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琴棋书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101059922
作者:青木正儿
页数:235页

作者简介

《琴棋书画》是青木正儿的一部文化随笔集,主要讲述中国文人生活及其趣味之谈,也收入了几篇回忆师友的文章。

书籍目录

琴棋书画文房趣味中华文人的生活宋人趣味生活之二典型惠山竹茶炉佳话联句浅说白乐天的朝酒诗诗酒雅集  人日草堂诗  水绘园的修禊  宫僚雅集杯张维屏之《花甲间谈》颜真卿的书法虚字考书抄夜来香祗园豆腐给“三都”挑刺儿的狂诗味三题  五味之说  苦茵颂  中国的鳗鱼菜竹窗梦  京都帝国大学教官时代的露伴先生  蜗牛庵夜谭和蜗牛庵联话  狩野君山先生、元曲和我  铁斋翁和考槃社  有关迁听花先生的回忆  《支那学》发刊和我  白川集序——书于亡友傅芸子之著乡愁  赤女关  河豚和松蘑  泡雪和龟甲煎饼  “九年母”  奇兵队的战利品  奇兵队的读书欲自叙片影  语师  我的少年时代  我珍爱的藏书  露苔鼓东隐所解题(高桥忠彦)后记

前言

  新春随想·读书和著书  ——代为序  赖山阳在自己的肖像下慷慨题云:“勿忧一己之盐韭而忧人之家国。”然而,懦弱的我,却总汲汲于一已的冷炙,尚无暇顾及天下国家。于是心思也就止于自身琐事,惶惶于发表东西。一有些许想法,便立刻去进入相关的课题。原因是,我今年将要面对和家计相关的两件事。一是二月十四日将满所谓古稀之岁,另一件事是因山口大学首次开始实行适龄退休制,三月份我就要告别自己的职位了。  面对前一件事,我也和别人一样筹划着出版纪念文集。恰好东京的春秋社寄来了我二十年前的旧稿——《元人杂剧》三种的译注,托我校对。十二月中旬已经完成旧稿,正在高兴地期盼着能在生日前拿到付梓的成书呢。我致力于元曲翻译是老早以前的事了。明治末期我学生时代,在京都大学时对《西厢记》着实“啃”了一段时间,并居然弄出了几段译稿。不久在大正年间找到了《元曲选》的明版,译后往《支那学》投出了《潇湘雨》剧的部分译稿,终于因为自己觉得不满意而放弃,而学究的生涯毕竟由此开始了。我在昭和五年出版了《支那近世戏曲史》后,才决心正经八百开始翻译元曲,于是有了《元人杂剧》三种的译稿。此书问世前,我在昭和十二年九月发表了《元人杂剧序说》作为“广告”。当时的我可能因为在东北大学闲居惯了,翌年三月一调到母校京大后,身体状况就不尽人意起来。这样磨磨蹭蹭地不觉晃过九年到了退休年龄。总算有了时间能够修改译稿,并附上注释想使它跻身书林。干劲正足的时候,此书却逢出版界人事变动而“难产”,这一等又是八年多!  至于对第二件事三月份告别山口大学,又该如何面对?其实这是我人生绝佳的“第二高潮”。此前,我一年里有三分之二在山口度过、三分之一在京都生活,这以后不过将生活场所全都移到京都罢了。尽管如此,对山口还是有些恋恋不舍。我喜欢这里,刚来时,曾应学生杂志之请,写了“山、豆腐、梅”的三题随笔。眺望山口的群山耸峙姿态,不论从哪个方向、面向哪里,都觉得特别好。而且,云雾的姿态像南宗画中那样美,毕竟是在京都等地难以见到的景致。梅以香味浓厚的绿萼梅,即青轴为多。正月的新闻节目介绍称赏了梅之名胜“二堂”,结果那年的二月,这里连窄窄巴巴的荒径上,都聚来一大群吹笛族,在山田里铺开席子,有人竟搬来琴合奏。看到这些,人们脸上不由得漾起愉快的笑意。山口的豆腐质地又细又软,而且不易破碎,的确是上品。平常街上卖的货除了特殊的店,和京都的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即便离开山口,我仍然想去吃那豆腐。  我在京都的书斋,战时以来主人一直不在家,无奈任其荒废着。这回回去后可要稍稍拾掇一下,以便可以望着窗前的马醉树和大明竹,悠闲地读书。到四月我“赋归去来”时,窗前的马醉树应该能绽放清新的花迎接我了。我最初知道马醉树,是在京大读一年级那个春天的事。在泷精一先生的指导下,我们去奈良参观古美术展。途中,幸田露伴先生指着一颗树告诉我们:“这就是《万叶集》中咏叹到的马醉树。”如此寂寂无闻的花有什么好呢?我不禁置疑。可能缘于阅历的增长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领略了它的美,不禁怀想露伴先生所教。从仙台一回到京都,我就在书房的前院里移植上一棵老马醉树,并点缀了几棵小树。  如今,面对着窗前可以欣赏马醉树的桌子,干点什么好呢?手头正有一本原稿要交付书林。这是《楚辞》的译注,也是“滞销”的旧稿。眼下应该可以校正了。校正是枯燥的事,但校正自己的书稿却很愉快。还有一本是大阪一家连锁店托我译注的袁枚的《随园食单》。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东西,即便是匆促完成了,恐怕也卖不出去。我曾试图婉言谢绝,但两三年时间里他们执意拜托我。于是看着喜欢的美食话题,手指也就不觉点划起来。姑且,先从这个着手干起吧。   三十二年一月八日《每日新闻》   纪念古稀的两本书的出版已经告成。《随园食单》的译稿也差不多快完成了。春秋社又将编集我的杂考随笔类文章。我的杂文,在昭和十六年出过一本《江南春》,昭和二十四年又把关于食文化的文章收集成册,出了《华国风味》。二书中遗漏未提到的以及后来增加的一些稿子,陆续又积攒起一些。将其分为两类,一为文艺及其趣味之谈,一为名物学的杂考。各分为一册。这里打算先拿出第一册。   三十二年秋 古稀醉迂叟志

内容概要

青木正儿(1887—1964),日本著名汉学家。20世纪30年代被中国学术界誉为“日本新起的汉学家中有数的人物”,后更被誉为“日本研究中国曲学的泰斗”。

章节摘录

  《琴棋书画》、《文房趣味》、《中华文人的生活》三篇,可谓青木氏的中华文人论的总论。其中《琴棋书画》以艺术和文人、文房趣味的形成和文人、文人生活的类型化为主题。论述涉及多歧。然而,他所认为的文人生活的内涵的典型,恐怕是“贵质朴、以清新为旨”(原书第32页)的宋代类型。接下来一篇取材于张镦和林洪的《宋人趣味生活之二典型》,即其实例。青木氏留有很多以饮食为题材的论考,其原因就像林洪和袁枚那样,与典型的文人对饮食文化的兴趣不无关系。而且,青木氏对中华文人的生活,不单作为研究对象,而更如他所言,“美好而富于情味”(原书78页),在字里行间对文人的交游生活流露出钦佩之情。概言之,他在各篇所描绘的中国文人生活中所强调的一面,始终是知识分子文学和艺术的追求,加以高标并相尚。  其次的《惠山竹茶炉的佳话》和《诗酒雅集》,以文学和艺术为媒介,将文人交游的实际,依据对史料的缜密解读,进行了复原。《联句浅说》也就联句这种文人群体共同创作的特殊的诗歌样式进行了述论。只是后者多具有文学史论文的性质,以中国的联句历史为主题进行了很好的宏观论述,对这类研究有珍贵的价值。论考不长,而包括和揭示了柏梁体的起源及其对南朝的影响,以及韩愈、孟郊的《城南联句》成为近世联句正宗等重要问题。这篇论文发表于昭和二十五年,此前的昭和二十三年,汉学者能势朝次在《联句与联歌》中,叙述过中国联句的历史。能势氏的论考作为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并非不及青木氏,亦为广掘资料的辛勤之作。谨附记于此。  《白乐天的朝酒诗》,以“卯时酒”为话题,记写了文人生活的某一端。以青木氏自身对朝酒的尝试为始,又以其失败为结尾,将白乐天与自己的生活浑然一体加以论述,饶有情趣。《张维屏之(花甲间谈)》,论述清末的多用插画的书籍。《颜真卿的书法》着眼于颜氏的书法发展中理论和作品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附有缜密的年谱。  其次的《虚字考》和文人生活不太相关,论中国的“虚字”一词的内涵。据青木氏的论证,认为古来所谓“实字”指名词、数词,“虚字”指其以外者。所以“虚字”中有“虚活字”(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和“虚死字”(前置词、接续词等)之分。后世出现了不知其区别的误用者。特别是中国近代的语法学者们(马建忠、杨树达等)“把虚字(虚词)限定于接近‘助词’的意思使用,把动词等作为实字,从而误谬”。相反,青木氏赞赏日本学者,如皆川淇园的“实字”、“虚字”(此指虚活字)、“助字”的三分法。乃至明言“它足以向中国人夸示日本人脑筋的好使了”(原书172页)。日本人的脑袋怎样暂且不论,文中批评中国近现代语法学者口气的尖锐,今天的读者不能不觉得有点惊愕。当代中国受马建忠等人影响,把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叫做“实词”,接续词、助词一类叫做“虚词”,已为定论。(一部分词典中,“虚词”指名词以外者。这种古典的用法,被标记为另一种用法。)马建忠对于传统的“虚实”的词法的无知,可能正如青木氏所揭示的那样。《马氏文通》中的用法,是马氏自身下的定义,而竟然被广泛使用,这种情形是否应该受到非议呢?不管怎样,通过这里的议论,令人感叹青木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知甚至超出中国很多学者。其次的《书抄》,就中国学者的著述出版,记述文人风习。  《夜来香》以北京的月见草为线索,波及中国文化中关于香的问题。一年后又有《芍药之和》、《香草小记》(皆为《中华名物考》所收)。这些包括了他的“香文化”研究的内容。青木氏将自称的“我从儿时鼻子就很灵,喜欢香的东西”(原书192页)这一素质,拓展至学问方面,乃至作出“盖中国的文学、美术、花、饭菜,比起日本的来香气更浓”这样的文化结论。  《祗园豆腐》对江户时代祗园的名产豆腐料理、《给“三都”挑刺儿的狂诗》对文政年间的狂诗中所表现的江户、京都、大阪的不同风俗,分别作了论述。青木氏对日本文化造诣之深,在《中华名物考》中处处可见。而这两篇,却是江户时代研究的出色作品。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资料范围不仅采自随笔、旅行记、地理志,更扩展到狂诗。近世研究日本文学的小池正胤指出,作为风俗史的资料,从狂诗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尚少。青木氏的论著可谓其先驱。在江户研究趋向兴盛的今天,青木氏此作应得到进一步的推介。《味三题》是随笔式的文笔,巧用古籍论述味觉问题,而赋之以深刻的内容。  《竹窗梦》,是青木氏回忆师友类文章的总忆,出现在文中者,有幸田露伴、狩野直喜、富冈铁斋、辻听花、小岛祐马、本田成之、傅芸子诸氏。  ……

图书封面


 琴棋书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平凡观照与研究趣味——读青木正儿《华国风物》、《中华名物考》、《琴棋书画》青木正儿(1887-1964)先生,是一位可爱的日本中国学者,自称“性孤峭而幽独”,还有仙骨的气象,兴趣广泛而不拘泥一方,对于中国的文学、音乐、美术等等都有广泛的思考与研究;他以详实而学术价值极高的《中国近世戏曲史》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此外,关于中国文学、中国文论史的一些研究及学术著作,也陆续在民国年间得到翻译、介绍,新中国之后,不少论著得以再版。作为继承实证主义学派的践行,青木正儿先生于1922年及1925-1926年两次访问中国,除了相关的学术论文以外,还留下了不少如《江南春》、《竹头木屑》的行纪,《北京风俗图谱》的绘图记录;并且,这段访问中国的经历,一方面积累了学术资料,促进了中国戏曲史及其他相关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青木先生日后的学术研究的趣味,在四十年代,青木正儿在原有的文学研究以外,转向了构筑自成体系的“名物学”研究,作了散文、随笔、札记,也有不少和中国之行相关。中华书局“日本中国学文华”丛书收录了他的《中华名物考》(外一种,即《华国风味》,范建明译,2005年),《琴棋书画》(卢燕平译,2008年)。论原作时间,则各是因为青木的花甲与古稀的纪念,遂于1947年整理成《华国风味》,1957年在古稀之年之时又汇集了关于“文艺及趣味之谈”的《琴棋书画》和“名物学的杂考”的《中华名物考》,而后者的出版稍稍晚些,在1958年。大概是读到青木正儿的《华国美食》的序言“近年饮食生活的单调穷乏,这方面的神经更加敏感,就是读书也容易注意那些吃的东西,正业的文学却被抛到脑后。”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遂静静地展卷把读,在书里流连。《华国美食》与《中华名物考》大抵是青木构筑自己的“名物学”的著作,而《琴棋书画》也如同其序所言,多了些“文艺及趣味之谈”,大抵是正经的学术以外引起了他触怀的略说,以及一些自己的回忆、杂感。初识青木,是那卷山清水秀的《江南春》,记录了1922年游玩江南的景象。在青木正儿的眼中,这个江南,也洋溢着平凡的姿态,吸引着他的关注。《江南春》因为其游记之体,看到激起青木正儿回想的景致,许或是景色里的细微之处,如三弦的曲调令人直忆起南宋临安的繁华、金冬心(农)的不太高明的拓件,竟然让青木陷入了近乎痴醉的迷离与恍惚,随意的古冢、平常的装饰、招摇的幌子、美味的珍馐,与偶然听到的道情曲儿,等等,都可以让他驻足,凝思。尤其留意的是那些吃的、用的特产:西湖畔的剪子、竹筷、藕粉、龙井茶等等,不过是一些随见的土特产,在他的笔下写出,却让我这个异乡之人油然而生一番乡愁;当然,《江南春》是游记体,偶然间也掠过一笔,溯源考察了当时算命的的道具——似乎明时的算命先生不像民国时的鸣钲,而是拨弄算盘,青木遂随性以现在的情形对照着往日读到的戏文略作考证,这种敏锐的感知力让人叹为观止;不过,这样的“正源流”对于《江南春》而言,尚且属于少见。在第二次访问中国的散记如1926年作的《燕京的故事》里,青木正儿则有意地转入了中国的日常生活场景,饮食若糖葫芦、韭菜、蒜、馄饨,街巷里的卖冰的铜盏,悬挂的幌子等等,勾勒出了当时的北京风俗,已俨然有了将简单的考证放入杂文散文的习气。但,这较之后来的“名物学”,只是初露端倪而已。《中华名物考》的序言里,青木总结了他追寻名物学的整个履历变迁:京都大学读书期间即关注到了中国民俗,在他的第二次中国之行中,还有意请人绘制了北京风俗的图谱,这是他在戏曲研究为中心时发散而出的对于中国民俗的关心;但归国后,青木专注于戏曲诗文的研究,并转任京都大学,此事搁浅;直到战时,青木正儿在原有的“正道”的中国文学研究外,因当时的困窘与清寒惹得笔墨下荡漾起昔日的美食的回忆,写成杂文权作润笔,遂半作学术半作寄兴而构建起了他的“名物考证学”。在青木的“名物学”的范畴里,他立足于中日文本对译间察觉的名物变迁、语词渊源,以此作为基础,寻绎文献,以作佐证,而又牵拉杂引地将旧日在中国的履历、风俗的考察等等重新翻出,一并写入了成为轻松而谐趣的杂考。(与此同时,这段时间,青木译介中国文学,所选的主题也别有风味,如翻译了《随园食谱》、选取了一些关于酒的篇章作了翻译抑或考证,)这些兴致盎然的翻译、考证、札记中渗透了他晚年治学的意趣,展现在散文里的自我抒情形象也转向了举樽欢酌、细辨花香、慢品佳肴的“迷阳老饕”,翻来让人不禁觉其可爱。大概是好吃的缘故,青木此时行文仿佛显示了一种“通感”的转换,即,对于“香”的关注。无论是诗文还是什么名物,都能关注到他的“香”,那种仿佛对各种事物都嗅出一种滋味来。当然,关注下同时,从1941年起,青木正儿在京都大学讲授“清代文学思想”讲座 ,注意到了钱谦益的“香观说”,即钱谦益托隐者之言的“诗之品第,略与香等,以嗅映香,触鼻即了,此观诗之方便法也”,他在散文《夜来香》(《琴棋书画》)里引来作夫子自道之语,“生性好‘香’的我在他的集子里发现此论时,曾经由衷地露出会心一笑。画论中的‘气韵’、诗论中的‘神韵’的‘韵’,当然皆指音声而言。然而其中潜藏的东西并非‘声’,我想,它毋宁说是‘香’。” 在这个对“香”的阐发里,我们许或也能明白了迷阳山人为何如此迷恋于酒中趣,中华的饮食之情致。无论是咀嚼的文本、还是细细品赏的花草,对于青木正儿而言,更似乎是充满韵致的“香”的发觉和回味。在这些考证里,其中有些细致入微的考察,作为一个中文的熟识者,都不由地佩服其敏锐。一方面,明清的俗文学相伴着一些俗语,还有民情风尚,本就是青木关心过的;翻开那些名物的考证,那些曾经在中国偶然一瞥间关注到的藕粉、龙井茶之类,糖葫芦、韭菜、蒜、馄饨、幌子等等,则不避嫌地再次登台,细细数来。依然是一种“业余”的爱好,不过,却别显一番特立独行的旨趣。如关注到“油脚、查脚、酒脚”的词,当然,自己曾读苏轼“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忍作泻时声”,也留意过(青木文中也没谈到此句哦),不过青木这般勾稽读来还是赏心悦目;关注香料的整个发展过程和用味浓淡,也颇为细心;还有大概是伴随着青木翻译中华饮酒诗,他竟突然留意到朝酒(卯酒),勾稽而出。此外,书中,青木有时又追述了当年的华夏之行——如《花雕》铺陈了对中国酒文化的关注外,追忆了1925年第二次江南春游的经历,全文情谊盎然,引得周作人在1963年节译作了《谈中国酒肴》;还有《荔枝》里记叙了一段往昔讲课的趣事:青木曾在上海吃过干荔枝(桂圆),而那红色的干荔枝肉使得他起初误读了“绛纱笼罩水晶寒”的描摹,直到后来吃到鲜荔枝、查考了蔡襄的《荔枝谱》方才恍然大悟——这些回忆之笔,常常令人读后莞尔,又仿佛可以在早年的中国纪行里寻觅到一些端倪。自己晚年的悠哉游哉,也常有自述,也慕乐天的风雅,早起温“卯酒”,这种难得的性情,流淌在文字下——不过妙的是他每每效着唐土的书,所谓“宜早上喝粥后小睡一会儿”,遂伴着卯酒的劲力陶陶然酣卧,有次却被远道而来音信久杳的好友打扰了梦,以后竟戒去了卯酒的习惯空慕风流了。呜呼,此段自述,读后着实感慨此等心境。一个学者的晚年心境,总是历经了嬗变之后方才定格的。也许,在正经的“学术”领域,他们不再像往日那样有着频繁的连篇的机妙论文、果敢的判断,但却可以凭借学养另辟蹊径,“老境安闲如啖蔗”,坡公的诗许或能形容这位日本学者自居的闲适之心态。这类充满了陶然自得的札记,也许无济于“学术”的畛域,但却构筑了圆满的自我精神。恩,读来可爱。当然,若细究青木正儿的这些考证,有些角落处,还是能察觉出一些文献来源的不可靠或者疏忽之处。如,在青木的考证里,总是举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宋林洪(据称是林逋的七世孙)的各种文献作为信史,信誓旦旦地称为一种晋朝的人情风俗,或者说南宋的一番雅调。《南方草木状》此书究竟为何时成书,从清朝中期开始,就不断引发了良多争议(此书最早见于唐初类书《艺文类聚》之中,但至《遂初堂书目》始有著录),然而很多文献、材料的可信都有所怀疑,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辩证》就有条辨;林逋梅妻鹤子,关于娶否有无子息之类的八卦良多,托为其七世孙的林洪被青木反复抬出以证明其格调,当然,这种种的说法也读后不由疑窦颇生。《荔枝》里说“以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情事为主题的元代《梧桐雨》杂剧中有一个快乐的场面,即描写玄宗偷看贵妃享用广东进贡来的荔枝”,大概此事也有所争论,苏轼的《荔枝叹》云“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唐时荔枝来自四川的说法恐怕为多。此外,还有一个阅读的建议,便是此书大可以随性而翻,任意地拾起一页来细细寻去,不过,对于《中华名物考》一书,有意读之的话,不妨先从“外一种”的《华国风味》读起,再读《中华名物考》,毕竟,《华国风味》出版本早于《中华名物考》,其中《中华名物考》也有些内容重复叙述了《华国风味》里的情调,顺水行舟,自然是乐事;当然,如若逆水行舟,也随缘而已吧。此外,对于《琴棋书画》里的《夜来香》篇章,不由地感慨了一下,翻译《香观说书徐元叹诗後》,一段引文出自钱谦益的《有学集》,译者未曾覆查,仅依日文大意约略而成一段伪装古文,然意义、句读犹有参差,遗憾良多。(此外,复旦大学出版社曾有《对中国文化的乡愁》(内选了几位日本汉学家的散文,戴燕、贺圣遂译,译者本从事古典文学研究,青木正儿也有若干篇入选,文笔、引文等校中华书局本有胜处,如《夜来香》即覆查了钱谦益原文。)吉川幸次郎在《青木正儿博士业绩大要》里如此评价青木正儿:“博士的性格往往有人以狷介或者不羁评之。但表现在学问中,这狷介变成了对基于读书经验的实证的尊重;而不羁变成了不受传统见解束缚,根据自己的深思熟虑加以批判,即独创。”青木早年,回眸他带着消瘦的风骨、炯炯的眼光、平易的笑容,举着酒杯的性情中人之景,在这些书里能管窥到这个学者的严肃的学术研究以外的良多的兴味。恩,读来有趣,偶然记之。http://orchid0615.blog.sohu.com/106472850.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在万圣书园逛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就买了。
  •     日本汉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内学术界成果斐然,但可以借鉴借鉴
  •     日本汉学有奇趣。第一本。
  •     平常的語調,賞愛的趣味
  •     闲情之作,内容与《中华名物考》有重复处
  •     en ,多是个人的随感
  •     不知所要表达什么
  •     仅从日本汉学家的文字中窥探中国宋元明清时期的风华
  •     日本人比中国人重视文化啊
  •     逼格略高,考据味儿太浓,一面20基本古书,我大概只认得二三面。
  •     世道更迭故人非,猶記古人所詠山川白水,一如古音之清澈。
  •     白居易喝朝酒一篇最好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