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火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隐秘的火焰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7月
ISBN:9787534374685
作者:(英)贝尔
页数:169页

作者简介

20世纪初期,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城区汇集了一群充满智性的年轻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E.M.福斯特、梅纳德·凯恩斯……他们聚谈终夜,彼此欣赏,珍视理性碰撞的火焰,信奉宽容和怀疑精神,蔑视“维多利亚英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习俗。他们的交往圈松散而富有个性,备受攻击也极享尊崇,在五花八门的定义下,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为英国现代文化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昆汀·贝尔作为布鲁姆斯伯里的第二代成员,以自身为一种资料来源,于简练、精致的笔触中展现了该文化圈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特征,勾勒了主要成员的鲜明个性,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粗细结合的布鲁姆斯伯里“素描图”。

目录:
导言
1914年前的布鲁姆斯伯里
战争
1918年后的布鲁姆斯伯里
布鲁姆斯伯里的个性
译后记

书籍目录

导言1914年前的布鲁姆斯伯里战争1918年后的布鲁姆斯伯里布鲁姆斯伯里的个性 译后记

内容概要

昆汀·贝尔(Quentin Bell, 1910—1996),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雕刻家、画家、作家,苏塞克斯大学历史与艺术理论教授;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主要成员克莱夫·贝尔和瓦奈萨·贝尔的儿子、弗吉尼·伍尔夫的外甥。其著作有《弗吉尼亚?伍尔夫传》、《回忆布鲁姆斯伯里》等。 季进,文学博士,现任教于苏州大学文学院。著有《钱锺书与现代西学》、《李欧梵季进对话录》等,译有《中国文学律条与苏联影响,1956—1960》(福克马著)等,主编有“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

章节摘录

书摘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我们发现,那些不断进步的使徒们,打扫干净了教堂中的圣餐、圣坛、牧师和讲坛,只剩下光秃秃的伦理誓言的空架子。他们回到装有窗帘、铺着垫子、装潢精美的家里,在这里,各种沉湎于性的迷信,因循守旧的专制,情感的伪善之言,都可以用来掩盖肮脏的、从未打扫的角落,还有那些说不出名字的尘世的污秽。    到了1900年,似乎应该重新审视一下人类情感了。老一代宣称寻找真理的重要性,宣称完全彻底地忠实于《摩西五经》的重要性。我们暂且不要低估了前辈人的这种做法,仍有很多人准备对19世纪不可知论的问题提出虚假的答案。然而,到了20世纪初,提出另外一种问题应该是合乎时宜的。    人际关系中所需要的是一种新的诚实,新的宽容,我想,每一个想成为布鲁姆斯伯里一员的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无疑也有一些人是从更加政治化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一个家长制的家庭只是一个家长制的国家的最小单位;军事的和教会的组织、世袭爵位的政体和英帝国的观念,都建立在对自然权利和职责理解的基础上,而这两者分析到最后,又取决于力量和顺从的传统。当剑桥的年轻人往外看世界时,他们寻求并且发现了自由价值充满希望的复活。在法国,甚至在德国,教权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力量,暴力和非理性的力量,从来也没有受到过像现在这样的挑战。英国的帝国扩张冒险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一个社会,如果像当时的英国社会一样,成为躲避社会风暴的避难所,那它就很容易对未来充满希望。    现在,人们倾向于寻求一种事态——以理性代替非理性,以爱代替憎恨,这种倾向已经广为传播,人们也许可以从G.E.穆尔的哲学中找到思想解放的强大武器。一种道德,就像所有立法的道德一样,是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上的,即某种行为是邪恶的;价值观念只能存在于某种思想状态之中;有的人相信必须通过强制力量把道德价值强加于人,一旦以理性之光来审视所有的道德问题,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哲学是很难维持的。最有价值的思想状态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都和英雄、圣人联系在一起,而是与对美、爱和真理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的思考,带有一种目的性的思考,表明了非常被动的宇宙观。然而,就其含义而言,《伦理学原理》无疑是一本富有革命意义的著作。就像梅纳德·凯恩斯所说,它涉及了对道德习惯、习俗和传统智慧的批判。这样一种和平方法和革命性目的的结合,在我看来,就是布鲁姆斯伯里的特点之一。    P26-27

图书封面


 隐秘的火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我知道布鲁姆斯伯里圈子,是在万象的毛尖专文里。在那之前我喜欢伍尔夫,喜欢福斯特,但是,就像通常那样,仅止于文,所以没有去深入研究他们的个人生活。这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小圈子,是一种让我一听就比较喜欢的象牙塔小圈子,就像感觉拉斐尔前派的心情。应该说,毛尖的那篇文,让我对她开始免疫,她写东西还是那么美,可是,就像给查令十字街写序的那位一样,什么事情开始陶醉到像同人女,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因为我一直觉得,同人女的样子,不应该暴露在读者面前,而是自己小圈子里默契就可以.回到这本书,关于布鲁姆斯伯里圈子简介文章不少,但是成书且比较系统的开始介绍倒是不多,这也是我从当当上一发现此系列便大喜过望,迫不及待订购的原因.也是我粗粗一翻,就马上写篇推荐的原因.这系列共有4本,目前似乎只出了两本,我必须记下来,免得日后忙乱起来就忘了.顺便说,最近国内出书还真是很不错,让热内出了,布鲁姆斯伯里也出了,我想,哪天如果能再把王尔德那本连国内所谓全集都没加入的小册子再出了,这个世界就几近完美了----哪怕是把台译本买过来呢.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系列一共四本,头两本为:隐秘的火焰:粗略介绍此文化圈的大致情况,附带成员照片画作,大事记.岁月与海浪:各成员互相所做的介绍文章.后两本尚未买到的是:后印象时光-布鲁姆斯伯里谈布鲁姆斯伯里;回荡的沉默-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侧影.——————————————————————看完了第一册,果然有些晦涩。因为抱着想初步了解的印象看,结果反而是更加混乱。作者自己也不得不说,自己写的东西很难看懂(太对了!)。与其说是介绍这个象牙塔小圈子,倒不如说作者一直在解释此圈子受到的非议,他为他的长辈们辩解,也为自己沿袭的一代辩解,他分析、解剖,就是没好好地介绍每个人。一本书看下来,能明了的大概是这种意思:布鲁姆斯伯里遭受非议的因由在于他们的知识分子理性以及游离于社会传统之外的边缘性。而因为他们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能力,他们“不合时宜”的见解又可以轻易进入主流社会,占有足够的发言权。这种过于理性在于他们本身没有更多的接触社会(也不可能过多接触社会),因此他们的优越让人看着愤懑。(如果这是在中国,这些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早就被三反五反大熔炉里锻炼一回了)昆汀对此的辩解在于:此圈子里的人没有人想去证明自己的优越感,他们只是与生俱来的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优越,他们没有妨碍到任何人,甚至对受到的攻击保持沉默(这让对手视为更大的侮辱),他们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当劳伦斯对邓肯等人表示出过于憎恶的时候,昆汀揣挪他——因为他从那些迷人的家伙身上发现自己被同性的吸引,所以他愤怒了。而这种讽刺,总是体现在一种含糊其辞语意不详的暧昧语言中,所以让简单的性格被形容得复杂起来。——不好好说话。
  •     我对八卦的好奇与求知愿望在这本书里落空了。作者严肃的书写语气,迫使我不得不将本来松垮的阅读姿势调整至正襟危坐的学术研习。因为,昆汀贝尔似乎更愿意给这本小书建立起一种理性思辨的基调,至少也是理性思辨的表象,而非单纯的套套血缘关系的近乎,以过来人的忆旧姿态写写被遗忘的旧人旧事迹。只是论述线条的紊乱,让人经常在作者的胡乱调头和任意带领下走丢。我怀疑昆汀贝尔对自己的书写方向起初便不够明确,甚至下笔之前就决心了“写到哪儿算哪儿”。作者先用一个导言的篇幅来铺垫了这个圈子的无辜,他举例出社会舆论加之于这个圈子的种种谬见,他想扳扶布鲁姆斯伯里在历史中一个更清晰正确的位置,于是首先制定了几个进攻角度,可能是打算在后面的论述中逐个加以击破。不过后来的攻打火力并不怎么集中,甚至常常打到一半,就顺着某个临时出现的话头跑歪,绕来绕去,以至于后来索性忘了再绕回头去。为了表示布鲁姆斯伯里这个圈子脱离了任何宗教、政治、社会、甚至学术的性质和功能,也不沾惹任何功利的色彩,昆汀贝尔给了它一个这样的定位: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纽带,只是物以类聚式的友情。他界定了这个多成员的集体,因为它无章程、无纲领、无党派路线、并且无规定领导者,所以并非一个“团体”,仅仅只是个“圈子”,甚至称不上一个组织或者派系。这个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无序的,而非粘着的,用来维系这个圈子的是一种个性、品位、气质和艺术文学观念上的接近、类似和认同。作者还冗赘的交待了弗吉尼亚与薇妮莎的父亲的一些出身经历,那个章节中的一些叙述看不出与后来布鲁姆斯伯里圈子的形成和发展有太多更深刻或直接的关系。我分析他的意图可能是为了突显出后来圈子风气之大胆开放的合理性与可成立性——在一个乏味而刻板的父亲的影响下,两个女孩子似乎理所当然要出于逆反的离经叛道起来。当这名父亲过身之后,两姐妹迅速从当时的高尚地区海德公园门搬家至布鲁姆斯伯里的戈登广场46号,这种看起来有失体面的举动,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姿态、一种宣言——她们从死气沉沉的上流社会出走,一去不回。原本可能在极端压抑的、维多利亚式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中慢慢枯萎下去的女孩儿们,因为意外到来的自主和独立,而有机会无所顾忌的鲜活起来。作者还非常含蓄的为这个圈子轻描淡写出一层“性自由”的底色,欲语还休的暗示出“贵圈真乱”这层含义。于是,由此引出了“布鲁姆斯伯里的女性主义”这个话题。作者写道:“我怀疑是否有任何一个团体在抛弃性的禁忌时如此激进,对此我不敢肯定,但是我敢肯定的是,从前从来就没有一种道德的冒险,女性和男性在其中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在此意义上,布鲁姆斯伯里是女性主义的”。我想,这是我在整本书当中真正,且唯一吃出的一点营养。尤其是作者解读到“19世纪的女性主义是清教徒式的,希望看到男性天生的权利受到家庭的自然约束,而布鲁姆斯伯里的女性主义则是自由论者的女性主义”。由此角度看,后来甚至如今的女性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常是表现出倒退的。
  •     像N年前我读过的那个俄罗斯公主写的《巴黎的盛宴》,只不过这次在伦敦。我同时在读伍尔夫的随笔集,满纸芬芳。这个貌似和平又饱受争议的团体,将理性和非理性的光辉同时燃起。爱是宽容的,性是宽容的,但“一个时代的大胆言论,往往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陈词滥调”,所以我们少说多想吧,历史就是这样。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这套书居然少出了一本。仅从封面的数字就可以看出:3到哪儿去了?
  •     2006年11月6日,当当
  •     这本小说原名就叫bloomsbury(中译本总起一些尴尬的标题替代书名)。作者道出了很多东西,不仅事实,还有思辨。特别赞的一本小册子。
  •     看过这帮小组的绘画,印象深刻。对他们成员的文字还没看过多少。他们对生活和知识的态度迷人。
  •     20世纪上期文化圈有两颗明亮的星,其中一颗位于布鲁姆斯伯里,另外一个或许更有名,位于美丽又不失厚重的维也纳。这本小书给出了前者的素描图,不知道有没有也绘制了后者??
  •     可认真阅读,亦可作八卦消遣,请随意
  •     凡人皆有个性,凡集体皆有共性,而依据作者昆汀·贝尔的笔法,布鲁斯伯里这一难以定义的团体,也许拥有一种介于个性与共性之间的“集体个性”: 让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妥协都不易,可他们却实实在在地在一起聚会聊天,以口述的形式传播着影响至今的文化现象。诚如书名所示,布鲁斯伯里隐秘如传说,亦夺目似火焰,这也是为何这一文化圈饱受非议的原因所在 —— 一手资料太少,道听途说太多,致使“竹林中”似的解读与臆断屡见不鲜。所以贝尔撰写了这本小书,试图以“半个局内人”的身份消义与驱魅,可作者却有些力不从心,适得其反,最终还闹出了在最后一张开头段那样出言谨慎的笑话。整本书的谋篇布局太散,断代体的写法也未能得众生之精髓,不过导言与序章颇值得一看,尤其是第一章,有些变相文献综述的意味。尝试虽好,却受情感束缚,放不开手脚。
  •     这本书对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进行了介绍,对想了解这个文化团体的读者有很大帮助尤其是些关于次文化圈人的论文》
  •     (英)贝尔 我渴望一种生活:身边有一群好友,我们围在夜晚的壁炉边,彻夜交谈,时而举杯,时而争吵,空气中弥漫着理性的空气,我们相互欣赏,保持宽容和怀疑,珍视理性碰撞的火焰,信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精神上的朋友多难得。
  •     季老师翻译得很可读阿。
  •     有点蒙
  •     购买前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没有图片也没有介绍。估计当当忽视了。

    20世纪初期,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城区汇集了一群充满智性的年轻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E.M.福斯特、梅纳德·凯恩斯……他们聚谈终夜,彼此欣赏,珍视理性碰撞的火焰,信奉宽容和怀疑精神,蔑视“维多利亚英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习俗。他们的交往圈松散而富有个性,备受攻击也极享尊崇,在五花八门的定义下,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为英国现代文化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昆汀·贝尔作为布鲁姆斯伯里的第二代成员,以自身为一种资料来源,于简练、精致的笔触中展现了该文化圈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特征,勾勒了主要成员的鲜明个性,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粗细结合的布鲁姆斯伯里“素描图”。 '


    作者介绍
    昆汀·贝尔(Quentin Bell, 1910—1996),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雕刻家、画家、作家,苏塞克斯大学历史与艺术理论教授;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主要成员克莱夫·贝尔和瓦奈萨·贝尔的儿子、弗吉尼·伍尔夫的外甥。其著作有《弗吉尼亚?伍尔夫传》、《回忆布鲁姆斯伯里》等。  季进,文学博士,现任教于苏州大学文学院。著有《钱锺书与现代西学》、《李欧梵季进对话录》等,译有《中国文学律条与苏联影响,1956—1960》(福克马著)等,主编有“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 '
  •     多年前欠下的书账现在才开始还。正如译者所说,没有一定英国,甚至欧洲文学艺术基础的读者,看此书会非常吃力。所以我阅读的结果就是,八卦没八着,学术也学不起来。也许几年以后重读此书会更有收获~~
  •     套用Tony Judt的話,虽然说的並不是同一個年代:「那個年代給了我們自由主義、兼收並蓄、漠視外界意見、唯我特立獨行的精神以及進步的政治信仰,這些雖並非不能調和的矛盾,但惟有一個不畏懼貫徹精英主義的機構,才能將它們調和。」劍橋背景賦予布魯姆斯伯里正當性,然而他們畢竟已走出劍橋,作為團體,布魯姆斯伯里個性的喪失和最終的潰散也是必然。懷著窺探心一口氣讀完,不過是為了心愛的八卦,想起1906年Vanessa在希臘旅行時寫給Clive的信:We are starved of gossip.
  •     布鲁姆斯伯里的八卦索引!可惜太太太薄了!
  •     寻找几个备用的研究对象:罗杰 弗莱 穆尔 和 温德汉姆 刘易斯
  •     小圈子這個詞多有趣
  •     何苦维护呢~
  •     你以为是给你家二姨写的哦。。。
  •     “布鲁姆斯伯里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处于对社会现存权力结构的抗争之中,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没有什么东西,或者根本很少有什么东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     读的很痛苦……读一本书需要上百本书的基础……
  •     八卦,洗白,以及YY
  •     ★
  •     作为了解这一伙的工具
  •     当事人视角,更多隐秘内幕,也更多自我辩解,这是Vanessa与Virginia姊妹为轴心的文化团体,立于英国社会上层,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鹤立鸡群,反传统创新规,正是如她们一般的无数个人,无数团体,共同成就了文化历史的弥久粲然,
  •     黑色甲蟲
  •     写得非常随意,但读下去还是很不错的。
  •     一本高深的书,值得一看
    要用心细细品味
  •     不知道是因为内容太少还是写的更像随笔的缘故,感觉不是很好。。
  •     关于伍尔夫
  •     这时间背后的隐秘的火焰。理性的光芒。
  •     当年的污七八糟如今翻出来都成了逸事美谈,原来八卦同古董一样,也会随着岁月增值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