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城堡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灵魂的城堡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61756461
作者:残雪
页数:520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残雪创作的一部关于卡夫卡的小说作品的评论集,是一位东方艺术家对一位西方艺术家在20世纪初创作的作品的深入探讨。先锋女作家残雪凭其纯粹艺术家的感悟,独辟蹊径,以创作与评论相融合的文体形式对卡夫卡的重要作品《美国》、《审判》、《城堡》等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和描述。她一改以往众多西方作家,如奥茨、昆德拉等关于卡夫卡的陈述,创造了更加逼近真实的卡夫卡形象。残雪对卡夫卡的描摹会让所有知道卡夫卡的人大吃一惊;她所提供的创造性的评论写作方式将会让所有梦想写作的人大受启迪;同时,对于所有文学爱好者、研究者,此书无疑也是一部魅力无穷的作品。
K被捕的那天早上就是他内心自审历程的开始。 K起先一直强调自已是无罪的、清白的。随着案情的发展。他变得越来越困惑,只有在结局到来时,他才明白自己的罪行只在于自己要抓住生命…… 本书是在中国文坛上特立独行的女作家残雪创作的一部关于卡夫卡的小说作品的评论集,是一位东方艺术家在20世纪末对一位西方艺术家在20世纪初创作的作品的长驱直入。

书籍目录

艺术的故乡 走向艺术的故乡——《美国》文本分析之一 灵魂开窍时的风景——《美国》文本分析之二 布鲁娜妲之歌—读《美国》艰难的启蒙 艰难的启蒙—渎《审判》 两种意志的较量——《审判》文本分析之二灵魂的城堡 理想之光 梦里难忘…… 记忆的重负 城堡的形象 黑暗的爱 城堡的意志 官员与百姓 命运与反叛 沉沦与超脱 城堡的起源 城堡的思维模式 生命力爆发时的风景 老狐狸克拉姆的痛苦 无穷的拷问 来自空洞的恐怖 理想之营造——解读《地洞》 双重折磨夹击下的创造活动——再读《地洞》 阴郁的生存处境之歌——解读《乡村医生》 永恒的漂泊——读《猎人格拉库斯》 蜕变的历程——读《致某科学院的报告》及后面未完成的片断 先知的眼睛——读《夫妇》及《小妇人》 良心的判决——读《判决》 拒绝生活的生活以及由拒绝所证实的生活——读《拒绝》 无法实现的证实:创造中的永·噎痛苦之源——读《一条狗的研究》 辉煌的再现—读《歌手约瑟芬或耗子的民族》 障碍——解读《乡村教师》 折磨:艺术家之一分为二——解读《和祈祷者谈话》 分段修建:艺术家的活法——解读《中国长城建造时》残雪与卡夫卡(代跋)《灵魂的城堡》日文版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K被捕的那天早上就是他内心自审历程的开始。 K起先一直强调自已是无罪的、清白的。随着案情的发展。他变得越来越困惑,只有在结局到来时,他才明白自己的罪行只在于自己要抓住生命…… 本书是在中国文坛上特立独行的女作家残雪创作的一部关于卡夫卡的小说作品的评论集,是一位东方艺术家在20世纪末对一位西方艺术家在20世纪初创作的作品的长驱直入。

内容概要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父母是三四十年代的中共党员,父亲曾任《新湖南报》社长,母亲也在报社工作。1957年,残雪父亲作为“新湖南报右派反党集团”头目被打倒,家庭由此陷入困顿。残雪由外婆带大,外婆在她7岁时因饥饿而死。 残雪小学毕业(即“文革”开始)即失学,做过铣工、装配工、赤脚医生、代课教师等等与文学无关的工作,历时10年,后又自学缝纫,和丈夫一起成为个体裁缝。1985年1月残雪首次发表小说,至今已有400万字作品,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苍老的浮云》(中篇)、《痕》(中篇)、《长发的遭遇》(中篇)、《五香街》(长篇)、《最后的情人》(长篇)。 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章节摘录

  走向艺术的故乡  ——《美国》文本分析之一  求索之路  因为犯了大逆不道之罪,为父母所遗弃,孤身一人来到幅员辽阔,象征科学、民主和自由的美国的少年卡尔,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他漫长的精神求索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强大的势力不容反抗地使他逐渐失掉了他从古老的家乡带来的一切:他的行李箱,雨伞,身上的衣服,以及种种纯朴的美德,沦落为一个身份不明、身无分文、声名狼藉、寄人篱下的乞丐,一个警察要追捕的嫌疑罪犯。他仍然怀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愿望,尤其是那种根本不能实现的愿望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理解,他也无法表现出来,所以等于零。他越反抗,越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就陷得越深,越卑下,越没有任何人相信他的操守。我们跟随他踏上这无尽头的苦旅,与他一道遭受了那些野蛮的掠夺之后,不由得隐约感到:他身上原有的某种东西仍然保存着。丢掉的是看得见、说得出的东西:职位、名誉、身份和品格——一切对他进行外部规定的东西。命运总是将他赖以生存的这些依据抽空,逼得他流离失所。而没有丢掉的是反叛的欲望,求索的决心。可是他前途茫茫,永远不能给人一种哪怕小小的希望和踏实感,永远在钢丝绳上悠悠晃晃,一不小心就要掉下来,像一条癞皮狗一样被人痛打。

图书封面


 灵魂的城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灵魂的城堡》今天刚刚读过前三篇(系残雪针对《美国》的评论分析),自觉不妨把日记分享给大家,表达几分我对此书(部分)的拙见——时间坐标的木框落地窗在街上千百部发动机的轮番嘲弄下被频频激怒,发出阵阵沉闷而衰老的轰响,我倚在玩具一般的沙发上,被这只漂亮模型带来的不舒适感轻度折磨着,把残雪的关于卡夫卡小说的艺术评论就着espresso一起灌进胃里。虽然咖啡馆里除去吵闹嬉戏的店员几乎空无一人,但我还是被一种保持谦逊的礼貌态度拘束着,不敢直视那些用阅读之锹自心底掘出的巨大失望,特别是不禁回想到,那个通过一本卡夫卡评传的序言第一次见识残雪非凡洞见的夜晚,当时我觉得眼前仿佛展开一片一直存在,但从未领略过的奇异图景,为她关于《城堡》对自由意识和理性的剥离所进行的精到阐释而深深叹服,心中不可抑制地迸发出重新参悟卡氏文学精髓的强烈激情和习读全部残雪作品的巨大渴求。但是现在,我也只能靠强迫自己回忆发现这本论文集时如获至宝般的欢喜心情,去保持良好的空杯心态,从而顺利完成这次以青少年为受众的社会心理教育。最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种被撒满了乐观向上的阳光,导向健全人格和美好生活希望的教育,竟然是在那个名叫寒鸦的精灵所编织出的幽暗的森林小径中进行和完成的——《美国》当中最为凶残粗暴和触目惊心的关于“审判”主题的预演竟遭到了莫名其妙的搁置与忽略,其荒诞的程度不亚于小说中卡尔遭到舅舅奇怪放逐这一情节本身,那些强壮高大,蛮不讲理的刽子手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了肩负对主人公人格教育职责的良师诤友,我甚至开始痛恨自己在当时充满了惊惧和压抑的阅读过程中,没有对卡尔的不断成熟而表现出足够的欣喜,并且没有对他周围的贵人们的良苦用心而潸然泪下。应该说,残雪在成功避免了以机械的或宗教的方式去解读卡夫卡作品的同时,也极其不幸地过多动用了个人情愫,以及文艺创作习惯——至少在对于《美国》的评论中表现得格外突出——显著的进取性风格无情地击碎了卡夫卡原先精心构筑起的遭受野蛮惩戒却无从申辩的悲戚氛围,把一个充满未知,因戏谑而格外残酷的世界变成了一座简单的学堂,我甚至怀疑她在写作时承担了过多的社会道德压力,把卡夫卡独特的人性关怀彻底淡忘了。当然文中借助剖析艺术主题的维度去阐释避难一章的方式令人十分赞赏,表现出残雪绝佳的评论艺术,但把这个作为整部小说象征性探讨的宏旨未免可笑,特别把俄克拉何马露天剧场作为主人公心路历程的终极追求——引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更缺乏必要的证据,其实不得不将此把这看作是又一段充满希望但归结辛酸的旅程的起点,毕竟故事没有被写完。总之,一下午惬意的阅读不得不参杂着疲惫、不安和疑惑,合上书的瞬间我不禁期盼着后面关于卡夫卡其他作品的评论能够改变今天的印象——被玻璃隔开的窒息的阴霾、可爱得目及即穿的室内装潢、积极正派近乎说教的灵魂分析。
  •     喜欢读卡夫卡的书,所以毫不犹豫就拿了这本,结果很失望。残雪的分析很全面,但感觉她写的太专业,挑着看了几篇实在看不下去,这样的书估计不是让大众看的吧。
  •     警惕卡夫卡无疑,卡夫卡对当代中国文坛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无疑地,卡尔维诺对当代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只是卡夫卡进口到中国比卡尔维诺要早,因此,大概是余华曾说,如果卡尔维诺早于卡夫卡被介绍到中国,那么中国文坛将是另一番景象了。感觉这是中国文坛的悲剧——借鉴,成了一窝蜂,这与我们几十年左的影响与禁锢有关:乍一眼光朝外开放,从一片红色的空白里忽然看到了外面广阔的天空,才发现原来我们曾经见识如此短浅,如此贫血,于是乎,我们一下子不顾一切地就扑过去了,在拥抱天空的同时,就又被那天空禁锢起来了,即使那天空要比我们的曾经要自由得多。哎,当作家被政治所左右、所禁锢、所捆绑的时候,自由,就成了一个奢华。而当作家挣脱了政治,也许,就又被所谓的哲学思想、创作手法、流派等新的镣铐所捆绑了,浑然忘记了作家可以用一切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我想,卡夫卡当年写了那些小说,是绝对没有想到要影响后人的,所以,在临去世前,他才嘱咐他的朋友将他所有的文字都付之一炬。其实,作为我本人来说,我更喜欢卡尔维诺,在他的作品里,有比卡夫卡灿烂得多的阳光,因此,读的时候,即使感到荒诞压抑,但却仍能感到有一丝温暖在心里涌动。读卡尔维诺,我能感到白昼的存在。而卡夫卡给我的感觉就是窒息,压抑得喘不上气的窒息。读卡夫卡,我仿佛永远置身在阴冷的暗夜。难怪卡夫卡会说,无论他转向哪里,都有恶浪朝他打来。其实,只要他转向上帝,他就会发现,那些曾经在生活中击打他的恶浪,在上帝的爱里面,简直就不值一提。最近,结合残雪的《灵魂城堡:理解卡夫卡》,我在读卡夫卡的小说。首先是长篇《失踪》(又译《美国》),我边读卡夫卡,边读残雪的解释,并且我在观念里,我力图最大限度地挣脱残雪的解释,以便有一个我自己对卡夫卡小说的认识,而不是用一个即成的模子来衡量卡夫卡。我感觉《失踪》诚如前言所言,也就是,卡夫卡的《失踪》,仅仅是一部狄更斯般的长篇,言外之意,没有诸如《城堡》那么深刻的思想深度和对冷酷世界的认知与描摹。大概这与《失踪》是他长篇小说处女作有关吧?而且,卡夫卡枯燥的语言一如既往地使我感觉不到文字的美感——他本来就是一个以思想见长的作家,而这也正迎合了我的阅读乐趣,所以,在思想上,他能给我震撼,但在文字上,非但没有美感,反而每每感到枯燥乏味,感到有点累。《失踪》读了大半,感觉仅仅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如果不是卡夫卡所做,那么就是一个不能入流的小说,如果在读《失踪》之前我没读过卡夫卡其他小说(或者读过有关他作品的介绍——事实上,我读得他的小说并不很多,也就是一些短篇而已,可谓在思想的深度上,我仅仅触及了他的皮毛),那么,我会立刻对他失去兴趣。大概,也失去了我对他高山仰止一般的敬意。因此,对于残雪在解读里千方百计地将《失踪》也与卡夫卡一贯的人之冷漠、无情、残酷等联系在一起,我感觉有点牵强,如果一定要这么联系,那么可联系的作品太多了,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不能说比比皆是,起码也屡见不鲜了。从雨果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作家笔下,是不难读到的。因此,大概,我不是在警惕卡夫卡,而是在警惕残雪了。事实上,我在读之前就已经在警惕残雪了,那就是前面说的,我不能让她的观念左右我的理解,只是,在警惕残雪的同时,我又逆反心理般地更加警惕卡夫卡了——如果没有警惕残雪的解释,那么,大概我仍会带着我以前已有的对卡夫卡作品的理解来读,而现在,我力图挣脱我对卡夫卡作品的既有观念,来重新读他的小说,比如《失踪》。这很有乐趣,大概,也算是一个精神的小小放逐?可见,既有的我对卡夫卡的理解,其实在潜意识里,就是一个小小的监狱,将我对其作品理解的自由关押起来了,如此,大概,也会限制我对其作品更有广度的理解?只是想,不带任何桎梏地阅读卡夫卡,不管这桎梏是卡夫卡以前给我的,还是如今残雪的解释给我的。如此,我才有可能以我自己的观念来理解卡夫卡,即使这观念早已是别人牙慧的牙慧——如果牙慧含金量高的话,那么拾别人牙慧又有何不可呢?更况且,即使这牙慧要自己亲自去拾,而不能让别人硬是强塞给你。如此,拾的过程也很有乐趣呢。——只要别拾到垃圾腐朽恶臭,而每每,我们不是不得不以这些垃圾为营养!2011/06/07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相当难看,重述故事之外,对文本的解读也并不显得很对。
  •     文学性强,价钱再便宜一点就好了。。。
  •     对地洞的两篇解读很精彩。地洞一旦出现即与“我”合二为一。
  •     不好,分析的比较混乱,语言不是很清楚
  •     时值卡夫卡诞辰130周年纪念。残雪对卡夫卡作品的理解的确与主流评论界有较大差异,她几乎抛开了一切社会的历史的解读方式,直指文学作为揭示与洞察的两相矛盾的承载者的本质,从文本中发现人物更发现一个难言又难掩的内在的卡夫卡。此书系评论集,前后并无明确逻辑,读来略乱,美国及审判诸篇解读令我惶惑,而城堡部分相对较好懂。欲研究卡夫卡文学者倒是都该读这本书,它比教科书有个性得多。
  •     如果说卡夫卡的长篇像干巴巴的薯条,这本书无疑是天赐的番茄酱!它就像2.0版的补丁一样弥补了卡夫卡长篇中一切的不足。我无法表达当看到这本书时有多激动!!被迫还书时只看完了美国,遗憾。
  •     拜服
  •     刚拿到书,近期在当当定的几本书,感觉纸张都不是太好,这本书排版也不太好,太厚了,最后都感觉有点裂的样子,里面主要是对卡夫卡《城堡》进行分析的,这个我又没看。不过外界对这本书评价挺高的,后面有对卡夫卡别的文章得评价,大概看了一下,有感觉太浅了,不系统。。总体,还行吧。继续读读看看。
  •     写的不错
  •     可以视为解读卡夫卡的一扇门……
  •     可以哦哦有阅读价值
  •     有人说残雪的文字太散乱了,其实那是你没过卡夫卡,所以才读不懂
  •     相当于重述了一遍情节。。
  •     匆匆一览,亦是需要时间重新阅读。但亦不可否认残雪眼中的卡夫卡是我从来不曾意识到过的,这大约就是差别了。
  •     卡夫卡 现在人走到他这里就算走到头了。现在我们在拼命的赶上来。
  •     我放弃了。。这位姐姐您也太不正常了,我好像从来没有哪次看懂过。。。
  •     不喜欢残雪。
  •     在无锡北京苏州各地最大的图书商城 都买不到这本书 终于被我买到了
  •     《美国》很扯,《审判》、《城堡》可算一家之言,短篇评得较好。总之,对残雪感兴趣的人可以看,对卡夫卡感兴趣而对残雪不感兴趣的人可看可不看。当一位艺术家评论另一位艺术家时,他首先谈起的一定是他自己。
  •     从评论的角度来说 分析的的确很全面
  •     充其量一家之言吧
  •     对我胃口了
  •     解读得很好。
  •     我承认我那时候是为了装叉才看这个的。
  •     在广州的学而优书店粗粗读过一点,太厚了,从当当买回来读。真的很出色的文学评论。不艰深、不俗套、不浅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