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的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玻璃的世界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100039185
作者:[英] 艾伦·麦克法兰,格里·马丁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讨论玻璃如何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是一部描述变化的书,特别描写了玻璃为何出现,以及人类对于玻璃的应用为何大力加速了文变化。人们研究历史时,容易把历史的焦点指认成创造历史的个人英雄的作用,这往往导致对历史的歪曲,困为变化其实产生于数十人、数百人乃至数千人的综合活动。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
前言
插图目录及来源
第一章
看不见的玻璃
第二章
玻璃的西方——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威尼斯
第三章
玻璃与早期科学的滥觞
第四章
玻璃与文艺复兴
第五章
玻璃与后世科学
第六章
玻璃在东方
第七章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第八章
眼镜与视觉困境
第九章
现代世界的诞生
附录1玻璃的类型
附录2玻璃与改变世界的二十个科学实验
推荐书目
参考书目
索引

编辑推荐

  当人们第一眼看到,由于热力的一次偶然强化,沙与尘熔成了一咱金属般的形式,它生满赘疣而粗砺不平,充满杂质而晦翳不明,此时谁能想偈在这堆不可名状的物体里,潜藏着如此之多的生活便利因素,它们迟早将组成现世的大部分福祉呢?然而正是某一 次这类偶然的液化过程,教会了人类如何获得一种高度坚固而又高度透明的物体,它可以接纳阳光而抗拒风寒,它可以让哲人的目光延伸到客观存在的种种新领域,时而以无穷的物质创造、时而以动物的无限臣服使 他着迷,尢有甚者,它可以弥补自然的衰朽,以辅助的视力援助老年人,第一位玻璃技工就是这样从事工作的,不论他自己意识或预料到与否。他使光明的享受变得便利并有所延长,使 科学的路径变得坦荡 ,使人们的快乐臻于极点而永不衰;他又使学子能够冥思大自然,使美人能够欣赏自己。
  

内容概要

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 1941— )
英国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院士,皇家人类学会院士,英国科学院欧洲科学院院士。他1941年出生于印度,在英国受教育,先后在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和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SOAS)学习历史和人类学,获博士学位。麦克法兰在喜马拉雅山区(尼泊尔和阿萨姆)有30年田野经验。他还是著名电视节目制作人,在著名的“第四频道”、“世界起飞的那一天”系列节目担任专家顾问。
麦克法兰关注现代世界诸起源及特性之比较研究,研究对象覆盖西欧、喜马拉雅地区和日本等三大文化区域。著有关于英国、尼泊尔、日本及中国人类学及历史研究专著20余部,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韩文、中文等多种文字在数十个国家出版。包括《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玻璃的世界》《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日本镜中行》《绿色黄金:茶叶的故事》《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英国的巫术》《历史共同体的重建》《17世纪牧师拉尔夫•乔斯林的家庭生活》《资本主义文化》和《现代世界的形成》《启蒙之所 智识之源:一位剑桥教授看剑桥》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当人们第一眼看到,由于热力的一次偶然强化,沙与尘熔成了一咱金属般的形式,它生满赘疣而粗砺不平,充满杂质而晦翳不明,此时谁能想偈在这堆不可名状的物体里,潜藏着如此之多的生活便利因素,它们迟早将组成现世的大部分福祉呢?然而正是某一 次这类偶然的液化过程,教会了人类如何获得一种高度坚固而又高度透明的物体,它可以接纳阳光而抗拒风寒,它可以让哲人的目光延伸到客观存在的种种新领域,时而以无穷的物质创造、时而以动物的无限臣服使 他着迷,尢有甚者,它可以弥补自然的衰朽,以辅助的视力援助老年人,第一位玻璃技工就是这样从事工作的,不论他自己意识或预料到与否。他使光明的享受变得便利并有所延长,使 科学的路径变得坦荡 ,使人们的快乐臻于极点而永不衰;他又使学子能够冥思大自然,使美人能够欣赏自己。 

图书封面


 玻璃的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西方人比较热衷于微观知识,比如他们会去研究玻璃、镜子、镜像的历史,三者结合起来,就让读者得到完成的玻璃镜子的历史、物质知识与象征知识,艾伦·麦克法兰和格里·马丁《玻璃的世界》一书,就从科技史的角度去解读了玻璃对世界的影响。玻璃在历史上出现得极早,公元前2000年以前,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有出玻璃的制造,不过它们不如现在的精细。而公元前100年左右,欧亚的在部分地区都掌握了制造玻璃的技术,包括彩色玻璃与无色玻璃。但此时玻璃主要用于上釉、做首饰、容器。罗马帝国衰亡后,玻璃技术也就式微,在中世纪的欧洲若有若无。但到了文艺复兴之前,玻璃在西方再次兴盛,作者的观点认为是玻璃促进了文艺复兴,因为平板玻璃的出现,才有窗子,才有透视,才有透视在艺术上的运用。也因为玻璃,才有各种科学实验的器具:透镜、器皿……也因为玻璃,才有改善视力缺陷的眼镜。等等。在中世纪之前,玻璃会被用于宗教,而在文艺复兴之后,玻璃则被用于科学,平民化,大众化,日常化。但东方世纪则不同,古罗马玩完之后,玻璃的中心回到中东,阿拉伯人制造玻璃用于科学工具、生命用具,让阿拉伯世界的科技得到长足发展。在印度,公元5世纪左右出现一次玻璃的高潮,但接着就衰微了,印度人将玻璃用于金属镜子的背面装饰,用于仿制别的珠宝,而不是直接应用玻璃本身。在中国,公元前6世纪以前,就制造了玻璃,5世纪开始吹塑玻璃,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没留下玻璃的痕迹,诗词里也极少写到这种物质,原因是中国人不重视玻璃,将它作为别的贵重饰的代替品,而镜子也不用玻璃,用铜。在明清时玻璃传入中国之中,被作为奢侈品放在宫廷里,却不是推广或科研。在日本,玻璃也是先用于宗教,但到了近代玻璃再次传入时,日本人完善了玻璃工艺,也用于科研。总体而言,在经过黑暗的中世纪之后,西方人对自然事物与世界非常好奇,他们会将玻璃用于研究与开拓科技,用于了解、服务世界,将奢侈之物平民化与日常化,而东方文化则喜欢将外来之物奢侈化,宫廷化,不在意科技的研究,所以玻璃在中国一直是比较昂贵的东西,现在也是实用化地摆谱的东西。作者在书中认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不发展,是因为中国人虽然做了许多研究,但只是经验性的,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没有抽象化。我认为言之有理。东方人在科技方面的不发展,除了思维方式之后,也与东方文化的非创造性、享乐性、向后看有莫大关系。从玻璃的角度看过去,诗人陆忆敏有首名诗,叫《美国妇女杂志》,开头是:“从此窗望出去/你知道/应有尽有”,如果没有玻璃,就不会有可能以眺望的现代的窗子,就不会看到“应有尽有”。这是玻璃改变了看世界的方式、也影响了文艺的一个小细节。从玻璃的角度看过去,世界文明的历史发展,竟然如此有趣,但这也正是这种“偏颇”的视角,这种有如被玻璃折射过的历史光线,再更真实地让我们逼近历史的真相。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太水了!排版太欠水准,其实从封面就看得出来。诶,没办法,谁叫是人类学专著呢?认了。
  •     私以为这译名不如台版的《玻璃如何改变世界》来得贴切,但内容挺好。这样一本有趣的书为什么会绝版…很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多次在我以为他要把玻璃推上独尊地位时突然强调:玻璃虽很重要,但绝不是造成变革的充分条件。不乏另类而不荒谬的猜想,在科技史、艺术史、文化交流史之间来回徜徉,有趣。
  •     通过玻璃揭示了东西文明发展迥异的支点,貌似一般科普作品,但也可以当之无愧地当作历史文化之书。热荐此书。
  •     从玻璃的角度看待历史。探讨玻璃如何形塑现代世界,东西方近代文明又是如何因为对玻璃的态度不同而分野。翻译很棒。
  •     玻璃把权威从话语,从所听、所想、所写,转移到外在的视觉证据。前人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检验方法是个人的眼睛、是怀疑好问的个人的权威。演示事物发生过程的实证方法显然上升到了首位,人必须以眼睛提供的证据检验现成知识的一点一滴。他人从具有潜在可重复性的实验中看到的东西,比权威(话语)所断言的东西更为重要。因而可以说玻璃帮助权威的天平从心灵移向了眼睛。西方令人频繁瞩目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信奉眼见为实、证明至上,这两种主义成为区别新型宇宙论的特征。每当眼睛的观察技术前进一步,实验法就增加一分权威。它证实了一种观念,即上帝创造的是一个神秘难解的世界,不过这个世界蕴含着一些线索,导向某些通则或共同规律,而这些是可认知的,而且一旦确认,就可以用作其它发现的基础。心灵没有固定的和已知的模式,惟有上帝激扬的求知欲
  •     169♛ 3★半吧…不过从玻璃来入手看待世界的发展真是挺新颖的一个角度…
  •     不錯看~分析了玻璃為何在西方產生發展及對科學、繪畫、近視etc引起的影響,分析了為何古老的東方未發展這項技術。引用原文中一句概括就是“許多現象,包括可信知識的幾乎每一次增加,只有看作焦點非常分散而又彼此相關的一張網絡造成的結果,才可能識別。” 讀畢最深刻感知是對於任何一個熟悉事物,多一種認知/思考/逆向/關聯的思考可以了解其更多。翻譯也不錯,明白曉暢~~
  •     由一小件器物的发展史,折射出东西文明的不同走向,好独特的视角!!!
  •     最后一段有关人类学的视野,道出了人类学研究的真谛!
  •     嗯,就是那个艾伦.麦克法兰……
  •     老少咸宜。麦克法兰喜欢强调某种类似被拣选的优越感,历史路径是不能被复制的,一系列精巧排列的事件偶然创造了现代世界,而它又只能诞生在西欧,别无选择。玻璃的世界也一样。这种神秘兮兮的预定论因其不可捉摸而模模糊糊地有种迷人的特质。玻璃改变了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作为媒介它限制和框定了人的视野,导向对细节的关注,把权威的天平由心灵移向眼睛;作为工具它发现了光走直线,自然的运作采取最简单的途径,进而牵出引发宗教改革的“奥卡姆剃刀”;它衍生出镜子,镜子增加了眼睛对自我的持续关注,“人的发现”和个人主义与之不无关系;玻璃器皿的惰性和透明性使之成为实验的完美工具,经验和可重复性试验因此撼动了某些不可证伪的权威;眼镜自1285年发明以来,使专业工作者的之力生活延长了15年,甚至更久,14世纪的复兴很可能与之有关。
  •     玻璃既是思想工具,又是植入了思想的工具。“人类学坚持不懈地侦缉事物的缺席、观察共变、寻找似乎彼此恒定匹配的东西以期检查因果链的强度。”
  •     很有趣的角度,如果没有玻璃,将不会有文艺复兴,不会有西方科技。说东方没有跟上西方的脚步,跟玻璃没有大面积使用有关,这个观点过于片面,岂不知道,文化上的习惯才导致玻璃小范围使用。
  •     这本书太棒啦!!!!!
  •     以玻璃为载体的西方文明技术史。除去对玻璃的不重视,作者认为东方自然科学不发达还由于缺乏量化分析与理论的抽象化。
  •     不懂后爹送我干嘛的……
  •     麦克法兰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那种学者,他在所研究领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算存在技术上的些许错误,后来者只要遵循他的方向就不难趟出一条更接近真理的道路。更好玩的是,他总是在快要接近真理的时候突然止步,就好像物理学界那位著名的爵士,几乎如出一格。
  •     值得一读 对人文历史理解有很大帮助
  •     此书当做普及读物比较好
  •     后半部分写得好!
  •     玻璃:西方化的结果,现代化催化剂;与Goody的《花卉的文化》做个比较;早期关注外表,非实用性;玻璃作为一种思想的技术;起源于发展: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罗马*—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北移德,法—英国*(17世纪,工业化);玻璃与科学世界:光学、仪器的必要条件;阿拉伯玻璃;玻璃与文艺复兴:对于艺术影响(透视、框制);在日本和中国的不同用法:凝视自我的工具;东方:伊斯兰、印度玻璃业衰落,中国缺席(《清明上河图》),日本纯装饰;近视的原因(遗传、营养、后天-汉字学习)和影响(绘画风格*、性格);玻璃与现代性:玻璃与煤炭——消费社会;
  •     车轱辘话不少,对中国的部分描述也不准确。但以玻璃为切入点,阐述东西方差异,有新意,且有理有据。
  •     装帧真差,都掰断胶了
  •     有些帮助,但是对透镜磨制过程还是根本没有提及~~科普类作品果然还是粗犷了一些。。。其他倒是有不少有意思的知识点,从玻璃的角度入手看历史发展,颇有点一花一世界的感觉~~
  •     麦克法兰在书中写到的玻璃制成镜子与认识论发展的关系,我觉得还是很受启发的~读起来很轻松有趣~
  •     居然麦克法兰写过玻璃技术史,还是文化史的角度。找了半天英文没看到啥合适的,竟然偶然发现中文本,实在太意外。另,译者是老搭档了。
  •     故事讲的不错,适合中学生以下阅读,文字偏多,图画略少。整体而言,对玻璃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促进,都讲的不错!
  •     玻璃是我国古代技术之痛,虽然不完全信服作者对于玻璃在西方文艺复兴和现代科学的重要性判断,但是其中提到的中国、印度对玻璃流于装饰品、二流赝品材料,而日本对于技术的全新接受,隐隐约约觉得技术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接受技术的开放心态 嫉妒日本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