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验·磕头·传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民俗 > 灵验·磕头·传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108034816
作者:岳永逸
页数:368页

作者简介

《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主要内容简介:范庄龙牌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庙会?它承载、表达着怎样的民众信仰?言说着华北腹地乡民怎样的心性、习惯,世界观或者说文化观念,它是怎样适应着当下的社会,并日渐兴旺,直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潮中的弄潮儿?……繁杂的中国民众信仰,以神神、香烛纸炮、磕头、看香、许愿还愿和行好为表征,以灵验为核心,这些长期被定性为负面的、阴性的和消极的传统与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的乡村发展是否存在良性互动的可能?当政者、智识精英究竟应该有一种怎样的理性的态度?是要高高在上的、貌似亲民为民着想的“眼睛向下看”,还是要首先真正地尊重并平心静气地了解这些风俗习惯的“平视”?这些都是《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关注并试图回答的问题。

书籍目录

导言
一 传统的动力学:娃娃亲的现代化生存
二 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
三 乡村庙会的政治学——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研究及对“民俗”认知的反思
四 家中过会:生活之流中的民众信仰
五 乡村庙会与新农村建设
附录
一 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
二 磕头的平等:生活层面的祖师爷信仰——兼论作为主观感受的民俗学
三 中国民间宗教:隐喻谁的帝国?——评《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

内容概要

岳永逸,1972年生,四川剑阁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著作有《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2009),及论文《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等若干篇。

章节摘录

  况是并存的。其实,在当下中国乡村,先天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三类神媒不仅是并存的,而且也是互动的,很少有单单属于哪一类的神媒.从神媒得神的过程和神媒将自己技术能力进一步保持和完善的过程来看,更是如此。不论是风声颇紧的“文革”还是相对宽松的当下,如同近十多年来在梨区一直声名显赫的香道的惠筱那样,梨区不少香道的在不知不觉中得神当差后,还主动在夜间跪香练习,加强与神神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对神媒认同的文化,除了可以鼓励或暗示那些想成为神媒的人之外,也鼓励了那些自己不希望成为神媒却迫切地需要神媒出现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的常人。即,既有文化的鼓励或暗示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向度的,而且对神媒认同的文化和神媒的实践之间也是互动的。  因此,香道的得神,由一个正常人成为具有特异能力的入神之媒,不仅是个人出于不同原因或主动或被动的抉择,也是乡村共享和认同的固有文化所允许,并在其激励下生发的。

图书封面


 灵验·磕头·传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确实是一本好书,积累了作者长期在华北地区的研究成果。每篇文章看似独立,实际上包含着作者对于民俗学这一学科的主体性质的思考,换句话说,作者并不是要单纯孤立的研究民俗事项,而是以民俗研究为突破口,呈现出当下华北农村的现状,而这与正岩奔本通弥对民俗学学术定位的反思是遥相呼应的。
  •      这本书被斯文走狗给黑了   9月20日,某人以各种id登陆,给这本书打了2星或三星。这些id都是20日注册的,页面上都只有两三本书,一看就是专门上来黑别的书的。 要脸不要?要脸不要?  平心而论,这本书称得上是近年来研究民间信仰的力作。       不倒下   2010-09-20             赵文洁   2010-09-20             梁秋桂   2010-09-20             展宏图   2010-09-20             唐帆悬   2010-09-20             戴广征   2010-09-20             rhythm   2010-09-20             林月帆   2010-09-20             回到原点 (北京)   2010-09-20             滴滴答答   2010-09-20             往来无闲步   2010-09-20             呜呼圣皇及圣相 (北京)   2010-09-20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中国民间宗教:隐喻谁的帝国?——评《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
  •     附录比前文要好看。
  •     过于学术化
  •     宗教在中国处于什么位置?或许既不是那么高,也不那么低贱,而正是在生活之中。
  •     本土化的必备参考书。
  •     有几处字错了
  •     “民俗学主义”、对民俗学的反思。
  •     确实是一本好书,积累了作者长期在华北地区的研究成果。每篇文章看似独立,实际上包含着作者对于民俗学这一学科的主体性质的思考,换句话说,作者并不是要单纯孤立的研究民俗事项,而是以民俗研究为突破口,呈现出当下华北农村的现状,而这与正岩奔本通弥对民俗学学术定位的反思是遥相呼应的。
  •     民俗学就是要放下“他者”的架子,不要用所谓文明、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村野乡俗的“无知”与“浅薄”;而要真正沉下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这些习俗的意思——民俗即生活。
  •     理论与实践是相贯通的,不能忘记理论的假设前提。
  •     还没读,评价先。
  •     原来也是本论文集。大部分都读过了。
  •     作者用“生活化”来概括中国民众信仰的特征,而不是借西方“神圣”-“世俗”两个相对立的视角(要么说狂欢,要么说功利)。这样的见解现在看来,似乎很合理。倒真有点“面向中国民众信仰本身”的意思。(特见于p238结论)
  •     对了解民俗有点帮助
  •     呆板 匆匆翻过
  •     草草翻了一遍:传说为政治服务,习惯基于利益的考量
  •     不懂仪式
  •     原来是本论文集,本以为是本专著。选取的材料有趣的地方很多,但案例和引用的理论都太零散了。虽然作者在导言里说“从经验中来到经验中去“,但这应该与整体性的理解并不相冲突吧。当然,这书还算扎实。
  •     有点散,重复废话较多
  •     民俗趣味
  •     实际上,上边的人始终都是在“下边”的乡民们揣摩、研究的对象,是乡民眼中的“他者”。P83
  •     围绕河北某村庙会个案研究展开的人类学、民俗学著作,对于当代公共权力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民间习俗、文化、信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异与延续,以及传统信仰之于新农村文化重建的意义等方面的论述都极为精彩。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收入的每篇文章都围绕同一个案展开,因此在内容上有不少重复之处。
  •     渐渐的还是挺好读的。另,可根据注释引用做个此领域的书单豆列了。
  •     二月二,龙抬头
  •     以本土立场探究复杂而鲜活的民俗实践
  •     扎实的田野观察。民间宗教是应该这么做。
  •     信众需香道所解决的分空间的失衡,身体的失衡,生命机会的失衡。
  •     好书 方便实惠 好看
  •     民俗学,当下
  •     题目大了,现实生活的大海只取几瓢饮……其实怎么取都难饮。
  •     作者写得有点太乱了,中间有些地方太跳跃
  •     有点儿失望
  •     挺喜欢的一本简明民间信仰读物。
  •     : B933/7733
  •     对乡土中国不是很感兴趣~
  •     作者自己的论文集,经过补充和修改更完善了。不过一个问题是在社会学的视角看来,作者的篇章架构显得稍许没有逻辑
  •     不但有识见,亦有理解、包容与关怀。民俗应该是动力生发而作为现代性的一部分的,用西方的东方想象来框套民众信仰不如亲身感受而出的阐释。
  •     仿佛是在对读<狂欢与日常>时的疑问作出解答
  •     家中过会和龙牌庄两篇都很有启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