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东方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108012609
作者:(美)萨义德
页数:528页

作者简介

《东方学》这本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
《东方学》以对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描写为开端,这场战争结束于1990年,但是暴力与丑恶的人类流血事件却延续至今。我们经受了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失败。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难,在那里,以色列使用F-16战机与阿帕奇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例行集体惩罚行动。自杀性炸弹袭击现象充分显现出了它所具有的可怕破坏性,这当然没有什么比“九·一一”事件及其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更骇人听闻、更具有末日预言的昭示意义了。正当我写作本文时,美英对伊拉克非法的和未经授权的入侵和占领正在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匪夷所思的物质掠夺、政治动荡和变本加厉的侵略。这都被认为是那个被称作文明冲突的一部分,无休无止、无法平息、不可救药。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书籍目录

目录
志谢
绪论
第一章 东方学的范围
一 认识东方
二 想像的地域及其表述:东方化东方
三 计划
四 危机
第二章 东方学的结构和再结构
一 重新划定的边界,重新界定的问题
世俗化了的宗教
二 西尔维斯特・德・萨西和厄内斯特・赫南:
理性人类学和语言学实验室
三 东方的居处和研究:字典编纂和想像的必要条件
四 朝圣者和朝圣行为,英国和法国
第三章 东方学的现状
一 隐伏的和显在的东方学
二 风格,专门知识,想像视野:东方学的现世性
三 现代英法东方学的鼎盛
四 最近阶段
后记
注释
索引

内容概要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和文艺批评家之一。出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就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3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代表作有:《开始:意图与方法》、《世界、文本、批评家》、《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等。萨义德还是有名的乐评家、歌剧学者、钢琴家,并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积极参与巴勒斯坦的政治运动,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

章节摘录

  因此,东方学不只是一个在文化、学术或研究机构中所被动反映出来的政治性对象或领域;不是有关东方的文本的庞杂集合;不是对某些试图颠覆“东方”世界的邪恶的“西方”帝国主义阴谋的表述和表达。它是地域政治意识向美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文本的一种分配;它不仅是对基本的地域划分(世界由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平等的部分组成),而且是对整个“利益”体系的一种精心谋划——它通过学术发现、语言重构、心理分析、自然描述或社会描述将这些利益体系创造出来,并且使其得以维持下去;它本身就是,而不是表达了对一个与自己显然不同的(或新异的、替代性的)世界进行理解——在某些情况下是控制、操纵、甚至吞并——的愿望或意图;最首要的,它是一种话语,这一话语与粗俗的政治权力决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是在与不同形式的权力进行不均衡交换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并且存在于这一交换过程之中,其发展与演变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制于其与政治权力(比如殖民机构或帝国政府机构)、学术权力(比如比较语言学、比较解剖学或任何形式的现代政治学这类起支配作用的学科)、文化权力(比如处于正统和经典地位的趣味、文本和价值)、道德权力(比如“我们”做什么和“他们”不能做什么或不能像“我们”一样地理解这类观念)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我的意思是说,东方学本身就是——而不只是表达了——现代政治/学术文化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与其说它与东方有关,还不如说与“我们”的世界有关。  既然东方学是一种文化和政治的现实,那么,在资料上也就不可能存在什么真空;正相反,我想可以有证据表明,关于这一主题,已经想过、说过、甚至做过的东西已经呈现出清晰的学术线索(它也许就是在这一线索之内发生的)。在上层建筑的总体影响和文本事实的具体构成之间可以发现相当微妙甚至是精心谋划的差异。我想,大部分人文学者非常乐于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文本存在于语境之中;文本与文本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成规、先驱者、修辞风格的影响限制了瓦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曾经主张的“根据‘创作能力’的大小对创作者课以超额重税”这一作法的实行——在此,诗人被认为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从自己纯洁的心性之中创作出他的作品的。然而,人们却不大乐意容许政治的、体制的、意识形态的限制以同样的方式作用于单个作者。人文研究者会相信对任何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阐释者而言这都是一个有趣的事实:人们认同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所受的乔弗罗伊·圣-希拉尔和居维叶之争的影响,然而根深蒂固的君主制观念在巴尔扎克身上产生的同样影响却被用来诋毁他的文学“天才”并因而被认为没有认真研究的价值。  ……

图书封面


 东方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6条)

  •     从一开始,萨义德就定义了他要研究的东方学是什么。然后他把那些他认为符合这个定义的关于东方的研究罗列出来。然后他发现了这些研究的的相似和规则。然后进行批判。所以他有理由排除了那些不符合他定义的东方研究。比如福楼拜作品的某些方面。圈起一些该批判的来进行批判,这个方法论倒是很安全。说他的研究不是去比较文本的东方与真正的东方之差别,字里行间却处处透着对这种差别的在意。东方和西方已经在观念上存在,否定它们无助于我们的认识。改头换面后还需同样的批判。
  •     “真正的问题在于,究竟能否对某个东西进行正确的表述,或者,是否任何以及所有的表述,因其是表述,都首先受表述者所使用的语言,其次受表述者所属的文化、机构和政治氛围的制约。”当我们对某一事物进行描述、评价的时候,就已经将这一事物片面化了,不管我们抱着多么科学客观的态度。作者在这本书里面几乎对所有有关东方的表述都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原因便在于此。表述与被表述就如同看与被看一样,在开始的时候就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西方在发现东方之初对东方就已经带上一种“他者”的眼光,东西方交往不断频繁的过程,也是西方文明逐渐强大西方人的自信不断增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傲慢逐渐根深蒂固。即便随着后来现代主义的到来,西方开始了对自我文明的反思,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纠正以往东方学存在的偏见,但怀疑并不等于否定,只要西方这一视角存在,东方就始终不能收到西方的平等对待。但是按照作者所说的表述的不可靠,那是否东西方之间就不应该存在表述与被表述的关系?像作者所说的,“东方”“西方”这样的概念是纯粹的被创造表达出来的概念,在事实上并没有存在这种概念。但广而推之,不是所有用语言表述出来的概念都是为了方便认知,方便人们确认自我才被创造出来的吗?只要存在知识,就存在描述,也就存在不平等了。到底怎样才能走出表述的误区?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做出回答。很有启发性的一本书,翻译有些艰涩但不影响阅读。
  •     萨伊德是批判主义大师,《东》直指西方传统弊病及福柯以后结构主义影响的人文思潮。就学术而言大部分西方政治学将萨义德的《东》列为后殖民主义批评的第一阶段。此书籍中关注的是殖民意义的话语生产与文本生产the discursive and textual production of colonial meanings,揭示殖民霸权与知识生产的相互巩固关系,其方法扩展则属于“殖民话语分析colonial discursive analysis”。 《东》“出版以后引起了巨大回响。史碧娃克认为这是后殖民低效率无同情心的官僚政府的”奠基之作“,透过它,“边缘性”本身在西方学术界获得了一个学术地位。同时这本书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知识和思想冲击。《东》是致力于用话语分析方法系统揭示回教世界,中东以及“东方”与欧美帝国主义世界之间历史形成的不平等关系的第一部专著。我认为萨义德此书之所以被学术界奉若神明,重点在于此书以特殊的方式诊断西方的知识———权力意志。事实上,《东》批判与分析的是作为一种认识论态度与文化态度的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这种态度又是与实际的政治、经济统治联系在一起。因而《东》的独特意义在于它是第一本揭开帝国主义的意识型态外衣的著作,就此而言,它对于反殖民事业的特殊贡献是:它对殖民知识与殖民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卓越探索。设东置方主义─对于东方的研究、教学与书写的知识工程—— 一直是欧洲在东方进行的帝国主义活动的认识论诱因与认知伴随物。萨伊德所说的「东方主义」主要是指一套西方人所建构的关于东方的认知与话语系统。萨伊德把福柯关于话语与权力的理论用于分析西方自殖民时代以来关于东方的知识,指出在东方主义这套话语系统中,东方被置于西方文化的权力话语之下,也就是说,东方在「东方主义」的话语-权力网络中被「他者」化了,成为被批判、被研究、被描写的对象。这种话语的基本操作模式是一整套的二元对立模式:东方主义视野中的东方总是那落后原始、荒诞无稽、神秘奇诡,而西方则是理性、进步、科学、文明的象征。当然仔细分析萨伊德的「东方主义」涵义比上面所概括的要复杂些。在《东》导言中区分了三种「东方主义」,并指出他们是相互依存的。首先是作为一种学术统与一系列学术机构的东方主义。在这个意义上,包括了任何教授、书写与研究东方的人;其次是一般意义上的东方主义,它是以东方与西方之间所做的一种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区别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因而非常多的作家、诗人、小说家等等都是这个意义上的东方主义者。第三个意义上的东方主义具有更明确地历史与物质规定性。这种东方主义是指透过建构东方的陈述,把关于东方的视点权威化,描述讲授定位并进而统治一整套话语系统及其协作机构。以致于任何一个书写或作用于东方的人,如果不接受东方主义所强加于思想与行为的限制,就不能书写或作用于东方。也因如此,这个被建构的东方就不可能是真正的东方。从知识的角度上来看,这样的论点可能是政治性的吗?萨伊德认为,没有人能发明一种方法使学者能与生活环境分开,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活动与其学术活动必定是无法分离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人文知识依然是政治性的。 但是,揭示西方关于东方的知识建构性质显然并不是萨伊德的主要目的。如果得出的结论说东方本质上只是一种观念或没有相应现实支持的知识建构,这就错了。观念、文化、历史若不联系背后的现实权力关系,就不能的到认真的理解。东方与西方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权力关系、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萨伊德反覆申述的中心思想是:话语的支配权力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权力处于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因此东方主义并不是一个自然地理方面的事实,东方式西方的建构物。它不是露骨的政治权力直接对应的话语,是透过政治权力、文化权力、道德权力、知识权力等的复杂交换而形成的。于此, 萨伊德引用的葛兰西的文化霸权hegemony。东方主义就是这样一种文化霸权。它的影响并不透过暴力统治强加于人,而是透过葛兰西所谓的consent而起作用。由于这样的观念强而有力,更有可能剥夺一个具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家独立自由地看待事物的可能性。《东》的发表不但给萨伊德带来了学术界的推崇和声誉同时批判这部作品的观点也层出不穷。其中最主要的批评是萨伊德在引用后结构主义者福柯理论时所出现的矛盾。当萨伊德说,东方主义歪曲了回教世界或整个东方世界时,他所隐含的前提是:存在着一个真正的客观对象——东方或回教世界;但同时,他又经常引用福柯等激进的后结构主义者观点,断言世界上没有任何客观的知识与知识对象,任何知识与知识对象都是认知主体建构与创造的。任何知识,尤其涉及异类的知识,都必然是一种歪曲与建构。所以批评者说东方主义的非真实性问题并没有得到任何真实性的答案。  由于萨伊德的后结构主义立场,他不可能在批评东方主义的同时把真实地再现东方的特权赋予自己。同时又有批评者批评其批判东方主义的立足点何在?他能够用什么样的东方去取代东方主义的东方呢。如果萨伊德的命题——任何知识都只能是一种政治知识,那么,某种形式的东方主义不仅是我们所有的,也是我们所能有的一切。针对这些批评我则认为不尽如此,首先批评者说:东方主义的非真实性问题并没有得到任何真实性的答案。我们可以这么想: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答案?是的,萨伊德在《东》就有明确的说,他并不是在寻找东方主义的替代物。他只是从各个角度攻击东方主义话语。也就是说,对东方主义而言,我们增加了思考的方向,同时增加了自省的能力。我们将因此较以前不容易受东方主义的宰制、支配,也许我们无法拒绝使用东方主义或东方的概念,相对地我们提高了警觉性,我认为这样的贡献并不比找到一个新的东方主义替代物来的丝毫逊色。再者,有批评者提到萨伊德的矛盾性。在这样的矛盾性下,我仍然认为萨伊德提出的观点的价值并不在于能否再现东方的真面目,而在于他将这样的矛盾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过往的东方主义论述,正是将这种矛盾隐藏起来、视而不见,循着一种霸权式的态度将之建构而成,而其隐晦不明的前提则是只有一个唯一的真相,倘有其他异议东方主义就是真相。今天的萨伊德则是拆穿了其中的吊诡处,展现了其中矛盾特质。世界上有很多早起的鸟儿在晨曦中欢鸣,就现实社会而言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并不一定要想数理学一般给出确切的答案。很多问题悬置在时空中,随二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何为事实的真相,真相在每一代人的思想和行动中。一本好书可以启迪人们的想象力和观察事物不同的方式,萨伊德显然做到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
  •     真的有点一般…
  •     国际政治学家应当是人类学家
  •     东方学是关于西方文化霸权、后殖民等的思索成果,看起来需要花费精力,但是获益匪浅
  •     本书是东方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运用外国人的研究方法写作,读起来琅琅上口,比一般的理论著作易懂易理解。
  •     还没开始看,但拿到书的那一刻,就特别喜欢,感觉很有质感的书。
  •     还有很多继续探讨的空间,比如东方内部不同地区的历史状况(东西南北亚)、殖民与被殖民的互动关系、东方人的自我东方化(现在看来还是太多了)。但不可否认且无需辩驳的是,早就应该揭露西方人的傲慢和偏见,以重建作为方法的“东方/亚洲/中国”。心疼萨义德在后记里还得一一回应
  •     稍后追加
  •     充满了批判性的惊世之作。
  •     很有意思 但作为'假想体-潜在危险'能够提出来的解决办法也只是在结构层面上的论述探讨
  •     虽然是竭力避免简单化的努力,可婆婆妈妈,拖延得太长,文字又拗口,后记中的正常说话不也很平实吗。对付考试看看序言后记第一章和第三章第一节就好了
  •     深入浅出,对自己民族,以及对整个西方话语的认识。值得读
  •     还是延续着福柯的权力-话语分析,警惕一切建构我们思维的被称为知识的东西。
  •     发货快,书很好,谢谢
  •     其实评书,真是一件要看状态的事。不然就是简单的“好喜欢”,现在既然有闲情,就说说吧。这本书,因为做作业要用所以就入手了,之前还不知道这本书的地位,后来在网上查了,哇塞,这真是有分量的,萨义德的这部书掀起了另一种研究西方文学与文化的视角,甚至于你会惊讶于自己以前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之时怎么就是这么单纯的接受作品所说的。。。 还是多看看书,看好书比较好,这样对于眼界的开拓与视角的转换是很用的。 大赞此书,真心话。
  •     西方学,主要以穆斯林世界为蓝本,是欧洲的语境下的东方,基本沿用了福柯的分析路径
  •     赛义德的书 推荐 讲后殖民主义的~
  •     《东方学》是一本对于理解当今的世界体系非常有用的书,可以借此反思我们现在熟知以至于被无视的观念和结构:比如东方和西方,欧洲和亚洲,文本和本文。作者萨义德虽然以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写作本书,但是无疑影响了许多学科,包括文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人类学。。。可以说,真本书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     毕业论文
  •     刚收到书,还没看。希望看后会有所收获。质量没什么问题。
  •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而且是正版书
  •     读导论就够了。
  •     书是精品,需要静心阅读
  •     不是很懂so what
  •     东方学本书是解读西方对东方描述的经典著作
  •     书还没看,老师推荐的必看书目。
  •     看了一大半,先这样吧。
  •     书的内容和我想的有些不一样,看各人的兴趣了,看第一本萨义德的书是《格格不入》,萨义德的封面形象一下就吸引住我了。
  •     萨义德的代表作之一,翻译的不错,纸张很好。
  •     还没有读,书印刷很好
  •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东方是一种谋生之道”——本杰明·迪斯累里《坦克雷德》,开头的这两句话直截了当的揭示了对东方学这一理论表现,那就是“西方是意志,东方是表象。”
  •     仿佛看了450页的原始文献,还是概论版的那种
  •     我翻完了,但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     我发现我有一本书的后半部分看得不认真的习惯。
  •     萨义德写此书的个人意图在后记和03版序里面还是讲得很清楚的,东方学只是他拿过来说明福柯话语权力理论的一个例子,例子本身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模式的误区。“真实”是无法言说的,事物一旦通过话语呈现出来之后就已经没有“真实”可言,因为主体具有任意性,也必然受到他所处的历史文化制度的制约。在这本书里表现为,没有真实的“东方”存在,有的只是一种话语,一种人为建构体。所以它可以被任意歪曲改写,只要服务于“自我”这一主体。“东方”自己能言说自己吗,或许也是不行的,因为一切都处于言语的囚笼中。此外,此书出版后的遭遇也是很好的一个佐证:它面对的是处于各种各样话语体系下的读者,就如同跟万华镜一样,衍生出了无限的阐释空间。
  •     萨义德真是愤青界的扛把子,对东方学传统一阵扫射,他自己也在15年后写的后记中毫不犹豫地承认这部著作是有倾向性的而不是理论机器。在最后几页里又呈现了知识分子左派对于跨文化沟通交流重要性的看重,而且相当保持着乐观与坚持。然而40年后的世界真是朝着相反方向越行越远啊。。。
  •     萨义德最重要的一本书。
  •     第二天就送到了,态度也很好,不错!!!
  •     三联的书就是好,装帧很喜欢。书本身不用多说,经典。
  •     这本书,中国人尤其要好好读一读,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这个世界,看清西方!
  •     他们无法陈述自己,他们只能被陈述。 “东方”的概念和“女性”一样,是被构建之物,主体——无论是西方或是男性——将意义赋予它们,再经过历史的沉淀累积,意义成为一种体系一种文化价值,它们的主体丧失殆尽,沦为没有发言权,而只能被观看,被欣赏的他者。 女权主义者采取解构与颠覆历史的方法,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以摆脱男权主义。东方的命运会如何发展,的确是令人揪心的问题。
  •     经典之作,系统阐释东方【主要近东】如何逐步被西方构建起来的。被构建的东方。以他的年代来看,东方确无反驳的理由,不过时代在变,许多观点是否仍旧适用于现在值得商榷。
  •     16.9.27/1979年首发/39万/ 对东方学的审视,本书的厚重在于同义反复。涵盖材料范围较广,举的东方学家的例子有些陌生,略心累。但对中文读者来说主要还是看这一套解构的方法吧。——不看月亮,而看指月亮的手。
  •     萨义德是我偶像
  •     这本书算得上是文化研究必读的一本书了。
    经典中的经典。
    中文版还不错,但有能力的还是再读读英文版的吧。
  •     很好的书 包装也不错 赞一个~~
  •     品相不错,书很厚,中间的胶不是很严,有点开裂,但还好。
  •     读的想shi
  •     云里雾里
  •     买书多年,偶然试读,直接震了。细读梳理中。
  •     老师上课时提到的,书中的观点很精到。书很厚,但是前后附录过多,加起来有100面吧,这个不影响。内容好就行
  •     勒斯坦后裔的美国学者,其特殊的成长环境早就的学术的不同途径-----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事实上,与其说后殖民主义是一系列理论和教义的策源地,不如说它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或“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在其中,所有的话语实践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西方中心主义是从一种特定的特权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通过把世界从空间上划分为作为世界中心和唯一意义源泉的欧美与“笼罩在黑暗愚昧的阴影之中”的、“成为恐怖、毁灭、邪恶、乌合的野蛮的象征”的剩下其他地区。通过运用一套复杂的语言与修辞策略设置了一系列二元对立,如文明与野蛮、理性与非理性、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等,对世界加以描述。正如赛义德所说,“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同的’;因为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而且西方以这种宰制的架构来围堵、再现东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似乎就成为一种“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构成的历史,而叙述者绝对是站在所谓“文明”一方的。”。
  •     再读。
  •     萨义德的研究东方的一本理论书籍
  •     真的不能赋予太高的期许....“维科”的地位真是高啊!福柯、怀特乃至克罗齐、柯林伍德对其评价都很高.....有时间一定得去看看新科学....
  •     全新,经典,无可挑剔的书
  •     自己喜欢的书,必须买。不过各方面感觉都还挺好的。
  •     正如作者本人为第五版撰写的后记中所说,它“几乎以一种博尔赫斯的方式,衍变成了许多不同的著作”,似乎已经成为一本集体的书。作者最为不满的曲解莫过于有些人将对东方学的批判理解为对伊斯兰文化的推崇和某种形式的原教旨主义,对我的阅读经验来说,这样理解的危险完全不存在,因为我的位置在哪里呢——在这本书所构筑的地理空间内,我不在作为世界中心的西方,也不在作为东方中心的伊斯兰,我们所在的地方叫做远东。这样的开头似乎透露了部分的不满,但尽管如此,这部著作的伟大工程依然令人钦佩。
  •     很好的一本书,纸张非常好。内容也不错,值得看看。
  •     萨义德设定的对手还是有点低
  •     文本分析,权力权威
  •     这本书译者语言功底很强.但是表述上始终和原著有距离.做的最好的是它的reference,基本上重要的原名都有记载.
  •     好书!对西方中心主义有进一步理解。不过所谓的东方中心其实仍是西方中心的..
  •     质量很好,内容比较难懂。
  •     虽然在双11的时候买的,但是和预计收到的时间一样,书很不错
  •     书不错,有深度
  •     萨义德本身不是读不下去的,翻译的距离也并不大,难度在于理论赖以为基础的事实举例离我们太遥远了。假设换成我们熟悉的东亚的例子,这本书会读的非常流畅。
  •     多年前就知道这本书,一直没买,去年买了,也没读。我早先以为东方学与中国有关,后来知道没什么关系。西方的东方了无新意,一副自大的模样。这更加是我确认我的观点,“当我们谈论世界的时候,世界在一边,中国在另一边。中国作为缺席的在场者的感觉能让中国人在有自信起来。”我知道我要做些什么。狂狷。
  •     欲想了解,熟悉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萨伊德的著作不可或缺
  •     新概念,新思想,思维缜密值得推荐。
  •     有点难度噢
  •     一门研究东方的学问,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统治机制。第一遍读完时想到的应对办法恰恰是作者不希望看到的“西方学”,后面仔细想了想,或许答案正是在东方,将外文化真正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这不就是中国的诸多佛学给我们的启示吗?
  •     东方学视阈下的东方是一种灭活疫苗,以控制为内核表现为浪漫主义意义上的拯救与被西方社会威权本身所压抑的渴望在东方的复活是东方想象的内在逻辑。萨义德的思维方式更接近文学研究:现实以何种方式成为文本,知识与文本的生产无从脱离同时代的语境
  •     杨念群老师课上所指定的书目,虽然总是感觉后现代、后殖民类的书往往会陷入自说自话、破而不立的境地,但最起码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更何况,本书可也算是“原典”式的经典了。
  •     西方哲人的觉醒之作,,,,,
  •     萨义德的书对于一个知识分子、学者、作家等各种人群如何有效正确学会研究和理解东方的文化,政治、社会等各学科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对于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和时代中,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     我们的"终极词汇"永远不是真正的终极。
  •     人文学者真的有点啰嗦,在知识分子论这个不长的篇幅中,我还能看到他的锐气,但在东方学这本著作中,它的价值弥散在冗长的叙说中,也许题目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就是相关著述的核心价值。
  •     很有质感的书 虽说买的人少 不过看看还是能开阔眼界
  •     毫无疑问,是一部极具冲击性的著作,对西方的话语霸权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批。不敢说看过,只能说翻过,肯定会二刷乃至三刷、四刷!
  •     其实said的东方学,本身也只局限于中东学……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人对于“东方学”的认识其实很好地体现在各种「X帝亡我之心不死」等论调中了。但吊诡的是,中国的语境下,衍生出两种不同的话语结构:一种是党宣口径,另一种则是八十年代(或者更早源于遥远的旧中国)以来的对于西方文明的想象以及西方对于东方的描述的接受。后者自觉将这种东方想象放入西方早已构建好的文明等级秩序之中了,said的《东方学》在这个层面的叙说,是有着重要价值的。
  •     所以就别搞那些浮夸的文化输出了...东方神秘主义异国情调终究是西方人用来掌握文化霸权的工具,anyway,控制经济政治霸权逐步改变文化弱势才最重要。
  •     可以看做用福柯的权力系谱学方法进行的一次学术训练,但在辨析作为一套强势话语施加的认知体系的东方学的同时,也构建了一套针对东方学和东方学家的描述体系——一种“元东方学”,同样也可以用福柯的这套方法攻击之。另外萨义德作为一个“东方”局内人在这里体现出的尖酸的扭捏,令人不快。弱者总是想哭,但请好好哭。
  •     虽然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嫌,还是牢牢地植入了一种方法论的自觉,从话语的叙述方式警惕知识的“堕落”,最终指向经验的历史。
  •     「人們發現要想心平氣和並且毫無畏懼地接受下面這一觀點是困難的:人類現實是不斷被建構和解構的,任何諸如穩定本質之類的東西都會不斷受到威脅。」歷時多月,終於看完了。這個好看到不行的封面絕對是排位居首的動力。三聯才是真愛。
  •     因为是必读书目,所以买了
  •     东方的视角果然别出风采 书中的内容翔实 引用了不少人物事迹以及经典著作
    喜欢书中的辩证谨慎的语言 很有治学之风 现在有这么客观出版言论的书很少了
    值得看一看 很启发人的思维与看问题的视角的
  •     翻译也是醉了,那么多破折号。从句不能好好转换成中文长句?大概翻完,再翻下赵稀方的《后殖民理论》,能更清楚萨义德讲了什么。
  •     非常牛逼!这个高度难以企及!仅涉略皮毛而已,感觉以后看世界的广度都不同了
  •     不仅是学术上的启示,还有一种精神上的动容、灵魂的碰撞!
  •     当当书的品相实在有待提高,本书封面上的萨义德面颊上被压上一个深坑,像是被打了一枪。
  •     萨义德经典作品,郁闷的是送来封面破损了,伤心。
  •     讲述一方对东方的强制的文化侵略,很好!
  •     我怎么觉得还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可能是我脑子简单吧 不知道该在课上问点什么问题
  •     闻名已久,还没看过,我会认真阅读的
  •     搜集材料。这里批判的内容其沉重之处在于,其实每个字背后都有多少罪恶和暴行,当事者们却若无其事。
  •     啊那些混迹于图书馆借书的岁月
  •     看过英文版之后又翻了一遍这本书,翻译得很好,很通顺
  •     这本书就不用评价了吧,你懂的
  •     博洽
  •     萨义德仍然是要继续推进福柯的思路,东方这一概念是不断被结构起来的,她更多地产生于一群学者的脑海之中。问题在于是否存在一个没有被结构的物,同时萨义德是否看到不只是东方学而是人类所有现象都被结构起来,那么对于人来说什么是真正坚定的基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