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唐山大地震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801709097
作者:钱钢
页数:268页

作者简介

《唐山大地震(第3版)》也成为当代中国反映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最有影响的经典作品。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造成了24万人的死亡,16万人的重伤,导致一座重工业城市在瞬间夷为平地,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作者当年曾经赶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活动,亲身经历了地震发生时唐山地区犹如经受了战争一般的深重劫难。事后,作者以十年的时间不懈地追踪访谈,经过缜密的整理和分析,用真挚的感情和洗练的笔法,全景式地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问题。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全景式地真实记录了这场大地震和在大灾中的人们,也留下了许多思考,使得这场灾难在更广阔的时空获得了更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注。

书籍目录

21世纪新版序
引言我和我的唐山
第一章 蒙难日“七·二八”
3时42分53.8秒……
大自然警告过
目击者言
濒死的拂晓
第二章 唐山——广岛
红色救护车
陡河!陡河!
开滦!开滦!
目标——唐山
剧痛中的城
天上地下
抢夺生命
第三章 渴生者
3天:一对新婚夫妻和一把菜刀
8天:“小女孩”王子兰
13天:大大超越生命极限的人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第四章 在另一世界
宾馆
看守所
精神病院
盲人居住区
40次列车
第五章 非常的8月
罪恶能的释放
推开瘟疫
“方舟”轶事
政治的1976
第六章 孤儿们
3000:不幸的幸存者
我和我的小拖拉机手
张家五姐弟
第七章 大震前后的国家地震局
“饿死他们!"“疼死他们!”“枪毙他们”
“七·二八”在国家地震局
备忘录(一)
备忘录(二)
历史记着他们
我的结束语
附录
一、有关本书的附记
凝神于北纬40度线的思考徐怀中
《唐山大地震》和那个十年
纪念我的蒋叔叔
二、汶川大地震评论(10篇)
三、关于地震及自然灾害的思考
从唐山大地震到“SARS”疫潮
——2003年9月21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的演讲
巨灾预警与民间参与
——2010年5月23日在长沙《潇湘晨报》“晨报大讲堂”的演讲
四、20世纪中外著名大地震简介

编辑推荐

《唐山大地震(第3版)》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被记忆;而被突然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公元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针,如有地面十六公里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遇难:242769人。伤残:164851人。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唐山大地震。

前言

本书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被记忆;而被突然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我们就是这样走出20世纪,走入21世纪。20世纪是人类欲望和人类力量急剧膨胀的世纪;然而在世纪之交,忽然巨灾迭至。面对21世纪,恐惧和无望在蔓延。仅仅数百年,人类像幼草突然拔地参天。我们曾经放大了自己的历史——地球生命史的最后数秒钟,而傲慢地忽略了地球数十亿岁的存在。可是刹那间,我们又把自己当作狂风里的一粒微尘,悲叹人的脆弱,命运无常。尽管人类拥有了把自己灭绝数次的可怕力量,但永远不可能扭转乾坤。地球还是那个地球,它在呼吸,在行走。时而一声叹息,火山爆发,海啸降临。地球向人类裸露出许许多多的秘密,但秘而不宣,甚或成为死谜的则更多。反躬自问,人类本身何尝不是如此?人类看似已经成为自己的主人,掌握(许多时候是操纵、摆布、践踏)自身的命运,但人类同样远远未能看清“我是谁”,同样无法真正左右自己。不明原因的疫症,有时骤然爆发;人类的精神,更不止一次发生强烈“地震”。我们不是地球的主宰,也不是地球的奴婢。我们是天地所出,是地球的一部分,宇宙的一部分;包括我们的血肉,也包括我们的灵魂。一个完整的生命,有着不可侵扰的脉动,有着无可阻遏的气血流通。但侵扰和阻遏却每日都在发生。

内容概要

钱钢  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为《解放军报》记者、《 中国减灾报》执行编委、《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总策划、《南
方周末》常务副总编。著有《唐山大地震》、《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大清留美幼童记》等著作。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二十四万人无疑是一个悲哀的整体,它们在十年前带走了完整的活力、情感,使得唐山至今在外貌和精神上仍有残缺感。一切似乎都逝去了,一切又都遗留下来了。仿佛是不再痛苦的痛苦,仿佛是不再悲哀的悲哀。    我希望唐山大地震的“惨史”永远不被淹没和淡忘。    我更希望有一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能通过一项议案,在每年“七·二八”的清晨,中国各地同时敲响钟声,对在唐山大地震和一切自然灾害中死难的同胞表示哀悼,对华夏大地和整个地球的平安表示祈盼……                                                           ——钱刚    一介书声: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

章节摘录

插图:3时42分53.8秒……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个坐标: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个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仅仅在一秒钟以前,地球的表面似乎还是平静的。在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日一样,夜阑人寂,大街上几乎看不见行人;开滦矿务局唐山矿的高高的井架上,天轮还在以惯常的速度旋转;新落成的开滦医院七层大楼,透出几处宁静而柔和的灯光。整座城市在安宁地熟睡。某机关宿舍中,一位名叫蒋红春的女中学生,在屋里打完驱赶蚊虫的“滴滴涕”,刚刚回到床上;河北矿冶学院干部陆延麟担心有雨,刚刚起来收下晾在窗外的衣服;火车站服务员张克英正和一位工友商量买夜餐的事;一位名叫刘勋的大夫,因有急诊,刚刚披上外衣走出屋子……谁也不曾想到,若干年来,唐山市脚下的地壳正在发生着可怕的变动。唐山和唐山以西地区,上地幔和下地壳的岩浆和热物质向上地壳加速迁移,引起垂直作用力。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地应力长期集中造成的巨大弹性应变能,正在岩石中积聚着、贮蕴着,岩石痛苦地支撑着自己,直至岩石强度被突破的那个灾难性时刻。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市地下的岩石突然崩溃了!断裂了!凌晨3时42分53.8秒,如有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上狂风呼啸。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

图书封面


 唐山大地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们为什么要记住江左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死亡69000余人,失踪18000余人……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死亡……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我国汶川和玉树的大地震带给国人以深深的痛苦。人们不禁又回忆起2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恰逢此时,钱钢先生的《唐山大地震》一书再版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就算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吧。正如本书的封面所言:本书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被记忆;而被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一直以来,我们缺乏对灾难深层次的理解,对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本性缺乏必要的记录和分析。而钱先生的《唐山大地震》一书却以广角镜般的视角、细腻而平实的笔触全景式地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问题。在该书中,钱先生以一个亲历地震的采访者的视角,从地震前人们安静如昔的生活开始写起,到地震来临前种种反常而又不反常的现象的记述,再到地震时的惨烈景象、人们的救援与自救、哄抢物资、防治瘟疫、安置等等,以被采访者的真实语言记录为基础,描绘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给我们带来的惨痛教训,以及人性的美好及阴暗,给我们以深刻的反思和有益的启迪。应该说,本书是全景式纪实为学的开山之作,是一本好书,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1976年的7月28日,一个举国同殇的日子,一座200余万人的重工业城市,几乎是在顷刻之间毁于一旦。24万余人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去了生命,14万余人因伤残而将度过痛苦的一生,可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而用于救灾和重建的费用更是无法计算……文明的毁灭、生命的陨灭深深地刺痛着国人的神经,举国齐哀下,我们不禁要问:灾难究竟是什么?人类在灾难面前是不是渺小而无助?灾难凸显出来的社会和人性的问题究竟应该怎么去解决?……如此多的问题令我们在痛苦中而又困惑不解,所幸,《唐山大地震》一书中用审视的目光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灾难究竟是什么?我们至今无法摸透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她时而温若止水,时而暴躁异常。我们永远成为不了她的主宰,但却也不是她的奴婢。灾难面前我们无法抗拒,而灾难给我们人类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去审视自己,审视我们的社会,让我们自身与社会共同进化。正如钱先生在书中分析:地震的实质在于毁灭,在于拆散,在于破坏的一刹那,用极端残酷的方式检验人类和人生。……他们(指唐山人,同时也泛指人类)身上,早已浓缩地积淀了历史、时代、传统道德、社会宣传的诸多因素,这难道不是一种历史的客观现实、人类艰难进化的标志,而是什么’退化’么?大自然是公平的,她在给我们痛苦之时也在给我们很多的提示,让我们去理解,如果我们善加利用,那么我们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反之,则会给我们带来惨烈的后果。唐山大地震前,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反应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警示。诸如《唐山大地震》书中所记录的鱼的仓惶、井水的忽升忽降、老鼠的逃亡等等,为什么灾难来临时我们会遭受这么惨重的损失呢?有人归结为科技水平的不发达和人类的疏忽以及迷信等等,可是深层次的原因却没有去探究。《唐山大地震》书中,作者清楚地解释了这一原因:显然,在唐山大地震前,许多人收到了大自然的警告信号,但是这些信号具有’不唯一性’…人们也正是用最寻常的经验解释了那些’异常’。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思维,……然而这一切同时又障碍了人类的本能……也就是说,人们用生命和历史换来了的经验,却忘记了或者说是丧失了作为动物的本能,从而迷信了自己的经验,这种“科学的迷信”带来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而最可怕的却是集体性的失误。人用科学武装了自己,却忘却了自己的天性。以往的灾难纪实文学作品很少有对人们在灾难时本性和社会性、个体和群体之间矛盾的描写和分析,而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人们在地震时、地震后人们在个体和群体性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差异性做了一些翔实和客观的分析。作者以一个“大户”人家为例,21口人,在震后聚到了一起,喝的是一个锅里的粥,睡的是一个用木板搭的地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风雨同舟,忧患与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家长的人物可以作为精神依赖。灾后的日子是苦涩的,但却也是温馨的,大家空前的团结,心甘情愿的接受分配和劳作,一切似乎是美好的。然而当人们从废墟上扒出了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并且随着这些私有财产越来越多的的时候,矛盾和争吵也就开始了。人们开始为物资分配争吵,,随着争吵的不断升级,人们开始变得陌生和疏远,最后,这个令人羡慕甚至被树为标杆的“大户家庭”不可避免的解体了。事情发展的是那么自然又不自然,对于这种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书中给我们这样的答案:人们在震后的同舟共济,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说,实际上表现了一种’原始共产主义精神’。极端恶劣的条件,使人类的需要降到了‘生存需要’这一最低层次,在那种时候,人们会本能的互相依存。而当条件稍一变化,人们的私有欲就会故态复萌。诺亚方舟终归只是一艘方舟,它不可能永远庇护人们,它总有靠岸的时候。人们会登岸离去,各奔东西。而方舟只能静静地停泊,直到下次灾难的来临。面对灾难,人们真的是无所适从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有先知,有预言家,那就是地震工作者。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能准确的预报出这场大地震的来临,本书中钱先生却仍然给了他们极大的关注。因为无数人的生命都依赖于他们的判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预报水平和准确度正在不断的提高,无数人的生命也就能从死神的镰刀下得以拯救。本书的再版时,附录里增加了钱先生近年所写的一些相关于地震的文章和评论,包括汶川大地震的评论,从中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思考。我们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得的是对自身和大自然的思考,我们尊重大自然,我们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却在提醒我们:我们却要无时无刻的去审视自己,审视自身。这也许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本书为没有经历过这样灾难的人提供了感同身受的机会,因为毕竟,在生命层次的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让我们记住这些属于我们自己的灾难,并为人类的明天而祈福。唐山无疑已经属于全人类。
  •     1976年7月28日,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元以上,400年地震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如果没有读到这本报告文学,单单看这些数字或许并不会产生多么强烈的实感,即使经历了有线数字媒体转播下的汶川地震。但是,看过了钱钢老师的笔迹,在回顾这些史料,字字泣血,这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葬送在冰冷瓦砾下的哀嚎,每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被不可抗拒的力量强行拆散的撕心裂肺,这是一个刚刚即将走出文化大革命阴霾的脆弱国家又要经历的一次折肱般的疼痛。所幸一切都已经过去,然而也并没有过去,因为《唐山大地震》客观的记录了历史,新闻应当记录痛苦。比起其他关于这次灾难的书籍,我认为这本书的可取之处有两点:一是亲历者,二是客观。在这本书中,钱钢以一个亲历地震的采访者的视角看待整个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凡凡种种,更涵盖到各个角落,有渴求生命的新婚夫妻,有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精神病人,有着坚强不落泪的孤儿们,也有哄抢物资发“地震财”的“罪恶能”······作者追寻被的采访者十余年,追寻他们以后十余年的生活,真实反映这场灾难给他们生活轨迹带来的影响。这本书全景式的展现人性的美好和黑暗,救灾过程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留给了对于很多未经历这场灾难的人们可读的财富。钱钢老师附录里里写过一句话:“我们的文学,我们的新闻,有责任去把人类的痛苦如实地记录下来。”现在看起来,天津爆炸中广受诟病的新闻媒体的做法还真是有些讽刺。8月13日,天津新闻频道7点开始首次报道滨海发生爆炸,其中领导抵达现场做出指示时长55秒,而这条消息的总时长1分10秒。其后一上午内重播三次,请问新闻的基本时效性呢,请问新闻的当事人那些受灾的百姓呢?也许不能怪他们,毕竟还有播韩剧的呢。新闻或者说媒体究竟应该把自己摆在怎样的一个位置上,喉舌还是镜子还是传声筒?如果只一味的歌功颂德,那这些痛苦不为人所知,必将发酵。为了远离灾难,我们走近灾难。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我们被送到蓟县一个部队医院,只听见一个战士喊:“活的往这边抬!死的往那边抬!”
  •     虽然主观了些,但考虑到写于86年,仍是值得推的。这是南京大屠杀和夹边沟之后看的第三本以窒息为主要阅读体验的书了……另外附录中关于汶川的部分也很值得看。
  •     看过一遍就像死过一次
  •     细致描述了大地震来临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强烈地冲击着心灵。
  •     里面没有太多官方的语言,有的是对普通人感情的真实的描写.没有多少事迹,更多的是血淋淋的灾难.灾难就是灾难,灾难来临时,人的本性会显露出来.认识到本性没有什么不好,总是把本性包在坚硬的壳子里,那人的本性就会腐烂变质.感谢作者让我们了解到那段历史的真相.同时,让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的民主进程还没有达到作者希望的阶段,但是,我们一直在前进.
  •     这个商品不错,留着慢慢读。
  •     一次大灾难,总要有一次记录,再现地震中的苦与难,人性的患难见真情,或是乘火打劫,……让人更加珍惜生命。
  •     感动心底的心弦
  •     堂堂,这就是我小时候锁柜子的书!!!
  •     应该是憋坏了,情感倾泻得过猛,其实如果收着写效果会更好。孤儿那段真心是看湿了。
  •     一场已渐渐走远的悲剧,而文字却很好的作为一个记录者,在某个时候提醒着人们,曾经逝去的笑脸。活在当下,珍惜~~
  •     让自己了解灾难的好书
  •     比《余震》那本书不知好了多少倍。
  •     难事,好书,警醒后人..
  •     了解唐山地震,重温老舍名著
  •     还原当年的诚挚之作。
  •     写的非常好,推荐大家~
  •     《唐山大地震》首次发表是在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1986年,刊载于《解放军文艺》。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后即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同时也以图书形式出版。其后的24年间,这本书多次再版,还先后被译为日、英、韩、法等国文字,并被美国的一些大学列为新闻写作的教学参考书,部分章节被收入香港的中学语文教材。
    此次再版,我们在附录中增加了作者近年所写的一些相关文章和评论,包括作者在汶川大地震时所写的评论,从中可以看到作者今天对地震和自然灾害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对广大读者也有启示。
    自然界的巨灾,是人们不愿看到,而又无法回避和必须承受的。近年来全球大地震频发,我国更在2008年和2010年接连发生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造成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地震再次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正如作者在本书的“21世纪新版序”中所说: “本书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该记忆;而被突然提起,却每每在不堪回首之时。”在惨烈的灾害后,本书又再次被人们提起,人们以各种形式(电影、电视、图书、文章)回顾和反思灾害中的人性。
    我们希望人们永远不要淡忘这些灾难,在给予受灾的人们更多关爱的同时,对自然灾害保持高度的警觉;特别是要加强巨灾预警机制,理性地提高防灾救灾的能力,以更有效地保障生命。
  •     揪心!真实的让人恐惧!!
  •     好评,写的不错。
  •     这本书还没有读,是买来收藏的。送货的工作人员很敬业,下雨天还送货,辛苦了!
  •     可以说,从这本书开始,我爱上了报告文学。那个离我很久远年代的历史,生动呈现眼前,催人泪下。
  •     非常好的小说,我挺喜欢的,真棒
  •     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当时的情景,心酸~~
  •     当年的地震是一个历史的烙印,一直震撼着国人
  •     光是看看目录就特别想去读
  •     能在WG结束不久开始反思,真正聚焦“人”的感受,让这篇非虚构写作有了更深的含义。
  •     这本书第一次看大约是在20年前了,是从收破烂的那里拿来的,前几天又看了一次电子版,每次看都会哭,因为写的实在太真实了,这一版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买来收藏之
  •     总听家人讲起来,不禁想找找当年解放军文艺上的这些记载,这本就是
  •     经典老书了,重新又买了。
  •     伤痛的叹息
  •     虽说天灾,实为人祸。
  •     “特大地震是恐怖的,而更可怕的是失忆。历史是会被毁损的:因为急功近利,因为放弃责任,因为无知,还可能因为种种人为的画地为牢。”
  •     1986年的作品,溢出纸面的阶级意识与政治正确意识和灾难撕开的惨痛伤口同样令人震惊。其中“大地震前后的地震局”一章对地震预报的全面呈现和理性反思在那个时代比较难得。真理部读完的第二本书。
  •     纯白的纪实文学,没有一丝实际的启发意义
  •     #1976.7.28-2016.7.28 唐山大地震遇难者40周年祭# 多角度、多层次立体书写了这场夺去24万人生命的浩劫,既有台前,又及幕后,可以视为灾难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了。今天行走在地震遇难者纪念墙边,满眼的花圈花篮和悼词,以及上年纪的一些遇难者家属或默默祷告或失声痛哭的场景,将会长久地映在我的脑海里。
  •     能有一本书详细记录下这场旷世灾难的方方面面,不仅是积极的,还有负面的,甚至是及后的反思,实属难得,钱钢背负了十年的压力才把这本书出版,而我在阅读的时候也感受到了字里行间的沉重,4颗星
  •     惨痛的历史,深思 。天灾躲不过,要吸取教训
  •     因为想了解当时的情况,很喜欢得,看完一定感悟很多。
  •     了解真实历史,我们人类也是地球的一部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是如此的渺小,对于我们人类的母亲——地球,我们自己仍然还不甚了解。
  •     和《平凡的世界》有类似的感觉,延续着文革式激情澎湃的语言努力写新的东西,但这种口述历史的努力已经很珍贵
  •     催人淚下
  •     对于没有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来说 很难真正体会 地震带来的悲痛与恐惧 其实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 人生匆匆几十年 很多个百年一遇 千年一遇的自然灾害 都频繁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当下 回望灾难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警醒与反思 还在于更清楚地审视我们自己
  •     以事实为基础,值得一看
  •     本想买个电视剧版本的,十分可惜,以后再买吧
  •     书很好!快递太慢!
  •     好看,真实,震撼,感动!!!!!!!!
  •     在各种交通工具上看完的这本书,是我看到对地震的复杂性展现的比较丰富的一个文本,其中涉及到在其他文本几乎隐形的盲人,精神病患者以及犯人等群体,还展现了朴素共产主义如何慢慢在震后形成又消散的过程。但是报告文学的体裁也限制了一些问题的进一步追问。
  •     天,地,人。平常心。
  •     多种维度讲述当时的现状及人们的反应
  •     三十多年后再回头看,心情依然沉重
  •     这是文字版的纪录片,作者是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灾的,1985年采访并且写成的此书,非常真实,绝对不是歌功颂德的书。
  •     把采访录稍做整理 就有了所谓的报告文学 不知道有没有给受访者稿费
  •     挺好的 这本书写的比较真实 让人切切事实感受到地震带给人们的伤害
  •     学写报告文学必看,细致,真实
  •     虽然书还没来得及看,但是快递速度,快递服务态度,快递包装都很满意,满分
  •     书还没看,包装还不错.
  •     唐山大地震过去30多年了,该书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当年的状况,世界变化大呀!
  •     邦买的
  •     本书的细节描写很好,让我生动的体验到那个时代那个特殊时期的灾难,以及体现的人性
  •     不同角度的记录整个抢球过程,那些监狱里的人员,那些精神病患者。这些都是我们容易忽略的,这里都呈现了出现
  •     沉重,还是沉重!
  •     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的一场灾难,只是不敢把人祸说出来,可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     沒看之前只知道有這事,並不深入瞭解。這本是把你帶入到那一晚,那一段救災中。
  •     还不错,还原了当时的社会模样,让没有经历的人能够受到心灵的冲击
  •     原来的一本老版本的该书,现在找不到了。作为贮备。
  •     至少这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     买回来当天晚上就读完了,除了记录唐山大地震,也让我们了解了好多地理知识!推荐给中学生阅读!
  •     涉及文革时期政治敏感的一本书居然出版了,非常难得。
  •     为了找到当年的痕迹。
  •     很早前躺在姥姥家小窗下的床上读了本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书,印象深刻。现在重读。
  •     灾难会让现实更加真实
  •     可以说,看得出来,是花了工夫,又很有天赋的人写出来的纪实作品,钱钢写得很故事,又很动容,带感情。最难忘的是,开头的那位不吃甜的阿姨,苦涩确实留在了唐山人心中。但钱钢想做的,是让唐山人,中国人,学会重新出发,不忘历史。
  •     人性层面,纪实层面。
  •     过去的灾难我们不能忘记,因为还要积蓄力量继续前行
  •     内容真实,让我们没经历过那场天灾的人,也身临其境啊,愿那些在地震中死去的人们能长眠。
  •     作为一篇纪实文学,前半部很真实反映人性,后半部写SARS 与汶川地震有狗尾续貂之嫌
  •     单纯从灾难记录的角度来说 大场景与小细节的铺垫都极好 广泛而又有深度
  •     虽然纸质不是非常好的那种,不过内容很深刻,也很客观。非常值得一看
  •     很全方位。最喜欢另一个世界那一章,对于我自己来说地震时想着也不过是平民百姓如何受灾,没考虑过精神病院、残疾人等边缘人的处境。钱钢还让我佩服的一点是他真正做到客观了,对于某一问题提供多方看法给读者自己思考
  •     和《广岛》结合着看。 看看两个民族面对灾难的不同,会更有感悟。
  •     这是让我在阅读时时常觉得喘不上气的一本书 太沉重了 一个有着百万人口的工业化城市 一夜之间消失了 发生在深夜的大地震让人件挣扎的过程都没有经历 大多数人在熟睡中死去 地震之后多发瘟疫 大火 废墟中活人和死人一起被烈火焚身 尸油烧得噼里啪啦响 为防范瘟疫 对于理论上已无存活可能的人只能选择放弃 推倒摇摇欲坠的楼 压实地面 从空中大面积撒消毒水 有些片段我不忍心读下去 只能皱着眉头别开脸 等心情平复一点了再继续往下看 合上书本 躺在床上 为生命的无常而失落
  •     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一般我是不太读报告文学的,但出于对钱钢先生的敬仰读完,字字泣血,最难得的是写到了各个边缘人群,包括地震工作人员、精神病人、囚犯。灾难、人性、深度社会,这是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报告文学作品。
  •     恰好用一天看完。最深刻是震后盲人们自发组队行进奏乐,让我联想到泰坦尼克电影里的几个乐器手。
  •     科技工作者和小人物的故事更撼动心弦
  •     东西挺好的。在网页显示的到达日期前送到的。具体内容还没看,期待中。。。
  •     书的质量非常好,尤其白岩松的这本书装帧印刷非常不错,基本没有错字。从内容上来说,两本书的可读性那是没得说,对于80后、90后来说,可以提高思想深度,沉淀浮躁之心。当然,商家发货速度超快,仅用了一天时间,货就到我手了。
  •     报告文学课上陈老师推荐
  •     很不错的一本书 让我知道了在一场地震后还会有这么多的情况 人性的善与恶也随着 天灾显现出来
  •     不适合做枕边书~~~~
  •     官方总是喜欢说些正面的东西,没人记录的话,恐怕到时就只剩下一个名称,那些人那些事就再也无人知晓了
  •     记住历史!
    很好的史实性文章,很有价值,值得购买
  •     小时候念得,很郑重的记住了逃生的理论。
  •     很早之前读的 今天偶然看到 读了之后感触挺大的 在灾难面前人都是软弱的 也许下一个瞬间就会挂掉 所以请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
  •     还好吧,不是很喜欢,觉得不是很值得
  •     非常好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     我们总需要在每一次灾难之后总结教训。
  •     别人推荐的,看看先
  •     不仅仅是正面的描写,可谓是全景吧。也好,并非高大全
  •     伤痕可以愈合,疼痛可以淡化但是那种感觉不能忘记
  •     看看历史 再看看自己 也许能够明白很多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