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精神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希腊精神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3
ISBN:9787508045955
作者:[美] 依迪丝·汉密尔顿 (Edith Hamilton)
页数:312页

作者简介

《希腊精神》全书分为十七章,前四章分析了东西方的差异并提出古希腊独特的存在理智与精神的平衡;中间通过对品达、阿里斯多芬、修昔低德、苏格拉底等人的分析阐释了希腊精神的演变;最后两章对比了古希腊和现代世界的方式。

书籍目录

编者导言中译本序:希腊是一个奇迹原序第一章  东方和西方第二章  理智与精神第三章  东西方的艺术第四章  希腊的文学风格第五章  品达:希腊最后的贵族第六章  柏拉图眼中的雅典人第七章  阿里斯托芬和旧喜剧第八章  希罗多德:第一位旅行家第九章  修昔底德:过去如此的.将来也仍如此第十章  色诺芬:普通的雅典绅士第十一章  悲剧的概念第十二章  埃斯库罗斯:第一位戏剧家第十三章  索福克勒斯:典型的希腊人第十四章  欧里庇得斯:现代的思想者第十五章  希腊人的宗教第十六章  希腊人的方式第十七章  现代世界的方式译后记作者简介

内容概要

依迪丝·汉密尔顿(1867-1963)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古典文学普及家”(不列颠百科全书语)。早年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阅读拉丁文和希腊文典籍是她一生的爱好。她在慕尼黑大学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成为在慕尼黑大学求学的第一位女性。她一生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和写作。著作有:《希腊精神》《罗马精神》《以色列的先知》《希腊文学的伟大时代》《神话》《真理的见证:基督及其诠释者》《上帝的代言人》和《希腊的回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东方和西方  公元前五百年,在承平已久的文明世界西部一个偏远的边陲小城,活跃着一股新奇的力量。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开始在人们的心智中萌生发展,这种新生力量带给后世的影响是如此深远,虽经漫长的历史岁月及其带来的一次又一次覆地翻天的社会巨变而仍磨砺不灭。雅典迎来了她短暂、辉煌、才人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一个与我们今天不同的理智和精神的世界。正是因为两千四百年前这个希腊小城在一两百年间取得的成就,我们今天才有不同的思维和感觉。在艺术和思想领域,那个时代取得的成就,后世鲜有其匹,更无出其右,并且所有后世西方的艺术和思想都深深地烙有那个时代的印迹。然而这个伟大的文明诞生的时候,辉煌的古代文明业已消亡,而“放任的野蛮”的阴影正笼罩着整个世界。但就在那个黑暗荒蛮的世界里,活跃着一股炽热的精神力量。在雅典诞生了一个和所有以往的文明不同的、崭新的文明。 探究这个文明形成的原因,以及希腊人如何能够取得此伟大的成就,对我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希腊之所以引起我们的注意,不仅因为我们在思想和精神上继承了一些希腊传统,而且也因为希腊的理性之光和典雅之美给我们北方野蛮人带来的深刻影响是我们想摆脱也无法摆脱的。希腊对我们也有直接的贡献。希腊遗留下来的东西是那么的稀少,又是那么的遥远,因为时间、空间和陌生艰涩的语言等诸多原因与我们是如此的隔膜,这使它们看起来只不过是旅行家和学者们才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希腊人的发现,或者毋宁说希腊人是如何发现的,以及他们怎样在一个黑暗混乱、分崩离析的旧世界中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对我们这些眼见着一个旧世界在一二十年间就被完全抛弃的人们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图书封面


 希腊精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希腊是一个奇迹。近世的研究已经找到希腊各式各样优越之点的外族来源,但这丝毫都不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希腊是一个奇迹。各个民族的神话、文字、数学、建筑风格、军队组织及其他等等在或深或浅的各个层面上影响了希腊,或者不如说,汇集到希腊,就像百川汇海一样,在希腊聚集成伟大的形象。我们谈到古希腊,有意无意会拿现在的中国和它比较。最先映入眼帘的差异大概是规模。希腊的一个城邦,公民多半是几千人,超过两万人的寥寥可数。相比之下,我们中国有十亿以上的“公民”。这个比较是很外在的,但很多重要的事实都和这一点连着。例如,你我作为一个个个人和社会、和政治共同体的关系必然与一个希腊人有霄壤之别。我们今天的民主、法制、政治公开性这些观念都是从希腊人那里学来的,但我们在这些方面的观念不可能与希腊人一样。在现代国家中,美国可算是民主、法制、政治公开性的模范了,但是和希腊相比,民众的政治参与是非常片面的,经常只限于几次选举,施政的公开性也是极其有限的,大多数人根本无法懂得那些政策举措的含义。再以竞技体育为例。希腊人重视体魄的健美,充满游戏精神,热爱竞争,同时又十分讲求规则和公平,现代所谓体育者,只可能在希腊诞生,而且这种体育精神也是希腊的突出标志。我们从希腊人继承了体育运动,“奥林匹克”这个名字已经表明了这一点。然而,近代体育只不过保存了希腊体育的几个片面。最突出的差别就是,希腊没有职业运动员〔希腊晚期出现了一些半职业的运动员〕。他们不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把一个小孩子从公众生活隔离开来,用各种技术和仪器去锻造他,最后制造出一架能获取金牌的运动机器。希腊没有职业运动员,也没有职业诗人、职业哲学家、职业军人。一个公民参与公民大会、在法庭上进行审判,他是一个战士,同时是一个家长,照顾家庭的生计。后世所理想的“全面的人”,几乎只能在希腊找到。也许还可以加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只不过只对少数精英是如此,而精英和普通人这时已经隔得很远了。面向更高的生存是希腊的理想,有一个人所周知的希腊词叫arete,大意是:卓越。后世也把它译作“品德”、 “德性”。这个译名不算错,没有更高的品位,谈何德性?不过,卓越和现在所谓“有道德”还是很不一样。现在所谓道德,几乎变成了个人的甚至内心的语词。以希腊人的率真,他们不会把卓越当作只求内心满足的德性。卓越带来荣耀。“同侪和后人的称颂才是对卓越的回报”[1]。希腊人多次放逐自己最优秀的人,这也许是个让人惋惜的制度,但这不意味着人们不承认这些人的卓越。这也许就够了,追求卓越并非只为满足内心,但卓越也不是用来换取各种琐碎利益的手段,卓越者本来也不希图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这不是咱们中国人才明白的道理,只不过,从人谁无死的结论可以是让我们辉煌生活一场吧也可以是让咱们就这么混吧。谁能证明瞎混是错误的?但有人碰巧喜欢富有魅力的生活,喜欢大自然的美,喜欢生命力的洋溢。用哪个词来描述希腊人?活力,而不是活着。希腊人的卓越观念也和希腊城邦的尺度有关。你的勇敢是你所关心的人看得见的,你的歌声是你熟知的人听得到的。当你只为陌生的追星族歌唱,哪怕他们成万上亿,哪怕他们如痴如狂,都不足以给你带来光荣,只能给你带来虚荣――大把的银子另说。当你失去了和亲近的人的联系,只有数字能表明成就,最适合统计学衡量的是钱,挣钱的行业汲取了每个民族中多一半精英人物。大亨和歌星有点满足感,那是相当抽象的满足感。的确,在希腊城邦的尺度中,卓越的个人作为一个实体被看到,在我们这个几十亿人口的地球村里,卓越最多是被作为一个片面的性质被看到。要想出人头地,你就必须在一个狭窄的方面拼命训练,〔希腊人不带恶意地认为专门技术是奴隶的特长,〕放弃你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存,乃至放弃德性,放弃arete。卓越者固然与众不同,那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与众不同,是在卓越的方向上与众不同。希腊人大概难以理解“片面的深刻”这样的用语。在希腊人看来,只有全面发展的优异个人才有个性,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个性,常常只是有点怪异而已。对希腊人来说,仅仅个性,仅仅是我的,仅仅表现出自己与别人不同,是毫无意义的,个性有一个广泛的目标,那就是城邦的福祉和更高的生存。这一点也许在艺术观念的转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希腊,艺术是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本事,而现在,艺术家所追求的则是单纯的标新立异,不管这种标新立异有何益处有何卓越之处。倒是别人没做过,但不是别人没有能力去做,只是别人不屑去做,或羞于去做。现代人也许会争辩说,希腊的神祇偏爱英雄,我们的上帝偏爱普通人。可是别以为我们不再卓越,是因为我们把卓越平分了。我没看出现代的普通人得到多少偏爱。实情倒往往是,当才智之士满足于普通人的那些需要,普通人就连这些需要也满足不了了。希腊人自己知道他们出类拔萃,在希罗多德、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伯里克利的著作和演说中,在几乎所有希腊作品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这一点。他们清楚,他们是自由人,而别的民族生活在奴隶状态之中。与当时所有别的社会相比,自由的个人是希腊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希腊人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遗产。无怪乎希腊时代是人类心智取得最伟大成就的时代。在心智生活的各个方面,希腊的突出特点是对鲜明形式的追求。形象、显现、展示,具有头等的重要性。在原始宗教那里,意义集中在神秘的核心,宗教崇拜愈重,日常世界就愈加无足轻重,而在希腊人那里,神秘的意义通过可感可解的形象呈现出来。在一个公共空间中,神的偶像主要不再在于它的象征作用,而在于它的可感的形象。这并不是要使神秘的东西消失,而是使意义充盈于日常世界之中。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深入融合。艺术家呈现神的形象,哲人们思考神话。据说第一个天球仪是阿那克西曼德发明的,于是,宇宙成为一个形象,一个景观,theoria,展现在我们面前。真理不再被理解为某种私人的感悟,真理能够也应该通过形象获得自身的独立存在,获得公共的展现。才华结晶在清晰的形式之中。那时的作品,无论是雕塑、建筑还是悲剧,此外还包括希腊人的演说、哲学、政治组织,到处都闪耀着智性的光芒。研究者指出,即使在德性或arete中,理智的含义也殊不亚于其道德含义。理智是塑造更高形式的必由之路。我们今人却耻言理智,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理智不再是用来塑造更高的形式,而是专用来谋求蝇头小利了。正是这种对智性的崇尚,希腊人发展出了我们今天称之为“科学精神”的东西。天文学是从巴比伦传到希腊的,但到了希腊,它就完全与星相学摆脱了关系,成为标准意义上的科学,从而具有新的意义,并且很快就大大发展了。不过,科学精神和我们今天视为科学的东西并不重合,希腊人在远为广阔的意义上理解科学,凡世界和人生的真理都是科学所要探索的。也许,我们不要叫它科学,而叫它哲学。可惜,今天的哲学已经无力概观过于膨胀的知识体系,今天的科学已经无力把繁复的数理和数据带回自然理解之中。希腊的思想家却从一开始就在寻找自然和理解的统一原理,arche。arche 这个词不是从神话来的,它也不是像太极那样抽象的一,arche要求的是丰富性的统一而不是单调的还原论。希腊人对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太深,展现结构性解释的智力冲动太强,那种抽象的万物归一对于希腊智性来说太乏味了。希腊哲人对真理比对学说更感兴趣。与其他学派相隔绝、个人自悟或门派自悟的学说不会是希腊意义上的真理。对自然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就像政治事务一样,是可以拿到民众之间进行讨论的。先人的解释和理论,没有哪一条是绝对不可冒犯的。我最近读到一篇文章,从苏格拉底之死等事例论证说雅典没有言论自由。这个论断多荒唐啊。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索福克勒斯为雅典人所作的戏剧中没有一字一句提到这场战争,阿里斯多芬的戏剧中倒是时常谈论这场战争,在他的戏剧中,雅典的英雄统帅常被描绘为小丑。汉密尔顿以此为例来说明希腊的思想言论自由,别说咱们这里,就是欧美也望尘莫及。就拿苏格拉底的审判来说吧,要不是苏格拉底自己求死,审判和判决本来都是相当温和的。理智不是才华和激情的敌人,相反,才华和激情只有通过理智才成为建设的原动力。希腊人在精神上的建设意愿是无与伦比的。希腊当然不是一个缺少激情的地方,希腊人的激情如此充沛,乃至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希腊作品中、在任何关于希腊的论述中几乎找不到假充激情的例子。然而,希腊的确不是一个狂热的地方,基托甚至断言:“很难想象某个希腊人会是个狂热分子”[2]。与希腊那种激情和理智的结合对照,我们不能不感到我们自己的时代更近乎狂热和平庸的交替。现代人的过激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那些不显眼的方面。就说现代关于平等的狂热吧。极端平均主义的惨痛结果现在我们还该记得,这种平等不仅让优越者愤愤不平,同样也使那些在等级社会中处于劣势的群体经受更大的苦难。然而在我们这个虚伪已渗入骨髓的时代,哪怕他宝马雕车,腰缠万贯,或权倾天下,只要他主张平等,似乎我们至少得承认他有良好的用心。为此而生的一个恶果在于,那种理想的平等社会永远不会出现,而我们为此浪费的精力原可以用于建设一个较为均衡的社会。在希腊人眼里,消灭贫富差别会是一种离奇的、没有任何益处的幻想,人的团体需要的是比例和均衡,而不是一盘散沙式的的平等。希腊人提倡节制,以“毋过度”为格言。财富应当受到节制,富人应当慷慨大度乐于施舍。当然,希腊也有贪财的人,但是在希腊全盛时期,简朴是风尚。对于热爱生活的人,简朴不是一种理想,而是一种需要。奢侈不仅需要花费精力去挣,而且需要花费心力去享用。奢侈和心智的贫瘠即使不成正比,也是经常相伴相生。我们的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衣裳,可是我们不得不用这些衣裳去包裹自己不是太胖就是太瘦的身体。看看希腊,我不能不怀疑人类走错了路。我个人,对西方文明,像中山先生一样,“心怦怦然而向往之”,而西方文明中我所热爱的一切,差不多都来自希腊。理性的开明,落落大方的竞争,不只以敌我划界而承认对手的尊严,坦诚和自信,对个人人格的尊重和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对身体美的热爱,思辨和求真的爱好,无穷的探索精神,赋予无形以形式的理智努力。与希腊人相比,现代人一望可知和残废差不多。当然,现代也并非一无是处。最突出的一点是我们现代人所具有的广泛的人道观念,即使希特勒也不敢公然宣称他将有计划地屠杀敌国的人口。我们,至少在观念上,比较重视那些不幸人群的尊严和福利。反过来说,希腊也不是天堂,多数恶行和缺陷,在希腊也能找到。那里有阴谋和腐败,有暗杀和欺诈,那里有狡猾的人、贪婪的人,甚至也有无赖。而且说到底,希腊毕竟在战火中,在道德沦丧中,在平庸中湮没了。是啊,有生之物必有消亡之日,唯可庆幸者,是人类有过希腊。那么,最后再说说希腊的兴亡吧。希腊是在战胜波斯以后到达全盛时期的。假如在希波战争中,落败的是希腊一方,希腊还会有这样的鼎盛时期吗?我想不会。〔当然不止这个,整个世界历史都将改写。〕弱小的民族,靠智慧和勇敢战胜远为强大的对手,我想不出有什么比这更能增进人的精神力量了。那么,假使雅典帝国轻易战败了斯巴达同盟,雅典会赠与我们更加璀璨的文明吗?我想不会,雅典成了帝国,变得越来越霸道,霸权有时能带来秩序、太平和经济繁荣,但它从来无助于而通常有害于心智的提升。我想到当前,曾经给人们带来众多美好事物与美好希望的美国一心建立自己的霸权地位,恰恰在这个时候,它在精神上的吸引力开始消退。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黎明,也是人类文明最灿烂的时光。西方是希腊的嗣出,但希腊遗产不是只属于西方的。中国人大可不必用我们的诸子百家秦俑汉简来与希腊一较短长,因此十分得意或分外自卑。中国人也是人,知道美丑贵贱,热爱美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事物,无论它从春秋来还是从希腊来。注释:[1] 基托:《希腊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318页。[2] 同上,第227页〔作于2001〕
  •     好书就是像探险一样,给出你好多个线索,感兴趣的就再顺着一条条或明或暗的线索继续探索下去,然后你的眼前丰富了,有那么多需要去看,热切想知道的事情。这本书就是。给你一个简单的希腊之旅,是否还要再一个个深度游,那就是你的选择喽。编排也好,每个章节都是一个值得挖掘的主题。比如修昔底德,说他的著作不是为了此时片刻,而是为了将来永远。过去如此的,将来也如此。于是,立马重新再拿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好好阅读。他的语言简单,有着历史学家该有的言简意赅。比如给一群年轻希腊战士的颂词,他写, “做了人该做的事,受了人该受的苦”。这就好像圣经里那句著名的话,“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读起来,有种悲伤感。“悲伤的”和“悲剧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也是汉密尔顿此书的重要章节之一。她讲了悲剧的概念,还把希腊最伟大的悲剧创作者,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每个人都写了一章,可见作者是多么爱悲剧给人的向上力量。那是向死而生的意志,和在这重新肯定之际,为意志的不可穷尽而感到欣喜。多好的一种力量啊。汉密尔顿把希腊中的那些神人给写活了。以前选书的时候看有色诺芬的长征记,并未想过去看。可是作者说,他的作品充满了欢乐和幸福,记录历史著作中不会出现的愉快小事,他写的是愉快的平民,真实得令人信服。与修昔底德的书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于是,我立刻就买下了这本书。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也被写的很有意思。汉密尔顿肯定是对希腊精神和希腊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采撷下每个人最闪光的部分。比如,写阿里斯托芬的嘲笑,对苏格拉底等知识分子的嘲笑,“在空中行走,鄙视太阳。”真的是写神了。于是,我又多么想去看看他的书里,那些语句之后的小小嘲讽和幽默啊。总之,这本书会给你带来愉悦感,以及更多的想要知道。哇,真美好!
  •     作为古典学专家,汉密尔顿的《希腊精神》(The Greek way,直译就是《希腊方式》)应该是一本古希腊的简明读本,而《罗马精神》与《希腊精神及其回声》则可看作是希腊精神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与流变,以及虽然覆灭却被无数人怀念和称道的城邦。中国人了解希腊,应该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当时中国处在西方列强环伺之下,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美利坚均是“船坚炮利”,所以,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救亡图存。然而,一大批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却是“言必称希腊”,引人深思。作为与中国相同的文明古国,希腊当时早已不是什么世界强国,且不具备“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但却成为“欧风美雨”的核心,足见希腊精神是整个欧美文化的源头。然而,为何“言必称希腊”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如此重要,为何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将中共留苏派“言必称希腊”的行为斥之为“教条”“比屎还没有用”?希腊精神是否不合中国国情?这恐怕要从儒家思想和希腊精神中不同的“立人”观说起。与希腊主张理智与精神并重不同的是,儒家的“立人”观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学,讲究的是 “每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虽然“人之初,性本善”,但“性相近,习相远”,如若不加以教化,便难以成人。所以,孔子经常敲打子路,并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作为自己最大的成就。然而,在希腊,苏格拉底与众人之间并无师生之礼,无论是散步、偶遇还是宴会,苏格拉底都是在对话中不断发问,将对方带到思想与智慧的深处。相对于孔子的“述而不作”,苏格拉底更多的是问而不答,在他这里,作为儒家精神的核心的“礼”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价值观的交换和对真理的探求,即便是这一切成为“多数人的暴政”,使苏格拉底死于非命,但希腊精神最宝贵之处也因此得以保存——尼采曾言,“有的人死后方生”,就是这个意思。由此,教育就成了“立人”的关键。在中国,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师的权威性几乎是毋庸置疑,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虽然他老人家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还是被弟子尊为“至圣”。相对于苏格拉底的悲惨结局而言,孔子似乎是成功者,但在思想层面上,孔子及其弟子生前身后自始至终未能实现“仁”,而苏格拉底却在死后到达了真理的彼岸——2000年后,孔子也未能逃脱苏格拉底的命运,被五四时期的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的衣钵传人,给予了最严厉的批判,其激烈之程度,比雅典人处死苏格拉底有过之而无不及。教育者最终却被受教者打倒,令人叹惋。“立人”的根本,或者说老师该如何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才能不限制弟子的思想自由,才是问题的关键。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与孔子同样都是失败者。对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帝制已经被彻底推导,但中国又已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时代,民众麻木、愚昧、自私,社会乱像丛生,长此以往,必然有人鼓吹专制以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又将陷入一乱一治的怪圈。而要实现富国强兵,则首先需要一代新人——立人的重要,可见一斑。所以,梁启超做“少年中国说”“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鲁迅“改造国民性”,胡适主张“宪政”,都是希望中国人能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这一点,便是知识分子“言必称希腊”的原因所在。但是,能在短时间内接受“立人”思想的还是知识分子,广大的革命主力军——农民,仍然停留在“等贵贱、均贫富”以及论功行赏的阶段,面对巨大的外敌入侵和生存困境,毛泽东便意识到,采用儒家的宗法制更能在短期内组成强有力的军队(这一点,曾国藩是最好的先例),所以,他便带领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一次自我批判,“立人”被暂时抛到了一边。而在革命成功后,无论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是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所谓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往往成为党派之争、话语权之争、意气之争甚至是利益之争。2000年一治一乱的怪圈,不仅在于政治,同样也存在于思想和文化之中。而毛泽东去世之后,也没能逃脱孔子式的命运。当然,希腊是一个相对平静的半岛,而不是这样一个战乱不断、灾荒频仍的大陆。不同于希伯来、基督教所代表的信仰、狂热和激情,理性、思辨、民主的精神使希腊人摆脱宗教和神学的束缚,使人性在理智的引导下,得以自由和解放。在雅典,希腊人不会像基督徒那样激烈决绝——“我要以我死,为世人赎罪”,也不像佛教徒那样虚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是以自由的思考、理性的辩论去探求真理——“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也只有在真理的探求中而非名利的诱惑下,个人的德性才得以不断升华,潜能才得以充分张扬——这一点,正是“立人”的终极目标。而且,希腊人人都喜爱戏剧以体验不同的人生方式,热衷体育以追求体魄健美,热爱思考与辩论以获得智慧。在他们眼中,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而非今日我们所认为的求智慧之学——逻辑和智慧只是心中有爱的工具。所以,在希波战争中,希腊人以弱胜强,依靠的正是这种以爱为先导的智慧、忠诚、勇敢,保卫的是对真善美、爱和正义的信念。希腊似乎没有宗教。与希腊的诗歌、戏剧、哲学、科技、建筑、体育各方面相比,希腊并没有一种公认的供人终生信奉的信仰。然而,希腊却拥有“立人”所需要的“将人向上提升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除却理智的行动、不断追求真理的思考之外,还有来自于理智之外的精神——那就是诗歌与戏剧所蕴含的美的力量。圆型大剧场诞生了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而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成功范例,应该是源自希腊。这种理智与精神的相得益彰,诗性与理性的相辅相成,使得人性中的坚强与懦弱、崇高与卑劣、勇敢与残酷在此消彼长中,始终向着善的方向。不可回避的是,苏格拉底之死是希腊精神最大的问号。柏拉图以次断定,在现实的表象世界中,一定还有一个真理的世界。而这一点,在我看来,便是真善美彼此不能相容的事实——假恶丑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很多时候,美丽只是一种幻象,并不真实,但我们却不必以真理或正义之名将其消灭。很多时候,凶恶或许是破坏阴谋、吓退敌人的一种手段,我们必须保留这样的权利,不必有恶念一生、身陷地狱的恐惧。也正是真善美并非只是完全的和谐统一,当其发生分裂、甚至完全敌对之时,“立人”的理想便遇到了最大的挑战。这其中,苏格拉底选择了真理,坦然就死;佛祖选择了善,教化众生“回头是岸”;而“立人”的信念,如同美一样,则留存在大众不断变化的梦想之中,随时代的变迁而更具魅力。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吴桥 荐。
  •     146当波斯士兵听说奥林匹克冠军的奖品只是一顶野橄榄枝编成的花冠的时候,他们觉得又可笑又吃惊。271亚里士多德:有一种生活,远非人性的尺度可以衡量:人达到这种生活境界,靠的不是人性,而是他们心中一种神圣的力量。有人说,我们作为人要去思考人的东西,我们不应该相信他们的这种说法,而要依照我们内心中那种更高尚的东西的要求来生活,虽然这种东西曦微渺茫,但是,其力量和价值远胜其余。
  •     部分观点偏激,内容矛盾。
  •     看的时候,就觉得作者在写诗一般的语言~厉害!
  •     整体不错,详细介绍了希腊人文方面的成就,但以此命名为《希腊精神》恐有不妥
  •     对那个序文真是非常无语
  •     虽然必然存在着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子,但是很多地方颇戳,想以后自己收一本了
  •     1.4a 奇迹:希腊抑或中国?(上)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说当代学者对自由、平等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普通人常识的水平,只是就单纯的词语、概念分析而言,不包括解答具体问题的推理能力。至于我所谓“学者们”,也并非指当代所有学者。例如被中国某些媒体吹嘘为“国内大师级哲学家”的陈嘉映,据我看,就不在此列。尽管除了翻译、介绍西方的成果外,没人能说出这位“大师”对哲学有什么贡献,但是从他发表的文章却可以看出,此人“潮湿的灵魂”至今依然沉浸在古代希腊人和近代黑格尔那一套诡辩中“绝望地发芽”。不仅罗尔斯的《正义论》,而且罗素(B.Russell)、波普尔(K.Popper)、萨特(J.P.Sartre)以来众多现代哲学家的著作,对他来说,都只能算是白费力气、空忙一场。
    在《希腊是一个奇迹》一文中,陈嘉映如此肉麻地吹捧希腊文化:“希腊人自己知道他们出类拔萃,在希罗多德、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伯里克利的著作和演说中,在几乎所有希腊作品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这一点。他们清楚,他们是自由人,而别的民族生活在奴隶状态之中。与当时所有别的社会相比,自由的个人是希腊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希腊人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遗产。” 很明显,这段鬼话中的逻辑主要来自亚里士多德,以及柏拉图、黑格尔,而非来自被“最”“自由”的雅典人以信仰、言论罪判处死刑的苏格拉底,更与视野开阔的希罗多德毫不相干。陈嘉映没敢提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大概因为他读过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但关键并不在于他读过多少书,而是在于他是否具有起码的分析、推理能力。至少孔子影响下的一般中国人都懂得,要想了解某人或某种社会,必须察其言而观其行,不能轻信其自我评价。假如由所谓“自己知道”“他们清楚”可以推导出希腊人及其社会、精神之“自由”和“出类拔萃”,那么希特勒、墨索里尼以及精神病院里疯子们的自我感觉,就都可以作为那些“超人”无与伦比之“伟大”的证据了。
    陈嘉映只不过是个蹩脚的例子。虽然蹩脚,却具有足够的代表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一个由数不清的学术著作、报刊文章和通俗读物营造出的的荒诞世界。在这个荒诞世界中,人类历史上拥有占当地人口比例数量最多之奴隶的古代希腊社会,竟然被舆论不假思索、安之若素地视为当时最自由、最优越的社会,这才真的堪称是一个“奇迹”,意识形态的奇迹。
    至少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摩西•芬利(M.I.Finley)、德圣克罗阿(G.E.M.de Ste.Croix)为代表的诸多古典希腊-罗马学者,就一直在努力打破上述现代迷信。 最近几十年围绕人类社会奴隶制度的历史讨论,在西方史学界已经达成了大体一致的共识:尽管世界其他文明区域历史上也存在过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奴隶制,但只有西方人,才两次把它发展到极端。一次在古代,希腊、罗马人曾在古代主要的经济部门农业以及附属的工商业中大规模役使奴隶,并因而出现繁荣的奴隶贸易。另一次在近代,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新大陆”把对人的奴役(奴隶人口的绝对数量)推进到空前水平,先后役使的黑奴、白奴、印第安人奴隶总数至少在6000万以上 。
    尽管很难估计古代希腊奴隶的总数,但可以肯定,在公元前6至5世纪间,仅雅典的奴隶就多达8万人,每个家庭平均拥有3至4个奴隶 。据修昔底德(Thucydides)记载,公元前5世纪的德西里亚(Decelea)战役期间,有2万名奴隶趁乱逃走,他们大多是有技术的工匠 。公元前317 -307年间,僭主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us)曾下令在雅典统治的整个阿提卡(Attica)地区做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公民为2万1千人,无公民权的侨居自由民(metics,参看7.7)为1万人,奴隶则多达40万人 。另据希波雷德斯(Hypereides)一篇演说词回忆,公元前338年的喀罗尼亚(Chaeronea)战役,曾计划征集15万达到从军年龄的男性奴隶参战。 根据希腊各种文学的描述,大多数雅典人至少拥有一个奴隶。例如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446~386BC)剧作中一个贫苦的农民,就拥有好几个奴隶 。而亚里士多德对“家庭”一词的定义,即由自由人和奴隶两部分组成 。反之,如果一个自由人不占有奴隶,则可以断定此人实在是“穷到家”了。例如吕西阿斯(Lysias,445~380BC)在一篇为申请公民养老金辩护的演说词中就诉苦说:“我的收入这么少,甚至都买不起一个奴隶来为我做事了” 。
    对于古代希腊这样一种自由人普遍占有奴隶、残酷压迫奴隶的特殊社会,应该怎样加以概括?社会学至今没有适用的专门术语。多年来一直有学者坚持认为,除希腊、罗马外,古代其他文明从未经历过所谓“奴隶社会”。对此,我们无法简单论断其是非(参看7.7),但有一点很清楚,如果以希腊、罗马为标准来定义“奴隶社会”,任何其他古代社会就都与“奴隶社会”相距甚远。反过来,如果将其他某些社会也判定为“奴隶社会”,要想描述希腊、罗马这样独特的奴隶社会,就需要另外的术语。例如,称之为“普遍奴隶制社会”,或许勉强可用。
    除了“自由社会”的“奇迹”之外,还有一整套关于古希腊工商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神话。追根溯源,其始作俑者是18世纪法国的杜尔阁和孔多塞(此二人我在前面已经提到,后面还会涉及,参看11.7),后经黑格尔及19世纪晚期一批德国历史学家予以演绎、发挥,至20世纪美国的罗斯托夫采夫(M.Rostovtzeff)而臻于极致。然而,至少自芬利的《古代经济》(1973)一书问世以来,经过长期辩论,西方史学界早已对这套神话作出了反思。
    根据芬利等人的考察,古代希腊经济整体上始终是一种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工商业发展水平很低,且大多控制在无公民权的外邦侨民(metics)手中。城市大多是寄生性而非生产性的,主要依赖其政治、军事地位或自然资源(例如金银矿藏、海盐)而非工商业而繁荣。从此种古代经济的一般特点看,希腊与同时代其他拥有城市文明的社会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当时地中海区域有些民族比其他民族更偏重工商业的话,那也是腓尼基人,而非希腊人。
    进一步看,古代希腊文化不仅从未表现出特别重视工商业的倾向,而且与此类说法刚好相反。比较“轴心时代”各种经典文献(包括波斯、印度、中国、希伯来的文献),事实上只有在希腊的经典——从荷马史诗直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我们才可以看到那么多、那么显著而一贯的歧视工匠与商人、贬抑工商业的思想和言论。尤其是与同时代中国(先秦)儒家经典中那种对农工商一视同仁、反复主张免除各种关税和市场交易税、积极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的态度相比,其间的差异就更加明显。对此,我将在后面另作比较分析(参看8.6/9.2/12.2)。只有采用系统比较的方法,全面追溯其文化起源和观念传统的形成路径,我们才可以解答这样一个看似悖论的“佯谬”问题:尽管从地理条件看,希腊城邦的确十分需要且适合发展工商业,但另一方面,古希腊人及其城邦文化又为何始终将战争、掠夺视为“高贵”“正义”的事业,却将工匠、商贾之类贬斥为“贱业”,把它们留给奴隶和外邦侨民做?也只有结合这样的系统比较,我们才可以充分认识所谓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对内、对外双向寄生性社会、文化功能(参看11.4)。
    关于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一种最常见的神话,是将其产生、存在的基础,归结为当地发达的工商业经济,以及代表此种“先进”经济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然而,一旦我们认识到,希腊城邦从来就不曾拥有超出同时代其他区域(西亚、北非、印度、中国等)城市文明一般水平的工商业,此种神话的逻辑前提就已经动摇。尤其是当我们进一步看清,希腊城邦中原本就有限的工商业,大多是由无公民权的外邦侨民(metics)经营——他们不仅被排除在“公民”“民主”之外,而且与广大奴隶、被释奴隶类似,恰恰是享受“城邦民主制”各种特权的“公民”们联合起来共同压迫、剥削、欺凌的一个重要对象(参看7.7)——此种神话就更是不攻自破了。
    戳穿了以上神话,再回过头来看所谓希腊社会的“个人自由”精神。早在1937年,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实施其种族清洗和政治迫害之际,一位西方古典学者达徳利(D.R.Dudley,1937)就曾将古代希腊与纳粹德国做比较,指出:“现代人常感缺乏安全,却很难想象希腊城邦生活之危险。欧洲最近有几千人被流放,但在希腊(罗马亦然),流放乃常用惩罚,而被流放者随时可能被海盗劫掠为奴隶” 。这样的古今比较,是不是有些牵强呢?不必详勘整个希腊历史,只需简单查考一下雅典“民主”时代里那些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最著名的剧作家、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演说家们的生平,看看其中有多少人曾遭到审判、逮捕、流放或甚至被处以死刑(参看7.7),就可以明白达德利的话决非危言耸听。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热衷于标榜希腊城邦之无比“自由”的亚里士多德本人,晚年也因信仰、言论罪遭到雅典公民的审判,只不过当时他已移居外邦,侥幸逃脱了制裁,才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被处死。 顺便指出,比较“轴心时代”各种历史文献可知,无论在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朝君主治理下的波斯帝国(参看9.7),抑或婆罗门、耆那、佛教等多种宗教并行的印度,还是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环境下的中国,当时除希腊以外,各国统治者大都对宗教信仰和言论自由采取了宽容、放任的政策。而在所有这些被冠以“东方专制”恶称的亚洲古典社会,我们都看不到像同时代雅典城邦那样动辄以不敬神、引入异邦邪神、误导青年思想等罪状判刑论死的现象。
    当然,1937年之后的事态发展表明,纳粹德国的极端暴虐和思想专制远远超过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但希特勒、墨索里尼一向以希腊、罗马为楷模,他们所鼓吹的法西斯主义,的确从希腊人(尤其是斯巴达人和柏拉图)留下的“宝贵遗产”中汲取了很多匪夷所思、堪称“奇迹”的灵感——诸如优生配种、童子军、自虐式全民军训、组织秘密警察控制社会、无条件绝对服从领袖、有计划地屠杀被征服民族中的精英、程式化地施虐于“劣等民族”以培养本民族高贵的优越感和尚武精神之类——所有这一切,也都是不争的事实(参看7.8)。
    1.4b 奇迹:希腊抑或中国?(中)
    行文至此,可能有人会产生误解,认为我是要全盘否定希腊文化。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古代希腊人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历史与戏剧文学、雕塑与建筑艺术、政体组织与法律程序等诸多领域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这其中也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尝试建立以数学和形式逻辑为分析工具的理论体系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参看8.4)。问题只是在于,我们应该怎样基于历史事实(而非空言矫饰、向壁虚构),恰如其分地确认希腊人真正的贡献之所在,以及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出这些贡献的原因。为此,首先就有必要排除各种神话、“奇迹”的干扰,看清希腊文明据以产生的两大优越条件:一是地理环境、位置的优势,二是信息技术的优势。
    其中,地理环境、位置方面的优势,又可以进一步分析为6项:
    1)交通枢纽位置的优势。古代希腊所处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及其周边地区,不仅位于欧亚两大洲交接处,而且通过地中海以及爱琴海上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岛屿,与西亚、北非诸多古代繁荣的城市文明隔海相望,舟船相接,贸易相通;因而令希腊城邦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商品贸易、国际文化和国际人才交流中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越地位。这一点最明显。
    2)运输低成本的优势。希腊城邦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主要对象是在地中海沿岸区域,这些活动主要通过海洋通道展开。在火车和铁路运输技术发明之前,水上舟船交通的运输成本大大低于陆地(车马、步行)交通的运输成本。 这一点也属常识,故无需多言。
    3)国防低成本的优势。海洋是比崇山峻岭、长江大河更有效的天然防御屏障。考虑到古代低水平的造船、航海和军事技术,尤其如此。以雅典、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大多位于三面环海、一面靠山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及其周边大小岛屿之上。并且,与同时代其他建立在半岛上的文明(例如希腊的近邻吕底亚、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不同,希腊城邦面对的主要军事威胁并不在其背后的大陆腹地,而是在与之隔海相望的西亚。此种以海洋和海峡天堑为天然屏障的有利战略环境,令希腊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不必担心来自本土以外具有同等军力(人口数量、武器装备、军事组织、作战技能)民族的侵略,既可以节省用于外部防御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城邦内部的建设和城邦之间的战争;同时好整以暇,伺机而窥敌,寻隙以袭敌,向四面八方展开其对外殖民扩张活动。这是古代希腊之所以长期分裂为几百个城邦国家、很少追求政治统一的两大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其独特的奴隶制,参看7.7),也是希腊人之所以能够在希波战争中战胜强大的波斯帝国的一个最重要(但却经常被人忽略、回避)的前提条件(参看11.3)。
    4)远离“恶魔之巢”游牧部落攻击、破坏的优势。所谓“恶魔之巢”,是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在其文化生态学名著《文明的生态史观》(1957/1963)中提出的一个比喻性概念。梅棹忠夫写道:“考察旧世界的生态学的构造,非常明显的现象,是存在着由东北向西南斜跨大陆的广阔的干旱地带。干旱地带是恶魔之巢,是暴力和破坏之源。由这里发起,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的游牧民族等残虐至极的暴力运动,破坏了其周围的文明世界。文明世界屡屡受到无以挽回的打击。” 我认为,尽管梅棹忠夫的理论整体上存在一些严重错误和漏洞(参看11.2),但是他通过考察欧亚大陆中部(特别是中亚帕米尔高原至蒙古高原一带)干旱地区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强调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对周边农业和城市文明的强大攻击力、持续威胁力、长期阻滞力和反复摧残力(周期性破坏力),却无疑是抓住了理解世界历史的一条重大线索(参看7.4/11.6)。
    5)自然资源(特别是银矿和金矿)的优势。在描述古代希腊的经济地理特点时,研究者通常都会指出,希腊地貌多山,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业发展,所以本地粮食不能自给,大部分要靠进口。很多人并据此推断,雅典等希腊城邦必定拥有特别发达的工商业,否则他们靠什么维持其不断增加的人口和财富?靠什么偿付其从埃及、西亚等地购买的粮食、奴隶及其它舶来品(例如亚麻织物、宝石、埃及纸草等)?然而,此种“一根儿筋”片面推理却根本忽略了,发展工商业并非积累财富的唯一途径;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进口粮食与工商业发达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历史上很多游牧(以及海盗)民族主要靠对外侵略、掠夺攫取财富,当代一些阿拉伯国家主要靠出卖石油资源而致富,其所需粮食、日用品同样依赖进口。中国古代商周时期青铜器和玉器的原料产地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南、西北边陲,生活在这些原始、落后地区的民族也是用当地特有的铜、锡、玉石等矿产资源与殷人、周人交换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贸易品。 当然,解答历史问题不能仅凭假设、推理,关键还是要看事实——希腊城邦事实上主要靠什么来维持其进出口贸易平衡?在前面提到过的《古代经济》这部名著中,摩西•芬利也曾提出这一问题。其考察对象主要集中于雅典,这是因为在所有希腊城邦中,雅典不仅最具代表性,也只有涉及雅典的文献记载才较为完备。根据芬利的研究,雅典真正重要的对外收入来源有二。首先是阿提卡地区丰富的白银矿藏。雅典人通过开采这些国有银矿,以银块或铸币形式偿付其进口品。有充分证据表明,至晚自公元前5世纪初在劳里昂(Laurion)发现大型银矿以来,白银就一直是雅典最重要的一项出口品。当时西亚的金银矿源经千百年开采已近枯竭,所以劳里昂银矿的发现可谓适逢其时。 这些国有银矿岁入既是雅典经济的主要支柱,也为雅典人建立其庞大的舰队和区域霸权提供了几乎全部资金。 其次是一种所谓“无形的出口”。大约从公元前六世纪起,雅典所处交通枢纽位置和海运低成本等优势开始显露,逐渐发展为一个国际贸易、金融和旅客往来的中心。雅典人因此得以在整个阿提卡地区,特别是著名的比雷埃夫斯(Piraeus)海港,向来自地中海沿岸各地的外商、侨民(metics)收取各种苛捐杂税及其他费用(包括商品过境税、侨居人头税、法律诉讼费、神庙和城市建设献金、战争筹款、公民担保或“冒籍”费等,参看7.7)。很明显,雅典之所以对外国人如此富于吸引力,有理由获得此类“无形出口”的丰厚收入,主要是凭借其占据国际交通枢纽位置的地主身份,同时也与其拥有大量可供开采的白银这样一种古代世界公认的“硬通货”资源紧密相关。除了这两种真正重要的收入外,还有另外两类可能的出口。其一是橄榄、橄榄油、葡萄酒之类农副产品。据文献记载,它们的确是希腊传统的出口品。不过,此类产品在地中海沿岸很多地区都有生产,希腊的优势并不明显,所创价值更远不足以供雅典维持其贸易平衡。另一类是手工业制造品。芬利之前的历史学者往往将希腊此类商品的出口形容得似乎很重要。但芬利通过分析多种文献记载证明,除彩陶业或许有少量出口外,传统解说中所谓希腊制造业的经常性出口并无事实根据,基本上都是出于子虚乌有的想象。 在西方史学史上,芬利的《古代经济》是一部具有突破意义的经典之作。此书自出版以来,不断被各国学者引用。其中很多结论,尤其是关于银矿和税收对雅典经济之特殊重要性的结论,至今已成为欧美历史学界的常识。随着资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今天看来,古代雅典的对外收入来源并不限于芬利上述分析中提到的几类(此外至少还应包括提洛同盟各邦每年向雅典缴纳的巨额贡金,以及雅典人经常性的对外掠夺、殖民扩张和在波斯等地充当雇佣军的收入,参看7.6),而作为一个整体,希腊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也不仅限于白银。例如,希腊北部色雷斯山区和萨索斯(Thasos)岛的金矿(以及银矿),希腊沿海各地盛产的海盐,米洛斯(Milos)岛的黑曜石,帕罗斯(Patros)等岛屿的半透明白色大理石,就都很著名。其中,白色大理石曾孕育出希腊辉煌的雕塑艺术。食盐和黑曜石在历史上也曾长期扮演过类似金银那样的国际通货角色;从东方到西方,包括与欧亚隔绝的美洲,古代很多城市都曾因拥有这两种“准货币”资源优势中的一种而繁荣。 至于色雷斯等地蕴藏量丰富的金矿,对希腊经济、历史的影响就更为显著。根据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人的记载,雅典人很早就曾以殖民、租赁等方式在色雷斯一带采掘黄金(修昔底德本人就在色雷斯拥有金矿的开采权)。 历史学家一般公认,后来马其顿人正是因为夺取了色雷斯境内产量最高的潘盖昂(Mount Pangaion)山区金矿,获得巨额黄金岁入,才得以称雄于希腊,并从而崛起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6)文化资源的优势。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诞生于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和诞生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是人类两种最古老的文明。其中,苏美尔城市文明形成的时间更早,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比埃及文明提前约300到500年,比印度河流域文明提前约1000年,比中国文明提前约1500到2000年 ,比美洲最早出现的奥尔梅克(Olmec)文明提前约2300年。此外,在这两千多年间,以两河流域的“新月沃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中心,以苏美尔、埃及文明为母体,又繁衍出巴比伦、亚述、克里特(或称米诺斯文明,即早期希腊文明)、埃兰(Elam)、赫梯(Hittite)、腓尼基、希伯来(即以色列、犹太文明)、波斯等多种各具特色的文明。这些文明都很古老,其中除腓尼基、希伯来、波斯文明的形成年代与中国约略相当或较晚外,大多早于中国文明,有些早过千年以上。我们知道,人类文明是层累的,是渐进的,是在相互借鉴、交流中发展的。每一项文化成果,每一种观念、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前人、他人的贡献。因此,一般而言(尤其是针对信息闭塞、交通阻隔、技术发展缓慢的古代世界而言),一种文明越是古老,其中蕴含的人类智慧通常就会较多;而居住在此类文明附近的民族,获益的机会也就较多。以西方人最引以为傲的希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为例,通过对巴比伦泥砖文献的研究,现已查明,早在古典希腊文明诞生几百年前,巴比伦人就已经在应用所谓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并且已经懂得怎样对该定理做出数学证明。 此外我们还知道,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572~497 BC)本人,以及科学史上可能是第一个(但也可能是受印度人影响)提出原子论思想的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约460~370 BC),早年都曾前往西亚、埃及甚至印度求学。 至于生活在所谓“希腊化”时代的欧几里德(Euclid,约330~275 BC)、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287~212 BC)和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约90~168),他们的生平、成就更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其祖邦希腊反倒没有什么关系。 正因为如此,早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科学史研究标准的创立者萨顿(George Sarton)就曾指出;“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 简言之,我这里所说古希腊拥有的“文化资源优势”,正是指这样一种优势——地理位置靠近苏美尔、巴比伦、埃及等多种人类古老文明的优势。
    接下来再看信息技术方面的优越条件,我这里是专指以下两项:
    1)拼音文字的优势。近年来,主要是由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一词久已深入人心。不过,除传播学者以外(参看6.1/6.6),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却很少意识到,文字不仅是人类最古老、最重大的一项信息技术发明,也是古今一切“文明”所拥有的技术中一种最基本、最底层的技术(参看8.1)。至于字母表和拼音文字,我们知道,那是在苏美尔、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又经过一千多年的文字应用、交流、改进和革新,才艰难地发展出来的。作为文字史一项重大发明,它不是出于一时一地某一民族之手,而是凝聚了古埃及人、古乌加里特(Ugarit)人、古迦南-腓尼基人等众多古老民族的智慧。希腊人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会了拼音文字,并对其字母表又有所改进,成为今天世界上应用最广的拉丁字母的前身。当然,作为一套迥然不同的书写系统,汉字另有其独立起源,历史上也曾经历过长期发展、演变。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汉字这一发明的萌芽阶段,甚至有可能追溯到距今8千多年前,比苏美尔文字的形成还要早大约3千年。 此外我们还知道,关于汉字与拼音文字究竟孰优孰劣,或者更正确些提问——这两种书写系统各自拥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自17世纪以来,各国学者就曾为此争议不断,迄今观点仍趋向于对立的两极。鉴于这一论题无疑十分重大,学术界却又意见分歧,势如水火,因此,本书将在后面(第8节)另作专门讨论。这里我只想从认识拼音文字优势(优点)的角度,提醒读者注意一些明显的事实,以引发思考。其一,中国古代学术研究向来十分发达,从文学、历史学、文字学、训诂学、考据学和文献目录学等方面看,理论水平和文化成就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然而,直到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以前,中国人却从未发展出自己的语法学;在印度的因明学伴随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古代中国也基本上不存在逻辑学这样一门学问。另一方面,印度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虽然存在许多重大差异,但二者却同样很早就表现出了对语言、概念、思维和逻辑推理本身所含规则之高度兴趣,分别独立发展出了自成系统的语法学和逻辑学。试问:这与印度人和希腊人同样使用拼音文字是否存在文化路径上的累积因果关系?舍此之外,我们是否还能做出任何其他合理的解释?其二,作为现代科学兴起的必要前提之一,古代印度人为人类贡献了数学中的0位概念和从0到9的十进制数字符号(即所谓阿拉伯数字);古代希腊人则为人类贡献了欧几里德几何学,特别是其中的公理-定理体系。这些科学史上重大成果的产生及其传播,是否同样受到由拼音文字所决定的文化路径的深刻影响?其三,今天世界上除中国以外,绝大多数民族都采用了拼音文字。当然,仅凭这一事实并不能证明拼音文字整体上比汉字优越,我们更不必因此就同意五四时代钱玄同、陈独秀、傅斯年、鲁迅、胡适等人那种显然是浅薄、鲁莽、荒谬的结论——认为中国人应该坚决放弃汉字,改用拼音文字。但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历史上那些曾长期使用象形、表意、语标(Logogram,参看8.2)文字的民族,包括近现代的越南人和朝鲜人,为什么要改用拼音文字?除了民族意识、语言特点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外,是否还有其他合理的原因?其四,越南人和朝鲜人在改用拼音文字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为了加速教育普及。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汉字难识、难记,不利于扫盲,不利于迅速提高人口中的识字率。这一点,事实上也已经得到了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可,否则我们便无法解释为什么大家都赞成中小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还要另外学习汉语拼音,亦即:无法解释汉语拼音怎样有利于今天的中小学教育。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论及汉字与拼音文字的优缺点时,当代多数中国学者总是那么羞羞答答,很少有人能以“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的勇气和民族自信,直截了当地承认:与汉字相比,拼音文字确实具有大幅度降低初等教育成本、加速教育普及的优势。尤其是当我们考虑到古代低下的生产力、稀缺的闲暇时间和珍贵的受教育机会,考虑到文字和教育对生产、对文化、对科学、对技术、对社会分层、对人类历史的多方面影响,拼音文字的这一重大优势就更加不容忽略,不容回避。
    2)书写材料的优势。所谓信息技术,不仅涉及信息的编码,而且涉及信息的生产、存储和传播。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影响信息生产、存储和传播之全过程的技术,就是制造和使用书写材料的技术。从古代世界各大文明区域(特别是“轴心时代”各种经典书籍)所用书写材料看,苏美尔、巴比伦、亚述人主要是使用泥砖,印度人主要是使用贝叶,希伯来人和波斯人主要是使用羊皮、牛皮,埃及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罗马人)主要是使用埃及生产的纸莎草;在造纸术发明、推广以前,中国人则主要是使用竹简和木牍(此外辅以缣帛、甲骨、金石等)。 这里需要指出:第一,所有这些书写材料都需经过复杂的加工,而非简单、直接使用自然物。第二,尽管如此,与中国人后来(从战国至东汉,经长期探索、不断革新)发明的造纸术不同,这些书写材料又都是就地取材,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地特殊自然环境的严重局限(顺便指出,中国人发明造纸术的重大意义之一,就是在信息技术领域,破天荒第一次突破了此种地域性局限,因而这一伟大发明才得以在世界范围推广、应用至今。但这已属后话,不是我们目前正在讨论的古代文明据以产生的初始条件了)。第三,在上述所有书写材料中,埃及生产的纸莎草具有制造成本低廉、使用与携带方便等诸多明显优势。其中所谓“使用”上的方便,不仅包括文本起草和修订的方便,而且包括天文、地理、几何 (以及雕塑和建筑设计)之类绘图的方便。考虑到后者,任何稍具想象力的人都不难看出,诸如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和地理学那样离不开精细绘图的科学成果,既不大可能仅凭单性繁殖(单线进化)、直接脱胎于巴比伦的泥砖材料,更显然决不可能从“轴心时代”中国人最经常使用的那一条条狭窄的竹简、木牍中孕育而生。然而,不知是因为缺乏起码的想象力还是出于别的什么原因,以往的历史和文化学者在论及希腊科学、文化的成就时,却很少提到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获得的此种书写材料的优势。当然,他们更不可能注意到这一优势与拼音文字结合在一起,对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文化特点之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参看8.4)。
    总体看,上述两大方面的8项优势,是一种综合性、辐辏性的整体优势。所有这些条件都互相关联,又各有其特殊的重要性。但归根结底,其中最关键的一条还是靠近苏美尔、巴比伦、埃及等多种人类古老文明的优势,因为倘若离开这一前提,其他条件或则没有多大意义,或则根本就不会出现。尤其是与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文明、美洲文明相比,希腊拥有的这一优势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现在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优越条件已经清楚地摆在那里,并且严格讲,所有这些条件都属于外源性条件,不是由希腊人、希腊文明自身所提供、所创造;从而,以往(自杜尔阁、孔多塞、黑格尔以来)被西方人商业广告般不厌其烦地宣传了几百年的所谓“希腊的奇迹”,也就不再显得那样神奇,或竟至很难再被视为一种“奇迹”了。道理很简单,此即中国古代孟子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同理,如果明明看到希腊文明依赖的多种外部条件,却对之避而不谈,而只是一味拔高希腊人的天才和成就,甚至不惜编造出所谓希腊人和西方文明“独有的理性““独有的自由”之类无耻谎言来侮辱、贬低其他民族、其他文明,那就不仅令人感到荒谬,感到愚蠢可笑,而且令人作呕了。
    1.4c 奇迹:希腊抑或中国?(下)
    如前所述,我已简略说明了古典希腊文明据以产生的诸多优越条件。不过,由此又必定会引起一些新的疑问。例如,从科学史角度看,尽管希腊人在上述条件基础上,确实作出过很多贡献,但为什么到了希腊文明的继承者罗马人那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几乎完全停滞,不仅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反而走向倒退?如果说这是因为罗马人太不争气,希腊人又如何呢?作为一个民族,他们并没有被消灭,人口没有减少, 文化影响更是加倍扩大,但他们的数学天才,他们“独有的理性”“自由”和“科学精神”,怎么转瞬间就灰飞烟灭了呢?
  •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看的最烂的一本书。从书名就可见一斑了,只怪自己对豆瓣评分抱有错误的幻想。
  •     给译者葛海滨先生喝声彩,书译得如此流畅,实在读者之福气。作者盛赞希腊的简洁,但自身的情感却相当炽热,而且目中所及,有一层薄薄的玫瑰色。作者下笔,词语之中蓄积的情感密度相当饱满,加之排比式的赞叹,可见老太太对希腊之“五体投地”,但如此密集的情感冲击,会让读者泛起情绪疲劳,也是意料之中了。
  •     汉密尔顿的《希腊精神》今晚在楼道里终于收尾了,其实前十章去年早已看完,后面讲希腊悲剧的章节因看不太明白而放下了。前段时间突然陷入了无望的忧伤之中,痛苦难挨,而这部分章节再看时便好像变得运达通畅起来,而我的哀伤也少了很多。看来,人果然是具有普遍性的,不管是希腊人还是中国人,我总是多少可以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的。只是不知道孔夫子和老子看了希腊的悲剧会作何感想。可一想到这样的问题便感到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袭来,我想他们必然对剧中呈现人类的痛苦感到奇怪,更看不到背后悲剧命运的意义。东方人还是不看重个人的价值,过早的政治成熟使得任何事物和个体的价值都让位给了天下人的整体褔祉,而这所谓的整体的最大利益却不过是求个安饱。于是,我们逐渐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更是失去了做人的荣耀,也没有走上科学的道路。
  •       希腊是一个奇迹。近世的研究已经找到希腊各式各样优越之点的外族来源,但这丝毫都不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希腊是一个奇迹。各个民族的神话、文字、数学、建筑风格、军队组织及其他等等在或深或浅的各个层面上影响了希腊,或者不如说,汇集到希腊,就像百川汇海一样,在希腊聚集成伟大的形象。
      
      我们谈到古希腊,有意无意会拿现在的中国和它比较。最先映入眼帘的差异大概是规模。希腊的一个城邦,公民多半是几千人,超过两万人的寥寥可数。相比之下,我们中国有十亿以上的“公民”。这个比较是很外在的,但很多重要的事实都和这一点连着。例如,你我作为一个个个人和社会、和政治共同体的关系必然与一个希腊人有霄壤之别。我们今天的民主、法制、政治公开性这些观念都是从希腊人那里学来的,但我们在这些方面的观念不可能与希腊人一样。在现代国家中,美国可算是民主、法制、政治公开性的模范了,但是和希腊相比,民众的政治参与是非常片面的,经常只限于几次选举,施政的公开性也是极其有限的,大多数人根本无法懂得那些政策举措的含义。
      
      再以竞技体育为例。希腊人重视体魄的健美,充满游戏精神,热爱竞争,同时又十分讲求规则和公平,现代所谓体育者,只可能在希腊诞生,而且这种体育精神也是希腊的突出标志。我们从希腊人继承了体育运动,“奥林匹克”这个名字已经表明了这一点。然而,近代体育只不过保存了希腊体育的几个片面。最突出的差别就是,希腊没有职业运动员〔希腊晚期出现了一些半职业的运动员〕。他们不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把一个小孩子从公众生活隔离开来,用各种技术和仪器去锻造他,最后制造出一架能获取金牌的运动机器。
      
      希腊没有职业运动员,也没有职业诗人、职业哲学家、职业军人。一个公民参与公民大会、在法庭上进行审判,他是一个战士,同时是一个家长,照顾家庭的生计。后世所理想的“全面的人”,几乎只能在希腊找到。也许还可以加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只不过只对少数精英是如此,而精英和普通人这时已经隔得很远了。
      
      面向更高的生存是希腊的理想,有一个人所周知的希腊词叫arete,大意是:卓越。后世也把它译作“品德”、 “德性”。这个译名不算错,没有更高的品位,谈何德性?不过,卓越和现在所谓“有道德”还是很不一样。现在所谓道德,几乎变成了个人的甚至内心的语词。以希腊人的率真,他们不会把卓越当作只求内心满足的德性。卓越带来荣耀。“同侪和后人的称颂才是对卓越的回报”[1]。希腊人多次放逐自己最优秀的人,这也许是个让人惋惜的制度,但这不意味着人们不承认这些人的卓越。这也许就够了,追求卓越并非只为满足内心,但卓越也不是用来换取各种琐碎利益的手段,卓越者本来也不希图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这不是咱们中国人才明白的道理,只不过,从人谁无死的结论可以是让我们辉煌生活一场吧也可以是让咱们就这么混吧。谁能证明瞎混是错误的?但有人碰巧喜欢富有魅力的生活,喜欢大自然的美,喜欢生命力的洋溢。用哪个词来描述希腊人?活力,而不是活着。
      
      希腊人的卓越观念也和希腊城邦的尺度有关。你的勇敢是你所关心的人看得见的,你的歌声是你熟知的人听得到的。当你只为陌生的追星族歌唱,哪怕他们成万上亿,哪怕他们如痴如狂,都不足以给你带来光荣,只能给你带来虚荣――大把的银子另说。当你失去了和亲近的人的联系,只有数字能表明成就,最适合统计学衡量的是钱,挣钱的行业汲取了每个民族中多一半精英人物。大亨和歌星有点满足感,那是相当抽象的满足感。的确,在希腊城邦的尺度中,卓越的个人作为一个实体被看到,在我们这个几十亿人口的地球村里,卓越最多是被作为一个片面的性质被看到。要想出人头地,你就必须在一个狭窄的方面拼命训练,〔希腊人不带恶意地认为专门技术是奴隶的特长,〕放弃你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存,乃至放弃德性,放弃arete。
      
      卓越者固然与众不同,那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与众不同,是在卓越的方向上与众不同。希腊人大概难以理解“片面的深刻”这样的用语。在希腊人看来,只有全面发展的优异个人才有个性,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个性,常常只是有点怪异而已。对希腊人来说,仅仅个性,仅仅是我的,仅仅表现出自己与别人不同,是毫无意义的,个性有一个广泛的目标,那就是城邦的福祉和更高的生存。这一点也许在艺术观念的转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希腊,艺术是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本事,而现在,艺术家所追求的则是单纯的标新立异,不管这种标新立异有何益处有何卓越之处。倒是别人没做过,但不是别人没有能力去做,只是别人不屑去做,或羞于去做。
      
      现代人也许会争辩说,希腊的神祇偏爱英雄,我们的上帝偏爱普通人。可是别以为我们不再卓越,是因为我们把卓越平分了。我没看出现代的普通人得到多少偏爱。实情倒往往是,当才智之士满足于普通人的那些需要,普通人就连这些需要也满足不了了。
      
      希腊人自己知道他们出类拔萃,在希罗多德、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伯里克利的著作和演说中,在几乎所有希腊作品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这一点。他们清楚,他们是自由人,而别的民族生活在奴隶状态之中。与当时所有别的社会相比,自由的个人是希腊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希腊人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遗产。
      
      无怪乎希腊时代是人类心智取得最伟大成就的时代。在心智生活的各个方面,希腊的突出特点是对鲜明形式的追求。形象、显现、展示,具有头等的重要性。在原始宗教那里,意义集中在神秘的核心,宗教崇拜愈重,日常世界就愈加无足轻重,而在希腊人那里,神秘的意义通过可感可解的形象呈现出来。在一个公共空间中,神的偶像主要不再在于它的象征作用,而在于它的可感的形象。这并不是要使神秘的东西消失,而是使意义充盈于日常世界之中。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深入融合。艺术家呈现神的形象,哲人们思考神话。据说第一个天球仪是阿那克西曼德发明的,于是,宇宙成为一个形象,一个景观,theoria,展现在我们面前。真理不再被理解为某种私人的感悟,真理能够也应该通过形象获得自身的独立存在,获得公共的展现。
      
      才华结晶在清晰的形式之中。那时的作品,无论是雕塑、建筑还是悲剧,此外还包括希腊人的演说、哲学、政治组织,到处都闪耀着智性的光芒。研究者指出,即使在德性或arete中,理智的含义也殊不亚于其道德含义。理智是塑造更高形式的必由之路。我们今人却耻言理智,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理智不再是用来塑造更高的形式,而是专用来谋求蝇头小利了。
      
      正是这种对智性的崇尚,希腊人发展出了我们今天称之为“科学精神”的东西。天文学是从巴比伦传到希腊的,但到了希腊,它就完全与星相学摆脱了关系,成为标准意义上的科学,从而具有新的意义,并且很快就大大发展了。不过,科学精神和我们今天视为科学的东西并不重合,希腊人在远为广阔的意义上理解科学,凡世界和人生的真理都是科学所要探索的。也许,我们不要叫它科学,而叫它哲学。可惜,今天的哲学已经无力概观过于膨胀的知识体系,今天的科学已经无力把繁复的数理和数据带回自然理解之中。希腊的思想家却从一开始就在寻找自然和理解的统一原理,arche。arche 这个词不是从神话来的,它也不是像太极那样抽象的一,arche要求的是丰富性的统一而不是单调的还原论。希腊人对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太深,展现结构性解释的智力冲动太强,那种抽象的万物归一对于希腊智性来说太乏味了。希腊哲人对真理比对学说更感兴趣。与其他学派相隔绝、个人自悟或门派自悟的学说不会是希腊意义上的真理。对自然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就像政治事务一样,是可以拿到民众之间进行讨论的。先人的解释和理论,没有哪一条是绝对不可冒犯的。我最近读到一篇文章,从苏格拉底之死等事例论证说雅典没有言论自由。这个论断多荒唐啊。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索福克勒斯为雅典人所作的戏剧中没有一字一句提到这场战争,阿里斯多芬的戏剧中倒是时常谈论这场战争,在他的戏剧中,雅典的英雄统帅常被描绘为小丑。汉密尔顿以此为例来说明希腊的思想言论自由,别说咱们这里,就是欧美也望尘莫及。就拿苏格拉底的审判来说吧,要不是苏格拉底自己求死,审判和判决本来都是相当温和的。
      
      理智不是才华和激情的敌人,相反,才华和激情只有通过理智才成为建设的原动力。希腊人在精神上的建设意愿是无与伦比的。希腊当然不是一个缺少激情的地方,希腊人的激情如此充沛,乃至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希腊作品中、在任何关于希腊的论述中几乎找不到假充激情的例子。然而,希腊的确不是一个狂热的地方,基托甚至断言:“很难想象某个希腊人会是个狂热分子”[2]。与希腊那种激情和理智的结合对照,我们不能不感到我们自己的时代更近乎狂热和平庸的交替。现代人的过激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那些不显眼的方面。就说现代关于平等的狂热吧。极端平均主义的惨痛结果现在我们还该记得,这种平等不仅让优越者愤愤不平,同样也使那些在等级社会中处于劣势的群体经受更大的苦难。然而在我们这个虚伪已渗入骨髓的时代,哪怕他宝马雕车,腰缠万贯,或权倾天下,只要他主张平等,似乎我们至少得承认他有良好的用心。为此而生的一个恶果在于,那种理想的平等社会永远不会出现,而我们为此浪费的精力原可以用于建设一个较为均衡的社会。在希腊人眼里,消灭贫富差别会是一种离奇的、没有任何益处的幻想,人的团体需要的是比例和均衡,而不是一盘散沙式的的平等。希腊人提倡节制,以“毋过度”为格言。财富应当受到节制,富人应当慷慨大度乐于施舍。
      
      当然,希腊也有贪财的人,但是在希腊全盛时期,简朴是风尚。对于热爱生活的人,简朴不是一种理想,而是一种需要。奢侈不仅需要花费精力去挣,而且需要花费心力去享用。奢侈和心智的贫瘠即使不成正比,也是经常相伴相生。我们的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衣裳,可是我们不得不用这些衣裳去包裹自己不是太胖就是太瘦的身体。看看希腊,我不能不怀疑人类走错了路。
      
      我个人,对西方文明,像中山先生一样,“心怦怦然而向往之”,而西方文明中我所热爱的一切,差不多都来自希腊。理性的开明,落落大方的竞争,不只以敌我划界而承认对手的尊严,坦诚和自信,对个人人格的尊重和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对身体美的热爱,思辨和求真的爱好,无穷的探索精神,赋予无形以形式的理智努力。与希腊人相比,现代人一望可知和残废差不多。当然,现代也并非一无是处。最突出的一点是我们现代人所具有的广泛的人道观念,即使希特勒也不敢公然宣称他将有计划地屠杀敌国的人口。我们,至少在观念上,比较重视那些不幸人群的尊严和福利。反过来说,希腊也不是天堂,多数恶行和缺陷,在希腊也能找到。那里有阴谋和腐败,有暗杀和欺诈,那里有狡猾的人、贪婪的人,甚至也有无赖。而且说到底,希腊毕竟在战火中,在道德沦丧中,在平庸中湮没了。是啊,有生之物必有消亡之日,唯可庆幸者,是人类有过希腊。
      
      那么,最后再说说希腊的兴亡吧。希腊是在战胜波斯以后到达全盛时期的。假如在希波战争中,落败的是希腊一方,希腊还会有这样的鼎盛时期吗?我想不会。〔当然不止这个,整个世界历史都将改写。〕弱小的民族,靠智慧和勇敢战胜远为强大的对手,我想不出有什么比这更能增进人的精神力量了。那么,假使雅典帝国轻易战败了斯巴达同盟,雅典会赠与我们更加璀璨的文明吗?我想不会,雅典成了帝国,变得越来越霸道,霸权有时能带来秩序、太平和经济繁荣,但它从来无助于而通常有害于心智的提升。我想到当前,曾经给人们带来众多美好事物与美好希望的美国一心建立自己的霸权地位,恰恰在这个时候,它在精神上的吸引力开始消退。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黎明,也是人类文明最灿烂的时光。西方是希腊的嗣出,但希腊遗产不是只属于西方的。中国人大可不必用我们的诸子百家秦俑汉简来与希腊一较短长,因此十分得意或分外自卑。中国人也是人,知道美丑贵贱,热爱美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事物,无论它从春秋来还是从希腊来。
      
      注释:
      
      [1] 基托:《希腊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318页。
      
      [2] 同上,第227页
      
      〔作于2001〕
  •     个人关注点在几位“希腊大明星”的章节上,看几个滚瓜烂熟的大名字发生新鲜事,总有“再爆料”之感,能满足“八卦心”。品达:因为是贵族,所以才傲娇,“一个贵族从来不会自贬身份去撒谎”,我是“一只飞向太阳的雄鹰”“我要用我燃烧的诗歌点燃这座城邦”。阿里斯托芬:读他“多少有点像读连环漫画”,搁现在猜他会写《巨蟒与圣杯》《万世魔星》。希罗多德:好奇心重,第一位旅行家,“几乎走遍了当时人们已知的世界的尽头”。修昔底德:文风沧桑,一句话道尽命运,“做了人能做的事,受了人该受的苦。”色诺芬:混个首领当,遂写出大撤退史诗《长征记》。埃斯库罗斯:兼演员兼剧务兼服装设计忙不过来。索福克勒斯:倒霉生不逢时,赶上“国家”走下坡路。欧里庇得斯:悲伤的悲剧。几个希腊词源:学校=闲暇;历史=考察;白痴=对公共事务不负责的人。
  •     正在看这本书,过来看书评,没想到看到的第一篇就是大批判啊
    才看的时候确实有觉得不知所云,思维和表述及其的具有跳跃性,所得结论根本不需要推理和翔实举证,确实在严谨性上有很大问题
    但是觉得这本书侧重点在提出一些观点性的东西,而并不在于其确凿。另就我看过的章节(一、二、七)其比较对象横向主要是埃及,纵向主要是罗马
  •     送给同学的,是同学老师推荐的,她看了挺喜欢。
  •     汉密尔顿的文笔很好,然而不喜欢她十足的西方中心主义,主观性太强了。
  •       何谓西方精神?Edith Hamilton在 the greek way(《希腊精神》)中给出的答案是 希腊。虽然她也撰写了 罗马精神,但相较而言,她认为希腊是更为纯粹的西方精神,而罗马已经加入了更多的东方王朝的元素。
      何为希腊精神?汉密尔顿的书中选择了思想、艺术、文学、宗教、现世方式来呈现,其中,尤以文学巨匠来展现希腊的精神之所系,他们是 品达、柏拉图、阿里斯托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力比德斯。他们身处希腊的不同城邦,不同发展时期,或是坚定的贵族阶级保守者,或是秉持自由思想的民主公民,或是经历梭伦的振兴时期,或是身处伯伦奔尼撒战役后的没落,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点,足以代表希腊精神。书中无数次出现正义、节制、自由、独立等字眼,也多次与古印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以及后来的英国文学做比较,在希腊之前、同时期、以及后世的文明世界中寻找它的踪迹,却发现,有太多,将会是亘古不变。
  •     心仪已久 大人孩子都能看 好书 封面、印刷质量都好 汉密尔顿娓娓道来 很好的普及读物
  •     汉密尔顿的古典世界一共收了三本,以这本读起来最为舒服,估计跟翻译者本身的爱也大有关系。汉密尔顿是蓄势很久成书的,旁征博引均是信手拈来,毫不留痕迹。
  •       为了备课,找出一本自己印象里极喜读的书,依迪斯·汉密尔顿的《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这书是葛海滨翻译,陈嘉映给作的序,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陈嘉映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教授,研究西方哲学。在序中,陈先生自云,是一个希腊的爱好者,认为“希腊是一个奇迹”,认为自己对于西方文明的心情,像孙中山先生一样,“心怦怦然而向往之”。自然,对于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更是如此。陈先生此序,盛赞希腊人的卓越、自由、简朴,以及在身体和精神之间、普遍和一般之间近乎完美的平衡,并云:“与希腊人相比,现代人一望可知和残废差不多。”葛海滨先生之所以翻译此书,与陈先生也有直接的关系。在译后记里,葛先生提到,他想了解古代希腊,向陈先生请教,陈先生在书架上挑出这本书很旧的英文版,云,非常喜欢。葛先生于是就有了翻译这本书的机缘。对这本书,两位的推崇是一致的。我记得这本书过去曾经有人翻译过,是八十年代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看葛先生后记在2001年,当是两位译者,不过前面那个译本,我始终都未找到。
      今天首先让我不满意的就是,这本书竟然没有标明所依据的英文版本的基本情况,这是相当令人遗憾的事。
      再看看自己三年多以前对这本书的标注,竟然划得满纸都是,印象里却只有“分析得比较细致、精彩”,其余却什么也记不起了。可见当时未曾真正用心,虽然满纸皆是,却没有提出任何疑问。今天因为要批改学生作业、核对史料,仅仅读了本书前两章,不但与从前的印象差距颇大。虽然不会怀疑上面两位先生关于希腊文化和精神的伟大的说法,但作者作为西方人的傲慢和无知,似乎布满了书页,令人慨叹昔日之我读书之粗心。
      第一章《东方和西方》,总论西方和东方文化的差异,以突出希腊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下面摘抄数条,以案语稍做分析。
      “在历史学上再没有人比得上修昔底德;……说起史诗,没有人可以与荷马相提并论;品达的颂歌亦无人能出其右;有史以来的四个悲剧大师中有三个是希腊人。”(第2页)
      案:史诗和悲剧恐怕无法否认,颂歌我完全不懂,《诗经》是否可以与之相比,自然难以断定。但在我的心中,《诗经》是最美的诗,个人意见,当然算不得数的。但是,在历史方面,真的就没有人可以与修昔底德相比吗?修昔底德诚然是了不起的大历史学家,可我们如果读过《左传》、《史记》这两部时代相差无多的中国史书,恐怕在各方面,史学、史识等,与之相比,都不遑多让吧。至于史才,恐怕还要略胜一筹。退一步讲,原本就是有差异、偏向的人,非要拔高到如此如此程度,只怕是作者思想上因为无知,而带有的先入为主的偏见,起了不少作用。如果这样的挑错算是吹毛求疵的话,下面的内容,可是任何稍有世界史常识的人都难以认同的。
      “在埃及,在克里特,在美索不达米亚,只要我们能读到这些史料,我们都会发现同样的情况:每个国家都由一个专制的君主所统治,他的突发奇想和感情好恶决定了国家的命运;人民境遇悲惨,慑威臣服;教士或僧侣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知识领域。我们所了解的东方国家到现在也仍旧如此。”(第3页)
      案:数千年的历史里是否各国都是君主政治,本就成问题的,比如雅各布森在四十年代就专门撰文讨论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民主的问题。至于君主政治是否都是专制的,也比较成问题的。就拿作者盛称的希腊来说,斯巴达是君主政治,但无疑斯巴达不是专制的。中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是君主政治,可现在学者们多数都认为,那时还谈不上什么专制的问题。上面都成问题,什么突发奇想、感情好恶决定国家问题,自然是无稽之谈了。更令人惊异的是,君主政治是否人民就一定境遇悲惨?根据我们对历史的了解,罗马帝国时期,有过几乎长达两百年的“罗马和平”,中国的西汉前期、盛唐、康乾等时期,显然是一个人民普遍比较幸福的时期。当然,中国秦以后的君主政治即使在比较好的时候也会威胁到个人的自由与权利。但人的幸福感,各个时代恐怕有所不同,今人崇尚自由,古人,或他国古人则未必,以今人之精神取向衡量古人,不也是史学现代化之弊吗?再退一步,民主政治就一定带来人民幸福吗?看看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的雅典,只怕未必吧?
      作者接下来讨论东方人如何没有理性,希腊人则首先开启了人类的理性之门。
      “区分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唯一标准是人在处理一切事物中的至上的理性,它产生于希腊并在所有古代社会中仅存于希腊。”(第4页)“我们的主要精力也花在增强我们对外部物质世界的控制上。……我们最主要的也是最具本质特点的活动是我们对智力的使用。”“我们西方人对所谓真实世界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在东方不受任何重视。”(第5页)“在埃及,人们注意的中心是死去的人。……这种情况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人生的苦难。在古代社会,普通百姓的生活一定悲惨之极。……在埃及和尼尼微,一如在当今的印度和中国,没有什么东西比人命更不值钱了。……相比之下,他们对现世的生活没有留恋之情,也没有什么让他们觉得比冥世更实实在在。……心怀恐惧、饱受苦难的人们不会去寻找理性的帮助。他们本能地从外界现实退却。……当埃及消亡之后,东方人朝着埃及指向的方向走得更远了。亚洲的悲惨境况是人类历史上可怕的一页。……现实——我们两耳所闻、双目所见、伸手可及、活生生的这个世界——被看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虚构的世界。……当人们越来越远离事实的时候,一种崭新的东西出现了。希腊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所了解这个世界开始了。(第6-11页)
      案:且不管作者把历经数千年变化和远隔万里的不同地域的民族,简单地视作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特征和思维特征的群体,这样大而划之的思维方式在方法论上是怎样的荒谬,实在不值得驳斥。我们还是讨论作者的中心问题——理性。作者认为,有无理性是东方人和希腊人最大的区别。那么什么是理性呢?作者的解释很模糊,似乎包含了对外界事物的关注,而不是对来生的无穷尽的想象。而东方社会,因为对现实的悲苦,导致人们否定现实,把所有的热望都留给来世,因而受到僧侣的控制,僧侣为了维持自己的势力,又竭力宣扬非常繁复的神学理论和仪式,人的理智(如果有的话)因此完全消失。其实,理性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现代社会的理性基础,是由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中总结的:通过对现实存在的事物的归纳得出认识。这与作者所论,并无大的差异,但培根只是讨论思想方法,并没有自负到认为可以纵论那些并不真的了解的事物。韦伯也是探讨理性为目标的大学者,一生分别对中国、印度、西方的宗教和传统中理性的因素如何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但读完韦伯的《儒教与道教》,可以说是失望得很,因为韦伯的理想太大了,在他根本不具备阅读第一手材料,因此也不可能精研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情形下,粗率地讨论中国的问题。可以说是雄心胜过了理性。当代华人学者黄仁宇把理性简化为数目字的管理,并以此来衡量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虽然作为华人学者,对中国的认识来得实在许多,但所用的方法之简略,在眼光上又远不及韦伯,可谓知一而不知十,有如此局限的理性,还能叫做真正的理性吗?我对此表示怀疑。这些学者和作者着力强调的都是理性,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思想的方法上还是遵循了培根的原则,尽力寻求事实。而这本书的作者,在没有真正研究、甚至连严肃学者的研究著作都未认真看过,就在这里大谈东方人的无理性,这可以算作是理性的态度吗?如此说来,并无一个所谓抽象的理性,理性都是人们在观察外界事物和人类自身的时候,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表现出的彻底贯彻归纳法的思想方式。没有对具体问题的理性的方法,也就没有所谓整体的理性。这一点,对于历史问题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作者对东方的态度,根本就不是一个学者实事求是寻求证据的态度,感觉上就是看了太多西方殖民时期对东方大肆贬低和侮蔑的小报,而得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印象。如果用东方现在已经出土的文献和传世文献细致地论证,那是这篇小文所不能承担的任务。但我们还是需要拿出一些证据来证伪作者大而划之的所谓认识。埃及的纸草文献中曾经出土了一篇教谕文字,是一个商人带着儿子到首都的书吏学校学习时教训儿子的话,他列举了许多职业如何如何不好,农夫、剃头匠、织工、国王的侍从等等,都有种种不好的地方,只有书吏才是最好的职业。这样的教训在今天看来,自然未必就对,但当时埃及人确实是通过实践,认定书吏这一职业,是最有前途,也最稳定的,这样的认识,完全没有提到任何与来生和宗教相关的事情,前面《古埃及人的情诗》中也引述了两首哲理诗,都是如此,他们不但关注,而且是热切地关注现实,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的作者大概被金字塔这些遗留下来的与来生、宗教有关的事物迷住了双眼,对这些却视而不见,这些难道不算是理性吗?至于中国,我们可以举出更多的事实和认识。孔子的学生曾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不喜谈利,这很正常,但他对于谈论“命”或“仁”这样抽象的问题没有所少兴趣,却是一以贯之的。他自己说:“敬鬼神而远之。”岂止孔子,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子产也有过类似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时关注现实而非鬼神,已经成为思想的潮流。人们甚至清楚地认识到,鬼神乃是人的工具。(《左传》桓公六年季梁语)另外,理性的方面应当是多方面的,无所不在的,不但是外部世界,人的思维和内心世界不也需要理性的指导吗?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但指出了知识与理性的关系,而且指出了实际思考中的界限。孔子门徒还说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对于个人或者某个群体思想的有限性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这实在是对理性的更深入的反思。孔子以后的思想家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都有很多非常理性的思想资源,没有读过他们的作者,难道不应当采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性态度吗?比如,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荀子就更为精彩:“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可以说充分发挥了孔子“多闻阙疑”的理性精神。相信其他地区的古人,也有许多理性的精神的体现。
      其实,理性还有一个明证,就是各国留下的种种重要的建筑遗址。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以及大量的城市遗址,没有关于外界事物多种繁复的实际的知识,怎么能够建成呢?作者可能会反驳我: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神的。金字塔自然是为了神和来世的,但没有清明的理性,如此庞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样的工程是不可想象的。难道世界上只有整体理性,而没有工具理性吗?难道人类认识的过程,不是通过单个的工具理性逐渐过渡到对理性原则的认识吗?况且,中国的长城,与神完全没有关系,而是抵御外敌的防御工事。
      如果再进一步说,作者实在是忽视了历史的连续性。希腊清明的理性,不是突然出现的,也不是希腊人独创的,而是接受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再加以创造的结果。作者所盛称的希腊的艺术,我们在艺术史里非常清楚地了解,他们的雕塑,无论是技法,还是早期的风格,都来源于作者不断批评的埃及,甚至到了古风时代,我们比较古王国埃及的雕塑与希腊雕塑,还有着惊人的相似。更不必说文字了,希腊文字是大约公元前九世纪从东方腓尼基人那里改造而来,而腓尼基文字又是在吸收西亚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没有东方基于理性的文字,希腊文明又从何谈起呢?
      还需要说明的是,希腊的理性真的就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纯而又纯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等重要的思想家的思想,是希腊精神的代表,这是事实。但考察历史,实际生活中的希腊人常常并非如作者所言。最著名的就是希腊人对神谕的看重,无论何种事情,通常都要求之于神谕,这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尤可哀痛的是,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在已经失败的情形下,本有充足的时间逃脱,但因为军队对月蚀的迷信,而耽搁了将近一个月,导致全军覆没的惨剧。其他类似的情形还很多,比如斯巴达人因为迷信而不能去帮助马拉松的雅典军队抵抗波斯大军,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上面通过对东方理性的举证,对希腊理性的质疑,来证明在事实层面上,东方和希腊都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体,所谓纯而又纯的说法是欺人的大言,或者未经证明的浮辞。因此,没有工具理性的所谓整体理性是虚妄的,甚至本身就不合于理性的要求。
      作者在第二章还提到一个非常可笑的观点:“不管怎样,我们在任何其他古代社会中都找不到欢乐的影子。而在希腊没有比欢乐更显而易见的了。在这个世界上,希腊人是最先开始游戏的人,而且他们的游戏活动有相当大的规模。……境遇悲惨的人们和辛苦劳役的人们不会游戏。希腊的那些竞赛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是不可想见的事情。……但实际上埃及人不游戏。”(第12-13页)这一段前面我没有抄,可谓矛盾百出。作者声称,在埃及壁画里没有看到他们游戏的场景,否则在壁画中应当有所表现。真的如此吗?我们在埃及的壁画中看到过音乐家的表演,看到舞蹈家的表演,看到打猎的场景,不知作者为什么没有看到?是当时还未出土,还是作者视而不见?中国的例子我也懒得再继续写下去。相信看我这篇文字的读者早已经厌烦了。
      到底是谁没有理性?我相信在古代,希腊人的理性程度很高,近现代,西方社会的理性总体上也处在一个比较高的状况。对于东方的轻视,也不是起源于作者。黑格尔早就在《历史哲学》中把东方的文明视为停滞的文明。自然有其道理,但也同样有无知者的无畏。作者呢,在后面谈到希腊的专门问题时,也没有这么多问题。独独在前面讨论东方时,没有经过论证的所谓道听途说的知识和理性充斥了书页。对待思想和历史这样的非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发生在以理性自我标榜的作者身上,实在令人吃惊。我无意于因为作者的非理性,怀疑西方社会的理性程度。
      但真正让我奇怪的,是研究哲学,喜欢希腊和西方文明的陈嘉映、葛海滨两位先生在他们的文字中,除了对作者此书和希腊文明的推崇外,竟然没有提出一点点质疑,正如我三年前读到此书的情形一样。哲学家、学者如此,倒真让我怀疑起现在中国学者的理性程度了。
  •     当时的孔子生活的氛围中并没有太严重的老师的权威性,子路不是经常顶撞孔子吗?孔子和学生也经常的交流各自的理想,这在论语里面都可以找到。当时的师生间似乎不是那么纪律严明的一种组织。
    说苏格拉底只问不答更是不对,苏在提问之前明明把答案都想得清清楚楚的,发问不过是种教育形式,哲人王这样的概念都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无论在西方在东方,教化都是重要的。
  •     the Greek way the great way
  •     楼主
    我同意楼主对书的定位。我的感觉是此书与《论语心得》相比,水平更高,但基本还是同类的。汉密尔顿是“古典普及家”,她的这一系列读物对西方古典著作的解读在大方向上是没有偏差的,这点大大强过于丹;在精确和深入上,在学术价值上,就说不上什么了。
    但有一些事实如果澄清一下:
    1. 在西方人关于文化的古典语境中,“东方”这个词很模糊,一般泛指埃及、波斯、印度一带,基本上不涉及中国。埃及、波斯、印度是他们能较直接接触的民族、文化。我的印象中,汉密尔顿的行文中没有提过中国,她不会是在中国文化上有偏见。
    2. 推荐者哲学家陈嘉映先生,对于文化相关的概念问题也有他自觉的看法,并不曾为各种“粗陋框架”所左右。他曾专门撰文《轴心时代的中国理论与理性》,澄清“理性”的概念,指出理性精神和理论兴趣的不同含义,强调中华民族的理性传统。陈嘉映先生过说“整部《论语》简直可以看做一部理性态度的范本”,他的许多观点和楼主简直不谋而合。对于文化研究中常犯的过度概括的问题,他也曾多次论述。
  •     希腊那个年代离我们太远,留下我们的除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很多的迷。那个灿烂的时代需要去发现与理解的还有太多太多
  •     古希腊的精神生活, 让人心神往之
  •     "斯文足以表现一个中国人的傲慢和无知!"——真是傲慢和无知的评论!
  •     读完本书,对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宗教、哲学、艺术、人生态度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文中除了说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已经为我们熟知的大咖外,还说到希腊辉煌灿烂的悲剧,世界四大悲剧作家有三个在希腊,还有一个是莎士比亚。
  •       伊迪丝.汉密尔顿是德裔美国人,女。对这本书除了深深地折服和热爱之外,我不能再说别的了。这本写成于1910年代的书,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激情和理性的完美结合,就像希腊精神的激情和理性的完美平衡一样。比所有的现代作品都更现代,完美的自然和平衡,就像古希腊的雕塑,超越了一切时代!作者活了96岁,去世之前最后一星期还刚刚完成一部著作。简直就是我的偶像!古希腊也是本人最向往的时代。
      
  •        《希腊精神》的译者葛海滨在“中译本序”中提到,希腊是一个奇迹。而在本书中希腊给我的印象也确实如此,那来自公元前五百年前的一个边陲小城的,在其之前的时代之后的岁月都无出其右的奇迹。
       希腊的这段历史短暂而辉煌,称得上是千古奇葩,希腊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那是在当时没有人想过也没有人敢想的崭新的世界,属于希腊的光芒照耀至今依旧闪耀。
       在《希腊精神》这本书中,依迪丝汉密尔顿用希腊做了一系列的横纵比较:与之前的世界状况的比较,与和希腊属于同一时代的其他国家而比较。介绍了东方与西方思想上的差异,在当时单纯地追求精神的时候希腊人对理智的追求,东西方艺术的比较以及希腊独特短暂而灿烂的文学风格。希腊人的宗教,希腊人的方式与现代社会的方式也都有涉及。希腊的辉煌由一些重要的思想和伟大的艺术成就堆砌而成,所以在《希腊精神》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些希腊鼎盛时期的作家。
       在希腊诞生的那个年代,各个国家都有着一个专制的君主;有着一群有权有势的教士、僧侣,他们控制着整个国家的思想;剩下的,就是悲惨的、被慑服的、渴望在与现实世界无关的另一世界渴求安慰的悲苦民众。希腊便出现在了这时候,它来得突然而格格不入,也许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天注定。我们需要一个希腊,历史需要一个希腊。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东方与西方,突出了东方人甚至当时的整个世界都是执着地追求一种梦幻、虚无的信仰,并坚信它能够拯救自己。我认为在那样的时代,对于一切终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中的老百姓来说,为生命找一个出口迫在眉睫,当痛苦与无助主导了生命的主旋律,一个信仰,一个自我安慰的方式才是最切合实际的。很多时候宗教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歌德将它称为内心的宇宙:“当外在世界的冲突不能解决的时候,它能够靠其本身的律法生存,创造自己的安全机制,形成自足的体系。”
       由此,作者提出了“理智与精神”。当人们的意愿、追求集中在那不可见的世界中时,希腊出现了,它代表着久违的可见的世界,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思想,代表着理智与理性。与其说希腊是存在于那个时代的一个奇迹,不如说它是一个脚步匆匆的过客,来得快,去得快,并且不会再回来,可却留下了那般鲜明的存在过的证据。
       作者在“理智与精神”一章写到的:“希腊精神的繁荣发展带来的累累艺术硕果正说明了精神力量在希腊的存在。理性和感情不是对立的。诗的真理和科学的真理都是真理。”理性代表着智慧,不等于呆板,这也对希腊人的“孩子气”有了很好的解释。他们有思想,会游戏,懂得该如何生活,“面向更高的生存”是希腊人的理想。
       他们更懂得如何将全面和片面进行诠释,他们要做的是一个“完整”的人。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即使是美国在播放中国国庆阅兵的新闻的时候,也会配上一段极具侵略性音乐。在2008年北京运动会上中国如愿以偿地获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成绩,奠定了奥运第一强国的地位。每当看到站在奥运领奖台最高位置的中国人,每当奥运场馆上空奏起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大概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也许那冠军是辉煌,是无尽的荣耀,可那何尝不是日夜拼搏的汗水和带有缺憾的童年。希腊人大概永远不会明白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有专业的运动员,为什么会选定一个尚不识世事的孩子从小开始训练其某种特定的技能,他们要的是一种游戏,享受的是参与的快乐和过程的喜悦,在这时,结果便显得不那么重要。站在古时候的希腊人的角度,应当怎样看待中国呢?是英雄还是小丑?
       所以,希腊人只渴望快乐地生活,他们用智慧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作者讨论的希腊精神的另一方面,便是自由。希罗多德在他的史书中写道:“他们只服从于法律。”自由的信念开始萌生,希腊人开始独立思考。我很喜欢作者在书中的一种说法:“如果神放出一个思想者,这个世界马上就会乱套。”可神却在希腊放出了思想者。这让希腊人不服从于任何的独裁,不同于那个时代的其他人民,他们选择相信思想者而非虚无缥缈的上帝。
      自由在希腊的另一种体现,便是思想言论的自由。如果说在中国做一名运动员尚有乐趣和兴致可言,那言论自由变成了中国网民在黑暗中期盼的不知何时能够到来的阳光,其实希腊的言论自由即使是欧美也望尘莫及。首先,一切对自然、人性、政治的理解都是可以拿到民众之间进行讨论的;其次,前人的解释和理论,也没有哪一条绝对不能够被冒犯。这一点大大讽刺了我们对权力的崇拜和对先人言辞的忠诚。
       这也决定了希腊人对待宗教的理性与拒绝盲目崇拜的信念,作者借此谈及了希腊的宗教。宗教是无助的人寻求安慰的一种方式,所以我好奇宗教在希腊人的生活中会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事实证明,宗教之所以存在,只是因为它是这个民族必不可少的仪式,却很少有希腊人在其中寻求解脱。“希腊人把庄严的宗教信念和那些与自己休戚相关的利益放在完全不同的位置上。”这是他们理智的另一个体现。
       作者在本书中着重表现了“理智与精神”的逻辑关系。一个为可见一个为不可见,似处在相互对立水火不容的对立面,希腊却将其柔和自然地联系。“理智不是才华和激情的敌人,相反,才华和激情只有通过理智才成为建设的原动力。”在希腊人的眼中,这二者缺一不可。精神体现在了希腊艺术创作方面,而理智让希腊人做出的判断与抉择即使在当今社会也值得我们思考临摹。
       希腊是人类文明最灿烂的时光,而这也是人类心智取得最伟大成就的时代。对于这一切,我们没有必要惊讶,更没有必要艳羡,希腊精神作为一个奇迹存在人类历史上,终止了在其前后两端的进程,历史上没有第二个希腊,也不会再有第二个希腊。从这个角度想,一切便都变得合理而易于接受。
       毕竟,作为一个传奇,它终究应该带着不食人间烟火的韵味。
      
  •     希腊人完全有理由骄傲,只凭一个例子,希腊式的柱子竖立在中国首都北京的心脏天安门广场的人民大会堂门前----作为国家政体庄严的象征,中国的特色建筑啥时候也能作为一个国家政体的象征耸立在希腊的首都雅典?
    如果说当今的世界文化主流是希腊化,这太过份,但民主,议会,选举这些确实来自希腊,而更不用说科学---这个理性之花最初正是开放在爱奥尼亚,如果没有科学,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所以,希腊人还是有理由骄傲,他们的成就影响到了两千多年后的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中国古人可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吗?---妄自诽薄不对,夜郎自大更不好。
  •     “让我们保有我们静谧的神殿…因为其中珍藏着永恒的视角。” 唯可庆幸,是人类有过希腊。
  •     还没怎么读懂。找时间再看一遍。
  •     原文不错,翻译烂,写序的哥们二了吧唧,三观都不正
  •     只记得里面一句话,大意是要了某个时期的人民的生活及精神的真实状态就去看那个时期的文学小说作品
  •     主观扯淡读不下去,弃
  •     后面基本是比较文学...略神烦
  •     作者偏好很明显嘛,对窝大阿三又贬低又不了解,哏。看在希腊老祖宗这么萌的份儿上算了。
  •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在文学,艺术,教育,宗教等方面有无法超越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希腊非常注重人本身。他们是一个快乐的民族,他们深深的体会到生活在世界上的美好,他们是最早大规模游戏的人,可见他们有足够的体力,兴致,时间游戏,透过绘画雕塑,可以看出他们宁静祥和,快乐欣喜的神情和姿态。希腊人深知生的快乐如同他们深知生的苦涩,但这并不矛盾,因为爱的热烈才会恨的分明,精神抑郁与希腊人无关,精神抑郁的人不知道快乐如同他们不能感受痛苦。希腊人注重理性, 认为心灵 是人的最高的部分,他们注重教育,尤其 音乐教育与体育教育,认为前者培养 人心灵的智慧,后者培养人勇敢 的品质和健康的体格。希腊人热爱真理知识,自由民主,他们对奴隶下的定义是不能表达自己思想的人。什么是真正的希腊精神? 快乐,感官,享乐。 幸福就是生命的力量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的卓异展现。
      
       文明给我们带来的的影响是我们无法准确衡量的,它是对理智的热爱,对美的喜爱,是荣誉,是温文尔雅,是礼貌周到,是微妙的感情。
      
       雅典人是热爱美的人,但没有失去质朴的平味,是热爱智慧的人,但没有失去男性的魄力,敬献给神殿的库罗斯以阿波罗的称号,象征人生精华和闪耀生命力光辉的庄重健壮的青年与年轻的太阳神有内在的相似。
      
  •     提过一次中国,和日本一起,是贬义
  •       什么是悲剧?悲剧正是通过痛苦来给人温暖和激情。叔本华讲:“当心灵的激情会说:‘事情非这样不可’,悲剧就是对这种激情的接纳。”尼采说:“重新肯定向死而生的意志,而在这重新肯定之际,为意志的不可穷尽而感到欣喜。”(摘自《希腊精神》)。《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大家应该不陌生,里面的小女孩最终在严冬之中带着憧憬离开人间,无疑,这个故事会引起大家的怜悯,小女孩的遭遇确实不幸,但这不是传统希腊意义上的悲剧。悲剧并非为了单纯地描写一个凄惨哀伤的故事,重点在于,那些遭遇了种种不幸的英雄们,在苦难面前虽然也会经历迷茫、失望,也会发出无奈的嗟叹,但作为悲剧英雄,他们最终选择了一种积极刚健的态度,去接受这些既成的事实,然后,对着不幸、苦难乃至作弄自己的命运,发出最猛烈的咆哮和进攻,哪怕他们早就知道自己最终逃不出那强大的宿命,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且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承担起生命之责任。人世间的痛苦,或许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个字:事与愿违。然而,那种对待痛苦的悲剧精神,却足以使人脱胎换骨。而我个人理解,中国不乏这种悲剧精神,春秋侠士、文天祥、方孝孺……一生在践行自己的理念,最后为理念而死。
      再讲讲什么是喜剧。伏尔泰说:“真正的喜剧,是一个国家的愚蠢和弱点的真实写照。”喜剧里面的那个“喜”,不是”皆大欢喜”,而更多是一种黑色幽默,笑世间可笑之人,古代的希腊人可以在城邦交战期间,用喜剧在大庭广众开本方主帅的玩笑。而谁是可笑之人呢?谁有资格用喜剧来讽刺他人呢?答案就是,世间荒诞的事情皆可笑。然而真正的喜剧并非把眼光停在了那些使当事人难堪的玩笑,也并非以此为快乐,而是想用玩笑的方式来告诉各位看官,当你在笑这种种荒唐事的时候,有否想过,既然荒诞不经,为何会出现在世上呢?会不会出现在你身上呢?喜剧其实是在用玩笑来质问着时间种种,把问题暴露出来,也把问题抛给了观众,等我们大笑过后,却往往发现,身处这个时代的洪流之中,谁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可笑之人呢?笑声背后,是丝丝的无奈与苍凉。再推进一步,喜剧就是时不时给人们淋一盆冷水,提醒我们:不要停止怀疑这个世界。
      人生无常,往往就是在悲喜之中交替,感谢世上有悲剧和喜剧,使人们在意志与命运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得到平衡。
      
  •     what happened to greece?
  •     文笔不错,写得很全。
  •     希腊完美得好像是虚构的一般,作者真是爱希腊
  •       那一刻如群星闪烁亮澈天宇
      其荣勇卓华成为漆黑杂元人类历史里之亘古思忆
      希腊是现代社会的童年
      那是开放的心灵所表现出的对世间的爱、对无限的豪情
      那是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以及由理性而来的真正自由
      他们的光辉如迷蒙城市夜空中偶现的星辰
      闪烁出隽冷而不乏激情的光
      从不停止告引世人
      永远不要放弃那颗孕育在灵魂深处、历经百代传承而下的追求卓越之心!
      
      
       “愿神保佑我仍热爱美好的事物,为能够通过努力做到事情而努力。”
      
      希腊是什么?它如一道强劲的闪电,划过夜空,照亮大地,然后消失?不,它的能量在一瞬间释放出来,释放到了这片他所照亮的大地,于是,大地上的一些事物都充入它的能量,流传下来。
  •     另外我觉得翻译得很好
  •     LS,您。。。
    人家明明说的是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门口的造型,
    哪个跑到天安门前的华表去了?
  •     斯文足以表现一个中国人的傲慢和无知!
  •     读完觉得相当受教……见识到了很多有趣的观点,同时文风也非常优美,简直有种学习是享受的感觉,而且更加让我觉得书读得太少…………
  •     这是《奥义书》最基本的教义:无穷即是自我。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就是世界的主宰。空气、火、水、食物,以及生与灭——都源自自我。看到这一点的人看到了所有也便获得了所有。如果一个人懂得自身即是万物,对曾经看到这种和合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悲痛、什么欲望? 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都出自法国人或俄国人之手。读完一本法国小说,我们感觉到的是对人类的一种绝望和厌恶,我们感到人类是那么卑劣、琐碎和可怜。但是读俄国人小说的时候我们却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我们在俄国人小说中也会看到法国小说常有的那种描写人本性中的卑劣、野蛮、生活的不幸,但是我们读完之后的感觉到的不是绝望和厌恶,而是怜悯和好奇,人竟然能忍受如此深重的苦难。俄国人是这样看待生活的,因为俄国的天才们都是非常诗人化的作家;而法国的天才们不是。
  •     闻名已久。
  •     实在是写的太好了,比陈嘉映都没你写的·~~~简直了~~~
  •     喜欢汉密尔顿
  •     有意思
  •     我对希腊文明的好感,来自于本书。作者文笔华丽,行文流畅,视域广阔,对希腊文明的解读较为全面,但是在接触到多方面材料后,我发现伊迪丝·汉密尔顿的政治观点并非无懈可击,对自由、民主的理解略显肤浅,但作为通识性读物,仍值得推荐。
  •     浮光掠影 作者态度过于赞赏
  •     我觉得楼主的这个评论是有价值的,但事情也不能太绝对。
    就我初次翻阅过的章节,此书的确有拔高希腊和西方的倾向,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它也同样可以起到激发读者去阅读书中列举的历史、哲学、戏剧等书籍的兴趣(引发兴趣,延伸阅读,再重新回味,得出自己的见解,相信楼主也是同样的过程。这个作用难道不是仅仅比告诉人们该怎样意义更大么?我觉得本书的这方面价值不该事后简单否定)
    有些关于精神价值以及东方君主制度的说法,学术介绍方面的一家之言,又非盖棺论定,看过即可,大可不必如此火气。
  •     天安门前那个是希腊式的柱子?
    那个叫华表!!
    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华表是一种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
  •     很适合刚进大学或者刚开始搞文艺的童鞋看
  •     指出书的局限性也没什么吧。各人说自己能说的,无所谓应当
  •     希腊精神就是平衡的精神,是理性与精神的完美结合,这本书让我初识希腊,但感觉文中褒扬太过,有失中肯
  •     平衡。希腊有最完美的平衡。最完美的关于理智和精神的平衡。
  •     支持楼主。
    不过西方人赞希腊贬东方没什么错,因为那是他们的根。
    可耻的东西,是回复中某些东方人对西方那种奴颜婢气
  •     希腊精神,hhaibucuo
  •       真正的生活只在古希腊存在过,之前没有,之后也不会再有。
      
      那是一个视青春年华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视享乐为人生最大幸福的时代。每个公民都可以是哲学家、艺术家、辩论家、戏剧爱好者和运动员,那是一个人成为完整的人而全面发展的时代。没有人会为了纯粹为获得金牌而去将自己训练成运动机器,但是每个人又同时充满热情与活力,他们追求健康的身体与勇敢的精神。他们热爱阿波罗式的庄严崇高,同时又享受于狄俄尼索斯式的欢快热情。没有人能够想象一个希腊人是抑郁症患者或是一个狂躁症患者、一个破坏份子。他们从大自然中来,又以最纯粹的方式歌颂自然。所有希腊的神像都是人的雕塑,希腊人眼中的神就是完美的人。他们除了赞美人的智慧,更深知世界本身的无限魅力,他们探索宇宙天演,埋头于古老的物理和数学解析,创作最朴素而动人的悲喜剧。在古代辉煌的建筑里,大都是陵墓、神殿、王宫、城墙,而在古希腊的废墟中,还有剧院和体育场。他们同时向往真理、正义、民主,理性思考是他们的精神内核。
      
      这本《希腊精神》就是告诉你,希腊是个奇迹。
      
      然而光有赞美也是不理性的做法,其实不止希腊人的天然民族性早就了古希腊的辉煌,还有无数的机缘巧合才使得古希腊拥有那最瑰丽的几百年时光。其中一个关键原因,这本书几乎没怎么提,就是古希腊是民主奴隶制。就像村上春树在他书里写的那样:“要诞生真正的艺术,奴隶制是必不可少的。”希腊城邦里,绝大多数还是奴隶,由他们耕种、做饭、划船,公民才能够避免社会化分工造成的个体的狭隘,而成为完整的人,只有在这个背景下,公民才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来完成上述一系列精神探索和肉体锻炼。(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就知道了,要多么多么闲的一个人才能写出这样一本书啊。)当然光有闲还不够,贵族世袭制度下的贵族也很有闲,但按照我一朋友的讲法,这个制度只能保存艺术而无法创造真正的艺术。
      
      在希腊之后,所有的艺术相当部分都是亚健康的——不是创作者处于亚健康状态就是作品是非健康的。华丽、虚饰、颠覆和扭曲成了之后一代代人的创作的主题与手法。这其实无从避免,按照“一切不可逆过程都是向着熵增的方向进行”的热学第二定律来看人类,其实人类社会也同样朝着紊乱与混沌方向前行,这一过程随着社会化生产的进一步扩大、人类工种的进一步细分还有人口的增加等等而无法逆转。体制决定了现代社会的政治家们只会带领人民把这个“熵增”的速度加快而不是延缓(打着“和谐”和“全球化”的口号)。这个过程就是忧郁的、夸张的,因而处于这个时代中的我们发现自己比起庄严、朴素,似乎更能接受那种非健康的黑暗、粉饰、忧伤,想来也就是这个道理。
  •     正在读此书,和作者有很多同感。我觉得我们很需要这样的书评。作者的写作年代正是西方对希腊文明及其推崇的时代吧,那样毫无保留的溢美之词,的确不是严谨的学者所应有的。看完再继续讨论,呵呵。
  •     好久没来过这里了,好几年前写的这篇不叫书评的书评,现在读来还是吹毛求疵多了些,理解得少了一点儿。呵呵。多谢各位朋友,尤其是【已注销】。
  •     0.0译本读不下去【一定是因为心不静
  •     依迪丝写得很好,葛海滨翻译也不错,文笔有味道.纸质不错是轻质的
  •       作为古典学专家,汉密尔顿的《希腊精神》(The Greek way,直译就是《希腊方式》)应该是一本古希腊的简明读本,而《罗马精神》与《希腊精神及其回声》则可看作是希腊精神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与流变,以及虽然覆灭却被无数人怀念和称道的城邦。
      中国人了解希腊,应该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当时中国处在西方列强环伺之下,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美利坚均是“船坚炮利”,所以,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救亡图存。然而,一大批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却是“言必称希腊”,引人深思。作为与中国相同的文明古国,希腊当时早已不是什么世界强国,且不具备“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但却成为“欧风美雨”的核心,足见希腊精神是整个欧美文化的源头。
      然而,为何“言必称希腊”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如此重要,为何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将中共留苏派“言必称希腊”的行为斥之为“教条”“比屎还没有用”?希腊精神是否不合中国国情?这恐怕要从儒家思想和希腊精神中不同的“立人”观说起。
      与希腊主张理智与精神并重不同的是,儒家的“立人”观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学,讲究的是 “每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虽然“人之初,性本善”,但“性相近,习相远”,如若不加以教化,便难以成人。所以,孔子经常敲打子路,并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作为自己最大的成就。然而,在希腊,苏格拉底与众人之间并无师生之礼,无论是散步、偶遇还是宴会,苏格拉底都是在对话中不断发问,将对方带到思想与智慧的深处。相对于孔子的“述而不作”,苏格拉底更多的是问而不答,在他这里,作为儒家精神的核心的“礼”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价值观的交换和对真理的探求,即便是这一切成为“多数人的暴政”,使苏格拉底死于非命,但希腊精神最宝贵之处也因此得以保存——尼采曾言,“有的人死后方生”,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教育就成了“立人”的关键。在中国,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师的权威性几乎是毋庸置疑,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虽然他老人家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还是被弟子尊为“至圣”。相对于苏格拉底的悲惨结局而言,孔子似乎是成功者,但在思想层面上,孔子及其弟子生前身后自始至终未能实现“仁”,而苏格拉底却在死后到达了真理的彼岸——2000年后,孔子也未能逃脱苏格拉底的命运,被五四时期的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的衣钵传人,给予了最严厉的批判,其激烈之程度,比雅典人处死苏格拉底有过之而无不及。教育者最终却被受教者打倒,令人叹惋。“立人”的根本,或者说老师该如何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才能不限制弟子的思想自由,才是问题的关键。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与孔子同样都是失败者。
      对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帝制已经被彻底推导,但中国又已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时代,民众麻木、愚昧、自私,社会乱像丛生,长此以往,必然有人鼓吹专制以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又将陷入一乱一治的怪圈。而要实现富国强兵,则首先需要一代新人——立人的重要,可见一斑。所以,梁启超做“少年中国说”“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鲁迅“改造国民性”,胡适主张“宪政”,都是希望中国人能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这一点,便是知识分子“言必称希腊”的原因所在。但是,能在短时间内接受“立人”思想的还是知识分子,广大的革命主力军——农民,仍然停留在“等贵贱、均贫富”以及论功行赏的阶段,面对巨大的外敌入侵和生存困境,毛泽东便意识到,采用儒家的宗法制更能在短期内组成强有力的军队(这一点,曾国藩是最好的先例),所以,他便带领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一次自我批判,“立人”被暂时抛到了一边。而在革命成功后,无论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是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所谓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往往成为党派之争、话语权之争、意气之争甚至是利益之争。2000年一治一乱的怪圈,不仅在于政治,同样也存在于思想和文化之中。而毛泽东去世之后,也没能逃脱孔子式的命运。
      当然,希腊是一个相对平静的半岛,而不是这样一个战乱不断、灾荒频仍的大陆。不同于希伯来、基督教所代表的信仰、狂热和激情,理性、思辨、民主的精神使希腊人摆脱宗教和神学的束缚,使人性在理智的引导下,得以自由和解放。在雅典,希腊人不会像基督徒那样激烈决绝——“我要以我死,为世人赎罪”,也不像佛教徒那样虚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是以自由的思考、理性的辩论去探求真理——“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也只有在真理的探求中而非名利的诱惑下,个人的德性才得以不断升华,潜能才得以充分张扬——这一点,正是“立人”的终极目标。而且,希腊人人都喜爱戏剧以体验不同的人生方式,热衷体育以追求体魄健美,热爱思考与辩论以获得智慧。在他们眼中,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而非今日我们所认为的求智慧之学——逻辑和智慧只是心中有爱的工具。所以,在希波战争中,希腊人以弱胜强,依靠的正是这种以爱为先导的智慧、忠诚、勇敢,保卫的是对真善美、爱和正义的信念。
      希腊似乎没有宗教。与希腊的诗歌、戏剧、哲学、科技、建筑、体育各方面相比,希腊并没有一种公认的供人终生信奉的信仰。然而,希腊却拥有“立人”所需要的“将人向上提升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除却理智的行动、不断追求真理的思考之外,还有来自于理智之外的精神——那就是诗歌与戏剧所蕴含的美的力量。圆型大剧场诞生了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而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成功范例,应该是源自希腊。这种理智与精神的相得益彰,诗性与理性的相辅相成,使得人性中的坚强与懦弱、崇高与卑劣、勇敢与残酷在此消彼长中,始终向着善的方向。
      不可回避的是,苏格拉底之死是希腊精神最大的问号。柏拉图以次断定,在现实的表象世界中,一定还有一个真理的世界。而这一点,在我看来,便是真善美彼此不能相容的事实——假恶丑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很多时候,美丽只是一种幻象,并不真实,但我们却不必以真理或正义之名将其消灭。很多时候,凶恶或许是破坏阴谋、吓退敌人的一种手段,我们必须保留这样的权利,不必有恶念一生、身陷地狱的恐惧。也正是真善美并非只是完全的和谐统一,当其发生分裂、甚至完全敌对之时,“立人”的理想便遇到了最大的挑战。这其中,苏格拉底选择了真理,坦然就死;佛祖选择了善,教化众生“回头是岸”;而“立人”的信念,如同美一样,则留存在大众不断变化的梦想之中,随时代的变迁而更具魅力。
  •     放弃一些争议和成见会发现,作者盛赞的是有着心灵自由和想象力翅膀的人他们给后人带来的精神遗产是无比巨大的,还有重要的是每个个人的价值追求,以及创造性的体现.
    对待本书的看法用书中的两个人物来说,修昔底德看到的是满目创痍的雅典,而特里芬却象和他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
    确实,不知道自由是什么的人,永远体会不到那种的滋味.
    楼上的杀气不要太重.哈哈
  •     柴大师
    !!!
  •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向往希腊,其实是在这个被渺小充斥的社会中向往已经远去的伟大心灵和高贵灵魂。
  •     埃及的坟墓,希腊的剧院。(美中不足在“理智与精神”这章的翻译,两个大概念并没有解释清楚啊……
  •     觉得这本比希腊的回声更适合初学习希腊文化的人。作者认为古希腊在自我和社会需求,精神和理性的平衡成就了辉煌的希腊文化,虽然没有延续下去,但是确实是实现了一个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追求美的社会文化,这一点就真令人向往了。
  •       啊,灿烂辉煌,你戴着紫罗兰的花环,你的赞歌传向四方
      
      光荣的雅典,你是希腊的堡垒,神的城邦。
      
      品达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人类文明最灿烂的时光。我们当今许多所谓的现代思想:民主、公平,正义,人性,法制。许多耳熟能详的伟人:泰勒士,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让·雅各·卢梭,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等都源于古希腊。公元前5、4世纪、位于巴尔干半岛最南端那个贫瘠的弹丸之地---雅典。
      
      西方文明中的我们所热爱的一切,差不多都来自希腊。理性的开明,公平的竞争,坦诚和自信,对个体人格的尊重,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对一切自然美的热爱,思辨和求真的爱好,无穷的探索精神,赋予无形以形势的理智努力。面向更高的生存是希腊的理想。用哪一个词来描述希腊人?
      活力,而不是活着!
      
      汉密尔顿的《希腊精神》从思想、艺术、文学、宗教多个角度叙述了她心中的希腊精神。其核心就是平衡!精神与理智的平衡!人类至今为止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希腊是一个奇迹。想想这些都出现在2000多年前,我们自以为是的现代人难免不感到汗颜。
      
      有段时间没看到如此吸引自己的书了,利用三个晚上值班的机会看完,虽然看得一知半解,但还是马上去买了她的《希腊的回声》,顺带一本《罗马史》。
      
      值得一看。
  •     功力深厚的作者,思想犀利且思路清晰的译者,推荐!
  •     更像一本散文集,作者怀着对希腊时代的热爱,写出的每一句话都优美浪漫,译者也译得用心。喜欢作者对古希腊与其它时代进行对比时的一针见血。有一点点失望的地方是作者放了太多篇幅在古希腊戏剧的分析上,而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并不是这个。
  •     好读易懂的希腊思想史。
  •     赞同LS
  •     希腊确实是人类史上的奇迹,只是本书的作者过于浓烈的感情让不少观点失于偏颇。
  •     向往的人
  •     跟預期的還是有點差距的,這是我看的第一本關於希臘的書,第一本做了全書筆記的書。
  •     4年读此书,灰常激动。现在重读,只剩一丝丝感动。彼时,对普世价值深信不疑,顶礼膜拜之下以为可以作为现世此域的方法论。幼稚。没有经过宗教洗礼的民族只得采用Autocracy。我只剩下感动了。
  •     可以读读
  •     对希腊褒美之词过溢 有失偏颇
  •     考拉是我熟悉的前辈了,人很质直,为文也令人感佩。不过这本小书我读着非常放松,就当它是指路的地图;而地图不同于实景,因为当年已逝,具体的解说,其实端赖解说者想要建构的世界是怎样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喜欢这部书,并且希望自己做到书里古希腊人的清晰、节制,而不必过多叨叨于中西谁优谁劣。那是隔夜的馊饭了。
  •     很文学
  •     感动,为人类的美、精神与辉煌
  •     女神推荐~
  •     不错的入门书籍,但翻译实在外行,印刷的希腊语几乎就没正确的。
  •       对于绝大部分学术或准学术类著作,最有阅读价值的只有序言部分。《希腊精神》勉强可算准学术类著作,于是陈嘉映先生的序文也欣然遵循该原则。希腊是哲学人的故乡,是nastagia的共同指向,希腊是一个奇迹。
      
      书中正文一些比较很有意思。如谈及希腊文本与希伯来圣经的区别,圣经以饱含力量的肯定性答复将一切诉诸上帝,而希腊则只求清晰与明确,由理性为人类开疆辟土。又如论及三大悲剧家的差异,埃斯库罗斯是与命运对抗的英雄,索福克勒斯是典型的理性而节制的希腊人,而欧里庇德斯则最具有现代人本主义关怀。
      
      但总体而言,该书论述颇为偏颇,有浓重的欧洲中心论色彩,因此不适合考据癖、社会中流砥柱、狂热民族主义者阅读。
      
      但我仍认为读书人、艺术工作者及其他类型的悲观主义者应该买一本放在书架上。当你痛苦、迷惘、焦虑时拿起此书,因为希腊是一个奇迹。
      
      希腊是完美的代名词。在我所见的世界里,没有哪个时代、哪个群体如希腊人一般生性自由又极具责任感、肉体强健又胸怀辽阔、目光如炬也心存寰宇。而该书作者则用澎湃的激情反复告诉读者,你应该做一个希腊人,一个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埃斯库罗斯、希罗多德一般英雄的希腊人,又或者一个亚里士多德、索福克勒斯、修昔底斯、毕达哥拉斯一般典型的希腊人,甚至一个伊壁鸠鲁、萨福、欧里庇德斯、阿里斯托芬一般尖锐的希腊人。
      
      最后,附上陈嘉映序文中一段。如果你认同他的说法,《希腊精神》可能会成为人生中翻阅最多的一册小书。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黎明,也是人类文明最灿烂的时光。西方是希腊的嗣出,但希腊遗产不是只属于西方的。中国人大可不必用我们的诸子百家秦俑汉简来与希腊一较短长,因此十分得意或分外自卑。中国人也是人,知道美丑贵贱,热爱美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事物,无论它从春秋来还是从希腊来。”
  •       与生俱来的光荣,人类文明的奇迹
      
      ——读伊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
      
      
      希腊,一个伟大的名字,从公元前3000年出现的爱琴文明,经历充满英雄传奇的荷马时代,到神人同形同性、神话优雅动人的古风时代,城邦林立、文化繁荣的古典时代,再到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希腊化时代。有太多伟大的名字闪耀在爱琴海的星空,有太多文明的遗存照亮破晓前的天宇。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诗人爱伦坡的句子呼喊出西方人对希腊的感情。
      希腊式西方文明的全员,也是人类古代文明最灿烂的时光。当今西方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留有古希腊的影子,整个现代社会的精神气质,都吸收了古希腊的遗产。理性的开朗,落落大方的竞争,坦诚和自信,对个人人格的尊重
      和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对身体美的热爱,思辨和求真的爱好,无穷的探索精神,这些令人愉快的气质,其实都是从希腊文化中得到的。
      
      
      关键词一:理性
      “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德菲尔神殿上的警言与世界其他地方的铭文迥然不同,这句神谕性的格言没有我们熟悉的宗教色彩。它强调了人对自我、对世界的认识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人必须用头脑去思考。
      在巫术力量统治的古代社会,当人们把一切无法解释的东西都归于神鬼的时候,希腊人已经开始勇敢地正视这个世界,并对这个世界进行思考,希腊人是最早的理性推崇者。
      “希腊人是最早的科学家,所有的科学都源于希腊”(20页)热爱思索,努力寻求对万物的理解,希腊人渴盼对这个世界的更深一层的认识。他们认真地观察世界,并对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思索,理性的力量孕育出了科学的方法,也产生了哲学思辨。
      “希腊的艺术是智性的艺术,因为它是思维清晰的思想者们创造出来的,所以也是朴素的艺术”(37页)“表达要简明,这是希腊思想家的座右铭,也同样是诗人的座右铭。”(43页)希腊人对待外部世界的理性精神直接地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与文学作品中,不尚雕琢,显出一种朴素的美,直截了当,启发观者的头脑,激发读者自己的想象。
      
      
      关键词二:活力
      希腊人是最先开始游戏的人,希腊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人把生命的活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希腊留给我们的所有事物中都铭刻着生的欢乐”(14页)因为希腊人深刻地了解生命无常,时光短促,所以他们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永不失去对生活的品味。
      充沛丰盈的生命活力是希腊人的特点,也是喜剧产生的根源,“在埃及,我们看到的是坟墓,在希腊,我们看到的是剧院。”(15页)也正是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信念,引领希腊人走上前人未走过的道路,他们不会屈服于权威,君权从来没有在古希腊出现过十足的威力。希腊人都是自由人,他们只服从法律,只听从自己的自由意志,个人不再是无关紧要的城邦中的一份子,而是具有自由思想 的自由人。
      此时,自由的信念开始萌芽,对独立人格的尊重,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也始于这种对生命活力的推崇。在希腊,思想第一次获得了自由,即便是苏格拉底,也在其生命消亡后思想继续流传。言论自由的权力是雅典城邦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希腊人能自由的思考而不受任何教条的限制,这就是今日科学的基础。
      
      
      关键词三:平衡
      “希腊之所以人才辈出,正式由于澄明的思想的力量加上伟大的精神力量所产生的巨大的推动力”(250页)有了精神与理智的平衡,希腊人呢才会取得那样辉煌的成就。
      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精神与理智协调起来,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对立,“在所有的平衡之中,希腊人获得的是最完全的平衡。希腊人没有将外在的世界抽象、淡化,而专顾内心的呼声,他们也从来没有拒绝精神而偏爱外形”(255页)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回到希腊人呢那里去寻找智慧。
      在全书之末,作者提出了我们应该向过去的悲剧大师们学习,看到实物的深层,认识到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其实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东西。希望通过希腊与现代世界的比照,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重归于黄金时代的希腊,找寻现实的良药。
      
      
      
      希腊,是一个奇迹。希腊,享受着与生俱来的光荣。
  •     从知识精英和文学的角度来诠释希腊 戏剧的原文引用篇幅过长 受限于语言隔阂 仍不能从戏剧原文的角度理解希腊精神 阿里斯托芬在罗马精神的开篇得到了比该书阿里斯托芬章节更好的阐释 相对而言更喜欢更加短小精悍的《希腊的回声》
  •     很有内容的一本书,再次领略古希腊的思想力与向好向善的精神~不过可能我对背景什么的了解比较少所以中间有些章节有点难懂……继续学习!↖(^ω^)↗
  •     开个玩笑,外国学者无知也就罢了,中国人怎么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关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结论呢。用奴隶制贬低古希腊,那也不过是用什么贩奴,羊吃人,殖民地诋毁西方的一贯手法罢了,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已经在唱西方物质东方精神,西方卑鄙东方高尚的调调了。
    至于说什么雅典人判苏格拉底死刑,流放了一大批杰出人士,驱逐无神论者什么纵观历史所未见,又来了,外国学者无知也就罢了,中国人怎么能不知道孔子诛少正卯。
  •     “唯心唯物皆不惧,禁欲放纵随变通。”
  •     什么是希腊精神——就是对于个人的肯定与自信,以理性的方式审视自我和世界,永远不停止对自由和知识的追求。汉密尔顿笔下的希腊城邦,虽不能至,亦使人心向往之。翻译对这书大抵也是真爱,行文很优美。最后说下不足(?),由于是面向一般读者的所以内容较为浅显,比如三大悲剧家那几章明明有很多重要的,可以再深入谈的地方(诸如埃斯库罗斯对好人受难这种宇宙非理性力量的思考),作者却急于给出结论而转向了下一章。此外论证观点时的材料出处大多语焉不详,说服力上打了折扣。但总的说还是值得一读。
  •     品达,楼主大抵是没看过的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楼主看过了吗?
  •     这真是很好玩的事情
    看到西方人歌颂希腊的时候,跳出来说西方人无知的人
    也就是那些对希腊是什么无知的人
  •     读过书的流氓真可怕。
    总结一下上文,作者提到很多名学者名著,结论是一古代希腊罗马有空前的奴隶制,二以古代雅典处死苏格拉底为典型,希腊人自信的自由民主是神话,三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制源于发达的工商业是谎言。那口气差不多就是说,从希腊人自己到20世纪以前所有的古典学者关于希腊的认识都是错误了。
  •     写的很有文采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