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尽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浪淘尽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507532258
作者:刘宜庆
页数:252页

后记

这是一次披荆斩棘的探索之旅,一次寻找历史真相的幽暗的航程。2009年春节,拙著《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出版后,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他建议我写一写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他的一句话,点燃了久蕴于心的愿望。事实上,在《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中就已经写到了一些名师高徒,比如,金岳霖和他的弟子王浩、殷海光,吴宓与钱锺书等。而这本《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可以看作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的前传和后续,将中国知识分子放在20世纪百年风云之中观照,看他们的学术传承和师生关系,看他们的肝胆相照和恩怨悲欢,以此折射百年中国的大事件,在他们的心灵留下怎样的印记。说这本书是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前传,是因为康梁、章黄、蔡元培、刘师培等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五四运动时期在北大、清华执教或者求学的师生来说,影响深远。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执教鞭者,多章门弟子,而在北大清华求学的佼佼者,日后成为西南联大教授群体中的中流砥柱,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成为20世纪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纽带。说这本书是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的后续,是因为它关注了联大精神在历史的激流中怎样逐渐销声匿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联大的学术自由、民主堡垒的精神资源是在什么样的历史中失传?1946年西南联大三校复员之后.国共内战经过一年多后,在北平的教授们,何去何从,不得不做出选择。梅贻琦可谓选择走出去的代表,吴晗则是选择留下来的代表。1957年发起的“反右”运动中,陈梦家、汪曾祺等被打成“右派”,1966年“文革”中,陈梦家、汪筏、吕荧等人在狂风暴雨的政治运动中凋零。是否可以这样说,1949年之后,历次政治运动将西南联大的生存土壤铲除殆尽,终生信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病逝,标志着西南联大的精神成为绝响。

作者简介

康有为与梁启超的道路分歧在哪里?章太炎与俞樾、周作人与章太炎,历史链条中的“谢本师”蕴藏着怎样的深意?胡适与冯友兰为何互相瞧不起?1949年之后,历次政治运动,对师道尊严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书聚焦堪称学术界文化重镇的名师与高徒,以师道变迁映射出20世纪的历史风云。20世纪,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各种运动纷至沓来,问题与主义,革命与战争,交织在苦难的神州大地,这些名师与高徒在动荡的时代,选择各自的人生道路,他们或分道扬镳,或反目成仇,或亦师亦友,或情同父子。
从排满革命的晚清到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度尽劫波,回首一望,那些消逝在历史中的背影,为后人留下诸多悖论和谜团,需要我们省察,追寻消逝的师道尊严。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辑 长河落日圆
康梁的道路分歧和师生情谊
章太炎讲学记
历史链条中的“谢本师”
北大教授刘师培
章太炎与黄侃:大国手门下出大国手
第二辑 子在川上曰
蔡元培的风范
梅贻琦的风度
顾毓琇:百岁宗师桃李春风
叶企孙:甘当中国科技基石的大师
第三辑 行到水穷处
陈寅恪与周一良:文人书生不自由
汪篯为何被逐出师门
“陈门恩怨”中的金应熙
刘节:“独立之精神”的践行者
蒋天枢:陈寅恪的托命之人
第四辑 出入风波里
陈垣与启功:信有师生同父子
胡适与吴晗:两代史学家的命运密码
在历史分岔的道路上——李济与尹达的选择
“批胡运动”中的顾颉刚
顾颉刚与童书业:平生风义兼师友
赵俪生:虽九死其犹未悔
第五辑 曲终人不见
俞平伯:被批判的红学家
吕荧:美的殉道者
闻一多与陈梦家:两代诗人的悲剧
陈梦家之悲:新月伴他走向死亡
叶公超与赵萝蕤:英美文学的播种者
赵萝蕤之痛:沧海明月一滴泪
沈从文与吴晗:智慧与权力的天秤
沈从文与汪曾祺:文坛的双子星座
后记

编辑推荐

《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编辑推荐: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黄侃、钱玄同、周作人、沈启无:陈寅恪、周一良、蒋天枢,陈垣、启功:胡适、俞平伯、吴晗:顾颉刚,童书业:闻一多、陈梦家:沈从文、汪曾祺,他们或分道扬镳,或反H成仇,或亦师亦友,或情同父子,这些消逝了的人物,其精神和风骨,并禾消弭。

内容概要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书评人,专栏作家。现居青岛。关注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近年致力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史和心灵史研究。著有《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等作品。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通过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现代学术的传统,可以感受学术大师的风采,可以反思当代学术的差距。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刘宜庆是做新闻的,他更大的兴趣却在文史方面,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婚恋到西南联大的生活,再到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都围绕着旧时知识分子的各个生活侧面。他的着眼点并不限于怀旧,更多的是还是寻找,一种更好的生活,一个更值得肯定的时代。  ——著名学者、独立撰稿人傅国涌这部文采飞扬又情感真挚的《浪淘尽》,对一代学术大师和门下弟子经历的世事风云、恩怨悲欢,赋予了透彻的同情与理解。所谓人世几回伤往事,江湖夜雨十年灯,百年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往事堪哀,刘宜庆苦苦寻觅精研近十年,满含悲悯情怀的书写,对学术之灯传承的链条和重要性具有一种隐喻式昭示。  ——著名作家岳南

章节摘录

将弟子比作太平天国五王,传递出章太炎对各位弟子微妙的态度。据朱希祖1939年12月7日日记,钱玄同为南王或翼王,是因为其“畔师”(翼王石达开背叛洪秀全自不必说,南王冯云山因其早卒,章以此喻钱畔师)。说其“畔师”是因为:一、钱玄同主张废汉字用罗马字;二、章太炎之经学主古文,钱之经学主今文。而黄侃是天王,由此可见黄侃在章太炎心目中的地位,黄侃得乃师小学真传,世人并称“章黄之学”。黄侃使酒任气,狷介狂傲的性格举世皆知,常常会和人闹出矛盾,和同门也不例外。同为章门弟子的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称黄季刚“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成正比,说起有些事情来,着实令人不敢恭维”。黄侃与钱玄同、吴承仕闹矛盾,做出的出格之举正是周作人所说的“不敢恭维”。黄侃与钱玄同最大的矛盾当在思想和学术的分歧:钱玄同主张白话文。黄侃反对;钱玄同不无偏激地主张废汉字用罗马字,黄侃更是强烈反对。在这些问题上,两人可谓针尖对麦芒。黄侃、钱玄同又先后同为北大、北师大的文字学教授,恐怕是一山不能容二虎,不能共处。黄侃去世后,《立报》上曾登过一篇《黄侃遗事》,文中说:“黄侃尝于课堂上对学生日,“汝等知钱某一册文字学讲义从何而来?盖由余溲一泡尿得来也。当日钱与余居东京时,时相过从。一日彼至余处,余因小便离室,回则一册笔记不见。余料必钱携去。询之钱不认可。今其讲义,则完全系余笔记中文字,尚能赖乎?是余一尿,大有造于钱某也。”黄侃此言,对钱玄同来说,应是一个很大的刺激。钱得知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周作人将这篇文章寄给钱玄同看,钱玄同回信说:“披翁(黄侃在旧同门中,别号披肩公)轶事颇有趣,我也觉得这不是伪造的,虽然有些不甚符合,总也是事出有因吧。例如他说拙著是撒尿时偷他笔记所成的,我知道他说过.是我拜了他的门得到的。夫拜门之于撒尿,盖亦差不多的说法也。”钱玄同不动声色,将黄侃最为看重的“拜门”和“撒尿”相提并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人的斗嘴,有《世说新语》的名士之风。

图书封面


 浪淘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民国知识分子研究有一个分支,即私人往来的研究,而中国士人往来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便是师承关系,特别是那些构成实际师徒授业的师承关系,也是中国传统学术传承中的关键一环。刘宜庆的民国知识分子研究在这本《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中,就集中对这个环节进行了梳理。在这种梳理中,历史上的“谢本师”现象格外引人注意。俞曲园、章太炎,周作人和沈启无,可以说恰好是民国时代的四代知识分子,这使得这种局部的研究显现出深远的意义。汉语中很多语词是有复杂含义的,使用的背景即决定了某个语词在某个场合的具体意指。“谢”在这个语词里的意思其实是“诀别”、“老死不相往来”,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感谢”或者“谢绝”。“本师”即老辈学人常常在自述里讲的“业师”,是带自己进入某个领域的启蒙老师。因此,鉴于我国传统知识分子士人道统,毋论民国时代,即便是在今天,公开的“谢本师”也是知识人思想生活中一个严重的事件。“谢本师”正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带有某种遗传基因的密码,为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别是这一群体之间关系的提供着令人深思的参考。刘宜庆没有忽略这一点,而且对其进行了局部的梳理,为今后这个母题变成一本有价值的研究专著提供了材料准备。全书收录了大量的史料,很多时候,确实的史料往往本身即是结论。可以说,从章太炎“谢”本师曲园老人开始,时代的变化,思想的流变就成为影响知识分子之间关系的核心因素。换句话说,只有那样的时代,影响了那样的人物,才能有那样的事件发生。曲园老人是当时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下来的清代著名朴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自述其十余岁即师从俞先生,得其赏识。1897年章太炎进入上海报业任职,他结交维新人物,后来进一步倡言革命,师徒二人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戊戌变法后,章太炎革命决心日盛,发表一系列仇满排满言论。尽管曲园老人并不是个思想顽固的学问家,爱看西洋小说的中译本,对西学颇为感叹,不反对弟子追求新知识新思想,接受西学。但老人毕竟是一位封建社会的学人,忠君爱国,保守一个已有的、建立在旧形式上的精神世界,是他可以接受的底线,必然不能容忍章太炎的言行。1901年春天,章太炎任教苏州东吴大学,去曲园拜谒,受到老师激烈批评,章太炎在激愤之下,写了《谢本师》。当时章先生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新派知识分子,然而却选择以这种中国传统的方式对老师的批评做出了回应,充分说明他那一代人受到中西方文化思想的互相冲击和影响的复杂情况,新文明之风的洗礼拂面,而旧传统的浸淫则深入骨髓。事情过去之后,两人并没有真的断绝师生关系,曲园老人对章先生仍以门生看待,两人还有诗作唱和。后来章先生逐渐认识到先前在《民报》公开发表他的《谢本师》不妥,从自己的文集中将该文抽去。《谢本师》公开发表不久,俞先生谢世,章太炎哀悼之余,仍然以传统纪念方式作《俞先生传》,尊师执弟子礼之情没有因二人的思想分歧而消灭。就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来说,可说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处理师承关系时的特有气质展现的淋漓尽致。只是其中有了“谢本师”这样激烈的事情,凸显出时代变局对学人内心的影响,于是使整件事具有了观照时代的重审价值。作为一个不停思考的个人,忠于内心,还是顺应潮流?这实在是个问题。多年之后,章太炎也遇到了“谢本师”事件。那时的中国社会正遭遇前所未有之复杂纷乱局面,政坛、文化界均处于多事之秋,不仅是知识人,几乎所有民众都面临很多对命运的抉择。章太炎对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均不赞同,与南北军阀政客却往还颇多,不断就时局以“通电”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反对北伐和大革命,主张将国家和社会交予军阀中的佼佼者管理,先前走在社会潮头的章先生,逐渐横亘在潮流之中了。这些言行也逐渐引起学界侧目和弟子的普遍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周作人在《语丝》公开发表《谢本师》,历史出现奇怪的循环。知堂在文中先是忆及同太炎先生的师承,然后对老师在军阀混战时期的政治观点提出了批评,劝他不如把功夫和心思用来著书。当时诸晚辈学人中,持知堂相似意见的人很多,但只有知堂一人选择用“谢本师”的激烈方式劝告老师,从中可见知堂当时的思想状态,后世知堂的研究者不应该忽略掉这一段史料。这一篇《谢本师》,后来也并未深刻影响师徒关系,因为矛盾的焦点主要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看法有异,没有直接的冲突。章先生对待其弟子向来有高明的相处之道,老辈学人之间的感情并非一时一地的相忤和言行能解释清楚。1932年太炎先生讲学北平,师徒相见甚欢,知堂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述备细,在这样私人的文本中丝毫看不出当年的芥蒂。如果说上面两件“谢本师”事件可以作为研究这一中国知识人师承现象的两种经典造型,那么周作人与其弟子沈启无关系的破裂,笔者认为就缺乏重大的思想价值可供重审,而陷入了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私人纷争的窠臼,仅仅能作为一种研究个人性格的材料存照。沈启无本为知堂门下四大弟子之一,后来追随老师抗战时期留平出任伪职。1939年元旦知堂遇袭,沈启无即为当时现场那名“客人”,这件事后来为师徒二人后来交恶埋下伏笔。从本书提供的史料来看,这场“谢本师”其实是“被破门”,但性质无差别,并且是师徒关系的彻底破裂。同时还可看出,破裂的本质原因是双方性格和在特殊环境中个人的谋生选择问题,并非出于大的时代题目的争执,环境的恶化显然对事件的主人公施加了深刻影响。知堂当年之所以公开发表对沈启无的“破门声明”,与他落水之后受到舆论广泛打压的反激心理有直接关系。事实表明,来自师门的叛逆,最能挑动传统知识分子那敏感且绷紧的神经。2010-12-9
  •     对于民国时代的文人和教授,余“心向往之”,然“徒有羡鱼情”。对于已出版的各类关于民国教授的书籍,几乎饥不择食、寒不择衣般收入囊中,然随着阅读量的扩大,多少也会产生“浪淘沙”般的想法。在“民国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之下,不得不说,关于民国的著作,尤其是民国教授、大学的著作,越来越无理取闹了。有时,仅仅是已有史料的拼凑;有时,历史角度又看偏了;有时,从文笔看来,又难以嚼咽。对余而言,民国时代,是一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美好时代。至少,言论尺度就大得多,比起豆瓣的发帖审核弓虽多了。能让人说话的时代,无论时候看来,都比掐着喉咙呐喊的时代好多了。谁也不想让自己说的话憋在肚子里,谁也不想让自己说话的喉咙被掐着。刘宜庆先生的书籍,也看了一两册了。但是在鄙人看来,实在让我太失望了。其《浪淘沙: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一书,有多处史实,角度完全是有问题的。而那些名师高徒的人生,几乎也是嚼别人口里的饭菜。看完之后,只有徒叹浪费钱了,写得真不咋滴。且,文章之内的衔接太过于牵强。还有,我注意过傅国涌老师给别人书籍的推荐语,一般都不涉及书中内容,采取旁敲侧击的中立态度,既不赞誉也不贬斥。我想,也是出于书不咋滴的缘故吧?当然,他将这些史料堆在一起,让大家能够更好地集中去看这一师徒交往的历史事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在几年前,我就关注着文人的交游历史研究。以上海交大的一套经济与文学丛书为佳。然后慢慢将这一套书一一归于囊中。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交游问题,许纪霖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暂时一时无法想起书名。然刘先生的此书,却让我看到,除了史料的堆砌之外,没有啥好说的了。而且,在每篇文章中,衔接之处也太过于牵强附会了,硬得鄙人一时无法跳过那个坎儿。书中唯一让我有阅读快感的是,将“谢本师”的近现代问题连接在一起,感觉实在有趣,似乎有着因果报应在。当然,不是说别人相信,而是实在有趣,也很悲催。其他的文章,实在还没啥让我感到喜感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封面除外,内页排版稍微有点满,就字与字的间距啥的,会看得人眼睛累吧。等看了再细评论。
  •     您喜欢这本书吗?写点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吧~帮同事买的,他看了再告诉我意见吧
  •     还行吧。感觉不那么引人入胜。文笔差了些。
  •     很喜欢这类型的书,发人深思,大师不愧为大师
  •     呵呵,可以看一下,补充下知识
  •     一个悲怆的文化时代
  •     得静下心来慢慢读
  •     正如书中所讲,人在年青好学的时候能遇到了一位好老师,的确是一生之幸。
  •     写了民国时期的著名文人,学到了知识,了解了历史。
  •     书本身,字小,阅读费劲,而且校对极差。书的内容多为拾人牙慧,无创见。
  •     一口气看完,感触很深。。。
  •     不错。师道不传,妄为学焉。
  •     看后有些唏嘘,文革就是这么样让文化断层的。虽说这本书并没有特写那场革命。
  •     现在越来越缺乏那种学术氛围了,自然也难出大家
  •     爱看。
  •     本书很好,内容简介易懂值得一看
  •     首先,封面铜版印刷,质量较差,不能体现书的内容。再次,文章有记流水账的感觉,读后一般般,只是了解了一些大师及大师的高徒,与《往事并不如烟》相差甚远。缺乏激情。
    总体评价:一本很普通的书。
  •     名师出高徒,高徒成名师!
  •     刘兄总是以最大的善意面对历史的真实……
  •     至真至情师生情
  •     写作需要材料,尤其是那些真实的材料,特别动人!关键在于,这样的材料往往十分难得,没办法,只好退而求次……
  •     首先呢,很佩服作者的毅力,为了写这本书查阅了那么多书目。但是我总觉得这本书的可读性不强,作者的论述有种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感觉,个人主观思想缺乏深度和广度。
  •     作者的书看了几本,基本成系列
  •     很好的书,值得慢慢品读。
  •     作者写的很用心,资料等都很完整。怀念那个时代的文化,怀念那个时代的环境。作者用很客观严肃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那个时代的大师们。尤其希望教授、校长之类的都看看,什么叫做大学精神,什么叫做大师,什么叫做教书育人。
  •     女生节被送的,不太喜欢,但是它确实一种缘分~
  •     这个商品不错,多读书多思考,对经典作品,人物多看思考总是有好处的
  •     读一本书就是和一个个已经成为历史的伟人对话,在这部书里,我感悟了许许多多的东西。
  •     中国的名师高徒辈出的阶段,仅此百年
  •     读这本书,觉得民国的大师有名,徒弟水平也高,值得一读的好书.
  •     那是大师,该看
  •     过去的师生太纯粹了。向向民国的范儿致敬!
  •     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周作人、沈启无;陈寅恪、周一良、蒋天枢;陈垣、启功;胡适、吴晗;顾颉刚,童书业;闻一多、陈梦家;沈从文、汪曾祺他们或分道扬镳,或反目成仇,或亦师亦友,或情同父子。这些消逝了的人物,其精神和风骨,并未消弭。
  •     我们该怎样完成文化的传承,在遍地金钱的商业社会,我们传统的文化该怎样面对,在层出不穷的高校学科造假的新闻中,我们的文化该怎样传承。
  •     民国时代的士林众生像,心向往之,中国再也没有大批量出现各种领域的专家,那是的学习风气和文化氛围,我们也只能隔空遥祭!
  •     还没看,但书不错
  •     很想知道那个时代人们之间的感情,不仅仅局限于师徒之间。
  •     名师出高徒,高徒不一定出自名师
  •     刘宜庆的《浪淘沙: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有很多处史实,他的角度有问题。而那些名师高徒的人生,几乎也是嚼别人口里的饭菜。看完之后,觉得写得不咋滴。且,文章之内的衔接太过于牵强。还有,我注意过傅国涌老师给别人书籍的推荐语,一般都不涉及书中内容,采取旁敲侧击的中立态度。既不赞誉也不贬斥
  •     此书很好看,里面讲的人物很齐全,更能了解很多历史
  •     增加见闻,非常喜欢。
  •     翻看了一下,还不错,收藏了
  •     从清末,民国到现在中国一直都在为自己的文明进步缓慢而付出代价----不断的否定自己和先辈,希望在否定中前行和找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     度过很多关于民国时期大师的著作,此书算是比较好的一部。
  •     还没读完,总体觉得还可以。
  •     书,看杂点,没坏处
  •     谢谢赠书
  •     本书聚焦堪称学术界文化重镇的名师与高徒,以师道变迁映射出20世纪的历史风云。“长河落日圆”一辑选择晚清民国的国学大师,聚焦康有为与梁启超、章太炎与黄侃等师弟的思想分歧和师门情谊;“子在川上曰”一辑,选择北大、清华的教育家、科学家,如蔡元培、梅贻琦、叶企孙、顾毓秀等;“行到水穷处”一辑讲的是陈寅恪和他的弟子们,触及一段沉重的历史;“出入风波里”一辑,关注学者在政治和学术之间的艰难选择,探讨学者从政的悲剧;“曲终人不见”一辑,探讨被动卷入政治运动中的学者和文人,从师生关系的变化来观察社会变迁
  •     送老妈的,介绍许多学者故事,适合老人看看
  •     在浮躁的现今,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功名利禄占去了我们太多的思想。沐浴春风吧,我们需要心灵的荡涤。它不会令你失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