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典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民俗 > 中国节典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33648749
作者:刘魁立 编
页数:172页

作者简介

《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内容包括项目报告主体部分,以及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的起源、流变与节俗活动的文化阐释。《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解读了我国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关系,以及国家日历的历史变迁。

书籍目录

序言
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
春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编辑推荐

《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由“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编写,他们参与和推动了此次假日改革的进程。传统节日放了假,我们如何过好它?追源溯流讲述四大节日知名学者解读国家日历。

前言

一在最近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我们对于传统节日一直持有淡漠的、甚或是漠视的态度。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签发临时大总统历书令,确定从当年的1月1日起改历。过去我们常用的农历也就是夏历,虽然也还仍然有效,但整个国家日历改为以西历或称公历为主,而且把这种西历称为“新历”,把我们长期使用的农历也就是夏历称为“旧历”,新旧历同时并存。到了1928年5月7日,内务部又向国民政府呈送了一个要求废除旧历,用所谓“国历”也就是公历的呈文。当时有报道说,1929年的春节,在一些地方居然动用行政手段,查抄卖年货的商家。1949年12月,新中国的政务院发布270号令,对于全国年节和纪念日的放假办法做出了新的规定。当时放假的有五一、国庆、元旦。很幸运的是在传统节日当中,唯有春节仍然给假。但是到了1967年,国务院发出通知说,“为了适应革命形势,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春节不再放假。当然,到十年动乱结束的时候,这个春节不放假的规定,就自消自灭了,大家照旧在春节欢天喜地地度过自己的传统节日。总之,多年来,始终对于我们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传统节日没有给予充裕的时间来度过。这段历史如果从1912年算起,到今年已经九十五年了,如果从1928年算起,也有八十年了。这个历史,到了今天才有了改变: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经由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除春节长假之外,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一天。所以说,这一次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关于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新规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个了不起的举措。二回想起来,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不仅没有把民族的传统节日确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就连给了假期的春节也有自己的不平凡的命运。我们通常说“过年”,是指一个既往的时间周期结束,一个新的时间周期开始,这个过渡的关节,我们称之为“年”,或者称之为“新年”,这是新的时间周期的开始。可是农历改为西历纪年的时候,新的一年要从1月1日算起了,所以农历的“新年”称谓就被借用来称呼西历的1月1日,于是我们的农历新年便没有了称呼,仿佛一顶帽子被别人借戴了之后自己变成了光头。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关节,总要有一个称呼,于是就把“春节”这个称呼派给了正月初一。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买账。说到“过年”,往往指的还是农历的新年。非但如此,正月初一历来被我们认为是一元复始第一天,所以又把它称为“元旦”。既然改历了,那么“元旦”这个词也同样的被西历的1月1日占有,而农历的正月初一就再没有自己的名称了。说起元旦,大家所指的往往是公历的1月1日,而原来的正月初一被彻底剥夺了自己的名称,现在通常被大家称为“大年初一”,或者叫“正月初一”。唯独年末的腊月三十这一天,因为在我们的传统的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做,我们特地把这一天叫“除夕”。公历的12月31日,没有什么特殊的“故事”,于是“除夕”的名分还“硕果仅存”地仍然保留在农历的腊月三十这一天,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幸运吧。春节作为民族传统节日不管怎样还有相应的假期让我们享受这美好的时间过渡。其他的民族传统节日虽然也相当重要,但却全然没有考虑放在国家的假日当中。于是就出现了在清明节前后的那个周末休息日,所有城市都有广大民众到墓地扫墓祭奠,从而造成交通堵塞严重的情况。这当然是细枝末节,更重要的是这些节日逐渐被年轻一代所淡忘,进而在文化心理上产生了两代人之间的某种隔膜。老年人感到缺失,从而引起怀旧的情绪;而年轻一代自然要寻找机会满足和展现他们的情感和心理需求。这当然都是无可厚非的事。这就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我们的节日体系和我们的假日体系并不是一回事。三我们的节日体系如何在假日体系中得到体现,或者说,假日体系如何正确地、合理地把节日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纳人到假日体系当中,这对于整个社会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不是所有的假日都具有节日的内涵。一年有五十二个星期,按照现在的规定,每周休息两天,这两天都是在我们的假日体系当中的,也就是说,一年有一百零四天的休息日。此外,在过去的规定里有十个节日性的假日,这十个节日性的假日包括五一、十一、元旦和春节。假日体系自然有它自己的功能,过去在我们心目中传统节日历来被我们特别的关注,在我们人民的长期历史生活中和在现实生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尽管如此,正像刚才所提到的,好多节日都没有被纳入假日体系当中。我们的节日体系有许多是政治性的,例如,过去一直作为假日遵守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此外还有些涉及到部分群体的,如儿童节、妇女节、青年节、八一建军节等。在这些节日里,部分的群体会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休息时间,但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假日始终没有吸纳民族传统节日。这是一个很大的缺失。这种缺失,在近十年来禁放鞭炮的这一件似乎与节假日无关的具体事项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禁放鞭炮的办法下达后,北京有关部门动员了相当多的人力,来查处那些违规放鞭炮的人。第一年或许还有效,第二年也仍然坚持着,过了几年之后,无论是行政当局还是具体执行禁令的人,都对此事有了些淡漠。感觉到,自己的乡亲、自己的邻居过年放放鞭炮,难道还要把他们送进派出所拘留起来?太煞风景了。于是也就得过且过,违反禁令的大有人在,公家也就不再深究了。禁放之后,大家感到年昧淡了,一位老人曾说,听了几十年的鞭炮,突然静下来,心里感到极大的失落,过年的最后一个象征符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符号,居然在一夜之间被禁用了!大家深切地感到一种缺失,这种缺失实际上是对传统的一种眷恋,说明大家关心过去的传统,热爱自己的传统,希望把这些美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如何把节日体系和假日体系协调起来,这当然关乎大家的心理状态,关乎大家的情感,也关乎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民族情感的认同。这种有历史传统、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民族传统节日没有在我们的假日体系中得到体现,大家都感到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四八年前,开始实行了所谓“黄金周”制度。这就是在五一和十一两个假日期间,集中休息,把前后的两个周末休息日集中起来使用,形成所谓的长假。我一直不喜欢“黄金周”这样一个称呼,我通常把它叫做春天的长假和秋天的长假。这两次长假对于拉动内需、对于远离家乡的人回家探亲,都是十分可贵的。对商家来说更是一个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营业额的大好时机。于是,在人们的需求和商家的推动下,一时间,所谓的黄金周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公共时间。这个公共时间被用来推动经济增长。于是,我们看到,假期作为整个社会的公共时间,可以是一种资源,一种可以产生效益的资源。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把我们每个人的某些时间安排统汇在一起,做出统一规定,形成为公共时间、形成为国家的日历。对于行政部门来说,当然要使作为公共时间的法定假日成为人民群众充分休息、增进身心健康的时机,同时也要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对待。过去规定所谓黄金周,是把这两个长假当作资源来对待的。以往,假日像一条湿手巾仿佛可以从中挤出水来。挤什么?挤消费,挤钱。由此,我们就可以提出同样的问题,在我们所说的节日假日两个体系当中,没有作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是不是同样的也可以产生效益,这种效益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我们国家日历当中,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时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没有时间过;缺少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的长假,偏偏给了很多时间。这个公共时间从文化角度看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家并没有认真思考。算好这笔账对于个人来说,或许没有太大关系,但对于国家来说,是有意义的。国家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各个角度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法定假日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而传统节日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休息,它远比休息更加重要。在这些特殊时刻,人们会用一种非常态的心理对待自己的生活、对待周围的人、对待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如果说,有些民族的节日体系是以宗教纪念日作为核心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其他某些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特征在于,这些节日是以协调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不仅二十四节气是这样,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也大都是这样。所谓和谐,首先要心情舒畅,在自己心理和谐的同时,也要和周围的人、和家庭、和自己所在的单位、和自然环境建立亲密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说,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我们才有前进的内在力量。而民族传统节日一日被纳入国家日历当中,作为公众的假日,它的意义就由隐性的变为显性的,为整个社会所关注,成为全社会的公共时间。而这个公共时间作为一种资源,是可以发挥很大效益的。一切传统只有在对今天或者对未来具有重要意义时,它才获得了价值,我们才努力地去保护它、爱护它、传承它。节日是什么?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对于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来说,——节日是休闲,但比休闲更重要;——节日是广大民众展示美好心灵和表现艺术才华的舞台;——节日是提升美好情操和培育丰富情感的熔炉;——节日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节日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节日是这一切以及其他的总和;——节日是生活之树上的鲜艳夺目的花朵,节日是社会群体及其每一个成员心中永远唱不完的美妙的歌。说到节日的具体含义: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切身的体会。每到清明的时候,我们总会怀念起故去的亲人。过去清明是迎接春天的节日,人们走出户外,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体验人和自然的亲密关系。踏青,成为清明鲜明的主题之一。当然在清明时节,人们还要怀念故去的亲人,总要到亲友的墓地上去扫墓。中华民族提倡的是慎终追远,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享受民族先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就,感念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成为我们过清明的重要主题。每到端午,我们总要到有水的地方去,有条件的还要划龙舟,进行龙舟竞渡,龙舟比赛;喝雄黄酒,佩带香包,系五彩丝。这些优良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的意义,它在人们的情感培育方面,在人际关系的和谐建构方面都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对待月亮有极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其他民族少有的。我曾经问过许多外国朋友,他们看到月亮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有的摇摇头,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有的甚或有这样的说法,他们说夜里往往是妖邪出没的时间,所以月亮多少有些凶相的意味。我们不是看到在很多西方绘画里,半弯月亮停在天端,夜是黑的,在屋脊上一只黑猫轻轻地走过,这大约是一种不吉利的形象。然而中国人对于月亮却怀着非常美好的情感。每当八月中秋,皓月当空,举头望月,人们情不自禁地要联想到自己的亲人,联想到家庭、家族,联想到自己的亲友,联想到家乡、故土、祖国。这种情感是那样的浓烈、那样的温馨。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每到这时都会有一种眷恋故土,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愫。这样的时刻我们有了充裕的时间度过,有了闲暇的心情来欣赏圆月,来净化我们的心灵,来提升我们的境界,难道不是最好的办法吗?和谐社会的构建是要从许多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我们的节日体系是那样的有情趣,内涵极为丰富,象征体系同样极为丰富。我们的每一个节日不仅有相应的活动,而且它的象征物、象征符号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家现在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它的食物特征,但此外还有更多的象征符号。过年有过年的植物,南方人要买一盆橘树,象征着吉祥。许多人家要摆几枝腊梅,在迎春开花了的地方人们或许会欣赏迎春花的清丽和它的淡香。清明,在许多地方,人们会折几枝柳枝来纪念这个节日。端午,自然是艾蒿和菖蒲当令。到了中秋,桂花也就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植物,连饮料也都使用桂花酒。重阳登高的时候自然要采几枝野菊花。至于衣物、配饰,每个节日也各有不同。当然,其他的象征也都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个节日体系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十分可贵的。我们感念我们的先人所给予我们的这份恩惠,这是一笔极为可贵的遗产。六中国民俗学会在促成民族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体系的这一过程中做了许多工作。从改革开放以来,民俗学工作者在各种场合一再重申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在授课中,还是在为公众讲演的过程中都对民族传统节日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家一再感受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能没有传统节日的重要地位。在禁放鞭炮的时段,以至于在实行春秋两季长假的若干年里,民俗学工作者都痛感恢复民族传统节日应有地位这样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最近几年中国民俗学会连续一年一度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以“国家日历:民族传统节日和国家法定假日”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的学者探讨民族传统节日对于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影响,具有怎样的意义。此外还组成课题组,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为中央精神文明办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完成关于传统节日法定化的课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节假日体系的改革建言并提出相应的方案。中国民俗学会响应党中央号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完成了《民俗文化丛书》的撰写任务,在这套丛书里,特别辟出节日系列,对一系列民族传统节日分别做了相应的研究,写出了专著。此外,还参与了中央精神文明办、中宣部、广电总局、国家民委等单位联合摄制的“我们的节日”系列专题片的设计和制作,连续两年在中央电视台的几个频道播出。中国民俗学会的各位学者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呼吁能使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充分发挥它的巨大功能。应该说,这一次国家日历改革最根本的中坚力量是广大民众对传统节日的关爱和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眷顾。正是广大民众的强烈愿望才催生了国家日历的重新制订。它的重大意义,在今天我们或许还难以说透。我想,在今后的若干年里,重新成为法定假日的四大传统节日以及其他一系列民族传统节日,会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无穷魅力和深远意义。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内容概要

刘魁立,汉族,1934年9月4日生,民间文艺理论家。河北静海(今属天津)人。1953年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61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语言文学副博士学位。历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著有《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俄国农奴制时期民间文学的幻想与现实问题》、《民俗学:概今、范围、方法》,译有《列宁年谱》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会长,俄罗斯科学院民间文学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章节摘录

插图: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编者按】2006年12月-2007年2月,文化部委托中国民俗学会完成“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课题组成员为刘魁立、高丙中、陈连山、黄涛、施爱东。其中主体部分由刘魁立撰写,春节部分由陈连山撰写、清明节部分由施爱东撰写、端午节部分由高丙中撰写、中秋节部分由黄涛撰写。此文为刘魁立的主体论证报告、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12年国民政府确定使用公历纪年,一个时期里公历和传统的夏历并存,十余年后更宣布取消夏历纪年,使之成为“废历”。当时以及后来,我国传统节日大部分被排除在国家法定假日体系之外,尽管在近百年的历史时期里,广大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兄弟,利用一切可能条件、采取各种办法仍旧依照原有习俗度过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公历纪年,除春节之外,其他传统节日也没有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体系。在确定国家时间制度的时候,没有把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当作整个社会的公共时间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从民众的角度,有历史传统的文化情怀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抒发;另一方面,从行政领导的角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公共时间资源,没有在国家的节假日体系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给予恰当的安排,这种可以在多方面发挥重大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资源被白白地浪费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化传承、情感认同、民族认同,从而成为广大民众心中的一个郁结。胡锦涛主席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同时还指出:“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光明日报》2006年11月11日)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广大民众极为重要的日常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在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当中都能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一、通过民族传统节日可以促进家庭内部和社会内部的和谐与团结。传统节日具有重人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和礼俗,有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二、传统节日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活动,能够显著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广大民众通过传统节日,同民族的历史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传统节日可以增强民众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从而更加尊重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以及节日的无穷魅力,不但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强烈地影响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认识和关注。三、传统节日有助于道德和情操的培育。在节日期间人们处在非常态的心理状态下,这时候在举止言行各方面的自我约束对于人们道德情操的提升会产生积极影响。四、传统节日是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的调剂,是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休憩,像年节这样的“过渡”本身既是对昨天的总结,也是对明天美好生活的畅想、期盼和筹划。节日能够使人民产生对和谐社会和美好生活环境的热爱和依恋,使得有情趣的生活和安居乐业的幸福感落到实处。五、传统节日是集中展示广大民众民族艺术才能的最好时机。人们在节日里彼此欣赏,互相竞赛,互相借鉴;通过节日活动,社群内部的组织协调和团结合作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六、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载体和复合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居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的核心地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都附丽在、展现在完整的节日活动之中。我们的传统节日不仅具有上述这些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而且应该说,这些节日具有悠远的渊源和丰富的内涵,深入人心,长盛不衰,是民族历史的记忆,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人们无尽的欢乐和永恒的向往。我们的传统节日同其他一些国家以宗教纪念日为核心的节日体系有极大的不同。这种历史积淀的群体性的庆祝活动,其核心功能在于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亲族团结、社会和谐,培育人们的美好情操、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些节日在一年的周期中具有严整的分布,循环往替,成为错落有致的体系,而且内涵丰富、多彩多姿。无论是在植物符号方面(春节的梅花、水仙;清明的柳枝,端午的菖蒲、艾蒿;中秋的丹桂;重阳的菊花……)、食物符号方面(春节的饺子、年糕;上元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以及居室装饰和衣物配饰符号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不同节日里还伴随着各自特有的色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诸多竞技和游艺项目(旱船、秧歌、龙灯、高跷、拔河、划龙舟……)。严整的体系,丰富的内涵和无与伦比的多姿多彩,使得具有悠久历史而延续至今的民族传统节日历久而常新,装点着、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成为广大民众心中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欢乐之歌。这样一项在广大民众看来极为重要的庄严隆重不能忘怀的生活的关节,这样一个重大而宽阔的文化领域,这样一个加强认同、涵养情愫、展示才艺、增进和谐的大事,行政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当然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从社会功能、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民众情感等各方面,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考量,适当调整现行的节假日体系,合理安排传统节日在现行假日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的强烈而响亮的呼声和热切而紧迫的期望。学术界和宣传媒体有责任提供智力支持,同广大民众和有关行政领导部门一道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阐发传统节日的现实社会意义和功能,挖掘、提炼和发扬传统节日的象征符号体系,使蕴藏在民众当中的大量优良的节日习俗成为共享的节日元素,从而让大家向往传统节日、热爱传统节日,使这些节日过得好,过得有情趣,过得有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环顾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十分关注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并在其法定假日体系中安排重要位置。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自不必说,一些历史并不太长的国家也都极力地有意识地创造和维护能够凝聚国民人心、培育情感认同的新的“传统节日”(例如美国、加拿大等)。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相关国家,也以各种方式保留着、传承着源于中国但已成为他们民族传统的若干节日,而且成为他们国家日历当中的法定假日。例如,在韩国,虽然实行公历纪年,但仍然作为法定假日保留着春节、中秋节(秋夕)等节日;端午节由农历改为公历的5月5日,同时内涵也调整和改变为儿童节,这仍然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历史的记忆。日本虽然从1873年始,将原有的夏历纪年改为公历纪年,将公历纪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作为一年之始。但原有的过年习俗依然保留,前后休假七天到十天左右。日本废止了原有夏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但却在公历5月5日保留庆祝活动,使之成为儿童节;还有一些原来的传统节日在其假日体系中也保留有适当的位置。地处东南亚的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社会,在他们的法定节假日体系中,华人、马来人、印度教信众、佛教信众、回教信众等群体的传统节日都得到了关注。在我国的香港和台湾,春节、佛祖诞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冬至、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和节气都被纳入法定假日体系中。我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是近百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很好保护和传承,致使一些人逐渐失去了对它们的兴趣和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在一些城市青年当中,过“洋节”成为热衷追逐的时尚,这是令人遗憾的,也是令人担忧的。鉴于我国民族传统节日对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行政领导部门应当考虑充分利用节日这种公共时间资源,将其纳入我国法定假日体系中,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具体建议如下:一、建议将春节假期向前前移两天,除夕前一天开始放假,使人们有更充裕的购买年货、整洁环境、回家团聚、准备过年的时问。原假日期限总长不变, “破五”过后,初六上班。二、关于春假,即目前实行的五一长假:五一作为广大劳动人民的节日,仍依例放假一天,其余两天假日建议安排移至清明一天(加上倒休两天总共休假三日,可以开展各项活动:祭奠民族先祖,以培育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缅怀革命先烈,以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祭扫亲人陵墓,以促进家庭和睦、亲族团结;“踏青”、植树,以亲近大自然、热爱生存环境……)。另一天假日移至端午节,放假一天,可以开展龙舟竞渡等各项有益的体育竞赛活动。三、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纪念日,放假一天,倒休两天。原有的其余两天假日移至夏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放假两天,倒休两天,将原十一长假变为中秋长假,以开展各项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团结和谐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这样还可以使部分在外地工作的人有时间回家探亲,这样安排对于春节客流高峰也是一种分流和缓解。四、在全国和地方性假日体系中,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纳入少数民族节日,从而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这样相对分散的假日安排不仅增添了假日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同时对于现行春秋两季所谓“黄金周”所带来的节日经济效益不致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因为假日在一年中均衡分配,会对促进节日经济繁荣产生正面影响。春节一、春节的起源:丰收祭与新岁首春节,民间俗称“大年”。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年是怪兽,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下山来找东西吃,当然也吃人。人们害怕年的伤害,就在年三十的晚上全家躲在家里不出门,让年过去了,才在正月初一出门庆贺,互相拜年,看邻里亲戚是否安全。这样一则风俗传说,解释了我们过年的民俗活动。当然这只是传说。年的真正的起源来自人们对四季循环周期的认识,年是周期循环的终点与起点。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古人的时间把握重视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尔雅•释天》:“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日载。”唐虞时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以“载”称年,载是运载之意,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夏朝以“岁”称年,岁是天上的木星,木星在天穹上越过要十二年,如果将木星轨迹,分成十二等分的话,一年就走过一度。这是古老的星象纪年。商朝迷信鬼神,以年度祭祀周期纪年,所以称“祀”。周朝是农业部落,农事生产周期是其纪年的依据,因此以农作物丰收为“年”。“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甲骨卜辞中常有“受年”、“受黍年”、“求年”等。《说文》:“年,谷熟也。”在农作物丰收之后,人们要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神灵,感谢赐予,并祈求来年的丰收。由于当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自然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商代,并不特别看重禾谷成熟周期,而周朝以农业为立国的基础,农业丰收是王朝大事,因此径直以禾谷收获期作为年度时间名称。以农作物生长、成熟为时间段落标志是原始先民的习惯,它在一些后进民族中保存了很久。大年、新年由周代确定之后,成为中国人最向往的日子。《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了周人禾谷登场后人们庆祝欢乐的场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周人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之月,因此在十月末十一月初过年,后世过年的热闹与过年祝福在这里已经有着鲜明的体现。应该说明大年以前不叫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由于我们大家都已经习惯将春节等同于岁首,并且将年末也包含在春节系列活动之中,所以我们将上古开始的年终岁首的年节祭祀与庆祝活动都囊括在传统春节范围之内。正月为岁首的确立是在汉代。此前的夏朝岁首是正月,但商朝改为十二月为岁首,周代改为十一月为岁首,秦朝改为十月为岁首,汉初依然,十月初一为“秦岁首”。岁首的确定与过去的五行生克观念相关,但是只有夏历岁首与季节谐调,其他都与四季变化不同步,造成了生产生活的不方便。到汉代中期,汉武帝组织落下闳等一批天文历法学者依照夏历制定太初历,将岁首重新回到夏历的正月。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下来了。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春节是古老的。同时春节作为中国人的首要节日,年复一年地为人们提供庆祝与欢乐的机会,人们从春节民俗活动中获得一次次精神更新,同时也使社会关系不断得到增进,因此我们说,春节又充满了新鲜与活力。二、春节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一)汉代的正汉朝中期以后,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正月岁首是王家定历之后确定下来的,所以《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皇帝正月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同时百官也得到新年宴饮的赐赠,这时礼乐齐鸣,百戏腾跃,鱼龙曼延,一片欢乐景象。除非遭遇特大灾患,正旦朝会年年举行,有时新年朝会也会因为帝王的爱好有小小的不同,如在儒家经学盛行的东汉,讲经论学成为社会时尚,在正旦朝会之后,有时插入一个有趣的节目,那就是辩论经术。汉光武帝刘秀在朝贺之后,让群臣能说经者互相辩难,如果该人学理不通,就要将其坐席让给通达之士,侍中戴凭以其深厚的经学功力夺得五十余席于坐下。当时京师盛传:“解经不穷戴侍中。”(《后汉书·戴凭传》)这样的朝会对于混迹官场不学无术的官员来说,可就成了难过的“年关”。当然,这样的朝会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正旦朝会更多显示的是歌舞升平以及君恩臣义的融洽景象。

图书封面


 中国节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嘉宾: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施爱东: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2008年,我国开始施行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春节假日起始时间由农历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传统节日法定化将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而有关传统节日的话题也为出版界所关注。近日,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一书。《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等学者组成的“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的结项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六位著名民俗学家组成的作者队伍,打造出一本关于中国节日文化的权威读本。书中解读了我国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关系,以及国家日历的历史变迁,也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的起源、流变与节俗活动的文化阐释。据了解,大约从2001年开始,就陆续有学者建议为疯狂的假日经济注入传统文化内涵,建议取消“五一”长假,把“五一”长假的时间匀给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2005年,中宣部等五部委就曾委托中国民俗学会等学术团体对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进行过细致论证,并形成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2006年年底,文化部再次委托中国民俗学会进行《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论证,把重点集中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具体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以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记者:传统节日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您看来,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刘魁立:节日的意义不仅仅是休息。在这些特殊时刻,人们会用一种非常态的心理对待自己和生活,对待周围的人,对待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如果说,有些民族的节日体系是以宗教纪念日为核心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其他某些民族传统节日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特征在于,这些假日是以协调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不仅二十四节气是这样,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也大都是这样。这些节日在一年的周期中具有严整的分布,循环往替,成为错落有致的体系,而且内涵丰富、多彩多姿。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对于传统节日不甚了解而且缺少感情,却对过各种洋节很感兴趣。国外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节日,是否纳入法定节假日当中?刘魁立:环顾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十分注重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并在其法定假日体系中安排重要位置,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自不必说,一些历史并不太长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也都极力地有意识地创造和维护能够凝聚国民人心、培育情感认同的“传统节日”。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相关国家,也以各种方式保留着、传承着源于中国但已经成为他们民族传统的若干节日,而且成为他们国家日历当中的法定假日。如韩国虽然实行公历纪年,但仍然作为法定假日保留着春节、中秋节(秋夕)等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是近百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很好保护和传承。致使一些人逐渐失去了对它们的兴趣和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在一些城市青年中,过“洋节”成为时尚,这是令人遗憾的,也是令人担忧的。“清明”原本是盛大而欢乐的春季仪式记者:《中国节典》这本书特别追溯了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的渊源和传承。普通人对于传统节日的了解似乎还并不够。施爱东: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存在许多误解,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许多人只知道“清明”是一个祭扫先人的节日,却不知道“清明”的本来含义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更不清楚“清明”起于唐代的寒食与上巳,原本是个盛大而欢乐的春季仪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再举一个例子,许多人只知道“端午”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是赛龙舟、吃粽子的节日,他却不一定知道,对于古代先民来说,端午还是个辟邪除瘟的日子。驱邪才是端午节最根本的使命,后来才又发展出对古代圣贤屈原、伍子胥、曹娥等的庄严纪念。传统节日的效益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记者:国家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调整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反响,传统节日法定化也意义深远。把原来的“五一”黄金周时间调配给传统节假日,您如何看待这次调整?刘魁立:“五一”和“十一”的“黄金周”对于拉动内需、对于远离家乡的人回家探亲,都是十分可贵的;对商家来说更是一个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营业额的大好时机。在公众的需求和商家的推动下,“黄金周”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公共时间。我们看到,假期作为整个社会的公共时间,是一种可以产生效益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假日就变成一条仿佛可以从中挤出水来的湿手巾。挤什么?挤钱,挤消费。但在我看来,作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其实也可以产生效益,这种效益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我们国家的日历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时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有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没有时间过,缺少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的长假偏偏给了很多时间,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有必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的各个角度来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假日体系。记者:传统节日的法定化对于世界华人圈的文化认同会起到什么作用?刘魁立:文化认同也好、民族认同也好、国家认同也好,都有一个历史的维度。所谓国家认同,我理解,其中含有比较多的文化成分,不全是纯粹政治的含义,同时当然也有历史传统的内涵。无论怎么说,我们中国的历史,不还是如常言所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吗?不还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吗?所有中华民族的儿女概莫能外,谁都不能重新杜撰一个历史,正像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谁也不能割断自己同历史的联系。人生下来之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的属性,就是民族性。没有一个人是世界公民,当他说自己是世界公民时,实际上仍然有一个根在那里,他承认不承认都是一样的。这个根的价值是一种民族性的,是文化认同的另外一种表示。在有华人的地方,无论传统节日是否成为法定假日,在每一个华人的心目中,在自己的时间制度里,它一直都是存在的,法定化与否并不妨碍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但是法定化更有利于加强文化认同。这里面有一个文化的共享问题。文化的共享问题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中国青年报》李桂杰 撰文)《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刘魁立主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其实是有点小失望的 这本书适合小学生读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看了其中一个节日就了解到自己对我们的历史是多么无知,知道的越多,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诚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