有的酒涌流无尽”、“我即他人”。他认为,诗人是现实世界和未知世界之间的“通灵者”,诗歌可以帮助诗人完成“盗火者”的使命,他提出“言语炼金术”,把诗歌的探索和境界推向了新的高度。他被超现实主义者视为先驱,被一代代西方青年视为叛逆的偶像,他无疑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法国象征派诗人之一。这些都是我们所知道道的阿蒂尔·兰波。但是,《脆弱的时光》这本书的主人公并不是他,而是他鲜为人知的妹妹夫伊莎贝尔·兰波——一个生活在哥哥影子里的善良纯真的农家女子。《脆弱的时光》创作于2004年。这是一部私人日记,却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小说全篇以伊莎贝尔·兰波为故事的叙述者,我们通过她的视角,窥探到她和她哥哥的内心。我们了解到她成长在一个男性缺失的家庭。父兄的先后出走给她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恐惧和不安。她相貌平平,不懂如何吸引男人,更没有恋爱的经历,但是她也憧憬真挚的爱情。她笃信宗教,循规蹈矩,忠心耿耿地在农场劳作,从没离过家门一步。她纯朴善良,对兄长感情深厚,在哥哥最困难的时候,毅然选择远离家乡,陪伴照顾亲爱的哥哥,直到他生命的尽头,无怨无悔。我们在这里读到的是她的日记。日记真实记录了她的哥哥阿蒂尔·兰波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两人共度的时光。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母亲:严厉呆板,不苟言笑,冷酷无情。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父亲:抛妻弃子,长年不归,不负责任。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家庭:冰冷乏味,没有父爱,没有母爱,没有温情,没有原谅——这是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家”,一个冰冷的世界。但是,我们更看到了血浓于水的兄妹之情,即使分开十多年,也从来不曾淡过。或者确切地说,是伊莎贝尔对兄长一直怀着深厚情意,她用自己的宽容和大度原谅并接纳了这个曾让他们蒙羞的孤傲的浪荡子,她用自己的善良和余生来消化并承受哥哥生前犯下的罪过,为哥哥洗涤灵魂,虽然这是基于她根深蒂固的天主教信仰。通过伊莎贝尔的转述,我们也了解到阿蒂尔·兰波生命经历中的一些少有的提及的事件细节:他年少时在巴黎的不幸遭遇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对巴黎公社的热情和对压迫者的憎恶;他和魏尔伦的同性恋情告终后的感受以及他对自己性取向的辩白;他对非洲“烈日、黄金、沙漠”疯狂迷恋的原因;他对自己的浪子生涯的回忆以及临终时刻奇怪而又可疑的宗教皈依……他的痛苦、绝望、泪水和脆弱都为我们刻画出一个令人悲悯和同情的阿蒂尔·兰波。这段兄妹共同抗争病魔的时光如此沉重而又悲恸,虽然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然而这是兄妹两人单独相处的最长的时光。这段诗人的弥留时光也给了伊莎贝尔“修正”哥哥一生的机会:她把自己作为哥哥唯一的“委托人”,决意要毁掉一些她认为污点的片段,以更符合一个虔诚基督徒的伦理道德观。不过,这部日记其实并非出自伊莎贝尔·兰波之手,而是菲利普·贝松根据历史文献以自己合理的推测和想象,又经过艺术加工和润色的作品。可是,你完全可以相信这部日记就是出自伊莎贝尔·兰波之手,有什么不可以呢?因为它文笔细腻,感情饱满,精于心理描写,充满女性的柔情。谁又会想到这样一部作品居然出自一位男性作家之手呢?菲利普·贝松1967年出生于法国夏朗德省,1985年考入鲁昂高等商学院,1989年定居巴黎。他从事过法律工作,做过高校社会法专业的教师,后来才致力于文学创作,迄今为止,他共创作了十部作品。2001年,他的小说《因为男人都不在》荣获法国罗布莱斯(Emmanuel Roblès)文学大奖。同年,《他的兄弟》进入费米娜文学奖的评选,2003年的《情感淡季》荣获法国RTL-Lire大奖,同年创作的《意大利男孩》入围龚古尔文学奖和梅第奇文学奖。他有五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和戏剧,其中根据他的小说《他的兄弟》改编的电影曾获2003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大奖。他是目前法国文坛最具人气的青年作家之一,每年推出一部新作都会吸引众多读者。他作品的主题大多跟死亡或痛失爱人有关,语言优美流畅,心理描写精细感人,他自称其文学创作深受普鲁斯特、兰波和杜拉斯的影响。作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几乎无法抑制自己的翻译欲望,一开始就无法停下,恨不得一口气将它读完译完。因为,这部作品虽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华丽繁复的辞藻,但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精致和深刻,它于无声处打动着我,感染着我。当我看到孤僻另类、浪迹十二年后的阿蒂尔拖着残肢重回家乡后,递给妹妹一包裹有报纸里的香水,简单地说“这是给你的”的时候;当我看到孤身一人远赴他乡、尽心尽力照顾哥哥的伊莎贝尔身心憔悴,在濒临崩溃之时躲到医院走廊里压抑泪水、恐惧和绝望的时候;当我看到将死之时的阿蒂尔发出“活着,最后一次”的呼喊时,我无法抑制我的泪水……菲利普·贝松的文字就像冬日的暖阳,缓缓地温暖着现代社会里渐渐疏远冷漠的人心。假如你还不了解菲利普·贝松,假如你还不了解阿蒂尔·兰波,或者,假如你已经读过他的一些诗歌,那么这本书会为你呈现妹妹眼中的另一个兰波,你会了解他的家族和亲人,更完整地理解这位天才诗人的传奇而短暂的一生。 白睿2008年12月于上海仟玖零·1900整理录入附章节摘抄汇总: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8219024/
  •     有人告訴我,希望我永遠活在我愛著的時光里。我卻和他說,菲利普貝松的這本書,脆弱的時光。蘭波追尋著太陽,可也是太陽讓他失去了腿,非洲之行換回的是一個再也不能追尋的蘭波。我們追尋著自己所愛的時光,最後,恰恰是這所愛的時光毀了我們。上面這段話,是在我還沒有看完這本書的時候寫下的。看著看著,就發現一句:太陽曾經是他唯一的方向標。最後讓他回頭的也是它。蘭波躺在病床上,那個既像警察又像屠夫的醫生似擺弄一塊肉那般翻檢著他的身體,我就忽然很想流淚。爲什麽執著于遠行。他是在逃避自己的童年和雨季,把自己藏在遥远的地方,躲在让人崩溃的烈日下,躲在漫天飞扬的尘土里。是他切断了一切联系。沒有人給他希望,沒有人挽留他。人们把他赶走了。不断地指责他,阻碍他,扼杀他,让他枯萎,最后把他推出了门外。菲利普這樣寫,是把他當成了弱者,一如虹影所說的,只有弱者才有的逃離病。而我們都是弱者。總以為生活在別處。就像革命之路里的凱特。後悔么。并不後悔吧。他生来就属于广阔的空间,生来就是为了骑马远行。广阔无垠是唯一适合他的界限。我還是寧願這樣善意地看待他,也這樣善意地看待我自己。只有我知道,我想逃離,這生活忽涌而至的平庸和桎梏。起碼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絕望。關於蘭波,我想我會記得:山谷里的年輕士兵,有著英俊的孩子般的臉,在荒唐的戰爭里成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屍體。他說,我丟了一個兄弟,在這兒。受刑的心,沉重的秘密。1871年,他的十六歲。他懷著真摯的同情靠近了他們,那些巴比倫營房的士兵。他以為的兄弟情誼,敗給了他的美貌、酒和男人的慾望。他們奪走了他的童貞,那粗俗的笑聲和喘息聲再也沒離開過他,即使是在夢裡,即使已經過去二十幾年,即使是他在最接近死亡的時候,他們都一直在那裡。布魯塞爾的槍聲,燒灼的氣味,破損的血肉。我一直不喜歡魏爾倫。他想尋找新的語言,想最大可能地接近未知,想超越人類的所有感知,想到達未開墾的可以創造一切的山坡,想到達無人企及的地方。他自己开辟道路,通向没有开发的领地,即使冒着致残的危险,他也无怨,即使濒临悬崖绝壁,他也无悔。有时,在只言片语中,他已经抵达那里。他喃喃自语着,说他曾在眩晕的感知中写作。在短暂而又灿烂的瞬间,他创造了好多个世界。我立刻想起了他的一首诗,我想是叫《醉舟》,那时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大海。可他終於沒有成功。他不再寫詩。他在意識混亂中還念著的那個名字,嘉米。他再也沒能見到他。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第一次读贝松的作品。以妹妹日记形式描述的诗人兰波,和平时了解的通灵诗人不同。母亲、妹妹和诗人的形象很鲜活,只是兰波的诗还没有认真读过。
  •     说的是阿蒂尔兰波。一个选择放逐漂泊流浪的人。文字依旧是菲利普的细腻如丝。一个死亡的故事。
  •     言语细腻 情感丝丝入扣 难得碰到读完想买回家珍藏的一本书 兰波 记住了〜
  •     兰波
  •     矫情
  •     兰波兄妹的爱与死亡。
  •     我陪伴着一个活人走向死亡。从今而后,这个消失了的人将陪伴我走完我剩下的路。
  •     时而觉得矫情,画里画外皆出自魔鬼,时而又觉得太过知世苍凉.....人参啊就这样吧
  •     别人在飞机上看的可带劲了
  •     伊丽莎白和兰波一样有着浪漫情怀,但她的浪漫被生活击碎,被时光淡化,和她日渐苍白的脸庞一样,坚强隐忍的内心也一天一天透支,只剩下坚硬的外壳,等到最后一根稻草把它压碎。整本书的感觉苍白脆弱。
  •     脆弱的时光,还来得及救赎。
  •     太阳曾经是他唯一的方向标,最后让他回头的也是它。
  •     好久没看过这些简单的书
  •     2013.12.12购于卓越。我先看了贝松的《由于男人都不在了》,喜欢的得不得了,后又出于对兰波的热爱,买下了《脆弱的时光》。显然兰波和妹妹是完全不同世界的人,作者选择的视角独特有趣,让“讨人厌”的淘气先生更加具有生气,更加接地气。
  •     有些人,他用一生的时间成为他自己。
  •     读了两页就猜到是写兰波。各种想起电影《全蚀狂爱》~
  •     虔诚浪漫阴忍
  •     敏感而脆弱的心——“他生来就属于广阔的空间,生来就是为了骑马远行,广阔无限是唯一适合他的界限”——那时他从未见过大海
  •     没有明显的波澜起伏,却令人感动。
  •     自由。一切的悲剧都是为了这个词。
  •     我即他人。
  •     假如这个人已经真正活过了,那么死亡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     说自己深受普鲁斯特、杜拉斯的影响,但是贝松的文字相比前两位大师少了构造和洒脱,所以易读很多。他笔下模仿阿蒂尔兰波的妹妹——伊丽莎白兰波的语气和心思居然能细腻柔美到这种地步。我想贝松自身是爱着兰波的。
  •     古文字学课上刷掉。这本是真烂……@wenfengning 我还在等魏尔伦出场,彻底龙套了……找时间看total eclipse去。
  •     意淫的境界
  •     这一本比上一本读的要痛苦些……突然觉得无法跟上作者的节奏了,无论是译本还是原文都如此……再或者,和我对兰波的喜恶有关。我竭力过滤掉一个有才华的人的污点,竭力想记住一切美好,但是在小说里,我只看到一个绝望的他,和一个更加无助的“我”,于是整个阅读过程就异常痛苦……
  •     “振聋发聩的寂静”,读完想起电影《全蚀狂爱》,“他只是一个幽灵,一个幻影。他只在别人的记忆中才是光彩照人的。”
  •     兰波传奇般的一生总让人觉得心里难受。
  •     好吧,过了这么久我才来评价。书还没读= =、但是看了下质量没问题。
  •     流浪去远方,只为那时的经历。少年时的狂热与流浪,晚年的脆弱与哀伤。这才是真实的人生。爱过,恨过,方才来过! 有一天我们是否终将死于我们热爱的事物。
  •     勉强读完,非常不爽。
  •     书很好,质量好 ,包装好,内容更好。
  •     从另一面看到阿蒂尔兰波
  •      两个晚上看完了《脆弱的时光》,轻薄环保纸,行间距很大,字体读起来比较舒服,读完了很难受。对于兰波、魏尔伦这样无法轻易释怀的存在,自传之类的生平描述读起来简直悲伤到死……对家庭伦理冷漠置之的兰波也会给十几年没见的妹妹带一大包香水~有些人有些记忆,从不曾遗忘,只是未曾想起~
  •     “不要哭呀,伊莎贝尔。假如这个人已经真正地活过,那么死亡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兰波病危时,三十七岁生日当天,对妹妹如是说。
  •     挺好。手感很好,阅读起来很方便。
  •     细腻。
  •     文字很诗意,角度很另类
  •     佢D橋次次都好吸引人,但冇一次覺得好好睇……
  •     至今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贝松的作品是〈由于男人不在了〉。也是看的第一本。第二本看的即是这本。想法是好的,但是看的时候感觉用词是刻意模仿兰波妹妹所以粗浅不少。这个系列封面纸张都挺好。
  •     作为目前法国文坛最具人气的青年作家之一,菲利普·贝松 作品的主题大多跟死亡或痛失爱人有关,但因为语言优美流畅,心理描写精细感人,就像冬日的暖阳,缓缓地温暖着现代社会里渐渐疏远冷漠的人心。这本2004年完成的私人日记式的小说描述了向往自由却终究逃不开命运捉弄的哥哥和遵循宗教淳朴善良的妹妹之间的深厚情。有些人,他用一生的时间成为他自己。
  •     我的兰波。
  •     没有其他几本来得动人,也许是因为阿蒂尔·兰波这个名字就已经掩盖了所有的光芒。
  •     非常细腻的讲述了兄妹之情。男性以女性视角和笔触来写,以前还没过,但不看译者言,我真以为这就是伊莎贝拉写的。没什么华丽的语言,但到动情处,我也情不自禁感慨。很好。
  •     还是喜欢这种调调。
  •     不要哭呀,伊莎贝尔。假如这个人已经真正地活过,那么死亡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     这本跟我之前读的那本明显文采方面要弱很多。是因为遣词造句要模仿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兰波妹妹吗。翻了下另外两本感觉明显又回来了。
  •     这里有兰波最后的时光,如果我们真的活过一场,那么死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     他生来就属于广阔的空间,生来就是为了骑马远行。广阔无垠是唯一适合他的界限。
  •     在一个午后,一个人坐在青草地上,背靠一棵香樟树。温度刚刚好,微风刚刚好,夕阳也刚刚好,就连伤感也刚刚好。
  •     这能算是悲剧吗?或许不能,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里认真努力过,哪怕一直都是在做无谓的抗争。
  •     很美
  •     平淡中有感人之处,兄妹之情令人动容,家庭的氛围对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     一个以太阳为方向的男人 活着,最后一次 平静,澎湃
  •     兰波光芒背后的故事。感觉作者对伊莎贝尔挖掘的很深,但是兰波还是有些浅了。原因有二:兰波后期的具体资料确实很少;兰波神性褪去后的凡人躯壳让人无力接受。
  •     法国心理小说,深层情感体验,光芒背后的人性 如果阿蒂尔有个幸福家,温暖的父母,会有那些天才的诗出现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