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广场一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华盛顿广场一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4
ISBN:9787532715527
作者:雷蒙·费德曼
页数:131页

作者简介

《华盛顿广场一笑》是费德曼6部英语著作中之一,曾获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费德曼的《华盛顿广场一笑》有一个值得推敲的副题:“说是又不是的爱情故事”。就是说,它并不是一般读者所熟悉的那种爱情故事。作者所探究的纯粹是感情的成败,而非情节的因果。故事的结局看上去似乎不了了之,实际上却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全书还有不少耐人寻味的惊人妙语。费德曼不但为当代的爱情小说创造了新的形式,而且也创造了新的语言。用理查德・马丁的话说:“《华盛顿广场一笑》全书145页(英文版,译者按)每一页都有不同的理由证明为什么这是一本令人难忘的好书,因为作者苦心孤诣,满怀爱心地作出了比以往更进一步的努力,去发掘小说的潜力。”

内容概要

雷蒙·费德曼(1928—)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后现代派文学的重要代表。

图书封面


 华盛顿广场一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遭遇雷蒙·费德曼是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春寒料峭更兼细雨,书城里的温暖和明亮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在一架架热闹的、版本各异的、重复的世界名著里,令人意外地夹看几本单薄的小书,封面俗气,可名字奇特。  《华盛顿广场一笑》,由于汉语言的不确定性,这个译名容易让人浮想,是华盛顿广场引人一笑?抑或这一笑是华盛顿广场发出的?再不就是人们在华盛顿广场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不由地一笑,拿起书来,翻开封面,然后那两行谶言一般的文字跳入眼帘“献给乔治·钱伯期及其所有无端的重复”  于是知道与这本书,有缘。  书的副标题耐人寻味“说是又不是的爱情故事”,对于爱情,人们早已心中有数,无非是两个人相爱有结果,或者两个人相爱没有结果,过程千变万化,而开头和结尾却惊人相似。  还能有什么?  欧美的评论家,毫不费力地就把雷蒙·费里曼贴上了实验主义小说家的标签,归在同一类还有托马斯·品钦等等大名鼎鼎的人物,这样似乎也没有辱没了费里曼,但我不能想象这样一本小说是由一个中年男人坐在办公桌前,皱着眉头、暝思苦想地经营出来的,我宁可执拗地相信那是费里曼潇洒地坐在大学课堂的讲桌上,一边跟学生们海阔天空地挪喻调侃,一边毫不费力地将脑海中闪光的灵光一一捕获的结果。  书里的人仿佛是象齐天大圣那样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没有理由的这场虚拟的爱情就轰轰烈烈的展开了,来自美国中产阶级的三十二岁苏塞特和战后留在美国的孤独贫穷的二十三岁的穆瓦诺,两个年龄、背景、国籍、地位悬殊的人,在作者的游戏的手下,毫无抵抗地就被放在了爱情天平的两端,有那么一刹那我觉得我似乎听见了雷蒙·费里曼在一旁“吃吃”地窃笑。  苏塞特和穆瓦诺的爱情倒底还是脱不出普通的巢窠,和别的恋人一样,先是怯怯地试探,然后一点点地熟稔,在一起吃饭,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在性的边缘无力地挣扎,那么地真实,你几乎能看见这对恋人喁喁轻语的身影从身边旁若无人地走过,就在你将要死心塌地地同他们一道陷入这场野火般的爱情中不能自已的时候,雷蒙·费里曼又漫不经心地跑了出来,轻描淡写的提醒你,其实这一切只不过是一种构想,如果当时没有如此,便会那般,可能的发展方向还多着呐。  就象是奋起大力拿起的却是一块轻飘飘的泡沫石头,这种毫无防备的失落,让人不安。  故事写到最后,雷蒙·费里曼开心地、无情地将所有的事情恢复到了最初的状态,告诉你苏塞特还是那个小资的美国激进者,穆瓦诺还是那个再找不到工作就会混不下去的法国青年,他们不过是在各自的想象中进行了一场似是而非的爱情,上述一切原来不过是镜花水月,春梦一场。   掩卷呆坐,突然想起了《金刚经》里的那一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首先,读这种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结构”、“实验小说”等等名字的小说,是有点难读(难度)的。因为这种小说大多数是“多向性”的,在时间的主轴上是多重,因而具有相对性、模糊性,这点倒像“测不准原理”。但费德曼也深谙这种原理的利弊,所以这只是实验的实验一部分,非常轻盈和飘逸(特别是在后期)。故事不长,后面的译后记也分析到位,就不多赘述了。无论是华盛顿广场,还是那一笑,都是非常浪漫和迷人的,我想,这就足够了。难道不是吗?
  •     费德曼说:“真正的实验是永远不会,也永远不应该,印在纸上的。”即便这样,这位可敬的小说家还是在《华盛顿广场一笑》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一种无望的不可能的,每时每刻又会过分轻易地发生、接着发展的爱情故事里肯定了它的似是而非。不是如此便是那般的合理的幻觉。对于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此时,幻想或许更容易些——但是,“幻灭所带来的力量未经成熟便消失了。”——费德曼苦心孤诣的每一页在结尾安静的闭合。没留下一点通道。妥善的完美的闭合。费德曼倾注了一颗伟大爱心的闭合。关闭了一种可能的全部,便启开了另外一种。而对一个读者,读这本小说的经历,就像面对一个开场时嫩手嫩脚的婴儿,御风而行同时软弱。婴儿让我们感觉如此陌生。婴儿离我们如此遥远。结尾时它最后一次陌生的闭上眼睛。荒诞,却完整自有其存在。因为遥远和陌生,它的烛光烛照到了每一个人。爱情故事虽然教人怎样谈论爱情,却不见得总能教会人相爱,故事里的女作家漫不经心的说。当小说里惟一可能真实的一幕——穆瓦诺(谁知道他真正叫什么,这个名字也是苏赛特从她杜撰的小说里造出来的)终究没有和他的幻想女友抵达“在温暖的大腿深处合二为一的时刻的到来”时,它或许可以算得上惟一一种使人信服的结局。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城市之光。初版的封面多温情。
  •     一网情深的相思之物,镜中明月,雾里之花
  •     笑一笑,横生了忧怨幻灭.
  •     读完好失落,感觉受到重重打击。
  •     说是又不是的爱情
  •     爱
  •     杰作。高度自觉的叙述意识,还有神一般的控制力,兼具悲悯情怀,以及对二战后美国社会的精准认识。
  •     因为看到LP的评论才想起来我买过四五本上海译文的两折书,其中就有这本。林涧的翻译有点生疏和刻意(但是题目翻译的很美妙),不过也许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么吃力的效果吧。
  •     非常规的小说……
  •     “然而,不是如此,就是那般。穆瓦诺和苏塞特总会相遇的,总会相爱的,最终耗尽他们的情欲,尽管他们实际存在的有机组织是相当脆弱的。”
  •     不是如此,便是那般。
  •     灰常有创意,怀疑王家卫同学看过此书后萌生东邪西毒之“说是又不是”的爱情故事
  •     关于爱情的故事,说是又不是的爱情故事。第一次读这样的小说,最后那段写的真好,读的时候脑子里有首不知名字的外文歌在唱,结尾词是“苏瓦”,又恰巧是男女主人公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又恰巧他们根本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没有结局。你是愿意“卷入”还是“献身”
  •     实验性质的文本,也许读英文会更有感觉哦
  •     书是一种缘分,不在对的时间读,这种所谓的后现代只会是一种折磨。
  •     全新的阅读体验
  •     实验小说什么的我是懂不起了。但叙述顺序非常喜欢 不是倒叙 说是插叙又不完全 读完有一种欣喜的回味。关于美国的描写也不错
  •     其实就是个青春小说嘛
  •     其实我不明白为什么是“非一般读者所熟悉的爱情故事
  •     意味深长的一笑。要真实面对人生的虚妄、社会的残酷、情感的暧昧,一切都好似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一切也都真是囊中羞涩的现实。 非常好的一本书。翻译也实在棒极了。
  •     有意思
  •     没想到这样一部"虚构"中的情节也是虚构的,甚至人名也是。翻译读来感觉很好,译后记对小说有很好的分析注解。很好。
  •     欣赏不来
  •     嗯,这个当做英文模仿写作范本还是不错的,试过一次全篇虚拟写John Doe和Marie Antoinette的love story,自己觉得好玩,结果马以容姐姐看得很伤感……
  •     引入实验小说这一新概念,但略乏深刻。
  •     这个真不像美国人写的
  •     精巧的结构
  •     像用碗去捞一袋大米捞出来的还是密密麻麻的大米,琐碎平庸,虽说模糊虚构和现实很有趣,可是无论是虚构和现实都没什么冲突没什么感情。唯一击中我的竟然是,星座。。。
  •     趣味性挺强的小说,卷入和献身的比喻很搞
  •     后现代
  •     错过一笑也许就错过一生了
  •     画面感很强。
  •     子虚乌有
  •     太动人了!
  •     补记
  •     绝大多数的爱情都以一片混乱开始,以一场灾难结束,只有中间基本是风平浪静.文章的结构及构词造句都很有意思!
  •     翻译的非常棒
  •     技巧圆融,炫目。
  •     可能性和情節的穿插都很妙,戰後真是太值得花筆墨了。
  •     其实我是被“华盛顿广场”这个近在咫尺的元素诱惑到的。我没怎么看过后现代实验小说,于是觉得很有意思,最后的结局虽然诡异却完全符合全书的铺垫。不过由于作者夹杂了太多自己的评论,显得有点唠叨。
  •     it's (not) a love story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