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民俗 > 春节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108029867
作者:萧放
页数:173页

作者简介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这首流传于北方地区的年节歌谣,生动地传递了旧时民众盼望新年的热切心情。
尽管现在“天天吃好的,天天过大年”,尽管现在限制放鞭炮,年夜饭有时都跑到饭馆去吃,但物质生活的丰富却始终没有改变“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一年不赶,赶三十晚”,每年春运期间返乡过年的汹涌人潮,反衬出了春节对大家的意义。“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对于不能回家过春节的人来说,总有一种漂泊的失落感,总感觉新年开头开得不带劲。
老北京人过年的时候要吃荸荠,谐音“必齐”,说的是亲人要新年团聚,没有回来也要摆上一双碗筷。在许多地方,年夜饭的餐桌上必定有鱼、肉做成的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年夜饭的背后,是亲情与相聚,是交流与感激。平时吃得再好,也没有年饭吃得有滋味。正是这些年夜饭、压岁钱、贴春联、放鞭炮、舞龙灯、走亲戚、逛庙会、闹元宵等等的新春仪式,营造了过年的喜庆气氛,增加了亲人朋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欢乐和传递欢乐的过程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强化与更新。
《春节》一书结合简明的史志文献与生动鲜活的地方节俗调查报告,系统梳理了春节传统民俗:从节俗起源、典故、诗文,到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沿着春节的时间进程,对各项节俗逐次展开叙述,主要包括腊八、祭灶、扫尘、年节食品备办、洗浴、装饰门庭、团年、守岁、压岁钱、爆竹迎年、拜天地祖先、拜年、贺年、送穷与祭财神、人生日、迎春、闹元宵等。大家在品味着浓浓的年味的同时,亦会清晰地看到一份文化传承的责任。
该书作者为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共10万字,插图60余帧,由《汉声》杂志创办人、设计家黄永松先生指导装帧,形式考究,溢满年味,亦为新年馈赠亲朋好友之佳品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
题记春节:民族的心结,亲情的驿站
壹、春节溯源:丰收祭与新岁首
贰、春节的历史演变
(一)上古春节雏形:岁终大祭与新年祈谷之礼
(二)中古春节:朝会与拜贺
(三)近代春节地位的变化与节俗传承
叁、春节习俗深描
(一)忙年
1.腊日与“报信儿的腊八粥”
2.二十三,祭灶王
3.二十四,扫扬尘
4.二十五,磨豆腐
5.二十七,洗疚疾
6.二十八,贴花花
(二)团年、守岁
1.年夜饭
2.压岁钱
3.守岁
(三)新年庆贺与拜年
1.爆竹迎年
2.天地、祖先祭祀
3.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4.贺年与拜年
5.送穷鬼与祭财神
(四)正月初七“人生日”
1.七菜羹
2.人日戴胜
3.人日登高
(五)正月里来是新春
1.鞭春
2.春饼
(六)闹元宵
肆、海外华人春节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春节》系统梳理了春节传统民俗:从节俗起源、典故、诗文,到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沿着春节的时间进程,对各项节俗逐次展开叙述,是春节民俗志写作的新尝试。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是亟待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遗产不是历史的陈迹,而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既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凝聚社会群体的力量,也为展示个人才艺、表彰伦理道德、提高民族自信心提供了时机与途径。传统节日适应了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通过祭祀、娱乐等民俗活动使民众得到休养,以积蓄未来生产生活的心理能量。它有效地协调着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同时,以其独有的内涵和魅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内容概要

萧放,男,1960年生,湖北黄冈英山人,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文化史、岁时节日民俗等。先后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代表著作:《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初版,2004再版,2006年由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出版韩文版)。

协助钟敬文主鳊完成六卷本《中国民俗史》,并撰写羹中的明清卷(人民出版社即出)。

章节摘录

插图:“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这首北方广大地区流行的年节歌谣,生动地传递着旧时民众盼望新年的热切心情。当今的春节虽然没有往昔隆重,但它依然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日。君不见,春运期间,交通线上人如潮涌,城乡之间几十亿人次的人口大移动,构成了当代中国节日民俗一大景观。“一年不赶,赶三十晚”,对于漂泊异乡的人来说,回家的路虽然漫长,可人们返乡的热情丝毫不减。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唱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妻儿老母、兄弟姐妹,还有祖先的庐墓、熟悉的乡土。一旦到家,在亲情的滋润中,路上的辛劳与烦恼也就烟消云散。回家不单单意味着亲情的聚会、礼物的馈赠,重要而深刻的是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更新。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节日民俗也在变化,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也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鞭炮不能放了,娱乐只剩下一台春节晚会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人们失去以往盼望过年的激动。旧时的热闹与温馨在哪里?人们在寻找,在思索,有时不免精神迷茫,我们还需要春节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需要,而且应该!人们的抱怨与牢骚不正体现着他们的精神渴求?!另据2005年中秋时节有关中秋是否与国庆同步放假的网上调查,有百分之八十的民众希望中秋节放假。很多人并没有对传统文化产生厌倦,而是感觉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做得太少,不能满足人们新的文化需要。一种事物是否为人们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春节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说它特殊,因为它不像普通的物件,可以简单替换。我们可以轻易地脱下长衫,换上西装,但很难改变我们的肤色、语言与思想。春节也一样,想改变它没有那么容易。春节新年在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中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真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对于不能回家的人来说,有一种漂泊的失落感。有一句唐诗很能透露这种心情:“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旧时北京入过年时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亲人要新年团聚,没有回来也要给他摆一双碗筷。在许多地方,年夜饭的餐桌上必定有鱼、肉做成的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人们在年夜饭中更看重的是亲情与团聚,这是一年—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平时吃得再好,也没有年饭吃得有意义,而且年饭一定要在家里吃,用自己的双手做一顿全家人共享的团圆饭,那气氛那滋味非酒馆饭店中所能比拟。过年家人团圆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不如此,心里便会觉得空荡荡的,没有着落。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寻求文化的归属与心灵的安顿。在信奉耶稣基督的西方社会,人们以圣诞作为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并在节日仪式中获得精神愉悦。中国人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只是春节更富于人世伦理色彩:奉祀家族祖先,亲人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如果真像一首歌所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三百六十五里路的话,那么春节新年就是重要的驿站。人们一路的辛劳,一路的喜悦,都汇聚在这一时间驿站中。人们用团年、贺年、拜年等年节仪式活动,传达着亲情、友情与恋情,团聚着家人邻里,这是何等温馨与幸福。今天是网络化时代,同时也是陌生化的时代,我们民族需要有一个亲情汇聚的节日,春节作为极其精神价值的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映射出异样的光芒,对于我们来说,它是光明而温暖的。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经营。春节的变化正在发生,节俗的传承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重视具体的年节民俗事项,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年节礼物等等年俗营造了年节的气氛。我们对一些传统民俗项目不要简单地禁止,事实上,这些年年味的淡化与我们对某些传统民俗项目的禁止有着不可否认的关系。春节是民众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释放日,管理部门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大家进入超乎日常的“狂欢”状态,让旧年的郁闷、旧年的压抑,在送旧的鞭炮声中随风而逝;新年的期冀、新年的祝福循着迎春的鼓点落入人们的心田。作为年轻的国民,在面对传统的时候,最好多一份敬畏,用我们的身心贴近传统,去感受、体味春节民俗中的温馨,同时,我们也要对春节民俗进行意义的阐释,让春节在更多人的心中得到滋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我们在物质生活上已经与西方世界非常接近,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则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要求。春节与圣诞节有着不同的文化根基,圣诞老人固然可爱,但祖先对于我们来说更加亲切动人。在全球化的今天,春节已经跨越国界,它不仅是我们本土的文化节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增强,随着华人遍布世界的脚步,春节也正成为世界许多地方共享的文化节日。在美国纽约,去年已经州长签署法令,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规定在政府、公校工作的华裔与有此需要的亚裔可以休假一天。鸡年春节,法国总统希拉克、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等多国政要纷纷向中国人民和华人发表新年贺词,联合国秘书处也首次为中国春节举办了文艺晚会。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中,中国春节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春节对于凝聚家庭、族群的特殊价值,也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欣赏。中国春节是中国的一宗巨大的文化遗产,同时它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纽成部分,2004年中国已经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享受、保护、展示春节文化正成为人类共有的一项责任与义务。作为中华文化的传人,我们正在为世界传承文化。休闲文化是当今社会的时尚。传统的春节给我们提供了回归传统与祖先对话的机缘,我们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机会,不要让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年节变成庸常的日子。我们在“进步”的口号下,已经失去了太多生活的情趣。如果生活中没有非同寻常的节日,没有神圣与崇高,我们的生命之树就会失去绿色,就会枯干,生活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活着”。在现代社会时间机器的操纵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匆忙而功利,人们的精神常常焦虑而孤独。我们不妨在民族节日中对礼仪性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民俗多加强调、提倡,让社会多一些文化关怀,让生活多一点色彩。如是我愿。

图书封面


 春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放炮,在我10岁以前的春节记忆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我是害怕放炮的。奶奶家住的家属院外面就是农民的房子,每逢春节,那里的炮仗声总是格外的响。记得有一回,奶奶家的玻璃都被乱飞的炮仗给炸破了,还好破的是厨房玻璃,受伤的也只是几瓶酱油醋料酒。那些农民真坏!自此以后,每每听到切近的炮仗声,我总忍不住想到打仗。姥姥家就在农村,我小时候,他们每年都要买一面包车的炮仗去放。震耳欲聋的夜晚,往往从漫长的晚饭之后就开始了,我总是胆小地缩在屋角,也就是大床的一角,离窗户最远的地方,而窗户看起来绝对是个是非之地。在大人们看来,我这么一个瘦瘦弱弱的小姑娘,害怕放炮是理所应当的,只是当年的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和男孩子会喜欢让人觉得可怕的东西?所以,平时文静不知声的我,往往在隆隆的炮声面前变得歇斯底里起来,但更加可气的是,这只让大人和男孩子觉得非常可笑。中国为了喜庆的过节气氛而放炮,在外国人看来颇为不可思议。记得有人在书里写道,美国人在卫星上偷窥到了大年三十儿的中国,火光四溅,还以为中国打起仗来了呢,后来发现,纯粹是......余下全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08ce201019vtm.html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看的kindle电子版的,从去年春节一直看到今年快过年。写春节那些习俗,好多都是和钱,发财相关的,中国人的拜金主义在民间还真是从古流传至今。以前觉得港剧里面发发发太俗,其实中华大地整个都这样。欢欢喜喜过大年。 丙申年农历二十六
  •     下笔见功力。
  •     老师推荐书本!
  •     春节
  •     诸多启发
  •     一本翔实且严谨的春节习俗备考。春节的年味日益淡薄,不由地引发我思考:春节起源为何?习俗背后的经济社会环境有哪些?工业时代下春节怎么过?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结论还需自己提炼。
  •       放炮,在我10岁以前的春节记忆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我是害怕放炮的。奶奶家住的家属院外面就是农民的房子,每逢春节,那里的炮仗声总是格外的响。记得有一回,奶奶家的玻璃都被乱飞的炮仗给炸破了,还好破的是厨房玻璃,受伤的也只是几瓶酱油醋料酒。那些农民真坏!自此以后,每每听到切近的炮仗声,我总忍不住想到打仗。姥姥家就在农村,我小时候,他们每年都要买一面包车的炮仗去放。震耳欲聋的夜晚,往往从漫长的晚饭之后就开始了,我总是胆小地缩在屋角,也就是大床的一角,离窗户最远的地方,而窗户看起来绝对是个是非之地。在大人们看来,我这么一个瘦瘦弱弱的小姑娘,害怕放炮是理所应当的,只是当年的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和男孩子会喜欢让人觉得可怕的东西?所以,平时文静不知声的我,往往在隆隆的炮声面前变得歇斯底里起来,但更加可气的是,这只让大人和男孩子觉得非常可笑。
      
      中国为了喜庆的过节气氛而放炮,在外国人看来颇为不可思议。记得有人在书里写道,美国人在卫星上偷窥到了大年三十儿的中国,火光四溅,还以为中国打起仗来了呢,后来发现,纯粹是......
      
      余下全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08ce201019vtm.html
  •     北京三联节日系列的书已出了五本,分别是端午、中秋、重阳、春节、清明,还应该有本七夕,估计是编辑出的命题作文,七夕作者还没来得及完稿吧,估计今年七夕可以看到这本书。
  •     本书里的“春节”从时间段来说是一个“大春节”的概念,从腊八一直讲到元宵。内容更多侧重春节的由来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习俗。但可能跟作者修习的民俗学偏重文学背景相关,本书更多是历史和现代文本的综述,而对春节民俗演化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和工业时代春节的何去何从等问题,少有涉足,比较遗憾。
  •     第一感觉就是“贵”,读完之后还是感觉“贵”。诚然,春节等节日其实应该作为一种非物质遗产,值得人们去研究去学习,可能这本书36元的定价也是有这样的考虑。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定价还是太贵!折扣也不能令人满意。因为节日的传统自古即流传下来,因此书中在介绍相关知识的同时,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就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比较费劲。
  •     内涵深刻
  •     回家火车上看的,挺有趣味的不过觉得调查的城市再丰富一点就更好
  •     不错~~速度挺快的
  •     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超赞
  •     还不错,学术味挺浓,但感觉风俗介绍不够全。
  •     写得比较散漫、浅近,作为了解春节习俗的普及型读物看,还可以。
  •     图文并茂,装帧/内容都不错
  •     看封面就读不下去
  •     对了解传统的春节习俗很有帮助,正好今年在北方过年,切身体会了春节的种种习俗。
  •     打算这次在车上看别有一番风味,正好回家过年
  •     惭愧,40年了,才知道这些节日来历。
  •     学到了很多冷知识,不错
  •     主要例举北京、闽南、广东几个地区的春节习俗,旁征博引,像教科书一般,了解民俗可矣。
  •     内容没有想象的全 但是书的版式不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