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全集(全14卷)》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索尔·贝娄全集(全14卷)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1-01
ISBN:9787543445437
作者:索尔·贝娄
页数:389页

第十卷

《只争朝夕》看似只讲述了威尔赫姆一天的遭遇,但却巧妙地把其一生的经历都勾勒了出来。人到中年,面对失业,有两个供养的孩子和一个不肯离婚但一直分居的妻子,以及一个纠缠不清的情妇在催促结婚,与姐姐不和,被父亲轻视,面对催缴的房租以及妻子赡养费的催账,身上仅有的钱却又被骗光,多重压力的侵袭,人生之悲苦展现淋漓。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也感觉几乎要透不过气了。人生总是面对各种抉择,每次选择都面临风险,威尔赫姆似乎永远选错。面对父亲的自私和虚荣,他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拉自己一把希望父亲能给他一丝关爱,然而每次都被拒之前里之外,所以他才会选择相信最不该相信的莫里金医生,多么可悲。他是如此孤单,没有人真正爱他,而他又是如此坚强,哪怕在最绝望的低谷他也没有轻易选择放弃生命。人生,总是起起落落,充满苦痛。第10卷中还有其他几个短篇小说,基调都有点淡淡的伤感。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离别黄屋》和《如烟往事》,前一篇描写一个受伤的老女人无依无靠,唯一的财产就是前房主留给她的黄屋。年老体衰,孤单,恐惧,让人感觉人生是多么没有希望,年轻的时候都拥有过美好年华,可一个又一个抉择过去最终却不得不在孤苦中终老。。而《如烟往事》则描写了布朗家族的些许往事,主要围绕布朗博士和他的一对表兄妹,布朗小时候被其表姐纳蒂勾引失身,表兄艾萨克在认准投资的最后关头被全家抛弃,孤注一掷以后成了百万富翁却被家人说没良心,而其亲妹妹纳蒂则感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私鬼,抢占妈妈的遗产,与亲戚一起背叛哥哥后,面对哥哥的和解她一直摆高姿态将其拒之门外,甚至死前还对哥哥加以敲诈,丑恶人性尽显。但最终的反转结局却令人意外之余还是凸显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古话,不得不说确是一篇精彩的短篇!我们费尽心机占有的身外之物随着生命的消逝最终都会变得毫无价值!

痛苦的索尔 贝娄

在下修行,依然不够。怀满腔热情,借来一读,犹如重拳击败絮,毫无感觉。成名作都无法让人阅读下去,于百般痛苦中,读完。才想起关于阅读兴趣一说,还望高人给予指导。

索尔·贝娄

索尔·贝娄(1915—2005),美国犹太裔小说家。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城。父母是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贝娄九岁时,随父母到芝加哥定居,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获人类学和社会学学士学位。二次大战期间,他曾在商船队服役,战后在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现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贝娄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挂起来的人》(1944),写一个应征入伍的人在等待去部队期间的心理活动;《奥基·马奇历险记》(1953),写的是一个年轻的芝加哥犹太人的经历,本书被认为是贝娄的成名作,曾获全国图书奖,《雨王汉德森》(1959)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百万富翁在内心“我要,我要”这一欲望驱使下来到非洲,在那里所经历的各种奇遇;《赫索格》(1964)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60年代动乱中的苦闷与迷惘,描写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危机,《赛姆勒先生的星球》(1970)借一位居住在纽约的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的所见所闻抨击了美国现代社会的混乱和疯狂;《洪堡的礼物》(1975)则描写了两代作家的成功与失败,反映了当代美国各阶层知识分子的精神感情和情操。进入八十年代,贝娄还创作了长篇小说《院长的十二月》(1981)和《更多的人因伤心而死》(1987)。前者以芝加哥和布加勒斯特为背景,将所谓的“自由社会”和“警察国家”加以比较。后者侧重揭示当代文明对人的生活的侵蚀。此外,贝娄还写过长篇小说《受害者》(1947),中篇小说《只争朝夕》(1956)《偷窃》(1989)和《比拉罗赛内线》(1959),短篇小说集《莫斯比的回忆》(1968),《失言者》(1984),剧本《最后的分析》(1965)以及一部非文学类的游记《耶路撒冷来去》(1976)。贝娄的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他善于描写高级知识分子,尤其是犹太裔知识分子在当代美国社会荒谬的处境中的思想状态。1976年,因其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索尔·贝娄全集(全14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